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課件-中風_第1頁
《中醫內科學》課件-中風_第2頁
《中醫內科學》課件-中風_第3頁
《中醫內科學》課件-中風_第4頁
《中醫內科學》課件-中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風目錄1概述病因病機3診斷和鑒別診斷4辯證論治壹貳叁肆壹概述12中風是因內傷積損,復因勞欲、飲食、情志或外邪等因素,導致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沖犯腦,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所引起的,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語言不利,或不經昏仆而僅見半身不遂,口眼?斜為主癥的一種病證。中風起病急劇,變化迅速,證見多端,與風“善行”而“數變”的特征相似,故古代醫家取類比象稱本病為“中風”;又因其發病突然,又名“卒中”。定義23西醫學范圍西醫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如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管痙攣、面神經麻痹等病,均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歷代醫家對心悸中風有大量論述,最具有代表意義的有: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中首創“中風”之名,確立“內虛邪中”論,指出中風的病因是“絡脈空虛、風邪人中”,并以邪中淺深、病情輕重而分中絡、中經、中臟、中腑。在治療上,張仲景主張采用疏風散邪、扶助正氣之法。

唐宋之后,特別是金元時期,許多醫家對“中風”病因提出了新的見解,認為中風是由“內風”而起,是中風病因學說的一大轉折和突破。

李中梓明確將本病分為閉、脫二證。

清代葉天士明確以“內風”立論,

首創“肝陽化風”學說。

王清任則以氣虛血瘀為論,并創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偏癱。

歷史沿革貳病因病機病因11.內傷積損

年老體弱、精氣漸耗,或久病氣血虧損,元氣不足,腦脈失養,氣虛血運無力,腦絡瘀滯不通;或素體陰虧血虛,則陰不制陽,肝風內動,并夾痰濁、瘀血上擾清竅,突發本病。22.勞欲過度

煩勞過度,耗氣傷陰,易使陽氣暴張,引動風陽,內風旋動,氣血上逆,壅阻清竅;或房事不節,縱欲過度,耗傷腎精,傷及腎水,水不制火,則陰虛陽亢風動,發為本病。33.飲食不節

嗜食肥甘醇酒,饑飽失宜,脾傷不運;或形盛氣虛,中氣虧虛,脾虛

運化無權,聚濕生痰,痰郁化熱,或與肝風相合,終至風火痰熱內盛,竄犯經絡,蒙蔽清竅。

病因44.情志所傷

情志失調,氣機郁滯,血行不暢,瘀結腦絡;或五志過極,暴怒傷肝,肝陽暴動,或心火暴盛,風火相扇,血隨氣逆,上沖犯腦。

55.氣虛邪中

氣血不足,脈絡空虛,風邪乘虛人中經絡;或形盛氣衰,痰濕素盛,

外風引動痰濕,閉阻經絡,可致口眼?僻、半身不遂。

由外邪侵襲而引發者稱為外風,又稱真中風或真中;無外邪侵襲而發病者稱為內風,又稱類中風或類中。本病以內風引發者居多,常見誘發因素多為氣候驟變,煩勞過度,情志過極及飲酒飽食,勞力房勞等。

病機1基本病機:中風的基本病機是臟腑陰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沖犯腦,風、火、痰、瘀橫竄經絡。

23病位

與心,與肝、脾、腎密切相關。3病性.病性具有本虛標實,上盛下虛的特點。肝腎陰虛、氣血衰少為致病之本,風、火、痰、氣、瘀為發病之標,兩者可互為因果。病理因素主要有虛(陰虛、氣虛、

血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濕痰、痰熱)、氣(氣逆、氣滯)、血(血瘀)六端。上述六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兼夾。初期多以標實為主;若病情劇變,以正虛為主,易致正氣虛脫。后期因正氣未復,邪氣稽留,出現后遺癥多

為虛實夾雜,或以本虛為主。

病機(續)4病機轉化

中風的病機轉化決定于內風、邪熱、痰濁、瘀血等病理因素與人體正氣相爭及其消長的變化。初起中經絡者,病情較輕,正氣虛而不甚,邪雖盛而病位淺,經過辨證治療,邪祛正復,則半身不遂等諸癥亦可痊愈,或好轉進人恢復期或后遺癥期。若平素體弱,正氣虛衰,或邪氣過盛,氣血逆亂,直沖犯腦,則神昏而轉為中臟腑,病情加重。初期即現中臟腑,或由中經絡轉化而來者,邪氣熾盛,正氣虛衰,病位較深,病情危重,若治之得法,仍有可能正氣漸復,邪氣漸衰,竅閉自開,而轉人中經絡證,進人恢復期或后遺癥期;若治之不效,邪氣愈盛,正氣愈衰,終至正不勝邪,邪閉正脫,陰陽離決而死亡。恢復期邪雖衰,但正已傷,正虛邪實,虛實夾雜,故需長時間治療,才能使邪去正復,而獲痊愈;或邪去而正難復,進入后遺癥期。叁診斷和鑒別診斷診斷11.臨床特征具有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遂,偏身麻木,口眼?斜,言語謇澀或不語等特定的臨床表現。輕者僅見眩暈,偏身麻木,口眼喉斜,半身不遂等,而無神志障礙。23診斷12病史好發于40歲以上者,常有體衰,勞倦內傷,嗜好膏粱厚味、煙酒等因素;

或平素患有高血壓,發病前多有頭暈或頭脹痛,肢體麻木等先兆癥狀。每因惱怒、勞累、酗酒、寒冷等而誘發。

3輔助檢查頭顱CT、MRI檢查為首選,有助于診斷。必要時進行腦脊液、眼底檢查。鑒別診斷11.與口僻鑒別口僻俗稱吊線風,可發生于任何年齡,臨床以口眼?斜,常伴耳后疼痛、時有流涎、言語不清為主要癥狀,而無神志障礙和半身不遂等表現。鑒別診斷(續)122.與癇病鑒別癇病昏仆時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發出異常叫聲,昏迷時間多短暫,一般可自行蘇醒,醒后如常人,其發病以青少年居多,是一種發作性疾病。中風昏仆倒地后無聲,一般無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其神昏時間長,難以自行蘇醒,醒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等后遺癥。

鑒別診斷(續)133.與厥證鑒別厥證一般昏迷時間短暫,多伴有面色蒼白,手足逆冷,但無四肢抽搐,一般可自行蘇醒,醒后無口眼?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表現。

鑒別診斷(續)144.與痙證鑒別痙證以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為主癥,也可伴見神昏,但痙證神昏多出現在抽搐之后,而中風多在起病時即有神昏,而后可出現抽搐。痙證抽搐時間長,中風抽搐時間短。痙證無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癥。

肆辯證論治121.辨中經絡與中臟腑其主要區別在于中經絡無神志改變,病情輕,表現為不經昏仆而猝然發生口眼?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中臟腑則病情重,出現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昏糊,迷蒙,而伴見口眼?斜,半身不遂等。辯證要點1

2122.中臟腑辨閉證與脫證閉證與脫證均為危重證,分清閉證與脫證是本病急性期治療的關鍵。閉證為邪氣內閉清竅,癥見神昏,牙關緊閉,多屬實證;脫證為正氣外脫,癥見昏無知,四肢松懈癱軟,冷汗多,二便自遺,鼻息低微,為五臟正氣衰微欲絕表現,屬虛證,多為中風危候。

辯證要點2

3.閉證當辨陽閉與陰閉

陽閉與陰閉主要根據熱象的有無進行區別。陽閉有瘀熱、痰火之象,如身熱面赤,氣粗鼻鼾,痰聲如拽鋸,便秘黃,舌紅絳,舌苔黃膩,脈弦滑數;陰閉有寒濕、痰濁之征,如面白唇黯,痰涎壅盛,四肢不溫,舌苔白膩,脈沉滑等。32124識病性中風病性為本虛標實。急性期以標實為主。若素有眩暈,頭脹痛,突發半身不遂或昏仆,抽搐肢體強痙拘急,為肝風內動;若病后咳痰較多或神昏而喉間痰鳴,苔膩,脈弦滑,屬痰濁壅盛;若肢體癱軟,舌質紫黯,為氣虛血瘀;若面紅目赤,甚或項背身熱,躁擾不寧,大便秘結,小便黃赤,則以邪熱為主。恢復期及后遺癥期以本虛為主。若肢體癱軟,手足腫脹,口角流涎,氣短自汗,多屬氣虛;若兼畏寒肢冷,為陽氣虛衰;若兼心煩少寐,口干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多屬陰虛內熱。

辯證要點4

2125.辦病期中風發病后2周以內者為急性期,中臟腑可長至1個月;發病2周后

或1個月至半年以內者為恢復期;發病半年以上者為后遺癥期。

辯證要點5

223治療原則中風為本虛標實之證,急性期雖有本虛,但以標實為急,應急則治其標。中經絡以平肝息風,化痰祛瘀通絡為主。中臟腑當以救急為先,閉證治當先以豁痰開竅醒神,

再予息風清火,通腑泄熱;脫證急宜回陽救逆,扶正固脫為要。對內閉外脫之證,則須醒神開竅與扶正固脫兼用。恢復期及后遺癥期,多虛實夾雜,當扶正祛邪,標本兼顧,息風化痰與滋養肝腎、益氣活血通絡等多法并用。23分證論治1.風痰入絡

證候:肌膚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強語謇,甚則半身不遂,或兼見手足拘攣,肢體酸痛等。舌苔白膩,脈浮滑。本證基本病機

脈絡空虛,風邪挾痰

竄犯經絡。以突然口眼?斜,語言不利,甚則半身不遂為審證要點。治法:祛風化痰通絡。

方藥:化痰通絡湯加減。中經絡

23分證論治

2.風阻上擾

證候:平素眩暈頭痛,耳鳴目眩,突發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強語謇或不語,偏身麻木,面紅目赤,口苦咽干,心煩身熱,尿赤便干。舌質紅或紅絳,舌苔薄黃,脈弦有力。

本證主要病機

肝陽暴亢,風火上擾,橫竄絡脈。以眩暈頭痛,半身不遂,舌質紅苔黃,脈弦有力為審證要點。治法:平肝潛陽,活血通絡。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中經絡

23分證論治

3.陰虛風動

證候:平素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突發口舌?斜,言語不利,手指蠕動,甚或半身不遂。舌質紅,苔少或光滑無苔,脈弦細數。本證主要病機

肝腎陰虛,風陽內動,風痰瘀阻經絡。以頭暈耳鳴,舌質紅,苔少或光滑無苔,脈弦細數為審證要點。

治法:滋陰潛陽,息風通絡。

方藥:鎮肝熄風湯加減。中經絡

23分證論治4.痰熱腑實

證候:突發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強語謇或不語,偏身麻木,腹脹便結,頭暈目眩,咳痰或痰多。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滑。

本證主要病機

痰熱腑實,風痰上擾。以半身不遂,眩暈,便秘,苔黃膩,脈弦滑為審證要點

治法:化痰通腑泄熱。

方藥:星蔞承氣湯加減。中經絡

23分證論治5.氣虛血瘀

證候:突發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面白無華,氣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舌質黯淡,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本證主要病機

氣虛血瘀,脈絡瘀滯。以半身不遂及氣虛血瘀之證為審證要點。

治法:益氣活血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中經絡

23分證論治1.閉證為邪實內閉之證,主要表現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二便不通,肢體強痙,喉中痰鳴。臨床又根據有無熱象,分為陽閉和陰閉,有痰火內閉者為陽閉,有痰濁內閉者為陰閉。(1)陽閉

證候:除上述閉證的主要癥狀外,又有面赤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舌質紅,

苔黃膩,脈弦滑數。本證病機

風陽痰火上擾,蒙蔽心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面赤氣粗,舌紅苔黃膩為審證要點。

治法:辛涼開竅化痰,清肝息風。

方藥:羚角鉤藤湯合安宮牛黃丸加減。先用安宮牛黃丸灌服或鼻飼以清心開竅,

再用羚羊鉤藤湯加減以平肝息風,清熱化痰。中臟腑

23分證論治1.閉證(2)陰閉

證候:除上述閉證共有的癥狀外,伴見靜臥不煩,面白唇黯,四肢不溫,痰涎壅盛。苔白膩或滑,脈沉滑緩。本證基本病機

痰濁壅盛,蒙蔽心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開,靜臥不煩,苔白膩成白滑為審證要點。

治法:辛溫開竅,化痰醒神。

方藥;滌痰湯合蘇合香丸加減。中臟腑

23分證論治2.脫證

證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肢體軟癱,手撒肢冷,二便失禁,或見大汗淋漓,舌萎而嫩,脈微欲絕或虛大無根。嚴重者可見面赤如妝,汗出如珠,自晴上竄,口吐涎沫。舌萎,舌質紫黯,苔白膩,脈細弱或脈微欲絕。

本證病機

陰竭陽亡,元氣衰敗。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張,手撒尿遺,肢冷汗出為審證要點。

治法:回陽救陰,益氣固脫。

方藥:急用參附湯合生脈散加減。

中臟腑

23分證論治

中風中臟腑經過救治,神志清醒后,多留有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失語,口眼?斜等后遺癥,仍要抓緊時機治療。在運用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針灸,推拿等療法,以提高療效。1.風痰瘀阻

證候:口眼斜,舌強語謇或失語,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黯紫,苔白滑膩,脈弦滑。本證主要病機

風瘀陰絡,氣血運行不利。以口眼?,舌強語謇或失語為審證要點。

治法:搜風化痰,行瘀通絡。

方藥:解語丹加減。中風后遺癥

23分證論治

2.氣虛絡瘀

證候:半身不遂,痿軟無力,面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