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文言文知識梳理(統編版)專題17《論語十二章》(原卷版)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文言文知識梳理(統編版)專題17《論語十二章》(原卷版)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文言文知識梳理(統編版)專題17《論語十二章》(原卷版)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文言文知識梳理(統編版)專題17《論語十二章》(原卷版)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文言文知識梳理(統編版)專題17《論語十二章》(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文言文挖空、知識梳理與過關訓練專題17論語十二章1.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2.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3.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5.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6.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8.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10.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1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12.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一、文言知識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一詞多義興《詩》可以興,可以觀(動詞,激發人的感情)從者病,莫能興(動詞,起身)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動詞,興辦,舉辦)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動詞,發生,產生)敏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詞,勤勉)回雖不敏(形容詞,聰慧)天之應人,敏于景響(形容詞,快,疾速)居居無求安(名詞,居住的環境)佛印居左,魯直居右(動詞,坐)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動詞,處于)昂其直,居為奇貨(動詞,囤積,儲存)欲居之以為利(動詞,占,占有)居有頃,倚柱彈其劍(用在時間詞語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時間)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動詞,停留,止息)勝質勝文則野(動詞,超過)驢不勝怒,蹄之(動詞,經得住,能承受)百戰百勝(動詞,勝利)予觀夫巴陵勝狀(形容詞,優美的)何可勝道也哉(動詞,盡,完)正就有道而正焉(動詞,匡正)名不正,則言不順(形容詞,正當,合適)其冠不正(形容詞,不偏,不斜)心術不正(形容詞,正直)正中下懷(副詞,恰好)為正副二本(形容詞,正式的,為主的,和“副”相對)日月正相望(副詞,表示動作或狀態的進行和持續,正在)克克己復禮為仁(動詞,約束)然操遂能克紹(動詞,戰勝,攻破)何功不克(動詞,完成,成功)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助動詞,能夠)而敏于事而慎于言(連詞,表并列)人而不仁,如禮何(連詞,表假設,如果)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連詞,表順承,就)死而后已(連詞,表順承,才)其請問其目(代詞,它的)其“恕”乎(副詞,表推測,大概,也許)古今異義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古義:文質兼備、配合適當的樣子。今義:形容人文雅有禮貌。)譬如平地,(古義:填平洼地。今義:平坦的土地。)小子何莫學夫《詩》[古義:老師對學生的稱呼。今義: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輕蔑意)。]詞類活用(1)名詞的活用朝聞道,夕死可矣(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名詞作狀語,在內心)質勝文則野(名詞作形容詞,粗野、鄙俗)(2)形容詞的活用見賢思齊焉(形容詞作名詞,賢能的人)見賢思齊焉(形容詞作動詞,向……看齊)句式積累(1)倒裝句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定語后置句,即“有一可以終身行之之言乎”)敏于事而慎于言(狀語后置句,應為“于事敏而于言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狀語后置句,應為“君子于義喻,小人于利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狀語后置句,應為“已所不欲,勿于人施”)(2)判斷句止,吾止也(“也”表判斷)進,吾往也(“也”表判斷)克己復禮為仁(“為”表判斷)二、常識積累文學常識《論語》: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其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一仁,社會政治范疇一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一中庸。“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孔子確立了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一、選擇題1.下列加點詞語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A.何莫學夫詩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不可以已C.天下歸仁焉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D.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喻于義

喻:知曉,明白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C.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簣:盛土的竹筐 D.請事斯語矣

事:實踐,從事3.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譬如平地,雖覆一簣 B.小子何莫學夫《詩》C.古之學者必有師 D.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喻于義

喻:比喻。B.克己復禮為仁

克:約束。C.文勝質則史

史:失實。D.可以群,可以怨

怨:怨恨。5.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知者不惑,仁者不憂 B.文質彬彬,然后君子C.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D.邇之事父,遠之事君6.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捷) B.君子喻于義

(明白)C.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筐

) D.克己復禮為仁

(約束)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文勝質則史B.請事斯語矣C.非禮勿視D.敏于事而慎于言8.下列有關《論語》的相關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B.《論語》以敘事體為主,語錄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C.《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D.“四書”和《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9.下列各項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A.就有道而正焉

天下歸仁焉B.質勝文則野

故木受繩則直C.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能容于遠近D.人而不仁

死而后已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詞類活用現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見賢思齊焉

②見賢思齊焉

③可以群

④遠之事君⑤鄰之厚,君之薄也

⑥擇善而從之

⑦草菅人命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⑤/⑥C.①⑥/②⑤/③④/⑦ D.①④⑤/②/③/⑥⑦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全都屬于古今同義現象的一項是(

)①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③回雖不敏④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⑤古之學者必有師A.②⑤ B.②④ C.①③ D.①④1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A.就有道而正焉 B.策之不以其道 C.任重而道遠 D.朝聞道,夕死可矣二、情景默寫13.《論語》十二章(1)時代青年要勇擔重任,志向高遠,努力實現祖國復興的遠大目標。這可用曾子的兩句話來表達:,。(2)《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強調,君子要約束自我,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先王之禮,這樣才能達到儒家所說的“仁”的標準的句子是:。(3)美國對中國進行了一系列制裁,而中國對美國也采取了一些相應的反制裁措施,他們卻指責我國違背了貿易規則,中國可以用《論語》十二章中的“,”這兩句話來反駁。1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論語》中孔子強調讓別人成為自己修身養性的鏡子,學習好的,摒棄不好的句子是:,。(2)《論語》中孔子強調學習態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裝懂的句子是:,。(3)《論語·為政》中“,”兩句指出,成為教師的條件是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15.名句默寫。(1)在《〈論語〉十二章》中,曾子認為有抱負的人任重道遠,具體表現為“”和“”。(2)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做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別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3)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對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在吃飯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的:,。(4)在《〈論語〉十二章》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價值追求的句子是:,。(5)《禮記》開篇就強調“大學之道”,其宗旨是以美好的愿景弘揚高尚的品行,關愛人民,達到最高的境界。這三個句子是:,,。(6)儒家強調修身養性,認為欲得品性端莊,必須先要心思純正,這也就是《禮記》中“,”兩句所表達的意思。16.根據語境,在橫線上填寫合適的句子:(1)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談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義利觀的句子是“,。”(2)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里仁》中的“,”。(3)《大學之道》中闡述大學宗旨的句子是“在明明德,,”。三、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二)將適陳,過匡,顏刻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顏淵后,子曰:“吾以汝為死矣。”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從者為寧武子臣于衛,然后得去。(《史記·孔子世家》)(三)孔子游于匡,宋人圍之數匝,而弦歌不輟。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娛也?”孔子曰:“來,吾語女。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無幾何,將甲者進,辭曰:“以為陽虎也,故圍之;今非也,請辭而退。”(《莊子·秋水》)1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B.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C.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D.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1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勝質則史

史:虛飾,浮夸B.以其策指之曰

策:鞭子C.陽虎嘗暴匡人

暴:欺凌D.吾命有所制矣

制:制度19.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匡人簡子以甲士圍之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B.顏刻為仆,以其策指之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子路彈琴而歌

人而不仁,如禮何?D.宋人圍之數匝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20.下列對選文中相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一詞多見于先秦典籍,最初多指“君王之子”,強調地位的崇高,后來被賦予了道德的含義,歷代儒客文人以君子之道作為行為規范。B.孔子認為“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實踐“仁”的方法,如果“不仁”就談不上真正“有禮”。C.《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中“本紀”內容為歷代帝王政績;“世家”內容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D.后兩則材料都記敘了孔子被圍困的故事,但材料二體現出順應天命的思想,材料三則體現出孔子對于傳承禮樂制度的責任擔當。2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②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閱讀下面的甲、乙、丙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題。甲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節選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乙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節選自《孟子》)2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