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講座_第1頁
教師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講座_第2頁
教師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講座_第3頁
教師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講座_第4頁
教師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講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師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講座學院師訓處趙敏第一部分心理健康一、對心理健康的界定心理健康:沒有心理疾病或變態,而且在個人身體上、心理上以及社會行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狀態。心理健康有生理、心理及社會行為三方面的意義在生理方面,中樞神經系統應沒有任何疾病,沒有不健康的遺傳體質。在心理方面,對自我持肯定的態度,能自我認知,并能恰當的發展自我,能積極面對問題,主動調適,而不依賴消極的心理防衛來逃避問題。在社會行為方面,能有效的適應社會環境,能妥善地處理人際關系,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且能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二、心理健康的標準.1、了解自我,接受自我2、能正確的知覺現實并適應現實3、良好的適應及良好的人際關系4、能平衡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比重5、能控制自我感受與情緒情感世界衛生組織八大標準“五快”、“三良”“五快”指的是食很快、便得快、睡得快、說得快、走得快。“三良”指良好的個性、良好的處世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五快”食得快,胃口很好,對食物不挑剔,證明內臟功能正常;便得快,排泄輕松自如,證明胃腸功能良好;睡得快,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協調,且內臟無病理信息干擾;說得快,頭腦清楚,思維敏捷,心肺功能正常;走得快,證明精力充沛、旺盛、無衰老之癥。“三良”良好的個性,即性格溫和,意志堅強,經常保持樂觀和幽默;良好的處世能力,即觀察處理問題客觀,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適應復雜的環境變化,對意外情況保持良好的情緒。良好的人際關系,即待人接物以“和為貴”為準則,遇事不斤斤計較,助人為樂,與人為善。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1.對教師角色認同,勤于教育工作,熱愛教育工作。能積極投入到工作中去,將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現出來并由此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免除不必要的憂慮2.有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具體表現在:(1)了解彼此權利和義務,將關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上.其個人思想、目標、行為能與社會要求相互協調;(2)能客觀地了解和評價別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與人相處時,尊重、信任、贊美、喜悅等正面態度多于仇恨、疑懼、妒忌、厭惡等反面態度(4)積極與他人做真誠的溝通.教師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師生互動中則表現為師生關系融洽,教師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領導學生,能夠理解并樂于幫助學生,不滿、懲戒、猶豫行為較少。3.能正確地了解自我、體驗自我和控制自我對現實環境有正確的感知,能平衡自我與現實,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在教育活動中主更表現為;(1)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工作目標和個人抱負;(2)具有較高的個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學活動中進行自我監控,并據此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作出更適當的教學行為;(4)能通過他人認識自己,學生、同事的評價與自我評價較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調適的能力。4.具有教育獨創造性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造。能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特點富有創造性地理解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節.使用語言,布置作業等。5.在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實地感受情緒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緒由于教師勞動和服務的對象是人,因此情緒健康對于教師而言尤為重要。具體表現在:(1)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2)不將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緒帶入課堂,不遷怒于學生;(3)能冷靜地處理課題情境中的不良事件;(4)克制偏愛情緒,一視同仁地對待學生;(5)不將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入家庭。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格言三條基本原則界定心理健康與否①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正確地反映外部世界,有無明顯的差異。②心理過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協調性。即人的心理活動中認知、情感、意志三個過程內容是否完整,是否協調一致。③個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對穩定性。即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在沒有重大的外部環境改變的前提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特征相對穩定,行為表現出一貫性。義和價值的事情上。意志增強達到病理程度的人可出現被害妄想、疑病妄想等癥狀。前者總以為自己會受到別人的暗算、欺騙或毒害,以致四處奔走控告不覺勞累。后者則表現為疑神疑鬼,多方求醫治病,對醫生的診斷結果不相信、不放心,有的還會訴說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事情。可見,意志品質的發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不可等閑視之的。(5)性格性格是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人的性格特征不但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而且具有明顯的優劣之分。優良的個性特征(如忠誠、寬宏、開朗、接納、助人、勤奮、主動、堅毅、果斷、獨立、熱情、自信、謙虛等)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不良的性格特征或缺陷(如虛偽、狹隘、嫉妒、敵對、自私、懶惰、被動、怯懦、固執、依賴、冷漠、自卑、偏激、孤僻等)一方面有損于個人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另一方面也是各種人格障礙和心身疾病的潛在溫床。研究結果提示我們,要維護人的心理健康,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必須高度重視優良性格的培養和塑造問題。環境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l)家庭環境影響心理健康的家庭環境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各項:家庭的自然結構家庭的人際關系家庭的教育撫養方式家庭的文化經濟背景(2)學校環境影響心理健康的學校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各項:教育規模與教育結構,教育目標與教育態度,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學校風氣與人際關系。(3)社會環境影響心理健康社會環境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各項社會的政治局勢是否穩定,意識形態是否健康,經濟、文化、社會風氣和社區環境的發展狀況教師心理不健康的成因l.社會因素(1)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大眾傳媒的飛速發展,使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社會作用受到了嚴峻的挑戰。(2)教師勞動的復雜度、繁重度、緊張度比一般職業勞動者大,但教師的待遇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3)教師勞動的復雜度、繁重度、緊張度比一般職業勞動者大,但教師的待遇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2.職業因素(1)教師勞動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沖突、角色過度負荷是很多教師感到壓力和緊張的根源。(2)與其他勞動者相比,教師屬于一個比較孤立、比較封閉的群體,與社會的聯系較少,參與種種決策的機會也很少。(3)其他因素。3.個人因素(1)人格因素。(2)個人生活的變化。四、心理調適與心理素質修養1.情緒的認識與管理情緒管理的基礎了解情緒識別情緒表達情緒情緒管理的方法學習表達情緒掌握情緒調節方法“通情達理”訓練2、心理素質修養十法文化功底志存高遠心靈“綠洲”.悟性啟迪認知超越升華進取自強不息剛柔相濟虛懷若谷生活質量三種本事(基本素質)一是以不變應萬變的個體基本品質如誠實、自信、責任心、正義感、積極的生活態度等,這是基礎素質修養;二是萬變應不變的適應能力人必須尊重和服從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如事物發展的過程性、階段性、事物之間的聯系性等,人必須千方百計去適應它們,操之過急或行為遲緩,都將受到懲罰。違背規律,寸步難行。三是以萬變應萬變的靈活性、創造性人和客觀事物、環境共同變化和發展,互為條件和互相依存、互相促進。一個人的心理素質修養,一般包括從基礎修養到應用修養和發展修養,三個方面緊密聯系,從而使自己的心理素質和綜合素質不斷得到提高,走向成熟。思考題解釋概念心理健康情緒意志增強問答題1、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2、什么是心理健康的“五快”、“三良”?3、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4、成熟的心理素質包括哪三方面的修養?第二部分心理異常.一、心理異常分類按照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的不同,將心理異常問題分為如下幾類:1、常見的不良心理問題;2、輕度的心理異常;3、重度的心理異常。二、輕度的心理異常(一)神經官能癥:是一種輕微的心理異常,目前國內外正式命名為神經癥。常因挫折與沖突長期得不到解決,而產生的一種持久性的精神緊張與焦慮,以致對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本癥是一組較輕的大腦功能失調的心理疾病總稱。包括:神經衰弱,癔病,焦慮癥,強迫癥,恐怖癥,疑病癥,抑郁癥。18一35歲年齡組為發病率最高的人群神經癥十種共同的疾病特點(1)“心因性疾病”。A、未發現相應的體癥或器質性病理證據。B、性格缺陷作為致病的內在基礎。C、病人一般神志清晰(除癔癥發作外),工作能力無嚴重障礙。D、常常有痛苦的病感,要求積極治療。神經癥十種共同的疾病特點(2)E、心理治療是基本治療方法,配合藥物和其他綜合醫療措施,預后較好,大多數可望恢復健康。F、屬于功能性心理疾病,并非“精神病”,發病原因基于大腦高級神經功能失調。G、患者基本人格相對完整。H、精神障礙較輕,對自己行為有責任能力,不能剝奪公民保護權利。I、與重性精神病相比,是一類良性心理疾病。(Ⅰ)神經衰弱特征:各種精神因素作用下,引起大腦皮層內抑制過程減退,表現為容易興奮,容易衰竭為特征的腦功能障礙的綜合病癥。臨床表現:①癥狀彌散,無法定位,“從頭到腳都感到不舒服”。②癥狀多樣化。③主訴多,不厭其詳,要求高。④缺乏器質性疾病基礎。⑤癥狀相對固定化,患病多年,病情變化不大。神經衰弱如何防治?1、臨床上下神經衰弱診斷必須慎重。2、強調預防為主,糾正心理缺陷。3、心理治療是本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不要過度迷戀藥物和醫生,“心病還需心藥醫”這是重要原則。心理醫師應該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和煩惱情緒,說明本病是一種良性的腦功能失調的心理疾病,絕大多數病人通過適當醫療和心理調節措施,皆可恢復健康。(Ⅱ)恐怖癥社交恐怖癥最為常見,是一組以特定事物、特殊環境或人際交往時發生強烈恐懼和緊張的內心體驗為特征的神經癥。表現:平時不接觸人群,見到最熟悉親近的人,無恐懼緊張現象。遇到陌生人,表現出局促不安,焦慮不安,手足無措,面紅耳赤,心悸出汗,頭昏嘔吐,四肢顫抖等身心異常反應。如何防治恐怖癥用精神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難以根治。以行為治療為主體的心理治療,效果良好,可以根治。“暴露性行為療法”:首先學會對抗恐懼緊張心理的松弛訓練方法→其次是想像訓練→最后是實地適應訓練治療結束后仍需要鞏固治療,定期訓練,直至治愈。(Ⅲ)強迫癥一種重復出現的某些觀念和行為,患者明知不必要,并感到痛苦煩惱,雖經努力克服,但無法擺脫的一種神經癥。典型強迫癥為數不多。發病年齡多在16一30歲左右,男性多于女性。癥狀主要有兩類表現形式:強迫觀念。強迫行為。如何防治強迫癥?1、預防強迫癥必須從小抓起,注意早期識別強迫性格缺陷,及早糾冶。2、糾正父母不良教育方式和生活指導模式。3、行為治療,是當前治療強迫癥較為有效的措施。不足之處是時間較長4、對強迫觀念可采用“橡皮圈”思維停頓療法5、藥物治療。可配合抗焦慮藥物與三環類抗憂郁藥,如氯丙咪嗪Clomipramine效果非常好。(Ⅳ)焦慮癥多數在16一40歲發病,女性比男性高一倍。本病是一種病理性焦慮癥狀,與正常人基于現實的令人擔心情況下發生的焦慮不同,患者是預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焦慮緊張,沒有明確的對象和內容的恐懼,終日陷入惶惶不安,坐立不寧,內心異常痛苦,經常陷入提心吊膽的心理體驗中,故又稱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可能誤診焦慮病人常伴發憂郁,有時伴發疑病癥狀。由于焦慮狀態時出現各種軀體不適癥狀,幾乎涉及全身各個系統,因此焦慮有重大的臨床意義。如焦慮時心悸可能去找心臟科醫生;呼吸困難時去找肺科醫生,消化不良時去找消化科醫生,頭痛或肢體無力時,去找神經科醫生。治療措施采用抗焦慮藥和抗郁劑相結合藥物治療,加上心理治療預后較佳。60.8%可望緩解康復,而且短期內有明顯效果。同時服用適量的抗焦慮藥物,可降低其緊張、不安情緒,以利心理治療的進行。(Ⅴ)疑病癥據調查,內科門診病人約5%以上屬于本病。診斷疑病癥至少需要具備下四項中一項條件:①為自身健康或病痛所煩惱,其嚴重程度與患者實際健康狀況很不相稱;②對自身的各種正常生理征象和變化,過分關心和注意,并作出疑病性解釋;③經常出現感覺異常,并作出疑病性解釋;④有疑病觀念,表現為在缺乏充分根據時,對自身健康狀況或患有某種疾病持有固定的偏見。疑病癥的防治原則1、必須明確診斷2、遵循對抗疑病癥4項心理治療原則:①不要看醫學書籍,半年內不要接受任何醫學信息知識;②盡量減少其他求醫問病的習慣,二者皆有助減輕疑病觀念;③不要過度自我注意身體感覺,糾正自我暗示習慣;④對身體功能性不適癥狀,抱著“聽之任之”不予理采的態度,這點至關重要。3、接受醫生勸告,不要擔心健康。適量服用藥物。(Ⅵ)癔癥又稱“歇斯底里”,常見于16一30歲女性,是青春期女性多見的一種神經癥。男性只占十分之一左右。是一種典型的“心因性疾病”,由明確的心理因素,精神創傷誘發。一般來說,沒有精神刺激,不會引起癔癥發作。與本人的性格缺陷有密切的關系。主要表現感覺或運動障礙,或意識狀態發生改變。癥狀無器質性基礎,且帶有明顯夸張傾向。癥狀形態非常復雜多樣,可以酷似其他多種器質性疾病,使醫生和家屬真偽難辨,鑒別診斷異常困難。常見臨床癥狀1、癔癥發作:即俗稱“歇斯底里大發作”。常在刺激下,突然神志不清,四肢抽搐,類似癲癇樣發作。有些病人全身肌肉僵直,數十分鐘至數小時逐漸恢復。本病與癲癇癥不同,很少發生自傷,能回避危險(饅慢倒下,絕無馬路上發作的危險),人多容易引起發作,無小便失禁癥狀。通過暗示可中止發作。2、癔癥性癱瘓:突然肢體癱瘓不能動彈。但是經過檢查,發不符合符合神經解剖規律,證明病人的麻痹癥狀是一種心理因素的軀體化表現。3、癔癥性功能障礙:失眠、失聽、痛覺喪失等。甚至可發生急腹痛、腹脹癥狀而被懷疑為外科急癥進行手術。4、假性癡呆:又稱“癔癥性癡呆”。突然出現幼童樣的低能表現,如不會用打火機點煙,不會數個位數。回答問題荒唐,給人一種故意做作的感覺。5、雙重或多重人格:病人同時表現兩個人或數個人的不同身份。癔癥防治措施1、預防比治療重要,從小糾治癔癥性格缺陷,提高精神衛生水平。2、治療采用心理療法,輔以藥物60%~80%。催眠療法效果較佳。3、正確解釋病情。本病預后良好,即使未加治療,癥狀在一年內消失者達60%~80%。關鍵問題是預防復發,學會精神刺激調節法。(二)抑郁神經癥一種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征的神經癥。有焦慮、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無明顯的運動性抑制或精神性癥狀,生活能力也不受嚴重影響。本病和抑郁癥是抑郁性心理障礙的兩種代表性疾病。不良影響病情雖無抑郁癥嚴重,但是對患者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不良影響,效率降低,信心不足,妨礙積極的人生追求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由于長期情緒低落苦惱,消極言行,自殺企圖不乏其人。早期識別抑郁性神經癥的臨床表現1、至少有下述癥狀中的三項①興趣減退,但未喪失;②對前途悲觀失望,但不絕望;③自覺疲乏無力;④精神不振;③自我評價下降,但愿接受鼓勵和贊揚;③不愿主動與人交往,但被動接觸良好,愿接受同情;①有想死的念頭,但又矛盾重重;③自覺病情嚴重,但又主動求治,希望能治好。2、符合神經癥基本特點,無精神病癥狀表現。3、抑郁癥狀特點是持久性(2年以上),程度輕度至中度,并不太嚴重。4、不存在以下各項癥狀中的任何一項①明顯的精神運動性抑制表現(動作遲滯,少動,甚至臥床不起)②早醒和癥狀有晨重晚輕特點;③嚴重的內疚或自責;④持續性食欲減退和明顯的體重減輕;⑤不止一次的自殺未遂;⑥生活不能自理;⑦出現幻覺和妄想;⑧對自己疾病持否認和拒絕求醫診病。5、起病時已滿18歲,病程至少長達2年以上。在此期間半數以上時間有心境不良。防治原則1、遵循神經癥的基本防治原則,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以抗郁劑藥物。消除致病的各種不良的心理社會因素至關重要。與一般抑郁癥不同,本病單純依靠藥物效果不大。2、進行過度自信化訓練。3、改變環境,適當調換工作和生活環境,放棄過高學習和人生追求,正確對待現實生活,皆有助于恢復健康。三、重度的心理異常(一)抑郁癥:抑郁癥患者被稱為“世男上最消極悲觀的人”和“最危險的人”。因為患抑郁癥的病人有60%以上有嚴重的消極自殺言行,其中有14%自殺成功。容易得抑郁癥的并不是那些窮途末路的人,而是大有前途的人。那些工作認真、勤奮、有前途、有潛力的人最容易患上抑郁癥。牛頓、這爾文、林肯、丘吉爾這些改變了人類歷史的人都有抑郁癥。三毛著名臺灣女作家三毛,在40歲事業頂峰時期自殺身亡,引起海外一片震驚。許多專家從其以往病史、死亡動機和征象分折,判斷她是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張國榮2003年4月1日晚在香港中環文華東方酒店跳樓自殺唐唐揭張國榮自殺之謎記:你知不知道哥哥是為了什么自殺?唐:我想我知道原因,但不會說。總之不是撞邪,更加不是感情問題,可能是事業不順利。記:怎樣不順利?唐:他之前想拍一部電影,做導演,但后來計劃告吹。記:你之前有沒有發現哥哥有自殺傾向?唐:其實去年11月哥哥曾經自殺,但不成功。記:哥哥有沒有看醫生?有沒有吃藥?唐:哥哥一直有看醫生。記:有人說哥哥患了抑郁癥,是不是真的?唐:我個人認為是。心理疾病的“第一殺手”抑郁癥被視為人類心理疾病的“第一殺手”,抑郁癥患者的自殺幾率約為14%。從醫學的角度上,心情持續壓抑長達2周以上即被看作患抑郁癥,因此每一個正常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反復產生這樣的問題,類似于身體上的感冒。抑郁癥的發病率相當于冠心病,并且高于癌癥的發病率。發病比例與危險性一位法國的抑郁癥專家曾經大膽地認為,在現代人群中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曾經患有抑郁癥。但就是這樣的小病,如不及時治療,病人極有可能走向崩潰,采取毀滅自己的極端方式。抑郁癥最大的危險是自殺,最大的關鍵是早期識別。臨床發現抑郁癥表現比較復雜,不易判別。特點--“五字要訣”“懶、呆、變、憂、慮”。1、懶:無故疲乏無力,懶散怕動,簡單日常生活也懶以應付。2、呆,思維遲鈍,構思困難,動作減少,外表呆遲笨拙。3、變,與過去相比,性格完全變了,自我感覺很差。4、憂,情緒憂郁悲觀,意志消沉,消極厭世,自殺言行。5、慮,整天陷入痛苦思慮中,對一切無興趣和樂趣。早期療法:采用有效的抑郁劑治療,效果良好,預后較佳,服藥簡便無痛苦。發病原因10%來自于遺傳。包括某些生理素質的欠缺。素質:一是神經類型,一是性格。神經類型:有的人屬于強而均衡的類型;有的人屬于弱而不均衡的類型。有的神經類型偏于思想,有的偏于藝術,大多數屬中間型。神經類型屬于不穩定的人,對生活里發生的突變和波動適應能力較差,因此具有潛在的患病危險性。三種個性的人容易患上抑郁癥(1)1、依賴型。個性屬于依賴型的人,口頭禪是“我不會”,意思就是要別人幫忙。認為周圍的人多多少少負有照顧他的責任。在工作上的表現通常也很令人不滿。他覺得自己很衰弱,在別人面前顯得軟綿綿,以家庭婦女較常見。三種個性的人容易患上抑郁癥(2)2、乖乖型。性格有點接近依賴型個性,瞧不起那些不遵守條例有自己想法的人。平時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來與其他人保持一致,看臉色行事,活得很累。很討老板、父母親喜歡。這種性格,與家庭的嚴厲管教和過分強調行為的循規蹈矩很有關系。如果走上極端,壓力巨大,精神很容易崩潰。三種個性的人容易患上抑郁癥(3)3、完美型。小時候獲得父母過多的照顧和愛護。力求事事盡善盡美。走路和坐著的姿態總是保持挺直,動作僵硬,面部表情嚴肅。過分控制自己的感情,除了工作,其他方面的生活都失去生命力,無法與人交往,遇上挫折,所有的委屈自己的承擔。心情一般都不開朗,遇到事故可能精神承受不了。抑郁癥如何治療?接受治療,90%會痊愈。治療方法三種:1、藥物。抗抑郁藥物對于精力消失,厭世心理和絕望無助的情緒的治療效果顯著,通常服藥兩三個星期就能見效。2、電療。假使病人服藥無效或者不能服藥,醫生便可改用電震治療。對于其他方法不能奏效的嚴重抑郁癥非常有效。3、心理輔導。(二)躁狂癥什么是“躁狂癥”在我們的周圍,有時可能會看到這樣的人:他一開口說話,嘴巴就像制動鈕壞了的機器一樣,一發不能剎住,話題像全速繞行的走馬燈般,快捷轉換,思維也快到嘴巴都跟不上,主題一個沒完,另一個又起,因此左一句右一句,全是不相關連的事情。患者之中,以青春期和更年期的人居多。癥狀躁狂型的病人,仿佛戴了紅色眼鏡,眼前一片歡騰,情緒一直出于高昂狀態,持續兩星期不減退。表現在行為上的病癥是話多,好管閑事,過分自信,不知節制地花錢買不必要的東西。在男性方面,日夜不眠不休,言行舉止動作多,且坐立不安,忙忙碌碌。在女性方面,作不適當的裝扮,喜向人搔首弄姿,引人注意,話多且大聲,主題轉移快,動作多,都是大動作。躁狂癥如何糾治?屬于躁狂型的病人,醫生給他服用抗精神藥物及鋰劑(Lithium),這類藥物能把高潮的情緒壓抑下來。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會惡化。由于此癥是腦部化學不平衡所致,一定要先以精神藥物治療,再配以心理治療。(三)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最常見的重性精神病。癥狀十分多樣,行為表現不同。發病率在精神病中居首位;發病年齡多在青壯年。其基本特點是病人的精神活動與現實環境相脫離,思維,情感和意志行為互不協調、相互分裂。思維障礙(1)這是精神分裂癥最具有特征性的癥狀之一。1、聯想障礙:最初可表現為聯想松散,嚴重時出現思維破裂。病人談話或寫東西缺乏中心思想,缺乏邏輯聯系,如不仔細分析,不一定認為是病態;但隨著病情加重,聯想可以變得更加支離破碎,甚至從他的書信和談話里找不出一個上下相聯的完整概念,令人不知所云,例如一患者在信中寫道:“XX同志:當你接到我的信的時候,就是我得到最高獎賞的時候,請你不要灰心,他是一個殺人的劊子手,正向你求婚,想盜竊國家機密,請你放心,是用鋼筆寫的,我沒有見過這樣忘恩負義的人。怒海雙雄,二角五分錢。執筆人楊元京。”這位患者寫信的目的是什么?從信中什么也看不出來。整個內容無法理解。思維障礙(2)2、邏輯進程障礙:患者在思維過程中,不能按照正常的思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