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8講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1.秦朝(1)管理機構: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2)邊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在今天的兩廣地區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漢朝(1)管理機構: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2)邊疆管理北方漢初,朝廷對北方的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三次出擊匈奴,取得大勝;89年,竇憲出擊北匈奴西部在河西走廊設“河西四郡”;設西域都護府東北西漢設護烏桓校尉(3)邊疆開發: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西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3.隋朝(1)民族關系: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2)邊疆管理:主要推行郡縣制,但往往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3)對外關系:加強了與流求的接觸,曾三次派人抵達流求。4.唐朝(1)民族關系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間數次會盟南詔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2)邊疆管理:主要機構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西北設安西、北庭都護府,北方設安北、單于都護府,東北設安東都護府,南方設安南都護府。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5.兩宋時期(1)民族政權并立:先后與遼、西夏、金并立。(2)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從沒有中斷過。6.元朝(1)民族關系:統治者一方面“行漢法”,另一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了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2)邊疆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在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征發賦役。7.明朝(1)管理機構:除禮部、鴻臚寺外,還有四夷館。(2)邊疆管理①北方:修筑長城,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號“九邊”。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②東北、西北和西南:在東北設都司、衛、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在西北設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衛;在西南設土司。衛所和土司官員由各族酋長世襲任職,統領部屬。③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并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8.清朝(1)管理機構: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2)民族管理①聯姻: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②軍事斗爭: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了西北邊疆。③冊封: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④“改土歸流”:在西南,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二)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漢陸路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海路從合浦郡徐聞縣出發,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隋唐至宋陸路隋唐時期與西域商路暢通。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管理通商事務。唐朝與大食國的接觸,使造紙術傳入阿拉伯地區海路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國王也遣其子隨常駿來到中國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將唐朝文化帶到日本宋朝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又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元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13世紀,馬可·波羅抵達中國,17年后,由泉州經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馬可·波羅行紀》明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清1689年,中俄就雙方邊界訂立《尼布楚條約》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但清政府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二、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1.專制王權國家建立(1)背景: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②宗教改革運動,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世俗權力,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2)過程:①英國: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②法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王權達到頂峰。③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2.民族國家建立背景①對民族語言的重視強化了民族認同,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②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③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④出現了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國家在人們的意識中越來越重要經過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特點民族國家有的由單一民族組成,更多的則是包括了多個民族(二)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原因隨著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過程荷蘭人格勞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與天主教同盟爆發戰爭,歐洲各國紛紛卷入其中1648年,交戰各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在此基礎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意義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1815年,歐洲各國在維也納會議及此后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建立起維也納體系。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三)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背景①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國際法遭到嚴重破壞。②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表現國際聯盟性質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局限①被英國和法國控制,國聯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②規定了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之難以履行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非戰公約》內容締約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結果并未真正實行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1)1945年,《聯合國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2)新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3.評價(1)積極性: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2)局限性:一些大國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進行制裁或發動戰爭,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三、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1)歷史淵源: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逐漸形成多元一體格局。(2)近代現狀:許多少數民族長期遭受統治階級的壓迫和歧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3)黨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2.過程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區域自治”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它成為我國第一個省一級的自治區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3.概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先后成立。此外,還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縣(旗)。(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原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全面恢復和落實黨的民族政策表現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正式頒布實施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進行了有關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工作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個離不開”,深刻闡述了中國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推進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作用維護國家的集中統一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三)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2.中共十九大: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3.民族工作的新內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民族工作領域的具體體現。4.中共二十大: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四、當代中國的外交1.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特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內容1949年上半年,毛澤東先后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三條方針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國首先與蘇聯建交,接著與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麥、瑞士、芬蘭等國建交1954年6月,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進展到1956年,中國又與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爾、埃及、敘利亞、也門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國對外關系史上出現了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中國逐步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20世紀70年代自1970年起,中國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希臘、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2.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背景: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的外交政策朝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進行重大調整。②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在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方面取得重大進展。(2)成就:①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國家關系正常化。②世紀之交鞏固周邊關系a.解決了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的邊界問題。b.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即“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c.中國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韓國、越南、蒙古等國的關系也取得新進展建立伙伴關系與發展中國家合作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論壇,2003年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推動二十國集團成為國際經濟治理主要平臺,與俄羅斯、印度、巴西一起創立“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3.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中共十九大前:①政策:推動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妥善處理分歧;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提出“真實親誠”理念,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②成就: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2)中共十九大:①政策: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推進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②成就: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3)中共二十大:①中國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②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基礎性概念】1.羈縻政策:羈縻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管理邊疆民族的一種常用政策。即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承認其酋長、首領在本民族和本地區中的政治統治地位,任用少數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隸屬于中央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外,其余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2.衛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軍政制度。明代全國普設衛所,衛所作為明朝基本的軍事單位,管轄一定數量的軍戶,承擔軍役。衛所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軍事性質的地理單位,涉及明帝國的版圖、管理體制、土地、戶籍制度、人口遷移等一系列問題。3.改土歸流:是指改土司制為流官制,是指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廢除世襲土司統治,而改任流官統治的一種政治措施。這些措施的推行加強了中央王朝對邊遠地區的統治,促進了邊遠地區的發展以及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4.民族意識:指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經濟生活及歷史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往往與民族的歷史遭遇和所處地位有密切關系。5.“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同”是指亞非各國面臨共同的任務,即反對殖民主義和維護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爭,發展經濟;“異”是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6.中國的世界秩序觀:以堅持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立足點,以維護國際秩序總體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以推動新型國際關系為著力點。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關鍵處提問】1.教材P62“唐朝《禮賓圖》壁畫”主要描繪了鴻臚寺官員接待外來賓客的場景。這幅圖說明了什么?[提示]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促進了民族關系的發展和中外交流。2.觀察教材P70圖片“《馬賽曲》曲譜”,分析《馬賽曲》在當時的法國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鼓舞法國人民保家衛國的斗志,激發他們的國家意識,促進法國民族國家的形成。3.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到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訪問。(摘編自教材P81)這次訪問有何意義?[提示]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推動了中國建交高潮的到來。4.閱讀教材P85“歷史縱橫”,二十國集團這一論壇會晤機制的宗旨是什么?[提示]為推動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進行開放及有建設性的討論和研究,以尋求合作并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主題中國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維度1】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典例1](2024·湖北華中師大一附中模擬)大一統思想與邊疆治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大一統思想中夷夏觀的發展變化與歷代中央政權在儒家民族觀指導下制定的民族政策息息相關。中國從周朝開始,逐漸形成一種“化外主義”的治邊觀,與此相應地也逐漸形成了自秦漢以后“羈縻而治”的治邊思想。儒家堅持“天下大同”的家國觀,堅持“有教無類”,將教化與仁、義、禮相結合,構成儒家民族觀的基本要義;儒家在政治上主張“和為貴”,禮教本身也包含著和平主義的特征,儒家所倡導的用夏變夷的民族觀對后世影響深遠。——摘編自邵方《儒家民族觀影響下的中國古代民族法制》材料二下表為中國古代王朝對邊疆的治理政策。時期邊疆治理秦移民墾殖,加強交通、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立道(相當于縣),對歸順的較大的少數民族部落實行屬國的管理形式漢漢承秦制,在邊疆地區設立使匈奴中郎將、護烏桓校尉、護羌校尉和西域都護等管理北部、東北和西部少數民族隋唐唐代羈縻府州的數量遠超過內地的正州,政府設立安南、安西、北庭等都護府,構建了較為規范的藩屬體系元行省下設土官或元帥府等進行管理,其實質是中央直接管理下的羈縻統治。流官與土官聯合治理地方,完善邊疆與內地的驛站系統,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管理清前期東北地區以郡縣制管理當地的漢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滿族,以姓長制度管理當地少數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東蒙古人民清晚期改變前期“重穩定,輕發展”的治理觀念,發展邊疆經濟和文化,邊疆日趨內地化,且內地化的“量”不斷增加,最終促成了邊疆內地一體化的質變——摘編自陳躍《“因俗而治”與邊疆內地一體化——中國古代王朝治邊政策的雙重變奏》(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大一統思想中“夷夏觀”的內涵。(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特點及其歷史意義。解析:(1)根據材料一可以直接提取出“羈縻而治”的治邊思想、“天下大同”的家國觀、和平主義、“用夏變夷”的民族觀。(2)第一小問“特點”,根據“羈縻府州”“都護府”等得出,治理方式靈活多樣;根據“羈縻統治”“流官與土官”“完善邊疆與內地的驛站系統”等得出,因俗而治與邊疆內地一體化互為補充;根據“漢承秦制”“羈縻府州”“羈縻統治”等得出,邊疆治理政策具有延續性、繼承性;根據“移民墾殖”“發展邊疆經濟和文化”等得出,運用經濟、文化等手段加強政治認同;綜合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邊疆內地一體化趨勢更加顯著。第二小問“歷史意義”,根據“移民墾殖,加強交通、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可得出,促進了邊疆開發與民族交融;根據“完善邊疆與內地的驛站系統,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管理”可得出,加強了中央集權;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邊疆治理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答案:(1)內涵:“羈縻而治”的治邊思想;“天下大同”的家國觀;和平主義;“用夏變夷”的民族觀。(2)特點:治理方式靈活多樣;尊重傳統,在繼承中發展;重視運用經濟、文化等手段加強政治認同;因俗而治與邊疆內地一體化互為補充;邊疆內地一體化趨勢顯著。歷史意義:促進了邊疆開發與民族交融;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典例2](2024·海南模擬)下表為元朝的大陸交通路線。這說明元朝()1從中原地區向北越過大青山、內蒙古長城沿線,經蒙古草原向西北逐漸延伸,越過阿爾泰山,穿越西伯利亞草原、黑海北岸,抵達歐洲2以長安為起點,經過河西走廊西行,抵達敦煌再分南北兩路西行3從四川和云南穿越西南地區,與緬甸、印度相連A.對外交通發達促進對外交往 B.開啟了與印度的貿易往來C.絲綢之路的功能呈現多樣性 D.是東西方文化交往的橋梁解析:選擇A項:由表格信息可知,元朝中國對外交通有南、北、中多條通道,有力地促進了中外交往。排除B項:在漢唐時期就已經存在與印度貿易往來的史實。排除C項:題干材料呈現的是多條中外交通路線,從材料中看不出絲綢之路功能的多樣性。排除D項:與緬甸、印度的交往不屬于東西方交往。【重點理解】歷史解釋——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征(1)由開放走向閉關:中國古代對外政策總體上以開放為主,特別是明清時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自守。變化的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根本)、外國侵略勢力的影響等。(2)路線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秦漢時期,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絲綢之路(雖有海上絲綢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對外交通發達,海陸并進;宋元時期,主要是海路為主。變化的原因:經濟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的進步等。(3)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秦漢時期,陶瓷和絲織品傳到西方,同時佛教傳入中國;唐朝時中國和日本、新羅、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經濟文化交流;宋朝對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貿易為主,同時中國科技外傳;明清從國外引進大量農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為主:漢朝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唐朝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宋朝海外貿易。(5)封建社會后期(明清時期)出現侵略與反侵略斗爭: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帝組織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維度2】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與外交關系[典例3](2024·江蘇泰州模擬)1961年和1962年,中央先后批轉了西北地區民族工作會議和全國民族工作會議的報告,在民族教育經費上繼續給予照顧,加大對民族邊疆地區教師的支持力度,招生優惠政策進一步具體化。這些舉措()A.為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創造條件 B.實現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C.加快了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進程 D.使各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一致解析:選擇A項:材料表明中央通過多種舉措加大對民族地區教育教學方面的改善,有利于為當地吸收和培養教育人才,促進當地發展。排除B項:材料僅反映出國家對民族地區教育的重視,沒有明確民族地區的政治權益,且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實現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排除C項:材料僅反映出國家對于民族地區教育的重視,與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進程關聯不大。排除D項:材料舉措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區教育水平,但各地區“教育發展水平一致”表述過于絕對。[典例4](2024·山東青島模擬)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訪問加納時,系統闡述了中國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如“中國政府一貫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對外提供援助……認為,援助是相互的”“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權”。這表明中國()A.積極支持非洲反對殖民主義 B.踐行和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構建與非洲國家的伙伴關系 D.奉行“不結盟”原則和精神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周恩來在闡述中國對外經濟援助的原則時提到“中國政府一貫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對外提供援助”“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要求任何特權”,這是互相尊重領土和主權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體現,故選B項;材料中涉及中國對非洲的經濟技術援助,但并未涉及反對殖民主義,排除A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非洲國家建立了不同類型的“伙伴關系”,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不結盟”的原則是獨立、自主和非集團,支持各國人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典例5](2023·全國新課標卷,42,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20世紀90年代,中國同東南亞各國關系進入全面發展時期。1997年,東南亞地區爆發金融危機,中國政府采取積極行動,對緩解危機、穩定東南亞地區經濟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東盟各方面關系全面加強: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經濟合作碩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頻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發展”目標高度契合。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廣泛共識。2021年11月,習近平指出:“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年來……我們擺脫冷戰陰霾,共同維護地區穩定。我們引領東亞經濟一體化,促進共同發展繁榮,讓20多億民眾過上了更好生活。”——摘編自黃慶、王巧榮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等(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處理同東南亞國家關系的原則。解析:(2)據材料“中國政府……作出了重要貢獻”得出對東南亞的經濟支持;據材料“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經濟合作碩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頻繁”得出政治平等互信、注重人文交流;據材料“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發展’目標高度契合”得出互惠共贏,共同繁榮;據材料“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廣泛共識”得出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答案:(2)對東南亞的經濟支持;政治平等互信;注重人文交流;互惠共贏,共同繁榮;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重點理解】1.歷史解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特點和優越性(1)特點①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2)優越性①有助于把國家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既維護了國家主權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權利。②有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區制宜。③有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2.歷史解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特點(1)不結盟。中國不與任何國家締結針對第三國的盟約,這確保了中國外交政策的獨立性,不會被盟國扯進對抗或戰爭中。(2)平等性。中國的外交,對強國弱國、大國小國一視同仁。大國不欺負小國,強國不欺負弱國。(3)獨立性。中國的外交遵循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等準則。(4)無附加條件。在中國的外交手段中,對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這是區別于西方國家的最顯著特點。主題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維度1】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典例6](2023·湖南選考,14)17世紀后期,歐洲各國紛紛通過談判解決領土爭端,并勘定地界、樹立界碑、出版地圖,向公眾傳達有關國土疆域的信息。這一現象反映()A.近代地形勘測技術的進步 B.近代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C.談判是解決爭端的主要手段 D.地圖是解決爭端的主要依據解析:B項正確:根據題干時間信息“17世紀后期”以及“傳達有關國土疆域的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是近代民族國家發展時期,民族國家的主權意識、疆域意識增強。A項脫離主旨:17世紀歐洲國家重視疆域,這與地形勘測技術的進步無直接關聯。C項與史實不符:談判是解決爭端的手段之一,但當時戰爭才是主要手段。D項表述過于夸大:地圖是解決爭端的依據之一,但不是主要依據。【重點理解】歷史解釋——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形成的原因(1)從中古晚期到近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西歐國家王權興起,教權逐漸被削弱。(2)各國內部,中央集權在加強,封建割據勢力被逐漸削弱,國家的權力逐漸得到承認,有利于國家整體意識的加強和國家觀念的形成。(3)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傳播民主觀念,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維度2】國際法的發展[典例7](2024·河北正定中學模擬)下表中國際法發展的歷程說明了()時間國際法內容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認了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1919年《國際聯盟盟約》規定了參會主權國家形成決議時實行“全體一致”原則1945年《聯合國憲章》確定了通過決議時需要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大國一致”原則A.各國的獨立主權得到尊重 B.國際法對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減弱C.集體安全機制的不斷完善 D.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得到根本遏制解析:本題涉及三個時期國際法的內容,解題時要分析其反映的共同信息,具體分析如下:材料沒有涉及獨立主權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集體安全機制的完善,這說明國際法對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增強,排除B項;“根本遏制”說法絕對,排除D項。【重點理解】歷史解釋——國際法的基本原則(1)國家主權平等原則:各國不論政治、經濟、社會等情況有何不同,一律享有平等權利,承擔同等的責任。(2)互不侵犯原則:各國在其相互關系中不得以武力侵犯他國,也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他國,不得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3)互不干涉內政原則: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4)平等互利原則:各國在法律上必須是平等的,在事實上必須是互利的。(5)和平共處原則:根據國際法的要求,彼此尊重對方現存的社會經濟制度,實行廣泛的合作,發展友好關系,和睦相處。(6)民族自決原則:被殖民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民族,有權采取國際法確認的一切合法手段,自由決定自己的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7)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國家之間在發生糾紛或爭端時,應當通過和平的方法予以解決。(8)善意履行國際義務原則:國際法主體在參與國際事務的過程中要做到遵守已經締結的條約、國際習慣以及國際法基本原則。1.(2023·山東等級考,11)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承認了瑞士和荷蘭獨立,劃定了歐洲大陸各國國界;1815年形成的維也納體系,恢復了拿破侖戰爭前的歐洲均勢,創立和重建了一些國家。這反映了歐洲()A.國際協調機制更趨合理B.國家主權意識不斷增強C.各國完成了向民族國家轉變D.大國主導的政治格局被打破解析:據題干“承認了瑞士和荷蘭獨立”“劃定了歐洲大陸各國國界”“創立和重建了一些國家”等內容可知,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到維也納體系,歐洲國家的主權意識不斷增強,故選B項;在題干內容中雖然述及了國際協調,如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但是這僅是題干的表象所在,與題干設問“反映”不符,排除A項;題干雖然述及了瑞士、荷蘭等國家,但是并不能據此擴大為“各國”都完成了向民族國家的轉變,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由大國所主導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是在20世紀,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D項。答案:B2.(2023·山東等級考,9)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十分重視與周邊國家的交往:20世紀50年代,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003年,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來,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這主要是為了()A.消除分歧增進互信B.構建均衡發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謀發展D.改善全球治理體系解析:據所學可知,任何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出發點都是維護本國家利益,據題干可知,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十分重視與周邊國家的交往,不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還是21世紀初的“睦鄰、安鄰、富鄰”周邊外交政策,抑或是十八大以來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外交方針,其主要目的是能夠與周邊國家深化合作,以謀求共同發展,故選C項;據所學可知,由于根本利益的不同,國家之間的分歧并不會消除,排除A項;據題干可知,我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非常重視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其目的在于促進國家之間的共同發展,但是并不能實現“均衡”發展格局,排除B項;題干述及的是我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并沒有述及世界其他地區,排除D項。答案:C3.(2021·湖南選考,6)下圖再現了每年冬至節清宮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動的場景。這一作品()《冰嬉圖》(乾隆時期)A.顯示宮廷畫的神韻意趣B.透露清代軍事訓練松弛C.體現民族間的民俗交融D.反映清朝宮廷生活奢靡解析:依據史實,早在宋代,我國就已經有了滑冰運動(“冰嬉”)。這項“冰嬉”運動延續了幾個朝代經久不衰,到了清朝已經成了民間普遍的文體娛樂活動。八旗官兵主要由滿、漢、蒙三個民族構成,多民族共同參與該運動,體現民族間的民俗交融,C項正確;追求神韻意趣是文人畫的特征,宮廷畫呈現出雍容華貴、吉祥、富麗堂皇的特點,A項排除;冰嬉不屬于軍事訓練,因此不能由此得出清代軍事訓練松弛,排除B項;清朝宮廷生活奢靡與滑冰活動無關,排除D項。答案:C4.(2021·北京等級考,10)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訪問團在當地開辦民族干部訓練班,召開民族代表座談會,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人民日報》對此發表社論:“各民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發展各民族人民大眾的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該團旨在()①清除國民黨政權在邊疆地區的軍事存在②落實《共同綱領》制定的相關民族政策③消除歷史形成的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隔閡④檢查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機構的設置情況A.②③ B.①④C.①② D.③④解析:根據材料“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以及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落實《共同綱領》關于民族問題的政策,因而派遣專員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②正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于歷史原因,民族隔閡很深,因此該團旨在消除歷史形成的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隔閡,③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清除國民黨政權在邊疆地區的軍事存在,①錯誤;材料未體現人民代表大會的相關內容,④錯誤。綜上,②③正確,①④錯誤,因此A項正確。答案:A5.(2021·山東等級考,8)1954年8月,毛澤東在接見英國工黨代表團時指出:“我們這類國家,如中國和蘇聯,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強調中國()A.需要學習和借鑒西方經驗B.經濟建設要堅持自力更生C.應逐步放棄“一邊倒”政策D.愿意開展對外經濟交流解析:題干中毛澤東的話主要是強調“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這說明中國需要并愿意開展對外經濟交流,故選D項;“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強調的是需要對外經濟交流,但并沒有強調一定是與西方交流,排除A項;“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說明強調的不是自力更生,而是對外交往,排除B項;1954年中國依然實行“一邊倒”政策,當時中蘇關系友好,并沒有打算放棄該政策,排除C項。答案:D1.(2024·哈師大附中模擬)漢朝的邊疆分布著眾多的民族,強大的匈奴便是其中之一。漢王朝對其先后采取了和親、武力進攻、納降、內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終將匈奴納入了漢王朝的管轄之下,設置使匈奴中郎將進行管理。據此可知,漢代的邊疆治理()A.體現因俗而治的特點B.奉行開明的治邊政策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焊接考試解讀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中國多功能電筒收音機數據監測報告
- 13《橋》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
- 2024年機械工程師資格證書考試思路清晰試題及答案
- 智慧交通在人口密集地區的應用探索試題及答案
- 2024年質量工程師考試的技術要求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中國噴膠棉熱熔棉生產線聯合機組數據監測報告
- 焊接工程師技能提升考題試題及答案
- 商務禮儀師職業形象建設試題及答案
- 九年級體育 第 5周 第1次課教學設計總2 人教新課標版
- 養老院查房巡視管理制度
- 按摩店技師免責協議書
- 聲音與情緒管理
- 直播中控轉正述職報告
- 史寧中:義務教育數學課標(2022年版)解讀
-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
- 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技術課件
- 高三小說復習之敘事技巧省公開課獲獎課件市賽課比賽一等獎課件
- 基于Simulink+DSP代碼生成的永磁電機控制 課件 第1-4章 DSP各模塊介紹-永磁同步電機的磁場定向控制技術
- 中國石油吉林職業技能鑒定中心鑒定經管員操作試題
- 軍事AI模型優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