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山東省師大附中高考歷史考前最后一卷預測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山東省師大附中高考歷史考前最后一卷預測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山東省師大附中高考歷史考前最后一卷預測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山東省師大附中高考歷史考前最后一卷預測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山東省師大附中高考歷史考前最后一卷預測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山東省師大附中高考歷史考前最后一卷預測卷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定答題。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伯里克利說:“一個公民只要有任何長處,他就會受到提攜。“雅典的這種政治理念通過抽簽選舉和公職受酬得以實現,這是保證公民能夠平等參政的兩大重要指施。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抽簽選舉和公職受制保障了政治民主性B.這種理念導致了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C.雅典公民平等參政權擁有制度性保障D.雅典公民可以擔任民主機構的一切公職2.“美國總統威爾遜本是國聯的發起人和積極的鼓吹者,但是參議院拒不批準《凡爾賽和約》,結果美國沒有加入國聯。”這體現了美國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是A.分權制衡原則 B.民主原則 C.聯邦制原則 D.中央集權原則3.—明朝為防沿海軍閥余黨與海盜滋擾,實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斷,于是與倭寇連結為亂。政府遣戚繼光等人平倭,同時逐漸放松對民間海外貿易限制,沿海形勢逐漸穩定。材料表明當時A.東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倭患隔斷了中外商品貿易C.政府失去對民間貿易的控制 D.政策轉變促成倭患的解決4.1963年第18屆聯大討論召開貿易與發展會議問題,會上75個發展中國家發表聯合宣言。1964年,七十五國集團擴大為77個國家和地區,削弱了發達國家在貿易中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源掠奪。1980年該集團成員國達119個這主要反映了A.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加深B.聯合國是實現多邊合作的重要舞臺C.經濟區域集團突破地域限制D.新興國家努力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5.羅斯福說:“我們必須有這樣一條原則,我們將不允許失業大軍存在……我不愿設想任何美國人永遠靠救濟為生。”下列表述體現這一思想的是A.整頓財政金融B.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C.調節農業生產D.舉辦公共工程6.如圖為漢代中原地區“虎吃女魃”墓葬畫像磚石(魃:傳說中制造旱災的鬼怪),大量此類畫像磚石的出土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中原的農業生產技術衰退 B.農本思想在民間影響深刻C.天人感應現象影響廣泛 D.重農抑商政策不斷強化7.14世紀時,一些學者對教會進行攻擊和嘲諷,他們揭露的和攻擊的對象是教會出現的弊端,要求恢復到基督教原始真義上,提倡將人的價值納人到神學體系中,為人性和人的生活的價值在宗教中找到應有的地位,從而達到人性和神性的統一。材料表明A.思想領域兼有新舊時代雙重特色B.人文主義者勇于挑戰教皇的權威C.人文主義精神已經成為社會共識D.學術的發展沖擊了傳統的宗教觀8.如表是1976—2015年七國集團(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英國和美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變化。由此可以推知A.七國集團經濟發展已經嚴重衰退 B.新興國家經濟發展迅速C.世界各國工業發展差距明顯縮小 D.世界經濟結構發生變化9.“修正主義國家”常被人們用來指稱那些意欲顛覆或推翻現存秩序的國家。70多年前,最可能被英國指責為“修正主義國家”的是A.美國 B.法國 C.中國 D.德國10.民國成立后,以婦女運動為宗旨的社會團體,如女子參政協進會等接二連三出現。民初女子最高僅能就讀高等師范學校,1920年暑期北京大學開始正式招收女子入學。這些現象的出現表明A.社會變革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B.政治革命瓦解了傳統倫理C.經濟發展沖擊了固有角色定位 D.思想解放形成了新的社會認知11.社會消費基金是除給職工支付工資外,國家用于居民的公共福利基金。閱讀下面“1933年和1937年蘇聯社會消費基金狀況”表,該表反映出這一時期蘇聯年份占國家財政支出比重(%)人均從消費基金獲得的收入(盧布)1933年22.161.731937年29.1234A.新經濟政策推行按勞分配 B.工業生產以消費品為主C.國家收入分配關注到民生 D.斯大林體制的活力衰退12.下圖是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戶農民的農地中,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從其得名的原因看,該青銅器屬于()A.禮器 B.兵器 C.酒器 D.炊器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并,后作為德國的組成部分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奧地利作為戰敗國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別駐軍占領。此后,蘇聯一直企圖將奧地利納入社會主義陣營,這威脅到美國在歐洲的利益。斯大林逝世后,赫魯曉夫采取了對西方國家較為緩和的外交措施,釋放出了愿意就奧地利問題進行協商的信號。而自二戰以來,奧地利本國的政黨體系并未崩潰,奧地利的政治家們一直試圖避免國家像德國那樣被分裂,因而力爭美蘇雙方通過談判解決奧地利問題。最終,奧政府與蘇、美、英、法四國的外交代表于1955年簽署了《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條約規定,奧地利恢復領土與主權完整,必須成為永久中立國,既不能加入北約,也不能加入華約。——摘編自方連慶、王炳元主編《國際關系史(戰后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奧地利獲得獨立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奧地利獲得獨立對世界和平的意義。14.(20分)(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1942年6月,蘇美和蘇英發表聯合公報,達成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充分諒解和共識。7月,英美倫敦會議,決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陸。1943年上半年,蘇德戰形勢非常嚴峻,蘇聯強烈要求英美在歐洲發動登陸作戰。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于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開辟歐洲的第二戰場奠定了基礎,對加速法西斯德國的崩潰以及戰后歐洲局勢都起了重要作用。(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美盟軍實施代號“霸王行動”的原因。(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諾曼底登陸戰役的作用。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據材料“……雅典的這種政治理念通過抽簽選舉和公職受酬得以實現,這是保證公民能夠平等參政的兩大重要指施”可知,抽簽選舉和公職受酬是保證公民能夠平等參政的兩大重要指施,這說明雅典公民平等參政權擁有制度性保障,C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雅典的這種政治理念通過抽簽選舉和公職受酬得以實現,A說法錯誤;材料強調的是雅典政治理念的優越性,而不是“這種理念導致了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B與材料不符;伯里克利執政時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期,當時規定初十將軍外的一切官職向全體公民開放,可見D說法錯誤。2、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了美國三權分立政體的有關知識點。美國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掌握立法權。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總統對憲法負責,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但國會復議時若以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即為有效;總統有權提名任命政府高級官員;總統有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但須得到國會的批準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對法律擁有最高司法解釋權。三者獨立平等,但互相制約,以防止專制的出現,這充分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材料正反映了總統和議會間“分權制衡原則”,故選A。BCD項材料均未體現。考點:美國政治體制點評:1787年憲法規定了美國是聯邦制共和制的政體。美國實行聯邦制原則、三權分立的原則和民主的原則。在各機構之間、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實行相互的制衡。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如英國、法國、德國確立的政體和通過的法律性文件也需要掌握3、D【解析】

根據材料明朝時期厲行行海禁,這導致了沿海居民生存困難,從而和倭寇勾結,在戚繼光等人平倭后,逐漸放松對民間海外貿易限制,從而使沿海形勢逐漸穩定,這種海禁政策的放松促成了倭患問題的解決,D項符合題意;東南沿海的私商不是倭寇主力,A項錯誤;明朝時期還有官方的對外貿易,B項表述錯誤,排除;C項失去表述錯誤,排除。故選D。4、D【解析】

根據材料所述,從1963年開始聯合國大會召開貿易和發展會議,有75個發展中國家發表宣言,組建七十五國集團,后來擴展到77個國家和地區,到1980年成員國達到了119個,這種聯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發達國家在貿易中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源掠奪,反映了發展中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努力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共同愿望,故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程度,A項錯誤;材料主旨不是強調聯合國的作用,B項錯誤;材料的七十五國集團不是經濟區域集團,C項錯誤。故選D。5、D【解析】

材料“我們將不允許失業大軍存在……我不愿設想任何美國人永遠靠救濟為生”反映了羅斯福新政舉辦公共工程,以工代賑,促進就業,故D正確;整頓財政金融與促進就業無關,故A錯誤;《全國工業復興法》與材料無關,故B錯誤;調節農業生產屬于農業方面,不符合題意,故C錯誤。6、B【解析】

根據“魃:傳說中制造旱災的鬼怪”可得知,其涉及到與農業相關的內容,體現出了當時人們的農本思想,而這種思想影響到民從的生活,故B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生產技術問題,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天人關系,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到與農業有關的內容,沒有涉及到商業,故D項錯誤。7、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14世紀的學者既有肯定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又有將人的價值納入神學體系的局限,說明當時思想領域兼有新舊時代的雙重特色,A正確;材料未涉及對教皇權威的調整,B排除;C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未涉及學術發展和教會之間的關系,D排除。故選A。8、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西方七國集團在世界中的經濟比重呈現下降趨勢,這不是說西方七國集團的經濟衰敗,是因為新興國家相繼崛起導致的,B正確,A排除;C說法不符合史實,在經濟全球化進程面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排除;材料無法得出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D排除。故選B。9、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70多年前,即1940年代初,被英國指責為意欲顛覆或推翻現存秩序的國家是實行法西斯暴行的德國,主要是因為德國受到凡爾賽體系壓制,D選項符合題意;1940年代初的美國、法國和中國都是反法西斯國家,沒有出現英國指責的顛覆、破壞現存秩序的現象,都不是英國指責的修正主義國家,ABC三選項錯誤。10、A【解析】

根據材料,辛亥革命和民國成立后,女子參加社團、參與政治、接受高等教育等現象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表明當時的社會變革提高了女性地位,A選項符合題意;女子參加社團和接受教育,不能說明革命瓦解了傳統的綱常倫理,B選項錯誤;材料未體現經濟發展對社會角色的沖擊和改變,也沒有體現出新的社會認知的形成,CD兩選項不符合題意。11、C【解析】

據材料中社會消費基金“占國家財政支出比重”和“人均消費基金獲得的收入”呈現上升趨勢可知,當時蘇聯在國家收入分配上關注到民生,故選C項;1928年新經濟政策就已經廢止,故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故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故排除D項。【點睛】數據圖表型選擇題解題秘訣:(1)“看一看”:看圖表名稱及出處、時間、項目、數據縱橫變化并綜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反映不同歷史內容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類型。(2)“減一減”:將表格中數據相減,看數據升降等信息,讀出表格中所蘊含的變化、態勢等。(3)“比一比”:橫比找差異,縱比看趨勢,類比辨種類。注意表格數據圖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圖、表有其特定的技術要求和特點。進而通過其量變及相互關系,歸納出其所反映的現象及規律。(4)“聯一聯”:聯教材、掘信息。據譯成的文字信息,聯系教材,揭示其深層隱含信息。12、A【解析】

據所學可知“司母戊”即為“祭祀母親戊”,由此可知,這是一件祭祀用品,屬于禮器,A正確。B、C、D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原因:美蘇進行冷戰,爭奪勢力范圍;蘇聯采取較為緩和的外交措施;各方勢力博弈妥協的結果;奧地利政治家采取了正確的策略;奧地利同意不加入北約或華約。(2)意義:奧地利獲得獨立地位,避免民族與國家的分裂;使歐洲局勢相對緩和;美蘇之間獲得緩沖地帶,沖突隱患減少;奧地利的中立地位有利于國際矛盾;奧地利永久中立,是許多重要的國際組織的聚集地,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解析】

(1)依據材料“蘇聯一直企圖將奧地利納入社會主義陣營,這威脅到美國在歐洲的利益”來看,美蘇進行冷戰,爭奪勢力范圍;依據材料“赫魯曉夫采取了對西方國家較為緩和的外交措施”來看,蘇聯采取較為緩和的外交措施;依據材料“奧地利的政治家們一直試圖避免國家像德國那樣被分裂,因而力爭美蘇雙方通過談判解決奧地利問題”來看,奧地利政治家采取了正確的策略;依據材料“奧政府與蘇、美、英、法四國的外交代表于……必須成為永久中立國,既不能加入北約,也不能加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