遼寧省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遼寧省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人們常說四川有“四絕”:“劍門天下險”“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九寨天下奇”。劍門關被譽為“天下第一天然隘口”,位于四川廣元劍閣縣城南,是蜀地的北大門,地處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因兩旁峰巒倚天似劍、其狀如門而得名,以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著稱。唐天寶初年,詩人李白在長安送別友人入蜀,寫下了流傳千載的著名詩篇《蜀道難》,其中“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等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不僅李白看到劍門關為之感慨,還有許多文人墨客也曾寫下慨嘆和贊美的詩篇。杜甫稱它“唯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北宋官員姜遵稱它“極目雙峰劍倚天,重門因設據高山”,南宋詩人陸游寫道“劍門天設險,北鄉控函秦”。令人感到好奇的是:蜀道究竟“難”在哪里?為何說“劍門天下險”?這要從劍門山的形成說起。劍門山屬于龍門山支脈,沿東北——西南走向綿延70多千米。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龍門山麓沉積形成巨厚層礫巖,在水平壓力條件下,巖層變形成為斷裂褶皺帶,露出地表的巖層呈現出向東南方向不均勻傾斜的單斜構造,北坡陡峭突兀,斷崖絕壁高度達100多米,坡度近乎90°,而南坡漸漸變緩。地質學家稱這種類型的山為單面山。奇怪的是,這座單面山的中部因天然的裂隙而斷成兩部分,兩旁斷崖相對而立,猶如刀劈斧砍,中間僅有一道寬約20多米的峽谷。經過歷代筑關修路,這處峽谷成為翻越劍門山的唯一通道。北宋一位名叫曹宗旦的詩人留下一首五言絕句《劍門關》記之:“鑿開千里地,通得一隅天。疊嶂連三峽,重門扼兩川。”什么是單面山?單面山又稱單斜山,是一種發育在單斜構造上的山地。在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包括向斜(褶皺面彎曲凸向地層由新變老方向)和背斜(褶皺面彎曲凸向地層由老變新方向)兩種形態。其中,單斜構造是被破壞了的背斜或向斜的一翼。單面山的特征是山體沿巖層走向延伸,兩坡不對稱,一坡陡而短,另一坡緩而長。與巖層傾向相反但與層面近乎垂直的一面是陡而短的前坡;與巖層傾斜一致且與層面近乎平行的一面是緩而長的后坡。新疆吐魯番市的火焰山、四川劍閣縣的劍門山都是典型的單面山。在短兵相接的冷兵器時代,劍門關為兵家必爭之地,天然的地貌形態正是劍門關易守難攻的秘密所在。守軍位于劍門山平緩的南坡之上,居高臨下守住蜀地北大門,敵軍如果從陡峭的北坡進攻,僅靠刀槍劍戟等冷兵器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取勝的。為什么古人偏要走劍門關?原因在于古代戰爭講究“”,即使偵察中發現有可供行人通行的羊腸小道,大量車馬輜重也難以翻山越嶺。因此,只有攻下劍門關,才能保證大隊人馬通過。據歷史學家統計,雄奇險峻的劍門關歷經大大小小的戰斗上百次,無論是曹魏與蜀漢的劍門關之戰,還是前秦與東晉、北宋與后蜀的戰爭,劍門關從未被敵軍從正面攻破,唯獨在1935年被紅軍攻克,創造了蜀道戰爭的奇跡,這才打破劍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神話。劍門關以歷史悠久的三國文化和蜀道文化而名揚天下,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里的地質奇觀。地質學家通常認為,劍門關的巖層屬于丹霞地貌。有學者研究發現,廣東丹霞山主要由砂巖構成,而劍門關的丹霞地貌全部由巨厚層礫巖構成;廣東丹霞山以紅色為突出特點,而劍門關的丹霞地貌則以紫灰、褐灰、灰色色調為主,二者之間差異顯著。因此,他們提出了有別于丹霞地貌的另外一種特殊的名稱——劍門地貌。這種觀點能否被人們廣泛接受,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摘編自馬志飛《為何說“劍門天下險”》)材料二:詩人在對蜀道上的古跡進行題詠時,還表現出對現實政治的思考。劍門關號稱蜀道著名險關,是入蜀咽喉,軍事重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岑參《入劍門作,寄杜、楊二郎中,時二公并為杜元帥判官》:“劉氏昔顛覆,公孫曾敗績。始知德不修,恃此險何益”,詩人通過劉焉、公孫述等人雖占據險要地勢卻依舊敗亡的故事,得出統治者要重修政德。再有周敦頤的《劍門》對如何更好地治理國家進行了思考,先言及劍門深險不可達的險要地勢,又對怎樣建立一個“百年外戶都無閉”的清平盛世發表議論。詩人認為統治者有正確的統治策略,以“仁”為政,才能夠“吾皇大道正天心”,體現出對儒家政治理想的追求。蜀道詠史詩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蘊,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北宋文人的特定心態、歷史審美價值以及對現實政治的思考。(摘編自武子含《蜀道與北宋詩歌》)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劍門關以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著稱,歷代文人墨客都曾被其吸引,并留下了無數贊美的詩篇。B.龍門山麓的巨厚層礫巖,在水平壓力作用下變形為斷裂褶皺帶,露出地表的巖層呈現單斜構造。C.雄奇險峻的劍門關歷經上百次戰斗,從未被攻破,直到1935年紅軍攻破劍門關,才創造奇跡。D.劍門關名揚天下并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是因為其擁有已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特殊的劍門地貌。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劍門山兩旁斷崖相對,中間僅有一道峽谷,經歷代修建才有了唯一通道,《劍門關》就記錄了當時修路的過程。B.作者對單面山進行了詳細地介紹,據此可知圖一中②所示為單面山,火焰山和劍門山都具有典型的單面山特征。C.廣東丹霞山與劍門關的地貌構成與顏色存在顯著差異,這是學者們的研究發現也是其提出劍門地貌的重要依據。D.岑參和周敦頤的劍門詩作,都言及劍門關的險要地勢,都從正面論述了統治者修德重仁的重要性。3.下列對材料一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多處使用反問句只問不答,卻能突出文章相關內容,引起該者注意啟發思考增強表達效果。B.作者多處引用唐宋詩句,既有力地證明唐宋時期文人對蜀地及劍門關的關注,又使文章更具文學底蘊。C.文章對“單面山”的內涵及特征加以解釋和說明,并用圖片輔助介紹,使內容科學準確且直觀形象。D.文章開篇在介紹劍門關的形狀與名稱由來時,使用了比喻修辭,使介紹貼近生活,更加生動形象。4.下列選項中哪一句填入材料一的空缺處最合適()A.無所不用間也。 B.軍無糧食則亡。C.保城備險,絕其糧道。 D.兵馬未動,糧草先行。5.四川廣元劍閣縣文旅局面向社會征集劍門關解說詞,要求介紹劍門關的價值,如果你是講解員,你會怎樣介紹,請結合材料列出解說提綱。〖答案〗1.B2.C3.B4.D5.①劍門關具有豐富的文學價值:劍門關以其獨特的地貌特征及自然風光,吸引無數文人,激發文人創作靈感,留下許多詩篇,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②劍門關具有獨特的地埋價值:劍門關與眾不同的地貌特征成為地質學家的研究對象,具有地理學研究價值。③劍門關具有可貴的軍事價值:此地易守難攻,從冷兵器時代到現代化戰爭,從作戰方法的轉變到戰略戰術的安排,紅軍創造的戰爭奇跡,給軍事作戰提供了范例。④劍門關具有深遠的政治價值:統治者只有重修政德,推行正確的政策才能守住此地,具有警示統治者的政治價值。⑤劍門關具有難得的史料價值:在劍門關發生的戰爭及有關歷史故事,都給史學家提供了可供研究的歷史資料。(任答三點即可)〖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歷代文人墨客都曾被其吸引”錯誤。范圍擴大,據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應是“有許多”文人墨客曾寫下慨嘆和贊美的詩篇。C.“雄奇險峻的劍門關歷經上百次戰斗,從未被攻破”錯誤。曲解文意,據材料一第七段可知,應是劍門關從未被敵軍從正面攻破。D.“是因為其擁有已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特殊的劍門地貌”錯誤。強加因果,據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的是“這里的地質奇觀”。故選B。【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A.“記錄了當時修路過程”錯誤。曲解文意,《劍門關》寫了開鑿情況和其重要性,而不是記錄了當時的修路過程。B.“據此可知圖一中②所示為單面山”錯誤。張冠李戴,據材料一第五段可知,單面山的特征是山體沿巖層走向延伸,兩坡不對稱,一坡陡而短,另一坡緩而長,因而,圖一中①所示應為單面山。D.“都從正面論述了統治者修德重仁的重要性”錯誤。分析錯誤,據材料二可知,岑參的詩通過劉焉、公孫述等人雖占據險要地勢卻依舊敗亡的故事,得出統治者要重修政德,是側面論述。故選C。【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B.“對蜀地及劍門關的關注”錯誤。范圍擴大,據材料一第二段“不僅李白看到劍門關為之感慨,還有許多文人墨客也曾寫下慨嘆和贊美的詩篇”可知,應該是對劍門關的關注。故選B。【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位的能力。語境“大量車馬輜重也難以翻山越嶺……只有攻下劍門關,才能保證大隊人馬通過”強調作戰中車馬輜重也難以通過。A.“無所不用間也”,是指在戰爭中無處不可使用間諜,以先知敵情。選項側重間諜在戰爭中的作用,不符合語境。B.選項側重糧食對軍隊存亡的重要性,不符合語境。C.選項說保城要絕糧道,不符合語境。D.選項側重“糧草先行”,運送糧草需要大量車馬,符合語境。故選D。【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歸納要點,概括中心的能力。①據材料一第二段“……不僅李白看到劍門關為之感慨,還有許多文人墨客也曾寫下慨嘆和贊美的詩篇”可知,劍門關以其獨特的地貌特征及自然風光,吸引無數文人,激發文人創作靈感,留下許多詩篇,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可見,劍門關具有豐富的文學價值。②據材料一第三段“這要從劍門山的形成說起……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龍門山麓沉積形成巨厚層礫巖,在水平壓力條件下,巖層變形成為斷裂褶皺帶,露出地表的巖層呈現出向東南方向不均勻傾斜的單斜構造……地質學家稱這種類型的山為單面山”,劍門關與眾不同的地貌特征成為地質學家的研究對象,具有地理學研究價值。可見,劍門關具有獨特的地埋價值。③據材料一第一段“劍門關被譽為‘天下第一天然隘口’……是蜀地的北大門……以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著稱”、倒數第二段“唯獨在1935年被紅軍攻克,創造了蜀道戰爭的奇跡”,此地易守難攻,從冷兵器時代到現代化戰爭,從作戰方法的轉變到戰略戰術的安排,紅軍創造的戰爭奇跡,給軍事作戰提供了范例。可見,劍門關具有可貴的軍事價值。④據材料二“還表現出對現實政治的思考……詩人通過劉焉、公孫述等人雖占據險要地勢卻依舊敗亡的故事,得出統治者要重修政德……詩人認為統治者有正確的統治策略,以‘仁’為政,才能夠‘吾皇大道正天心’,體現出對儒家政治理想的追求”可知,統治者只有重修政德,推行正確的政策才能守住此地,具有警示統治者的政治價值。可見,劍門關具有深遠的政治價值。⑤據材料一第四段“據歷史學家統計,雄奇險峻的劍門關歷經大大小小的戰斗上百次……劍門關從未被敵軍從正面攻破,唯獨在1935年被紅軍攻克,創造了蜀道戰爭的奇跡,這才打破劍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神話”可知,在劍門關發生的戰爭及有關歷史故事,都給史學家提供了可供研究的歷史資料。可見,劍門關具有難得的史料價值。(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死訊老舍這時候,真的消息與類似謠言的消息,像一陣陣方向不同,冷暖不同的風似的刮入北平。特別使小羊圈的人們興奮的是一個青年汽車夫,在南口附近,把一部卡車開到山澗里去,青年和車上的三十多名日本兵,都摔成了肉醬。青年是誰?沒有人知道。但是,人們猜測,那必是錢家的二少爺。他年輕,他在京北開車,他老不回家……這些事實都給他們的猜測以有力的佐證,一定是他!曉荷聽完了招弟報告的消息,心中并沒有什么感動。他只覺得錢二少爺有點愚蠢。順口答音〖備注〗的,他告訴了大赤包。大赤包要是決定做什么,便連做夢也夢見那回事。“曉荷!”她的眼一眨一眨的,臉兒上籠罩著一股既莊嚴又神秘的神氣,頗似西太后與內閣大臣商議國家大事似的。“去報告!這是你的一條進身之路!”曉荷愣住了。教他去貪贓受賄,他敢干;他可是沒有挺著胸去直接殺人的膽氣。“去報告?那得抄家呀!”曉荷覺得若是錢家被抄了家,都死在刀下,錢先生一定會來鬧鬼!“你這個松頭日腦的家伙!你要管你自己的前途,管別人抄家不抄家干嗎!再說,你不是吃過錢老頭子的釘子,想報復嗎?這是機會!”“這個消息真不真呢?”他問。“桐芳聽來的,問她!”大赤包下了懿旨。審問桐芳的結果,并不能使曉荷相信那個消息是千真萬確的。他不愿拿著個可信可疑的消息去討賞。大赤包可是另有看法:“真也罷,假也罷,告他一狀再說!即使消息是假的,那又有什么關系,叫上面知道咱們是真心實意地向著日本人,不也有點好處嗎?你要是膽子小,我去!”曉荷心中還不十分安帖,可是又不敢勞動皇后御駕親征,只好答應下來。桐芳又很快地告訴了高第。高第在屋里轉開了磨。仲石,她的幻想中的英雄,真的成了英雄。假若她不必入尼姑庵,而世界上還有她的事做的話,她應當首先去搭救錢家的人。她去請桐芳幫忙。桐芳建議從墻頭上爬過去。她說:“咱們的南房西邊不是有一棵小槐樹?上了槐樹,你就可以夠著墻頭!”高第愿意這樣去冒險。她的心里,因仲石的犧牲,裝滿了奇幻的思想的。她以為仲石的死是受了她的精神的感召,她決定去爬墻,并且囑咐桐芳給她觀風。高第短鼻子上出著細小的汗珠,手與唇都微顫著。好久,她心里一迷忽,手因無力而松開,她落在了地上。她看明白:只有北房的西間兒有一點燈光。她挪移到北屋外,屋里有兩個人輕輕地談話。她閉著氣,蹲在窗下。屋里的語聲是一老一少,老的(她想)一定是錢老先生,少的或者是錢大少爺。聽了一會兒,她辨清那年少的是像膠東的人。這,引起她的好奇心,想立起來看看窗簾有沒有縫隙。急于立起來,她忘了窗臺,而把頭碰在上面。她把個“哎喲”只吐出半截,可是已被屋中聽到,燈立刻滅了。隔了一小會兒,錢先生的聲音在問:“誰?”“我!”她低聲地回答。錢先生嚇了一跳:“你是誰?”高第留著神立起來:“小點聲!我是隔壁的大小姐,有話對你說。”“進來!”錢先生先進去,點上燈。錢先生本來穿著短衣,急忙找到大衫穿上,把紐扣扣錯了一個。“冠小姐?你打哪兒進來的?”“我由墻上跳過來的,錢伯伯!”她找了個小凳,坐下。“跳墻?”詩人向外打了一眼。“干嗎跳墻?”“有要緊的事!”她覺得錢先生是那么敦厚可愛,不應當再憋悶著他。“仲石的事!”“仲石怎樣?”“伯伯,你還不知道?”“不知道!他沒有回來!”“大家都說,都說……”她低下頭去,愣著。“都說什么?”“都說他摔死一車日本兵!”“真的?”老人的油汪水滑的烏牙露出來,張著點嘴,等她回答。“大家都那么說!”“啊!他呢?”“也……”老人的頭慢慢往下低,眼珠往旁邊挪,不敢再看她。高第急忙地立起來,以為老人要哭。老人忽然又抬起頭來,并沒有哭,只是眼中濕潤了些。他倒了大半茶杯茵陳酒,一揚脖喝了一大口。用袖口抹了抹嘴,眼亮起來,他看著高處,低聲地說:“死得好!好!”打了個酒嗝,他用烏牙咬上了下唇。“錢伯伯,你得走!”“走?”“走!大家現在都吵嚷這件事,萬一鬧到日本人耳朵里去,不是要有滅門的罪過嗎?”“啊!”錢先生反倒忽然笑了一下,又端起酒來。“我沒地方去!這是我的家,也是我的墳墓!況且,刀放脖子上的時候,我要是躲開,就太無勇了吧!小姐,我謝謝你!請回去吧!”高第心里很不好受。她不能把她父母的毒計告訴錢先生,而錢先生又是這么真純,正氣,可愛。她用一點笑意掩飾了她心中的不安,而說了聲:“我不用再跳墻了吧?”“當然!當然!我給你開門去!”高第不能明白老詩人心中的復雜的感情,而只覺得錢先生的一切都與父親不同。不是在服裝面貌上,而是在一種什么無以名之的氣息上,錢先生就好像一本古書似的,寬大,雅靜,尊嚴。到了大門內,她說了句由心里發出來的話:“錢伯伯,別傷心吧!”錢老人嗯嗯地答應了兩聲,沒說出話來。〖備注〗順口答音:北京話,指未經認真思考,就信口隨意應承。(節選自《四世同堂》,有刪減)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錢仲石開汽車與日本人同歸于盡的消息傳來,大赤包有了巴結日本人的想法,冠曉荷卻因無法確定消息真假而內心猶豫。B.高第認為錢仲石是個英雄,并且幻想仲石的死是受了自己的精神的感召,足見高第異想天開,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C.“燈立刻滅了”,是怕暴露室內的談話者,“隔了一小會兒”才問,是因為想聽一聽動靜,可以看出錢先生的警覺與謹慎。D.高第介紹自己是“隔壁的大小姐”,看出其自視甚高;稱呼錢先生是“伯伯”“詩人”,足見其對錢先生的尊敬。7.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畫橫線句子把消息比喻成方向不同、冷暖不同的風,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當時消息從四面八方傳來,真假難辨,好壞兼有。B.本文以“死訊”為線索,展現了小羊圈生活的眾人在面對錢仲石可能犧牲的消息時的不同表現,在對比中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C.本文場景相對集中,采用人物對話,很多段落很簡短,甚至是一字一段,這讓小說的敘述更加緊湊而集中。D.桐芳這一人物出場不多,作者刻畫也極為簡省,但其推動了小說情節的發展,勾連起冠家和錢家,是不可缺少的人物。8.請結合文本分析錢先生心中的“復雜的感情”。9.老舍認為:“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簡單的,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群眾的。”請從語言風格的角度賞析本文的這一特色。〖答案〗6.C7.D8.①兒子可能犧牲的消息,讓錢老先生極度悲痛;②兒子為了抗日而犧牲,他為兒子的選擇感到自豪,為兒子能夠消滅敵人感到慶幸;③面對可能到來的“滅門”之罪,不逃避,內心決絕。9.①通俗易懂。用語直白,質樸,運用北京方言,如“順口答音”等,體現京味特色,易于百姓理解,體現文字的“簡單”。②簡潔明快。多用短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對話部分直截了當,塑造形象筆墨減省,敘述故事緊湊集中,體現“簡單”。③幽默風趣。“頗似西太后與內閣大臣商議國家大事似的”“皇后御駕親征”“懿旨”等,大詞小用,莊詞諧用,幽默風趣,立足老北京的社會特點,有諷刺效果,是“群眾”的語言。〖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冠曉荷卻因無法確定消息真假而內心猶豫”原因不全面,“曉荷覺得若是錢家被抄了家,都死在刀下,錢先生一定會來鬧鬼!”,冠曉荷猶豫還因為怕錢先生冤魂來鬧,自己不得安生。B.高第“異想天開,一直活在自己幻想中”缺少依據。從文中來看,她應該跟仲石有過交談,因此猜測并非全無依據。D.“自視甚高”缺少依據,她是冠家大小姐是事實;“高第不能明白老詩人心中的復雜的感情”,可見“詩人”不是高第對錢先生的稱呼。故選C。【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勾連冠家和錢家的是高第,不是桐芳。高第因為聽到了父母的議論,就想要跳墻去告訴錢家,救他們。故選D。【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情感的能力。概括人物情感或心理的題目,一是要注意情節發展的層次,二是找到關于人物的各種描寫,注意細節。①高第告訴錢老先生仲石可能已經犧牲,“老人的頭慢慢往下低,眼珠往旁邊挪,不敢再看她”,從老人的表現來看,兒子可能犧牲的消息,讓錢老先生極度悲痛;②“老人忽然又抬起頭來,并沒有哭”,他喝了一口酒,“眼亮起來,他看著高處,低聲地說:‘死得好!好!’”,老人不哭,而且還說“死得好”,是因為兒子為了抗日而犧牲,他為兒子的選擇感到自豪,兒子帶著一車日本兵死了,他為兒子能夠消滅敵人感到慶幸;③高第讓他走,怕日本人來滅門,老人“反倒忽然笑了一下”,說“我沒地方去!這是我的家,也是我的墳墓!況且,刀放脖子上的時候,我要是躲開,就太無勇了吧!”,面對可能到來的“滅門”之罪,不逃避,內心決絕。【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語言風格的能力。注意題干中〖提示〗的“簡單”,不“脫離群眾”。①通俗易懂。用語直白,質樸,運用北京方言,如“老不回家”,“老”即“常”;“順口答音”,北京話,指未經認真思考,就信口隨意應承。體現京味特色,易于百姓理解,體現文字的“簡單”。②簡潔明快。多用短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如敘述語言“高第愿意這樣去冒險。她的心里,因仲石的犧牲,裝滿了奇幻的思想的”;對話部分直截了當,如錢老先生與高第的對話,“誰?”“我!”,“仲石怎樣?”“伯伯,你還不知道?”。塑造形象筆墨減省,敘述故事緊湊集中,體現“簡單”。③幽默風趣。曉荷和大赤包之間的關系像是臣子和皇后、太后的關系,如大赤包讓曉荷去報告日本人,“頗似西太后與內閣大臣商議國家大事似的”;曉荷不愿去,又不能讓大赤包“皇后御駕親征”,稱大赤包的命令是“懿旨”等,大詞小用,莊詞諧用,幽默風趣,立足老北京的社會特點,有諷刺效果,是“群眾”的語言。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凡追奔逐北,須審真偽。若旗齊鼓應,號令如一,紛紛紜紜,雖退走,非敗也,必有奇也,須當慮之。若旗參差而不齊,鼓大小而不應,號令喧囂而不一,此真敗卻也,可以力逐。法曰凡從勿怠敵人或止于路則慮之。(節選自《百戰奇略·逐戰》)材料二:太宗為元帥以擊薛仁杲,相持于折城,深溝高壘者六十余日。賊眾十余萬,兵鋒甚銳,數來挑戰,太宗按甲以挫之。賊糧盡,其將牟君才、梁胡郎來降。太宗謂諸將軍曰:“彼氣衰矣,吾當取之。”遣將軍龐玉先陣于淺水原南以誘之,賊將宗羅睺并軍來拒,玉軍幾敗。既而太宗親御大軍,奄自原北,出其不意。羅望見,復回師相拒。太宗將驍騎數十入賊陣,于是王師表里齊奮。羅大潰,斬首數千級,投澗谷而死者不可勝計。太宗率騎二十余直趣折墌以乘之,仁杲大懼,嬰城自守。將夕,大軍繼至,四面合圍。詰朝,仁杲請降。既而諸將奉賀,因問曰:“始大王野戰破賊,其主尚保堅城,王無攻具,輕騎騰逐,不待步兵,徑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權道迫之,使其計不暇發,以故克也。羅睺恃往年之勝,兼復養銳日久,見吾不出,意在相輕。今喜吾出,悉兵來戰,雖擊破之,擒殺蓋少。若不急躡,還走投城,仁杲收而撫之,則便未可得矣。且其兵眾皆隴西人,一敗披退,不及回顧,散歸隴外,則折自虛,我軍隨而迫之,所以懼而降也。此可謂成算,諸君盡不見耶?”諸將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獲賊兵精騎甚眾,令薛仁杲兄弟及羅等領之。太宗與之游獵馳射,無所間然。賊徒荷恩懾氣,咸愿效死。(節選自《舊唐書·太宗本紀》)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法曰A凡從B勿怠C敵D人E或止F于路G則慮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薄,指迫近,與《陳情表》中“日薄西山”的“薄”意思相同。B.竟,指竟然,與《項脊軒志》中“何竟日默默在此”的“竟”意思相同。C.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與《孔雀東南飛》中“仰頭相向鳴”的“相”意思不同。D.及,指趕得上、比得上,與《離騷》中“及行迷之未遠”的“及”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面對敵軍敗逃,不要急于追擊,要先通過軍旗是否整齊,鼓聲是否協調等來判斷真偽,再采取相應措施。B.唐太宗率軍與薛仁杲在折城相持多日,面對敵軍精兵來犯,太宗高筑營壘,按兵不動來挫敗敵軍氣勢。C.賊將因缺糧前來投降,唐太宗立即出擊,與龐玉在淺水原里應外合,使宗羅全軍潰敗,死傷不計其數。D.唐太宗獲得賊寇很多精銳騎兵,仍令薛仁杲兄弟及賊帥宗羅等率領,太宗與他們游獵騎射完全沒有隔閡。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太宗率騎二十余直趣折墌以乘之,仁杲大懼,嬰城自守。(2)賊徒荷恩懾氣,咸愿效死。14.簡要說明太宗率輕騎“追奔逐北”的原因。〖答案〗10.ACG11.B12.C13.(1)太宗率領隨從二十多個騎兵直接奔赴折墌來追逐敵軍;仁杲十分恐懼,環城守衛。(2)投降的賊徒感恩并懾于太宗的威勢,都愿意以死報效。14.①乘勝追擊,讓敵方來不及施行自己的謀劃。②如不“追亡逐北”,敵方部屬就會被薛仁杲重新召集麾下,卷土重來。③敵方四散潰敗的士兵,回不到故土,人心惶惶,宜于追趕剿滅。〖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語句的斷句能力。句意:兵法說:“凡是追擊撤退之敵,不可懈怠麻痹;敵人如果中途停駐不走時,就要考慮其是否另有陰謀。”“曰”明顯的標志斷句標志,“曰”之后A處需要斷開;“凡從勿怠”是說己方,與后文“敵人或止于路”談論“敵方”相對應,“敵人”作后句的主語,故在其前C處斷開;“敵人”作主語,“于路”作“止”的后置狀語,故“路”后G處斷開。故選ACG。【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解說的分析與判斷能力。A.正確。句意:直接迫近城下。/太陽快落山了。B.錯誤。二個“竟”并不同,分別:竟然;/整、全。句意:可是竟然攻下了那城池。/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這里。C.正確。《孔雀東南飛》中“仰頭相向鳴”的“相”意思是“互相”。句意:心里便瞧不起我。/抬起頭互相鳴叫。D.正確。《離騷》中“及行迷之未遠”的“及”意思是“趁著”。句意:這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趁著迷失方向還不算太遠。故選B。【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與分析能力。C.“唐太宗立即出擊”的說法不符合原文。根據原文“遣將軍龐玉先陣于淺水原南以誘之,賊將宗羅睺并軍來拒,玉軍幾敗”,即唐太宗是在龐玉的軍隊,幾乎潰敗的情況下才率兵出擊和龐玉里應外合。故選C。【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1)“趣”,同“趨”,奔赴;“乘”,驅趕,追趕;“嬰”,環繞。(2)“荷”,感戴;“懾”,懾服;“效”,報效。【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問題的歸納概括能力。根據原文“此以權道迫之,使其計不暇發,以故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是用靈活變通的方法來逼迫他,使他的計策來不及展開,因此攻克它。即原因之一:讓敵方措手不及,來不及施展自己的策略。根據原文“雖擊破之,擒殺蓋少。若不急躡,還走投城……則便未可得矣”,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我方擊破了他,但他們被活捉和殺死的人比較少。如果不趕快追趕敵軍繼續攻打,敵人逃跑放棄城池,仁杲就會招回安撫他們,那么城池就不能攻占了。概括起來就是:要掃蕩余勇窮寇,不能放虎歸山,給他們以喘息的機會。根據原文“且其兵眾皆隴西人,一敗披退,不及回顧,散歸隴外……我軍隨而迫之,所以懼而降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況且薛仁杲的士兵大多是隴西人,一旦被擊潰,就來不及折返回來,就散落在隴西之外,這樣他們自己先就虛了,我軍趁機逼近他們,因此他們都害怕便投降了。概括起來,就是第三個原因:薛仁杲的士兵在潰敗之后,四散逃竄,適宜速戰速決,逼其就范。參考譯文:材料一:大凡追擊敗逃之敵,必須查明其是真敗逃還是假敗逃。如果敵人軍旗整齊有序,鼓聲呼應協調,指揮號令統一,隊伍眾而不亂,其雖然后退而走,但并不是真正的敗退,而其中必有奇謀異策,對此必須慎重考慮而后行動。倘若敵人軍旗參差不齊,鼓聲大小錯亂不協,指揮號令喧鬧不一,這才是真正的敗退。對于這種敵人,應當全力以赴地進行追擊。誠如兵法所說:“凡是追擊撤退之敵,不可懈怠麻痹;敵人如果中途停駐不走時,就要考慮其是否另有陰謀。”材料二:太宗又被任命為元帥攻擊仁杲,兩軍在折土庶城相持不下,雙方挖深溝筑起高高營壘相持六十多天。賊眾十多萬,軍隊的氣勢強盛,多次前來挑戰,太宗按兵不動以挫敗他的銳勢。賊人糧食已完,賊將牟君才、梁胡郎前來投降。太宗對諸將軍道“:敵軍銳氣喪失衰退了,我軍當攻取他們。”派將軍龐玉先在淺水原南扎陣以引誘賊人,賊將宗羅睺集中軍隊前來抗擊,龐玉軍幾乎失敗。不久太宗親統大軍出其不意覆蓋了淺水原北。宗羅睺遠遠望見,再次回軍抗拒。太宗率領精銳騎兵數十人攻入賊陣,于是太宗之軍里外配合一齊奮力攻擊,羅睺全軍潰敗,太宗斬賊首級數千個,掉入山澗山谷而死者不可勝計。太宗率領隨從二十多個騎兵直接奔赴折墌來追逐敵軍;仁杲十分恐懼,環城守衛。將晚,太宗大軍陸續到來,四面合圍。到了早晨,仁杲請降。不久各將領來賀喜太宗,趁機問他:“當初大王在郊野大戰打敗了敵軍,可是敵軍的主帥還占據著城池,大王您沒有攻下城池的戰具,只是帶領騎兵追逐,也不依靠步兵,就直接迫近城下,大家都懷疑您不能攻破,可是竟然攻下了那城池,這是什么原因呢?”太宗說:“這是用靈活變通的方法來逼迫他,使他的計策來不及展開,因此攻克它。羅睺依仗往年取勝的經驗,加上又養精蓄銳很久了,看到我方不出擊,心里便瞧不起我。現在高興地看到我方出擊,便發動全部軍隊來作戰,雖然我方擊破了他,但他們被活捉和被殺死的人比較少。如果不趕快追趕敵軍繼續攻打,敵人逃跑放棄城池,仁杲就會招回安撫他們,那么城池就不能攻占了。況且薛仁杲的士兵大多是隴西人,一旦被擊潰,就來不及折返回來,就散落在隴西之外,這樣他們自己先就虛了,我軍趁時而迫近他們,因此他們都害怕便投降了。這可以說是取得成功的謀劃,各位都看不到(這一點)嗎?”各大將說:“這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獲得賊兵精銳騎兵很多,仍令仁杲兄弟及賊帥宗羅睺等率領。太宗與他們游樂騎射,沒有什么距離隔閡。投降的賊徒感恩并懾于太宗的威勢,都愿意以死報效。(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木蘭花慢辛棄疾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娥[注]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備注〗娥:即嫦娥。詞人的《太常引》中有“把酒問姮娥”一句,表達陰暗的政治現實與自己政治理想之間的矛盾。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詞選取月落這一自然現象,效仿《天問》體,對月亮升落、盈虧等原因進行了猜測。B.詞人開篇對月亮寄予同情和關切,奠定全詞的感情基調,便于接下來提出一系列疑問。C.“是別有人間”三句是對西落之月去處的設想,體現詞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思考。D.“若道”二句承接上文做結,揭示出盈虛消長之理,也寄托著詞人深沉隱晦的家國之悲。16.這首詞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請結合全詞分析其主要表現。〖答案〗15.B16.①豐富的想象體現浪漫主義色彩。本詞圍繞月亮大膽想象,提出了一系列疑問,如:是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里的人們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詞人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充滿奇思妙想。②大膽的夸張體現浪漫主義色彩。如“萬里長鯨”運用夸張寫出了鯨魚之大,登峰造極,大膽夸張。③神話傳說體現浪漫主義色彩。本詞中有嫦娥奔月的傳說,也有月亮出入大海的古老傳說。詞人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巧妙編織,增加了詩詞的神秘感。〖解析〗【1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對月亮寄予同情”錯,“可憐”是可愛的意思。故選B。【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語言風格和表現技巧的能力。詩歌的浪漫主義一般體現在想象、夸張和運用神話傳說等方面。①豐富的想象體現浪漫主義色彩。 詞人效仿屈原《天問》體,對月亮提出了一系列疑問,對種種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對月亮東升西落、盈虧變化的原因進行了猜測性解釋,表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大膽的求索精神。如“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先問,可愛的月亮降落到什么遙遠的地方去了?繼而問,是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里的人們剛剛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是不是天外空空蕩蕩無涯無際,只是一股大風把明月送走了?月亮無根懸在空中,是誰把它系住了?總之,詞人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充滿奇思妙想。②大膽的夸張體現浪漫主義色彩。如“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如果月亮真的經過海底,他真擔心海中往來奔突的鯨魚,撞壞了月宮中的華美宮殿。“萬里長鯨”運用夸張寫出了鯨魚之大,登峰造極,大膽夸張。③神話傳說體現浪漫主義色彩。“娥不嫁誰留?”月宮的嫦娥不出嫁是誰把她留住了?詞人根據月宮嫦娥的傳說有此一問。“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古人有月亮出入大海的古老傳說。“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詞人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巧妙編織,增加了詩詞的神秘感。(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用“_____,_____”兩句寫出了作者“歸來后”扶杖閑游,遠觀流云的生活場景。(2)在林庚的《說“木葉”》一文中作者引用了黃庭堅《登快閣》中,“_____,_____”兩句話,指出了“木葉”為古代詩人所鐘愛。(3)小明為大家介紹“蛾眉”一詞,認為蠶蛾的觸須細長而彎曲,因此文人們愿意用“蛾眉”來夸贊美麗的眉毛,在詩詞中也常用“蛾眉”一詞,如“_____,_____”。〖答案〗(1)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2)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3)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一個經驗:越是看慣了的東西,便越是習焉不察,美丑都難看出。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是容易解釋的:一定要同客觀存在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客觀地去觀察。難道我們就不能有意識地去改變這種習慣嗎?難道我們就不能永遠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嗎?我想自己先試一試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現在再走過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見到的幻想,我不再①,而是盡情地欣賞。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②,又對我講話。周圍的山石樹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來,一片生機,融融氤氳。荷塘里的綠水仿佛更綠了,槐樹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籬笆里開的紅花仿佛更紅了。風吹,鳥鳴,都洋溢著無限生氣。一切眼前的東西聯在一起,匯成了宇宙的大歡暢。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寫成“我們要有意識地改變習慣,用新眼光看待事物”,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20.下列句子中的“仿佛”與文中加點的“仿佛”,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說也奇怪,從此之后,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B.南京長江大橋仿佛一條鋼鐵巨龍,橫跨在江面上。C.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D.但賦文只敘述文姬在匈奴時情況的一些仿佛而止。〖答案〗18.①熟視無睹(視而不見)②喃喃自語(自言自語)19.①和改文相比,原文運用反問句,語氣強烈地表達了希望改變觀察習慣,用新眼光看待事物的愿望;②原文句式反復,起強調作用,體現迫切性;③原句限定詞“永遠”“一切”表明作者改變的決心,突出了時間長、范圍廣。20.A〖解析〗【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①作者要嘗試用新眼光看待熟悉的事物,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見到的幻想”,不再漫不經心地不在意,可填“熟視無睹(視而不見)”。熟視無睹:看慣了卻像沒看見一樣,形容對事物漫不經心或不重視。視而不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②由“又對我講話”的“又”和“講話”可知此處也與“講話”有關,不過不是對“我”,而是對它們自己,可填“喃喃自語(自言自語)”。喃喃自語:小聲地自己跟自己說話。自言自語:指自己對自己說話。【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效果的能力。比較原句和改句可知,原句使用了兩個反問句,反問句跟改句的一般陳述句比起來,語氣更加強烈,表達了“有意識地去改變這種習慣”的希望和“永遠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的愿望;此外從句式上來看,原句兩個“難道我們就不能”構成反復,也起到強調作用,更加突出了要“有意識地去改變這種習慣”和“永遠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的迫切性;從詞語來看,原句“難道我們就不能永遠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嗎?”一句,有限定詞“永遠”“一切”,“永遠”突出時間長,“一切”表現范圍廣,表明作者改變的決心。【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不同語境中詞語含義的能力。A.似乎,感覺的相似性;與文中加點的“仿佛”意義和用法相同;B.比喻句的喻詞;C.隱隱約約,形容看不真切;D.大略。故選A。(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很多人或許會有這樣的體驗:某次喝了碳酸飲料,或者不小心咬了硬物,牙齒上就會掉下來有些臭味的白色瓷塊。有人會以為這是牙齒破裂了,需要補牙。實際上,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并不是牙齒的碎片,①。和其他身體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