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撫松五中、長白縣實驗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1頁
吉林省撫松五中、長白縣實驗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2頁
吉林省撫松五中、長白縣實驗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3頁
吉林省撫松五中、長白縣實驗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4頁
吉林省撫松五中、長白縣實驗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吉林省撫松五中、長白縣實驗中學高三考前熱身新高考歷史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06年,中國第一個省級公共圖書館——湖南圖書館建立,1909年,國立京師圖書館開始籌建,其余各省圖書館也加緊籌建。到民國前夕,各省公共圖書館基本建立,學校圖書館、專業圖書館、私人圖書館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這一時期圖書館的建立和發展A.與變法圖強運動相輔相成B.適應了近代教育的需要C.以宣傳共和主義為其宗旨D.推動了科舉制度的廢除2.如圖為1926年同時刊出的兩則廣告,兩則廣告的根本共同點是A.以孫中山為產品的代言人B.利用國民愛國熱情為民族工業拓展市場C.圖文并茂地展示商品特性D.借助政治話語和政治符號宣傳商業信息3.《三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以下四項中與“家天下”有關的是:A.大同之世B.傳賢不傳子C.禪讓制D.世襲制4.研究18世紀中國物價、人口膨脹這些重大經濟問題,難以避免會碰到一個十分荒謬的現象:一方面長期溫和的通貨膨脹的積累效應嚴重地削弱了國家的財力,使國計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擾;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癥結所在,卻以權宜之計茍且敷衍。這種現象反映了A.通貨膨脹導致了王朝衰落 B.人口膨脹導致社會物價飛漲C.統治階級拒絕經濟改革 D.統治者重視統治穩定5.觀察下邊漫畫,圖中蜈蚣寓意著A.德國 B.俄國 C.日本 D.美國6.明朝萬歷年間,佃戶不愿耕作之田,可將田退還原主,其交有押租金的,由地主退還佃家,“兩相交付,不致留難”。江南地區甚至出現佃戶借口今年沒有收成拒絕交租的現象,明年地主為了收到地租,對佃農不得不待之以禮。由此可知,當時A.土地所有權變更頻繁 B.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松弛C.農業生產的利潤微薄 D.農民抗租現象非常普遍7.如圖是1952年創作的宣傳畫。該作品A.促進了公共衛生觀念的普及 B.開創了獨特的群眾動員方式C.體現了現代主義美術的風格 D.反映了美國孤立政策的破產8.改革開放之初,陳云強調指出要根據“鳥”(經濟)的需要,設計“籠"(計劃)的大小,并不斷地調整“籠”的尺寸,使“鳥”既能在“籠”中充分地飛翔,又不被"籠”因死。“鳥籠經濟”的提出意在A.在計劃指導下擴大市場調節 B.擺脫計劃對我國經濟的影響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解釋計劃與市場的辯證關系9.有學者指出:“21世紀土地細碎化對農民收入的負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如果為了達到糧食生產的規模經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等目的而強調整合土地,降低細碎化水平,結果也是符合了農民意愿,增加了農民利益。”據此可知,該學者認為A.家庭經營模式的存在有不合理性 B.農業發展的出路在于規模經營C.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 D.推行土地整合違背了經濟規律10.約喻·L加迪斯指出,僅僅將冷戰所要解決的問題歸結為兩個超級大國的利益之爭是不恰當的,從根本上看,冷戰是兩種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的對立。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領袖,從未放棄過“世界革命”的最終理念。據此可以推斷該學者的觀點是A.美、蘇兩國對冷戰的發展都負有重大責任B.冷戰實際是兩種不同思想觀念的對抗C.意識形態和安全利益是冷戰的根本原因D.蘇聯和斯大林應該對冷戰負主要責任11.《中央關于徹底平分土地問題給中央工委的復示》中指出:“土地會議應該采取徹底平分土地的方針,……要將地主富農兩階級多余的糧食、耕牛、農具、房屋及其他財富拿出來,適當地分配給農民中缺乏這些東西的人們,地主富農所得的土地財產不超過也不低于農民所得”。上述現象可能出現于A.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革命根據地B.全面抗戰爆發后的陜甘寧邊區C.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區D.人民公社化時期的中國農村12.漢武帝元封五年,刺史“假印綬,有常治所”,由使臣性的監察官,變為常住性的中央派駐地方的監察機構。這一變化A.擴大了刺史監察職權 B.有利于提高監察效率C.廢止了郡國并存制度 D.便于了刺史懲處貪官13.據統計,1953年地質工作的工作量,比1952年分別增加10倍至23倍,鉆探增加10倍,坑探增加20倍,槽探增加23倍,普查面積增加10倍,以后幾年又逐年增多。這一舉措A.促成中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 B.反映地質工作是中國工業化建設核心C.旨在建立獨立完整工業體系 D.表明新中國經濟建設中存在急躁冒進14.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共和國制定了《十二銅表法》,該法律的進步性在于A.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平民利益B.消除了貴族與平民矛盾C.調解了羅馬與被征服民族關系D.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15.李克強總理以“行大道、民為本、利天下”九字陳述自己從政以來的情懷。其中“民為本”語出《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下列各項體現了這一思想的是A.“除井田,民得賣買”B.“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C.“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D.“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16.《全球通史》中說:“明朝的這些遠航為何是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業方面的原因而進行的……那時的西歐是無可匹敵的,它擁有向外沖的推動力-宗教動力、思想騷動、經濟活力、技術進步和有效地動員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國。”這種導致中西遠航反差的根源是A.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 B.統治者治國的指導思想C.君主專制統治的程度 D.經濟結構方面存在差異17.雅典名將阿里斯提德是馬拉松戰役的指揮官,戰功顯赫,曾擔任首席執政官,辦事公正,人稱“正義”,這一美名后來卻變成了招人嫉恨的根源。公元前483年,公民大會決定進行陶片放逐表決。投票結果,阿里斯提德被流放。這種現象表明,在當時的雅典A.公民有較高的政治素養 B.公民有效監督國家公職人員C.多數人的意志具有絕對權威 D.政府喪失民眾信任18.有關歷史發展之動力的敘述,較為恰當的是A.地理環境制約著歷史發展的進程 B.杰出人物引領著歷史前進的方向C.決定歷史走向和發展的是“合力” D.科學技術是歷史發展的“加速度”19.大連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活力的城市。下列項中對其表述正確的是①秦朝歸遼東郡管轄②甲午戰爭期間遭受日軍侵略③日軍設立滿洲731部隊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④設立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西周前期,“王臣”主要為周王所有,平時在國都附近活動。西周晚期,“王臣”變得前所未有的擴大,整個周王朝除周王以外的人都應當屬于“王臣”的范疇。王臣內涵的擴大表明A.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增強 B.天下共主理念日益凸顯C.貴族世襲特權地位受沖擊 D.周天子的權力得到強化21.有學者認為:在商王康丁之前,商王之子以“大子”、“小子”等稱謂表示排行大小的區別:康丁以后,商王之子以“大子”、“長子”等稱謂表示主次、嫡庶之分。該學者的研究表明商代已經開始萌發A.王位世襲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卿世祿制22.下圖是關于國際聯盟的一幅諷刺漫畫,該漫畫所反映的國聯的實質問題是A.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權威性B.綱領含糊不清,自相矛盾C.建立在重重矛盾之上D.大國操縱,無法為和平作出真正的貢獻23.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二者共同目的是A.緩解政治危機 B.統一國內市場 C.發展資本主義 D.增加財政收入24.近代以來,西方文學藝術產生了不同的流派。主張按照“本來如此”的面目再現生活,浪漫主義則主張按照“應當這樣子”表現生活。橫線上的文字應該是A.現實主義B.人文主義C.理性主義D.現代主義25.1954年12月,毛澤東在一次黨內外人士座談會上指出,政協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們不能把政協搞成國家權力機關。此話的主要背景是A.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頒布B.社會主義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D.中共八大召開26.我們從歷史文獻TheBookoftheOfficeofSeneschal《管家之書》中可以了解到13世紀()、管家、采邑官、監守官以及犁倌、馬車倌、羊倌、豬倌等各自的職守。空格內填入哪一項最合適A.奴隸主 B.莊園主 C.城堡主 D.工場主27.地圖改變世界。15世紀末,哥倫布遠航時相信的世界地圖最有可能是A. B.C. D.28.1860年,總理衙門大臣奕訴在奏折中將俄國列為中國第一大威脅。他認為俄國為“肘腋之患”,英法等國為"肢體之患"。這一認識A.反映出東北西北邊疆嚴重危機 B.對中國周邊形勢作了錯誤判斷C.表現出清政府的海防意識薄弱 D.企圖聯合英法遏制俄國的侵略29.19世紀上半期,英國報紙、雜志等大眾傳媒代替了傳統的招貼畫、路牌等,成為廣告的主要載體,廣告成為大眾傳媒的主要收入來源,廣告傳播現象和活動逐步發展成為一種職業。這一現象表明A.資產階級控制大眾傳媒業發展B.經濟對市場依賴程度大大提高C.產業革命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D.報紙雜志的資訊傳播功能弱化30.錢乘旦、許潔明合著的《英國通史》中說:“……過去以天為單位,現在以分鐘、秒為單位;……火車還教會人們守時,準時準點成為了現代生活的準則,人們開始隨身帶上一塊表,時間概念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這說明()A.火車發明引發了了技術創新的連鎖反應 B.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C.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D.科技發明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國王是法律的創造者,而非法律創造國王。……假如臣民認為國王濫用權力,他們只能祈求上帝開導國王,把他引到正確的道路上去。……正像爭論上帝能做什么是無神論和瀆神一樣,作為一個臣民去爭論國王能做什么,或者國王不能做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英)詹姆士·斯圖亞特《神權》(1603年)材料二人們參加社會的理由在于保護他們的財產,他們選擇一個立法機關并賦予其權力的目的,就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樹立準則,以保衛一切社會成員的財產。……當立法者們圖謀破壞人民的財產或貶低他們的地位,使其處于權力下的奴役狀態時,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處于戰爭狀態。人民因此就無須再予服從,而只能尋求上帝給予們的抵抗強暴的共同庇護。——(英)約翰·洛克《論政府》(1688年)(1)結合兩則材料,概括說明其基本思想。(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理論?根據材料概括作者的政治主張。(3)結合史實,分析上述思想在當時的影響。32.近代東西方文化陳獨秀認為,在古代,東西方都處在專制政治之下,其文化并無特異之處。但以法國革命為轉機,東西方迥異其趣,西方判然進入了近代社會,形成“近代文明”;而東方社會卻陷于停滯,仍為“宗法社會”、“封建政治”,因此東洋文明“其質量舉未能脫古代文明之窠臼,名為‘近世’,其實猶古之遺也”。他將西方文化的特征,概括為“科學與人權并重”。(《文存》卷一)。而東方文化的特點在專制與迷信。正是緣此根本的差異,決定了中西文化的長短優劣。西方進步的文化產生了積極的結果:科學與民主相濟為用,“成獨立之人格”。民智勃發,“社會經濟,亦因以厘然有敘”。而東方落后文化卻造成專制與迷信并肆,戕賊人權,民智不張,“社會中種種卑劣不法慘酷衰微之象,由是并起,“生機日促”,社會經濟因之“大亂”《文存》卷一)。(1)你是否同意陳獨秀所概括的(法國大革命以后)東、西方文化特征?理由是什么?(2)“東方落后文化”在近代中國造成了哪些后果?33.材料中國歷代政府都非常重視對云南的管理,并且在與云南地區各族群眾長久的交流、交往、交融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云南模式”。先秦時期,楚將莊蹻入滇,帶去內地文化,并按照從俗從宜原則變換服飾融入當地。漢朝在云南設官置郡后,耗費巨資修建了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加強了對云南的控制。唐前期在云南建立羈縻州縣,延續了以當地酋長為國家之官的管理模式。后來,南詔崛起,威脅到唐朝在云南的統治。元朝滅大理國后,設云南行省,在部分地區改由流官治政,與土官統治區域犬牙交錯,再統一由強有力的行省管理。忽必烈命賽典赤為平章政事,行省云南。賽典赤在云南“創建孔子廟、明倫堂,購經史,授學田”,后“閱中慶版籍,得隱戶萬余,以四千戶即其地屯田”,編定賦役,發展農業經濟。元初在云南實施的這些創新性政策,使得云南與內地的一體化加劇,至明清,已漸同內地了。——摘編自呂文利等《論中國古代邊疆治理中的“云南模式”》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邊疆治理中“云南模式”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元朝治理云南新措施的作用。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本題考查近代教育的發展。依據材料可知,這一時期一系列近代圖書館的設立具有較強的社會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教育,擴大教育范圍,提高廣大民眾的文化水平,增強國民素質,適應了現代教育的需要,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維新變法運動發生于1898年,與材料時間不符;C選項錯誤,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的國立圖書館和省立圖書館都是清政府設立的,其宗旨不是宣傳共和主義;D選項錯誤,科舉制度的廢除是190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也與圖書館的設立沒有關系。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2、D【解析】

國慶是強烈的政治符號,左邊廣告中的“慶祝民國萬歲,紀念革命偉人”,右邊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提倡國貨,挽回利權”,均屬于政治話語,D項正確;廣告只是利用了孫中山的影響力,孫中山本人并未宣傳其產品,“代言”談不上,A項排除;“應注意到左側廣告為殯儀館的廣告,不屬于“工業”,B項排除:圖文并茂是事實,但圖及所配文字并沒有體現商品特性,C項排除。故選D。3、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啟繼承了禹的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夏朝以“家天下”的形式持續了四百年的統治。世襲制以血緣關系作為職位傳承的紐帶,家族統治是其主要的表現形式。所以此項與“家天下”有關。材料反映了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繼承其職位,做了夏王,世襲制開始,故D正確;大同之世就是在天下為公的條件下,選賢舉能使得社會不用管理就能安定,大同是公天下,禪讓制是此時期最主要的政治形式,職位傳承上,以“賢”為重,不符題意,故A錯誤;部落聯盟時期,原始民主選舉制度的反映,其意思是職位傳給賢能之人,而不是傳給兒子,不符題意,故B錯誤;部落聯盟時期,原始民主選舉制度,具體表現在堯讓位于賢能的舜,舜讓位于治水有功的禹,明顯與“家天下”無關,故C錯誤。4、D【解析】

由“一方面長期溫和的通貨膨脹的積累效應嚴重地削弱了國家的財力,使國計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擾;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癥結所在……以權宜之計茍且敷衍。”可知,統治者為了穩定統治,以權宜之計茍且敷衍,故D正確;A、B是對材料的片面理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表述過于絕對,錯誤。【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癥結所在……以權宜之計茍且敷衍”,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即可。5、C【解析】

根據圖片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甲午戰后,日本占領朝鮮,并將福建納入勢力范圍,一戰期間日本搶占德國在山東的特權,故C項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6、B【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佃戶可以隨意退佃,以至于地主害怕土地沒有人耕種,對佃戶以禮相待,表明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松弛,故選B;佃戶退耕沒有導致土地所有權變更,A錯誤;C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根據材料“江南地區甚至出現佃戶借口今年沒有收成拒絕交租的現象”可知農民沒有交租是個別現象,D錯誤。7、A【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1952年創作的這幅宣傳畫主要內容是宣傳“防疫”知識,有利于民眾提高和普及衛生觀念,故A項正確;題干不能說明群眾動員方式在1952年開創,排除B項;該作品沒有體現現代主義變形、夸張、怪誕等特點,排除C項;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標志著美國孤立政策的破產,排除D項。故選A。8、A【解析】

陳云“鳥籠經濟”指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減少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實際是要在在計劃指導下擴大市場調節,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故A符合題意;材料沒有否定計劃的作用,故B不符合題意;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尚未澄清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沒認識到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故C不符合題意;只有1992鄧小平南方談話才科學解釋計劃與市場的辯證關系,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9、B【解析】

根據材料“降低細碎化水平,結果也是符合了農民意愿,增加了農民利益”可知隨著土地細碎化給農民的負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農業的發展必須走規模化經營的道路,故選B項;材料論述的是土地細碎化的負面作用和農業發展的出路,并沒有涉及家庭經營模式的問題,排除A項;土地私有化不符合我國國情,排除C項;推行土地整合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排除D項。故選B。10、D【解析】

據材料“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領袖,從未放棄過‘世界革命’的最終理念。”可知斯大林的這種理念導致了美蘇冷戰,D符合題意;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斯大林的責任,而沒有體現美國,A錯誤;據材料“從根本上看,冷戰是兩種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的對立。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領袖,從未放棄過‘世界革命’的最終理念。”,導致了美蘇冷戰,B片面;據材料“僅僅將冷戰所要解決的問題歸結為兩個超級大國的利益之爭是不恰當的,……”可知,C說法與題意不符。11、C【解析】

依據“《中央關于徹底平分土地問題給中央工委的復示》”可以看出中央徹底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結合所學可知,這與解放戰爭時期頒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有關,目的是調動農民革命的積極性,故選C;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實行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不符合題意,排除A;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實行的是雙交雙減的土地制度,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人民公社化運動強調的是公有化程度高,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12、B【解析】

刺史由使臣性的巡察官變為常住性的監察官,有利于刺史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地方政治,及時發現問題,進行監察,從而有利于提高監察效率,故B正確;材料只是說明了刺史監察形式的變化,不能說明職權擴大,排除A;西漢一直存在郡國并行制,排除C;漢代刺史只有監察權,而沒有懲處權,排除D。故選B。13、C【解析】

材料表明1953年地質、鉆探等工作的工作量比195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結合當時的國家狀況可知,地質等工作的工作量提高是為了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更是為了適應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C正確;社會主義改造包括對農業、手工業、工商業的改造,不涉及地質、鉆探等工作,A錯誤;“地質工作是中國工業化建設核心”的說法不符合史實,B錯誤;工作量的大幅度提高是工人為了工業化建設作出的努力,不是急躁冒進的行為,D錯誤。故選C。14、A【解析】本題考查《十二銅表法》的意義。《十二銅表法》的頒布,羅馬法由習慣法發展為成文法,使貴族不能隨意解釋與曲解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平民利益,A項正確。B項說法錯誤;C項是萬民法的作用;D項是其進步性,但不符合“主要的進步性”的題意。15、C【解析】試題解析:本題主要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旨在考查正確解讀材料的能力。題目中的“《尚書》”屬于先秦儒家經典,故排除屬于法家“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的思想的A項和墨家“尚賢”的主張的B項;題目中的信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體現了先秦儒家學派“民本”的思想,故排除屬于儒家學派“性惡論”思想的D項,選擇C項。16、D【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明朝時期中國遠航是出于宣揚國威的政治目的,其根源是中國實行小農經濟,封閉性較強;西方航海家遠航是出于經濟目的,這是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中西方結構的差異是導致中西航海反差的根源。D正確;自然地理條件、統治者治國的指導思想、君主專制統治的程度是影響差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ABC錯誤。故選D。17、C【解析】

根據“公民大會決定進行陶片放逐表決。投票結果,阿里斯提德被流放”并結合所學可得知,雅典直接的民主體現了公民集體的意志,反映出多數人的意志具有絕對權威,這也是雅典民主體制弊端的體現,C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公民的素質如何,排除A項;材料中的現象不屬于監督,排除B項;阿里斯提德被流放是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體現,并不是政府不被信任的表現,排除D項。18、C【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決定歷史走向和發展的是“合力”,故C正確;地理環境、杰出人物引領作用是影響歷史發展的因素,科學技術促進歷史發展,但ABD不如C全面,排除。【點睛】本題考查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歷史內容極為豐富,并具有多層次性的特點,史學方法也就不能單一化,而應該豐富多樣,史學家在具體運用歷史研究方法時,亦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19、B【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秦朝時在東北設立遼東郡,大連包括在內;甲午戰爭期間日軍進行了旅順口大屠殺,位于大連;1984年,中國在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的大連市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故①②④正確,B項符合題意;日軍設立滿洲731部隊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位于今哈爾濱平房區,并非大連,故③錯誤,AC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20、B【解析】

“王臣”范圍的擴大體現了對周王認同度的增強,說明天下共主理念日益凸顯,故選B;材料僅提及“王臣”范圍擴大,沒有涉及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增強和貴族世襲特權地位受到沖擊,排除AC;西周晚期周王的權力應該是被弱化,排除D。故選B。21、B【解析】試題分析:該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旨在考查學生的史實記憶能力。材料中的關鍵詞是“大子”、“小子”、“主次、嫡庶之分”等,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宗法制的繼承原則,故B項正確。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2、D【解析】畫中“車夫”背心上的英文為“國聯”,他奮力揮鞭。驅趕著背上負有“和平”使命的馬兒向“結束戰爭”的方向行進。但“國際事務”這輛大車分明是在沖向戰爭,“和平”馬兒雖然竭盡全力,卻寸步難行。這幅漫畫揭示國聯雖然標榜“和平”,但由于其本質不過是英法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因此無法為和平作出真正的貢獻,無法擋住戰爭的步伐。故排除ABC,選D。23、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克里米亞戰爭后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和內戰時期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都是為了緩解嚴峻的政治危機,A項正確;俄國沙皇廢除農奴制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統一國內市場和發展資本主義,BC兩項錯誤;俄國廢除農奴制和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都不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D項錯誤。24、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30年代以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現實主義文學興起,逐漸成為文學的主流。它關注社會問題,典型地再現社會風貌,深入剖析社會生活的本質,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罪惡,符合“按照‘本來如此’的面目再現生活”,故A選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它強調人的個性,要求追求現世的幸福,與反映社會現實無關,故B選項錯誤;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它鼓勵人獨立思考理性判斷,與反映社會現實無關,故C選項錯誤;現代主義強調集中表現自我,手法比較荒誕,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沒有明顯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關系不明,語言風格悖離傳統,表現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機,與反映社會現實無關,故D選項錯誤。25、C【解析】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布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過渡狀態的結束,標志了人民代表大會的確立,與材料1954年12月的時代背景是一致的。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頒布是1953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開都是在1956年。故C正確。26、B【解析】

13世紀屬于歐洲的中世紀,此時歐洲屬于封建社會,莊園主構成封建社會的主體,故B正確;奴隸主是奴隸社會階級統治者,A錯誤;城堡主不符合材料主旨,C錯誤;D是前資本主義發展時期,D錯誤。27、B【解析】

哥倫布之所以向西航行是因為他相信地球是圓的,認為向西航行也可以到達印度。而那時人們知道只有亞洲、非洲、歐洲,還不知道有美洲,故哥倫布一直認為其到達的美洲就是印度,B正確;A是平面圖,圖中已經有美洲,說明其是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后,故A排除;C、D倆圖明確的標出了南北美洲,因此其應是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后,故排除。28、A【解析】

兩次鴉片戰爭中沙俄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大片領土,給中國東北西北邊疆帶來嚴重危機,所以奕?認為俄國是“肘腋之患”,英法為“肢體之患”,故選A;奕?的認識不是錯誤判斷,排除B;材料內容與海防意識薄弱無關,主要是源于現實的邊疆危機,排除C;清政府并沒有聯合英法遏制俄國,排除D。故選A。29、B【解析】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提高,產品日益增多,廣告有利于拓展商品銷路,打開商品市場,反映了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經濟對市場的依賴程度加深,故B項符合題意。A項,題干并未反映大眾傳媒受到資產階級的控制,排除。C項,題干未涉及產業結構的變化,故排除。D項,材料反映以報紙、雜志的傳播為基礎的廣告業發展迅速,體現了報紙雜志的資訊傳播功能的加強,故排除。30、C【解析】試題分析:注意題干信息“火車還教會人們守時,準時準點成了現代生活的準則”等,說明工業革命的到來,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因此選C.考點:兩次工業革命點評:工業革命的開展,在客觀上向世界傳播了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結束了人類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上的狹隘性,開始向現代文明轉化。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根據材料一“國王是法律的創造者,而非法律創造國王。……正像爭論上帝能做什么是無神論和瀆神一樣,作為一個臣民去爭論國王能做什么”可得出材料一認為國王凌駕于法律之上,人民無權限制國王的行為,國王的權力是上帝賦予的。材料二認為統治者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君權不是神授的),法律應體現人民的利益和保護一切社會成員的財產;如果統治者違背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權反抗。(2)材料二反映的是啟蒙思想中的社會契約論。洛克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3)材料一的思想是力圖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結果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材料二為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解析】

(1)材料一認為國王凌駕于法律之上,人民無權限制國王的行為,國王的權力是上帝賦予的。根據材料二“人們參加社會的理由在于保護他們的財產,……樹立準則,以保衛一切社會成員的財產。……當立法者們圖謀破壞人民的財產或貶低他們的地位,使其處于權力下的奴役狀態時”可得出材料二認為統治者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君權不是神授的),法律應體現人民的利益和保護一切社會成員的財產;如果統治者違背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權反抗。

(2)根據材料“人民因此就無須再予服從,而只能尋求上帝給予們的抵抗強暴的共同庇護。”可得出材料二反映的是啟蒙思想中的社會契約論。洛克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材料一的思想是力圖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結果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材料二為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32、(1)同意/不同意史實確鑿,說理恰當理由:18世紀末期或19世紀初至20世紀前期一百多年間,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