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河南省信陽某中學高二年級上冊期測試(三)歷史試題_第1頁
2022-2023學年河南省信陽某中學高二年級上冊期測試(三)歷史試題_第2頁
2022-2023學年河南省信陽某中學高二年級上冊期測試(三)歷史試題_第3頁
2022-2023學年河南省信陽某中學高二年級上冊期測試(三)歷史試題_第4頁
2022-2023學年河南省信陽某中學高二年級上冊期測試(三)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信陽高級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上期測試(三)

歷史試題

一、單選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

題L5分,40小題,共60分)

1.西周時,周天子實行封土賜民之制,出現一批世卿大族。戰國時,諸侯國君

按大臣官職地位的不同,授予其相應數量的谷物作為俸祿,任之即官,去之即民。

材料反映的現象

A.適應了社會轉型B.使得國君權力分散走低

C.維護了周王權威D.加強了世卿大族的權勢

2.從公元前105年開始,兩漢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區推行屯戍政策,以軍屯為主,

最多的年份屯軍人數多達幾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許多用于農田灌溉的水渠,還

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同時設置管理屯戍事務的行政機構。這一舉措

A.根本目的是發展當地經濟B.推動了邊疆開發與民族交融

C.為絲綢之路開通鋪平道路D.開始于西域都護府設立以后

3.江蘇連云港市尹灣村漢墓出土的木犢《集簿》有兩段關于戶口方面的摘錄,以

下摘錄可以用于研究漢朝

(一)男子七十萬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萬八千一百卅二人。女子多前七千

九百廿六。

(二)年八十以上三萬三千八百七十一。六歲以下廿六萬二千五百八十八。九十

以上萬一千六百七人。年七十以上受杖二千八百廿三人。凡萬四千四百九十三。

多前七百一十八。

①地方官員的考核制度②地方行政制度③賦役制度④優撫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財政年度是人為制定的收支結算的起訖時間。漢代的財政年度計算是“計斷

九月”,取決于粟的成熟時間;唐代的財政年度計算則是“歲終為斷”,與水稻

的成熟時節相適應。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A.賦稅征收標準的調整B.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化

C.區域經濟地位的變動D.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

5.在回紇民族分布區,唐太宗時期設置了燕然都護府,唐高宗設置了瀚海都督府,

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護府轄境內的各羈縻府州與唐王朝的政治關系不再緊

密,漸漸疏遠。由此說明了

A.回紇的政權已經瓦解B.唐玄宗反對羈縻府州制

C.國力強弱影響邊疆治理D.回紇助唐平叛安史之亂

6.右圖為唐中后期到北宋時期政府錢幣

與實物稅

收數量折線圖。其變化趨勢說明

A.唐宋土地政策漸趨寬松

B.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繁榮

750JO221060年份

C.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松弛

D.社會動蕩影響農業發展

7.王安石變法中設置的市易務,不僅嚴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參與到市場的直

接經營當中,增加商稅,如市例錢,以及坊場、河渡之關稅,進一步擴大征榷范

圍等。據此可知,王安石的這一變法舉措

A.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B.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

C.加大了政府對工商業干預D.減輕了人民的差役負擔

8.宋代戶籍根據居民是否有不動產分為“主戶”和“客戶”,鄉村客戶“佃人

之田,居人之地”。客戶在某地定居滿一年,即可編入當地戶籍之中,甚至可以

“置田以為主戶”。由此可知宋代

A.戶籍管理制度懈怠B.允許產權自由流動

C.社會成員身份固定D.客戶對主戶有依附性

9.宋朝針對購自少數民族的馬匹不合標準的問題,大臣上奏:“朝廷與蠻夷互

市,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費直幾馬

也。”朝廷“尋如舊制”。據此推知,北宋貿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

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B.維護朝廷宗主地位

C.強化中央集權統治D.維護邊境地區穩定

10.在封建社會,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就像是一個人的兩條腿。

不過,“地主土地所有制”這條腿越來越粗,“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這條腿越

來越細,最后使“封建王朝”這個“人”轟然倒下。促使材料現象出現的主要原

因是

A.中央集權制度逐漸地衰落B.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兼并

C.地主與農民之間矛盾尖銳D.地主構成封建政權的基礎

11.宋代頒布的大部分法律制度都是根據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所制定的,因此大部

分都為敕。到了宋仁宗期間,朝廷開始設立專門的編敕所,將宋代歷年來所頒布

的敕令進行統一的編排,讓其成為正式的法令,并付諸實施。這反映出宋代

A.禮制深刻影響法律B.君主專制的加強

C.文官政治色彩濃厚D.法律制度的成熟

12.隋、唐、宋時期,政府規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聽婚嫁”。元世

祖即位之初,即確立了州縣戶“口增者賞之,隱匿者罪之”的方針。明初,政府

也將''田野辟,戶口增”作為中原之急務。這些做法

A.不利于個體小農經濟發展B.奉行男尊女卑的儒家理念

C.有助于發展生產增加稅收D.表明人頭稅負擔總體較輕

13.明朝官員顧起元認為:“今日賦稅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戶口,故土無不科之

稅,而冊多不占之丁”。從明末開始,河南省已有太康、汝陽、正陽、新蔡、信陽

等州縣,先后實行丁隨地派。明朝這一做法

A.使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B.導致農民賦稅負擔沉重

C.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D.不利于工商業健康發展

14.明初百年間,中國對外關系經歷了從“四夷來朝"到''四夷來商”的演變,

發展至明中期,統治者對“四夷”的認知,仍然沿襲“小、窮、弱”的觀念。這

一現象

A.標志著傳統朝貢體系的瓦解B.導致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

C.反映傳統認知落后于發展潮流D.有利于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

15.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傳入我國,許多地區出現原來用以種

植糧食作物的耕地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不產米,仰食四方”的現象。這

反映了

A.全球化已影響中國B.長途販運開始發達

C.經濟出現區域分工D.抑商觀念已被放棄

16.康熙皇帝曾諭令在鄉試、會試將“浮飾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改試策、論、

表、判。五年后,在各方面的壓力之下,又“命鄉會試復以八股文取士”。乾隆皇

帝時,朝臣中也有廢除八股文的聲浪,卻也最終作罷。這表明當時

A.選官制度變革勢在必行B.西學思想的影響日益廣泛

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選拔D.八股取士有深厚社會基礎

17.清政府規定,白銀是清朝法定貨幣,與銅錢兼用,完糧納稅須用白銀支付。

據統計,18世紀末一兩白銀換銅錢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紀30年代后期,

一兩白銀可換銅錢一千六七百文。這種狀況的出現

A.加重了中國人民經濟負擔B.源于商品經濟快速發展

C.是白銀貨幣化的必然結果D.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

18.20世紀初,清政府頒行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法定學制,建立了統一

的教育行政體系,正式設立了嶄新的官員選拔制度。這一舉措

A.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B.為結束科舉制度創造了條件

C.是清末戊戌變法的重要內容D.奠定民國公務員制度的基礎

19.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1903年,清政府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辦工商

企業……1906年,頒布預備仿行憲政的諭旨,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23

條,1911年成立皇族內閣,立憲成為一場騙局。這些措施表明

A.改革加速了革命的進程B.清末新政加深了民族危機

C.清廷主動適應時代潮流D.民主政治成為社會的共識

20.中華民國成立后,1912年12月一1913年3月召開了第一屆

國會選舉,全國參加投票選舉者占全國總人口的10.5%,兩院合

計選舉議員總計870人,具體情況見下圖。這一現象反映了

A.中華民國的社會基礎堅實B.新的政治價值觀得以實踐

C.多黨合作的政治局面出現D.資產階級政黨政治的成熟

21.英國人赫德任職晚清海關總稅務司近半個世紀,任內創建了

稅收、統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海關制度和現代郵政系統。有

學者認為這時期的財政總收入,較道光時期的4000萬兩,幾乎阿H民競口其相黨?統■一黨

□工全黨目哈克者■無黨濃

增加1倍,而關稅和厘金的征收數量均超過田賦,成為政府最為

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為“同治中興”提供了強有力的財政支撐,清朝舊有的財

政結構發生了根本改變。這主要反映了

A.中國海關制度逐漸近代化B.赫德堅決維護中國利益

C.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D.國內關稅逐漸走向衰亡

22.毛澤東站起來朝大家揮了揮手說:“同志們,我們過去握鋤頭把子,扛槍桿

子,今天又要握起印把子。過去我們只會種田,會做工,后來學會了打仗,現在

還要學會治理國家。”最早出現該場景的歷史時期為

A.土地革命時期B.全面抗戰時期C.解放戰爭時期D.新中國成立后

23.1933年,國民黨中央在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中明確規定:“曾于民國

有特殊勛勞、勛勞或成績者并致力于國民革命若干年,經證明屬實,便可留任或

升任簡任官、薦任官和委任官,與考試及格人員同等錄用。”這一規定

A.繼承了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B.保證了行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C.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D.有利于強化國民黨的獨裁統治

24.20世紀40年代初,晉察冀邊區掀起了大規模的村選運動,在農村普遍建立

起村民代表會議和村公所。邊區參選民眾占選民總數80%以上,工人和貧農在村

代表會議當選的比例達49.2虬這一運動

A.推動土地革命深入發展B.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

C.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質D.適應了人民解放戰爭新形勢

25.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年多時間中,黨領導人民完成了祖國大陸的統一和各項民

主革命的遺留任務,恢復了國民經濟,同時普遍召開了各級各界人民代表大會,

積累了民主生活的經驗。這意味著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建立B.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趨于成熟

C.民主政治建設有了一定基礎D.社會主義制度受到普遍歡迎

26.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實施后,農村民眾對該法產生了很

多誤解和謠言,如說婚姻法是“離婚法”“婦女法”,“離婚婦女不正經”等等。

三年之后,中央竟不得不以“貫徹婚姻法運動月”的群眾運動方式予以應對。可

以推知,這部法律的制定

A.徹底顛覆了封建社會的倫理秩序B.不利于保障農村男性權利

C.加快了男女政治權利平等的實現D.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繼續

27.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了村民委員會作為農村基層群眾性自

治組織的法律地位;到2019年,我國已建立了69萬個農村村民委員會。止匕外,

1982年,城市居民委員會制度也被首次寫入我國憲法。據此可知,這些舉措

A.推動了憲法性質根本轉型B.催生了人民民主專政

C.堅持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D.指導了基層民主實踐

28.有學者指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絕不僅限于制度建設和技術性的“硬件”系

統的完備周詳,更要重視精神層面的“軟件”系統的開發,促使社會主義法治精

神普遍化、社會化,并深深扎根于人們心中,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是社

會主義法治理想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該學者旨在

A.強調培育人民法治精神的重要性B.說明民主法制建設速度的加快

C.表明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D.要求國家重視法制人才的培養

29.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

典》被稱為中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也是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對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國歷

史任務的具體落實。這部法典

A.利于推動國家治理的現代化B.正式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方路

C.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總目標D.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行動指南

30.自公元前621年《德拉古法典》公布后,雅典先后頒布了梭倫憲法、克里斯

提尼憲法、阿菲埃爾特憲法、伯里克利憲法。上述憲法大體包括國家制度、國家

組織形式及國家機關的產生、組成和職能、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獲得公民權的

條件和程序。由此可知,古代雅典

A.建立了完備的法律體系B.法制建設推動了民主發展

C.政府嚴格執法捍衛民主D.實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1.11、12世紀,羅馬法在歐洲逐漸復興,城市是主要的復興地。正如恩格斯

指出:“在羅馬法中,凡是中世紀后期市民階級還在不自覺地追求的東西,都已

經有了現成的了”。羅馬法能夠在在這一時期走向復興的主要原因是其

A.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B.適應了財產和契約關系的需要

C.維護了歐洲的封建統治D.體現公平公正的法治思想理念

32.1215年,英王約翰在大封建領主、教士、騎士和城市市民的聯合壓力下被

迫簽署《大憲章》。“每遇歷史的危急時刻,當有人祭出自由大憲章,呼號英格

蘭的自由面臨危險時,人們就會因此種歷史影響的激發而進入一種夢幻狀態。在

這種夢幻中,人們就會獲得不可遏止的激情和無所畏懼的勇氣。”由此可見,《大

憲章》

A.是英國各階層聯合爭取自由權利的成果

B.成為英國反對專制統治的強大精神武器

C.在英國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原則

D.事實上成為了約束國王權力的法律規范

33.15世紀40年代后,歐洲各國紛紛發行本國紙幣。”它在16世紀時在很大

程度上還是小心翼翼,但到17世紀時,它的出現已咄咄逼人,成為金銀不可缺

少的伴隨物,這是18世紀凱歌高奏的前夕”。這一過程,反映出當時歐洲

A.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B.金銀逐漸失去貨幣功能

C.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廣泛建立D.價格革命影響幣種變革

34.如表是1495?1785年英國戶籍管理大事記(節選)。據此可知,這一時期英

國的戶籍管理

年份大事記(節選)

亨利七世:不列顛臣民以家庭為單位,向各區主教匯報戶主、子女、配偶

1495年

情況,主教登記在冊

伊麗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戶籍,調查居民職業,懲罰懶惰者,救

1593年

濟貧民

1785年議會法案:不列顛臣民可在國內自由遷徙,不再懲罰流民;經議會許可征

稅,救濟貧民和失業者

A.致使國家治理體系得以完善B.反映了社會政治的變遷

C.重視對基層社會的司法控制D.促進了英國人口的流動

35.有學者指出,與聯邦政府相比,以城市經理人為主體的美國地方政府公務員

群體,更多的是專業化管理群體,扮演著真正的“行政角色”,而中央一級政府

的公務員主掌重大問題的決策和公共問題,是政治至上的。”這一制度體現了美

國政體中的

A.分權制衡原則B.聯邦制原則C.中央集權原則D.代議制原

36.德國統一之前普魯士時代,就規定實行義務教育,1860年普魯士兒童入學

率達97.5幅文盲率僅5.52%。其它比較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僅通過政策使自

由勞動力在數量上大量增加,而且使勞動者在素質上有了本質的提高。據此可知

A.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推動教育的發展

B.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扮演了重要角色

C.勞動者素質的提升有利于新技術的應用

D.世界市場的形成促進了勞動者素質提高

37.19世紀70—80年代,美國商人斯威夫特創辦了肉類加工廠,把屠宰和包裝

分成幾道獨立工序,利用傳送帶進行流水作業,并雇傭工程師設計冷凍車廂,以

便長途運輸鮮肉。他還陸續開辦工廠,利用肉類加工廠的下腳料生產肥料、肥皂

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經營模式

①體現了產業分工不斷細化②得益于鐵路交通業的發展

③成為近代機械生產的開端④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8.從20世紀開始,美國國會為限制總統權力擴張,授予文官集團一些“準立

法權”,使得“那些管理政府日常工作的獨立管理機構制定大量關系國計民生的

法律與法規……成為構成聯邦政府立法程序的“主動脈”。這反映出美國文官制

A.保證了公共權力運行的穩定B.致使三權分立的民主原則遭到破壞

C.未能擺脫政黨分肥制的影響D.在行政權與立法權博弈中得到發展

39.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通過立法而制定的社會保險、救助、補貼等一系列制度

的總稱,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一。關于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和發展,表述正確的是

A.17世紀初,法國頒布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濟貧制度

B.19世紀80年代,美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涉及疾病、工傷等方面

C.1935年,《社會保障法》頒布,標志著德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

D.二戰后,英國率先構建了包括家庭津貼、養老等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

40.20世紀90年代英國曾實行“青年新政”:年齡在18?24歲,處于失業狀

態并申領求職者津貼連續6個月者,必須在政府提供的四個項目(即為期6個月

的國家補貼就業或創業、全日制教育或培訓、環衛工作和公益部門工作)中選擇

一個。這項政策主要針對

A.“福利國家”制度的弊端B.國民文化素質下降

C.經濟危機狀況不斷惡化D.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第H卷(非選擇題)

二、材料分析題(41題28分,42題12分,共40分。)

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材料一清代國家對糧食市場的干預源于傳統儒家的“養民”和“聚民”思想,

其目標是賑恤農民、維持農業生產和平抑價格,具體包括恤賞、減免、緩征、改

征、借貸和氽臬等六類行為。清代國家干預糧食市場的相關政策以蠲恤制度為中

心,依托于田賦制度、關稅制度、漕運制度和倉儲制度等諸多制度。其中,漕運

和倉儲制度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奏報制度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支持。清代對恤

賞、減免、緩征、改征、借貸和汆臬等國家干預糧食市場行為的適用條件和實施

方式都有非常詳細的規定,在乾隆朝前后已形成定制,并成為影響市場發展的正

式制度,對糧食市場產生了長遠影響。

——摘編自胡鵬、魏明孔《養民與聚民:清代糧食市場中的國家調控

(1644—1840)》

材料二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盡管糧食(作為商品)也自由流通了一段

時間,但總體上糧食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所以這一時期國家對糧食實行的是緊

缺管控政策。1953年,國家出臺《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

對糧食執行統購統銷政策,從根本上解決了糧食不足情況下的分配問題,以保障

城鄉居民人人有飯吃,以及工業生產對糧食的基本需求。在隨后的幾十年里,國

家制定出臺了一整套糧食定量供應的緊缺管控政策,尤其糧票,可以說是緊缺管

控政策的核心與靈魂。1955年8月5日,國務院通過《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

印制暫行辦法》,糧票開始全面進入社會。

摘編自王永春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生產變動規律研究及趨勢

展望》

材料三2001年后,國家先后在8個省份進行糧食收購工作與銷售放開試點工

作,后又于2004年宣布在全國放開,由市場來決定糧食價格。在實際操作中,

由于糧食是生活必需品,在消費端具有很強的剛性,但其生產端受到氣候及自然

災害的影響較大,價格容易大起大落,所以在中國放開農業市場后,為保護國內

農民的利益及其種糧的積極性,政府先后針對水稻、小麥等糧食品種出臺了最低

收購價政策。

——摘編自羅荃《新中國糧食價格政策演進內在邏輯與改革戰略

取向研究》

(1)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清代前中期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糧食政策

的特點。(12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代前中期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

國糧食政策呈現不同特點的原因。(12分)

(3)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中國糧食政

策制定的歷史經驗。(4分)

4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時期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演變

18707914年間,古19世紀下半葉,以英鎊為中心的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

典金本位時期覆蓋全球,90%的國際支付以英鎊進行。

19157945年間,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各國紛紛停止了本國

布雷頓森林體系時貨幣與黃金的直接兌換,各國貨幣之間沒有一個固定

期的匯率形成體制,處于各行其是的狀態。

194579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