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停車規劃規范_第1頁
城市停車規劃規范_第2頁
城市停車規劃規范_第3頁
城市停車規劃規范_第4頁
城市停車規劃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城市停車規劃規范

Codeforurbanparkingplan

GB/T51149-2016

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施行日期:2017年2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告

第1180號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發布國家標準《城市停車規劃規范》的公告

現批準《城市停車規劃規范》為國家標準,編號為GB/T51149-2016,自2017年2月1日起

實施。

本規范由我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組織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16年6月20日

0?一“,

刖百

根據原建設部《關于印發〈2005年工程建設標準規范制定、修訂計劃〉的通知》(建標函[2005]84

號)要求,本規范編制組經過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編制

了本規范。

本規范主要技術內容是:總則,術語,基本規定,停車需求預測與停車位供給,停車場規劃,建筑

物配建停車位。

本規范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負責管理,由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

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南禮士路60

號,郵編100045)o

本規范主編單位: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本規范參編單位:中工國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交通大學

本規范主要起草人員:張曉東李秀敏李爽蔡華民於昊張秀媛陳春妹宋曉梅殷麗汪洋

本規范主要審直人員:王靜霞史其信孔令斌陳洪仁關宏志鄒哲陸錫明郭繼孚董蘇華楊放

賀崇明張仁楊孝寬

1總則

1.0.1為科學合理安排停車設施,構建有序的停車環境,規范城市停車規劃,支持新能源汽車發

展,制定本規范。

1.0.2本規范適用于城市總體規劃、詳細規劃以及相關專項規劃所涵蓋的停車規劃。

1.0.3城市停車規劃應貫徹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公平、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應以城市發展及

交通發展戰略為指導,統籌現狀停車供需關系,考慮未來機動車發展水平,結合交通需求管理措施,

制定停車位總量控制和區域差別化的供給策略,劃分城市停車分區,統籌配置城市停車資源,并應滿

足交通安全、綜合防災等要求。

1.0.4城市停車規劃除應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1總則

1.0.1為科學、合理地制定和管理城市停車規劃,統籌城市停車資源,規范城市停車環境,合理引

導交通需求,促進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

交通安全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本規范。

1.0.2本規范適用于城市總體規劃、詳細規劃以及相關專項規劃中的停車規劃編制與管理。

本條文參考現行行業標準《機動車類型術語和定義》GA802,規定本規范中城市停車規劃包括

載客汽車、摩托車和非機動車的停車規劃,不包含專用載客汽車停車場規劃。專用載客汽車停車場是

指為運輸部門所屬車輛提供停車服務的場所。例如,公共交通企業為停放公交車輛而設置的停車場、

專業運輸企業為停放運營車輛設置的停車場。

本條文中專項規劃包括城市總體規劃涉及的綜合交通、醫療衛生、綠地系統、商業網點等專項規

劃,以及各有關行業主管部門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和詳細規劃單獨編制的有關專項規劃。與

停車設施緊密相關的專項規劃主要包括綜合交通規劃、停車設施專項規劃、城市公共停車場專項規劃

等。

1.0.3城市停車規劃應以維護公共利益,集約利用土地和交通資源為指導思想。各城市制定停車規

劃應綜合考慮我國土地資源有限、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大、人均建設用地緊張的實際情況,以及當前

城市機動車快速發展的現實,并應滿足環境、安全、防災等要求。制定停車位總量控制和區域差別化

的供給策略,劃分城市停車分區,統籌配置城市停車資源,有利于促進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引導小汽

車合理使用,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改善,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

2術語

2.0.1停車場parkinglot

供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停放的場所及地上、地下構筑物。一般由出入口、停車位、通道和附屬設施

組成。

2.0.2停車位parkingspace

為停放車輛而劃分的停車空間或機械停車設備中停放車輛的部位。由車輛本身的尺寸加四周必需

的空間組成。

2.0.3機動車停車場parkinglotforauto

供機動車停放的停車場。

2.0.4非機動車停車場parkinglotfornon-motorvehicle

供非機動車停放的停車場。

2.0.5建筑物配建停車場parkinggarageforbuildings

建筑物依據建筑物配建停車位指標所附設的面向本建筑物使用者和公眾服務的供機動車、非機動車

停放的停車場。

2.0.6城市公共停車場urbanpublicparkinglot

位于道路紅線以外的獨立占地的面向公眾服務的停車場和由建筑物代建的不獨立占地的面向公眾

服務的停車場。

2.0.7路內停車位on-streetparkingspace

在道路紅線以內劃設的供機動車或(和)非機動車停放的停車空間。

2.0.8基本車位basicparkingspace

滿足車輛擁有者在無出行時車輛長時間停放需求的相對固定停車位。

2.0.9出行車位travelparkingspace

滿足車輛使用者在有出行時車輛臨時停放需求的停車位。

2.0.10標準車passengercarunit

以車型外廓尺寸總長度為5.0m,總寬度為2.0m,總高度為2.2m的小型客車為標準車,

作為各種型號車輛換算標準停車位的當量車種。

2.0.11標準車停放建筑面積floorareaforpassengercarunit

停放一輛標準車所需的建筑面積,包括停車位面積和均攤的通道面積、管理、服務等輔助設施面

積。

2術語

2.0.1.2.0.2停車場和停車位基本沿用現行行業標準《車庫建筑設計規范》JGJ100和建設標

準《城市公共停車場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建標128-2010)中的名詞解釋。

2.0.7路內停車位包括在路側、立交橋下等道路紅線內劃設的供機動車或非機動車停放的場所。路

外停車位指在道路用地紅線以外規劃、建設的供機動車或(和)非機動車停放的空間。

2.0.8、2.0.9為了在車輛擁有和使用環節采取差別化停車供給策略,按照停車需求將停車位分

為基本車位和出行車位兩種類型。基本車位和出行車位在停車供給形式上可以由建筑物配建停車場、

城市公共停車和路內停車位來滿足,并且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兩者可以共享停車資源。

2.0.10機動車停車場停車位設計時應以標準車為計算當量,將其他類型車輛停放空間按表1所列

換算系數換算成標準車輛,以標準車核算停車位總規模。

表1停車場設計車型外廓尺寸和換算系數

各類車型外廓尺寸(m)

車輛類型車輛換算系數

總長總寬總高

微型汽車3.201.601.800.70

機小型汽車5.002.002.201.00

動中型汽車8.702.504.002.00

車大型汽車12.002.504.002.50

較接車18.002.504.003.50

注:1三輪摩托車可按微型汽車尺寸計算;

2兩輪摩托車可按自行車尺寸計算;

3車輛換算系數是按面積換算。

2.0.11一輛標準車停放所需的建筑面積通常與停放車輛類型、車輛尺寸、停車方式、車輛停放所

需要的縱向和橫向跨距要求有關,輔助設施與綠化面積要求等有關。

3基本規定

3.0.1城市停車規劃應綜合考慮人口規模和密度、土地開發強度、道路交通承載能力、公共交通服

務水平等因素,采取停車位總量控制和區域差別化的供給原則,劃分城市停車分區,提出差別化的分

區停車規劃策略。差別化的分區機動車停車規劃應符合下列規定:

1城市中心區的人均機動車停車,位供給水平不應高于城市外圍地區;

2公共交通服務水平較高的地區的人均機動車停車位供給水平不應高于公共交通服務水平較低的地

區。

3.0.2停車場按照規劃管理方式分為城市公共停車場和建筑物配建停車場,按服務對象分為機動車

停車場和非機動車停車場。

3.0.3城市停車位供給應以建筑物配建停車場提供的停車位為主體,以城市公共停車場提供的停車

位為輔助。

3.0.4建筑物配建停車場按照建筑物分類劃分為居住類建筑物配建停車場和非居住類建筑物配建停

車場。居住類建筑物配建停車場提供的停車位是基本車位供給的主體,應以滿足本建筑物業主的基本

車位需求為主;非居住類建筑物配建停車場提供的停車位是出行車位的主體,應以滿足本建筑物使用

者和社會公眾的出行車位需求為主。

3.0.5城市停車規劃內容和深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1總體規劃階段的城市停車規劃應包括下列內容:

1)制定城市停車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

2)確定區域差別化的停車供給策略和停車分區劃分原則;

3)提出差別化的停車分區規劃指引。

2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停車規劃應包括下列內容:

1)核算各地塊內建筑物配建停車位規模;

2)確定城市公共停車場用地布局控制指標和建筑設計原則。

3修建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停車規劃應包括下列內容:

1)確定停車場平面布局和停車位規模;

2)提出交通組織及出入口設置方案;

3)估算工程量、拆遷量和總造價;

4)分析建設條件,開展綜合技術經濟論證。

4城市停車設施專項規劃應以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為指導,應作為詳細規劃階段城市停車規劃的依

據。城市停車設施專項規劃分近、遠期規劃;近期規劃期限應與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年限

一致,遠期規劃期限應與城市總體規劃的年限一致。城市停車設施專項規劃應包括下列內容:

1)現狀停車調查和資料收集;

2)估算現狀停車位供需關系;

3)預測規劃年停車(位)需求總量;

4)深化和細化城市停車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

5)提出區域差別化的分區停車位供應總量;

6)確定城市公共停車場規模和分布;

7)研究建筑物配建停車位指標;

8)提出臨時設置路內停車位的規劃要求;

9)提出近期建設規劃和規劃實施保障政策。

5專項規劃中涉及的停車規劃內容和深度應與專項規劃所屬規劃階段的要求一致。

3基本規定

3.0.1本條文明確城市停車供給策略應當考慮的因素和規劃原則。

城市停車規劃發展與機動車發展水平緊密相關,而機動車發展又與空間發展、公共交通發展等緊密

關聯。國際經驗表明,快速增長的機動車擁有會導致以機動車導向的交通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模式,

進而形成分散的土地開發模式,降低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等綠色交通出行方式的服務水平以及郊

區化蔓延發展,降低居民出行方式選擇的多樣性。因此,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應采取總量控制和區

域差別化策略,作為交通需求管理的一種措施,引導和調控機動車擁有和使用。

3.0.3考慮到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缺乏、城市道路交通擁堵日益突出等情況,本條文明確城市

停車位供給結構應當以建筑物配建停車場提供的停車位為主體,以城市公共停車場提供的停車位為輔

助。

3.0.4本條文明確建筑物配建停車場的分類和使用權屬,明確居住類建筑物配建停車場提供的停車

位是基本車位供給的主體,應以滿足本建筑物業主的基本車位需求為主;非居住類建筑物配建停車場

提供的停車位是出行車位的主體,應以滿足本建筑物使用者和社會公眾的出行車位需求為主。

3.0.5按照《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令第146號,2006年)第七條相關規

定,城市停車規劃內容和深度涉及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階段。

本條文明確了總體規劃階段停車規劃應當重視把握近期建設和遠景發展關系,規劃內容要求主要是

停車發展戰略、停車目標、停車需求管理措施、停車分區劃分原則、區域差別化的停車分區規劃指引

等內容。

本條文明確了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停車規劃應當重視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和空間環境營造,規劃內容

要求主要是確定停車場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積率、綠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等,并對建筑形

式、體型、色彩等內容提出城市設計原則。此外,在現狀停車位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區,若該區域內不

具備建設城市公共停車場的用地條件,經論證后可通過增加建筑物配建停車位規模,實現該區域范圍

內停車位的供需平衡。

本條文確定了修建性詳細規劃階段停車規劃的內容要求,作為城市公共停車場工程項目建設規劃設

計條件,主要確定停車場平面布局、出入口設置及交通組織方案,估算工程量、拆遷量和總造價,分

析建設條件,開展綜合技術經濟論證。

本條文確定了在城市總體規劃和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基礎上制定城市停車設施專項規劃的內容要求。

城市停車設施專項規劃是在城市總體規劃和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確定城市發展、交通發展及停車發展戰

略等前提下,通過深入開展停車調查和停車需求預測等定量化分析工作,科學判斷停車供需發展關

系,進一步細化和深化停車發展戰略、停車發展目標等,確定分區的停車位供應總量、城市公共停車

場規模和分布、建筑物配建停車位指標、停車收費政策等內容。

4停車需求預測與停車位供給

4.1停車需求預測

4.1.1停車需求預測應以城市交通發展戰略和機動車發展水平為依據,在停車調查的基礎上,根據

城市用地規劃、交通出行特征、交通服務水平及城市交通管理等因素,預測城市停車(位)需求總量及

空間分布。

4.1.2停車調查主要內容應包括停車設施調查、停車特征調查、相關資料的收集、現狀停車供應和

需求關系分析與評價等,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停車設施調查應獲取停車場規模和空間分布、停車場形式和停車位規模、路內停車位規模和分

布、停車收費管理等信息;

2停車特征調查應獲取停車需求生成率、停車場供給能力、平均停車時間、車位周轉率、停車場利

用率、停車集中指數等指標;

3相關資料收集應獲取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保有量、城市道路里程和網絡

布局,以及建設用地規模、性質和布局等;

4現狀停車位供需關系分析與評價應根據停車特征調查計算停車需求生成率、平均停車時間、停車

場供給能力、車位周轉率、停車場利用率、停車集中指數、現狀停車位需求等停車特征指標;定量化

評價現狀停車供需關系;分析停車發展面臨的問題。

4.1.3機動車停車需求預測應包括基本車位和出行車位預測兩部分。基本車位需求預測應結合城市

人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機動車保有量等,可采用趨勢分析法、類比法、相關因素法等方法確定;

出行車位需求預測應在停車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城市交通出行特征,可采取用地類別法、機動車出行分

布預測等方法確定。

4.1.4非機動車停車需求預測方法可采取趨勢分析法、類比法、用地類別法等。

4停車需求預測與停車位供給

4.1停車需求預測

4.1.1停車需求預測方法參考了近幾年北京、上海、廣州、蘇州等城市開展的停車規劃研究的相關

成果,以及國家“九五”攻關專題項目《大城市停車場系統規劃技術》中的研究成果。

4.1.2停車調查是停車規劃的基礎,是停車規劃量化分析的依據,應定期開展停車調查工作。

1停車設施調查應包括:現狀停車場的分布,現狀停車場的規模(每個停車場的車位數和占地面

積),現狀停車場的形式及構成,停車場的收費情況,建筑物配建停車位指標及使用情況,停車場建

設方式及管理體制,停車場附近的交通狀況,停車場附近的環境條件,停車場服務對象及范圍等。

2停車特征調查應按平峰日和高峰日分區域進行。停車特征調查應包括:停車地點到目的地的步行

距離,停車調查初始時停車場內停車數量,車輛到達及離開停車場的時間,調查結束時停車場內停車

數量等。

3相關資料收集應包括:城市社會經濟發展預測資料,機動車保有量統計資料,建設用地規模及分

布,城市道路統計資料等。

4停車場供給能力包括路外停車場供給能力和路內停車位供給能力,其中:

路外停車場供給能力是停車場提供的停車位數,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CpJ(1)

式中:Ai——第i個路外停車場的建筑面積或(和)供車輛停放的用地面積(m2);

B——單個標準車停放建筑面積(m2),按照地面停車場、地下停車庫、地上停車樓和機械式停

車庫四種形式計算。

路內停車位供給能力是某條允許停車路段提供的停車位數,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G=Lp/l(2)

式中:Lp——允許停車路段的長度(m);

I——單個標準車停放占用道路的長度(m)。

對于某一地區來說,路內停車供給能力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C=;以(3)

式中:Ck一一第k條路段提供停車位數量(個);

K——該地區允許設置路內停車位的路段數(條)。

平均停車時間t是衡量停車場運營效率的基本指標之一,平均停車時間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4)

式中:tj——第j輛車的停放時間(h);

N——調查期間停車場內實際停車數(輛)。

車位周轉率B反映停車場平均每個停車位被使用的次數,按下列公式計算:

片告⑸

式中:s——調查期間停車數量(輛);

Ci——停車場提供的停車位數(個)。

停車場利用率Y(%),停車場內的停車位使用情況,按下列公式計算:

Y='Wk-X100%(6)

1Cp

式中:ti——第i輛車停放時間(min);

T——調查時間長度(min);

CP——停車場的停車位數量(個)。

停車集中指數人表示某一時刻停車場內車輛停放的擁擠程度,分為高峰小時停車集中指數和平均停

車集中指數,高峰小時停車集中指數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7)

cP

式中:Nj——停車高峰小時停車場內停放車輛的數量(輛);

CP——停車場的停車位數量(個)。

平均停車集中指數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S——多次調查所得實際停車總量(輛);

X——觀測次數。

4.1.3機動車停車需求預測包括基本車位和出行車位預測兩部分。

基本車位需求應等于城市機動車保有量,規劃年城市機動車保有量應綜合考慮影響機動車發展的政

策,結合城市人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采用趨勢分析法、類比法、相關因素法等方法預測。

出行車位需求與城市交通出行結構、機動車出行比例和停車特征等緊密相關,其需求預測應在停車

調查的基礎上,可采取經驗借鑒法、用地類別法、機動車出行分布法等預測。

停車位總需求應等于基本車位需求與出行車位需求之和。停車位總需求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口+。2(9)

式中:D——停車位總需求(個);

Di——機動車保有量(個);

D2——出行車位需求(個)。

出行車位需求預測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1)經驗借鑒法

經驗借鑒法通過借鑒類似城市的機動車擁有量與停車位之間的關系來估算出行車位需求,通常情況

下出行車位需求為機動車保有量的10%~30%。

D?=CtD](10)

式中:a——出行車位需求占機動車保有量比例,通常為10%~30%o

2)用地類別法

用地類別法是通過調查現狀不同用地性質單位建筑面積停車需求生成率和停車位周轉率等參數,依

據用地規劃指標來估算出行車位需求,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D?=24/用(11)

1

式中:Aij——第i個停車分區第j類用地性質單位建筑面積停車需求生成率(輛/萬m2);

Sy——第i個停車分區第j類用地性質的建筑面積(萬m2);

Pu——第i個停車分區第j類用地性質的停車位周轉率。

3)機動車出行分布法

機動車出行分布法是通過城市交通規劃模型來預測機動車出行矩陣,結合機動車高峰小時系數和機

動車即停即離比例等參數,估算出行車位需求,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D2=(12)

式中:Ai——第i個停車分區吸引的機動車數量(輛);

Xi——第i個停車分區機動車即停即離比例;

Pi——第i個停車分區停車位周轉率。

4.1.4非機動車停車需求與非機動車保有量、非機動車出行分擔比例等因素緊密相關。

4.2停車位供給

4.2.1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應在停車需求預測的基礎上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規劃人口規模大于等于50萬人的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應控制在機動車保有量的

(1.1~1.3)倍之間;

2規劃人口規模小于50萬人的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應控制在機動車保有量的(1.1~

1.5)倍之間。

4.2.2城市非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不應小于非機動車保有量的1.5倍。

4.2.3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結構應符合下列規定:

1建筑物配建停車位是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的主體,應占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的85%以

上。

2城市公共停車場提供的停車位可占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的10%~15%。

4.2.4機動車停車位供需矛盾突出的城市可通過臨時設置路內停車位作為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的

補充,臨時設置路內停車位的規模不應大于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的5%,且應制定臨時設置路

內停車位的效益評估和退出機制。路內停車位設置應采取白天短時停車和夜間長時停車相結合的規劃

原則,提高路內停車位周轉率和利用率,發揮出行車位和基本車位供給的雙重補充作用。

4.2.5城市公共停車場規劃用地總規模可按規劃城市人口核算,人均城市公共停車場占地規模宜控

制在0.5m2~l.0m2。

4.2停車位供給

4.2.1我國城市規劃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面積標準差別不大,且交通設施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控

制在10%~25%,因此,有必要規定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與機動車保有量之間的合理比例。

具體數值是基于廣州市、上海市、北京市等停車方面的研究成果,類比國外城市的停車規劃經驗,并

結合專家咨詢綜合確定的。

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提出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戰略格局的發展思路,將

會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多個城市之間形成經濟社會活動緊密關聯的城市群。城市群內的不同人口規模

的城市可根據具體情況優化調整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與機動車保有量之間的比值,但不應高于

1.5倍。此外,對于城際商務、旅游等功能強的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應開展外來機動車停車專題

研究,既要一定程度滿足外來機動車停車位供給,還要確保符合城市交通發展戰略。

4.2.3針對我國城市機動車停車供需矛盾突出的現實情況,近期停車設施專項規劃可通過設置一定

規模的臨時城市公共停車場,提高城市公共停車場在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中的比例,但應保證

建筑物配建停車位所占比例高于現狀值;遠期停車設施專項規劃應保證建筑物配建停車位是城市機動

車停車位供給的主體,應占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的85%以上,城市公共停車場提供的停車位

應占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的10%~15%。

4.2.4針對我國城市機動車停車供需矛盾突出的現實情況,當建筑物配建停車位和城市公共停車場

提供的停車位不能滿足城市停車需求的情形下,可通過臨時設置路內停車位作為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

給的補充,臨時設置路內停車位的規模不應大于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的5%。同時,應制定臨

時設置路內停車位的效益評估和退出機制,在不同時間和空間內動態調節臨時路內停車位設置,充分

發揮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的補充作用。本條文參考現行國家標準《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

37,為了充分發揮路內停車位在出行車位和基本車位供給環節的雙重補充作用,路內停車位規劃管理

應堅持采取白天短時停車和夜間長時停車相結合的策略,合理利用道路空間資源,提高停車位周轉率

和利用率。

4.2.5本條文參考現行國家標準《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50220和《城市用地分類與規

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結合我國機動車發展水平現狀,確定用地指標。現行國家標準《城市

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50220提出,"城市公共停車場應分為外來機動車公共停車場、市內機

動車公共停車場和自行車公共停車場三類,其用地總面積可按規劃城市人口每人(0.8~1.0)m2計

算。其中:機動車停車場的用地宜為80%~90%,自行車停車場的用地宜為10%~20%。市區宜建

停車樓或地下停車庫。"

現行國家標準《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提出,"人均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

面積最低不應小于12.0m2/人,具體細分指標為:人均城市道路用地面積最低按10.0m2/人控

制,人均交通樞紐用地最低按0.2m2/人控制,人均交通場站用地最低按1.8m2/人控制。"

國際城市機動車千人擁有量為200輛~400輛,參考此經驗值,依據城市公共停車場的合理供給

規模,考慮地面、地下和地上等不同形式停車場的占地需求,基于節約利用土地資源的原則,確定人

均城市公共停車場占地規模宜控制在0.5m2~1.0m2o

舉例1:以規劃人口100萬城市,機動車千人擁有率為200輛,則機動車保有量為20萬輛,機動

車停車位(1.1倍~1.3倍)則為(22~26)萬個,城市公共停車場提供的停車位(總停車位的10%~

15%)則為2.2萬~3.9萬個,所需停車位建筑面積約為(66~117)萬,以人均0.5m?~

1.0m2的標準來測算,城市能提供50萬m2~100萬m2,基于土地集約的原則,建議采取人均

0.5m2的下限值,城市公共停車場采取綜合立體開發模式(平均容積率控制在1.5~2.5之間)則可

以充分滿足。

舉例2:以規劃人口100萬城市,機動車千人擁有率為400輛,則機動車保有量為40萬輛,機

動車停車位(1.1倍~1.3倍)則為(44~52)萬個,城市公共停車場提供的停車位(總停車位的10%~

15%)則為4.4萬~7.8萬個,所需停車位建筑面積約為(132~234)萬m2,以人均0.5m?~

1.0m2的標準來測算,城市能提供50萬m2~100萬m2,基于土地集約的原則,建議采取人均

1.0m2的上限值,城市公共停車場采取綜合立體開發模式(平均容積率控制在1.5~2.5之間)則可

以充分滿足。

5停車場規劃

5.1停車場規模

5.1.4本條文參考現行行業標準《車庫建筑設計規范》JGJ100和《城市公共停車場工程項目建設

標準》(建標128-2010),現行國家標準《機械式停車設備通用安全要求》GB17907、《機械式停

車設備類別、型式與基本參數》JB/T8713等確定。機械式機動車停車庫單車建筑面積不僅包含每

輛車所需停車位面積,還包括車輛升降器、旋轉盤等設備以及管理、服務、附屬等配套設施所占建筑

面積,其中配套設施占總建筑面積5%~10%。

5停車場規劃

5.1停車場規模

5.1.4本條文參考現行行業標準《車庫建筑設計規范》JGJ100和《城市公共停車場工程項目建設

標準》(建標128-2010),現行國家標準《機械式停車設備通用安全要求》GB17907、《機械式停

車設備類別、型式與基本參數》JB/T8713等確定。機械式機動車停車庫單車建筑面積不僅包含每

輛車所需停車位面積,還包括車輛升降器、旋轉盤等設備以及管理、服務、附屬等配套設施所占建筑

面積,其中配套設施占總建筑面積5%~10%。

5.2停車場規劃要求

5.2.1停車場規劃應綜合考慮環境保護、防災減災和應急避難等因素,宜選擇停車樓、機械式停車

庫等形式,不宜布設特大型停車場。

5.2.2停車場應建設信息管理系統,提供停車位分布、規模、收費標準、交通組織、利用率等信

息,可建設智能化管理和誘導標識系統,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

5.2.3停車場應結合電動車輛發展需求、停車場規模及用地條件,預留充電設施建設條件,具備充

電條件的停車位數量不宜小于停車位總數的10%。

5.2.4采用地面停車形式的停車場應采用高大喬木、綠植作為與周邊其他性質用地的隔離,在滿足

停車要求的條件下應在停車場內種植高大喬木,形成樹陣,創造綠蔭停車環境。除管理用房、停車輔

助設施、停車位及通道外的場地應實現綠化,停車位應采用綠化滲水鋪裝。

5.2.5非居住類建筑物配建停車場應具備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規劃建設條件。

5.2.6建筑物配建停車場需設置機械停車設備的,居住類建筑其機械停車位數量不得超過停車位總

數的90%。采用二層升降式或二層升降橫移式機械停車設備的停車設施,其凈空高度不得低于

3.8mo

5.2.7停車供需矛盾突出地區的新建、擴建、改建的建筑物在滿足建筑物配建停車位指標要求下,

可增加獨立占地的或者由附屬建筑物的不獨立占地的面向公眾服務的城市公共停車場。

5.2.8城市公共停車場分布應在停車需求預測的基礎上,以城市不同停車分區的停車位供需關系為

依據,按照區域差別化策略原則確定停車場的分布和服務半徑,應因地制宜地選擇停車場形式,可結

合城市公園、綠地、廣場、體育場館及人防設施修建地下停車庫。

5.2.9城市公共停車場宜布置在客流集中的商業區、辦公區、醫院、體育場館、旅游風景區及停車

供需矛盾突出的居住區,其服務半徑不應大于300m。同時,應考慮車輛噪聲、尾氣排放等對周邊環

境的影響。

5.2.10機動車換乘停車場應結合城市中心區以外的軌道交通車站、公交樞紐站和公交首末站布

設,機動車換乘停車場停車位供給規模應綜合考慮接駁站點客流特征和周邊交通條件確定,其中與軌

道交通結合的機動車換乘停車場停車位的供給總量不宜小于軌道交通線網全日客流量的1%。,且不宜

大于

3%Oo

5.2.11非機動車停車場布局應考慮停車需求、出行距離因素,結合道路、廣場和公共建筑布置,

其服務半徑宜小于100m,不應大于200m,并應滿足使用方便、停放安全的要求。

5.2.12非機動車換乘停車場應考慮換乘需求、換乘條件等因素,在軌道交通車站、公交樞紐站和

公交車站等地區就近設置。

5.2.13建筑物配建非機動車停車場應采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原則就近設置在建筑物出入口附

近,且地面停車位規模不應小于總規模的50%。

5.2.14停車場應設置無障礙專用停車位和無障礙設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范》

GB50763的規定。

5.2.15路內停車位宜設置在道路負荷度小于0.7的城市次干路及支路上,不得在城市規劃確定

的具備救災和應急疏散功能的道路上設置路內停車位。在滿足交通安全、綜合防災等條件下,停車供

需矛盾突出的居住區周邊道路可在夜間臨時設置路內停車位。

5.2.16路內停車位的設置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的規定,不得影

響非機動車通行、侵占消防通道及行人過街設施,在臨近急救站、公共汽車站、交叉路口的路段上設

置路內停車位應符合道路安全相關規定。

5.2停車場規劃要求

5.2.1本條文明確停車場規劃應綜合考慮環境保護、防災減災和應急避難等因素,按照節約土地資

源的原則建議選擇停車樓、機械式停車庫等形式,并提出不宜布設特大型停車場,特別是在城區,大

型和特大型停車場對周邊交通造成較大壓力,一般不宜布設,對于確實需要布設的特大型停車場應采

取分區管理模式。

機動車停車場按規模可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及小型停車場,劃分規模參照表2的規定。

表2機動車停車場規模劃分

機動車停車場規模停車位數量(個)

特大型停車場>500

大型停車場301?500

中型停車場51—300

小型停車場<50

5.2.3電動汽車產業是我國鼓勵并加快推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節能減排、實現綠色出行的

重要措施。因此,停車場規劃設計應為電動汽車預留建設充電設施的條件。

本條文參考北京、上海、重慶、深圳、西安、合肥等城市提出的電動車停車位數量占停車場停車位

總數的比值情況,綜合考慮我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性,提出具備充電條件的停車位數量不宜小

于停車位總數的10%,可根據電動汽車發展計劃采取近遠期相結合的建設模式。

5.2.4依據我國《城市綠化條例》,并參考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交通設施用地在綠化覆蓋率

和綠地率方面的相關要求,采用地面停車形式的停車場應采用高大喬木、綠植作為與周邊其他性質用

地的隔離,在滿足停車要求的條件下應在停車場內種植高大喬木,形成樹陣,創造綠蔭停車環境。除

管理用房、停車輔助設施、停車位及通道外的場地應實現綠化,停車位應采用綠化滲水鋪裝。

5.2.7在現狀停車位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區,若該區域內不具備建設獨立占地的面向公共服務的城市

公共停車場,經論證后可通過該區域內新建、改建、擴建和翻建的建筑物在滿足建筑物配建停車位指

標要求下,可增加獨立占地的或者由建筑物代建的不獨立占地的面向公眾服務的城市公共停車場,逐

步改善區域內停車供需矛盾。

5.2.8、5.2.9城市公共停車場應集約用地,因地制宜地選擇停車場形式,可結合城市公園、綠

地、廣場、體育場館及人防設施修建地下停車庫,在土地資源緊張的區域宜建設停車樓、機械式停車

庫。

本條文參考現行國家標準《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50220以及相關調查研究,城市公共

停車場的服務半徑不應大于300m。

已建成居住區,若建筑物配建停車位及臨時停車位不能滿足居民夜間停車需求,應按照居民自治、

社會參與、政府支持的原則,利用居住區內部及周邊空間資源布置城市公共停車場。

城市公共停車場選址應考慮車輛噪聲、尾氣排放等因素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城市公共停車場環境保

護距離不能滿足相關要求時,應設置隔聲設施。

5.2.10換乘停車場是指為了鼓勵公眾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引導個體交通使用者換乘公共交通

而設置的停車場。

機動車換乘停車場應為居民從小汽車出行方式轉向公共交通、自行車等綠色交通出行方式提供車輛

停放的空間。通常布設在城市中心區以外,靠近軌道交通車站、公共交通樞紐站、公共交通首末站以

及對外聯系的主要公路通道附近。換乘停車場規模應根據交通發展戰略的要求,結合公交樞紐、站點

客流量等因素,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確定。

軌道交通換乘接駁應以公交、自行車、步行等方式為主導,在公交接駁條件較差時,可設置一定規

模的機動車換乘停車場。通過借鑒東京、倫敦、首爾等國際城市經驗,與軌道交通結合的機動車換乘

停車場停車位的供給總量不宜小于軌道交通線網全日客流量的1%。,且不宜大于3%oo

5.2.11本條文參考現行國家標準《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50220以及相關調查研究,

非機動車停車場的服務半徑宜小于100m,不應大于200m。

5.2.14本條文參考現行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明確停車場規劃應保障的無障

礙專用停車位和無障礙設施。

5.2.15、5.2.16本條文參考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路內停車泊位設置規范》GA/T850,規

定了設置路內停車位應具備的道路條件及交通條件。路內停車位的設置應以道路負荷度為依據,道路

負荷度是指某一小時道路單向交通量與單向設計通行能力之比,該值是表征道路服務水平的重要參

數。具備救災和應急疏散功能的道路是指城市防災減災規劃確定的承擔防災減災功能的道路。

6建筑物配建停車位

6.0.1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需配建停車位的建筑物應按照土地使用性質劃分大類;在詳細規劃階

段,需配建停車位的建筑物應在已劃分大類的基礎上,按照建筑物類型、使用對象及各類建筑物停車

需求特征細分建筑物子類。建筑物分類可按照表6.0.1的規定執行,并根據城市的發展特點調整。

表6.0.1建筑物分類

建筑物大類建筑物子類單位

別■車位/戶

普通商品房車位/戶

限價商品房車位/戶

居住

經濟適用房車位/戶

公共租賃住房車位/戶

廉租住房車位/戶

綜合醫院車位/lOOn?建筑面積

醫院其他醫院(包括獨立門診、

車位/lOOm?建筑面積

專科醫院等)

幼兒園車位/100師生

小學車位/100師生

學校中學車位/100師生

中等專業學校車位/100帥生

高等院校車位/100師生

行政辦公車位/100m2建筑面積

辦公商務辦公車位/100n)2建筑面積

其他辦公車位/lOOm?建筑面積

賓館、旅館車位/客房

餐飲車位/100m?建筑面積

娛樂車位“OOm2建筑面積

商業商場車位/lOOn?建筑面積

配套商業車位/lOOn?建筑面積

大型超市、倉儲式超市車位/lOOm?建筑面積

批發市場、綜合市場、農貿市場車位/lOOm?建筑面積

體育場館車位/100座位

展覽館車位/100m?建筑面積

文化體育

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車位/lOOm?建筑面積

設施

會議中心車位/100座位

劇院、音樂廳、電影院車位/100座位

工業和物廠房車位/lOOm?建筑面積

流倉儲倉庫車位/lOOm?建筑面積

火車站車位/100高峰乘客

港口車位/100高峰乘客

交通

機場車位/100高峰乘客

樞紐

長途客車站車位/100高峰乘客

公交樞紐車位/100高峰乘客

風景公園車位/公頃占地面積

游覽

主題公園車位/公頃占地面積

場所

其他游覽場所車位/公頃占地面積

6.0.2建筑物配建停車位指標應遵循差別化停車供給原則,城市中心區的停車配建指標不應高于城

市外圍地區;在相同區域內公交服務水平高的地區,配建停車位指標可降低;居住、醫院等民生類建

筑物配建停車位指標可適度提高。

6.0.3多種性質混合的建筑物配建停車位規模可小于各單種性質建筑物配建停車位規模總和,不應

低于各種性質建筑物需配建停車位總規模的80%。

6.0.4規劃人口規模大于50萬人的城市的普通商品房配建機動車停車位指標可采取1車位/戶,

配建非機動車停車位指標可采取2車位/戶;醫院的建筑物配建機動車停車位指標可采取1.2車位

/100m2建筑面積,配建非機動車停車位指標可采取2車位/100m2建筑面積;辦公類建筑物配建

機動車停車位指標可采取0.65車位/100m2建筑面積,配建非機動車停車位指標可采取2車位/

100m2建筑面積;其他類型建筑物配建停車位指標可結合城市特點確定。

6建筑物配建停車位

6.0.1建筑物分類以對全國38個城市的問卷調查為基礎,參照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

深圳、南京、長沙、濟南、合肥、哈爾濱、長春等主要城市的現行建筑物分類,同時也借鑒了國外住

房保障制度規定的居住建筑分類,對照現行國家標準《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

50137綜合確定。建筑物分類與城鄉用地分類對應關系見表3.

表3建筑物分類與城鄉用地分類對應關系

所屬用地

建筑物大類建筑物子類單位

分類

別里R1車位/戶

普通商品房車位/戶

限價商品房車位/戶

居住

經濟適用房R2車位/戶

公共租賃住房車位/戶

廉租住房車位/戶

綜合醫院車位/100m2建筑面積

醫院其他醫院A51、A53

車位/lOOm?建筑面積

(包括獨立門診、專科醫院等)

R12、R22、

幼兒園車位/100師生

R32

小學A33車位/1OO師生

學校

中學A33車位/1OO師生

中等專業學校A32車位/100師生

高等院校A31車位/1OO師生

行政辦公A1車位/lOOn?建筑面積

商務辦公B21、B22車位/100m?建筑面積

辦公

B29、

其他辦公車位/lOOn?建筑面積

A35等

賓館、旅館B14車位/客房

餐飲B13車位/IQOm?建筑面積

娛樂B3車位/lOOm?建筑面積

商場B11車位/lOOm?建筑面積

商業

R12,R22、

配套商業車位/100m2建筑面積

R32

大型超市、倉儲式超市B11車位/100m2建筑面積

批發市場、綜合市場、農貿市場B12車位/lOOn?建筑面積

體育場館A4車位/100座位

文化展覽館A2車位/lOOn?建筑面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