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協合新能源有限公司府谷哈鎮風電場項目一期工程環評報告表_第1頁
榆林協合新能源有限公司府谷哈鎮風電場項目一期工程環評報告表_第2頁
榆林協合新能源有限公司府谷哈鎮風電場項目一期工程環評報告表_第3頁
榆林協合新能源有限公司府谷哈鎮風電場項目一期工程環評報告表_第4頁
榆林協合新能源有限公司府谷哈鎮風電場項目一期工程環評報告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榆林協合新能源有限公司府谷哈鎮風電場項目一期工程環評報告表II類風蝕、侵水侵蝕區,項目區土壤侵蝕模數為5000~10000t/km2·a。項目區地貌為黃土梁峁地貌,溝壑縱橫,地形起伏較大,海拔介于1065~1297m之間。土壤侵蝕模數背景值為8000t/km2.a;項目區容許土壤流失量為500t/km2.a。本項目土壤侵蝕情況見圖2.7-2。圖2.7-2榆林市土壤侵蝕模數圖2.8.1土地利用調查本項目評價范圍內土地利用類型包括旱地、天然牧草地、有林地、其他園地、灌木林地、村莊和特殊用地7種類型,其中以天然牧草地居多,占評價區面積的66.78%;其次為旱地,占評價區面積的21.11%;有林地和其他莊園所占份額差別不大,分別占評價區面積的7.11%和4.62%;灌木林地、村莊和特殊用地占地不大,分別為0.17%、0.15%和0.06%,本項目土地利用現狀統計結果見表2.8-1,土地利用現狀情況見附圖2.8-2。表2.8-1本項目土地利用現狀統計表單位:hm2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占評價區面積的百分比(%)旱地607.1021.11灌木林地4.890.17天然牧草地1920.5166.78村莊4.310.15有林地204.477.11其他園地132.874.62特殊用地1.730.06合計2875.871002.8.2植被類型調查本項目評價范圍內植被類型包括農業植被、灌木林、草叢、居民地、有林地、其他園地和特殊用地7種類型,其中以天然牧草地居多,占評價區面積的66.78%;其次為旱地,占評價區面積的21.11%;有林地和其他莊園所占份額差別不大,分別占評價區面積的7.11%和4.62%;灌木林地、村莊和特殊用地占地不大,分別為0.17%、0.15%和0.06%;本項目植被類型現狀統計結果見表2.8-2,植被類型現狀情況見圖2.8-3。表2.8-2本項目植被類型現狀統計表單位:hm2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占評價區面積的百分比(%)農業植被607.1021.11灌木林4.890.17草地1920.5166.78村莊4.310.15有林地204.477.11其他園地132.874.62特殊用地1.730.06合計2875.87100圖2.8-3項目周邊植被類型圖2.8.3生態調查小結(1)評級區內屬于黃土梁峁地貌類型。評價區內大致的生態系統類型有農田生態系統、灌叢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以及城鎮生態系統。(2)在土地利用結構中:本項目評價范圍內土地利用類型包括旱地、灌木林地、草地、居民用地4種類型,其中以草地居多,占評價區面積的63.11%;其次為旱地,占評價區面積的36.57%;灌木林地和居民地所占份額差別不大,分別占評價區面積的0.17%和0.15%。(3)從植被現狀調查來看:本項目評價范圍內植被類型包括農業植被、灌木林、草叢和居民地4種類型,其中以草叢居多,占評價區面積的63.11%;其次為農業植被,占評價區面積的36.57%;灌木林和居民地地所占份額差別不大,分別占評價區面積的0.17%和0.15%。3生態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3.1施工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本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主要集中在施工期間,施工過程中將進行土石方的填挖,包括風電機組基礎施工、箱式變基礎施工、升壓站建設、公用設施的施工、風電場內道路的修建、臨時便道修建等工程,不僅需要動用土石方,而且有大量的施工機械及人員活動。施工期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土壤擾動后,隨著地表植被的破壞,可能造成土壤的侵蝕及水土流失;施工噪聲對當地野生動物及鳥類棲息環境的影響。3.1.1施工期對土地利用結構的影響本風電場范圍總占地面積16.93hm2,工程占地包括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其中永久占地面積1.81hm2,占總占地面積的10.64%;臨時占地面積15.12hm2,占總占地面積的89.36%,本項目工程占地情況見表3.1-1。從工程占地性質分析,永久占地占總占地面積的10.64%,施工結束后永久占地大部分為永久建筑物或硬化場地,不再產生水土流失;其余89.36%的施工臨時占地,對土地利用僅為短期影響,施工結束后可通過治理措施恢復其原有功能。工程占地占規劃面積的份額較小,不會對區域土地利用結構產生影響。表3.1-1工程占地情況表單位:hm2序號分區占地面積占地性質占地類型永久占地臨時占地林地草地其他1風機和箱變基礎0.810.81-0.040.610.162集電線路桿塔基礎0.140.14-0.030.11-3場區道路0.110.11-0.010.090.014升壓站0.750.75-000.755風機吊裝場地8.19-30.736施工臨建場地0.81-0.810.120.560.137臨時場區道路3.86-3.861.11.960.88集電線路臨時用地2.26-2.260.081.240.94合計16.931.8115.122.6110.83.52對于臨時用地,主要影響是風電機組、箱變、建筑材料等設備運輸、安裝、堆放時對施工占地的碾壓,有效的解決措施是在安裝施工結束后,及時實施人工灑水,防止土壤板結,并選擇合適草種或灌木進行恢復性種植。臨時占地中的土地一般經過1~3年即可恢復原有生態,對土地利用結構影響不大。項目永久占地不占用基本農田和耕地,因而對評價區土地利用結構及農業生產的影響極小。從總體上來看,該項目對評價區內土地利用結構影響較小。3.1.2施工期對項目區植被的影響分析本項目建設對植被的影響主要集中在風機基礎、箱式變壓器基礎、進場道路加寬、場內道路、電纜溝等施工過程中,表現為地表開挖造成植被破壞、埋壓等。此外,風電場施工搭建工棚、倉庫等臨時建筑也需要占地,破壞地表植被。施工過程中,施工范圍內的植物地上部分與根系均被鏟除,同時還傷及附近植物的根系;施工帶內植被由于挖掘出的土方堆放、人員踐踏、施工車輛和機械碾壓等,會造成地上部分破壞甚至去除,但根系仍然保留。這些將會造成施工區域植被的破壞,影響區域內植被覆蓋度及植物群落組成和數量分布,使區域植被生產能力降低。本項目總占地面積16.93hm2,其中永久占地面積為1.81hm2,臨時占地面積為15.12hm2。永久占地內的植被破壞一般是不可逆的,臨時占地內的植被破壞具有暫時性,隨施工結束而終止。自然植被在施工結束后,周圍植物可侵入,開始恢復演替的過程。本環評要求,施工結束后應對臨時占地內的植被進行恢復,主要撒播樹種和草籽,種植當地優勢喬、灌、草,同時對永久占地內空地進行綠化。經現場調查,項目所在區域植被覆蓋度較低、沒有珍稀植物,故本項目建設對當地植被的總體影響不大,施工造成的部分植被破壞不會導致評價區生物多樣性改變等不良后果,在采取環評提出的植被恢復措施后,植被破壞可得到有效補償。3.1.3施工期對土壤的影響分析工程建設對土壤的影響主要是占地對原有土壤結構的影響,其次是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對土壤結構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地基開挖、回填過程中。工程在施工時進行開挖、堆放、回填、人工踩踏、機械設備夯實或碾壓等施工操作,這些物理過程對土壤的最大影響是破壞土壤結構、擾亂土壤耕作層。土壤結構是經過較長的歷史時期形成的,一旦遭到破壞,短期內難以恢復。在施工過程中,對土壤耕作層的影響最為嚴重。但對臨時占地而言,這種影響是短期的、可逆的,施工結束后,經過2~3年的時間可以恢復。風電場施工、建設所使用的材料均選用符合國家環保標準的材料,不會土壤環境造成危害;建造基座的材料是普通的鋼筋水泥,不會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風電機組和塔架等的材料,都是耐腐蝕、無毒、無害的材料,在施工期和營運期不會產生環境污染;輸電線路材料是符合國家標準的電工材料;建設施工道路和其它輔助設施的是普通的建筑材料,這些均不會對土壤環境造成影響。但施工過程中施工機械的管理及使用不當產生的機械燃油、潤滑油漏損將污染土壤,且這種污染時長期的,因此應加強施工期機械運行的管理與維護,減少污染的產生。總體而言,本項目施工過程中對土壤環境影響較小。3.1.4施工期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分析施工機械噪聲和人類活動噪聲是影響野生動物的主要因素,各種施工機械如運輸車輛、推土機、混凝土攪拌機、振搗棒等均可能產生較強的噪聲,雖然這些施工機械屬非連續性間歇排放,但由于噪聲源相對集中,且多為裸露聲源,故其輻射范圍和影響程度較大。預計在施工期,本區的野生動物都將產生規避反應,遠離這一地區,特別是鳥類,其棲息和繁殖環境需要相對的安靜,因此,本區的鳥類將受到一定影響。項目區主要野生鳥類為喜鵲、麻雀、斑鳩、烏鴉等常見鳥類,在該區域內未發現珍稀類野生鳥類。因此,本風電場的建設不涉及對保護和珍稀鳥類的遷徙路線和棲息環境的影響。據調查,風電場工程建設區內大型哺乳動物已不多見,小型野生動物多為野兔、黃鼬、田鼠類,但區內仍有一定數量的一般鳥類分布,但該項目區域內沒有鳥類遷徙通道。總體來說,施工期對野生動物的影響較小。3.1.5施工期水土流失影響分析(1)施工期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分析=1\*GB3①主體工程主要產生水土流失時段為土建施工期間,土建期工程主要包括場地平整、塔基開挖等。根據施工特點,場地平整、塔基開挖等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將造成對原地表開挖、擾動和再塑,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失去原有固土和防沖能力,易造成水土流失。=2\*GB3②檢修道路檢修路采用采用泥結碎石路面,道路兩側設排水溝。在建設過程中,開挖排水溝、路基會對原有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破壞,為加速水土流失創造了條件。=3\*GB3③集電線路埋設集電線路主要是挖電纜溝及埋設,對地表植被進行破壞,增加水土流失量。=4\*GB3④臨時施工道路新的施工便道開辟會有臨時堆料的占地行為,對堆占地范圍內的植被和地表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為水土流失的發生和加劇創造條件。=5\*GB3⑤施工生產生活區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土建建設期,包括場地平整、施工過程中人為擾動破壞,使地表植被受到破壞,失去固土防沖能力,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就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加劇水土流失。=6\*GB3⑥臨時堆土區在主體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建筑材料及土方需要臨時堆放,對原地表進行了擾動。對于臨時堆放的土體如不采取臨時性的水土流失防護措施,在回填以前將會發生較大的水土流失。(2)自然恢復期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分析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與施工與主體工程同時進行,主體工程建設實施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也將一同完成。對于采用植被恢措施的一些工程,在自然恢復期初期植物措施尚未完全發揮其水土保持生態效益之前,受降雨和徑流沖刷,仍會有輕度的水土流失發生。但隨著植物生長,植被覆蓋度的增加,水土流失將會逐漸得到控制,并降低到允許水土流失范圍內。造成項目所在地區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為正常侵蝕,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為加速侵蝕。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分析見表3.1-2。表3.1-2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分析影響因素影響因子水土流失影響分析自然因素降水降水是該地區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動力。地形隨著坡度和坡長的增加,徑流量和土壤的沖刷量也隨之加大。土壤特征地表為松散綿沙土層,而工程施工區位于粱茆和溝坡上,如不做好防排水措施,將產生嚴重流失。植被自然生長的植被。人為因素地基開挖由于建設開挖基礎,擾動地表,從而產生新的水土流失。項目建設區域植被較少,主要為草地,建設期間無樹木砍伐。在土建施工過程中,場區內部擾動地表,采取礫石覆蓋措施,保護已擾動的裸露地表,減少施工期的水土流失。為了防止臨時堆土、砂石料堆放場由于風蝕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堆土場周圍進行簡易防護,采用彩鋼板防護的措施,在堆土周圍進行部分攔擋,彩鋼板高度為2m,鋼板底部埋入地表以下0.2m,地表以上攔擋高度為1.8m,擋板外側采取鋼支架支撐措施。另外,在大風天氣在場區臨時堆土表面覆蓋防塵網。為防止臨時堆土風蝕產生水土流失對堆土場表面及時灑水,使表面自然固化。要求施工時的挖方要及時回填,盡量減少堆土場的堆土量。施工結束后,施工單位必須對施工場地及施工生活區進行土地整治,拆除臨時建筑物,并將建筑垃圾可回用部分全部回用,不可回用部分及時運往城建部門指定的建筑垃圾處理場統一處置,避免產生新的水土流失。施工期土石方開挖階段最好避開雨季,若雨季施工,要有排水、擋土、土工布圍遮擋等措施,以防水土流失。施工便道、施工營地、電纜溝及管道開挖等臨時占地,在工程結束后要全部恢復植被。對進場道路和場內施工主干道路面進行硬化,同時設置邊坡防護、加強周圍綠化種植,確保道路路基及邊坡穩定。項目建設周期相對較長,建議在項目開發實施過程,綠化工程應與主體工程同步實施,同步完成。3.2運營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3.2.1運營期對地表植被生物量影響分析本風電場項目區植被類型主要以草叢為主,其次為農業植被,灌木林和居民地所占比例較少。灌木主要為針茅、沙蒿、百里香、檸條、沙棘、胡枝子等;農業植被主要為谷子、蕎麥和春小麥等一年一熟農作物;區域零星分布的喬灌木有沙柳、小葉楊、柳樹、刺槐、山杏、椿樹等。植被覆蓋度較低,生物量總體較小。工程永久性占地約1.81hm2,項目的建設使風場內的生產能力和穩定狀況發生輕微改變。本項目施工結束后,仍有部分土壤不可恢復而成為永久占地,主要為風機基座及基礎工程施工、變壓器基礎施工、場內檢修道路、110kV升壓站等,因此,會減少地表植被的生物量。評價建議就近或在場區植樹和種草,合理綠化,增加場地及周邊草地綠化蓋率,3年后生態可以得到恢復,并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原有生態。因此本項目只在短期內對區域的生態環境產生較小的影響,植樹種草措施完成后,區域生物量減少很少。因此,本項目建成后對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不會造成明顯的不利影響。3.2.2運營期對動物遷徙與棲息環境的影響分析(1)對鳥類數量的影響風力發電運轉階段對飛行鳥類的影響為鳥類于夜間及天氣惡劣多霧時飛過風力發電廠區域,可能因視線不良而撞擊風力發電機葉片或塔架。根據國外二十幾年風場設計規劃的經驗,將風力機排列在一起可以減少風場所影響的總面積,對飛行鳥而言并不構成威協,以鳥類飛行習性而言,會趨向改變直飛行路徑,自行避開風機,根據國外的研究資料,鳥類一般會從遠離風力發電機100~200m的安全距離飛越或由周圍越過風機。本工程各臺風電機組之間的間距不等,足夠讓鳥類穿越,不會干擾到鳥類的飛行。根據國外大型風場運行過程研究成果,風力發電場運營初期,風力機旋轉等可能會對候鳥的遷徙與棲息產生一定影響,隨著候鳥對風機的存在和運行的逐漸適應,不會造成長遠影響。研究成果同時表明,風機運轉的過程中,動物的數量將不會因此下降。(2)對鳥類飛行的影響由于候鳥遷徒飛行的高度往往高于150m,一般鳴禽類為150m以上,水禽和涉禽為200m~1500m之間,日間遷飛的高度大多在200m~1000m之間,夜間的遷飛高度大多在50m~1000m之間或更高。本項目風力發電場安裝的風機高度為80m,再加上葉片的高度,一般不超過123m,對于遷徒飛行中的鳥類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夜間降落的鳥群,則會因為看不到葉片而發生撞擊死亡事件的可能。風電場電機組槳葉的運動對鳥類也會產生影響。本項目風電站建成后,風力發電機的額定轉速較慢,加之鳥類的視覺極為敏銳,反應機警。因此,發生鳥撞風力發電機致死現象的可能性很小。據擬建風力發電場對鳥類影響的研究資料,鳥類能夠避開這一轉速的風力發電機,鳥類在正常情況下不會被風力發電機葉片擊傷或致死。但在陰天、大霧或漆黑的夜間,影響鳥的視覺,同時又刮大風,使鳥的行為失控,在這種情況下,鳥過風力發電場可能會發生碰撞;但是根據鳥遷徙時期的習性,如果天氣情況非常惡劣,它們則停止遷飛,會尋找適宜生境暫避一時,等待良好時機再飛。因此,發生鳥撞的概率較少。據有關資料,對內陸型風電場,鳥類日常活動的范圍一般較低,在20m高的范圍內,平均約18.8m,雀形目約5.5m,鴿形目約6.6m。鳥類的飛行高度,通常呈季節性變化,夏季平均飛行高度最低,春季次之,秋季則最高。擬建風電場風機塔筒高度80m,葉片直徑為86m,葉片掃過區域的高度在37~123m之間,風機與鳥類發生碰撞的區域為離地29m~110m之間,對于體型較小的鳥類,活動范圍一般在20m高的范圍內,因此,風電場運轉對其影響較小。(3)對候鳥遷徙的影響在我國候鳥遷徙的路線有東、西、中3條路線,榆林市地處黃河水系中上游,位于我國候鳥遷徙的中線上。榆林市分布的候鳥和旅鳥主要是水鳥雁鴨和鸻鷸類。遷徙路線主要是黃河及主支流,河流為水鳥的遷徙提供了地理指標和食物。主要停歇地是河道灘涂地和水庫及海子。候鳥遷徙停歇數量最多的通道位于榆林市無定河,候鳥遷徙主要在橫山縣響水鎮至雷龍灣鄉的無定河河道漫灘地內停歇取食。榆溪河和蘆河是無定河的兩大支流,榆溪河候鳥遷徙主要在榆陽區的魚河鎮至榆林城區河道灘涂地和紅石峽、中營盤、河口、李家梁水庫及刀兔海子周邊停歇取食;蘆河候鳥遷徙主要在橫山縣塔灣鄉至靖邊縣城河道灘涂地和新橋、金雞沙水庫及海子灘海子。紅堿淖濕地的大部分候鳥經禿尾河到黃河南北遷徙。只有夏候鳥遺鷗7月底攜幼鳥陸續離開繁殖地紅堿淖,向北游蕩擴散到內蒙古的一些小湖泊歇息取食,8月底至9月中旬陸續到河北省張家口市周邊的湖泊、河流、水庫歇息取食,9月下旬至10月份陸續到達渤海灣一帶越冬。次年3月初開始原路返回,4月中旬開始陸續到達繁殖地紅堿淖。黃河流域的其他支流窟野河、佳蘆河、孤山川、清水川、清澗河及延河、洛河、涇河上游支流只有少數候鳥遷徙。由此可見項目區內不存在候鳥遷徙的路線,故風電場的建設對鳥類遷徙影響不大。根據當地居民反映,項目區主要野生鳥類為喜鵲、麻雀、烏鴉等常見鳥類,在該區域內未發現較為珍稀的野生鳥類,且無珍稀鳥類在此遷徙越冬。因此,本風電場的建設對國家保護鳥類的遷徙路線和棲息環境不會產生太大干擾。4、生態影響的防護、恢復措施及替代方案4.1可研中已考慮的環保措施(1)合理規劃設計風機。(2)風電場運行期間生活污水設計污水處理裝置。(3)施工期加強固體廢物管理,做好棄土場的遮擋措施,其中部分建筑材料可回收利用。(4)本工程施工期大部分安排在白天,避免夜間對周圍環境的影響。(5)采取金屬殼屏蔽等防輻射措施,避免會對生物造成輻射危害。4.2生態影響防護與恢復原則根據風電場工程建設期運營期特點,依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影響》(HJ19-2011)的規定,生態影響的防護、恢復與補償原則為:(1)風電場的建設應從保護生態系統的角度出發,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盡量少占土地。(2)對項目建設影響造成的植被破壞,應根據國家和山西省的相關規定進行土地植被恢復和水土保持工作,以恢復生態環境。4.3本工程所采取的典型生態保護措施布置圖本工程風機和箱式變基礎典型生態保護措施布置示意見圖12;道路綠化措施布置示意見圖13;施工采取的臨時攔擋苫蓋措施示意見圖4.3-1。圖4.3-1本工程風機和箱式變基礎典型生態保護措施布置示意圖圖4.3-2本工程道路綠化措施布置示意圖圖4.3-3施工采取的臨時攔擋苫蓋措施示意圖4.4工程臨時占地生態防治措施本工程臨時占用灌木叢及草地的面積為1925.4m2,施工期針對不同的臨時占地提出不同的生態防治處理措施。施工期針對于臨時占用的草地采取的生態防治措施為:在施工開挖前首先進行表土剝離,并集中存放,剝離的表土堆放下層,用無紡布進行隔離;在施工過程中開挖的其他土方需采用無紡布進行苫蓋,并設置草袋裝土進行攔擋壓蓋,同時采取灑水降塵措施;待施工結束后,及時對施工場地進行全面平整,并將表土全部作為復墾土進行回覆用,然后播撒適生草種和栽植適生灌木。工程臨時占用耕地的面積主要為風機及箱式變壓器場地和施工道路,施工期針對于臨時占用的耕地采取的生態防治措施為:表土剝離、堆土采取擋護、苫蓋及灑水措施;施工結束后,進行場地平整,表土回覆后將土地還給當地農民復耕。工程臨時占用林地的面積主要為風機及箱式變壓器場地和施工道路,施工期針對于臨時占用的林地采取的生態防治措施為:表土剝離、堆土采取擋護、苫蓋及灑水措施;施工結束后,進行場地平整,表土回覆后栽植適生灌木和播撒草種。5、生態保護措施可行性分析與建議5.1生態環境保護措施①項目建設過程中應精心規劃用地,合理安排施工,盡量減少施工開挖面積和臨時性占地。②加強施工人員生態保護教育,施工過程中盡量減少植被破壞,各種施工活動應嚴格控制在施工區域內,并將臨時占地面積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免造成植被不必要的破壞。③臨時開挖土應該實行分層堆放與分層回填,地表30cm厚的表土層,應分開堆放并標注清楚。平整填埋時,也應分層回填,盡可能保持原有的生長環境土壤肥力和生產能力不變,以利于運行期植被的恢復。④施工前應制訂詳細的植被恢復方案,在施工作業完成之后,應盡快按生長季節特點種植適宜的作物,及時進行植被恢復。⑤建成后對臨時性占地及時采取植樹種草,選擇適宜本地生長的喬木或灌木,及適于生存的草種進行合理綠化;對于永久性占地,按照破壞多少補償多少的原則,通過采取相鄰或附近地方進行生態補償。⑥植被恢復要有專項資金保證,并做到專款專用。⑦建設單位應設置專門的生態環境監理機構,負責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恢復重建的監督管理工作。⑧如若項目占用一定數量的耕地與林地,應辦理相關的占用耕地與林地的手續。5.2生態恢復目標與指標1、目標與指標風電場生態環境治理方案分兩個階段實施。近期2016~2017年,中遠期2018~2020年,根據風電場生態環境現狀調查情況及生態環境影響分析以及《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GB50434--2008),確定風電場近期和中遠期的發展規劃目標為:近期:2016至2017年建立風電場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機制,風電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三廢”排放達標率實現100%;風電場生態環境惡化得到控制,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施工臨時占地植被恢復治理率達到80%;道路兩側植被恢復治理率80%;塔基地面植被恢復治理率80%;風電場生態環境惡化得到控制,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水土流失治理率50%;風電場生態環境監控范圍覆蓋率達到60%。中遠期:2018~2020年深化風電場生態環境治理機制,逐步改善風電場生態環境,實現風電場生態環境治理與風能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到2020年,施工臨時占地植被恢復治理率達到100%;道路兩側植被恢復治理率100%;風電場生態環境惡化得到控制,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水土流失治理率60%;風電場生態環境監控范圍覆蓋率達到100%。5.3生態恢復措施1、風電機組施工臨時占地恢復對平整后的臨時占地進行全面整地,犁地、剔出石塊、施農家肥,基礎與周圍地面形成的渣體邊坡采取植物護坡,撒播冰草;在臨時占地內原植被為農田的,恢復為農田交于當地農民,其余臨時占地按照株距2m、行距3m、整0.4m*0.4m的植樹穴,栽植檸條苗,每個植樹穴栽植3株樹苗。2、塔基地面植被恢復對塔基地面進行全面整地,撒播冰草和紫花苜蓿。3、道路兩側植被恢復場內道路兩側主要占地類型為耕地的,對該部分占地全面整地恢復為農田后移交給當地農民耕作。對占地類型為草地的土地進行整地后,撒播冰草和紫花苜蓿,并在檢修道路兩側空地內按照株距3m、行距2m、整0.4m*0.4m的植樹穴,栽植檸條苗,每個植樹穴栽植3株樹苗。5.4水土保持措施5.4.1水土保持保護分區本工程的生態恢復和水土保持措施體系分為五個防治區,即風電機組及箱變防治區、升壓站防治區、集電線路防治區、道路防治區和施工生產生活防治區。根據本工程水土流失特點,結合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采取報告表中的生態恢復與水土保持措施。本項目水土保持措施體系圖見圖5.4-1。表5.4-1項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區表單位:hm2防治分區水土流失特征直接影響區防治責任面積范圍面積范圍面積風機及箱變施工防治區風機、箱變基礎、吊裝場地9吊裝場地施工區周邊3m范圍0.099.09升壓站防治區110kV升壓站0.75升壓站周邊3m范圍0.10.85集電線路防治區架空線路及施工區1.16塔桿基礎施工區周邊3m范圍0.071.23直埋電纜1.24電纜埋設兩側各1m范圍0.231.47小計2.40.302.70道路工程防治區進站道路0.11道路兩側各3m范圍0.090.20施工、檢修道路7.62道路兩側各3m范圍6.4814.1小計7.736.5714.3施工臨時設施防治區施工臨時設施區0.81施工臨時設施周邊3m范圍0.120.93合計20.69/7.1827.875.4.2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根據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區特點和水土流失現狀,確定各分區的防治重點和措施配置,對防治區域進行綜合整治。水土保持措施以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并加強建設及運行期的管理措施。各防治分區措施如下:(1)風電機組及箱變施工防治區①施工前對臨時占地部分進行表土剝離、堆放,并對剝離土方苫蓋、攔擋;②施工期間對施工場地設置臨時排水,并對開挖堆土和施工面苫蓋、攔擋、排水防護和灑水防塵;③施工結束后,進行表土回覆、土地整治、復墾綠化。(2)集電線路防治區①對臨時占地進行表土剝離、堆放;②施工期間對臨時開挖土方和表土進行臨時攔擋、苫蓋和灑水防塵;③施工結束后,對臨時占地進行土地平整和綠化,對占地類型是耕地的,移交當地農民耕種。(3)道路工程防治區①對施工道路臨時占地進行表土剝離、堆放;②施工期間加強灑水措施,對臨時堆土進行臨時攔擋、苫蓋;③修建道路截排水、沉沙及蓄水設施;④對施工道路臨時占地進行綠化恢復,在道路兩側栽植喬灌木綠化。施工臨時設施防治區①對臨時占地進行表土剝離、堆放,施工結束后平整場地,回填表土;②施工前在場地周圍開挖臨時排水溝,排導場地放置區匯水,并設置蓄水設施;對臨時堆土、堆料設臨時裝土袋攔擋,并采用纖維布苫蓋;加強場地灑水措施;③對臨時占地全部進行綠化復墾。(5)110kV升壓站防治區①施工前對綠化場地進行表土剝離、堆放,對臨時堆土進行臨時攔擋、苫蓋和臨時排水;②施工期間對開挖臨時堆土和施工面進行苫蓋、攔擋防護;③修建站場內外截排水系統和集水設施;④施工結束后,對站內空地、道路兩側進行整地綠化。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體系見圖5.4-1。=2\*ROMAN=2\*ROMANII區集電線路防治區圖5.4-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體系框圖5.4.3植物措施中草種、樹種的選擇根據項目區的氣候條件及立地條件,本著“適地適樹,適地適草”的原則,經實地調查,優選的樹草種植物學、生態學特性見表5.4-2.。表5.4-2項目區適生植物及生態學特性樹草種名稱植物學、生態學特性檸條灌木,又叫毛條、白檸條,為豆科錦雞兒屬落葉大灌木飼用植物,根系極為發達,主根入土深,株高為40-70厘米,最高可達2米左右。適生長于海拔900—1300米的陽坡、半陽坡。耐旱、耐寒、耐高溫,是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地帶的旱生灌叢。目前,檸條是中國西北、華北、東北西部水土保持和固沙造林的重要樹種之一,屬于優良固沙和綠化荒山植物,良好的飼草飼料。披堿草多年生草本,疏叢型,須根狀,披堿草為旱中生多年生牧草。披堿草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在年降水量為250~300毫米的地區生長尚好,披堿草適應性較強,對播種期要求不嚴。草木樨草木樨俗名叫野苜蓿,為豆科草本直立型一年生和二年生植物。草木樨的耐旱能力很強,當土壤含水率為9%時即可發芽,耐寒、耐瘠性也強,也有一定的耐鹽能力,對土壤要求不嚴格。5.5運營期生態保護措施在項目運營期間,要堅持利用與管護相結合的原則,經常檢查,保證環保措施發揮應有效應。(1)完善施工期未實施到位的植被保護措施及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確保項目建設區內(除永久占地)植被覆蓋率和成活率。(2)項目運營期可能存在主體工程(風電機組等)的維修,在維修過程中存在周邊植被被占壓破壞等情況,因此,需對破壞后植被進行恢復,防止水土流失加劇。(3)保證主體工程完成后生態恢復費用的落實和兌現。5.6工程在采取了各種生態防治措施后的效益分析本項目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見表5.4-3。本工程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臨時措施相結合進行綜合防治,使原地貌的水土流失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緩解;使施工期產生的臨時堆土基本攔截,防止施工堆土的水土流失;施工期臨時占用的旱地在施工結束后,進行土地整治、表土恢復后處理后全部歸還給當地農民復耕,其他臨時占地隨著植物措施發揮作用,松散土體的流失將得到有效控制;項目區擾動土地平整率96.9%,水土流失總治理度92.9%,土壤流失控制比0.7,攔渣率99.0%,林草植被恢復率為99.9%,林草覆蓋率40.4%。本方案實施以后,六項指標均達到要求,綜上所述,因工程建設帶來的水土流失將得到有效地控制,同時各項措施的建成,將減輕工程建設區域的原生水土流失,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表5.4-3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統計表防治分區建設區面積(hm2)擾動地表面積(hm2)造成水土流失的面積(hm2)水土保持治理面積2永久建筑物及硬化面積(hm2)可綠化面積(hm2)植物措施工程措施風機及箱變施工防治區70.820.817.37升壓站防治區0.750.750.060.050.010.690.05集電線路防治區61.94道路工程防治區7.737.727.50.21施工臨時設施防治區0.810.810.810.81000.816生態監測與環境監理6.1生態監測本項目地面動態監測針對水土流失進行監測。水土流失監測目的是為了對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進行適時監測和監控,及時掌握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和成因、數量、強度、影響范圍及后果等指標,了解水土保持方案實施后各種措施的防治效果及取得的效益,及時采取相應防控措施,最大限度的減少水土流失,同時也為工程建設和運營期間水土保持各項措施的落實和監督管理提供依據。通過水土保持監測,積累水土流失預測的實測資料和數據,為確定預測參數、預測模型服務,最大限度的為提高生態效益提供基礎數據。項目的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由工程建設單位負責組織實施,委托具有水土保持監測資質的單位承擔,監測單位按方案中的監測要求和《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編制監測方案和實施監測計劃,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監測成果實行年報制度定期向水保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并在水土保持設施竣工驗收時提交專項監測報告。監測時段為2014年~2015年,結合本工程的實際情況,采用簡易風蝕觀測、實地調查、定位監測、巡查監測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監測。其監測布點、內容、方法、時段及頻率見表6.1-1。表6.1-1本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計劃表監測地段監測內容監測方法監測頻次風電機組及箱變區地形、地貌、植被覆蓋度實地調查兩次,施工前后擾動地表水蝕量侵蝕溝調查每月監測一次擾動地表風蝕量測釬法大于25mm/24h降雨氣加測一次臨時堆土情況實地調查每月監測一次臨時堆土的攔擋和遮蓋措施實地調查每月監測一次升壓站區地形、地貌、植被覆蓋度實地調查兩次,施工前后工程擾動地表實地調查每季度監測一次水土流失狀況實地調查每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