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2_第1頁
山東省德州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2_第2頁
山東省德州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2_第3頁
山東省德州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2_第4頁
山東省德州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德州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選擇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再選涂其它答案。非選擇題寫在答題卡對應區域。嚴禁在試卷上答題。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I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和諧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和審美追求,中國建筑藝術的和諧美,是“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在建筑藝術中的反映和體現。建筑藝術的和諧美,影響到營造觀念的各個方面。在布局安排上,中國建筑以群體組合見長,講究各單體建筑物的橫向有序鋪排,各單體之間又用廊柱等結構將它們聯結為一個龐大的建筑群體;在建筑方位、建筑色彩以及建筑空間分割等方面,又深受陰陽、五行等觀念之影響,將人、自然與建筑物構成一個有機和諧的整體。這種“天人合一”的有機整體觀,是中國建筑最基本的哲學內涵。中國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強烈的“尚中”情結,集中體現在對中軸線意識的強化和運用上。中軸線南北貫穿,建筑物左右對稱,秩序井然,成為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傳統。考古發掘資料表明,至少在周代,院落空間已呈均衡對稱,就已經出現了中軸線,進而南北方位逐漸與東西方位分野。面南為貴以后,南北軸線逐漸成為主軸線,重要建筑及空間位置正處于中軸線上。與中軸線建筑形式美相關的是中國傳統建筑群平面布置的均衡之美。均衡的建筑形象,在審美視覺上給人以安穩、持重、冷靜、坦然之感。但是,建筑的布局絕不是一種理想化的產物,這種理想的對稱均衡模式也不是絕對的,它往往受制于具體的場地、地形、交通等因素,匠人往往通過巧妙的藝術處理,在改變絕對對稱關系后保持原有的均衡追求,使人在觀感上仍獲得對稱均衡的審美效果。體量也是建筑藝術和諧美的一個重要品質。傳統建筑是皇權的象征,禮制的標幟,不同功能的建筑都要求有不同的體量。宮殿、都城、壇廟、陵寢等建筑形制,只有用巨大的有等級的體量,才能象征皇權的尊貴威懾和禮制的森嚴秩序,才能更有力地彰顯人與社會之“和”。儒家崇尚“大壯”之美,正是這一觀念的反映。儒道兩家都講“和”,都講“天人合一”。如果說,儒家思想通過宮殿、都城、陵寢、宗廟、民居等建筑形態,規范了倫理道德,以情與理的統一為審美理想,孜孜以求人與社會之和諧的話,那么,道家思想之于建筑則是以心與物的統一為審美理想,通過旨在追求人與自然之和諧的園林這一建筑形式,為文人士大夫的暢懷游心提供了一個自由之境。園林藝術是自然美、建筑美、人文美的相互滲透與和諧統一。它通過借景、對景、隔景、分景和空間處理等多種造園手法,創造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佳境,使自然美與藝術美達到了高度統一與融合。儒家禮制思想影響下的功能性建筑所講究的統一、均衡、對稱、裝飾等形式美原則,在園林建筑中都成了大忌,園林的和諧是由雜多和差異而構成的優美。中國園林建筑的和諧之美,正在于它所營造出的虛實相生、動靜相濟、淡雅幽遠、自然含蓄而又韻味無窮的意境之美。(摘編自劉月《和諧:中國傳統建筑審美之維》)材料二:道家哲學的核心是“道法自然”。中國傳統園林首要原則——“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顯然受到了素樸天然的道家思想的影響。古典園林營造手法多樣,其中之一就是借景。利用自然地形和環境來組織空間,精心布局,把某個景觀以外的風景巧妙地引“借”到此景觀自身,成為其一部分,這種手法就是“借景”。所“借”之景既可以是實景,也可以是虛景。“借”實景之例如頤和園,以大手筆“借”引了附近的西山之景,盡管源自人之巧思,但卻宛如天成。中國古典園林也善于借影、聲、光、香等虛景。《紅樓夢》中大觀園有一亭,名“沁芳”,水光借繞堤翠柳而顯得澄碧,流水借隔岸花香而沁得芬芳,小亭從而浸潤于縹緲清香及瀲滟水色之中,這應該是一例“借”虛景之佳作。甚至從園林景觀的命名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建筑與自然互映融會的情趣,比如,在“鋤月軒”里可以體會到“自鋤明月種梅花”的閑適。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古典園林的營造更多倚重于道家順應天然的思想。中國文化中的儒道互補的文化取向在典型的前庭后園式的中國庭院建筑形態中可窺一斑。前庭后園的空間結構中,整個建筑群的前部是主體建筑,供人日常居住并且進行社會交流;后部的花園則是冶游休憩之所。在前部的居住之地,士子文人執禮有節,履行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典訓;在后部的冶游之處,他們優游閑適,享受著世外桃源般幽雅無羈的生活情趣。正屋主室的嚴格對稱透出了儒家對于倫理秩序的講究;花園風景的迂回曲折則體現出道家對于自然情趣的追求。一座庭園的結構安排隱然融會了兩種處世立身的精神訴求。(摘編自汪洪瀾《天人合一: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哲學》)材料三:“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筑群分成三大塊,以中軸線對稱分為東、中、西三路布局,借助水面,與緊鄰的拙政園、忠王府融會貫通,保持建筑風格的一致。主庭院建筑環繞水面,形成一種向心、內聚的格局,使人感到開朗寧靜。在建筑色彩上,保留了蘇州特有的清淡、秀麗的黑白色調,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室內運用光線來做設計,菱形、海棠形、方形等樣式的漏窗依墻而設,伴隨太陽移動形成動人的光影效果。觀賞者盡管處在現代化的建筑中,卻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氛圍。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建筑“天人合一”的觀念,深受儒道思想的影響,是中國的哲學內涵在建筑上的最基本體現。B.中國古代建筑重視中軸線的作用,南北軸線逐漸成為主軸線,東西方位的建筑相對而言不再重要。C.園林建筑和諧之美,有儒家思想影響下由雜多與差異構成的優美,也有道家思想影響下韻味無窮的意境之美。D.前庭后園式的庭院建筑形態是儒道互補思想在建筑領域的具體體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得以統一。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傳統建筑群的均衡之美,即使受到具體場地、地形、交通等因素的限制也往往不會缺失,這得益于匠人巧妙的藝術處理。B.如果宮殿、壇廟、陵寢、民居等建筑形制,沒有用巨大的有等級的體量,儒家所崇尚的“大壯”之美就無從體現。C.園林之景借助命名可增添情趣,如蘇州園林“風來亭”就是借助虛景的典例,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長風送月來”的愜意。D.士子文人在主體建筑執禮有節,在后部的花園優游閑適,足見修齊治平的理想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可以和諧相融。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不能體現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傳統建筑特點的是()A.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阿房宮,有“前殿阿房,東西四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的記載。B.中國所稱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有聯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廈等等,圍繞著一個或若干個庭院或天井建造成的。C.《紅樓夢》中,賈母等在綴錦閣吃酒,命梨香院的女孩子們在藕香榭奏樂,賈母說“就鋪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著水音更好聽”。D.故宮的部分房屋設計,用統一的柱子等距離排放,柱后窗門樣式相同或相近,屋室多為左右對稱,或是在柱邊放置大小齊一、數量齊一的臺基。4.“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出自明朝著名造園家計成的《園冶》,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5.“蘇州博物館新館”是建筑大師貝聿銘的杰作,請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它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哪些理念。(二)現代文閱讀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秋收茅盾二百里內的十多個小鄉鎮上,幾乎天天有饑餓的農民“聚眾滋擾”。老通寶知道自己的小兒子多多頭也干了這犯“王法”的事,于是整夜睡不安穩,“不回來倒干凈,地痞胚子,我不認賬這個兒子。”被圍的市鎮不得不首先開了那“方便之門”:農民可以向米店賒米,到秋收的時候,一石還一石;當鋪里來一次免息放贖;鎮上的商會籌措一百五十擔米交給村長去分俵。保安隊與“方便之門”雙管齊下,居然那“搶米囤”的風潮漸漸平下去;這時已經是陰歷六月底,農事也迫近到眉毛梢了。老通寶一家總算仰仗那風潮,這一晌來天天是一頓飯,兩頓粥,而且除了風潮前阿四賒來的三斗米是冤枉債而外,竟也沒有添上什么新債。現在又要種田了,阿四和四大娘覺得那就是強迫他們把債臺增高。老通寶看見兒子媳婦那樣懶懶地不起勁,就更加暴躁。“明天,后天,一定要分秧了!阿四,還不打算打算肥料?”“上年還剩下一包肥田粉在這里呀!”阿四有氣無力地回答。突然老通寶跳了起來,惡狠狠地看定了他的兒子說:“什么肥田粉!毒藥!洋鬼子害人的毒藥!我就知道祖宗傳下來的豆餅好!豆餅力道長!肥田粉吊過了壯氣,那田還能用么?今年一定要用豆餅了!”“哪來的錢去買一張餅呢?”“放屁!照你說,就不用種田了!不種田,吃什么,用什么,拿什么來還債?”第二天一清早,小陳老爺剛剛抽足了鴉片打算睡覺,老通寶突然來借錢了。數目不多,一張豆餅的代價。一心想睡覺的小陳老爺再三推托不開,只好答應出面到豆餅行去賒。老通寶一路上有說有笑,到家后他把那餅放在廊檐下,卻板起了臉孔對兒子媳婦說:“死了才不來管你們呀!什么債,你們不要多問,你們只替我做!”春蠶時期的幻想,現在又在老通寶的倔強的頭腦里蓬勃發長,正和田里那些秧一樣,拔似的長得非常快。河里的水卻也飛快地往下縮。好容易從那干涸的河里車起了渾濁的泥水來,經過那六七丈遠的溝,便被那燥渴的泥土截收了一半。田里那些壯健的稻梗就同患了貧血癥似的一天一天見得黃萎了。老通寶看著心疼,急得搓手跺腳沒辦法。四大娘冷一句熱一句抱怨:白費了人工,而且多欠出一張豆餅的債!不單是老通寶家,誰家的田不是三五天內就要干裂的像龜甲呀!唯一的辦法是到鎮上去租一架“洋水車”救急。老通寶一聽到“洋”字,就有點不高興。況且他也不大相信那洋水車會有那么大法力。正在這樣懷疑著的老通寶還沒開口,四大娘卻先憤憤地叫了起來;“洋水車倒好。可是租錢呢?沒有錢呀!聽說踏滿一爿田就要一塊多錢!”“天老爺顯靈。今晚上落一場雨,就好了!”他急急忙忙跑到村外小橋頭那座簡陋不堪的“財神堂”前磕了許多響頭,許了大大的愿心。這一夜,老通寶整夜沒有合眼。正午時分,毒太陽就同火燙一般,那些守在小橋上的人忽然發一聲喊:來了!——那就是洋水車!“水就從這管口里出來,灌到田里!”管理那軟管子的鎮上人很賣弄似的對旁邊的鄉下人說。突然,那船上的機器發喘似的叫起來。接著,咕的一聲,第一口水從軟管子口里吐出來了,于是就汩汩汩地直瀉,一點也不為難。老通寶站得略遠些,瞪出了眼睛,注意地看著。他也不和兒子媳婦商量,徑拉了保人,擔保了二分月息的八塊錢,也叫那軟管子到他田里放水去了。太陽落山的時候。老通寶的田里平鋪著一寸深的油綠綠的水,微風吹著,水皺的像老太婆的臉。老通寶看著很快活,也不理四大娘的嘮嘮叨叨聒著“又是八塊錢的債”!接著是涼爽的秋風來了。四十多天的亢旱酷熱已成為過去的噩夢。村坊里的人全有喜色。老通寶更斷言著“有四擔米的收成”,是一個大熟年!有時他小心地撫著那重甸甸下垂的稻穗,便幻想到也許竟有五擔的收成,而且粒粒谷都是那么壯實!只要一次好收成,鄉下人就可以翻身,天老爺到底是生眼睛的!但是鎮上的商人卻也生著眼睛,他們只看見自己的利益,稻還沒收割,鎮上的米價就跌了!到鄉下人收獲他們幾個月辛苦的生產,把那粒粒壯實的谷打落到稻筒里的時候,鎮上的米價飛快地跌到六元一石!再到鄉下人不怕眼睛盲地礱谷的時候,鎮上的米價跌到一擔糙米只值四元!最后,鄉下人挑了糙米上市,就是三元一擔也不容易出脫!米店的老板冷冷地看著哭喪著臉的鄉下人,愛理不理似的冷冷地說:“這還是今天的盤子呀!明天還要跌!”然而討債的人卻川流不絕地在村坊里跑,洶洶然嚷著罵著。請他們收米罷?好的!糙米兩元九角,白米三元六角!老通寶幻想的肥皂泡整個爆破了!全村坊的農民哭著,嚷著,罵著。“還種什么田!白辛苦了一陣子,還欠債!”——四大娘發瘋似的見到人就說這一句話。春蠶的慘痛經驗作成了老通寶一場大病,現在這秋收的慘痛經驗便送了他一條命。當他斷氣的時候,舌頭已經僵硬不能說話,眼睛卻還是明朗朗的;他的眼睛看著多多頭似乎說:“真想不到你是對的!真奇怪!”一九三三年一月(有刪改)【注】《春蠶》《秋收》《殘冬》是茅盾農村三部曲。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饑餓中的搶糧風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后,終于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給我們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動的歷史圖畫。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搶米囤”風潮讓被圍的市鎮打開“方便之門”,人們因此渡過眼前難關,初步顯露出斗爭才會有希望的主題。B.文中兩次提及“春蠶”,從“春蠶”到“秋收”愈加悲慘的人物遭際,體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C.老通寶的心情隨著莊稼起伏多變,喜悅、著急、盼望,最終因希望破滅而送命,小說的節奏也隨之緩急有變。D.文中先寫農民豐收在望,繼而寫農民豐收成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產生了出人意料、發人深思的藝術效果。7.關于文中的次要人物,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多多頭有著最初的覺醒,干了犯“王法”的事,但老通寶認為這直接觸犯了自己的尊嚴。B.管理軟管子的鎮上人的賣弄似的話語讓老通寶下定了使用洋水車的決心,推動了情節發展。C.米店老板冷冷表情和腔調,表現了事不關己的商人對農民命運的漠不關心和無情嘲弄。D.四大娘對種田的懷疑和欠債的擔憂,在小說倒數第二段得到了應驗,表現了農民的艱辛與悲苦。8.社會環境對人物命運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文中老通寶的悲慘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9.好的結尾,往往令人嘆為觀止。本文結尾體現了作者獨特的藝術匠心,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相如從上至長楊獵。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豕,馳逐壄獸。相如因上疏諫曰:“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貴、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株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墟,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樂出萬有一危之涂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雖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司馬相如《上書諫獵》)材料二:貞觀十五年,遣使詣西域立葉護可汗,未還,又令人多赍金帛,歷諸國市馬。魏征諫曰:“今發使以立可汗為名,可汗未定立,即詣諸國市馬,彼必以為意在市馬,不為專立可汗。可汗得立,則不甚懷恩;不得立,則生深怨。諸蕃聞之具不重中國但使彼國安寧則諸國之馬不求自至。昔漢文帝有獻千里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兇行日五十,鸞輿在前,屬車在后,吾獨乘千里馬,將安之乎?’乃償其道里所費而返之。又光武有獻千里馬及寶劍者,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今陛下凡所施為,皆邈過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蘇則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則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貴也。’陛下縱不能慕漢文之高行,可不畏蘇則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魏征《諫遣使市馬疏》)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把答案標號寫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諸蕃聞之A且不重B中國C但使彼國D安寧E則諸國之馬不求F自至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陛下,對帝王的尊稱,本義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后演變為臣子對帝王的尊稱。B.涂,指道路,與《齊桓晉文之事》中“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的“涂”意思相同。C.下,指落后,與《六國論》中“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的“下”意思相同。D.遽,文中是“就”的意思,“遽”與成語“疾言遽色”中的“遽”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皇帝愛好馳騁射獵,司馬相如跟隨身旁,出于皇帝自身安全的考慮,寫了這篇奏疏。B.材料一從逸材之獸和人之不意兩個方面來寫射獵的危險,勸諫皇上深察無形之危和隱微之禍,及早防備。C.材料二魏征認為太宗在可汗封立之前就到各國買馬,會讓西域各國認為太宗的目的并不是專立可汗。D.材料二唐太宗最終聽從了魏征的勸諫,停止買馬,并遍施恩惠,說明他善于納諫,是位賢明的君主。13.材料一、二同是“勸諫”,但勸諫方式不同,請加以分析。1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然睹促織,隱中胸懷。折藏之,歸以示成。(《促織》)(2)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二)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別謝師宰王安石閭闔①城西地如水,雞鳴黃塵波浪起。窮年一馬望扶桑②,東得省門③身輒止。簿書期會老紛紛,邂逅論心喜有君。數日未多還舍我,相看愁思亂于云。【注】①閶闔:原指傳說中西邊的天門,這里借指京城。②扶桑:代指太陽。③省門:宮門,禁門。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望扶桑”寫詩人的政治理想,“窮年一馬”表現詩人追求的執著與孤獨。B.“身輒止”表現詩人渴望實現政治抱負卻無法繼續精進無奈與無力之感。C.“老紛紛”寫詩人官務冗繁,以此更襯托出與好友謝師宰“論心”的欣喜之情。D.尾聯中詩人寫與友人短暫相聚后而又離別的傷感,以景結情,余味無窮。16.本詩的首聯廣受后世稱道,請加以賞析。(三)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諫言唐太宗對百姓不要用嚴刑監督和聲威震懾,因為這樣會使百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詩開闊的意境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