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施工基坑變形監測_第1頁
測量施工基坑變形監測_第2頁
測量施工基坑變形監測_第3頁
測量施工基坑變形監測_第4頁
測量施工基坑變形監測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6.1監測目的和依據 16.2監測等級和監測范圍 16.3監測對象及項目 16.4基準點、監測點的布設位置、數量及技術要求 26.5監測方法及注意事項 36.6監測頻率 46.1監測目的和依據1)監測目的基坑變形監測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①工程基坑施工期間對基坑支護結構及臨近建物實施監測,為相關部門及時提供可靠的數據和信息,用以評定基坑施工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程度,對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及時提供建議,使有關各方有時間做出反應,避免惡性事故的發生;②與第三方方監測數據進行校核。2)監測依據(1)《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標準》(GB50497-2019)(2)《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T12898-2009)(3)《工程測量技術規程》(DB11/T339-2016)(4)《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8-2016)(5)相關圖紙6.2監測等級和監測范圍1)監測等級本項目基坑深度24m(>15m),為深基坑,確定本工程自身風險等級為一級;基坑邊緣外側0.7H(H為基坑深度,單位m)范圍內有重要建(構)筑物,確定周邊環境風險等級為一級,綜上所述,本項目基坑監測等級為一級。2)監測范圍根據主要影響區和次要影響區建(構)筑物分布、基坑支護結構和巖土體情況,本項目監測范圍包括基坑支護結構、周邊地表和道路及周邊建筑物變形監測。6.3監測對象及項目根據本工程特點,依據工程設計方案及相關規范的要求,監測的主要內容為基坑工程支護結構及基坑周邊環境監測兩部分。1)基坑工程支護結構監測(1)護坡樁水平位移監測:(2)護坡樁頂豎向位移監測:(3)周邊地表沉降監測;(4)現場巡查。2)基坑周邊環境監測(1)周邊道路沉降監測;(2)周邊建筑物沉降監測;(3)現場巡查。6.4基準點、監測點的布設位置、數量及技術要求本項目高程基準點和平面基準點采用同一點布設,擬布設3個基準點,編號1G1、1G2、1G3,支護結構監測點應在結構施工過程中根據施工進度及時埋設,工程周邊環境監測點應在施工之前埋設。監測點應埋設在變形體上能反映變形特征的位置上,并便于工作基點或鄰近的基準點對其進行觀測。支護結構頂豎向監測點布設宜與支護結構頂水平位移監測點共用。1)護坡樁水平位移監測點布設位置和埋設方法(1)按照規程要求,結合現場情況,護坡樁水平位移監測點沿基坑支護樁頂布設,基坑中部、陽角處、深度變化部位、鄰近建(構)筑物及地下管線等重要環境部位、地質條件復雜部位等應布設監測點。監測點間距20m左右,設置在圍護結構冠梁頂部,監測點位置可根據現場情況適當調整。(2)根據現場情況,護坡樁水平位移監測點采用打入水泥釘,用噴漆在監測點周圍做好明顯標記,并在施工過程中要加強對監測點的保護。(3)本項目護坡樁頂水平位移監測點擬布設30個點,編號B1~B30。2)護坡樁頂豎向位移監測點布設位置和埋設方法護坡樁頂豎向位移監測點不單獨布設,與其水平位移使用同一監測點,擬布設30個點,編號B1~B30。3)周邊地表和周邊道路沉降監測點布設位置和埋設方法(1)沿平行基坑周邊邊線布設的地表沉降監測點應不少于2排,排間距宜為3m~8m,第一排監測點距基坑邊緣不宜大于2m,每排監測點間距宜為10m~20m。應根據基坑規模和周邊環境條件,選擇有代表性的部位布設垂直于基坑邊線的橫向監測斷面,每個橫向監測斷面監測點的數量和位置應滿足對基坑工程主要影響區和次要影響區的控制,每側監測點數量不宜少于5個。監測點及監測斷面的布設應與圍護結構監測點和周邊環境監測點布設位置相結合。(2)在堅固的水泥路面布點時,必須先鉆孔將鋼釬標志打入原狀土層中,以排除空層的影響。地表、道路沉降監測點設置淺埋法,采用較大直徑的水泥釘(直徑≥5mm)或短鋼筋(直徑≥10mm)在路面設置監測點。(3)本工程擬布設周邊地表和周邊道路沉降監測點30個點,編號C1~C30。4)周邊建筑物沉降監測點布設位置和埋設方法(1)周邊建筑物沉降監測點宜布設外墻或承重柱上,位于主要影響區監測點沿外墻間宜為10m~15m,或每隔2根承重柱布設1個監測點;位于次要形響區監測點沿外墻間宜為15m~30m,或每隔2根~3根承重柱布設1個監測點;在外墻轉角處應有監測點控制,在高低懸殊或新舊建(構)筑物連接、變形縫、不同結構分界、不同基礎形式和同基礎埋深等部位的兩側應布設監測點,風險等級較高的建(構)筑物應適當增加監測點數量。(2)沉降監測點的布設位置應避開雨水管、窗臺線、散熱器、暖水管、電器開關等有礙設和觀測的地方,應針對周邊建筑物具體情況選用鉆孔埋設法和強力膠粘法設置監測標志。=1\*GB3①鉆孔埋設法:采用直徑15mm~25mm的鋼筋制成沉降監測點標志,尺部位加工成半球形狀,并涂抹防腐劑,應確保監測標志與建筑物之間固定牢固;=2\*GB3②強力膠粘法:在所選定的建筑物位置用干抹布將建筑物表面擦洗干凈:然后用強力膠均勻涂抹監測條碼標志背面及建筑物表面;將監測條碼標志按壓牢固。24小時后方可使用。(3)監測時應注意觀察監測點穩固狀況,做好明顯警示標志,防止監測點被破壞。(4)本項目周邊建筑物主要有北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教學樓、西側魏公村小區住宅樓。擬布設24個點,編號J1~J24。6.5監測方法及注意事項1)水平位移監測本工程水平位移監測擬采用平面獨立坐標系統,根據水平位移監測等級的要求,擬使用拓普康ES-102采用極坐標法進行平面基準點和水平位移監測點的測量,待支護結構頂部完成硬化滿足布點條件后,及時布設監測點,監測點穩定后立即進行初值的采集。2)豎向位移監測本工程沉降或豎向位移監測擬采用獨立高程系統,根據沉降監測等級的要求,擬使用蘇州一光水準儀DSZ2采用四等水準方法進行高程基準點和沉降或豎向位移監測點的測量,高程基準點和沉降或豎向監測點分別布設為閉合水準路線。監測點每次測量時應聯測2個以上的基準點,及時布設監測點,監測點穩定后立即進行初值的采集。3)監測注意事項(1)沉降或豎向位移監測點初始值應在監測點埋設穩定后,至少連續獨立進行2次觀測,取其穩定值的算術平均值作為初始值。(2)同一監測項目現場監測作業宜固定監測人員、使用同一監測儀器和設備,在基本相同的時段和環境條件下,采用相同的監測方法和監測路線開展監測作業。(3)使用的水準儀i角不應大于10”。高差測量數據取位至0.1mm。(4)觀測前應正確設定電子水準儀記錄文件的存貯位置、方式和各項控制限差參數。(5)水準觀測應在標尺分劃線成像清晰而穩定時進行。下列情況下不應進行觀測:a.日出后與日落前30分鐘內;b.太陽中午前后各約2小時內;c.標尺分劃線的影像跳動而難于照準時;d.氣溫突變時;e.風力過大而使標尺與儀器不能穩定時。(6)監測全過程應做好監測設施的保護工作,設置保護裝置,做好保護標識,監測點受破壞后應及時恢復或采取補救措施。6.6監測頻率根據《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8-2016),確定基坑觀測頻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