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寧德市普通高中畢業班五月份質量檢測
語文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
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
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1(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小題。
經典是思想與意義的淵藪
經典,用卡爾維諾的話說,“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當
然,這也需要讀者是一個有思想、有發現能力的人。任何經典,總是活在當下,總是
與一切時代同在,回答每一個它的讀者所處時代必然會提出的問題。對于一個真正有
思想能力和發現能力的人來說,所有的經典都是他那個時代的經典。只有思維能力孱
弱、缺乏足夠想象力的人,才會把《論語》或《史記》看作是過去時代的書。也沒有
任何一個好學深思者,會認為《荷馬史詩》表達的只是虛構的希臘神話,而不是復雜
的人類經驗。
經典與一般著作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們不是單純的書,而是人類經驗不可分割
的基本組成部分,與人類一起生活、成長;另一方面,閱讀經典是人類成長的基本方
式,人類每次總是帶著新的經驗和新的思想去閱讀經典,經典也因而每次都會展現出
新的深度和廣度。這也就是為什么釋義學必然是閱讀經典的基本方法論。經典是意義
的淵藪,是思想取之不盡的源泉。朱熹傾幾十年之力于《四書集注》,原因即在于
此。經典是無法一覽無余的,它隨著我們的理解力和領悟力,以及我們的問題意識的
提高而愈益精深博大,不可方物。
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根據柯林武德在其自傳中提出的問題邏輯,論述了
他自己的釋義學的問答邏輯的思想。大意是柯林武德認為,理解一個文本首先要理解
它所要回答的問題;而伽達默爾認為,理解文本的首要前提是我們先向它提出問題,
然后將文本視為對我們問題的回答。“因為提出問題,就是打開了意義的各種可能
性,因而就讓有意義的東西進入自己的意見中。”文本的意義是無窮盡的,因為一代
又一代的人會提出不同的問題,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文本因而獲得新的意義。這樣
的問答邏輯主觀主義的意味是很明顯的,它強調的是讀者的主動性,文本似乎只能通
過被動回答讀者或解釋
語文試題第1頁共10頁
者所提的問題,來產生它的意義,卻沒有看到文本,尤其是經典文本對讀者的引導作用。
讀者不可能隨便提問,問題也不可能不圍繞著文本提出。作為經典的文本更是對讀者有重
要的引領之功,它們會將讀者引領到一個全新的問題領域和意義領域。即使是對經典提出
批判性問題的讀者,也必須首先理解了文本的特殊意義,才能提出有針對性的相關問題。
任何對經典的注釋、評論、詮釋都無法替代對經典本身的研讀。眾多關于經典的二手
著作與經典本身相比只有次要的意義,也證明經典本身的意義是不可抹殺的,是決定性
的。經典本身是泉眼,由種種解釋得來的意義只是從中產生的泉水。泉眼及其生長機制產
生了泉水,而不是一代又一代的詮釋造成了泉眼,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此外,詮釋不總
是合理的,但不合理的詮釋絲毫不會影響經典本身的地位。經典存在于解釋之中,但解釋
并不等于經典。任何詮釋和闡釋都是在經典本身的問題刺激下產生的,在此意義上,單純
的注釋還算不上完全意義的闡釋。
經典構成生命的內在骨骼
但這不等于我們為了要達到某種具體的目的去讀經典。閱讀經典應該本身就是目的,
我們不能將經典作為一個需要我們從外部加以征服的客體來對待,而應該將閱讀經典作為
豐富我們思想和經驗的必由途徑,作為我們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來對待,使之最終
融入我們的生命和生活。西人說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即有此意義在。夫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也說明古人皓首窮經,首先不是為
了實用的目的,而是以其本身為目的。“窮經”(閱讀經典)為了求道,生命通過得道而完
善、豐富和提高,進而融入宇宙萬化,與天地參。經典之所以能融入我們的生命,構成生
命經驗的內在骨骼,是因為真正的經典不管主題內容為何,總是與宇宙人生的基本問題有
關,構成我們安身立命的依靠。卡爾維諾甚至說,經典是“一本與古代護身符不相上下的
書”,也是這個意思。經典涉及人類終極關懷的基本問題,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經典
也。
如何閱讀經典
首先,我覺得閱讀經典一定要有敬畏心。經典是由少數不世出的天才創造的文明的
大經大法,它們實際上表達了人類文明的基本原則和人類思想情感的基本特征。它們體
現了人類最可寶貴的智慧、追求、理想和熱情,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沒有敬畏之
心,我們就無法真正從中學到經典所表達的人類最美好的東西。今天的人們出于現代人
的無知與狂妄,總覺得古人不過如此,比起我們來差遠了,至少他們不懂現代科學技術
知識,不知道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不少人書還沒看懂,就在那里對經典及其作者評頭論
足,橫加指責,這是今天常見的現象。這是非常荒謬的。沒有敬畏心,我們根本無法進
入經典的精神世界。
其次,我們要明確閱讀經典的目的。經典在形式與內容上都相當完美,都能給予我
語文試題第2頁共10頁
們很多東西。但讀經典首先是求道,弄清經典要向我們傳達的人類普遍的道理和真理,因此,
我們在讀經典的時候,先要去發現它所傳達的道理。但是,一般的經典不會像教科書那樣,一
條一條把道理現成擺在那里,我們一看就明白了。經典講的道理一般都是大道理,大道理總是
復雜的,需要我們去分析、去研究。而分析研究要求我們對經典的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
不能放過,作者的修辭、語氣、比喻、表述順序,都必須仔細研究,反復閱讀,才能有所收
獲,才能把握經典要告訴我們的真理。
(摘編自張汝倫《閱讀經典的意義》)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雖然《論語》《史記》是過去時代的書,《荷馬史詩》是虛構的希臘神話,但對真正的讀
者而言,這些書中都包含著復雜的人類經驗。
B.柯林武德認為首先要理解文本所要回答的問題,而伽達默爾認為是讀者先向文本提出問題
之后文本再作出回答,作者認同后者的觀點。
C.閱讀經典能豐富我們的思想和經驗,讓生命得到完善、豐富和提高,閱讀經典本身就是目
的,不應該帶有任何具體的實用的目的。
D.閱讀經典的目的是求道,需要我們從內容到形式去深入分析和研究,才能把握經典的大道
理,而閱讀教科書是不需要思考和發現能力的。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經典是意義和思想的源泉,能回答任何時代的讀者提出來的問題,所以朱熹和當代的我們
讀《四書》在某種程度上都能獲得所需要的答案。
B.讀者首先要理解經典文本的特殊意義,例如一個對《莊子》毫無理解的人,是不可能對
《莊子》的“適性逍遙”思想提出批判性意見的。
C.我們不能將經典作為一個需要我們從外部加以征服的客體來對待,這并不是說經典閱讀對
讀者而言不存在障礙,算不上是一種挑戰性的活動。
D.經典體現了人類最可寶貴的智慧,如果一個人對經典作品表示不喜歡、不同意和反對,那
他是非常荒謬的,也根本無法進入經典的精神世界。
3.下列對材料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節第二段,主要采用比較論證和例證法,更加鮮明有力地闡釋了經典的特點。
B.第二節引用《論語》“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證明閱讀經典首先要培養對經典的興趣。
C.第三節指出現代人在對待經典上的一些弊病,體現論說文對現實問題的批判與關照。
D.本文條理明晰,按照經典是什么,為什么要讀經典和如何閱讀經典的思路展開論述。
4.請簡要分析第一節第四段“泉眼”和”泉水”的作用。(4分)
5.作為高三學子,請結合本文的觀點,給高一新生談談該如何閱讀曹雪芹的《紅樓夢》。(6
分)
語文試題第3頁共10頁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題。
在曠野里(節選)
柳青
朱明山和青年團縣工委副書記李瑛,跟著推行李的手車進了離車站二里多的縣城,拐過
三兩個彎,就到縣委會了。
縣委會剛開了晚飯。朱明山立刻同許多干部見了面。除了在陜北就慣熟的、新近由組織部
長提成副書記的趙振國,其他干部都很陌生。可這沒關系,他會和他們混得很熟。
臉上刻著一條條皺紋、駝著背的趙振國,張羅著叫管理員另準備飯,叫通信員打洗臉水、
泡茶,拉朱明山先到他屋里休息。
朱明山連忙伸出手叫什么都不要動,他自己走到擺在院里的一張桌子前,取了碗筷,盛了
飯,回到趙振國的那一灘灘就地席跟前蹲下來吃飯。
朱明山到桌上去盛第二碗飯時,聽見李瑛小聲地給她同席的人說:“可樸素啦。準備從
車站往城里扛行李……”
“李瑛同志,你在背后議論旁人什么?”朱明山盛了飯,轉身笑說。
李瑛對她同伴伸伸舌頭,隨即勇敢地站起來,帶著羞赧說:“朱書記,我當成你那小皮
箱里有金子,那么點那么沉……”
“沒金子,可是有比金子更貴重的東西。”
“啥?”
“書。”
飯場里一片微笑的臉,朱明山覺得和大家開始熟了。
飯后,朱明山和趙振國把縣委會所有地方看了看,就在院子里乘涼。他們把褲子卷得像短
褲一樣,光穿個汗背心,抽煙、喝茶、談話。
“這里到山根底下有多遠?”
”到最近的一個山口子四十里,”趙振國放下茶杯,介紹情況,“城北主要是產棉區,城
南原上三個區是產麥區,溜南山根的四個區因為山里流出來的河,有一部分稻田……”
朱明山留心地聽著,自他擔負起各種性質的領導職務以來,從不愿在最簡單的基本情況
上重復地問人。當他聽到縣里還有稻田時,立刻覺到這對他是種完全新的東西。
“稻田很多嗎?”
“多是不多,”趙振國見書記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談興更大地說,“這里一年種兩茬莊
稼,莊稼的樣數可沒咱陜北多;群眾又從主要的里頭抓主要的,把大部分本錢和工夫都納上
“就是說,一茬主要的莊稼瞎了,生活就成大問題了?”朱明山坐在躺椅上,身體卻朝前
傾著,兩手捧著一個茶杯,在黑夜里探頭注視著副書記。
“對,”趙振國咽了一大口茶,興致勃勃說,“不像陜北說的,坡里不收洼里收。”
語文試題第4頁共10頁
朱明山連連點頭說:“我們做工作就要抓住這種特點。你到這里就在縣上吧?”
“不啊,乍解放那陣在區上,”趙振國好像對自己的經歷很生疏似的回憶著,伸出手用
指頭計算著,“我看:剿匪、減租、反霸,反霸以后才到縣上。”
“那你對老區干部和新區干部都摸得很熟啊!”朱明山高興得眼里閃著光。
“熟頂甚?”趙振國顯出苦惱的樣子,“熟也是老婆婆的家務賬,又沒個頭緒。土改以前
沒指望,土改以后我倒抓得緊,給地委一連打了幾回報告,要求學習,結果常書記倒給調走
了。我看我大約要不大不小犯上個錯誤,才能離開這……”
朱明山以前熟悉的趙振國那股牛性子,又在這里看到了。他解釋說:“這是個普遍問題,
要慢慢一步一步解決,不過主要的還要看在工作中學習。”
“那也要有個底嘛,一攤子不知從哪達抓起哇,”趙振國苦惱地訴說著,后悔莫及地
說,“在陜北工作了那么多年,沒注意學習,真是冤枉!那陣眾人見你隨常夾一本厚書,還笑
你冒充知識分子哩。”
朱明山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忍不住笑了笑。
“各人有各人的情況,”朱明山毫不感到有什么值得自負地問,“嫂子和娃娃們都來了
嗎?我記得你的娃娃還不少……”
“來了就養了一個娃了,”趙振國負擔沉重的樣子,好像他的煩惱這時集中到這一點上,
我老婆斗大的字不識得一個,往哪達送去?就算有個地方送,娃娃們又往哪達填?”他抽著一支
煙,加添說,“不是咱熟,我不和你說這些。”
“我知道。”朱明山知道他從來就是一個不愿訴苦也不愿多解釋的人。他的缺點就是有
時有些簡單化和執拗。朱明山聽了他的苦惱,親切地安慰說:“在新局面里發生了許多問題,
慢慢都要解決的;咱們的新國家成立還不到二年。”
趙振國顯然不愿沿著這股線繼續談下去,就問:“關于干部思想方面,總的情況地委知
道吧?”
“德麟同志大致談過一下。”
“我就是典型。”
“看你又來了,”朱明山伸手在他的光腿上拍了一拍,“你才還說著,我又不是不了解
你?”
趙振國略帶慚愧地笑笑,然后鄭重其事說,“老區干部沒文化,一套老經驗已經使喚完
了。新干部起來了,有文化,雖說有些不實際,勁頭大,開展快……”
“這是好事情。”
“因此老區來的干部苦惱。怎辦哩?土改完了爭取戰爭勝利,而今土改完了路長著哩,一
眼看不到頭,模糊得很,復雜得很。你給大家講社會主義,大家要解決眼前的問題,什么都是
問題……”
“都是些什么具體問題呢?”朱明山在軍隊里養成一種習性,不管情況多么危險復雜,總
是注意保持著平靜。
語文試題第5頁共10頁
于是趙振國談起一些具體的人和事。他有時談得苦惱,有時談得氣憤,用手掌響亮地打
著他的光腿。
朱明山陷入了沉思,他的頭腦已經被趙振國用許多具體事實所說明的那些問題盤踞了。
“我看干脆把這伙老土一腦子都調去學習算了。”趙振國煩躁地說。
“那怎么行呢?”朱明山不同意地看了眼副書記。朱明山心里想的是:茫然不知所從自
然不行;形式上轟轟烈烈,實際上浪費群眾的熱情也不行。他說:“調學習的也要,可是不
管學習也好、工作也好,要從思想上解決問題。”他給趙振國解釋沒有真正懂得社會主義又
懂得眼前該怎么辦的人,社會主義總是遙遠模糊的道理。“我今天在火車上看見群眾愛國主
義的熱情那么高,就想我們一定要教育干部,怎么把這種寶貴的熱情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
去。”
(本文創作于1953年,發表于《人民文學》2024年第1期,有刪改)
[注]小說故事的背景是1951年7月初,地點是陜西渭河平原某縣。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中塑造了朱明山這個作風扎實、工作務實的黨的干部形象,他剛到任就深入群眾,與
干部談話,了解當地生產情況。
B.文中朱明山與趙振國關于當地糧食生產的對話,反映了當地農業生產落后,農民只能
靠天吃飯的嚴峻形勢。
C.文中趙振國說“我就是典型”,表明他是一個以身作則、服從組織安排、聽從革命需
要的基層干部的“典型”。
D.文章結尾段體現了朱明山面對昔日老戰友的苦惱、抱怨,面對眼前的爛攤子,沉著冷
靜,一針見血指出問題的根源。
7.下列對文本相關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運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交替使用的敘述方式,增強敘述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使
敘述更加豐富和曲折。
B.文章通過對李瑛、趙振國語言、神態的描寫,側面表現朱明山愛好讀書、重視學習,突
出“學習”對于工作的重要性。
C.文中故事情節的發展主要是靠對話來推動的,讀者能在他們的對話中,感受到人物內
心、人與人、人與環境的矛盾。
D.文章善于運用對比手法。如當地的莊稼種植、收成情況與陜北的對比,老區干部和新干
部的對比,以此凸顯主題。
8.有評論認為,柳青小說的語言風格“樸素簡約”,請結合本文簡要說明。(4分)
9.“對于作家,一切歸根于生活”,是柳青發表于《人民文學》1952年第6期
《和人民一道前進一一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十周年》一文中
的觀點。本文是如何體現這一理念的,請簡要分析。(6分)
語文試題第6頁共10頁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
曾申謂子思曰:“屈己以伸道乎?抗志以貧賤乎?”子思曰:“道伸,吾所愿也。今天下王侯,
其孰能哉?與屈己以富貴,不若抗志以貧賤。屈己則制于人,抗志則不愧于道。”子思居衛。衛人釣
于河,得鰥魚焉,其大盈車。子思問之曰:“鰥魚,魚之難得者也。子果何得之?對曰:“吾始下
釣。垂一魴之餌鰥過而弗視也更以豚之半體則吞之矣。”子思喟然曰:“鰥雖難得,貪以死餌。士
雖懷道,貪以死祿矣。”衛君言計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觀所為,君不君、
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則眾謀不進。事是而臧之,猶
卻眾謀,況和非以長惡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之贊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
容,諂莫甚焉。君暗臣諂,以居百姓之上,民弗與也。若此不已,國無類矣。"子思謂衛君曰:
“君之國事將日非矣。”君日:“何故?”對曰:“有由然焉。君出言皆自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
其非:卿大夫出言亦皆自以為是,而士庶莫敢矯其非。君臣既自賢矣,而群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
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故使如此。如此,則善安從生?《詩》曰:'具曰予圣,誰知烏之雌
雄?’抑亦似衛之君臣乎!“
(節選自《孔叢子》)
材料二:
曾子謂子思曰:“昔者,吾從夫子游于諸侯,夫子未嘗失人臣之禮,而猶圣道不行。今吾觀
子有傲世主之心,無乃不容乎?”子思日:“時移世異,各有宜也。當吾先君,周制雖毀,君臣固
位,上下相持,若一體然。夫欲行其道,不執禮以求之,則不能入也。今天下諸侯方欲力爭,競招
英雄以自輔翼。此乃得士則昌、失士則亡之秋也。飯①于此時不自高,人將下吾,不自貴,人將賤
吾。舜禹揖讓,湯武用師,非故相詭,乃各時也。”
(節選自《子思子》)
[注]①儀:孔儂即子思。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
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垂一A魴③之餌C鰥過口而弗視口也口更以豚之半體體則則吞之矣。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非,指錯誤主意,與《兼愛》中的“既以非之,何以易之?”的“非”意思不同。
B.度,指估計、推測,與《鴻門宴》中“度我至軍中,公乃入”的“度”意思相同。
C.無類,指相同、沒有差別,與《論語》中成語“有教無類”的“無類”意思相同。
D.師,指軍隊,與《過秦論》中“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的“師”意思相同。
語文試題第7頁共10頁
12.下列對材料一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面對曾子關于“屈己以伸道”還是“抗志以貧賤”的提問,子思明確表明要堅守自己的
志節而甘守貧賤的主張。
B.子思由衛國人釣鰥魚的方法而引發聯想,獲得感悟一一士人盡管向往禮義之
道,但如果貪慕利祿,也會招致滅身。
C.子思揭露衛國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現象,在他看來,如果君主昏庸、臣子諂媚,那么
他們就得不到百姓擁護。
D.子思向衛君分析國事日非的原因時指出,衛國君臣都自認為舉賢授能而贏得群眾稱
道,卻拒絕直言勸諫以改錯。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詩》曰:”具曰予圣,誰知烏之雌雄?”抑亦似衛之君臣乎!(4分)
(2)今天下諸侯方欲力爭,競招英雄以自輔翼。(4分)
14.從材料二可以看出子思是一個具有怎樣品格的人?請簡要概括。(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酬樂天聞新蟬見贈①
劉禹錫
碧樹鳴蟬后,煙云改容光。
瑟然引秋氣,芳草日夜黃。
央道喧古槐,臨池思垂楊。
離人下憶淚,志士激剛腸。
昔聞阻山川,今聽同匡床②。
人情便③所遇,音韻豈殊常。
因之比笙竽,送我游醉鄉。
[注]①此詩作于開成二年(837)夏秋之交,詩人時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白居易
原詩題為《開成二年夏聞新蟬贈夢得》,時白居易以太子太傅分司東都。②匡床:安適的
床。③便:順從。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二句從視覺與聽覺角度寫景,蟬鳴碧樹,煙霏云斂,風景變化暗示了時序推移。
B.三四句中“瑟然”寫秋氣蕭瑟,“日夜黃”寫芳草變色之速,呼應上文“改”字。
C.九十句對仗工整,今昔并提,它表達的意境與“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同。
D.在詩人看來,蟬聲本無殊異,只因人們的處境及身份不同,聽蟬感受才千差萬別。
16.本詩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都屬于酬贈詩,二者抒發的思想感情有不同之處。請
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語文試題第8頁共10頁
(三)古代詩文閱讀in(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勸學》中,“,
兩句同樣說明了自我反省對學習的重要性。
(2)鴻雁傳書、鯉魚傳書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個成語典故。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名篇
《春江花月夜》中的“,”這兩句就含有上述兩個典故。
(3)“酒”是古代文人筆下常見的意象,有些文人在詩文中卻不直說“酒”,喜歡
用酒的別稱或與酒有關的器皿來指代“酒”,借以抒發豐富的情感,如“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題。
①穆陽線面是福建閩東著名的傳統面食,②因細如針線、營養豐富而聞
名,③是國家地理標志。④其生產工藝有近700多年歷史。⑤線面制作對天
氣、溫度等有嚴格要求,⑥雨天不能曬面,⑦而且溫度太高面粉容易發酸。線
面制作各道工序」—,和面、搓條、上竹、上柜發酵這幾道工序時間間隔都
得控制在30分鐘左右,任何一個環節出錯,線面的口感就會受影響。
作為傳統產業,穆陽線面要保持持久競爭力,就需要不斷B。目前,線面生
產企業已依托現代化生產技術和高校資源研發出“五彩線面”等新產品,讓“老味道”
煥發新生機。當地還借著古鎮文旅被加速激活的春風,采用“非遺+文旅”的發展新模
式,建設線面觀光體驗工場。在觀光通道觀看線面制作過程,在文化長廊了解線面非遺
文化,在戶外廣場學習非遺技藝、體驗線面制作、品味線面美食……每逢周末,前來研
學的中小學生C,他們在這里感知、體驗穆陽線面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的非遺之
美。
18.文中畫波浪線處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
密。可以增刪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6分)
19.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H(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
圓周率,一般以口來表示。n與體育有密切的關系,某種意義上說,球類運動的一切都
被n主宰著。
足球是圓的,足球的周長在68-70厘米之間,除以口,其直徑大約在21.6-22.3厘
米之間。球直徑上的細微差別,通過“這個放大器,就足以造成其空氣動力學特性的變
化,從而對球的飛行產生影響。
A,網球和乒乓球這樣的小球則更容易被n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旋轉。20多年前,乒乓球從小球改到大球,曾經給國乒帶來挑戰,但國球將士們通過
語文試題第9頁共10頁
大量的訓練快速適應,捍衛國球榮譽。
如今,進入人工智能時代,體育的很多領域更是深深地被n支配。超級計算機的算力日益
膨脹,用AI作為大腦的機器人在圍棋運動上對人類進行無情“碾壓”。當柯潔被“阿爾法
狗”狠“咬”一口時,須知人工智能毗著的蒙特卡洛算法糠牙,起源于200多年前法國人布馮
計算”的“扔針實驗”。
B,然而,圍棋仍然被人類所深愛,就像無法算盡的圓周率一樣,人
性的光輝也永遠無法被取代。
20.下列句子中的引號,與其它三項作用不相同的一項是(3分)
A.依托現代化生產技術和高校資源研發出“五彩線面”等新產品。
B.采用“非遺+文旅”的發展新模式。
C.機器人在圍棋運動上對人類進行無情“碾壓”。
D.起源于200多年前法國人布馮計算n的“扔針實驗”。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
不超過15個字。(4分)
22.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句子很有表現力,請簡要分析。(4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楊契丹和鄭法士都是隋朝有名的畫家。鄭法士知道自己畫技不如楊契丹,想向他學習,便
找楊契丹索要畫譜,楊契丹沒有告訴他。
一天,楊契丹領鄭法士到朝廷的殿堂,指著宮門前的建筑、身著不同衣裳的行人、正在行
走的馬車,對他說:“這就是我的畫譜,你知道了嗎?”
從此,鄭法士恍然大悟,畫技大有長進。
這個故事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語文試題第10頁共10頁
2024年5月寧德市高三質量檢測語文參考答案
1.【參考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詞句的含義,檢索提取文本中的重要
信息、歸納整合文中信息和內容要點、概括分析各種信息之間的關系的能力。B項理解不正
確,作者對兩種觀點都不完全認同,認為要看到經典文本對讀者的引導作用;C項中“不應該
帶有任何具體的實用的目的”說法絕對化,原文只是強調“首先不是為了實用的目的”;D項
中“閱讀教科書是不需要思考和發現能力的”于文無據,也不合情理。】
2.【參考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考生融匯貫通地把握信息,對信息歸納概括、準確判
斷、分析評價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夠根據新獲取的信息進行實證、演繹推理。D項中“閱讀經
典一定要有敬畏心”并不意味著不能“對經典表示不喜歡、不同意和反對“。】
3.【參考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論述類文本論述主旨、邏輯思路、論證結構、論
證方法的梳理和把握的能力。B項引用《論語》“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是為了證明把閱讀經典
本身作為目的。】
4.【參考答案】使用比喻論證(1分),把經典比做“泉眼”,把由種種解釋得來的意義比做
“泉水”,(1分)形象生動地說明了經典和解釋之間的關系,即經典存在于解釋之中,但解
釋并不等于經典。(2分)【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論述類文本中重要語句含義與論證手
法的能力。】
5.【參考答案】示例:①要懷著敬畏之心去閱讀經典。深入感受經典小說《紅樓夢》的所揭示
的封建社會盛極而衰的時代特征,體悟寶黛戀愛悲劇的審美價值。②要明確閱讀經典的目的。
如通過《紅樓夢》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百態,以及建筑、服飾等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③細讀
文本,揣摩語言,反復閱讀。如研讀《紅樓夢》"金陵十二釵”的判詞是怎樣預示了人物的命
運。④將經典融入我們的生命和生活。如從《紅樓夢》中感受認識社會歷史的復雜性,鍛煉和
提高思維的能力。
評分標準:每點2分,其中要點1分,結合《紅樓夢》作品分析1分。答出3點即滿分。其
他觀點如依據原文,言之有據,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準確解讀整篇文本,篩選整合文中信息,對文本材料準確理解、分
析、綜合并最終進行概括歸納的能力,強調能夠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要求考生具備一
定的批判思維能力。】
6.【參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小說人物形象性格、社會環境、結尾意涵等的
能力。C項理解不正確。根據語境,小說中趙振國說“我就是典型”應該是指工作中有負面情
緒、思想方面有問題的干部。】
7.【參考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小說敘述視角、情節結構、人物描寫、表現手法
等的能力。A項理解存在局部錯誤。本文只采用第三人稱敘述視角,敘述也并不曲折。】
8.【參考答案】示例:
①善用口語和方言俚語。如運用“稻田很多嗎?”“多是不多”等口語,簡練通俗,平淡質
樸;“溜南山根”“哪達”等方言的運用,使小說語言富有鄉土氣息,樸素自然。
②多用短句,簡明質樸。如“沒金子,可是有比金子更貴重的東西。”“啥?”“書。”等句
子簡短干凈。
③敘述平實,少用修辭。如“縣委會剛開了晚飯”“朱明山立刻同許多干部見了面”等句子,
只是敘述客觀事實,不作鋪排和渲染。
(答出1點給2分,答出2點即滿分。)
評分標準:語言“樸素”“簡約”各2分;能答1點即可給2分,其中要點1分,結合作品
分析1分。工
【解析:因為涉及語言風格的鑒賞,所以可以從詞語、句式,修辭等角度來作答。】
9.【參考答案】①取材于現實生活。故事發生在新中國建設初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地
點是陜西渭河平原某縣,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②日常生活描寫與時代命題緊密關聯。通過對
日常生活的細節描寫,使小說充滿煙火氣息,真實反映了時代變動中基層干部面臨工作學習、
家庭生活、自身進步等一系列矛盾沖突,緊扣時代命題。③塑造的人物形象貼近生活。縣委書
記朱明山、趙振國副書記、團委青年干部李瑛等,都性格鮮明,帶著時代的烙印。④小說創作
主題源自現實。反映了新中國建設初期的時代之變以及發展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教育和引導干
部農民“跟上時代”,蘊含時代精神。
評分標準:答出1點給2分,答出3點即滿分。3
【解析:"對于作家,一切歸根于生活。”這句話集中體現了柳青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所
以我們從現實主義小說創作來看,其所寫的生活和人物,所面對的現實和所提出的問題,既應
該有我們常說的真實性和典型性,更有現實主義文學應有的現實性和問題性。作答時可以從故
事取材,人物形象,小說主題等角度切入回答。】
10.【參考答案】C、F、H【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包括實詞與虛詞的理解、
句式的運用、文意把握、文言語感等。“垂一魴之餌”是個動賓結構的非主謂句,表意完整,
其后應斷開;“鰥過而弗視也”是個緊縮結構的轉折復句,且有句中語氣助詞“也”,因此,
其后應斷開;“更以豚之半體”也是個動賓結構的非主謂句,表意完整,其后應斷開;“則吞
之矣”這個動賓結構非主謂句,承接上文,說明“更以豚之半體”的結果,且有副詞“則”,
因此“則”之前須斷開。畫波浪句標點如下:垂一魴之餌,鰥過而弗視也。更以豚之半
體,則吞之矣。】
11.【參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實詞和關鍵詞語的能力。A項中兩個“非”
字意思不同,“況和非以長惡乎”的“非”用作名詞,指錯誤主意。“既以非之”的“非”
用作意動詞,意為“認為……不對”。B項中兩個“度”字意思相同,都是“估計、揣測”
的意思。C項中兩個“無類”意思不同,“國無類矣”的“無類”意思是沒有遺類、沒有幸存
者;“有教無類”的“無類”意為不管哪一類人、沒有差別。D師,本義為“古代軍隊編制的
一級,二千五百人為一師”,后泛指軍隊。】
12.【參考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閱讀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歸納能力和
綜合分析能力。D項中“衛國君臣都自認為舉賢授能而贏得群眾稱道,卻拒絕直言勸諫以改
錯”這一理解錯誤。根據材料一中“君臣既自賢矣,而群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
則逆而有禍,故使如此”等句的敘述,其意為:君臣既然都自以為賢德,導致群下就只會異口
同聲地稱頌他們賢明,稱頌他們賢明的人就遂順有福,直言相諫的人則橫遭巨禍,這才導致
“國事日非"。】
13.【參考答案】(1)《詩經》里說:“都說自己圣賢,誰知道烏鴉的雌與雄呢?”(這)大
概和衛國君臣的情況是相似的!
(關鍵得分點:關鍵詞“具"(通“俱”)、“圣”、“抑”各1分,句意通順1分。)
評分說明:“具曰予圣”譯為“都說自己是圣人(圣賢)”,“知”譯為“認識”“辨別”
“明辨”等,“抑”譯作“或恐”;也可得分。2
(2)當今諸侯正想著要(依靠)武力爭(霸),競相招募英雄豪杰來輔助自己。(關鍵得分
點:關鍵詞“方”、“競”、賓語前置“自輔翼”各1分,句意通順1分。)
評分說明:“方”譯作“正當”,“競”譯作“爭相”“爭著”,也可得分。)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綜合把握能力、翻譯能力。】
14.【參考答案】示例:①與時俱進(或:應時而變、審時度勢);②自尊自重;③積極入世
(或:渴望得用、建功立業)。評分說明:以上三點,每點各1分。2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綜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篩選能力、觀點歸納能力,要
求考生具備一定的批判思維能力。本題要求考生整體感知材料二內容
2
品格。解答此題須立足材料二文本,逐一梳理、提取出相關信息并加以概括表述。從“時
移世異,各有宜也”“乃各時也”可見子思能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應時而變;從“今天
下諸侯方欲力爭,競招英雄以自輔翼。此乃得士則昌、失士則亡之秋也”,可見子思(孔
飯)渴望獲君王賞識,得君王重用,以建功立業。從“救于此時不自高,人將下吾,不自
貴,人將賤吾”,可見子思不自輕自賤,有自尊自重之心。】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曾申向子思問道:”是使自己屈身于王侯之下而弘揚禮義之道呢,還是堅守志節而甘
守貧賤呢?”子思說:“(如果)禮義之道能夠得到弘揚,當然是我的愿望。(但)如今天下
的王侯們,又有誰能夠(真正愿意弘揚禮義之道)呢?(所以)與其(試圖)通過屈身于王侯
之下來弘揚禮義之道,還不如堅守自己的志節而甘愿貧賤。屈尊于別人之下就必然受制于
人,而堅守志節就無愧于禮義之道。”子思住在衛國的時候,有個衛國人在河邊垂釣,
(他)釣到了(一條)鰥魚,(鰥魚)大得能裝滿一輛車。子思問他說:“鰥魚,是很難得到
的魚,你果真是用什么辦法釣到的呢?”衛人回答說:“我開始下餌的時候,只用一條魴魚
作釣餌,(可)鰥魚經過的時候,卻連看都不看。(后來)(我)又換上了半只小豬作釣
餌,(鰥魚)就上鉤了。”子思感嘆道:“鰥魚雖然不容易捕獲,(但它卻因為)貪吃釣
餌而死;士人雖然向往禮義之道,(卻會因為)貪戀利祿而死啊。"衛國國君(衛文侯)說
的主意不正確,(但)群臣(卻都)隨聲附和如出一口。子思說:“根據我所觀察的來看,
(衛國現在是)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啊!”公丘懿子問:“為什么竟然會這樣
呢?”子思回答說:“國君自以為是,就聽不進去眾人的謀議。(即使)(他)事情處理得正
確而自以為是,尚且屏退眾人的意見,更何況(群臣)附和(他的)錯誤決策來助長邪惡之
事呢?(如果)(國君)不去了解事情做得對與不對,而(一味)喜歡別人來贊揚自己,就沒
有比這更愚昧昏庸的了。(如果)群臣不考慮常理的所在,而只是阿諛奉承以求得寵信,
就沒有比這更獻媚取寵的了。君主昏庸,臣子諂媚,(讓這樣的一幫人來)高居于百姓之
上,百姓是不會擁戴他們的。如果這樣下去而不去制止,(那么)這個國家就快要滅亡
了。”子思對衛國國君說:“您的國事看來是一天不如一天了。”衛君問:“什么原因
呢?"(子思)回答說:“這其中是有根源的。您說話總是自以為是,而卿、大夫卻沒有人敢
糾正您的錯誤。這些卿、大夫們說話也都是自以為是,而士人、百姓們也沒有人敢糾正他
們的錯誤。君臣既然都自以為賢德,下面的人就只會異口同聲地稱贊他賢德。稱贊他賢德
就順耳,就可以得福,糾正他的話就違逆他的心意,就會招來災難,(這)就是國事日非
的原因。既然這樣,那么善政從哪里產生呢?《詩經》里說.“都稱道自己圣明,誰能辨別
烏鴉的雌與雄?”(這句詩所說的)大概和衛國君臣的情況是相似的!
材料二:
曾子對子思說:“從前我跟隨先生周游諸侯列國,先生未曾缺失做臣子(應有)的禮
節,但是先王的圣道還是得不到推行。現在我看你有輕視當今君主的心思,恐怕不能被
(君主)所容吧?"子思說:“時間推移,時代不同,人們各有其(與之)相適應的(行為)。
在我先祖的時代,周朝的禮制雖然被破壞了,(但是)周天子與各諸侯(仍)保留著(各自)
的名分地位,上下尊卑的秩序(表面上)(還)維持著,如同一個整體的樣子。(如果)想
要推行先王之道,不執行臣下之禮來求見國君,就根本不會被接納。當今諸侯正想著要
(依靠)武力爭(霸),競相招募英雄豪杰來輔助自己。這是(一個)得到人才(國家)就能昌
盛,失去人才(國家)就將滅亡的時代。我孔儀身處這樣的時代,(如果)不抬高自己,別
人就會貶低我;(如果)自己沒有尊嚴,別人就會看不起我。舜、禹通過禪讓(得到天
下),而商湯王、周武王則依靠軍隊(奪取天下),
并不是湯、武故意要違背先王的禪讓原則,而是(因為)時代同過去不一樣了。”
15.【參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內容、手法、語言、情感內涵等的理解能
力。C項理解不正確。二者表達的意境有明顯不同。“昔聞阻山川,今聽同匡床”這兩句
描述兩人聽蟬的相同境遇,含有同病相憐之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表達
的是對友人的寬慰、勉勵,可見詩人的寬闊胸懷和遠大抱負。】
16.【參考答案】示例:①《酬樂天聞新蟬見贈》主要表達了詩人時光流逝的感傷,與友人
同病相憐的心境,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3分)②《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主要抒
發對貶謫生活的感傷和世態變遷的悵惘,對新人輩出欣慰無比的豁達胸襟,以及重新投入
生活的樂觀精神。(3分)
評分說明:對于《酬樂天聞新蟬見贈》一詩思想感情的解析,考生能分別從“感慨時光流
逝”“同病相憐”“及時行樂”這三個角度完整作答的,給3分;答對兩個角度的,給2
分;答對一個角度的,給1分。對于《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思想感情的解析,
考生能分別從“感傷惆悵”“豁達胸襟”“樂觀精神”這三個角度完整作答的,給3分;
答對兩個角度的,給2分;答對一個角度的,給1分。評分應具體審視、辨別考生答案要
點的契合度與完整性,力求評分體現區分度。5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思想情感內涵的能力,題干采用同類文本關聯,比較閱讀鑒
賞的思路設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初中語文要求背誦默寫的名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