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課先秦至秦漢的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考點定位】(1)先秦至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變化、選官監察與國家治理。(2)先秦至秦漢時期法律與教化、賦稅貨幣制度與社會基層治理。(3)秦漢時期民族政策、邊疆治理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一、先秦至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1.政治制度的演變。(1)西周——貴族等級分封制。①內容: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區分封給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建立諸侯國。諸侯和卿大夫繼續分封,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特征:周天子與各級貴族都實行__________________;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2)商周王權的特點:原始____________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國人可以通過輿論影響朝政。(3)春秋戰國時期。①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宗法血緣關系的瓦解,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②戰國時期:各國在政治上進行重大改革(商鞅變法最具代表性),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____________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4)秦朝的政治制度。①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都在皇帝手中。②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是皇帝,中央設三公九卿,地方推行____________。③文書制度: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行政,建立以____________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以保障政令傳送到全國各地。[小練1]皇帝自稱“朕”,命和令分別稱為“制”與“詔”,印稱為“璽”。這體現了古代皇帝制度的哪一特點?秦始皇采取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特點:皇帝獨尊。主要目的:宣揚豐功偉業。(5)漢代的行政制度:漢承秦制,略有損益。①中央:西漢時期漢武帝設立____________,削弱了外朝丞相的權力。東漢時期劉秀將____________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②地方:西漢初實行__________________。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2.官員選拔與管理。(1)春秋戰國時期官員選拔。①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襲的世官制,貴族世代壟斷高官。②春秋戰國時期:薦舉功勞制,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____________授予官職。(2)秦漢選官制度。①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即向官吏學習____________而為官。②漢代——察舉制:漢武帝時期形成,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分常科(歲舉)和____________(無固定時間);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積功勞為官和征辟也是兩漢官員選拔制度的重要補充。(3)秦漢官員的考核與監察。①考核:____________是秦漢時期考核官員的主要辦法。②監察:漢武帝時實行刺史制度,刺史代表皇帝____________,監察豪強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小練2]《后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據此可知,三公權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光武帝吸取歷史上皇權受威脅的教訓,擴大了尚書臺的權力。3.法律與教化。(1)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①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戰國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統治者已經使用法律來治理國家。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____________”引發了一場辯論,這是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②春秋戰國的德治與法治之爭。核心觀點儒家認為人性善,主張____________;法家認為人性惡,主張法治評價儒家思想并不適用于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____________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小練3]法家認為君主應該用法和刑來管理國家;儒家卻認為禮可以治理社會。你認為誰的思想更適合當時的社會形勢?為什么?[提示]法家思想更適合當時的社會形勢。原因:儒家的仁政與德治思想難以落到實處,而法家思想能夠解決現實問題,帶來富國強兵的實際利益,滿足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2)秦漢時期的法律。①秦以____________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漢朝沿襲秦律,制成《____________》。②秦漢朝廷還發布法律文告,稱為“令”。律和令都具有____________效力。[小練4]1983—1984年,于湖北江陵張家山247號漢墓出土了漢簡《二年律令》。共有竹簡526枚,簡文含27種律和1種令。漢簡《二年律令》的出土有什么意義?[提示]《二年律令》的出土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秦律和漢律的認識。二、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1.民族關系。(1)秦朝。①設立官職:設典客、____________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②邊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在今兩廣地區設____________、桂林郡、象郡等。(2)漢朝。①設立官職:設____________管理民族事務。②邊疆管理。北方漢初,對北方的匈奴采取____________;漢武帝時期,三次出擊匈奴,取得大勝;89年,竇憲出擊北匈奴西面在河西走廊設“____________”;設西域都護府東北西漢設________________③邊疆開發: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設置__________,督率戍卒屯田。2.對外交往。(1)先秦:以____________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2)漢代:打通了陸海兩個通道。①陸路經____________向中亞、西亞延伸。97年,____________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海路最遠可以航行到____________南部。②東漢:____________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小練5]“‘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于1784年出土于日本,現藏于日本福岡市博物館。據此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提示]早在漢朝時期我國就已經與日本友好交往,中日關系源遠流長。三、先秦至秦漢時期的貨幣、賦稅制度與基層治理1.貨幣的演進。時間表現原始社會二里頭遺址出土了海貝,用骨頭、石頭做成的仿制貝商朝后期開始出現銅鑄幣春秋戰國各國使用多種樣式的____________秦朝貨幣統一為________________[小練6]秦朝在圜錢基礎上將貨幣統一為圓形方孔錢,這種樣式在此后被長期沿用。貨幣的統一有什么重大意義?[提示]加強了全國各地的經濟聯系,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鞏固了集權統治,維護了國家統一;為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2.賦役制度與戶籍制度的演變。(1)賦役制度的變化:秦漢時期的賦役制度大致包括____________、人頭稅和徭役三種。田賦秦朝“收泰半之賦”;漢高祖實行____________的稅率,漢景帝改為三十稅一人頭稅秦朝的主要有口賦。漢朝的分口賦、算賦。漢朝還征收____________徭役秦漢徭役有____________、正卒、戍卒三種(2)戶籍制度演變。戰國時期國家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秦朝實行____________制度漢朝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百姓編戶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3.社會基層治理。(1)基層組織:秦漢時期,縣下設鄉和里。鄉設__________,掌教化。里設里正。鄉、里之外有亭。(2)社會治理:秦漢時期,推行____________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督。[答案自填]一、1.貴族等級分封序列嫡長子繼承制 民主傳統官僚制郡縣制郵傳中朝尚書臺郡國并行制2.軍功大小律令特科上計制巡行郡國3.鑄刑書德治法家思想法家九章律法律二、1.典屬國南海郡大鴻臚和親政策河西四郡護烏桓校尉田官2.中原河西走廊甘英印度倭國三、1.銅鑄幣圓形方孔錢2.田賦十五稅一財產稅更卒分類登記3.三老什伍主題一繼承與創新——先秦至秦漢政治制度的演變學者研究——周秦之變與漢承秦制史料一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順應中央集權和皇權制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在官僚制時代,不管是舊貴族、新貴族,還是新興的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才能成為政體的直接參與者。——《文史縱橫》2009年第3期史料二自古就有“漢承秦制”之說,在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法律、職官等領域內考察,這是非常準確的概括。秦所創設的皇帝制度,把最崇高的名號、最顯赫的地位、最根本的權力集中到君主一人身上,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的確立。它通過朝議和文書、輿服、后宮、陵寢等相關規定,把“君尊臣卑”的政治倫理制度化,樹立了絕對皇權的統治秩序。故自漢及清,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不替。——摘自劉芃、朱漢國《歷史學習精要》(1)根據史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帶來的周秦之際的政治變化。[提示]從分權到集權,從世襲到任命。(2)根據史料二,概括漢代繼承秦朝政治制度的表現。[提示]繼承了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制度;沿用了官僚政治;繼承了“君尊臣卑”的政治倫理制度的相關規定。歷史解釋——漢武帝時期強干弱枝的重要措施(1)遷徙郡國豪富,有效地打擊了地方勢力,加強了朝廷力量。(2)推恩王侯子弟,進一步解決了諸侯王過于強大難以制約的問題。(3)頒布“附益法”,限制士人與諸侯王交游。(4)懲治地方豪族,對于抑壓地方豪族的猖獗氣焰、提高專制皇權,起了顯著的作用。(5)設置十三部刺史,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史料證史——漢代察舉制的特點及作用史料漢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舉后直接授官,充分適應了君子賢人任官以“軌德立化”的思想。自東漢光武帝始,察舉實施中“授試以職”,舉主對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職務,以此檢驗其是否“便習官事”,合格者方舉至中央。——摘編自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根據史料,概括西漢察舉制的選官原則,簡述東漢察舉制的發展表現。[提示]原則:以德取人。表現:注重官員的吏治能力;舉薦與考試相結合。唯物史觀——察舉制的評價(1)優點。①察舉設置之初,個人的社會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選官的唯一依據,體現了選賢任能的原則,選拔出不少濟世之才。②極大地促進了講習儒經的社會風氣的形成和教育的發展。③有利于中央集權,察舉權雖然下放到地方,但是官吏的任免權仍由中央掌握。(2)缺點。①察舉用人的大權操縱在州郡等地方官手里,被權門勢家把持,導致作偽成風,流弊百出。②被察舉者因察舉人而走上仕途,必對察舉者感恩、效命,極易產生宗派行為,形成地方集團。③察舉選才的標準雖標明德才兼備,但實際是重德輕才。主題二融合與強化——先秦至秦漢法律、教化與社會治理學者觀點——先秦至漢代儒法之爭與教化史料一事實上,“儒法之爭”不僅存在于春秋戰國時代,也不止于秦漢帝國創立過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爭的實質關涉到“如何立國”和“如何治國”兩個重大政治問題。……不過,漢武帝時期儒家在立國問題上政治意識已趨于成熟,儒法之爭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終成就了泱泱中華帝國文明。——摘自趙明《儒法之爭與帝國政治意識的誕生》史料二《漢書·武帝紀》記載:“今詔書昭先帝圣緒,令二千石舉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風易俗也。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漢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學,把五經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設五經博士,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地方上,各郡國都設立學官,教授儒學,宣揚忠孝之道。——摘編自陳輝《秦漢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轉變及其借鑒意義》(1)根據史料一,分析論證為什么“儒法之爭”的結局必然是儒法合流。[提示]儒法之爭的實質是“如何立國”和“如何治國”兩大政治問題的爭論。秦漢時期,中央集權政治不斷發展,農耕經濟和社會逐步走向繁榮,文化發展多元一體,儒法合流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2)根據史料二,歸納漢武帝宣揚忠孝觀念的主要途徑。[提示]途徑:改革選官制度,將孝廉作為選官的主要標準;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統,宣揚忠孝之道。歷史解釋——漢代以來法律的儒家化趨勢(1)儒家法律思想的實質是“德主刑輔”,禮法結合。它綜合了道德教化和刑罰鎮壓的兩種統治策略,這種立法指導思想更符合統治階級的要求。(2)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強調的貴賤、長幼、親疏有別,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要求。(3)儒家學說中所強調的“親親、尊尊”原則,符合中國封建社會的家族觀念。(4)從政治制度上看,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也需要運用儒家學說來體現法律的等級性、特權性,以此來保障官僚地主階級的特權。學術觀點——漢代的基層治理與社會教化史料漢初依據秦制重建了三老體系,在“毋煩民,欲為省”的思想下,《漢書·高帝紀》二年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除此之外鄉官之首的三老作為當地人管理地方治安、解訟理怨,還可向朝廷反映地方官的政績。漢初孝廉大多只聞于鄉里,沒有三老一級的推薦無法聞于州郡。……漢時期許多鄉官憑借自身權勢決定鄉間事務,三老無法再隨意行使權力。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宣傳禮儀道德為本職的三老原本的功能已基本喪失,自此漸漸湮沒。——摘編自張智慧《漢代鄉官研究》根據史料,概括漢初設置“三老制”的背景,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三老”逐漸湮沒的原因。[提示]背景:漢承秦制;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漢初民生凋敝,與民休息;選拔人才的需要。原因:儒學地位的提高;三老逐漸形成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歷史解釋——秦漢時期社會基層治理的特點(1)秦漢時期的鄉亭里制各司其職,主要是負責征派賦稅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三老掌管教化,實行思想控制,嗇夫游徼則負責緝盜安民。(2)秦漢時期的基層社會管理受到統治思想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漢代呈現儒表法里的特征。(3)宗族和君權逐漸分離。秦朝到魏晉時期,族權與君權分離,進入到世族、士族制時代,宗族開始出現民間化趨勢,官民合治的模式逐漸形成。命題點1兩漢刺史制度的演變(2023·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漢武帝時設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舉秀才。東漢,“州里”“州閭”“州黨”等語匯逐漸行用,意為同鄉,州刺史被尊稱為“使君”。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這在當時()A.推動了察舉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C.有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D.強化了監察制度的效力解析:選B。材料“州部可以推舉秀才”說明州的權力有所擴大。根據材料“‘州里’‘州閭’‘州黨’等語匯逐漸行用”“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并結合所學可知,東漢后期“州”開始正式作為行政區出現,原本的“十三州”監察區開始正式成為行政區劃,而其行政長官權力也隨之大增,這容易導致地方豪強割據,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故B項正確。察舉制是西漢時期形成的自下而上舉薦人才的制度,排除A項;東漢時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的逐漸形成容易導致地方出現豪強勢力,“抑制”表述錯誤,排除C項;東漢時期,州刺史成為地方的行政長官,不再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監察官,這并未強化監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項。命題點2東漢末年曹操復古改制的特點(2023·高考江蘇卷)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下詔恢復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國并于冀州”,裁撤本為孫權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將全國州數始終維持在九個。曹操復古改制的實踐體現了()A.魏國在三國中占據優勢B.大一統思想的歷史傳承C.東漢朝廷政令執行通暢D.地方行政層級持續變化解析:選B。根據材料可知,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下詔恢復古代九州之制,體現了曹操受漢代大一統思想的影響,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三國的對比,排除A項;曹操并不代表東漢政權,排除C項;曹操的改制并沒有持續下去,排除D項。命題點3秦朝的文書制度(2024·深圳高三調研)文獻與出土資料均反映秦朝文書來往十分繁密。秦朝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秦始皇日夜批閱大量文書。材料能夠說明()A.“書同文”取得了顯著效益B.全國信息交流主要依靠文書傳遞C.“車同軌”發揮出巨大作用D.中央集權國家治理中文書的價值解析:選D。秦統一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上傳下達,建立了“文書制度”,所以在秦朝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治理中,文書發揮著重要作用,故選D項。“書同文”是指統一文字,不同于“文書制度”,排除A項;“主要依靠文書傳遞”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文書制度,與“車同軌”無關,排除C項。命題點4秦朝法律與社會治理(2024·大灣區一模)秦律針對不孝的懲罰很細致,將不孝視為重罪,鼓勵父母告發子女不孝,針對不孝施以流放、斷足等嚴厲的刑罰,贍養老人逐漸成為強制性義務。這反映出秦代()A.社會穩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B.改變了以法為教的治國方針C.嘗試采用外儒內法統治策略D.維護綱常倫紀是其立國根基解析:選A。根據材料可知,秦律針對不孝的懲罰很細致和嚴厲,律法中融入孝,有助于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從而鞏固統治,反映出秦代社會穩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故選A項。“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是秦統一后實行的選官制度,材料依然強調秦律,說明這一政策并未改變,排除B項;漢朝開始采用外儒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企業戰略管理中的領導力作用試題及答案
- 項目決策過程中的風險控制試題及答案
- 軟件項目的團隊協作模式試題及答案
- 行業規范與標準遵循計劃
-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2025屆數學七下期末綜合測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軟件設計師考試綜合策略分享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南陽師范學院輔導員考試真題
- 2024年南京藝術學院輔導員考試真題
- 2024年南方醫科大學輔導員考試真題
- 2024年溫州平陽縣婦幼保健院招聘筆試真題
- 教師專業發展第3章-教師專業發展趨向課件
- 員工手冊070509
- 羅斯公司理財Chap004全英文題庫及答案
-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永遠不能忘卻的事故(課堂PPT)
- 安裝調試培訓及驗收方案
- 勞動合同法培訓ppt課件
- 公制螺紋公差速查表
- 交通運輸水運工程造價定額中心
- 鵲橋仙(公開課課件)(蒼柏書屋)
- 大班繪本《變色龍卡羅》
- 軍人申請結婚報告表函調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