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質理論的相關研究_第1頁
特質理論的相關研究_第2頁
特質理論的相關研究_第3頁
特質理論的相關研究_第4頁
特質理論的相關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特質流派:相關研究

目錄一、成就動機二、A型人格,敵意和健康三、社交焦慮四、情緒五、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這個人是誰?他正在做什么?結果怎么樣?一、成就動機

亨利·默里(HenryMurray)認為,成就需要就是“完成艱巨任務;通過控制、掌握或組織……克服困難,取得更高成績;擴展自我”的愿望。

成就動機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試圖追求和達到目標的驅力。

麥克利蘭認為,各人的成就動機都是不相同的,每一個人都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成就動機水平。

阿特金森認為,人在競爭時會產生兩種心理傾向:追求成就的動機和回避失敗的動機。一、成就動機成就動機理論

1.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情緒激發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C·McClelland)通過對人的需求和動機進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他把人的高層次需求歸納為對成就、權力和親和的需求。

認為成就動機是人格中非常穩定的特質,個體記憶中存在著與成就相聯系的愉快經驗,當情境能引起這些愉快經驗時,就能激發人的成就動機欲望。

成就動機強的人對工作學習非常積極,善于控制自己盡量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充分利用時間,工作學習成績優異。一、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理論

2.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期望價值理論)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威廉·阿特金森(JohnWilliamAtkinson)認為動機水平依賴于3大因素:一是成功誘因值(Is),即對實現目標的價值判斷;二是在某任務中成功的可能性大小(Ps);三是成就需要,即主體追求成功的動機強度(Ms)。這3個因素發生綜合影響,其結果使個人接近與成就有關的目標傾向(Ts)。一、成就動機主題統覺測驗(TAT)——花費很長時間、分數不易解釋自陳問卷——施測更簡便有研究發現TAT測出的分數并不總是與自陳問卷測出的分數相關,因此一些研究者認為存在兩種類型的成就動機:①我們無法意識到的內隱成就動機;可解釋自發行為,如在一個晚會上對投鏢挑戰的反應;②我們可以很容易描述的自我歸因動機;發生在我們有時間去思考有關成就的選擇和決定時;一、成就動機1.高成就動機者(企業家)的特點:他們是有節制的冒險家。他們想成功,但更不想失敗。他們只對那些可能帶來個人成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他們喜歡那些須對結果負責的工作。渴望聽到別人對自己成功的贊揚,但同時也準備好了接受別人對失敗的批評。一、成就動機2.對成功行為的預測

父母有辦法讓孩子具有高成就動機嗎?研究發現,家長對兒童的自律訓練的嚴格程度與兒童成就動機呈正相關,即家長對其子女的自律訓練越嚴格,他們的成就動機就越強。此外,和諧的家庭氛圍,指導、勸告式的引導可以使兒童獨立性發展較好,兒童對追求成功的熱情較高;

而過度管束和限制,會使兒童獨立性發展較差,成人后往往缺乏創造性和競爭力,因為他們缺乏成就需要。因此,從小就應培養兒童的成就感,這是成年后自我實現高峰體驗的基礎。培養孩子高成就需要的關鍵,是父母在過分干預和放任自流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何時該放手?何時該抓住不放?讓孩子摔幾次以形成控制感和獨立性?多保護孩子一會兒讓她有安全感和信心?一、成就動機怎樣培養孩子的成就動機?一、成就動機2.對成功行為的預測

能用成就需要分數預測哪些人會成為未來工商界的精英嗎?

McClelland(1965)用TAT測量了一批男大學生的成就需要的分數。14年后,他又找到這些人,比較了高、低成就需要者在選擇職業方面的差別。結果發現:有83%的企業家在14年前被認定是高成就需要者。相反,有79%的非企業家曾被認定是低成就需要者。

可以預測,高成就需要者比其他人更可能取得經濟上的成功。一、成就動機2.對成功行為的預測領導探索和發展中的小型公司并取得成功的企業家,比那些領導同等規模的小型公司但未成功的領導者有更強的成就動機(Wainer&Rubin,1969)。通過考察芬蘭的一個紡織廠的業績,研究者(Kock,1965)發現,投資的增長、產出純利潤和員工人數的增多與老板和最高執行者的成就動機呈正相關。另一研究者(Singh,1978)在長達7年的持續考察中也發現,農產品的產量增長與擁有者的成就動機呈顯著的正相關。一、成就動機2.對成功行為的預測成就需要總是能使企業家取得成功嗎?

McClelland和Boyatiz(1982)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發現只有進入公司16年后被提升為公司第三管理者的人,他們在進入公司時的成就動機才與后來的成就相關,而在此之上的管理者的成就動機與他們的成功卻不相關。McClelland認為,在一個大的分層管理組織中,高的成就動機對個人事業的幫助只能達到某一特定的水平,在強調權威和影響的最高層,強烈的權力動機則更有價值。一、成就動機

2.對成功行為的預測

高成就需要總是能使企業家取得成功嗎?

還有研究考察了美國各界總統的成就需要和他們的業績之間的關系——那些在就職演說中表現出高成就需要的總統往往被歷史學家們認為是成就較低的領袖。(Spangler&House,1991)

高成就需要可能成為一把雙刃劍。如果高成就需要者不夠謹慎,那么曾幫助他們取得成功的高成就需要就會妨礙他們的工作表現。一、成就動機3.性別、文化和成就

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在確認哪些是成就性任務時是有差異的。(Eeeles,1985;Adler&Meece,1984)。也就是說,由于性別角色社會化方面的差異,他們在確定成就目標或一定的成就在個人目標中所處地位方面存在差異。

女性有時可能會把他人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成功更重要。比如很多女性會為了家庭做出犧牲,放棄對事業的追求。一、成就動機3.性別、文化和成就

還有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對成功的定義是不同的(Gaeddert,1985)。

在我們這個社會中,男性更傾向于按照外部標準定義成功,比如提高威望,或是獲得別人對自己成就的贊揚,而女性更傾向于按照內部標準來界定,比如他們是否完成了原定計劃。

所以,在比較男性和女性的成功時,不能想當然地把男性對成就的定義看做成就的標準。一、成就動機3.性別、文化和成就

童年經歷對不同性別的成就動機的影響是不同的。

女性的成就動機與早期成功或困難的家庭生活有關。高成就動機女孩的母親通常非常嚴厲、暴力地對待他們,并且還與她們競爭。這些女孩的母親比低成就動機女孩的母親對孩子的關懷和溫暖更少(Kagan&Moss,1962)。

高成就動機的男性,他們早期的生活常常得到父母更多的支持和關懷。一個全美范圍內的研究發現,那些兒時父母離異的女性會有更高的成就動機。而對男性而言,結果則完全相反。與單身媽媽在一起的生活可能為年輕女性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角色,但卻似乎告訴男性,他們不需要家庭,甚至憎恨家庭(Veroffetal.,1960)。一、成就動機3.性別、文化和成就

還有研究發現,成就的含義作為一種文化功能是會發生變化的

(Hui,1988;Salili,1994)。

在像美國這樣的個體主義文化國家中,成就通常被定義為個人的成功。在這種文化中,個人的努力會受到獎勵,人們因成功而備受矚目。而在集體主義文化中,成就往往被界定為合作和團隊的成績。一、成就動機4.歸因

想象一下你的某門很重要的功課在期中考試中只得了50分。你會作何反應?你認為這次考得這么差的原因是什么?歸因研究者感興趣的是人們如何解釋自己取得好或壞的成績的原因。這個問題的答案——歸因——決定了我們如何評價自己的表現以及將來在類似情境中我們會怎樣做。

一、成就動機4.歸因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Weiner,1974)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六個原因:

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

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曾否盡力而為;

任務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任務的困難程度;

運氣,個人自認為此次各種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身心狀態,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外,尚有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因素(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一、成就動機4.歸因以上六項因素作為一般人對成敗歸因的解釋或類別,韋納按各因素的性質,分別納入以下三個維度之內:1、穩定性:即人們用來解釋事件的原因,有些是穩定的(如能力),而有些是不穩定的(如運氣);2、控制點(因素源):內控型的人會把事情的發生歸因于自己(如努力的程度);外控型的人則相信事情總是由自身以外的一些因素操縱的(如測驗的難度);3、可控性:即解釋事件的因素是可以由個體的主觀意志決定的,還是超出了個人的控制范圍。一、成就動機歸因的三個維度一、成就動機4.歸因

歸因模型也給我們指明了一條比較簡單的提高成就動機的捷徑——改變我們的歸因。幾位研究人員曾對大一新生做過這樣的實驗(Wilson&Linvile,1982,1985)。參與者都是在大學的前兩個學期中表現不太好的一年級學生。研究人員告訴他們,一年級學年結束時成績不好的原因通常都是偶然的。換句話說,他們用不穩定的歸因(“大學一年級課程總是最難的”)取代了穩定的歸因(“我不是一個好學生”)。結果,這些用不穩定歸因解釋成績的學生不僅下個半年的成績提高了,而且后來的畢業考試成績也不錯。這種方法應用于教育、體育、商業和其他領域的效果都很明顯。一、成就動機5.成就目標

成就目標就是個體在成就情境中渴望實現的目的。

大多數研究者把成就目標分為兩大類:

掌握目標——與發展能力有關

成績目標——向別人展示成就另外還需區分趨近目標和回避目標

一、成就動機成就目標模型

二、A型性格,敵意和健康

A型性格或A型行為模式的提出是心理學對于身心疾病研究的一大貢獻,長期以來醫學界認為誘發心臟病的原因是高血壓、吸煙、肥胖和缺少鍛煉等,但只綜合考慮這些因素還是不能準確地做出預測。與沒有心臟病的人相比,心臟病患者表現得更主動,精力更充沛,更具有支配性。簡單說,他們的人格看起來與眾不同。這個人格維度被稱為心臟病易感行為方式,因為它似乎是與心臟疾病相關的一些行為的結合。現在常被稱為A型-B型,或簡單稱為A型。現在在臨床上用是否為A型行為模式預測心臟病具有很高的準確性。二、A型性格,敵意和健康1.作為人格變量的A型特征

第一,A型者更具競爭性,為成功而更努力地奮斗。

第二,A型者有時間緊迫感。

第三,A型者在對待挫折情境時更容易產生攻擊性和敵意。二、A型性格,敵意和健康A型行為模式的測量

接下來有25個問題,你只需回答“是”或“否”。不用著急,請想清楚再作答。二、A型性格,敵意和健康1、你說話時會刻意加重關鍵字的語氣嗎?2、你吃飯和走路時都很急促嗎?3、你認為孩子自幼就該養成與人競爭的習慣嗎?4、當別人慢條斯理做事時你會感到不耐煩嗎?5、當別人向你解說事情有時你會催他趕快說完嗎?6、在路上擠車或餐館排隊時你會感到激怒嗎?7、聆聽別人談話時你會一直想你自己的問題嗎?8、你會一邊吃飯一邊寫筆記嗎?9、你會在休假之前先趕完預定的一切工作嗎?10、與別人閑談時你總是提到自己關心的事嗎?

二、A型性格,敵意和健康11、讓你停下工作休息一會時你會覺得浪費了時間嗎?12、你是否覺得全心投入工作而無暇欣賞周圍的美景?13、你是否覺得寧可務實而不愿從事創新或改革的事?14、你是否嘗試在時間限制內做出更多的事?15、與別人有約時你是否絕對遵守時間?16、表達意見時你是否握緊拳頭以加強語氣?17、你是否有信心再提升你的工作績效?18、你是否覺得有些事等著你立刻去完成?19、你是否覺得對自己的工作效率一直不滿意?20、你是否覺得與人競爭時非贏不可?二、A型性格,敵意和健康21、你是否經常打斷別人的話?22、看見別人遲到時你是否會生氣?23、用餐時你是否一吃完就立刻離席?24、你是否經常有匆匆忙忙的感覺?25、你是否對自己近來的表現不滿意?

記分說明:如果你有一半以上的題目回答“是”,那么你就有A型傾向了,題目越多,傾向越明顯。反之則是B型傾向。

二、A型性格,敵意和健康

A型性格的特點是:

性格急躁,沒有耐心;爭強好勝,求勝心切,追求成就,有很強的事業心;動作敏捷;時間觀念強;情緒容易波動;對人有戒心;缺少運動。

B型性格的特點是:

性情隨和,不喜歡與人爭斗;生活方式悠閑自在,不爭名利,對成敗得失看得較淡,不太在意成就的大小,對工作生活較容易滿足;工作生活從容不迫,有條不紊;時間觀念不是特別強。二、A型性格,敵意和健康

A型者是否比B型者更有成就?在成就任務上A型被試比B型被試表現更出色。A型者愿意給自己設置更高的目標(Warda&Eisler,1987)。

當告訴A型者他們正在與另外一個人競爭時,他們的血壓和心率就會上升(Lyness,1993;VanEgeren,1979)。

當研究者告訴被試他們要與另一個人一起參加一個競爭性的比賽,此時A型者對自己的信心更足(Gotay,1981)。

當面臨挑戰時A型者工作努力,但當任務容易時,他們的動機常常會下降(Fazio,Cooper,Dayson&Johnson,1981)。二、A型性格,敵意和健康

A型者是否比B型者更有成就?

A型學生比B型學生更多地獲得獎學金,更多地參加課外活動(Glass,1977);

A型學生比B型學生選修更多的學分,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Ovcharchyn,Johnson&Petzel,1981)。二、A型性格,敵意和健康

A型者是否比B型者更有成就?一項在12個大公司范圍內進行的調查表明,大部分高層管理人員都是A型者(Howard,Cunningham&Rechnitzer,1977);A型經理的收入比同級B型經理收入高,在他們中,A型行為模式對于升職的快慢也是一個顯著的預測源(Mettlin,1976);A型的心理學研究人員比B型的發表了更多的文章,被別人引用得也比較多(Matthews,Helmreich,Beane&Lucker,1980)。二、A型性格,敵意和健康

A型行為模式與成就動機相關,但并不能因此下結論說A型人格就更好。在那些需要理性的仔細的思考的任務中,B型者的沉穩可能更有利。當要求延遲一段時間給出問題的答案時,B型被試表現好于A型(Glass,Snyder&Hollis,1974);盡管獲得了更多的成就,A型者從工作中感受到的快樂不如B型者多(Howard等人,1977);另外,A型人格與疾病有關。

二、A型性格,敵意和健康C型性格

指那種情緒受壓抑的抑郁性格,表現為害怕競爭,逆來順受,有氣往肚子里咽,愛生悶氣的性格。C就是取Cancer(癌)的第一個字母,預示具有這種性格特征的人易患癌癥。二、A型性格,敵意和健康2.敵意與健康

早期研究發現,A型行為模式可以很好地預測心臟病。但是后來的研究發現,A型行為與健康的關系比最初的研究發現要復雜。

在20世紀80年代,幾項研究報告了A型行為與心臟病之間只有低相關或沒有相關。

解釋:A型行為模式事實上是多種行為傾向的集合體。本質上來講,當我們測量A型時,測得的是多種不同的行為傾向,其中可能只有一兩種成分導致了健康問題。大量證據指出罪魁禍首是敵意,有時也稱作憤怒和攻擊性。二、A型性格,敵意和健康高憤怒高敵意對健康的不良影響二、A型性格,敵意和健康

怎樣才能解除A型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過度緊張和壓力呢?

其一,制定一個符合自己實際能力的目標;

其二,在時間安排上要預留回旋的余地;

其三,嚴格劃清工作與休息的界線;

其四,培養業余愛好,增加生活情趣;

其五,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提高機體承受能力。

三、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是一種只與社會交往或參加社交活動有關的焦慮。社交焦慮的人具有一般的焦慮癥狀:

生理喚醒水平升高,不能專心,感到緊張。社交焦慮=羞怯社交焦慮≠內向內向的人不愿意參加社交活動,這是他們的選擇,而大多數社交焦慮者都不喜歡自己的羞怯。一項研究表明,大約有三分之二的社交焦慮者認為自己的羞怯“真是件麻煩事”,有四分之一的羞怯的人說,他們愿意接受專業人員幫助,以克服他們的社交焦慮(Pilkonis,1977a)三、社交焦慮1.社交焦慮者的特征和人們談話時會感到笨拙和緊張。比一般人更有可能對他們在社交情境中的所作所為感覺到窘迫或尷尬。羞怯的人說他們愿意有更多的人能夠求救,但實際上他們很少向專業人士求助。社交焦慮者不僅怕別人看不起自己,還往往把各種反饋加上消極色彩。

總之,高社交焦慮的人總是認為自己與別人交往很糟糕,并總是尋求別人拒絕自己的證據。甚至,這種悲觀的想法使得他們在遇到交往對象時會產生更多的困難。三、社交焦慮2.對社交焦慮的解釋

“評價恐懼”——社交焦慮者擔憂別人怎么看待他們,他們尤其害怕負面評價。他們還擔心他們的談話對象會發現自己愚蠢、無聊和幼稚。采取的方法:限制自己的社會交往把這種交往保持在短時間的、氣氛愉快的范圍內以避免來自他人的消極評價選擇緘默

三、社交焦慮2.對社交焦慮的解釋

缺少自信——不相信自己能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研究者偶然發現,對于部分羞怯的人而言,與別人交往的障礙在于發起一次談話。

所以,用于幫助克服羞怯的心理治療程序都關注于幫助來訪者建立這樣的信心:他們有能力以恰當的方式講述任何事,并能給別人留下好印象(Glass&Shea,1986;Haemmerlie&Montgomery,1986)。四、情緒

雖然我們每個人經歷著范圍極廣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但我們能夠區分出相對比較穩定的情緒模式,這種模式能夠作為區分一個人與周圍人的依據。

那么這些一致的模式到底什么呢?研究者已經區分出至少三種途徑來考察情緒。

首先,我們每個人在我們體驗到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廣度方面有差異——情感性;

其次,人們的情緒體驗強度有差異——強度;

第三,人們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方面有差異——表達。四、情緒積極情感

積極滿足對生活滿意悲傷懶散消極情感緊張憤怒壓力鎮靜平和1.情緒的情感性情感由兩個基本維度構成:

四、情緒1.情緒的情感性

最初的研究表明,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彼此相互獨立的。即,如果知道某人的積極情感測驗的得分,但無法預測他的消極情感的得分。后來的研究發現,在一個維度上得分高意味著在另一個維度上得分低。換言之,我體驗到的積極情感如高興、滿意越多,我感到生氣、焦慮的可能性越小。

在多項研究中比較一致的發現是,積極情感與社交行為有關。也就是說,在積極情感特質上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更喜歡社交活動。四、情緒

為什么積極情感與社交行為有關?社交行為能夠引起積極情感。即,因為一些人社交行為較多,所以他們體驗到的積極情感也較多。積極情感特質上得分高的人在交友方面也比較活躍,這又帶來了更多的社會交往。四、情緒

那么何種行為與消極情緒體驗有關呢?

研究表明,消極情感的高分一般與心理壓力有關。在這個維度上得分高的人容易受到各種情緒問題的困擾。

一些研究還發現,消極情感與抱怨健康狀況不好有關。也就是說,那些在消極情感測驗中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報告的健康問題更多。四、情緒2.情感的強度

情感強度是指人們體驗到的某種情緒的力量或程度。處在這個維度一端的人們對引起情緒的情境總是作出比較溫和的反應;處于另一端的人總是作出激烈的情緒反應。

情感強度維度既適用于積極情緒,也適用于消極情緒,一個體驗過很強的積極情緒的人也會體驗到很強的消極情緒。四、情緒2.情感的強度

高、低兩種情感強度的人的差異是否在于——前者會經歷更多的令人興奮或能引起情緒反應的事件?研究者在比較這兩種人的日常活動時并沒有發現差異。高、低情感強度的人參加聚會和聽音樂會的數量差不多;他們參加的爭論和遇到的挫折的數量也一樣多。這兩種人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對各種事件的反應不同。四、情緒2.情感的強度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給被試呈現一種假設的情境。比如收到遠方朋友的一封信或是發現自行車爆胎了。然后問被試對這樣的事情會如何反應。高情感強度的人享受到的積極事件的程度要高于低情感強度的人,而消極事件帶給他們的傷心程度也高于低情感強度的人(Larsen,1986)。

另一項研究也發現,高情感強度的人傾向于過高估計事件對他們的影響。他們會依據某一好的或壞的事件毫無根據地下結論(Larsenetal,1996;Larsenetal,1987)。四、情緒

問:在現實生活中,是做一個高情感強度的人好,還是做一個低情感強度的人好?換言之,情感強度和幸福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答:高、低情感強度的人在測量快樂和幸福時的得分是一樣的(Larsenetal,1985)。

對于高情感強度的人來說,快樂意味著有很多能讓人興奮或感到生機勃勃的事件的心理體驗,對于低強度的人來說,快樂是一種對平靜和忍耐的滿意感。(Larsen&Diener,1987)四、情緒3.情緒的表達

情緒表達指一個人情緒的外在表現。人們在情緒表達內容方面也存在著比較穩定的個體差異。

如同對其他特質的測量一樣,我們可以把每個人放在一個連續體上,一端是高情緒表達的人,另一端的人幾乎看不出有關他們的內心感受的外顯信號。

研究者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富于表達。女性也比男性更善于體察別人的情緒。四、情緒3.情緒的表達

人的情緒表達能力對人際關系有重要影響。研究發現:

情緒表達得越多,在情侶關系中遇到的問題就越少。

溝通有利于雙方了解彼此的感受,而且對雙方關系的和諧與滿意起著最重要額作用。能自由表達情緒的人在理解他人情緒時很少感到困惑。四、情緒3.情緒的表達

情緒的表達對我們的心理健康也有益。

研究發現:

高情緒表達者體驗到更多的快樂、更少的焦慮和內疚。

善于表達的人很少有抑郁傾向。高情緒表達者在自尊方面高于低表達者。五、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

樂觀和悲觀并不僅僅與特定的事件或問題相連,盡管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時樂觀有時悲觀,但是心理學家還是能區分出每個人持較為恒定的樂觀態度的程度。

我們可以把人們放在一個連續體的區間,一端是那些傾向于最樂觀的看待生活的人,另一端是典型的悲觀主義者。由于人們悲觀或樂觀的程度是相當穩定的,所以研究者把這一人格變量稱為氣質性樂觀主義(dispositionaloptimism)。五、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

樂觀主義的優勢

樂觀地看待生活的人比非樂觀主義者有更多的成就(Brown&Marshall,2001);

樂觀主義者不會因挫折和暫時的失敗而沮喪消沉(Gibbons,Blanton,Gerrard,Buunk&Eggleston,2000);

一組研究人員考察了人身保險推銷員在被拒絕的時候是怎樣反應的。他們發現,在第一年里,悲觀者中辭掉工作的人數是樂觀者的兩倍多。當推銷狀況愈顯艱難的時候,許多悲觀主義者認為情況再也不會好轉了,同時,不氣餒并堅持下來的樂觀主義者比他們悲觀的同事推銷出了更多的保險(Seligman&Schulman,1986)。五、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

樂觀主義、悲觀主義與文化背景的關系

有一項研究讓加拿大和日本的學生估計某些事件(長壽、患皮膚癌)在他們生活中發生的可能性,日本學生普遍比加拿大學生更悲觀(Heine&Lehman,1995)。

另有研究者比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氣質性的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測量的得分,發現亞洲被試比來自個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的參與者更悲觀(Chang,1996;Lee&Seligman,1997)。這些文化差異對心理咨詢工作者非常重要,他們需要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Chang,2001).五、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⒈應對逆境

樂觀主義者對逆境的反應要比悲觀主義者好。一項研究調查了海灣戰爭中以色列居民所體驗的壓力(Zeidner&Hammer,1992)。研究者考察了該地區居民的應對和調節方式。發現在樣本中,氣質性樂觀主義者比悲觀主義者更少地體驗焦慮和抑郁。對不太嚴重的壓力源進行考察時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研究人員選擇了一些至少已花了一年時間來照顧患有老年癡呆癥配偶的男女為被試,考察了他們的適應情況。結果發現對生活抱樂觀態度的配偶比那些悲觀的照料者體驗到的壓力和抑郁少得多(Hooker,etal,1992)。

在考察大學生對校園生活的適應情況時得到了類似的結論,對生活持樂觀態度的大學一年級學生在適應大學第一年里的要求時明顯地比那些悲觀的學生更容易(Aspinwall&Tayle,1992)。五、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

為什么氣質性樂觀的人比悲觀主義者在壓力情境下表現更好?

樂觀氣質如何幫助人們自如地應對生活中的危機和挑戰?

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運用了不同的策略來應對他們遇到的問題。(Scheier&Carver,1992;Scheer,etal,1986)。

樂觀主義者更多地直面問題——使用積極的應對策略。

悲觀主義者面臨困難更多采用分心或拒絕策略。

五、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

一項研究比較了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的大學生面對重大考試的應對策略(Chang,1998)。

樂觀主義者采用直接解決問題的方法應對由于考試即將來臨產生的壓力,如復習準備考試并且跟其他同學交流經驗;而悲觀主義者通過滿懷希望的空想和回避交往來應對焦慮。五、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2.樂觀主義和健康

樂觀主義有益于健康。

在一項研究中,被試為25歲男性,研究者根據他們寫的文章把他們分為樂觀和悲觀者,研究者發現,到這些被試45歲和60歲時,樂觀組比悲觀組的健康狀況更好(Peterson,Seligman&Vaillant,1988)。

五、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2.樂觀主義和健康為什么樂觀主義者比悲觀主義者更健康?樂觀主義者喜歡建立廣泛的社交網絡,在遇到困難時會求助于朋友而社會支持有利于健康;樂觀主義者的免疫系統更強;對前景的樂觀導致了有利于健康的態度和行為。悲觀主義者經常體驗消極情緒,他們的血壓更高,這可能影響他們的健康;宿命論的觀點使悲觀主義者不會采取合理的預防或保障措施。五、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3.防御性悲觀防御性悲觀概念最早是由Norem等人于1986年提出的,是指那些在過去的成就情境中取得過成功,但在面臨新的相似的成就情境時仍然設置不現實的低的期望水平并反復思考事情的各種可能結果。一般認為防御性悲觀的兩個基本成分是消極期望和反思性。五、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3.防御性悲觀

斯帕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