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區中考5月模擬歷史試題_第1頁
2024年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區中考5月模擬歷史試題_第2頁
2024年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區中考5月模擬歷史試題_第3頁
2024年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區中考5月模擬歷史試題_第4頁
2024年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區中考5月模擬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區2023-2024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請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并認真核對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室和座位號;2.必須在答題卡上答題,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3.答題時,請考生注意各大題題號后面的答題提示;4.請勿折疊答題卡,保持字體工整、筆跡清晰、卡面清潔;5.答題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膠和貼紙;6.全卷共兩道大題,考試時量6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下圖是張敏同學做的學習筆記。依據筆記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

)政治: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經濟:閉關鎖國對外交往: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邊疆治理:臺灣府、駐藏大臣、伊犁將軍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2.有學者認為,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人民的侵略和奴役,封建主義勢力對農民群眾的剝削與壓迫,加劇了中國的社會危機。1851年,一場規模空前、震撼中外的農民起義爆發。該學者意在說明(

)A.中英鴉片戰爭的進程 B.火燒圓明園的影響C.太平天國運動的背景 D.義和團運動的結果3.下面是《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分布示意圖》(局部),參觀①處遺址可以看到(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C.裝飾人面魚紋圖案的彩陶盆 D.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4.照片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重要的史料和研究資源。如下圖是拍攝于1954年的一張照片,該會議完成的重大歷史任務是(

)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會場A.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實現了向社會主義過渡C.徹底摧毀了封建制度 D.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5.有學者認為,名稱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為兩漢兩晉時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宋至元明時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這反映出(

)A.中國古代人民心態封閉保守 B.中國古代農業有兼容并包的傳統C.中國古代農業科技領先世界 D.自古以來中外文化交流頻繁6.1910年,第二國際籌劃設立國際勞動婦女節;1914年3月8日,歐洲多國婦女舉行反戰示威;1917年3月8日,俄羅斯婦女的罷工拉開了“二月革命”的序幕;1924年3月,中國國共兩黨共同慶祝婦女節;1975年,聯合國開始慶祝婦女節。可見,這一節日(

)A.完成了保障婦女權益使命 B.適應了亞非拉美民族解放運動的要求C.植根于國際社會主義運動 D.由世界各國革命和民主運動共同促成7.考古發現是了解歷史的重要依據。以下材料可作為我國原始農業發展證據的是(

)A. B. C. D.8.我國城市自產生迄明代幾千年間,除唐代德宗時出現過商人“罷市”活動外,再也找不到市民運動的記錄。而到了明代后期,僅萬歷一朝就多達五六十次,其中手工業工人、商販、作坊主作為領導者有十四次,占比25%。這說明(

)A.重農抑商政策松動 B.經濟發展威脅統治C.商業發展不受限制 D.市民階層發展壯大9.8世紀,阿拉伯都城巴格達市場上匯聚了來自各地的商品。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和絲綢;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和染料;從中亞細亞運來的紅寶石、織造品;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和毛皮。這表明(

)A.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B.阿拉伯帝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C.阿拉伯帝國成為東西方經濟交流的橋梁 D.商業的發展是阿拉伯帝國強大的根本原因10.香港回歸祖國以后,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變,法律也基本不變。香港抵御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非典”、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鞏固了自身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這主要得益于(

)A.“一國兩制”制度的實行 B.對外開放格局的不斷擴大C.“求同存異”方針的應用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11.《宋會要輯稿》記載宋高宗說:“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這反映了南宋(

)A.坊市界限打破 B.商品種類繁多 C.海外貿易繁榮 D.都市生活豐富12.“歐洲國家的持續、穩定的發展顯示了以下兩個因素:一是國內的進步與個人的完善;二是對外來影響的積極反映。”能為上述觀點提供佐證的是(

)A.資本主義的萌芽、文藝復興促進人們思想解放B.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四大發明的傳入推動歐洲的社會轉型C.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殖民地人民的反抗D.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工業化國家社會變化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家宣言》正式發表,主要內容是集中各國全部的經濟與軍事力量,共同對德、意、日軸心國作戰,直至最后勝利,絕不和敵國單獨媾和。《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面貌大為改觀,徹底改變了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戰爭的主動權從軸心國陣營轉移到同盟國陣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強大的戰略準備和軍事力量基礎。——據《<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從孤立走向聯合》材料二:在過去25年里,世貿組織不斷發展壯大,機構、職能和規則等不斷完善,成員共識日益大于分歧,包括一致同意對世貿組織規則實行重大改革,以完善全球貿易流動。迄今,世貿組織成員已增至164個,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98%以上。2015年,世貿組織成立20周年時,恰逢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受理第500個貿易爭端案件。對此,世貿組織總干事表示,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深受成員信任,成員認為這是解決貿易爭端的公平、高效機制。——《風雨兼程期待改革——記世界貿易組織成立25周年》材料三:全球生態問題。冷戰的結束使世界形勢發展的總趨勢走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但仍然存在著很多矛盾和沖突。美國為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不斷加強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軍事干預,嚴重干擾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據《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材料一中宣言簽署建立的組織的名稱。為什么說宣言的簽署,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面貌大為改觀?(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及其建立體現出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現在人類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4)根據上述材料及問題,談一談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14.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優秀精神品質歷久彌新,引導我們進行正確的價值追求。根據下面的圖文信息,回答相關問題。【人文精神】材料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莎士比亞(1)名人名言啟迪思想智慧。上面名言分別反映出怎樣的思想內涵?【革命精神】材料二

(2)遺跡、遺址承載歷史價值。從歷史地位和精神價值兩方面,分別解讀上面遺址反映的史實。【開拓精神】材料三

(3)歷史圖表見證治國舉措。上表中的數據變化分別得益于兩國哪些具體舉措?15.中國古代服飾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之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勞動人民將袖口部分逐漸收緊,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褲等樣式,從此中華民族上衣下褲的服飾形制普遍推廣開來。北魏建立政權后十分重視服飾禮儀的作用,從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漸將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領域,改穿農耕漢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飾在民族雜處和商旅往來中匯聚,各種文化傳播也為這一時期服飾文化的自由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摘編自江冰《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論略》材料二

“(女子)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舊唐書·輿服志》(中宗后)“宮人從駕,皆胡冒乘馬,海內效之,至露髻馳騁……”——《新唐書·車服志》材料三

2024央視春晚節目《年錦》,以紋樣傳統服飾來展示中國傳統服飾之美,穿著漢唐宋明四個朝代的女性服飾,其服飾紋樣采用的具有敦煌風格,寓意吉祥和美如意的紋樣,兼有中西合璧風尚,呈現多元文化的交相輝映特點。為了讓紋樣呈現得更加生動、立體,技術團隊運用虛擬技術對紋樣進一步加工創作,將三十多種平面紋樣,以AR形式,幻化成漢代的漆器、唐代的絲綢、宋代的玉、明代的琺瑯彩,在與舞臺、服裝、音樂、表演的自然融合中。——改編自《央視新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文化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代女性服飾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其反映的社會特征。(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服飾文化演變的認識。

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據估計,18世紀從印度和西印度群島蔗糖殖民地所榨取的資金總量與1800年在英國工業上投入的資金總量差不多。利潤豐厚的商業企業,與同時發生的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革一起,解釋了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這一問題。——摘編自錢乘旦《資本主義體系下的“世界強國”問題》材料二

工業革命從物質上增強了資本主義的力量。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運動更廣泛地開展起來……開始征服全世界。——摘編自斯塔夫利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方面下更大功夫,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積極引進國內外一流研發機構,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2024年3月21日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談談你對“榨取的資金總量與1800年在英國工業上投入的資金總量差不多”這句話的理解。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是什么?“制度變革”指的又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請你各舉一例,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運動更廣泛地開展起來”?這些“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運動”都起到了什么樣的共同作用。(3)根據材料三,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什么。綜上,請你用一句話談談對科技創新的認識。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參考答案:1.A【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時期朱元璋廢除丞相、清朝時期設置的軍機處,“閉關鎖國”是明清時期的對外政策,“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是明朝時期的對外關系,“臺灣府、駐藏大臣、伊犁將軍”是指清朝在臺灣地區、西藏和新疆地區設立的機構,因此他學習的主題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D項正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秦漢時期,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B項;“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是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C項。故選D項。2.C【詳解】根據材料“1851年,規模空前、震撼中外的農民起義正式爆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規模空前、履撼中外的農民起義是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武裝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太平天國運動正式爆發,材料意在說明太平天國運動的背景,C項正確;中英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1842年,排除A項;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排除B項;義和團運動是指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排除D項。故選C項。3.B【詳解】據題干“《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分布示意圖》(局部)”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①處遺址為河姆渡遺址,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的遺跡,這表明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故參觀①處遺址可以看到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B項正確;北京人生活的時代與河姆渡遺址所處的時代不同,在河姆渡遺址看不到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排除A項;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半坡遺址出土的,與河姆渡遺址無關,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在河姆渡遺址看不到,河姆渡遺址所處的時代還沒有鐵制農具,排除D項。故選B項。4.A【詳解】根據題干“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會場”和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A項正確;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排除B項;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徹底摧毀了封建制度,排除C項;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排除D項。故選A項。5.B【詳解】據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不同時期從不同地方引入各種植物,豐富了中國的物種,體現了中國古代農業能夠容納和融合來自不同地區的物種,具有兼容并包的傳統,B項正確;“胡、海、番、洋”等字概括了引入植物的路徑及年代,不能簡單認為是心態封閉保守,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的是植物的引入,并非農業科技領先世界,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中外經濟交流,不是文化交流,排除D項。故選B項。6.D【詳解】根據材料“1910年,第二國際籌劃設立國際勞動婦女節……1975年,聯合國開始慶祝婦女節”等信息可知,材料中多次出現“3月8日”和這一天婦女的抗爭事件,經過各國革命和民主運動的斗爭,最后終于將3月8日確定為婦女節,說明這一節日由世界各國革命和民主運動共同促成,D項正確;保障婦女權益使命仍需要繼續推進,排除A項;材料中也體現了歐洲多國婦女的抗爭,適應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要求的說法不準確,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世界各國革命和民主運動共同促成了婦女節日,不僅僅是社會主義運動,排除C項。故選D項。7.A【詳解】據題干“可作為我國原始農業發展證據”和結合所知識可知,河姆渡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骨耜是用于農業生產的工具,這可以作為我國原始農業發展的證據,A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不屬于原始社會,鐵農具的出現是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能作為原始農業發展的證據,排除B項;耬車是出現在西漢時期的農具,不能證明原始農業的發展,排除C項;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是成熟農業生產工具的體現,不能體現原始農業,排除D項。故選A項。8.D【詳解】根據材料“我國城市自產生迄明代幾千年間,除唐代德宗時出現過商人“罷市”活動外,再也找不到市民運動的記錄。而到了明代后期,僅萬歷一朝就多達五六十次,其中手工業工人、商販、作坊主作為領導者有十四次,占比25%。”,再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級力量壯大,努力爭取自己的權益而斗爭,D項正確;材料中未說明重農抑商政策的狀態,排除A項;經濟發展威脅統治在材料中無法找到依據,排除B項;商業發展不受限制與史實不符,且在題干中無法找到依據,排除C項。故選D項。9.C【詳解】從材料可以看出,巴格達城有來自當時四面八方的商品財富,反映出當時巴格達城商業貿易非常繁榮,成為東西方經濟交流的橋梁,C項正確;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應該是在新航路開辟以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未把阿拉伯帝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地位作比較,無法得出“阿拉伯帝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材料只表明了阿拉伯商業的繁榮,并未直接表明阿拉伯帝國是個強大的帝國,也沒有說明商業發展與阿拉伯帝國強大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0.A【詳解】根據題干“香港回歸祖國以后,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國兩制”就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A項正確;對外開放格局的擴大是在中國大陸形成的,與香港無關,排除B項;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與香港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1.C【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市舶之利”可知,宋朝設立市舶司,這促進了海外貿易,增加了宋朝的財政收入,C項正確;設立市舶司體現的是重視海外貿易,不能體現坊市界限打破,排除A項;設立市舶司體現的是重視海外貿易,無法體現商品種類繁多的特征,排除B項;都市生活豐富在材料中無法找到依據,排除D項。故選C項。12.B【詳解】據材料“一是國內的進步與個人的完善;二是對外來影響的積極反映”可知,材料說明歐洲持續發展的原因,一方面在國內發展,一方面在接受外來文化,結合所學可知,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體現了西方國內政治制度的發展,而接受中國的四大發明體現了其對外來文化的包容,符合題意,B項正確;資本主義萌芽和文藝復興都體現了歐洲自身發展,與外來影響無關,排除A項;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并不能直接推動歐洲的進步,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都出現于歐洲內部,不體現外來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13.(1)名稱: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原因:《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壯大了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2)作用:推動世界貿易的發展;有利于解決各國之間的貿易爭端,解決貿易壁壘;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今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它與聯合國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者世界和平與發展。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3)共同問題:環境問題、地區沖突、民族矛盾、霸權主義等。(4)做法:國家與國家之間應該加強合作,反對戰爭;建立新型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大力發展經濟,為解決出現的問題奠定物質基礎;構建人類共同體等。【詳解】(1)名稱:根據材料一“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家宣言》正式發表,主要內容是集中各國全部的經濟與軍事力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2年1月1日,美、蘇、中等26國在美國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成立。原因:根據材料一“《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面貌大為改觀,徹底改變了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戰爭的主動權從軸心國陣營轉移到同盟國陣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強大的戰略準備和軍事力量基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壯大了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因此說《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面貌大為改觀。(2)作用:根據材料二“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98%以上”可知作用是推動世界貿易的發展;根據材料二“2015年,世貿組織成立20周年時,恰逢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受理第500個貿易爭端案件”可知作用是有利于解決各國之間的貿易爭端,解決貿易壁壘;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今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它與聯合國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者世界和平與發展。發展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3)共同問題:根據材料三“全球生態問題”和“但仍然存在著很多矛盾和沖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面對的共同問題是:環境問題、地區沖突、民族矛盾、霸權主義等。(4)做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國際關系、建立新秩序、發展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國家與國家之間應該加強合作,反對戰爭;建立新型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大力發展經濟,為解決出現的問題奠定物質基礎;構建人類共同體等。14.(1)林則徐:強調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體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莎士比亞:提倡以人為中心,發揚人的個性,啟迪人們對人性的思考,體現人文主義精神。(2)圖1:歷史地位:標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精神價值: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等。圖2:歷史地位:發出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揭開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序幕等。精神價值:敢于反抗,勇于斗爭的革命精神;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樹立了榜樣等。(3)圖3:中國改革開放時期,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圖4:美國羅斯福新政期間,推行“以工代賑”興建公共工程;頒布《全國工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社會保障法》等。(每個國家寫出一個舉措即可)【詳解】(1)思想內涵: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并結合所學林則徐相關知識可知,林則徐強調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體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從“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并結合所學文藝復興相關知識可知,莎士比亞提倡以人為中心,發揚人的個性,啟迪人們對人性的思考,體現人文主義精神。(2)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繼續進行。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因此,“浙江嘉興南湖紅船”的歷史地位是:標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共一大的召開,形成了紅船精神,因此,“浙江嘉興南湖紅船”的精神價值可以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等。從“圣彼得堡涅瓦河畔‘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俄國十月革命相關。1917年11月7日晚,起義者包圍了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以“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為信號,起義者突破防線,沖進冬宮,臨時政府被推翻。因此,“圣彼得堡涅瓦河畔‘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歷史地位是:發出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揭開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序幕等。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月革命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樹立了榜樣。因此,“圣彼得堡涅瓦河畔‘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精神價值可以是:敢于反抗,勇于斗爭的革命精神;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樹立了榜樣等。(3)舉措:從材料三圖3可知,1978—2000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均有大幅度的提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12月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這種建立生產責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通過改革,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活力。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從材料三圖4“1933—1938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億美元)及失業率(%)情況表”可知,這一時期,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有所提升,失業率則有所下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與羅斯福新政有關。羅斯福新政期間,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推行“以工代賑”,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降低了失業率。頒布《全國工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社會保障法》等法律,協調了各個工業部門的企業活動,穩定了農產品價格,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這些措施都使得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得到提升。15.(1)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遷徙、民族交往的影響;統治者改革政策的推動;漢族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相互碰撞。(2)特點:女著男裝;受外來風格(或少數民族服飾等)影響;自由、自信等。特征:文化包容、開放;民族交融加強。(3)認識:服飾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存在的反映;服飾文化既有民族特色,又受到外來文化風格的影響,呈現出多元文化的交相輝映特點;服飾文化的變遷既有歷史的傳承,又有時代的創新。【詳解】(1)背景:根據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勞動人民將袖口部分逐漸收緊,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褲等樣式,從此中華民族上衣下褲的服飾形制普遍推廣開來”可知背景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遷徙、民族交往的影響;根據材料一“北魏建立政權后十分重視服飾禮儀的作用,從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漸將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領域,改穿農耕漢服”可知背景是統治者改革政策的推動;根據材料一“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飾在民族雜處和商旅往來中匯聚”可知背景是漢族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相互碰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