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考語文預測押題模擬卷及答案解析_第1頁
2024屆高考語文預測押題模擬卷及答案解析_第2頁
2024屆高考語文預測押題模擬卷及答案解析_第3頁
2024屆高考語文預測押題模擬卷及答案解析_第4頁
2024屆高考語文預測押題模擬卷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考語文預測押題模擬卷及答案解析

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9小題,共6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據一園之形勝,莫若山,無山則不為園。疊山理水,其中疊山又

占有重要位置。水系易成,山勢難立。山勢立,則一園風景之大概已

具。假山是人們運用石料“疊”的、“掇”的,做出一片風景,也演繹著

創造者的一片靈心。雜亂之石疊起勝景,配之以明花疏樹,延之以陂

陀平岡,引之以澗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輔之以藍天白云、月

上柳梢,其凜凜風神,愛煞人也。故應知,不到園林,哪知春色如許;

園無假山,怎療煙霞痼疾!

中國畫論中有“臥游”的說法,山水畫是滿足人們心靈需要而獲得

特別發展的。假山也是如此,它也是人們的臥游之具。假山者,壘石

而成,傍土得生,非造化所形成,乃人工之所為。唐人姚合《寄王度

居士》詩論假山有云:“無竹栽蘆看,思山疊石為。”將山林之景縮于

庭院之中,以盡臥游之趣。山林之想,包含著中國人的人生態度和審

美旨趣。

明代造園藝術家計成以“山色有無中”(王維)的詩句來概括假山

的特色,頗為精到。我以為,若以這句詩作為假山藝術的總綱,也不

為過。假山之妙,就在山色有無之中,在似有若無、似象非象之中。

我們說假山創造的重要特點是給人留下想像空間,這個想象空間不光

是使人起真山的聯想,如果是由假山想到真山,由小山想到大山,這

1

樣的聯想又有什么意味?假山之妙,不在“打’中,而在“有無中”,似

與不似,真與幻等所構成的微妙的關系之中。這個微妙的關系,乃是

寄托詩意之根本、產生境界之源泉。計成說:“有真為假,做假成真;

稍動天機,全叨人力。”

假山的壘石中,必須要“假真山形”——借真山的形貌,不能脫離

山來做假山。但隨便扔幾塊石頭于林間,那不叫“假山”,那是虛假的

山,沒有山的意味、山的精神。假山絕不是胡亂堆積起來的石頭。假

山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要疊石,依照畫理、根據創造者的心靈來壘

石。李漁批評有些疊石家是“目無天地,胸無文章”,疊石家在天地間

壘出一個意義世界。董其昌曾說書法是“下筆即有凹凸之形”,下筆即

打破虛空,流出一段生命的悠長,在虛空中延續潺溪的生命。掇石一

片,也是在虛空中書寫性靈的妙文章。

假山勝過真山,如果說這樣的話,恐怕很多人不會同意。其實這

正是中國傳統藝術的觀點。董其昌說:“以境之奇怪論,畫不如山水。

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絕不如畫。”山水畫高于真山水在于筆墨的

精妙,筆墨不是純然的形式,而是表現心靈的語言,藝術家用心靈照

亮了山水,假筆墨而表達出來。純然的山水是外在的對象,是與人的

心靈無關的存在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藝術中的假山才是“真山,

(摘編自朱良志《真水無香》)

材料二

蘇州假山藝術發展是歷代工匠的共同努力的結果。自宋代以石疊

山蔚然成風以來,江南地區出現不少疊山世家,尤其以蘇州地區居多。

2

《吳風錄》記載:“朱勵子孫居虎丘之麓,尚以種藝壘山為業,游于

王公之門,俗呼花園子。”一方面,疊山專業化發展模式加速了假山

技巧的成熟,計成、周秉中、顧文彬、“山石韓”疊石世家等歷代造園

疊山家將蘇州假山藝術不斷發揚光大,并影響整個中國園林的掇山風

格。另一方面,蘇州“花園子”憑借其高超的技藝也提高了疊山工匠的

社會地位,疊山名手“且與縉紳先生列坐抗禮焉,冷雪峰在《假山解

析》中稱贊到:“中國高水平的工匠都出自江南,蘇州‘香山幫’則是江

南工匠的代表。”

同時,蘇州掇山技藝被提升到理論高度,《園冶》《長物志》等

著作都對疊山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清中期蘇州假山以戈裕良為代表,

創新采用拱結構原理構筑洞窟拱頂。其代表作環秀山莊假山采用大小

石鉤帶聯絡之法,是以小石造大山的經典之作。陳從周稱贊:“戈氏

承石濤之余緒,洞悉拼鑲對縫之法,故所疊假山紋理統一,宛轉多姿,

渾若天成。”反觀同時代北方假山所用房山石、北太湖石等外形都較

渾圓,難以施展蘇州園林假山常見的勾聯作法,只能以疊砌為主,上

下石料少有紋理拼合,因而假山形象多不如蘇州園林假山靈秀。近現

代,入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山石韓疊山技藝”其實也起源

于蘇州。蘇州“山石韓”疊山世家以橫式拼綴手法將蘇州假山技藝與北

方造園特色融合,推動了北方園林疊山的發展。可見蘇州園林假山技

藝對中國各地園林假山營造影響深遠,在中國造園技術中占有重要地

位。象征名山大川的景觀意境,融合了園林空間布局、景觀設計的功

能需要,包含著人們對于審美、文化的理解和向往。

3

作為中國園林藝術的代表,蘇州園林假山藝術價值應該被人們所

認識和重視,并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加以繼承與發展。現代掇山疊石的

文化背景與人們的審美動機都與古代大相徑庭,假山材料、技術與形

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這種變革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只有在吸取

傳統精髓的基礎上合理創新,才能創造出融功能和藝術為一體,既有

時代特色又能體現傳統文化的掇山作品,蘇州園林假山藝術才能與時

俱進,發揚光大。

(摘編自顧至欣、張青萍《蘇州古典園林假山藝術價值研究》)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傳統園林的營建,以堆疊假山為主,疏理水系等為輔,

是因為假山是園林最重要的景觀。

B.假山同真山一樣具有一定的審美功能,能夠滿足了人們的心

靈需要,讓人們在庭院里就可以體會山林之樂,煙霞之趣。

C.假山不是簡單地模仿真山,讓人們由小山想到大山,而是要

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在有無中、似與不似之間品賞玩味。

D.假山雖然是做出的風景,但不可隨意為之,造山者不僅要懂

畫理還要有一顆創造的靈心,才可使假山具有山的意味和精神。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假山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工所為,好的假山能帶給人們極

致的美感,這說明人工之美勝于自然之美。

B.假山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歷代工匠的共同努力,疊山專業化的

發展模式以及建造理論的出現推動了假山技巧的成熟。

4

C.中國古代假山藝術風格南北各不相同,以蘇州為代表的南方

風格更為靈秀,主要是因為用料和建造方法的差異。

D.在材料、技術與形式發生的根本變革的今天,現代景觀設計

繼承和發展了傳統園林技藝和審美意趣。

3.下列選項和材料一審美趣味不相同的是()

A.唐代畫家張操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觀點。

B.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贊盛唐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

C.倪云林詩:“江山萬里遠,一亭約略之。”

D.《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朱良志認為“假山勝過真山”,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

解。

5.假如你需要作以“‘山色有無中’是假山藝術特色”為主題的交流

報告,請根據兩則材料寫出體現這種特色的提綱。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

懷魯迅

郁達夫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了魯迅的死!

發出了幾通電報,會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

上海的輪船。

5

22日上午10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一個澡,吞了兩口飯,跑到膠

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

千千萬萬將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與緊捏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葬,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

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

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

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

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因魯迅的

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樞,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去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

微紅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文本二

秋夜(節選)①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著雨,天空黑得像一盤墨汁,風從窗縫吹進來,

寫字桌上的臺燈像閃眼睛一樣忽明忽暗地閃了幾下。我剛翻到《野草》

的最后一頁。我抬起頭,就好像看見先生站在面前。仍舊是矮小的身

材,黑色的長袍,濃濃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須,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

微笑,右手兩根手指夾著一支香煙。他深深地吸一口煙,向空中噴著

6

煙霧。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個動作里仿佛

都有先生的特殊的東西。你一眼就可以認出他來。

風在震搖窗戶,雨在狂流,屋子里燈光黯淡。可是從先生坐的地

方發出來炫目的光。我不轉眼地朝那里看。透過黑色長袍我看見一顆

燃得通紅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燒,成了一個鮮紅的、透明的、光

芒四射的東西。我望著這顆心,我渾身的血都燒起來,我覺得我需要

把我身上的熱發散出去,我感到一種獻身的欲望。這不是第一回了。

過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閱先生著作的時候,我接觸到這顆燃燒

的心,我常常有這樣一種感覺;其實不僅是我,當時許多年輕人都曾

從這顆心得到溫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氣,得到啟發。

他站起來,走到窗前,發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燒,跟著他

到了窗前。我記起了,多少年來這顆心就一直在燃燒,一直在給人們

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發光,生熱。我知道多少年輕人

帶著創傷向他要求幫助,他細心地治好他們的傷,讓他們恢復了精力

和勇氣,繼續走向光明的前途。

雨住了,風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時候露出一點點灰色。夜

很靜。連他那顆心“必必剝剝’地燃燒的聲音也聽得見。他拿一只手慢

慢地壓在胸前,我覺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顫動,我聽見他激動地、

帶感情地說:

“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遠忘不了你們。”

“難道為了你們,我還有什么不可以拿出來的?”

“難道為了你們,我還有過什么顧慮?”

7

“難道我曾經在真理面前退卻?在暴力面前低頭?”

“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說,敢做,敢罵,敢恨,敢愛?”

“我所預言的‘將來的光明‘不是已經出現在你們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記住:為了真理,要敢愛,敢恨,敢說,敢做,敢

追求!”

“勇敢地繼續向著更大的光明前進!”

靜寂的夜讓他的聲音沖破了。仿佛整個空間都騷動起來。從四面

八方送過來響應的聲音。聲音漸漸地凝結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

了一大塊實在的東西。不知道從哪里送來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燒起來,

愈燃愈亮,于是整個房間,整個夜都亮起來了,就像在白天一樣。那

一塊東西繼續在燃燒,愈燒愈小,終于成了一塊像人心一樣的東西。

它愈燃愈往上升,漸漸地升到了空中,就掛在天空,像一輪初升的紅

日。

我再看窗前魯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時候不見了。我連

忙跑到窗前。我看出來:像初日那樣掛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燒的

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顆心。可是我仰起頭仔細再看,先生的慈祥的

臉龐不是就在那兒?他笑得多么快樂!真是我從未見過的表示衷心愉

快的笑臉!

我回到寫字桌前,把《野草》闔上,我吃驚地發現那一顆透明的

紅心也在書上燃燒……原來我俯在攤開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個

秋夜的夢。

8

窗外還有雨聲,秋夜的雨滴在芭蕉葉上的聲音,滴在檐前石階上

的聲音。

可是在先生的書上,我的確看到了他那顆發光的燃燒著的心。

【注】①選自《世界美文觀止》。選文作于1956年9月。1936

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殯,巴金等作家扶樞上了

靈車,緩緩前往萬國公墓。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

A.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仍細致交代自己“收拾行李”“乘船

到上海”“洗澡”“吃飯”等瑣屑之事,是為了使文章更真實,推進更合理。

B.“在此地似乎都太渺小”,作者的這一看法,是基于把“生死,

肉體,靈魂,眼淚,悲嘆”同魯迅先生逝世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對比而

得出的。

C.文中“更猛烈的寂光”“微紅的新月”等形象極富象征意味,象征

魯迅先生雖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卻并未消失,轉化為嶄新而強大的能

量。

D.文中節奏急促、語勢強烈的大量短句,既可以傳達出作者驚

聞魯迅逝世的急迫心緒,也能細致而嚴密地闡發對偉大人物價值的理

性思索。

7.下列對文本二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

9

A.文章開篇營造了一個雨驟風狂、昏暗壓抑的環境氛圍,一是

為了揭示現實的殘酷,二是為了反襯魯迅先生的光芒。

B.文中反復提到魯迅先生“燃燒的心”,作者借此想表現魯迅先生

為了幫助青年,不計得失、甘于奉獻的崇高品質。

C.夢境中,魯迅先生的一席話是期望我們:管自己生活,勇敢

追求真理,不在暴力面前低頭,勇敢向光明前進。

D.文章通過夢境來回憶魯迅先生的言行,體現其精神品質;通

過現實來表達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懷念和敬仰之情。

8.文本一中畫線部分作者為什么說“因魯迅的一死”既“使人們自

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又“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

的半絕望的國家,,?請簡要分析。

9.“比較閱讀”是指通過對兩篇或多篇文章進行比較,從而揭示它

們之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以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見解。比較角度

的選擇是比較閱讀的關鍵所在。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懷念魯迅先生的

文章,若對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你認為最佳的“比較角度”是什

么?談談你的看法和依據。

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5小題,共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子路問于孔子曰:“治國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賢而賤不肖。”

子路日:“范、中行氏尊賢而賤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

賢而不能用也,賤不肖而不能去也;賢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

10

知其賤己而仇之。賢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雖欲無

亡,得乎?”

魯哀公問孔子曰:“予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對

日:“此非忘之甚者也。忘之甚者,忘其身。”哀公曰:“可得聞與?”

對日:"昔夏桀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不修禹之道,荒淫于樂,沉酗

于酒。其臣有左師觸龍者,諂諛不止。湯誅桀,左師觸龍者身死,四

支不同壇而居。此忘其身者也。”哀公愀然變色日:“善!”

孔子行游,中路聞哭者聲,其音甚悲。孔子曰:“驅之!驅之!

前有異人音。”少進,見之,丘吾子也,擁鐮帶索而哭。孔子辟車而

下,問曰:“夫子非有喪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對曰:“吾有三失。”

孔子曰:“愿聞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學問,周遍天下,還后吾親

亡,一失也;事君奢驕,諫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絕,三失也。

樹欲靜乎風不定,子欲養吾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得再見

者,親也。請從此辭。”則自刎而死。孔子曰:“弟子記之,此足以為

戒也。”于是弟子歸養親者十三人。

子見羅者,其所得者皆黃口也。孔子曰黃口盡得大爵獨不得何也

羅者對曰:“大爵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爵者,不

得;大爵從黃口者,可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君子慎所從,不得其

人,則有羅網之患。”

(選自《說苑》,有劇改)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

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11

孔子A曰B黃C口D盡E得F大G爵H獨I不J得K何L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是()

A.“諂諛不止”與(師說)“官盛則近諛”兩句中的“諛”字意思相同。

B.“哀公愀然變色日"與《赤壁賦》“蘇子愀然”兩句中的“揪然”意

思不同。

C.“吾少好學問”中的“學問”在文中指學習詢問知識,現在多用來

指文化知識。

D.黃口,雛鳥的嘴,代指雛鳥,指兒童。“黃口小兒”用以譏諷他

人年幼無知。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路問孔子如何治理好國家,得到回答后又追問范氏、中行

氏滅亡的原因。孔子回答正確用人是治國的關鍵,遭到人們的怨恨仇

視就會使國家滅亡。一個勤思好問,一個誨人不倦。

B.孔子認為最健忘的人不是忘記妻子,而是忘掉自己的出身,

接著舉例:左龍阿諛逢迎昏君夏桀,最終被處死身首異處。他的巧妙

進諫發人深省,得到魯哀公的贊賞。

C.孔子聽到丘吾子哭泣,問他原因。丘吾子說沒有在父母身邊

直到他們去世,進諫君主而不成功,重視交朋友但后來交情斷絕,這

是自己三個過失。最終含悲自刎而死。

D.孔子看見捕鳥人捕到的都是雛,感到奇怪。捕鳥的人告訴他,

大鳥警惕性高而難捕捉,但小鳥貪吃,大鳥跟從幼鳥就容易被捉到。

孔子由此聯想到做人處事也與這個道理相通。

12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范、中行氏尊賢而不能用也,賤不肖而不能去也。

(2)君子慎所從,不得其人,則有羅網之患。

14.從三、四兩段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弟子有何特點?請簡要概括。

三、詩歌鑒賞:本大題共2小題,共10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

鶴沖天

【宋】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

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

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考科舉求功名,他并不滿足于登進

士第,而是把奪取殿試頭名狀元作為目標。

B.既然“未遂風云便”,理想落空了,于是他就轉向另一個極端,

表示要無拘無束地繼續過自己那種為一般封建士人所不齒的流連坊

曲的放蕩生活。

C.“偎紅倚翠”、“淺斟低唱”,是對“狂蕩”的具體說明。柳永這樣

寫,是自甘墮落、自暴自棄的表現,也是表示抗爭的一種方式。

13

D.這首詞是柳永早期的作品,是他初次參與進士科考落第之后,

抒發牢騷感慨之作,它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性格,也關系到作者的生活

道路。

16.據傳,柳永再次應試,本已考中,宋仁宗臨軒放榜時想起柳

永初試失意后寫的這首《鶴沖天》,便黜落了他。你覺得柳永的這首

詞中,讓宋仁宗最刺眼的是哪兩處,為什么?

四、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陽樓》“,"兩句

寫出洞庭湖的浩瀚無邊,被王世禎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

令人玩索不盡。

(2)《諫太宗十思疏》中寫木高固本、流遠浚源,是為了申明

(3)蘭,“花中四君子”之一,歷來深受詩人們的喜愛,因此頻

頻出現在古典詩詞中,比如“,

五、語言表達:本大題共5小題,共3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一盞孤燈一刻刀,一柄標尺一把鏗,構成一個匠人的全部世界。

別人可能覺得他們同世界脫節,但方寸之間他們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世

界:不僅賦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著社會的審美追求,擴充著人類文

明的邊疆。工匠精神從來都不是什么雕蟲小技,而是一種改變世界的

現實力量。回溯中國歷史,追求專注而極致的工匠精神①。解牛的

14

庖丁、削木為It的梓慶、操舟若神的津人……早在兩千多年前,莊子

筆下“與物同化’的匠人們,就已展現出專注守心、執著枝藝的精神境

界與風骨。爾后,這種境界與風骨又分別演化為景德鎮千年不熄的窯

火、不用一釘而“天衣無縫”的樺卯、華服冠絕的刺繡……悄然融進千

年不衰的民族精神中。

將一門技術掌握到②,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內涵

遠不限于此。有人說:“沒有一流的心性,就沒有一流的技術。”的確,

倘若沒有發自肺腑、專心如一的熱愛,怎能有③、盡心竭力的付出;

沒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類拔萃、巧奪天工的卓越;沒

有冰心一片、物我兩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動、腳踏實地的篤實。工

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生命哲學,也有技進乎

道、超然達觀的人生信念。從贊嘆工匠繼而推崇工匠精神,見證著社

會對浮躁風氣、短視心態的自我療治,對美好器物、超凡品質的主動

探尋。我們不必人人成為工匠,卻可以人人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雙重否定句和設問句。可以改

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①雙重否定:

②設問句: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連續使用五個“一”,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很多人認為空腹不可以喝牛奶,①有人喝了牛奶之后會感覺腹

脹、腹痛甚至拉肚子。其實,這類人主要是“乳糖不耐受'人群,健康

15

人一般是可以空腹喝牛奶的。②,空腹喝牛奶并非最佳的喝牛奶方

式。空腹狀態下,牛奶中的乳蛋白會直接轉化為葡萄糖來優先滿足身

體對于糖分的需求,而牛奶中的優質蛋白僅僅作為糖分的補充來源等

于浪費;③,空腹狀態下腸胃蠕動快,也會促使牛奶快速通過腸胃,

導致其中很多營養得不到充分吸收。

2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虛詞。

22.請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

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40個字。

六、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共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0.99365=0.031365=11.01365=37.8

上面的三個等式給你帶來怎樣的啟發?請結合實際寫一篇文章,

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①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②不要套

作,不得抄襲;③不得泄露個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A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語言建構與運用”,

考查內容為“能敏銳地感受文本或交際對象的語言特點和情感特征,

迅速判斷其表達的正誤與恰當程度,察覺其言外之意和隱含的情感傾

向,

16

【試題分析】A選項“以堆疊假山為主”錯誤。“據一園之形勝,莫

若山”是說假山在園林風景中的重要地位;“無山則不為園”是說假山營

造占有的“重要位置”,而非以之為主。

2.C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語言建構與運

用”“思維發展與提升”,考查內容為“能敏銳地感受文本或交際對象的

語言特點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斷其表達的正誤與恰當程度”“能準確、

清楚地分析和闡明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

【試題分析】A選項“這說明人工之美勝于自然之美”錯誤。“好的

假山能帶給人們極致的美感”,并不代表所有的“人工之美勝于自然之

美”,屬于以偏概全。

B選項“建造理論的出現”錯,文中是說“同時,蘇州掇山技藝被提

升到理論高度”,說明建造理論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D選項“現代景觀設計繼承和發展了傳統園林技藝和審美意趣”錯

誤,未然成已然。從原文“作為中國園林藝術的代表,蘇州園林假山

藝術價值應該被人們所認識和重視,并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加以繼承與

發展”可知,繼承和發展傳統是作者的期望。

3.D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思維發展與提升”,

考查內容為“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間建立聯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

說明復雜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種關系”。

17

【試題分析】A選項“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說藝術創作來源

于對大自然的師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夠自動地成為藝術的美,對

于這一轉化過程,藝術家內心的情思和構設是不可或缺的。這和材料

一“假山的壘石中,必須要‘假真山形’——借真山的形貌,不能脫離山

來做假山”的審美趣味一致,都強調要師法自然。

B選項“言有盡而意無窮”,指詩文含義深刻,令人品味不盡。這

和材料一“董其昌曾說書法是,下筆即有凹凸之形,,下筆即打破虛空,

流出一段生命的悠長,在虛空中延續潺溪的生命。掇石一片,也是在

虛空中書寫性靈的妙文章,,的審美趣味一致,都強調要“留白”,即給人

留下想象的空間。

C選項“江山萬里遠,一亭約略之”,表現獨處在一個小小的草亭

中,用心靈去感悟天地。這和材料一“將山林之景縮于庭院之中,以

盡臥游之趣”的審美趣味一致,都強調要以小見大,感知自然的博大。

D選項“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說達到“中和”的境界,

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這體現的是一種適度和諧的

審美觀。

4.【參考答案】①假山比真山更能體現山的意味和精神;②假山

體現了創造者的靈心,比真山更能滿足人們的心靈需要,體現中國人

的人生態度和審美旨趣;③假山與真山相比,更容易給人留下想像空

間;④假山比真山更能彰顯出生命的魅力。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思維發展與提升”,

考查內容為“利用文本中的相關信息解決具體問題”。

18

【試題分析】從“虛假的山,沒有山的意味、山的精神。假山絕

不是胡亂堆積起來的石頭。假山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要疊石,依照

畫理、根據創造者的心靈來壘石……疊石家在天地間壘出一個意義世

界’可知,假山比真山更能體現山的意味和精神;

從“山水畫是滿足人們心靈需要而獲得特別發展的。假山也是如

此,它也是人們的臥游之具”“將山林之景縮于庭院之中,以盡臥游之

趣。山林之想,包含著中國人的人生態度和審美旨趣”可知,假山體

現了創造者的靈心,比真山更能滿足人們的心靈需要,體現中國人的

人生態度和審美旨趣;

從“掇石一片,也是在虛空中書寫性靈的妙文章”可知,假山與真

山相比,更容易給人留下想像空間;

從“純然的山水是外在的對象,是與人的心靈無關的存在物。正

是在這個意義上說,藝術中的假山才是‘真山”‘可知,假山比真山更能

彰顯出生命的魅力。

5.【參考答案】①假山“山色有無中”的藝術特色指的是假山在似

有若無、似象非象中能給人留下想像空間,能寄托詩意、產生境界。

②打造假山“山色有無中”的藝術特色不僅要借真山的形貌,而且要依

照畫理、根據創造者的心靈來壘石。③研究假山“山色有無中”的藝術

特色,可從《吳風錄》《假山解析》等著作中了解疊山技巧的發展,

可從《園冶》《長物志》等著作中探尋疊山經驗,可實地欣賞蘇州園

林的假山藝術。

19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思維發展與提升”,

考查內容為“能準確、清楚地分析和闡明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

【試題分析】從材料一“我們說假山創造的重要特點是給人留下

想像空間,這個想象空間不光是使人起真山的聯想……這個微妙的關

系,乃是寄托詩意之根本、產生境界之源泉”可知,假山“山色有無中”

的藝術特色指的是假山在似有若無、似象非象中能給人留下想像空間,

能寄托詩意、產生境界。

從材料一“假山的壘石中,必須要‘假真山形’——借真山的形貌,

不能脫離山來做假山”“假山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要疊石,依照畫理、

根據創造者的心靈來壘石”可知,打造假山“山色有無中”的藝術特色不

僅要借真山的形貌,而且要依照畫理、根據創造者的心靈來壘石。

從材料二“《吳風錄》記載……”“冷雪峰在《假山解析》中稱贊

到……”可知’研究假山“山色有無中”的藝術特色,可從《吳風錄》《假

山解析》等著作中了解疊山技巧的發展;從“《園冶》《長物志》等

著作都對疊山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可知,可從《園冶》《長物

志》等著作中探尋疊山經驗,可實地欣賞蘇州園林的假山藝術。

6.B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語言建構與運

用”“思維發展與提升”,考查內容為“能敏銳地感受文本或交際對象的

語言特點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斷其表達的正誤與恰當程度,察覺其言

外之意和隱含的情感傾向”“結合作品的具體內容,闡釋作品的情感、

形象、主題和思想內涵,能對作品的表現手法作出自己的評論”。

20

【試題分析】A“是為了使文章更真實,推進更合理,理解錯誤,

目的是表現內心的急切。

C“轉化為嶄新而強大的能量”牽強附會,“寂光”“新月”象征在魯迅

精神感召下形成的新生力量和新的改變。

D“細致而嚴密地闡發對偉大人物價值的理性思索”是依托長句而

不是短句來實現的。

7.C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語言建構與運

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考查內容為“能敏銳地感受文

本或交際對象的語言特點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斷其表達的正誤與恰當

程度,察覺其言外之意和隱含的情感傾向”“能就文本的內容或形式提

出質疑,展開聯想”“結合作品的具體內容,闡釋作品的情感、形象、

主題和思想內涵,

【試題分析】A選項“揭示現實的殘酷”無中生有,本文寫于1956

年。

B“作者借此想表現魯迅先生為了幫助青年,不計得失、甘于奉

獻”理解片面,燃燒的心含義非常豐富。

D“通過現實來表達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懷念和敬仰之情,分析錯誤,

文章崇敬懷念之情的表達并沒有現實和夢境的截然區分。

8.【參考答案】①“因魯迅的一死”,人們能認識到我們這個民族

曾出現過魯迅先生這樣的偉大人物,因而民族尚可以有為。②人家看

21

出我們這個民族還有人不擁護、愛戴、崇仰魯迅先生,因而中國還是

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審美鑒賞與創造”,

考查內容為“結合作品的具體內容,闡釋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題和

思想內涵,

【試題分析】①“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結合文本

一“這不是尋常的喪葬,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

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在魯迅的死的彼岸,

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和文本二“其實不僅是我,當時

許多年輕人都曾從這顆心得到溫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氣,得到啟

發”“它愈燃愈往上升,漸漸地升到了空中,就掛在天空,像一輪初升

的紅日”可知,人們自覺地祭奠魯迅,表現出對偉大人物的崇敬,魯

迅就像太陽,精神照耀民族大地,帶來民族希望。“因魯迅的一死”,

人們能認識到我們這個民族曾出現過魯迅先生這樣的偉大人物,因而

民族尚可以有為。

②“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結合

文本一“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

希望的奴隸之邦”可知,文章隱隱指出當時確有人反對魯迅先生,不

知擁護,愛戴,崇仰偉大人物,人家看出我們這個民族還有人不擁護、

愛戴、崇仰魯迅先生,因而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9.【參考答案】

22

示例一:比較角度:文章的風格比較。《懷魯迅》的語言雄渾有

力,表達出作者對魯迅的敬仰與內心的激憤。《秋夜》語言深沉,感

情深摯飽滿,既包含對魯迅先生的思念與崇敬,也表現魯迅先生對青

年的影響。通過比較能較好把握同題材作品不同語言風格,加深對魯

迅精神的理解。

示例二:比較角度:對魯迅的認識評價比較。《懷魯迅》更多地

評價魯迅的死對于民族國家的影響和意義,《秋夜》側重于表現魯迅

燃燒的心,展示魯迅精神的能量;通過比較豐富對魯迅的認識,更深

入地理解魯迅精神。(還可從寫作背景、寫作意圖、表現技巧等角度

比較,言之成理即可)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思維發展與提

升”“審美鑒賞與創造”,考查內容為“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實、觀點、程

序、策略和方法解決學習和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結合作品的

具體內容,闡釋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題和思想內涵”。

【試題分析】兩篇文章“比較角度”很多,可以從文章風格角度,

也可以從對人物的評價角度,還可從寫作背景、寫作意圖、表現技巧

等角度進行比較,言之成理即可。

文章的風格比較。《懷魯迅》“這不是尋常的喪葬,這也不是沉

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

瞬間的寂靜”“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

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

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

23

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文中大量長句,傳達出作者對魯迅的敬仰與內心的激憤,語言雄渾有

力。《秋夜》“透過黑色長袍我看見一顆燃得通紅的心。先生的心一

直在燃燒,成了一個鮮紅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東西”“我望著這顆

心,我渾身的血都燒起來,我覺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熱發散出去,我

感到一種獻身的欲望”“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發光,生熱”“可

是在先生的書上,我的確看到了他那顆發光的燃燒著的心”文章通過

夢境來回憶魯迅先生的言行,體現其精神品質;通過現實來表達作者

對魯迅先生的懷念和敬仰之情。語言深沉,感情深摯飽滿,既包含對

魯迅先生的思念與崇敬,也表現魯迅先生對青年的影響。

通過比較能較好把握同題材作品不同語言風格,加深對魯迅精神

的理解。

對魯迅的認識評價比較。《懷魯迅》“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們自

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

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更多地評價魯迅的死對于民族國家的

影響和意義,《秋夜》“透過黑色長袍我看見一顆燃得通紅的心。先

生的心一直在燃燒,成了一個鮮紅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東西”“我

望著這顆心,我渾身的血都燒起來,我覺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熱發散

出去,我感到一種獻身的欲望”“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發光,

生熱”側重于表現魯迅燃燒的心,展示魯迅精神的能量。

通過比較豐富對魯迅的認識,更深入地理解魯迅精神。

10.BFK

24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語言建構與運用”,

考查內容為“能憑借語感推斷結構比較復雜的語句的意思,

【試題分析】句意:孔子說:“捕到的都是幼烏,偏偏捉不到大

鳥,為什么?”"曰"后為說的內容,應斷開,即B處;“黃口盡得”與“大

爵獨不得”結構一致,應分別成句,前后斷開,即在FK處。

11.B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語言建構與運

用”“文化傳承與理解”,考查內容為“能不斷擴展自己的語言積累自覺

整理在學習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能在閱讀和表達交

流中探析有關文化現象,

【試題分析】A選項正確。都是逢迎,奉承。句意:不斷地阿諛

奉承。/稱官位高的人為老師,就近于阿諛奉承。

12.B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審美鑒賞與創造”,

考查內容為“能結合作品的具體內容,闡釋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題

和思想內涵”。

【試題分析】B選項"而是忘掉自己的出身”理解錯誤,原文是“忘

之甚者,忘其身”,身是“自身”的意思,從后文例子看,左師觸龍一味

阿諛奉承,導致身死人手,未涉及他的出身問題。

13.【參考答案】

(1)范氏、中行氏尊重賢才卻不能重用,輕視不才的人卻不能

斥退他們。

25

(2)君子慎重選擇自己要跟從的人,跟從的人不恰當(合適),

就會有進入羅網的禍患。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語言建構與運用”,

考查內容為“在擴展和整理自己語文積累的過程中,能發現聯系,探

索規律,

【試題分析】(1)“賢”,賢才;“賤”,輕視;“不肖”,不才的人;

(2)“慎”,慎重,謹慎;“其人”,指選擇跟從的人;“患”,禍患。

14.【參考答案】①孔子教育弟子不擇時擇地。(或者孔子隨時隨

地都會教育弟子)②孔子教育弟子不是生硬地說教、灌輸道理,而是

結合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現象隨機對弟子進行點撥、啟發。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思維發展與提升”,

考查內容為“能準確、清楚地分析和闡明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

【試題分析】①由原文“孔子行游,中路聞哭者聲,其音甚悲……

孔子曰:'弟子記之,此足以為戒也”'可知,孔子教育弟子不擇時擇地。

(或者孔子隨時隨地都會教育弟子)

②由原文“子見羅者,其所得者皆黃口也。……孔子顧謂弟子曰:

‘君子慎不得其人,則有羅網之患”‘可知,孔子教育弟子不是生硬地說

教、灌輸道理,而是結合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現象隨機對弟子進行點撥、

啟發。

參考譯文:

子路問孔子:“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孔子回答說:“在于尊重賢

才并且輕視不才的人。”子路說:“范氏、中行氏尊重賢才并且輕視不

26

才的人,他們為什么還是滅亡了呢?”孔子說:“范氏、中行氏尊重賢

才卻不能重用,輕視不才的人卻不能斥退他們;賢能的人知道自己得

不到重用就怨恨他,不才的人知道自己受輕視就仇恨他。賢能的人怨

恨他,無能的人仇恨他,怨恨和仇恨同時存在,范氏、中行氏想要不

滅亡,可能嗎?”

魯哀公問孔子:“我聽說健忘嚴重的人,搬家的時候把妻子都忘

了,有這樣的事情嗎?”孔子回答說:“這不是最健忘的人。最健忘的

人連他自己都忘了。”魯哀公說:“可以說給我聽聽嗎?”孔子回答說:

“從前,夏桀責為天子,富有天下,不遵循夏禹的正道,荒淫于聲樂,

沉醉于酒宴。他的臣子中有一個左師觸龍,不斷地阿諛奉承,商湯殺

死了夏桀,左師觸龍也被處死,連四肢都不能埋在同一個墳墓里。這

就是連他自己都忘了的人。”魯哀公臉色改變,說:“講得好。”

孔子外出游歷,半路上聽到有人哭泣的聲音,聲音非常悲哀。孔

子說:“快走!快走!前面有賢人哭泣的聲音。”走了不遠,看到了,

是丘吾子,拿著鐮刀,帶著繩子哭泣。孔子讓車停在路邊然后下來,

問道:“一先生莫非有喪事嗎?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丘吾子回答說:

“我有三個過失。”孔子說:“我想聽一聽您這三個過失。”丘吾子說:“我

年輕時勤學好問,走遍天下,回來后我的父母已經去世,這是第一個

過失;我侍奉的君王奢侈傲慢,我進諫沒有成功,這是第二個過失;

我重視交朋友但后來交情斷絕,這是第三個過失。想要樹平靜下來但

是風不停止,兒子想要奉養父母但是雙親卻不在世了。一去不復返的,

是歲月時光;不能再次見到的,是去世的雙親。讓我從此離開人世吧。”

27

于是自刎而死。孔子說:“弟子們記住這些話,這些話足以作為自己

的鑒成呀。”于是回家奉養雙親的弟子有十三人。

孔子看見一個用網捕鳥的人,他所捕捉到的都是黃口雛鳥。孔子

說:“捕到的都是幼烏,偏偏捉不到大鳥,為什么?”捕鳥的人說:“大

鳥警惕性高所以難以捕得,小鳥貪吃所以容易捕到。幼鳥跟從大鳥的,

捉不到;大鳥跟從幼鳥的,能夠捉到。”孔子回頭對弟子說:“君子慎

重選擇自己要跟從的人,跟從的人不合適,就會有進入羅網的禍患。”

15.C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語言建構與運

用”“審美鑒賞與創造”,考查的內容為“能敏銳地感受文本或交際對象

的語言特點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斷其表達的正誤與恰當程度,察覺其

言外之意和隱含的情感傾向”“結合作品的具體內容,闡釋作品的情感、

形象、主題和思想內涵,能對作品的表現手法作出自己的評論,

【試題分析】C“是自甘墮落、自暴自棄的表現”錯誤,柳永這樣

寫,是詞人恃才負氣的表現,也是他表示抗爭的一種方式。

16.【參考答案】

①宋仁宗最刺眼的是“明代暫遺賢”“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②宋仁宗把柳永定位成一個喜好風流的人,既然柳永認為朝廷不

清明,就讓他專心去填詞作曲,黜落了他。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審美鑒賞與創造”,

考查內容為“能結合作品的具體內容,闡釋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題

和思想內涵”。

28

【試題分析】在宋仁宗看來,何謂“明代暫遺賢,如何向"?何謂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更何況宋仁宗喜好填雅詞,而柳永卻只

擅長于填俗詞。還未見面,柳永就在宋仁宗的心里定位成一個喜好風

流的人。既然柳永認為朝廷不清明,既然愿意“忍把浮名,換了淺斟

低唱暢”,那不如去填詞作曲,了心中所愿吧!宋仁宗臨軒放榜時想

起這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十分惱怒,“且去淺斟低唱,何

要浮名?”君王一句話,柳永就這樣被黜落了。柳永日后也真的像詞

中所說,流連于坊曲之間,以填詞了此一生。

17.【參考答案】

(1)吳楚東南訴乾坤日夜浮

(2)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3)示例一: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示例二:昆山玉碎鳳凰

叫芙蓉泣露香蘭笑。示例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語言建構與運

用”“文化傳承與理解”,考查內容為“能不斷擴展自己的語言積累自覺

整理在學習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有主動積累、梳理、

探究富有文化意蘊的語言材料的習慣,

【試題分析】易錯字:圻、乾坤、義、涉、辟、紉。

18.【參考答案】

①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歷久彌新

②爐火純青/出神入化

③廢寢忘食/嘔心瀝血/孜孜放放/千辛萬苦

29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語言建構與運用”,

考查的內容為“能借助已有的語言知識和語感,結合具體語境分辨詞

語語義和情感上的細微差別,

【試題分析】第一空,根據前后文可知,此處是說工匠精神歷史

悠久,可填“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等成語。源遠流長:河流

的源頭很遠,水流很長。常比喻歷史悠久,根底深厚。經久不衰:精

神飽滿的狀態,身體健壯的外表;形容某事或某人經歷很長時間仍舊

保持較高的旺盛狀態。歷久彌新:指經歷長久的時間而更加鮮活,更

加有活力,更顯價值。

第二空,根據語境可知,此處是形容技術高超純熟的,因此可填

“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等成語。爐火純青:比喻功夫達到了純熟完美

的境界。出神入化發:形容文學藝術達到極高的成就。

第三空,形容“付出”,且應與“盡心竭力”意思相近,可填“廢寢忘

食”“嘔心瀝血”“孜孜放放”“千辛萬苦”等成語。廢寢忘食:顧不得睡覺,

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嘔心瀝血:比喻用盡心思。多形容為事

業、工作、文藝創作等用心的艱苦。孜孜放石乞:勤勉不懈的樣子。千

辛萬苦: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

19.【參考答案】

①雙重否定句:

(示例1)沒有冰心一片、物我兩忘的境界,就不會有雷打不動、

腳踏實地的篤實。

30

(示例2)要想有雷打不動、腳踏實地的篤實,非達到冰心一片、

物我兩忘的境界不可。

(示例3)要想有雷打不動、腳踏實地的篤實,就不能沒有冰心

一片、物我兩忘的境界。

②設問句:(示例)如何才能有雷打不動、腳踏實地的篤實?必須

先有(這離不開)冰心一片、物我兩忘的境界。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語言建構與運用”,

考查的內容為“能將發現的語言運用規律用于自己的語文學習實踐”。

【試題分析】原句的結構是“否定句+反問句”,其本質表達的是

肯定之意,雙重否定句是通過“否定之否定”表達肯定之意,設問是通

過一問一答表達出肯定、強調之意;因此原句有變化為雙重否定和設

問的邏輯基礎。

雙重否定句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常見說法有“不得不、不能不、

不會不、不是不、不敢不;無不、無非、沒有不、不是沒有、不能沒

有、不可能不;不……不.....沒有……不能……,非……不可”等。

據此可改為:沒有冰心一片、物我兩忘的境界,就不會有雷打不動、

腳踏實地的篤實;要想有雷打不動、腳踏實地的篤實,非達到冰心一

片、物我兩忘的境界不可;要想有雷打不動、腳踏實地的篤實,就不

能沒有冰心一片、物我兩忘的境界。

設問句,可以把結果“有雷打不動、腳踏實地的篤實”作為問句:

如何才能有雷打不動、腳踏實地的篤實?再用前提條件“冰心一片、

31

物我兩忘的境界’來回答:必須先有(這離不開)冰心一片、物我兩忘的

境界。

20.【參考答案】

①連用五個“一”,突出了匠人生活的簡單,也突出了匠人世界的

孤獨,更能表現出匠人的專注。

②連用五個“一”,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