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
教學內容
言語概述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評價與培養一、言語的概述
語言和言語概念(一)語言語言是一種社會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通常講的語言一般包括音、形、義、詞匯、語法等要素。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二)言語言語是運用語言進行實際活動的過程。言語是一種心理現象。
言語的種類
(一)外部言語
1.口頭言語口頭言語是通過人的發音器官所發出的語音信息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言語。分為對話言語和獨白言語。
2.書面言語書面言語是借助于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傳授知識經驗的言語。(二)內部言語內部言語是個體內心“無聲的言語”,通常我們思考問題時候所運用的都是內部言語。語言和言語的關系
【話題辯論】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是先有語言,還是先有言語?(一)區別1.語言是工具,言語則是對這種工具的運用。2.語言是社會現象,具有較大的隱蔽性;言語是心理現象,具有個體性和多變性。(二)聯系1.言語活動依靠語言來進行。2.語言是在具體的言語交往情境中發展起來的。言語在幼兒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一)幼兒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幼兒社會化的過程。(二)言語使得幼兒的認識過程發生質變。(三)言語對幼兒心理活動和行為的調節作用。(一)嬰兒言語的發生(0~1歲)1.發音的準備嬰兒的發音準備大致經歷三個階段:(1)簡單發音階段(1~3月)(2)連續重復同一音節階段(4~8月)(3)模仿發音——學話萌發階段(9~12月)二、嬰兒語言的發生和發展
(1)簡單發音階段(1~3月)新生兒因呼吸而發聲,哭是兒童最初的發音。新生兒哭聲中,特別是哭聲停止的時候,可以聽出ei、ou的聲音。
2個月以后,嬰兒不哭時也開始發音,當成人引逗時,發音現象更明顯,已能發出ai,a,ei等音。發這些音不需要較多的唇舌運動,只要一張口,氣流自口腔沖出,音也就發出了。這與兒童發音器官不完善有關。這階段的發音是一種本能行為,天生聾啞的兒童也能發出這些聲音。
(2)連續重復同一音節階段(4~8月)這一階段,嬰兒明顯變得活躍起來。當他吃飽、睡醒、感到舒適時,常常自動發音。發出的聲中,不僅韻母增多,聲母出現,而且連續重復同一音節,如a-ba-ba,da-da-da等,其中有些音節與詞音很相似,如ba-ba(爸爸),ma-ma(媽媽)等。父母常常以為這是孩子在呼喊他們,感到非常高興。其實,這些音還不具有符號意義。但如果成人利用這些音與具體事物相聯系,就可以形成條件反射,使音具有意義。
(3)模仿發音——學話萌發階段(9~12月)這一階段,兒童所發的音明顯增加了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音調也開始多樣化,四聲均出現了,聽起來很像是在說話。當然,這些“話”仍然是沒有意義的,但卻為學說話做了發音上的準備。這一階段,近似詞的發音更多,同時,兒童開始能模仿成人的語音。這一進步,標志著兒童學話的萌芽。在成人的教育下,嬰兒漸漸能夠把一定的語音和某個具體事物聯系起來,用一定的聲音表示一定的意思。雖然此時他們能夠發出的詞音只有很少幾個,但畢竟能開口說話了。2.理解語言的準備
(1)語音知覺能力的準備嬰兒對言語刺激是非常敏感的,出生不到10天的兒童就能區分語音和其他聲音,并對語音表現出明顯的“偏愛”。近期的研究又發現,幾個月的嬰兒還具有了語音范疇知覺能力:能分辨兩個語音范疇之間的差別(如“b”和“p”),而對同一范疇之內的變異予以忽略。語音范疇知覺在言語理解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不能分辨不同的語音(兩個范疇之間的差異)自然無法理解詞義,但如果不能忽略同一語音范疇內的各種變異(如說話個人發音的差異等),語音便不再具有穩定性而成為因人而異的不可理解的東西。語音知覺的發展為語言理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聽準音”才可能“聽懂義”。
(2)語詞理解的準備八九個月的嬰兒已經能“聽懂”成人的一些言語,表現為能對言語作出相應的反應。但這時,引起兒童反應的主要是語調與整個情境(如說話人的動作表情等),而不是詞的意義。如果成人同樣發這種詞音,但改變語調和語言情境,嬰兒就不再反應。相反,語調不變而改變詞匯,反應還可能發生。【研究分析】給9個月的嬰兒看“狼”和“羊”的畫片。每當出示“羊”時,就用溫柔的聲音說“羊,羊,這是小羊”,而出示“狼”時,就用兇狠的聲音說“狼,狼,這是老狼”。若干次以后,當實驗者用溫柔的聲音說“羊呢?羊在哪里?”嬰兒就會指畫著羊的圖片,反之亦然。這時,實驗者突然改變說話的語調,用兇狠的聲音說“羊呢?羊在哪里?”嬰兒毫不猶豫地指向畫著狼的圖片。這說明了什么?(二)嬰兒言語的形成學前期,兒童口語的發展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1.不完整句階段(1)單詞句階段(1~1.5歲)①單音重疊【典型表現】把汽車叫做“笛笛”,把小狗叫做“汪汪”。如何看待這一現象?②一詞多義【典型表現】孩子見到貓,叫“貓貓”,見到帶毛的東西,如毛手套、毛領子一類的生活用品,也都叫“貓貓”。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③以詞代句【典型表現】孩子說出“拿”這個詞,有時代表他要拿奶瓶,有時代表他要拿玩具,還有時代表他要拿別的孩子手里的食物。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2)雙詞句階段(1.5~2歲)
1歲半以后,孩子說話的積極性高漲起來,在很短的時間內,會從不大說話變得很愛說話。說出的詞大量增加,2歲時可達200多個。這一階段兒童言語的發展主要表現在開始說由雙詞或三詞組合在一起的句子。
2.完整句階段(2歲以后)(1)能說完整的簡單句,并出現復合句這一年齡的孩子漸漸能夠用簡單句表達自己的意思,并開始會說一些復合句。兒童說出的句子較長,日趨完整、復雜,由各種詞類構成。(2)詞匯量迅速增加到3歲時,孩子已經能掌握1000左右個詞。三、幼兒言語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可以表現在三個方面:語言形式、語言內容以及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上。(一)學前兒童語言形式的發展1.語音的發展語音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逐漸掌握了本族語言的全部語音
1~1.5歲的兒童開始發出第一個類似成人說話時用詞的音,到6歲時,兒童已經能夠辨別絕大部分母語中的發音,也基本上能發準母語的絕大部分語音。
3~4歲是兒童語音發展的飛躍階段,4歲的兒童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全部語音。
兒童學習語音的過程,先后有兩種不同的趨勢。起初是擴展的趨勢。嬰兒從不會發出音節清晰的語音,到能夠學會越來越多的語音,是處于語音擴展的階段。
3~4歲內的兒童,相當容易學會世界各民族語言的發音,所以有人稱這個年齡段的兒童為“國際公民”。兒童掌握母語(包括方言)的語音后,再學習新的語音時,出現了困難,年齡越大,學習第二語言的語音,更多受第一語言語音的干擾。這個時期就處于語音的收縮階段。(2)韻母的正確率高于聲母。在兒童的發音中,韻母正確率高于聲母,韻母中只有“0”和“e”音容易混淆,其原因是部位相同,只是發音方法上有細微差別。兒童對聲母的發音正確率較低,主要是沒有掌握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如將“g”音發成“d”音,將“zh"“ch"“sh"發成“c”“s”或“j”“q"“x”,將“ing”“ueng”讀成“in“"uen”(3)語言的發展受生理因素和語言環境的影響隨著幼兒發音器官的完善,語音聽覺系統以及大腦機能的發展,幼兒的發音正確率逐漸提高。同時,幼兒的發音正確率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主要表現在不同方言地區的兒童發音正確率存在差異,同一方言地區,城鄉兒童發音正確率也有較大差異。【話題討論】與普通話相比,你的方言中有哪些難發的音和容易發錯的音?除此之外,湖南省不同地區的幼兒還有哪些難發的音或易發錯的音?
(4)語音意識的發生幼兒期,主要是在4歲左右,語音意識明顯地發展起來。幼兒語音意識形成主要表現:①能夠評價別人發音的特點;②能意識并自覺調節自己的發音。
2.詞匯的發展(1)詞匯數量的增加
學前兒童的詞匯量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一歲左右,兒童才開始說出詞,到入學前,兒童已能掌握基本的口語詞匯。研究表明,4~5歲是兒童詞匯量增長的活躍期。幼兒期末,掌握3000-4000個詞。兒童的詞匯有消極詞匯和積極詞匯之分。消極詞匯是指兒童能理解但不能運用的詞匯,實際上理解也是不深不透的。積極詞匯是指兒童自己能說能用的詞匯。(2)詞類范圍的擴大首先,詞的類型逐漸增加。幼兒掌握詞的類別順序是先掌握實詞,后掌握虛詞。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副詞等。掌握實詞的順序是先掌握名詞,其次掌握動詞和形容詞,再次掌握數量詞和其他實詞;虛詞包括介詞、連詞、助詞、嘆詞等。幼兒堂握虛詞時間較晚,且比例也很小,只占詞匯量的10%~20%。(3)詞義的理解逐漸確切和深化。兒童最初掌握詞時,對詞的理切有毛、有尾巴的物體當解不夠確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詞義理解的擴張。如有的幼兒將“剛才”一詞理解為過去的任何時間,他會說:“我剛才爬了樹”,其實是發生在一個星期以前的事了。二是對詞義理解的縮小。如有的幼兒認為自己家的“爸爸”才是“爸爸”,隨著詞匯數量的增加和思維水平的提高,幼兒對詞義的理解逐漸確切和深化。
①從混沌一體到逐步分化兒童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語句逐漸分化。例如,最初的單詞句階段,一個詞可以代表多種含義,“媽媽”可以表示呼喚媽媽,或是要求媽媽幫他撿起某樣玩具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語詞逐漸分化。
3.語法的發展②從不完整到逐步完整,從松散到逐步嚴謹。從簡單句到復合句。3歲前兒童,雖然出現了一些復合句,但絕大部分是簡單句。2歲時復合句只占所有句子的3.5%,簡單句占96.5%。隨著年齡的增長,復合句所占的比例逐新增加,但總的來說,簡單句所占比例較大。
③從不完整到逐步完整,從松散到逐步嚴謹。最初的單詞句只是一個簡單的詞鏈,不是體現語法規則的結構。
3歲半以前兒童的話語常常漏缺主要詞類,詞序紊亂。
3歲半以后出現較多復雜修飾語句。如運用介詞“把”:“他們把繩子接起來跳”。
到五六歲,兒童的關聯詞比較豐富,但還常常用得不恰當。
③從不完整到逐步完整,從松散到逐步嚴謹。最初的單詞句只是一個簡單的詞鏈,不是體現語法規則的結構。
3歲半以前兒童的話語常常漏缺主要詞類,詞序紊亂。
3歲半以后出現較多復雜修飾語句。如運用介詞“把”:“他們把繩子接起來跳”。
到五六歲,兒童的關聯詞比較豐富,但還常常用得不恰當。④句子由短到長。兒童使用句子的長度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據華南師院的研究,3歲兒童主要使用三詞句(占21.5%),3歲半兒童句子長度發展到6~10個詞(占21.2%),4歲兒童使用的句子長度可達11個詞以上,此后,句子的長度逐年增加。學前兒童語義的發展
1.對詞義的獲得(1)詞義獲得的發展趨勢。
①從部分的、個別的語義向掌握全面的語義特征發展。兒童對詞的最初理解是不全面的,只是掌握了詞的部分的、個別的語義,出現了理解詞的“泛化”和“窄化”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向掌握詞的全面語義發展。
②從一個詞的單義向多義發展。兒童最初只能掌握詞的本義,不能理解詞的轉義,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詞的理解逐漸由單義向多義發展。
2.對句義的獲得兒童在理解自己尚未掌握的新句型時,常常根據自己從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一些“規則”去理解它們。研究發現,幼兒常用的理解句子的策略大致有如下幾種:(1)事件可能性策略兒童常常只根據詞的意義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顧語句中的語法規則來確定各個詞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和相互關系。
【案例分析】當老師說“小明把王醫生送到醫院里”這個句子時,相當多的幼兒誤認為是小明生病了,王醫生送小明去醫院。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2)詞序策略兒童往往根據句子中詞出現的順序來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理解句義。【案例分析】一幼兒將“小明被小華碰了一下”理解成小明碰了小華一下。另一幼兒把“小班兒童上車之前大班兒童上車”,理解為小班先上車,大班后上車。這說明幼兒語義的發展有什么特點?
(3)非語言策略幼兒在理解句義,包括句中某些詞的詞義時,時常使用一些非語言(與語言本身無關的)策略。
【典型表現】如果給兒童的物品是容器(盒子、箱子等),兒童傾向于把玩具放在它們的“里面”,而不管指示語是“放上面”、“放旁邊”;如果物品有一個支撐面(如小桌),兒童則傾向于把玩具放在“上面”,盡管指示語是“放下面”、“放旁邊”。四、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1.交際功能(1)從對話語言逐漸過渡到獨白語言
3歲以前,兒童基本上都是在成人的幫助下和成人一起進行活動的,所以兒童的言語基本上都是采取對話的形式。到了幼兒期,由于獨立性的發展,兒童常常離開成人進行各種活動,從而獲得一些自己的經驗、體會、印象等。這樣,獨白言語也就逐漸發展起來了。當然,幼兒的獨白言語剛剛開始形成,發展水平還很低,尤其在幼兒初期。在良好的教育下,五六歲的幼兒就能比較清楚的、系統地講述所看到或聽到的事情和故事了,有的幼兒甚至能夠講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2)從情境性言語過渡到連貫性言語情境性言語只有在結合具體情境時,才能使聽者理解說話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而且往往還需要說話人運用一定的表情和手勢作為自己言語活動的輔助手段。
連貫性言語的特點是句子完整,前后連貫,邏輯性強,使聽者僅僅從言語本身就能完全理解講話人所要講的內容和想要表達的思想。
3歲前的兒童只能進行對話,不能獨白,他們的言語基本上都是情境性言語。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情境性言語的比例逐漸下降,連貫性言語的比例逐漸上升。整個幼兒期都處于從情境性言語向連貫性言語過渡的時期。六七歲的兒童才能比較連貫地進行敘述,但其發展水平也不是很高。
(3)講述邏輯性逐漸提高幼兒講述的邏輯性逐漸提高,主要表現為講述的主題逐漸明確、突出,層次逐漸清晰。幼小兒童的講述常常是現象的堆積和羅列,主題不清楚,不突出。隨著兒童的成長,其口表達的邏輯性有所提高。兒童講述的邏輯性反映了思維的邏輯性。研究表明,對幼兒來說,單純積累詞匯是不夠的,幼兒講述的邏輯性的發展,需要專門培養。
(4)逐漸掌握言語表達技巧幼兒不僅可以學會完整、連貫、清晰而有邏輯地表述,而且能夠根據需要恰當地運用聲音的高低、強弱、大小、快慢和停頓等語氣和聲調的變化,使之更生動,更有感染力。當然,這需要專門的教育。【案例分析】一個3歲的孩子向別人講自己昨天晚上做的事時說:“看到解放軍了,在電影上,打仗,太勇敢了。媽媽帶我去的,還有爸爸。”講的時候好像別人已經了解他要講的內容似的,一邊講,一邊作出一些手勢和表情。
問題思考:該幼兒言語表達有什么特點?這是什么言語?
在兒童言語表達能力的發展中,有人可能會產生一種言語障礙——口吃,其表現為說話中不正確的停頓和單音重復,這是一種言語的節律性障礙。
學前兒童的口吃現象常常出現在2~4歲。有幾種因素會導致口吃:
①生理原因由于2~4歲兒童的言語調節機能還不完善,造成連續發音的困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會有所緩解。
②心理原因即因說話時過于急躁、激動和緊張造成的。說話過程是表達思想的過程,從“思想”轉換成言語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詞匯和更好的表達形式而感到焦急,也可能會因為發音的速度趕不上思想閃現的速度而造成二者的脫節。這都會使兒童處于一種緊張狀態,而這種緊張可能造成發音器官的細微抽搐和痙攣,出現了發音停滯和無意識地重復某個音節的情況。經常性的緊張便會成為習慣,以致于每次遇到類似的語詞或情境時,都出現同樣的“癥狀”。③模仿幼兒的口吃常有很大的“傳染性”。因為他們的好奇心強,愛模仿,班上某個孩子偶爾出現“口吃”會使他們覺得有趣兒、“好玩兒”而加以模仿,最后不自覺地形成習慣。據北京等醫院統計,參加口吃矯治的人中,有近2/3的人有幼年模仿口吃的歷史。
除生理原因外,矯正口吃的重要辦法是消除緊張,此外及時鼓勵和引導也是很好的方法。
【案例判斷】以下兩種言語分別屬于什么言語?
1.一幼兒獨自抱著娃娃“喂飯”,邊喂邊說:“快吃!快吃!不要把飯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喂完飯,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蓋上被子,說:“吃完飯,要睡覺,不要亂動。你呀不要踢被子,要著涼的,生病要打針的……”2.在拼圖過程中,兒童自言自語說:“把這個放哪里呢……不對,應該這樣……這是什么……就應當把它放在這里……”三、活動中幼兒言語的特點分析
(一)自我中心言語
1.什么是自我中心指兒童不能區別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不能區別自己的活動和對象的變化,把一切都看作與他自己有關,是他的一部分的一種現象。
2.自我中心言語是指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傾向在言語上的得到反映的結果。自我中心言語是一種非社會性言語,它不考慮聽者的需要,可以用來指導行動但并不用來進行交流,有時是為了感到說話的愉快而重復這些字詞和音節。兒童的語言約38%是自我中心的。
3.自我中心言語的范疇(1)重復。主要是無意義字詞。這種言語發生的原因就在于幼兒為了感到說話的愉快,喜歡說話。(2)獨白。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