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2單元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單元綜合檢測(含解析) 人民_第1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2單元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單元綜合檢測(含解析) 人民_第2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2單元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單元綜合檢測(含解析) 人民_第3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2單元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單元綜合檢測(含解析) 人民_第4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2單元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單元綜合檢測(含解析) 人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創優導學案】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單元檢測題(人民版):第2單元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含解析)單元綜合檢測(二)(學生用書為活頁試卷解析為教師用書獨有)(檢測范圍:專題二、三)(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題3分,共60分)1.西方人當時把英國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叫做“英中戰爭”,直到今天,西方教科書里面還沿用這種說法。而馬克思、恩格斯則稱之為“鴉片戰爭”。從中我們得出的結論不可能是 ()A.用語不同是由語言翻譯差異造成的B.兩字之差反映了兩種態度,兩種思想C.“鴉片戰爭”道破了英國販賣鴉片的罪惡D.“英中戰爭”掩蓋了英國侵略中國的實質解析A對戰爭的不同表述實際上反映了不同的立場,這與語言的翻譯無關,故A項表述與史實不符。2.同治年間,章京周家楣回奏總理衙門:“其中外辦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擬請定約時將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辦,以得其平,于條約內載明遵守。”導致“其中外辦罪……不得其平”的原因是 ()A.沿海通商口岸的開放 B.中國關稅不能自主C.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實施 D.列強攫取了領事裁判權解析D解讀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從材料內容可判斷,同治年間,中外命案定罪是不同的,這是由于列強在中國犯罪不受中國法律制裁,實行的是領事裁判權,故D項正確。3.甲午戰爭時,“所有官兵都攜家帶眷住在陸上,把兵艦當作一個衙門,點卯應糧,而海軍經費則全部移去修建頤和園……”據此,你認為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A.軍備落后 B.政府腐敗C.軍費匱乏 D.軍紀松弛解析B從材料中“官兵攜帶家眷住在陸地”“海軍軍費移去修頤和園”等信息反映出,清政府的腐敗導致了戰爭的失敗。4.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中寫到:三次災難性的戰爭使中國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國的戰爭,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戰爭,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戰爭。這三次戰爭的共同之處是()A.中國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B.中央機構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開放由內地向沿海擴展D.列強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解析A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國近代遭受列強侵略過程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可知,中央機構完全半殖民地化是在《辛丑條約》之后,故應該排除B項;中國近代通商口岸開放是由東南沿海向內地擴展的,故C項錯誤;西方列強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前一直以商品輸出為主,故應排除D項。這三次戰爭使中國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5.某年,清政府戶部奏議說:“就中國目前財力而論,實屬萬不能堪。然而和議既成,賠款已定,無論如何窘急,必須竭力支持。”同時,“很多漢人目睹了滿族政權毫無希望的領導能力后,轉向了革命。”據此,與奏議中“和議”“賠款”相關的是 ()A.第一次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D本題考查近代列強侵華史實,注意正確解讀材料信息。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戰敗,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簽訂。至此,清政府完全喪失抵抗斗志,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中國很多先進分子徹底拋棄對清政府的幻想,走向革命,這與題干中“漢人目睹政府無能,轉向革命”相符合,故選D;A、B、C三項與題干意思不符,故排除。6.當代著名歷史學家雷姬在談及民族主義時說:“一個正義的運動,只有情感是不夠的,民族主義也一樣。沒有理性的指導和束縛,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樣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夠論證上述觀點的是 ()A.義和團運動 B.太平天國運動C.維新變法運動 D.辛亥革命解析A題中“只有情感是不夠的”指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但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被各式各樣的人所利用”是指被清政府利用后又被“鏟除”。7.一部小說中有這樣的情節:“外國公使認為現任的山東巡撫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臺,老是同我們敝國人作對。從此任接手以后,我們的鐵路已經擴長了好幾百里,還肯把濰縣城外一塊地方借給我們的軍隊做操場。”這部小說可能以下列哪個事件作為背景 ()A.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后B.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后C.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D.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解析D材料顯示外國在華可以駐軍,而且大量修建鐵路,這只能是《辛丑條約》簽訂以后的事情。8.《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凡當收成時……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國庫……如一家有婚娶彌月事,給錢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這突出體現了 ()A.徹底的反封建思想 B.絕對的平均主義思想C.空想社會主義思想 D.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解析B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國的圣庫制度,這是一種絕對的平均主義思想。9.以下是西方歷史學家對辛亥革命的評述,其中與我們的觀點相一致的是()A.“盡管革命以新軍中士兵的爆發而開端,革命本身毫無疑問仍然是一個上流階層的革命”B.“舊制度崩潰了,但共和派革命黨人之混雜集團并未對此做出真正的貢獻,僅僅充當了無足輕重的支持力量”C.“辛亥革命并不像大家……聲稱的那樣是一種資產階級革命,而僅僅是中國政權解體的一個簡單插曲”D.“就像1911年所表明的那樣,清朝最終是由于內部的積弱而崩潰,并非被革命力量所推翻”解析AB項所述辛亥革命的領導力量錯誤;C項對辛亥革命的性質判斷錯誤;D項對清朝垮臺原因分析錯誤。10.魯迅先生在《自選集自序》中意味深長的說:“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這表明魯迅先生 ()A.對中國的民主共和運動產生動搖B.認為辛亥革命屬于完全失敗的政治運動C.認識到革命道路的曲折和復雜性D.對孫中山以往的革命道路產生了懷疑解析D題干中提到了“懷疑”和“失望”,由此來看,他是對孫中山以往的革命道路產生了懷疑:僅僅是單純依靠會黨和革命黨人,而不廣泛發動群眾是不會取得革命勝利的。11.20世紀上半期上海某店貼過這樣一副對聯:“三鳥害人,鴉雀鴇;一群賣國,鹿獐螬”。這副對聯所反映歷史事件的最主要作用是 ()A.推進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B.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D.實現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轉折解析D“鹿獐螬”喻指五四運動時期的賣國賊陸宗輿、章宗祥、曹汝霖。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2.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和候補委員41人中,有10人是共產黨員。結合所學,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共產黨控制了國民黨B.共產黨的實力超過了國民黨C.反映了孫中山與共產黨合作的誠意D.國共合作以共產黨為主導解析C從中共委員的數量看,中國共產黨的人數沒有超過國民黨,因此,A、B、D三項都是錯誤的。13.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有助于學好歷史。下表反映了中國近代史四個不同時期階段特征的主題詞,其中1921~1935年處應該填寫 ()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1949~1956:民族獨立,獲得新生1978~:改革開放,堅定不移A.五四風雷,抗日烽火 B.開天辟地,漸趨成熟C.國共對峙,走向抗戰 D.星星之火,力挽狂瀾解析B本題考查點有中共一大和遵義會議等。注意歷史階段的起止時間,這是判斷問題的關鍵:A項應為1919~1945;B項應為1921~1935;C項應為1927~1936;D項應為1927~1935。由此可知B項符合題意。14.有歷史學家在探討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某一政治現象時指出:“從城市向農村的退卻又是一種歷史的進軍。”“進軍”的主要任務是 ()A.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 B.保存中國革命有生力量C.開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D.以退讓求合作解析C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從城市向農村的退卻”是指中國共產黨走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15.“1934年10月,中共大約8.5萬人的軍隊和紅軍的后勤人員突破了國民黨在中國東南部江西境內的要塞對他們的軍事封鎖……”,這次軍事行動的最終結果是 ()A.揭開了土地革命的序幕B.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C.使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D.為中國革命繼續發展保存了革命力量解析D材料反映的軍事行動是長征,因此D項符合題意。16.“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和部分國民黨高級將領認識到,中國對日抗戰是持久戰,必須以空間換時間。淞滬會戰的緊要關頭,蔣介石曾經在日記中寫道:“凡我中國之寸土失地皆灑滿吾中華民族黃帝子孫之血跡,使我世世子孫皆踏此血跡而前進,永久不忘倭寇侵占與慘殺之歷史……”。在日軍攻占南京后,他拒絕德國方面的斡旋,堅持既定的抗戰國策。決定蔣介石抗戰態度的主要因素是 ()A.戰爭的性質B.對敵我雙方形勢的正確分析C.國際方面的有利條件D.民族立場解析D本題考查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從材料中“凡我中國之寸土失地皆灑滿吾中華民族黃帝子孫之血跡……”等語句中可知,決定其抗戰態度的主要因素是民族立場。17.(·荊門調研)《大公報》載文說:“幾千年來,中國人所懷抱的觀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始終沒有打入我們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們從亡國滅種的危機中,開始覺悟了中國民族的整體性和不可分性。這是民族自覺史的開端,是真正的新中國國家的序幕。”該文發表的歷史背景是 ()A.甲午戰爭爆發 B.中華民國成立C.抗日戰爭爆發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解析C材料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空前團結,而促使全民族統一戰線實現的歷史背景正是抗日戰爭的爆發。18.二戰后的重要國際組織如聯合國、關貿總協定等不但有中國參加,而且占據重要地位,這主要得益于 ()A.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B.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C.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D.“冷戰”局面的形成解析C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因此,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第三世界國家的興起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B項說法錯誤;D項“冷戰”開始于1947年。19.南京國際航空烈士紀念館寧波籍抗日英烈簡表(部分)姓名生卒家庭背景事跡方長裕1909—1937家庭富裕,曾捐建當地學校淞滬抗戰時,駕意大利進口飛機一次炸毀日機10多架,中彈墜毀翁心瀚1917—1944父親翁文灝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長戰爭爆發時,赴印度接受飛行培訓,在云南打擊日軍時油盡墜毀周啟多1914—1940大戶人家,父輩在天津做生意作為學員,在昆明主動請纓駕機迎敵,不幸中彈墜毀分析上表,就其史料價值而言,無法佐證 ()A.社會上層青年為國家民族貢獻抗日力量B.美國支持和援助中國抗日C.國民革命軍將士在正面戰場英勇抗日D.國民政府做了抗日國防準備解析B分析三位抗日英烈的家庭背景,都出身社會上層或富裕家庭,可以反映出抗戰時期“社會上層青年為國家民族貢獻抗日力量”;從三位抗日英烈參加培訓,后駕機與日寇英勇作戰可以反映出“國民政府做了抗日國防準備”“國民革命軍將士在正面戰場英勇抗日”。B項符合史實,但在材料中不能得到反映。20.抗日戰爭結束后,國共之間爆發了內戰。下列各項中,符合下圖所示戰役情況的是 ()A.劉少奇和鄧小平指揮了這場戰役B.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躍進至江淮流域C.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余萬人D.推翻了國民黨政權的統治解析B分析圖示,材料反映了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渡過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故A項說法錯誤;C項是1948~1949年三大戰役的結果;D項是1949年解放南京的意義。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1題12分,第22題13分,第23題15分,共40分)21.(·海南單科)閱讀下列材料:材料1900年10月16日英國和德國就中國問題簽訂《英德協定》,相約遵守下列原則:“第一,將中國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國貿易及其他正當經濟活動,自由開放,毫無差別。此為列強之共同永久利益;兩國政府相約凡其勢力所能及,對于一切中國領土均應遵守此原則。第二,德帝國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現時之紛擾在中國獲得任何領土利益,其政策應以維持中國領土不使變更為指歸。第三,若他國利用中國現時之紛擾,無論用何種方式,欲獲得領土利益時,兩締約國關于為保護本國在華利益所采之步驟應保留初步之諒解。第四,兩國政府應將本協定通知其他關系列強,如奧、法、意、日、俄、美等國,并請其接受本協定所采之原則。”意大利和奧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協定,“毫不躊躇而贊同之”。日本此時正“不安達于極點”,不僅表示“贊同此協定”,而且還愿意“加入此協定”。美國政府的答復則是,接受前兩條,對第三條則無需表示任何意見,法國附和美國答復之內容。俄國聲稱對第一條“表示歡迎”,第二條尤與俄國的意旨相符,因為俄國政府在此次紛擾之初,即曾首先倡導將保全中國的完整和“舊國家制度”,作為對華政策的基本原則。——《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請回答:(1)說明1900年前后列強對華政策的轉變及其實質,并指出列強提出或接受《英德協定》的原因。(7分)(2)簡要分析《英德協定》對中國局勢的影響。(5分)解析本題以《英德協定》為切入點考查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帝國主義侵略,主要考查透過歷史現象分析本質的能力。第(1)問根據時間提示“1900年”聯系當時的國際背景和列強侵華的時代特征分析列強政策轉變的大背景,另外注意“轉變”一定要點出“由……到……”;“實質”從列強的侵略本質方面去思考。“原因”則從當時帝國主義發展不平衡,相互勾結、妥協、協調利益沖突的角度去分析。第(2)問“對中國局勢的影響”應從利弊兩個方面作答,注意強調總體弊大于利,有利的一面也是客觀造成的,再結合相關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現實狀況分析其影響。【答案】(1)轉變:由瓜分到“保全”。(2分)實質:進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國。(2分)原因:中國人民的反抗;列強在中國的爭奪加劇,需要調整利益關系。(3分)(2)清政府進一步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列強在華矛盾暫時緩和;殖民地程度加深;進一步激發了反帝反封建斗爭。(5分)22.歷史分期是通過劃分歷史時期研究史學的一種方法,旨在揭示不同歷史時期或階段之間的質的差別,從中發現歷史發展的特點及規律。閱讀下列材料:關于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分期,是確定中國近代史學科對象的重要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后,胡繩發表文章將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此后,中國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但范文瀾等學者提出,按照社會性質,中國近代史應該包含1840~1949年的整個時期。——張海鵬《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分期應以1949年為界》請回答:(1)如果以“五四運動”為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這兩個歷史時期的中國革命有何“質的差別”?簡要說明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4分)(2)如果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這兩個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性質有何“質的差別”?請從現代化的角度簡要說明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4分)(3)臺灣史學界多數人主張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簡要分析其原因。(5分)解析本題考查中國近現代分期問題。第(1)問,五四運動是中國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第(2)問,新中國成立是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分界線;第(3)問,臺灣歷史學家主要從政治體制變革的角度劃分歷史時期。【答案】(1)差別:近代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現代是新民主主義革命。(2分)意義: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2分)(2)差別: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代是社會主義社會。(2分)意義:新中國的建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的完成,為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道路。(2分)(3)臺灣學者依據中國政治體制的改變劃分時期;(2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3分)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下圖為八國聯軍發行的政治明信片——《向中國開戰》。材料三吾人對于中國群眾,不能視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實際上,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表示)“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義和團》材料四1945年日本向中國政府投降的簽字儀式(油畫)。(1)材料一中的圖一、圖二分別反映了近代中國哪一歷史事件?二者之間有什么具體關聯?(4分)(2)材料二、三反映了西方國家對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