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與氣候復習提綱_第1頁
氣象與氣候復習提綱_第2頁
氣象與氣候復習提綱_第3頁
氣象與氣候復習提綱_第4頁
氣象與氣候復習提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作業1.大氣的上界有多高?在此高度內分為哪幾層?對流層的主要特點有哪些?答:由于著眼點不同,大氣上界有兩種分法〔普遍〕,一是著眼于大氣中出現的某些物理現象,按此,大氣上界大約為1200km;二是著眼于大氣密度,按此大氣上界大約為2000~3000km。大氣圈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對流層的特點:①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降低;②垂直對流運動顯著;③氣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2.高山常年積雪、云峰高聳,反映了哪一層的特點?為什么?答:反映了對流層的特點。在對流層中,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高山常年積雪,是因為其高度已到達或低于積雪存在的溫度,云峰聳立是因為隨高度的升高,氣流中的水汽不斷凝結,產生云霧。3.10℃時,E為12.3hpa;18℃時,E為20.6hpa。某地上午8時氣溫為23℃,e為12.3hpa;次日8時氣溫為23℃,e為20.6hpa。求兩天8時的Td,用此說明Td的上下直接與什么因子有關。答:〔露點〕是指在空氣中水汽含量,氣壓一定下,使空氣冷卻到達飽和時的溫度。第一天上午8時e為12.3hpa,而10時E為12.3hpa,所以第一天8時的Td為10℃。第二天上午8時e為20.6hpa,而18時E為20.6hpa,所以次日8時的Td為18℃。Td的上下直接與空氣中的水汽含量有關,水汽含量越多,露點越高〔露點也是反映空氣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4.比擬干、濕空氣狀態方程說明:(1)在同溫同壓下,干、濕空氣的密度誰大誰小?(2)在同壓下,空氣愈潮濕、溫度愈高,其密度將會減小還是增大?答:干空氣狀態方程P=ρT,濕空氣狀態方程為P=ρT〔1+〕(1)同溫同壓下,濕空氣密度為=干空氣密度為=,由于所以干空氣密度大于濕空氣密度〔2〕空氣中水汽壓愈大,e越大P=,空氣越潮濕,e越大,其密度越小。5.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有什么規律?用此解釋雨后天空呈青藍色、空中塵粒較多時天空呈灰白色。答:規律:①散射只改變輻射方向,使太陽輻射以質點為中心向四方傳播;②分子散射〔蕾利散射〕:當質點直徑小于波時長,波長愈短,散射能力愈強,該散射具有選擇性,大氣對長波光線的透明度較好,對短波光線的透明度很差;③粗粒散射〔米散射〕:當質點直徑大于波長時,發生粗粒散射,輻射的各種波長都同樣地被散射,該散射無選擇性。原因:①太陽輻射通過大氣時,由于空氣分子散射的結果,波長較短的先被散射。由于雨后空氣中灰塵少,空氣散射以分子散射為主,波長較短的青藍光先被散射,因此空中呈現青藍色;②當空氣中塵埃較多時散射一般以粗粒散射為主,此時各種波段的陽光均被散射,使天空出現灰白色。6.太陽高度角是如何影響直接輻射的?答:〔1〕太陽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陽輻射散布的面積就越大,因而地表單位面積上所獲得的太陽輻射就越少;〔2〕太陽高度角越小,太陽輻射穿過的大氣層就越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就越強,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越少。7.名詞解釋:太陽常數、大氣窗口、大氣逆輻射、地面有效輻射答:太陽常數:就日地平均距離而言,在大氣上界,垂直于太陽光線的億平方厘米面積內,1min內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大氣窗口:在波長為8~12um處,地面長波輻射最強,而大氣對此波段的地面輻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地面輻射有20%通過這一窗口散向宇宙空間,這一窗口叫大氣窗口。大氣逆發射:大氣輻射指向地面的局部。地面有效輻射〔Fo〕:地面放射的輻射〔Eg〕于地面吸收的大氣逆輻射〔δEa〕之差。8.海陸增溫和冷卻過程有何差異?它導致什么重要結果?答:大陸受熱快,冷卻也快,溫度升降變化大,海洋反之。⑴在同樣的太陽輻射強度下,海洋所吸收的太陽能多與陸地所吸收的太陽能〔陸面對太陽光的反射率大于水面〕;⑵陸地所吸收的太陽能分布在很薄的地外表上,而海水所吸收的太陽能分布在較厚的水層中〔陸地增溫快的一個原因〕;⑶海面有充足的水源供應,以致蒸發量較大,失熱較多使得水溫不易升高;⑷巖石與土壤的比熱小于水的比熱。9.何謂非絕熱變化、絕熱過程、干絕熱過程?答:非絕熱變化:氣團與外界通過熱量交換而引起的空氣內能的變化。絕熱過程:氣象學上,任一氣塊與外界之間無熱量交換時的狀態變化過程。干絕熱過程:當升、降氣塊內部既沒有發生水相變化,有沒有與外界交換熱量的過程。10.有一山高1000m,如果一塊含一定水汽尚未飽和的空氣在山腳時溫度為10℃,升到300m時開始飽和,到山頂水汽已全部凝結,并離開氣塊,剩下的干空氣塊從山頂下沉,問到山腳時溫度是多少?〔γm=0.5℃/100m〕解:只有到達飽和時才用濕絕熱。 上升到飽和時的氣溫為10℃—1℃/100m×300m=7℃到山頂時的氣溫為7℃-〔1000m-300m〕×0.5℃/100m=6.5℃下降到山腳時的溫度為6.5℃+1000m×1℃/100m=16.5℃γ、γd、γm三者有何不同?為何γm總小于γd?答:不同:〔1〕γd是干絕熱直減率,指氣塊絕熱上升單位距離時的溫度降低值。〔適用條件:干空氣和未飽和濕空氣,γd=1℃/100m〕〔2〕γm是濕絕熱直減率,指飽和濕空氣絕熱上升時的減溫率〔數值由具體情況而定〕〔3〕γ指氣溫直減率,表示周圍大氣的溫度遂高的的分布情況〔多變性〕原因:飽和濕空氣絕熱上升時,如果只是膨脹上升,應每上升100m減溫1℃,但是,水汽飽和后,就要因冷卻而發生凝結,釋放潛熱,加熱氣塊,因此因膨脹而引起的減溫率恒比干絕熱減溫率小,即γm總小于γd。γ=-=+×,當飽和空氣上升時dZ>0,d<0,那么<0,下降時,dZ<0,d>0,那么>0,所以γm總小于γd。設某飽和濕空氣團在200m高處溫度為18℃,且與周圍大氣溫度相同。當其受力后,向上運動至500m高處,溫度降為16.5℃。假設周圍空氣的溫度直減率為0.65℃/100m,對于該空氣團而言,大氣層結是否穩定?為什么?答:大氣層結穩定該氣團的直減率為γ=〔18℃-16.5℃〕/(500℃-200℃)×100%=0.5℃/100m因為γ<γm,氣團處于絕對穩定狀態舊金山海面溫度為12℃,溫度直減率為0.6℃/100m,從500m處轉為逆溫層,逆溫層頂為1700m,20℃,求逆溫層的直減率。解:轉折處氣溫為12℃-0.6℃/100m×500m=9℃逆溫層厚度為1700m-500m=1200m逆溫層的直減率為γ=〔20℃-9℃〕/1200m=0.917℃/100m何謂冰晶效應、凝結增長?答:冰晶效應指的是在云層中,當時的實際水汽壓介于冰晶和過冷卻飽和水的飽和水汽壓之間,產生冰水之間的水汽轉換,水滴會因不斷蒸發而縮小,冰晶會因不斷凝華而增大。凝結增長是指在云霧中,假設當時的實際水汽壓介于大小水滴的飽和水汽壓之間,產生水汽的蒸發現象,小水滴因蒸發而逐漸變小,大水滴因凝結而不斷增大。15.飽和水汽壓的大小決定于哪些因素?答:飽和水汽壓和蒸發面的無溫度、性質〔水面、冰面、溶液面〕、形狀〔平面、凹面、凸面〕之間有密切關系。16.據上升運動的特點,可將云分成哪三類?各類中包括哪些云系?答:1、積狀云〔淡積云、濃積云、積雨云〕2、層狀云〔卷層云、卷云、高層云、雨層云〕3、波狀云〔卷積云、高積云、層積云〕簡述積狀云的形成過程。答:淡積云、濃積云和積雨云是積狀云開展的不同階段。貼地氣層的氣團在內部熱力對流作用下,較大的氣塊上升到達凝結高度以上所形成的單流體再進一步開展成為孤立、分散、底部平坦、頂部凸起的淡積云。當對流上限超過凝結高度許多時,云體高大,頂部呈花椰菜狀,形成濃積云。如果上升氣流更強,濃積云云頂向上延伸,至-15℃以下的高空時,云體頂部結為冰晶,出現絲縷結構,形成積雨云。積狀云是垂直開展的云塊包括淡積云、濃積云和積雨云,多形成=于夏季午后,具有孤立分散、云底平坦和頂部凸起的外貌形態。積狀云形成的條件:〔1〕凝結條件〔2〕對流上升所能到達的高度。特點:對流越強,對流上限高于凝結高度的差值就越大,積狀云的厚度就越大。對流上升區的水平范圍越廣,積狀云的水平范圍就越大。積狀云、層狀云、波狀云的降水性質有何不同?答:積狀云降水性質:對流雨,多陣性降水。層狀云降水性質:連續性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強度變化小。波狀云的降水性質:降水強度小,具有間歇性。目前人工降水的根本原理和方法是什么答:根本原理:〔1〕影響冷云降水的根本原理是設法破壞云的物態結構,即在云內制造適量的冰晶,使其產生冰晶效應,使水滴蒸發,冰晶增長;〔2〕動力催化的依據是在云體的過冷卻局部,大量而迅速地引入人工冰核。方法:〔1〕在云中投入冷凍劑,如干冰,在1013hpa下,其華氏溫度為-79℃。〔2〕引入人工冰核〔凝華核或凍結核〕。兩個相鄰氣團〔一冷一暖〕近地面氣壓相等,到距地面同一高度上,哪個氣壓高?為什么?答:暖氣團氣壓高根據-dP=gdz那么因為近地面氣壓相等且距地同一高度,氣溫越高,越小所以暖氣團氣壓比冷氣團氣壓高,因為暖氣團的小,根據氣壓隨高度增加減小的慢,故在距地同一高度上,暖氣團氣壓高。21.測得山腳氣壓為1000百帕,溫度20度,山頂氣壓為850百帕,溫度8度,求山高〔用壓高方程〕。解:H=Z1-Z2=18400(1+t/273)lgP1/P2=18400{1+[(20+8)/2]/273}×lg〔1000/850〕=1365m22.某站海拔83m,本站氣壓為1000hpa,氣溫為10℃,求單位氣壓高度差〔取一位小數〕和海平面氣壓〔不用壓高方程〕.解:h=〔1+〕=8.3m/hpa=+=,所以單位氣壓高度差為8.3m/hpa,海平面氣壓為1010hpa。23.何謂深厚系統、淺薄系統?答:深厚系統是指暖性高壓壓和冷性低壓系統存在于對流層中,延伸到對流層高層且其氣壓強度隨高度增加而逐漸增強;淺薄系統是指暖性低壓與冷性高壓,主要存在于對流層低空。24.赤道地區為何不存在高壓?答:〔1〕赤道地區常年為太陽輻射盈余區,年均氣溫高,氣流上升,形成低壓;〔2〕地球自轉作用:在地球自轉中,赤道地區所受到的慣性離心力大,氣流外溢,不形成高壓。25.繪出A、B處梯度風的方向,并分別指出是冷平流還是暖平流。-8-8A點為暖平流B點為冷平流BAVV158015401500位勢什米0-4··A點為暖平流B點為冷平流BAVV158015401500位勢什米0-4··假設氣層平均溫度南高北低,等溫線平直,試據熱成風原理,分析氣旋區不同部位風隨高度的變化情況。1處低層屬于暖平流,地面吹東南風,隨著高度的增加,風向不斷趨于西風。2處低層屬于暖平流,地面吹西南風,隨著高度的增加,風向不斷趨于西風。3處低層屬于冷平流,地面吹西北風,隨著高度的增加,風向不斷趨于西風。1處低層屬于暖平流,地面吹東南風,隨著高度的增加,風向不斷趨于西風。2處低層屬于暖平流,地面吹西南風,隨著高度的增加,風向不斷趨于西風。3處低層屬于冷平流,地面吹西北風,隨著高度的增加,風向不斷趨于西風。4處低層屬于冷平流,地面吹東北風,隨著高度的增加,風向不斷趨于西風。被熱成風而立,高溫在右,低溫在左〔北半球〕冷41D1D33暖2暖227.測得北半球甲、乙兩地高空風向資料為:甲地風向乙地風向850hpaSEE700hpaSNE500hpaSWN分析:兩地850-500hpa層間的平流狀況。答:甲地850hpa—500hpa層間有暖平流,等壓線與等溫線相交,原因是風從暖區流向冷區,風向隨高度升高逐漸右轉,愈到高層風向與熱成風向愈趨于相同。乙地850hpa—500hpa層間有冷平流,等壓線與等溫線相交,原因是低層風從冷區流向暖區,風向隨高度升高而逐漸左轉,愈到高空高層風向與熱成風向愈接近。28.繪出近地面氣壓帶、風帶及經圈環流模式。29.北半球有哪些大氣活動中心?哪些是常年活動中心、哪些是季節性活動中心?答:北半球常年活動中心:太平洋高壓、大西洋高壓、阿留申低壓、冰島低壓;季節性活動中心:1月份---西伯利亞高壓、北美高壓7月份---南亞低壓〔印度低壓〕、北美低壓。30.何謂急流?據熱成風原理解釋中緯度地區對流層頂部西風急流的成因。答:急流是指風速達30m/s以上的狹窄強風帶。成因:在自由大氣中,隨著高度的增高,不管風向如何變化,高層風總是愈來愈趨于熱成風。在北半球的對流層中,溫度分布大致是南暖北冷,并且在緯度為30度附近溫度梯度最大,因而在對流層上層總是以西風為主,并且在30°N附近上空出現最大的西風風速區,稱為西風急流。31.何謂氣團?氣團分類有哪幾種方法?各分為哪幾個類型〔寫出符號〕。答:氣團是指氣象要素在水平分布上比擬均勻的大范圍空氣團。目前多采用地理分類法和熱力分類法。按地理分類法:冰洋氣團〔Ac、Am〕、極地氣團〔Pc〕、熱帶氣團〔Tc、Tm〕、赤道氣團〔E〕;按熱力分:暖氣團、冷氣團、冷暖氣團。32.鋒可分為哪些類型?在天氣圖上如何表示?答:冷鋒暖鋒準靜止鋒錮囚鋒33.一型冷鋒天氣的典型特征是什么?答:一型冷鋒移動緩慢,鋒面坡度小。當暖氣團較穩定,水汽充分時有層狀云產生,且云系和雨區主要位于地面鋒后,多穩定性降水;但當鋒前暖氣團不穩定時,地面鋒線附近常有積雨云和雷陣雨天氣。34.當高空溫度槽落后于氣壓槽時,氣壓槽的槽前、槽后對應地面何種天氣系統?為什么?答:當高空溫度空槽落后于氣壓槽時,氣壓槽的槽前對應地面為輻合上升氣流,假設水汽充分,那么產生穩定性降水,與之對應的槽后那么為晴好天氣,氣流以下沉輻散為主。后傾槽隨溫度槽位置的前移,平流作用加強,槽將繼續加深開展,造成槽前多云天氣,槽后多晴好天氣。35.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季節性活動與我國東部雨帶的推移有何關系?答:西太平洋副高的季節性活動,直接影響我國東部雨帶的推移。①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與強度影響東南和西南兩個方向水汽的輸送;②其北側氣旋和鋒面活動頻繁,常有大范圍降水天氣形成。隨著西太平洋副高的季節性活動,我國東部雨帶①2~5月份雨帶主要位于華南地區;②6月份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和淮河流域;③7月中旬位于黃河流域;④7月下旬~8月初位于華北、東北一帶;⑤9月上旬起降水帶隨副高的南移而南移。36.臺風形成的必要條件是什么?臺風結構有何特征?答:必要條件:①廣闊的高溫洋面;②適宜的地轉參考值〔有地轉偏向力〕;③氣流的垂直切變要小〔垂直方向上風向與風速方向上相差不大〕;④適宜的流場。特征:⑴外圈〔大風區〕:風速向中心急增;⑵中圈〔漩渦風雨區〕:臺風中對流、風以及雨最強烈區域,破壞力最大;⑶內圈〔臺風眼區〕:風速減小或靜風,多晴好天氣。37.天文輻射主要決定于哪幾個因子?全球天文輻射時空分布的特點如何?答:天文輻射主要決定于太陽本身變化、日地距離、太陽高度、白晝長短。特點:〔1〕天文輻射能量的分布是完全因緯度而異的。〔2〕夏半年獲得天文輻射能的最大值在20°—25°的緯度帶上,由此向兩極逐漸減少,最小值在極地?!?〕冬半年北半球獲得天文輻射最多是赤道。〔4〕天文輻射的南北差異不僅隨冬、夏半年而不同,而且在同一時間內隨緯度亦有不同。〔5〕夏半年與冬半年天文輻射的差值是隨緯度的增高而增大的。〔6〕在極圈以內,有極晝、極夜現象。38.世界降水分布的頂峰位于哪幾個緯度帶?為什么?答:〔1〕赤道低壓帶:氣流輻合上升,多對流雨;〔2〕中緯西風帶:冷暖鋒交綏地帶,氣旋活動頻繁。39.何謂季風?東亞季風與南亞季風有何不同?為什么?答:季風是指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有顯著改變的現象。東亞季風屬于亞熱帶季風和溫帶季風,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形成的。冬季亞洲大陸由強大的內蒙古---西伯利亞高壓控制,冬季風力較強。夏季大陸由熱低壓控制,加之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進,兩大氣壓之間相互作用強烈,因此夏季風比冬季風強烈。南亞季風屬于熱帶季風,它主要是由于行星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而造成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較小。冬季由于距高壓中心遠,同時又有青藏高原的阻擋,冬季風力較弱,而夏季由于南亞本身就是一個低壓中心,因此,夏季風十分強烈。40.列表說明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在氣候特征上的異同。海洋性氣候大陸性氣候氣溫指標氣溫年較差小大氣溫相時后前春溫與秋溫差值春溫低于秋溫春溫高于秋溫氣溫日較差小大水分指標絕對濕度大小相對濕度大小相對濕度年較差小大〔知識聯系〕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的大陸內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地區和南美南部〕;特征:遠離海洋,濕潤氣候難以到達,枯燥雨,氣溫年、月較差較大,越趨向大陸中心,就越干旱,氣溫的年、日較差也越大,植被從海洋向內陸由森林過渡到草原、荒漠。廣義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包括溫帶沙漠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及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狹義的概念將濕潤的后者除外。自然植被由南向北從溫帶荒漠、溫帶草原,過渡到亞寒帶針葉林。海洋性氣候:特點:①氣溫年變化與日變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觀測不到日變化;②降水量的季節分配比擬均勻,降水日數多,但強度小。云霧頻數多,濕度高;③在熱帶海洋多風暴;④多云霧天氣。何謂山谷風、焚風?簡述它們的形成。答:山谷風是指當大范圍水平氣壓場較弱時,在山區白天從山谷吹向山頂,夜間由山頂吹向山谷的地面風。形成:由于山地熱力因子形成的。白天因坡上的空氣比同高度上的自由大氣增溫強烈,暖空氣沿坡上升,形成谷風,谷地上面較冷的自由大氣,由于補償作用從相反方向流向谷地,形成反谷風;夜間由于山坡上輻射冷卻,使臨近坡面上的空氣迅速變冷,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風,谷底的空氣因輻合上升,并在谷地上面向山頂上空分流,形成反山風。沿著背風山坡向下吹的干熱風叫焚風。形成:氣流越過山脈時,在迎風坡上升冷卻,初時按干絕熱直減率降溫,當空氣濕度到達飽和時,氣溫按濕絕熱直減率降溫,大局部水汽與氣流別離,在過山頂后,空氣沿坡下降,并根本按干絕熱直減率升溫,濕度小,升溫快,形成焚風。山頂與盆地的氣溫日較差誰大誰???為什么?答:山頂日較差較盆地小。山頂與陸地接觸面積小,受到地面日間增熱、夜間冷卻影響小,又因風速大,湍流交換強,再加上夜間地面附近冷空氣沿坡上升,交換大氣中的暖空氣,因此氣溫日較差小。盆地氣流不通暢,湍流交換弱,又處于周圍山坡的圍繞,白天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急劇增溫,影響下層氣溫,夜間地面散熱快,又因冷空氣下沉,令地面溫度降低,因此,其日較差大。43.冰雪外表的致冷效應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答:〔1〕冰雪外表的輻射性質:冰雪外表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大,加之地面的大范圍冰雪覆蓋,導致地球上損失大量的太陽輻射能〔雪蓋外表由于反射率加大而產生的凈輻射虧損進一步加大,增強反射率造成的正反應效應,使雪面愈益變冷〕。〔2〕冰雪---大氣間的能量交換和水分交換:①冰雪外表與大氣間的能量交換能力弱,冰雪外表對太陽輻射的透射率和導熱率都小,,大氣得不到地表的熱量輸送,特別是冰海的隔離效應,有效的削弱海洋向大氣的顯熱和潛熱輸送。②冰雪外表的飽和水汽壓比同溫的水面低,冰雪供應空氣的水分少;相反冰雪外表出現的逆溫現象,冰雪的水汽壓的鉛直梯度往往比低空空氣層還低,使得空氣層向冰雪外表輸送熱量和水分〔致冷致干〕。〔3〕當太陽高度角增大,太陽輻射增強時,冰雪融化吸收大量熱量,加劇冰雪外表低溫。44.枯燥氣候的形成有哪幾種原因?答:〔1〕在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之下,受下沉氣流的影響〔副熱帶沙漠〕;〔2〕處于信風帶的背風面,受不到海風的影響〔熱帶沙漠〕;〔3〕處于冷洋流流經海岸,逆溫現象嚴重〔熱帶大陸西岸沙漠〕;〔4〕地處內陸,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溫帶沙漠〕。45.試比擬赤道多雨氣候與熱帶干濕季氣候的異同點。分布特征氣溫降水月均溫年均溫氣溫日較差氣溫年較差年降水量降水類型降水變率季節變化赤道多雨氣候赤道至南北緯10o左右25℃-----28℃26℃6℃---------12℃小于3℃2000mm以上對流雨、熱帶氣旋雨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全年有雨長夏無冬熱帶干濕季氣候緯度5---15o全年高溫750-----1600mm對流雨大明顯干濕季簡述熱帶季風氣候的分布及氣候特征。分布緯度10o至回歸線附近的亞洲東南部如我國的臺灣南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中南半島;印度半島;菲律賓;澳大利亞北部沿海氣候特征盛行氣團熱帶大陸氣團〔Tc〕赤道海洋氣團〔E〕降水年降水量1500---2000mm降水季節分布集中于6----10月,具有明顯的干濕季降水類型多熱帶氣旋雨氣溫年均溫20℃以上氣溫年較差3----10℃其他風向具有明顯季節性春秋極短47.比擬各類季風氣候〔三類〕的異同點。以半球為例熱帶季風副熱帶季風溫帶季風分布10°N至回歸線大陸東岸25°N—35°N大陸東岸35°N—55°N大陸東岸盛行風冬季陸風陸風偏北風〔寒冷枯燥〕夏季海風海風東南風〔溫暖濕潤〕降水1500---2000mm集中6---10月750---1000mm以上集中于夏季,由南向北,由海到陸遞減溫度最熱月年均20℃以上22℃以上20℃最冷月0---15℃0℃以下年較差3---10℃15---25℃大受制氣團熱帶大陸氣團〔Tc〕赤道海洋氣團〔E〕熱帶海洋氣團基地大陸氣團特點春秋極短,干濕變化大四季如春,短時間霜凍冬季有寒潮爆發48.比擬歐亞大陸副熱帶緯度大陸東西岸氣候的差異?!差愋?、特點、成因〕類型氣候特征成因副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有明顯的干濕季節緯度較低,氣溫較高;夏季受海風影響,降水多,冬季受陸風影響,降水少。副熱帶夏干氣候〔地中海氣候〕夏季枯燥少雨,日照強烈。冬季溫和多雨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季節移動影響,在夏季正值副高中心或東緣,氣流下沉,高溫枯燥;冬季副高南移,受極鋒影響,鋒面氣旋活動頻繁,降水多49.歐亞大陸溫帶緯度上自東向西可出現哪幾種氣候型?比擬東西兩岸氣候型的特征與成因。空間氣候類型氣候特征成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溫和濕潤,冬季寒冷枯燥,氣溫年較差大夏季受東南暖濕氣流影響,氣候溫和濕潤,冬季受基地寒冷氣流影響,寒冷枯燥;緯度較高太陽高度角年際變化大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年均氣溫低,氣候枯燥緯度較高,受極地氣候影響大,太陽高度角小,氣溫低;常年受大陸氣團控制,氣流輻散下沉,降水少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冬季寒冷,有少量氣旋雨;夏季降水多,但不集中西風入陸較深,海洋氣團以變性溫帶海洋氣候冬暖夏涼,全年濕潤常年受西風影響,降水均勻;有暖洋流經過,帶來降水和增冬溫思考題1.為什么可以把90km以下的干潔空氣看成為有固定分子量的單一氣體成分?答:由于大氣中存在著空氣的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湍流運動和分子擴散,使不同高度、不同地區的空氣得以進行交換和混合,因而從地面開始,向上直到90km處,空氣地主要成分〔除水汽、臭氧和假設干污染氣體外〕的比例根本上是不變的,因此,在90km以下可以把干潔空氣當成分子量為28.97的‘單一成分’來處理。2.試分析對流層、中間層溫度隨高度降低的不同原因;平流層和暖層溫度隨高度迅速升高又是為什么?答:對流層主要是從下墊面獲得熱量;中間層熱源是太陽輻射,而該層幾乎沒有臭氧,而氮和氧等氣體以所能直接吸收的那些波長更短的太陽輻射又大局部被上層大氣吸收掉了;平流層氣溫分布受地面影響較小,但此處紫外線輻射強烈,故溫度隨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由于波長小于0.175um的太陽輻射都被該層中的大氣物質〔主要是源自氧〕所吸收的緣故。3.主要氣象要素有哪些?物理意義是什么?分別用什么單位來表示?答:氣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氣屬性和大氣現象的物理量。主要氣象要素有:氣溫、氣壓、濕度、風向、風速、云量、降水量、能見度等等?!?〕氣溫:空氣的冷熱程度〔空氣分子平均動能的表現〕,我國目前有攝氏度表示(℃)。〔2〕氣壓:大氣的壓強〔空氣分子運動和地球重力場綜合作用的結果〕,目前我國通用單位百帕〔hpa〕。〔3〕濕度:大氣中水汽含量的多少。①水汽壓〔hpa〕②相對濕度(無單位)③飽和差(hpa)④比濕(g/kg)⑤水汽混合比(g/g)⑥露點(℃)?!?〕降水量: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態或固態水體的總量,單位毫米(mm)?!?〕風速:空氣運動的速度,單位米每秒〔m/s〕。〔6〕云量:云遮蔽天空的層數〔無單位〕,〔地面以上全部天空劃分為十,云所遮蔽的份數〕。〔7〕能見度:視力正常的人在當時天氣條件下,能夠從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識別出目標物的最大水平距離,單位米或〔m〕千米〔km〕.。4.試從微觀的分子運動論角度說明溫度的實質。答:溫度的實質是分子平均動能的表現。單位體積和單位時間內分子運動速度也越大,溫度越高,反之亦然。5.狀態方程在氣象上的重要作用是什么?答:氣象研究的最重要對象就是大氣,而狀態方程是氣體根本方程,其重要作用可想而知了狀態方程、運動方程、熱力方程構成大氣根本方程組,可推導出其他各種復雜的形式6.可見光的波長范圍是多少?答:可見光的波長為0.4~0.76um。7.太陽輻射通過大氣時發生哪些變化?為什么?答:太陽輻射在通過大氣時①大氣中某些成分選擇性的吸收一定波長的輻射能;②當太陽輻射遇到空氣分子、塵粒、云滴時會發生折射;③當太陽輻射在遇到云層或塵埃時,會發生無差異反射。為什么在緯度相差不大的不同地區,接受太陽總輻射強度差異也不大,可是地表溫度會出現相差顯著的現象?答:①緯度越高,太陽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嚴輻射散布的面積就越大,因而地表單位面積上所獲得的太陽輻射就越少;②太陽高度角越小,太陽輻射穿過的大氣層就越厚,其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越強,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能就越少。9.據地面輻射差額的定義列出其公式,并說明各符號的含義。+答:Rg=(θ+q)(1-a)-FoRg單位面積、單位時間的輻射差額Fo地面的有效輻射θ太陽直接輻射a地面對總輻射的反射率q散射輻射(θ+q)為太陽總輻射10.為什么冬季有云的夜間顯得不太冷?答:地面的直接熱源是下墊面〔地面的熱量主要來源于下墊面〕,而大氣逆輻射又對地面起保溫作用。云層越厚,其大氣逆輻射越強,其保溫作用也就越強,因此冬季有云的夜晚不太冷。11.如何用γ、γd、γm三者之間的關系來判斷大氣穩定度?答:①γ越大,大氣就越不穩定;γ越小,大氣就越穩定〔如果γ很小,甚至等于零〔等溫〕或小于零〔逆溫〕那將是對流層開展的障礙〕;②當γ>γm時,不管空氣是否到達飽和,大氣總是處于穩定狀態〔絕對飽和〕當γ>γd時,為絕對不穩定。③當γd<γ<γm時,對于作垂直運動的飽和空氣而言,大氣處于不穩定狀態;對于最垂直運動的未飽和空氣而言,大氣是穩定的。12.試分析1月、7月世界海平面等溫線分布特征及其原因。答:〔1〕在全球平均氣溫分布圖上,赤道地區氣溫高,向極地逐漸降低。成因:全年平均上太陽高度角由赤道向兩極遞減,7月份由于太陽直射北半球,因此,北半球夏季等溫線較冬季稀疏,南半球相反?!?〕冬季北半球等溫線在大陸上大致凸向赤道,海洋大致凸向極地,夏季相反。原因:同一緯度上冬季大陸氣溫較海洋低,夏季相反。13.何謂逆溫?對流層中一般可出現哪幾種逆溫?答:在一定條件下,對流層中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逆溫現象。在對流層中可分為〔1〕輻射逆溫〔由于地面強烈輻射冷卻形成〕;〔2〕湍流逆溫〔由于低層空氣的湍流混合而形成〕;〔3〕平流逆溫〔因空氣平流而產生〕;〔4〕下沉逆溫〔因整層空氣下沉造成〕;〔5〕鋒面逆溫〔冷暖空氣團相遇,較輕暖空氣爬升到冷空氣上方,在界面附近會出現逆溫〕。14.大氣中水汽凝結的條件是什么?到達凝結的途經通常有哪些?答:條件:〔1〕有凝結核或凝華核的存在;〔2〕大氣中水汽要到達飽和或過飽和狀態。途徑:〔1〕通過蒸發,增加空氣中的水汽,使水汽壓大于飽和水汽壓;〔2〕通過冷卻作用,減少飽和水汽壓,使其少于當時實際水汽壓。15.積狀云、層狀云、波狀云是怎樣形成的?答:在滿足水汽凝結的兩大條件下〔1〕如果對流上升到所能到達的最大高度〔對流上限〕那么積狀云形成,在此范圍內的不同高度,由下往上依次出現的是淡積云、濃積云、積雨云;〔2〕由于空氣大規模的系統上升運動,主要是鋒面上的上升運動引起的暖空氣向冷空氣一側移動時,由于二者密度不同,穩定的暖濕空氣沿冷空氣斜坡緩慢滑升,絕熱冷卻形成;〔3〕由于大氣中存在空氣密度和氣流速度不同的界面,在此界面上引起波動或由于氣流越山形成波動而波峰處空氣上升絕熱冷卻而形成〔主要有卷積云、高積云、層積云〕。16.試比擬輻射霧、平流霧的特征、形成條件。答:散射霧:特征〔1〕由地面輻射冷卻是貼地氣層變冷形成;〔2〕散射霧的厚度隨空氣的冷卻程度和風力而定;〔3〕輻射霧有明顯的地方性;〔4〕城市及其附近,煙粒、塵埃多,凝結核充足,已形成濃霧。條件:〔1〕空氣中有充足水汽;〔2〕天氣晴朗少云;〔3〕風力微弱〔1~3m/s〕;〔4〕大氣層結穩定。平流霧:特征〔1〕有暖濕空氣流經冷的下墊面而逐漸冷卻形成;〔2〕出現于近地面逆溫層中;〔3〕平流霧范圍和厚度較散射霧大,在海洋四季皆可出現;〔4〕陸地上由于平流冷卻和輻射冷卻共同作用下形成平流霧;〔5〕此外,還有蒸發霧、上坡霧、鋒面霧出現。條件:〔1〕下墊面與暖濕空氣的溫差較大;〔2〕暖濕空氣的濕度大;〔3〕適宜的方向〔由暖向冷〕和風速〔2~7m/s〕;〔4〕層結較穩定。17.說明云滴的增大過程及降水的形成過程。答:1、云滴凝結〔凝華〕增長:云滴依靠水分子在其外表凝聚而增長的過程。由于云體上升絕熱冷卻,或云外水汽輸入,使云內空氣中水汽壓大于云滴的飽和水汽壓,云滴能夠有水汽凝結或凝華而增長,但有一定限度。同時,必須有水汽擴散轉移過程,即冰水云滴共存、冷暖云滴共存、大小云滴共存等,當冷暖云滴共存或大小云滴共存或兩者皆存時,使云滴不斷增長。2、云滴的沖并增長大小云滴之間發生沖并而合并增長的過程。①重力沖并:在重力場中由于大小云滴速度不同而產生的沖并現象〔云內云滴大小不一、運動速度不一,大云滴運動速度快,大小云滴碰撞粘附〕②云滴的重力沖并增長的快慢于云中含水量及大小云滴的相對速度成正比③空間分布中云中云滴之間沖并過程是一個隨機的過程3、云中分子不規那么運動,云中空氣的湍流混合,云滴帶有正負不同的電荷以及流體吸力等原因,也引發云滴的相互沖并。4、云滴增長過程在云滴轉化為降水過程中始終存在,前期以凝結凝華增長為主,后期以重力沖并增長為主。18.何謂降水變率?答:指降水量的年〔或季、月〕際變化。1.降水絕對變率降水絕對變率又稱降水距平。它是指某地實際降水量與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捎孟率奖硎荆篋=Ri-R式中D為降水絕對變率,Ri為第i年某時段內實際降水量(i=1,2,3,…n),R為同時段內幾年的平均降水量。它的大小表示一地降水量常年的變動情況。當D>0時,表示第i年該時段內降水量比同期平均降水量多;當D<0時,那么表示比同期平均降水量少。2.降水相對變率降水絕對變率與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稱為降水相對變率。用下式表示:Q=〔D/R〕×100%(4-24)式中Q為某年的降水相對變率,D為降水絕對變率,R為同時段內幾年的平均降水量。降水變率大小反映降水的穩定性或可靠性。一個地區降水豐富、變率小,說明水資源利用價值高。降水變率越大,說明降水愈不穩定,往往反映該地區旱澇頻率較高。一般來說,緯度越高,距海越遠,海陸差異越明顯的地方,降水相對變率越大。如我國30°N以南的地區降水相對變率較小,一般為10-15%,而華北平原那么高達30-35%。19.不對稱的溫壓場,上下壓中心軸線到高空向哪一方偏離?為什么?答:地面低壓中心軸線隨高度升高不斷向冷區傾斜,高壓中心軸線隨高度升高不斷向暖區傾斜。原因:這種氣壓系統,中心軸線〔同一氣壓系統在各高度上的系統中心的連線〕不是鉛直的,而發生偏斜。地面高壓的暖區一側的單位氣壓高度差〔h〕比冷區一側大,隨著高度的增加,高壓中心將向暖區移動。地面低壓的冷區一側的單位氣壓高度差〔h〕比暖區一側小,隨著高度的增加,低壓中心將向冷區移動。20.何謂氣壓梯度、水平氣壓梯度、氣壓梯度力、水平氣壓梯度力?答: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叫做氣壓梯度,氣壓差異表示氣壓分布不均勻程度的空間矢量。其方向多垂直于等壓線或等壓面,由高壓指向低壓;其大小等于氣壓隨距離的變化率。水平氣壓梯度:氣壓梯度力:由于氣壓分布不均勻而作用于單位質量空氣上的力,其方向由高壓指向低壓?!灿捎谒矫嫔洗嬖谥鴼鈮禾荻榷a生促使大氣由高氣壓區流向低氣壓區的力〕水平氣壓梯度力:21.何謂地轉風、梯度風?試比擬二者的異同點。答:地轉風是指自由大氣中空氣的水平等速直線運動,是指無加速度、慣性離心力不起作用情況下的運動。在這種運動中,只有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起作用。地轉風是自由大氣中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相平衡時的空氣的水平運動。自由大氣中,當空氣作曲線運動時,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慣性離心力三個力到達平衡時的空氣水平運動,稱為梯度風?!惭a充〕地轉風、梯度風與熱成風的區別地轉風:在大尺度自由大氣中〔不考慮摩擦力的作用〕,空氣質點所受的水平氣壓梯度力〔G〕和水平地轉偏向力〔A〕到達平衡時的勻速直線平衡運動,G=A。地轉風的表達式:Vg=〔9.8/f〕/〔H/n〕式中f=2ωSinφ是地轉參數,-〔H/n〕為高度梯度〔相當于氣壓梯度〕。地轉風方向平行于等壓線,在北半球,背地轉風而立,高壓在右,低壓在左,南半球那么相反,地轉風速度大小與水平氣壓梯度成正比,即等壓線越密〔疏〕地轉風風速越大〔小〕。地轉風風速還與地球緯度成反比。

在中高緯地區,高空的實際風十分接近地轉風,風壓關系大體遵循上述地轉風原理,這是中高緯地區在分析天氣和預報天氣中應遵循的原那么。

梯度風:當等壓線呈彎曲時,空氣質點運動不僅受G和A作用,還要受慣性離心力C的作用。當這三個力到達平衡時的圓周運動時,就稱為梯度風。在北半球,高壓內G+C=A。即空氣質點繞中心作順時針旋轉運動,在低壓內A+C=G。即空氣繞低壓中心作逆時針旋轉運動,這就是梯度風原理。

熱成風:是指上、下兩層等壓面上地轉風的矢量差稱為熱成風〔Vt〕。這是一種與兩個氣層間溫度分布不均勻有密切關系的。熱成風的方向與氣層間的平均等溫線平行,背熱成風而立,高溫區在右側,低溫區在左側。熱成風的大小與氣層間的水平溫度梯度成正比。即等溫線越密集〔疏〕,熱成風就越大〔小〕,這就是熱成風原理。

應用熱成風原理,可在實際工作中進行天氣分析,如根據某站風隨高度變化的情況作溫度平流的分析,當風隨高度作逆時針方向旋轉時,可判斷這個氣層間有冷平流,當風隨高度作順時針旋轉時,那么有暖平流。22.試述風壓律。答:地轉風方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壓線,在北半球背地轉風而立,高壓在右,低壓在左。南半球相反。23.摩擦層中風場與氣壓場的關系如何?為什么?答:關系:在北半球背風而立,高壓在右前方,低壓在左前方。原因:地轉風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相平衡時,自由大氣中空氣作等速、直線的水平運動。地轉風方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壓線。自由大氣中風根本上是沿等壓線吹的。24.大氣環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1〕太陽輻射作用——能量來源〔2〕地球的自轉作用——使空氣運動方向偏離氣壓梯度方向〔3〕地標性質作用—性質不同下墊面造成冷熱源分布和山脈的機械阻滯〔熱力和動力因素〕〔4〕地面摩擦作用——與地表的相對運動,地表起伏增大摩擦。25.何謂南亞季風環流圈?答:南亞季風環流圈是夏季青藏高原是個熱源,在75°—110°E之間,氣流從青藏高原上升,到高空折向南流,到低緯下沉,下沉氣流在低空又流向青藏高原,組成一個與哈得萊環流圈的環流方向相反的閉合經向環流圈,稱為南亞季風環流圈。26.鋒附近的溫度場、氣壓場和風場有何特征?答:〔1〕溫度場特征:鋒區的水平溫度梯度比鋒兩側的單一氣團的溫度梯度大得多。這一特征說明鋒面是大氣斜壓性集中帶,是大氣位能積蓄區。鋒區溫度場在天氣圖上表現為等溫線非常密集,而且同鋒面近于平行。由于鋒面在空間總是處于傾斜狀態,使各等壓面上的等溫線密集區位置隨高度升高不斷向冷區一側偏移。因而,高空鋒區位于地面鋒的冷空氣一側,鋒伸展的高度越高,鋒區偏離地面鋒線越遠。鋒區附近,因為鋒的下部是冷氣團,上部是暖氣團,所以自上而下出現逆溫現象,稱為鋒面逆溫。〔2〕氣壓場:鋒面兩側是密度不同的冷暖氣團,因而鋒兩側的氣壓傾向是不連續的,當等壓線橫穿鋒面是便產生折角,折角尖端指向高壓一方,降落在低壓槽中?!?〕風場:1、鋒附近的風場是同氣壓場相適應的。地面鋒既然處于低壓槽內,依據梯度風原理,鋒線附近的風場應該具有氣旋性切變,尤其近地面大氣,由于磨擦作用,風向和風速的氣旋性切邊都很明顯。2、鋒附近的高度變化狀況需視鋒的性質而有不同。一般而言,鋒區是水平溫度梯度很大的區域,通過鋒面的熱成風應該很大,即風的垂直切邊很大。27.何謂鋒的生消?答:鋒生指鋒的生成或加強的過程,鋒消指鋒的消失或減弱的過程。鋒生消得標志是冷暖氣團間水平溫度梯度的大小和變化。28.何謂前傾槽、后傾槽、垂直槽?答:前傾槽是指在對流層中,槽線隨高度的升高向前進方向傾斜,高空槽線位于低空槽線或地面鋒之前的槽。一般表現為短波西風槽,持續時間較短。前傾槽在移動過程中,槽后的干冷空氣疊置于低層槽前的暖濕空氣之上,增加了氣柱的對流不穩定度。夏半年,前傾槽是激發我國東部地區強對流天氣的重要天氣系統之一;冬半年,槽后天氣多晴朗少云,但常伴有大風和沙塵。當溫度槽落后于高空槽時,低壓槽中槽線隨高度的傾斜方向與槽移動方向相反,即在西風帶中槽線隨高度偏移在西側的低壓槽,稱為后傾槽。它隨著溫度槽位置的前移而斷續加深和開展,槽前盛行上升氣流,易產生穩定性云系和降水。隨著傾斜度的減小,槽前雨區隨之減小。當溫度槽與高空槽相重合時,低壓槽線不隨高度而偏移,近于一個垂直面內,稱為垂直槽。這時高空槽已開展到最盛階段,天氣也開展得最強盛。29.繪圖并說明一個開展成熟的鋒面氣旋的結構及各部位所對應的天氣特征。暖鋒鋒前降水,冷鋒鋒后降水30.何謂梅雨?梅雨期的天氣特征怎樣?答:每年初夏,宜昌以東,26°—34°N之間的江淮流域,陰雨連綿,降水頻繁,雨量充分,此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季節,故稱“梅雨”。主要天氣特征:多陰雨天氣,日照少,空氣潮濕,風速較小,天氣悶熱,降水多屬連續性,多大雨和暴雨。梅雨期主要的降水天氣系統是梅雨鋒、切變線和西南低渦。31.寒潮是由什么天氣系統帶來的天氣過程?答:在冬季,強烈的冷高壓活動帶來強冷空氣的侵襲。給流經地區造成劇烈降溫、霜凍、大風等災害性天氣。降溫,〔24小時內〕常達10度以上,降水,產生在冷鋒附近。在北方多吹西北風,中部偏北風,南方為東北風。寒潮的發生原因:侵入中國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極地帶、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國等地爆發南下的冷高壓。這些地區,大多是分布在北極地帶,冬季長期見不到陽光,到處被冰雪覆蓋著,停留在那些地區的空氣團好似躺在一個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樣,越來越冷、越來越干,當這股冷氣團積累一定的程度,氣壓增大到遠遠較南方高時,就像貯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時機,就向氣壓較低的南方泛濫、傾瀉,這就形成了寒潮。寒潮帶來的結果:受到寒潮侵襲的地方,常常是風向迅速轉變,風速增大,氣壓突然上升,溫度急劇下降,同時還可能下雨、下雪,出現霜和冰凍現象。寒潮南下,在中國西北和內蒙古及北方地區常有大風沙天氣。在淮河以北地區一般表現為少雨,偶爾有降雪。過淮河后,降水時機增多。在中國冬季,寒潮一般是每隔3~8天出現一次,但比擬強大的寒潮,平均每年有4次左右。大致出現在10月底至翌年1月下旬,個別年份在2月下旬也有寒潮發生。當寒潮向南方大規模流動時,暖空氣也隨之“節節敗退”,因此所經過的地區,首先要受到暖空氣的影響,溫度顯著升高。如果所經過的地區原來就已經在暖氣團控制下,那么在寒潮前面暖空氣不斷輸送之下,也會出現溫度猛烈升高的天氣。因而經常在寒潮之前要暖和一兩天。寒潮侵入中國的的路徑:侵入中國的寒潮并不是每次都一樣,這要看北極地帶和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哪一局部氣壓最高,中國哪一局部氣壓最低。另外還受中國的高山峻嶺阻擋的影響。32.北太平洋西部地區臺風移動路徑主要有哪幾條?答:〔1〕西移路徑:當北太平洋高壓脊呈東西走向,而且強大、穩定時,或北太平洋副高不斷增強西伸時,臺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向西移動,經過南海在我國海南島或越南一帶登陸;〔2〕西北路徑:當北太平洋高壓脊呈西北---東南走向時,臺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動,穿過琉球群島,在我國江浙或橫穿臺灣海峽在浙、閩一帶登陸。這條路徑對我國影響范圍較大,尤其華東地區;〔3〕轉向路徑:北太平洋副高東退海上時,臺風從菲律賓以東海區向西北方向移動,然后轉向東北方向移去,路徑呈拋物線型。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以及日本影響較大。33.氣候的形成和變化受哪些因子的制約?答:一太陽輻射太陽輻射是形成氣候最根本的因素。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及各地氣候的季節交替;主要是由于太陽輻射在地球外表分布不均及其隨時間變化的結果。太陽輻射不僅能影響各地氣候差異和季節交替,而且也是大氣運動最根本的能源,通過大氣運動〔大氣環流〕,輸送熱量和水分,影響和改變世界各地的氣候。二大氣環流大氣環流具有雙重性質。大氣環流不但對氣候的形成起直接的控制作用,而且是形成復雜多變氣候的主要原因,可以從下面兩方面來說。大氣環流了促進上下緯之間、海陸之間發生熱量和水分交換,調整全球熱量和水分的分布,顯著地影響各地氣候。2、大氣環流本身也是一種氣候現象,在不同環流形勢下氣候不同①低緯度熱帶地區赤道地區終年在赤道低壓帶控制下,盛行上升氣流,形成全年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區南北兩側,在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下,形成濕季高溫多雨、干季炎熱枯燥的熱帶草原氣候。②中緯度的亞熱帶地區大陸東岸受季風環流影響,形成季風氣候。大陸西岸,冬季受西風影響,濕潤多雨;夏季受副熱帶高壓的影響,炎熱枯燥,形成地中海氣候③中高緯度的溫帶地區大陸西岸,終年盛吹從較低緯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形成溫和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東岸(亞歐大陸東岸除外),西風從陸地內部吹來,形成枯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三地面狀況下墊面是大氣(對流層)的直接熱源和水源,故地面狀況不同,對氣候的影響很大。①海洋和陸地海洋的熱容量比陸地大,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造成在同緯度上由于海陸分布不同,氣候差異十分顯著,形成海洋性和大陸性兩種不同的氣候.②平原和山地地勢越高,氣溫越低,高大的地形區都成為局部的低溫區。③裸地和植被覆蓋地地面狀況不同,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不同,使地面獲得的熱量有多有少。例如南極大陸出現世界極端最低氣溫,就與極冰的強反射率有關。④迎風坡與背風坡山地迎風坡降水豐沛,背風坡降水稀少。例如,喜馬拉雅山南側的乞拉朋齊因位于迎風坡而成為世界“雨極”,其北側因位于背風坡而少雨。⑤暖流與寒流洋流能促進高、低緯度間熱能的輸送和交換,對全球熱量平衡有重要意義。暖流對沿岸地區的氣候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對沿岸地區的氣候有降溫減濕的作用。例如,西歐海洋性氣候、馬達加斯加島東側的熱帶雨林氣候,沿岸暖流有巨大的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沿岸寒流都起了一定的影響。四人類活動人類活動過程改變大氣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氣釋放熱量;改變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學特性都可以對氣候產生影響。例如,人類活動燃燒煤、石油等礦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CO2,使大氣中的CO2含量不斷增加,增強了大氣吸收地面放出的紅外線長波輻射的能力,使全球氣溫不斷增高,氣候逐漸暖。變總之,氣候的根本特征是由上述氣候形成因子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太陽輻射通過大氣和下墊面影響氣候;人類活動既能通過大氣和下墊面影響氣候,又能直接影響氣候;在大氣與下墊面之間,人類活動與大氣和下墊面之間,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而構成了復雜的氣候。34.簡述世界洋流分布與地面風向的關系。答:洋流分布與風場根本一致。風海流(吹送流):亦稱吹送流,漂流: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并且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流動,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風海流。世界大洋表層的海洋系統,按其成因來說,大多屬于風海流。 密度流:在密度差異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溫度和鹽度的不同會使海水密度產生差異,從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異,在海水密度不同的兩個海域之間便產生了海面的傾斜,造成海水的流動,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密度流。補償流:因為海水擠壓或分散引起。當某一海區的海水減少時,相鄰海區的海水便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補償流。補償流既可以水平流動,也可以垂直流動,垂直補償流又可以分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魯寒流屬于上升補償流。35.什么是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答:厄爾尼諾是指在南美洲西海岸延伸至赤道東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線附近的海面溫度異常增暖的現象。南方濤動指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與印度洋赤道低壓這兩大活動中心之間氣壓變化的呈負相關。ENSO是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的合稱。36.何謂海陸風?其成因如何?答:海陸風是指白天由海洋吹向陸地,夜晚由陸地吹向海洋的風。成因:〔1〕白天在日曬下,陸地增溫快,陸上氣溫比鄰近海上高,陸上暖空氣膨脹上升,到某一高度上,因其氣柱質量增加,氣壓比海上同一高度平面上的高,等壓面向海洋傾斜,空氣由大陸流向海洋,因而下層地面上陸地的空氣質量減少,氣壓降低,而海洋因上層空氣的流入,空氣質量增加,海面上的氣壓增加,于是下層便產生自海洋指向陸地的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海風;〔2〕夜間陸地冷卻輻射比海洋快,陸上空氣冷卻收縮下沉,致使上層氣壓比海上同高度的氣壓低,等壓面由海洋向陸地傾斜,地面氣壓比海洋高,形成與白天相反的熱力環流,下層風由陸地吹向海洋,形成陸風。37.海洋性氣候分布有何規律?答:分布于緯度40°—60°的溫帶大陸西岸,以西北歐最為典型,北美的太平洋沿岸北部、南美的智利南部、澳大利亞的東南角和新西蘭等地也有分布。38.青藏高原季風是如何形成的?對環流和氣候有什么影響?答:在青藏高原由于它與四周自由大氣的熱力差異所造成的東西啊相反的盛行風系。影響:〔1〕它是我國冬夏對流層的季風厚度增加。(2)他破壞了對流層中部的行星氣壓帶和行星環流。39.何謂山地最大降水量高度?答:在迎風山地,由山足向上,降水量開始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遞增,在到達一定高度,降水量最大,過此高度之后,降水量又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遞減,此高度為最大降水量高度〔H〕40.氣候分類法有哪幾大類?各類代表人物有哪些?答:〔1〕實驗分類法〔根據大量的觀測記錄,以某些氣候要素的長期統計平均值及其季節變化,來與自然界的植物分布、土壤水分平衡、水文情況及自然景觀等相對對照來劃分氣候帶和氣候型〕:柯本、桑斯威特、沃耶伊柯夫、杜庫洽夫。〔2〕成因分類法〔根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