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章
脂類代謝LipidMetabolism
脂類(lipids)是一類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機溶劑,并能為機體利用的有機化合物。第一節脂類概述(1)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物質。(2)脂肪是機體代謝所需燃料的貯存形式。(3)脂類物質是一些活性物質的溶劑。(4)生物體某些活性成分。(5)你知道在機體表面的脂類物質起什么作用?在機體表面的脂類物質有防止機體損傷與防止熱量散發等保護作用。一、脂類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
根據分子組成和結構特點可分為∶ 簡單脂類∶由脂肪酸與醇(甘油醇、高級一元醇)構成的酯。主要有甘油三酯和蠟。 復合脂類∶由脂肪酸與醇(甘油醇、鞘氨醇)所生成的酯,同時含有其它非脂性物質,如糖、磷酸與含氮堿等。 萜類、類固醇及其衍生物∶一般不含脂肪酸。二、脂類化合物的種類Composeofthreefattyacidseachineater linkagewithasingleglycerol由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組成
Mostnaturallyoccurringtriacylglycerolare mixed三、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三酰甘油)ServeasstoredfuelsandprovideenergyYieldmoreenergythanproteinand carbohydrateBehydrophobicanddoesnothaveto carrytheextraweightofwaterfor hydrationFat 9kcal/gCHO/protein 4kcal/g你知道胖人脂肪組織中可儲存供給人體多久的能量?胖人的脂肪組織中可儲存20kg的甘油三酯,足以供給一個月的能量。南北極動物儲存大量脂肪FattyacidcompositioninTAGPlant:moreunsaturatedfattyacidsAnimal:largelysaturatedfattyacidsFattyacidcompositionofthreefoodfatsBasicformula:CH3(CH2)nCOOHNaturalcarboxylicacidswithhydrocarbonchainsof4-36carbons脂肪酸是由一條長的烴鏈和一個羧基組成。區別主要在于烴鏈的長度、雙鍵的數目和位置。
FreeFAsarefoundintracequantitiesincellsSaturatedorunsaturated,usuallylinear1、脂肪酸FattyAcidsSomeNaturallyOccurringFattyacids#C CommonName12:0LauricAcid14:0MyristicAcid16:0PalmiticAcid(軟脂酸)16:1PalmitoleicAcid18:0StearicAcid(硬脂酸)18:1OleicAcid(油酸)18:2LinoleicAcid(亞油酸)18:3LinolenicAcid(亞麻酸)20:0 ArachidicAcid20:4 Arachidonicacid(花生四烯酸)24:0 LigocericAcidEssentialFattyacidsEPA和DHA?SaturatedfattyacidsUnsaturatedfattyacids飽和脂肪酸的構象是完全伸展的,不飽和脂肪酸烴鏈由于雙鍵不能旋轉,會出現剛性彎曲(30o)。Fullysaturatedfattyacidpackintonearlycrystallinearrays,stabilizedbyhydrophobicinteractionThepresenceofcisdoublebondsinterfereswiththetightpackingandresultsinlessstableaggregates天然脂肪酸的分子結構存在一些共同規律∶
1)一般都是碳數為偶數的長鏈脂肪酸,14-20個碳原子的占多數,最常見的是16或18碳原子酸。 如∶軟脂酸(16∶0)、硬脂酸(18∶0)、和油酸(18∶1Δ9)。
2)高等動植物的不飽和脂肪酸一般都是順式結構(cis),反式很少(trans)。哺乳動物和人體不能合成亞油酸和亞麻酸,而它們又是生長所必需的,需要由食物供給,故稱為必需脂肪酸。3)不飽和脂肪酸的雙鍵位置有一定的規律∶一個雙鍵者,位置在9和10碳原子之間,多個雙鍵者,也常有9位的雙鍵,其余雙鍵在C9與碳鏈甲基末端之間,兩個雙鍵之間有亞甲基間隔。 如∶油酸(18∶1Δ9,cis)
亞油酸(18∶2Δ9,12,cis)
亞麻酸(18∶3Δ9,12,15,cis)
花生四烯酸(20∶4Δ5,8,11,14,cis)
4)一般動物脂肪中含飽和脂肪酸多;而高等植物和在低溫條件下生長的動物的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于飽和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最普遍的是∶軟脂酸和硬脂酸 不飽和脂肪酸中最普遍的是∶油酸等2、甘油三酯的理化性質∶取決于脂肪酸烴鏈的長度與不飽和程度。溶解性∶不溶于水(烴鏈越長,溶解度越低);(2)光學活性∶當甘油C1和C3上的脂肪酸不同時,C2為不對稱碳原子,這時甘油三酯具有光學活性;(3)皂化與皂化值∶皂化:當用堿水解甘油三酯時,則得到甘油和脂肪酸的鹽類,這種鹽類稱皂,這種堿水解脂肪的作用稱為皂化作用。 皂化所需的堿的數量稱皂化價或皂化值。皂化值∶皂化1克脂肪所需的KOH的毫克數。 皂化值=3×56×1000/M
皂化值與脂肪(或脂肪酸)的相對分子量成反比。(4)酸敗與酸值
酸敗∶天然油脂暴露在空氣中經相當時間后即敗壞而發生臭味,這種現象稱為酸敗。酸敗的原因∶1)水解∶脂類經光、熱或微生物的作用而被水解,產生游離脂肪酸,低分子的脂肪酸有臭味。2)氧化∶因空氣中的氧使不飽和脂肪酸氧化,產生的醛和酮也有臭味。酸敗程度的大小通常用酸價來表示酸價∶中和1克脂類的游離脂肪酸所需的KOH的毫克數。(5)碘值
油脂的不飽和脂肪酸的雙鍵可以和鹵素發生加成反應,生產鹵代脂肪酸,這一作用稱為鹵化作用。碘值∶指100克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數。該數值可用于推測油脂的不飽和程度。
四、磷脂類(甘油醇磷脂及鞘氨醇磷脂)1、磷酸甘油酯(甘油醇磷脂)∶組成:甘油、脂酸、磷酸及含氮化合物基本結構:極性頭基非極性尾部甘油磷脂的結構glycerolfattyacylgroupNitrogenousbasefattyacylgroup磷酸基被極性醇酯化(X-OH)X-OHX取代基甘油磷脂的名稱水-H磷脂酸膽堿-CH2CH2N+(CH3)3磷脂酰膽堿乙醇胺-CH2CH2NH3+磷脂酰乙醇胺絲氨酸-CH2CHNH2COOH磷脂酰絲氨酸甘油-CH2CHOHCH2OH磷脂酰甘油磷脂酰甘油二磷脂酰甘油肌醇磷脂酰肌醇甘油磷脂的分類卵磷脂腦磷脂甘油磷脂是極性最強的脂類。是一種兩性化合物。甘油磷脂的功能:構成生物膜脂質雙分子層;作為乳化劑,促進脂類的消化吸收與轉運。2、鞘氨醇磷脂(高等動物的腦髓鞘和紅細胞膜中豐富)五、固醇∶膽固醇(Cholesterol)兩親分子是動脈粥狀硬化的成分之一;是類固醇激素的前體第二節
脂類的消化、吸收和轉運DigestionandAbsorptionofLipids當生物體動用體內的儲存脂肪,或高等動物從食物中攝取脂肪時,大都需要將其進行酶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細胞吸收利用。甘油三酯的分解是經脂肪酶水解的。1、脂肪的消化發生在脂質-水的界面處2、膽汁酸鹽促進脂類在小腸中的吸收膽汁酸鹽包括膽酸、甘氨膽酸和牛磺膽酸,它們是膽固醇的氧化產物,具有親水和親油兩性。以膽汁酸鹽形成的微團為載體將脂肪從小腸腔移送到上皮細胞,然后被吸收。3、吸收與轉移脂肪經消化后的產物脂肪酸和2-單酰甘油由小腸細胞吸收,隨后又經黏膜細胞轉化為三脂酰甘油,后者與蛋白質一起包裝成乳糜微粒,釋放到循環系統并運送到各組織。乳糜微粒中的脂肪在脂蛋白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甘油和游離脂肪酸,進入血液后,脂肪酸與清蛋白結合被轉運。第三節
甘油三酯的分解和脂肪酸代謝MetabolismofTriglycerides一、脂肪動員二、脂肪酸的
-氧化三、酮體的生成和利用甘油三酯代謝概況CM:乳糜微粒VLDL:極低密度脂蛋白當饑餓、禁食時,血液中激素(腎上腺素、胰高糖素)濃度升高,脂肪細胞中的貯存脂在激素敏感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甘油和游離脂肪酸,進入血液,該過程稱為脂肪動員(Fatsmobilization)。產物(甘油、脂肪酸)被蛋白質載運通過在血液運輸。
一、脂肪動員(Fatsmobilization)組織中有三種脂肪酶,一步一步地將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這三種脂肪酶是∶
三脂酰甘油脂肪酶 二脂酰甘油脂肪酶 單脂酰甘油脂肪酶。其中脂肪酶是限制脂肪水解速度的限速酶,因此,脂肪水解是脂肪代謝的第一步是限速步驟。它受多種激素的調控,因此稱為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脂肪動員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顯示血糖水平低;腺苷酸環化酶被激素激活cAMP
通過磷酸化激活蛋白激酶A和脂肪酶脂肪動員產物的去向甘油直接運至肝、腎、腸等組織。主要在肝、腎進行糖異生。脂肪細胞及骨骼肌等組織因甘油激酶活性很低,故不能很好利用甘油。脂肪酸在血中由清蛋白運輸。主要由心、肝、骨骼肌等攝取利用。部位:肝及肌肉最活躍。步驟(飽和偶碳脂肪酸):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脂酰CoA進入線粒體脂酸的
-氧化脂酸氧化的能量生成二、脂肪酸的
-氧化1.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在胞液中進行反應不可逆ATP的兩個高能鍵水解形成了脂酰-CoA,釋放的焦磷酸(PPi)水解放能。C4-C10脂酰CoA直接穿越線粒體內膜;C12以上的脂酰CoA活化后,需與極性物質結合,轉運透過線粒體內膜。2.脂酰CoA進入線粒體在肉堿(carnitine)的協助下肉堿脂酰轉移酶II肉堿脂酰轉移酶I1.細胞溶膠中的脂酰CoA穿過線粒體外膜;2.脂酰CoA轉移到肉堿上,生成脂酰-肉堿釋放出CoA;3.
脂酰-肉堿轉運進線粒體;4.脂酰-肉堿的脂酰基轉移到CoA生成脂酰CoA,釋放出肉堿。1234
肉堿脂酰轉移酶Ⅰ是限速酶,脂酰CoA進入線粒體是脂酸
-氧化的主要限速步驟。3.脂酸的
-氧化脂酸在線粒體內進行的氧化分解是從脂肪酸羧基端的第二位(
-位)碳原子開始的,故稱為
-氧化。
脂酸-氧化的四步反應:脫氫、加水、再脫氫、硫解第一次脫氫由FAD接受;第二次脫氫由NAD+接受。脂酸-氧化產物:乙酰CoA4.脂肪酸β-氧化的能量生成脂肪酸β-氧化本身并不生成能量。只能生成乙酰CoA和供氫體,它們必須分別進入三羧酸循環和氧化磷酸化才能生成ATP。請寫出軟脂酸β-氧化的反應式?生成ATP:7×1.5+7×2.5+8×10-2=1061分子軟脂酸氧化共生成106分子ATP。3、飽和奇碳脂肪酸的β-氧化降解∶
與飽和偶碳脂肪酸的β-氧化降解過程基本相同,只是最后產生的丙酰CoA的去路不同。
4、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
不飽和脂肪酸的β-氧化降解過程與飽和脂肪酸的β-氧化降解過程基本相同,只是因為不飽和脂肪酸分子中含有順式結構的雙鍵,所以在氧化過程需要有另外的酶參加(Δ3-順-Δ2-反烯脂酰CoA異構酶)。
3HSCoA3CH3COSCoAγ-烯脂酰CoAβ氧化
異構化酶β-烯脂酰CoA
β氧化
β~SCoAγ三、酮體的生成和利用
酮體是脂酸在肝分解氧化時特有的中間代謝產物。酮體是肝輸出能源的一種形式,是肌、腦組織的重要能源之一。酮體在肝臟線粒體中脂肪酸降解生成乙酰-CoA的4種代謝結局:酮體的生成 酮體是脂酸在肝分解氧化時特有的中間代謝產物。是乙酰乙酸、
-羥丁酸和丙酮三者的統稱。部位:肝線粒體原料:乙酰CoA,主要來自脂酸的
-氧化酶:具有活性較強的酮體合成酶
(羥-甲基戊二酰-CoA合酶)2.酮體的利用肝外組織利用(肝中缺乏利用酮體的酶)丙酮的生成量較少,直接被吸收;乙酰乙酸和β-羥丁酸經血流入肝外組織。3.酮體生成的生理意義酮體是肝臟輸出能源物質的一種形式。在長期饑餓時,是腦和肌肉的主要能源物質。正常血酮體含量為0.03-0.5mmol/L。在長期饑餓、糖尿病或供糖不足情況下,肝內生成酮體超過肝外利用能力時,會導致血中酮體升高。Quiz請計算1mol三軟脂酰甘油和1mol葡萄糖完全氧化各產生多少ATP?第四節
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生物合成二、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謝(一)脂酸的合成代謝(二)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謝
外源∶油脂的分解
脂肪酸 內源∶體內利用糖、氨基酸碳鏈分 解產生的乙酰CoA自身合成。第四節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生物合成脂肪酸的分解與生物合成分解:脫氫水化脫氫硫酯解合成:縮合加氫脫水加氫1、途徑不相同2、位置不同合成部位
肝、腎、腦、肺、乳腺及脂肪等組織的胞液中合成原料乙酰CoA為主要原料,脂肪酸氧化的產物葡萄糖代謝中丙酮酸氧化脫羧產物生酮氨基酸代謝產物NADPH主要來自磷酸戊糖途徑。還需ATP、CO2及Mn2+等。一、脂肪酸合成的主要途徑(1)非線粒體酶系合成途徑∶ 即胞漿酶系合成飽和脂肪酸途徑。該途徑的終產物是軟脂酸,故又稱為軟脂酸合成途徑,它是脂肪酸合成的主要途徑。(2)線粒體酶系合成途徑∶ 又稱飽和脂肪酸碳鏈延長途徑(1)軟脂酸合成酶系
該酶是由7個酶組成的多酶反應體系,核心成分是酰基載體蛋白(ACP),其余6個酶分子按順序排列在ACP的周圍。1、非線粒體酶系合成飽和脂肪酸途徑(2)脂肪酸合成原料的準備
(a)乙酰輔酶A的跨膜運輸
飽和脂肪酸的合成是在細胞漿中進行的,而脂肪酸合成的原料乙酰輔酶A主要是由脂肪酸的β-氧化或丙酮酸脫羧而來,這兩個過程都是在線粒體中進行的。由于乙酰輔酶A不能自由穿過線粒體膜進入胞漿,因此,需要相應的運送機制將乙酰輔酶A轉運到細胞漿中。乙酰CoA線粒體內膜線粒體基質三羧酸載體乙酰CoA草酰乙酸檸檬酸檸檬酸草酰乙酸ATP,CoASH檸檬酸裂解酶ADP+PiNADH蘋果酸脫氫酶NAD+蘋果酸丙酮酸NADP+
NADPHCO2乙酰CoA脂肪酸合成丙酮酸羧化三羧酸循環腔+外膜+細胞質檸檬酸—丙酮酸循環(b)乙酰輔酶A的羧化∶乙酰輔酶A作為原料參加脂肪酸合成之前必須羧化成丙二酸單酰CoA;催化該反應的乙酰輔酶A羧化酶,其輔基是生物素;乙酰輔酶A羧化酶是脂肪酸合成途徑中的一個調節酶。乙酰CoA羧化酶是脂酸合成的限速酶。
軟脂酸合成多酶復合體催化合成軟脂酸時,需要乙酰輔酶A或其它短鏈的脂酰輔酶A作為引物,在引物的羧基上每次加長一個二碳單位(-C-C-),引物最終成為合成的脂肪酸的甲基末端。
二碳單位的供體不是乙酰輔酶A,而是丙二酸單酰輔酶A。(3)軟脂酸合成過程中文名稱英文名稱縮寫脂酰基載體蛋白AcylcarrierproteinACP乙酰CoA-ACP乙酰轉移酶Acetyl-CoA-ACPtransacetylaseAT丙二酰CoA-ACP轉移酶Malonyl-CoA-ACPtransferaseMTβ-酮脂酰-ACP合酶β-Ketoacyl-ACPsynthaseKSβ-酮脂酰-ACP還原酶β-Ketoacyl-ACPreductaseKRβ-羥脂酰-ACP脫水酶β-Hydroxyacyl-ACPdehydrataseHD烯酰-ACP還原酶Enoyl-ACPreductaseER硫酯酶ThioesteraseTE脂酸合成酶系(a)β-酮脂酰-ACP合成反應該反應由β-酮脂酰-ACP合酶(E3,KS)催化,還需要酰基載體蛋白(ACP)、ACP轉酰基酶(E1,AT)和丙二酸單酰CoA~ACP轉酰基酶(E2,MT)參加。由酰基載體蛋白將引物乙酰CoA(或其他脂酰基CoA)的脂酰基和丙二酸單酰基轉運到β-酮脂酰-ACP合酶上。引物二碳單位供體E1E2E3(b)β-酮脂酰-ACP還原反應酰基載體蛋白將β-酮脂酰基擺動到β-酮脂酰-ACP還原酶上(E4,KR)上,由NADPH+H+供氫,催化還原生成β-羥脂酰-ACP。(c)β-羥脂酰-ACP脫水反應ACP的柔性臂攜帶β-羥脂酰基再擺動到β-羥脂酰-ACP脫水酶(E5,HD)上,E5催化β-OH和α-H脫水,生成α,β-烯脂酰-ACP。(d)β-烯脂酰-ACP還原反應該反應由β-烯脂酰-ACP還原酶(E6,ER)催化。ACP的輔基攜帶烯脂酰基擺動到該酶分子上,由NADPH+H+供氫,發生還原反應,生成飽和脂酰基-ACP。軟脂酸合成的反應歷程∶ 經過7次循環,即可生成16個碳的軟脂酸。總反應式∶
8乙酰輔酶A+14NADPH2+7ATP+H2O
軟脂酸+8輔酶A+14NADP++7ADP+7Pi特征β氧化分解從頭合成途徑代謝部位細胞線粒體內細胞胞液內活性載體HSCoAHS-ACP酶類分散分布的四種以ACP為核心七種酶的復合體受氫體或供氫體FAD、NAD+NADPH對CO2要求無必需中間代謝物乙酰~SCoA乙酰~SACP、丙二酰~SACP中間產物脂酰~SCoA脂酰~SACPβ-羥中間物構型L-β-羥脂酰~SCoAD-β-羥脂酰~SACP能量變化產生26ATP(7FADH2+7NADP-2ATP)消耗42ATP(7ATP+14NADPH)產物乙酰~SCoA軟脂酸軟脂酸分解與合成代謝的區別2.脂酸碳鏈的加長內質網線粒體長鏈脂酸的前體軟脂酰CoA軟脂酰CoA二碳單位的供體丙二酰CoA乙酰CoA酰基載體HSCoAHSCoA終產物18C~24C18C~26C線粒體有能使短鏈飽和脂肪酸的碳鏈延長的酶系。它們與軟脂酸合成酶系有幾點不同∶
(1)它是以乙酰輔酶A為單體(二碳單位的供體),而不是丙二酸單酰-CoA。
(2)β-酮脂酰CoA還原反應是以NADH+H+提供還原力,而不是NADPH2。
(3)反應過程中的各種酰基都是以COA-SH為載體,而不是ACP-SH。
該反應體系類似于β-氧化的逆反應,但又不完全相同,β-氧化的脂酰-COA脫氫酶是以FAD為輔基的,而脂肪酸的碳鏈延長反應是以NADPH2作為烯脂酰-COA還原酶的輔酶。(1)單烯不飽和脂肪酸的合成∶Δ9-單烯不飽和脂肪酸是通過脫飽和的酶復合物催化飽和脂肪酸脫飽和作用而生成。 這是一個氧化脫氫過程,該途徑一般是在脂肪酸的第9、10位碳上脫氫,形成Δ9-單烯不飽和脂肪酸。但哺乳動物體內缺少能在C-9以外引進雙鍵的酶,因此亞油酸和亞麻酸必需由食物供給。植物和微生物可利用與單烯脂酸類似的方法合成多烯脂酸(必需脂肪酸),動物由于缺乏相關酶只能從食物中獲取。3.不飽和脂酸的合成(二)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謝合成部位:肝、脂肪組織及小腸。合成原料:甘油、脂酸主要由糖代謝提供。合成基本過程:甘油一酯途徑甘油二酯途徑二、甘油三酯的合成合成部位:
肝、脂肪組織及小腸。合成前體:
脂酰輔酶A和L-α-磷酸甘油是合成甘油三酯的前體物質。(1)L-α-磷酸甘油的來源(a)(b)
游離的脂肪酸由脂酰輔酶A合成酶催化生成脂酰輔酶A∶ R-COOH+CoA-SH+ATP
脂酰輔酶A合成酶
RCO~SCoA+AMP+Ppi(a)脂肪酸合成系統植物、微生物多酶復合體系合成的脂肪酸是以脂酰輔酶A的形式釋放到細胞液中的,它可直接用于合成甘油三酯(脂肪)。(2)脂酰輔酶A的來源∶(b)脂肪酸的再利用
(3)甘油三酯的合成∶第五節磷脂的代謝(自學)MetabolismofPhospholipids促進了生物膜的不斷更新、修復、調整。
1.分解(水解+脂肪酸氧化)
甘油、脂肪酸、磷酸、氮堿
2.合成代謝磷脂的代謝高等動植物—活化膽堿HOˉ(CH2)2N
(CH3)2OH膽堿激酶ATPADP磷酸膽堿CTPPPiCTP轉移酶CDP膽堿ˉ(CH2)2N
(CH3)2OHPˉ(CH2)2N
(CH3)2OHCDP轉移酶甘油二酯卵磷脂+CMP微生物—活化磷脂酸PCTPPPiCTP轉移酶CDP磷脂酸CDP甘油二酯轉移酶膽堿卵磷脂+CMP第六節
膽固醇代謝(自學)MetabolismofCholesterols
機體中的膽固醇來源于食物和生物合成。
肝臟是膽固醇合成的主要場所,占全身合成總量的3/4以上。 1、膽固醇的生物合成∶膽固醇的生物合成是從乙酰輔酶A縮合開始,乙酸、乙酰輔酶A及其前體都可轉變成膽固醇。2、膽固醇的降解和轉化∶ 膽固醇可轉變成各種生理活性物質∶
脂代謝與糖代謝之間的關系連接點是乙酰輔酶A和磷酸二羥丙酮膽固醇(cholesterol)一、膽固醇的合成(一)合成部位:主要在肝的胞液及內質網中。每天合成量約1g。(二)合成原料:乙酰CoA:主要來自G。NADPH:主要來自磷酸戊糖途徑。ATP:主要來自G有氧氧化。
(三)合成基本過程:(四)膽固醇合成的調節二、膽固醇的酯化1.細胞內膽固醇的酯化2.血漿內膽固醇的酯化
Lecithin-cholesterolAcyltransferase(LCAT)三、膽固醇的轉化(一)轉變為膽汁酸初級膽汁酸:在肝臟由膽固醇直接轉變生成的膽汁酸。包括游離型和結合型。膽汁酸合成的限速酶是7--羥化酶。次級膽汁酸:初級膽汁酸經膽道系統排入腸道,在腸道細菌作用下的產物。膽汁酸種類游離型結合型初級膽酸甘氨膽酸牛磺膽酸鵝脫氧膽酸甘氨鵝脫氧膽酸牛磺鵝脫氧膽酸次級脫氧膽酸甘氨脫氧膽酸牛磺脫氧膽酸石膽酸甘氨石膽酸牛磺石膽酸
膽汁酸的腸肝循環膽汁酸排入腸道后,大部分結合膽汁酸在回腸部主動重吸收,其余在各部被動吸收。腸道吸收的膽汁酸經門靜脈入肝,肝細胞將重吸收的游離型膽汁酸重新轉變為結合型膽汁酸,并與新合成的初級膽汁酸一起再排入腸道,這一過程稱為膽汁酸的腸肝循環。膽汁酸的生理作用膽汁酸具有親水和疏水的兩個側面,是一種很強的乳化劑。功能:促進脂類的消化與吸收;增加膽固醇在膽汁中的溶解度,防止膽固醇析出形成結石。(二)轉化為類固醇激素在性腺和腎上腺皮質轉變為性激素(睪酮、雌二醇、孕酮)和腎上腺皮質激素(醛固酮、皮質醇、皮質酮)(三)轉化為7-脫氫膽固醇第六節
血漿脂蛋白代謝MetabolismofPlasmaLipoproteins一、血脂血漿中的脂類統稱為血脂。二、血漿脂蛋白的分類、組成及結構血脂在血漿中是以脂蛋白的形式而運輸的。(一)血漿脂蛋白的分類1.電泳法:根據電泳遷移率不同而分開。
-脂蛋白(-LP)快 前-脂蛋白(pre-LP)
-脂蛋白(-LP)
乳糜微粒(CM)慢2.超速離心法:根據密度不同而分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浙江省公務員行測b真題及答案
- 《電力系統保護概述》課件
- 深度剖析教學課件
- 汽大眾經銷商培訓員培訓課件days
- 《進出口報關單》課件:深入了解海關進出口流程與報關單填寫指南
- 綠化吊裝合同范本大全
- 《構建團隊:策略與實踐》課件
- 南京中醫藥大學的針灸學課件頭皮針療法
- 《飲食習慣與健康》課件
- 導數與函數圖像課件展示
- 體外高頻熱療的護理
- JGJ79-2012 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
- 海康威視校招在線測評題庫
- 新編酒水知識與調酒
- 電網兩票培訓課件
- 班級管理《班主任經驗交流》課件
- 預防機車車輛傷害培訓課件
- 《土地集約利用》課件
- 2024老舊小區改造質量驗收規范
- 小學英語(完整版)現在進行時練習題附答案
- 《畫幾何圖形》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