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省太原師范院附屬中學2024年中考歷史全真模擬試卷注意事項1.考生要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序號。2.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3.考試結束后,考生須將試卷和答題卡放在桌面上,待監考員收回。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1分,共24分)1.《南京條約》簽訂后,西方人欣喜若狂,“人們紛紛談論我們這次可是一舉而要為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需要效勞了”。西方人“欣喜若狂”主要是因為清政府()A.被迫割讓了香港島B.開放廣州、上海等五個通商口岸C.允許列強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D.保證中國人不參與反帝活動2.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全球通史》中寫道:1917年11月7日,布爾什維克的軍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領了一些重要地點——火車站、橋梁、銀行和政府大廈。關于這一事件表述正確的是A.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嘗試B.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C.阿芙樂爾號的炮聲標志著起義的勝利D.把社會主義理論變成了現實3.美國《時代周刊》有世界史庫之稱。下面兩幅圖中,美國對中國態度發生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蘇關系惡化B.中日關系正常化的影響C.美國的經濟政治力量下降D.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4.如圖,某同學用“北極熊的野心”來形容近代某國對我國北方領土的覬覦和侵占。“某國”是指A.俄國B.日本C.印度D.英國5.在自然科學領域里,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觀點的科學家是A.牛頓B.愛因斯坦C.達.爾文D.愛迪生6.“在1689年的秋天,一群人開始共同統治一個國家……它標志著一個人統治一個國家的時代在這個島國正式結束了。”該島國這一歷史轉折的實現是通過A.發表《獨立宣言》 B.發動“光榮革命”C.頒布《權利法案》 D.簽訂《巴黎和約》7.歐洲文明長期以來吸引著世界的眼球。歐洲人強烈的反省精神打造了哲學的深度,不斷追尋的精神開創了民主的先河,在與蒙昧和野蠻的交戰中,逐漸形成了復雜而獨特的“歐洲模式”,在世界其他文化中都可以找到歐洲文明的影子。上述材料中提及的“歐洲文明”的源頭是(
)A.古希臘文明 B.古巴比倫文明 C.古埃及文明 D.古印度文明8.二戰后,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的歷史事件是A.北非獨立運動B.阿爾及利亞獨立C.納米比亞的獨立D.埃及共和國的成立9.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侵略者紛至沓來,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以下對條約的分析正確的是①《南京條約》使中國的經濟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②《馬關條約》使列強的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③《辛丑條約》使清王朝的內政外交受洋人控制④三個條約的簽訂都使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0.圖片無言,歷史有聲。下列對如圖反映事件的敘述正確的是()A.雙方簽訂了《會談紀要》,停止了內戰B.該圖片的背景是解放戰爭勝利后C.戳穿了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D.中共爭取到了國內和平11.當一個民族必須解除其與另一個民族之間迄今所存在著的政治聯系時,就要求他們一定要把那些迫使他們不得已而獨立的原因宣布出來。這一主張應出自A.《權利法案》 B.《獨立宣言》 C.《人權宣言》 D.《法典》12.1914年秋,正當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屠殺之際,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評論道:“燈光正在整個歐洲熄滅。”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A.資本主義經濟危機B.三國同盟的形成C.德國閃擊波蘭D.薩拉熱窩事件13.孔子曾提出過“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沖突”,運用這種思想處理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間的關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A.中蘇建立外交關系 B.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C.中國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 D.美蘇爭霸局面的出現14.1800年,倫敦有100萬人,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1851年猛增到236萬人,1801年,巴黎有將近55萬人,1851年猛增到100萬人以上,1800年,維也納人口約25萬人,柏林人口約為17萬人,到1850年維也納的人口已經超過44萬人,柏林人口也增長到42萬。材料中人口增長和哪一事件有關A.第一次工業革命B.第二次工業革命C.第三次工業革命D.三角貿易15.請欣賞漫畫《禍水東引》,漫畫中英法兩國旁觀希特勒占領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并打算“讓他進攻蘇聯”。這反映出英法一直都在推行A.門戶開放政策B.冷戰政策C.綏靖政策D.不抵抗政策16.美國總統威爾遜說:“實際上有兩種和平。一種和平是暫時性的,是現時的,戰爭要同放下武器被戰勝的德國一道結束。與此同時的另一種和平是未來的和平,它應當使未來戰爭永遠成為不可能。”這兩種“和平”的體現是()A.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B.《凡爾賽和約》門戶開放C.《九國公約》聯合國D.《凡爾賽和約》國際聯盟17.“從此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這一現象說明辛亥革命()A.推翻了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建立了中華民國D.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18.英、美、法三國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曾頒發過一系列法律性文獻。總括這些文獻的主張有:①限制王權②獨立平等③人權自由④歸順服從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9.改革(變法)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歷史現象,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的改革(變法)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和內涵,下列有關對改革(變法)的認識正確的是①戊戌變法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②日本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③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是徹底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的改革是我國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⑤赫魯曉夫的改革就是要蘇聯解體,改變社會制度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C.②④⑤D.①③④20.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1997年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鄧小平理論”的科學稱謂。下列屬于“鄧小平理論”創新內容的是()①“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③對外開放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⑤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21.被譽為“解放者”稱號的人物是A.拿破侖B.克萊武C.玻利瓦爾D.華盛頓22.“美國在歐洲文明的基礎上獨創性地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之路,將世界第一強國的位置占據了一個多世紀。”下列符合美國“獨創性的發展之路”說法的是A.建立聯邦共和體制B.進行海外殖民擴張C.政府主導經濟發展D.制定五年發展計劃23.“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我們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斗爭的全面勝利。”——總書記,以下歷史事件能證明武漢是英雄的城市的是: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24.魯迅先生說:“始皇想皇帝傳至萬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農書和醫書,而秦以前的這一類書,現在卻偏偏一部也不剩。”其中“赦免了農書和醫書”所指的歷史事件是()A.秦始皇下令全國統一文字 B.秦始皇下令全國統一度量衡C.秦始皇下令修筑萬里長城 D.秦始皇發布焚書坑儒令二、填空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2分,每空1分,共6分)。25.1919年________的爆發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56年,_________的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6.西漢初年,漢文帝和景帝繼續實行從漢高祖劉邦時期采取的________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東漢末年,________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7.下列圖片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政治的發展趨勢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三、材料解析與探究題:閱讀材料,依據材料以及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要求(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28題7分,第29題6分,第30題7分,共20分)。28.(7分)中國古代以抑商為主的商業政策幾經變化,影響了封建社會的發展走向。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商業思想呈百家爭鳴的局面,主要有否定商業,限制商業,肯定商業三種商業思想……孔子不反對人們從事商業活動,也不反對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許多場合都給予肯定。孟子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說明了商品交換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認為個人不能僅靠自己的勞動來生產本人所需要的一切產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換,相互依賴的各種生產者的生產和生活都會陷入困境,使社會退回原始時代去。——魏向遠《我國古代商業思想和政策的歷史演變》材料二北宋東京城簡易圖材料三洪武四年十一月丙戌,詔“仍禁瀕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凡將馬牛、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綢絹、絲綿,私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擔駝載之人,減一等。物貨船只并入宮”……清朝時為了推行抑商政策,采取大量對商業、手工業、運輸業的禁止或者限制措施,如用行會制度限制工商業自由發展。清政府就是利用這種制度對從事國內貿易的商業資本進行有效的壟斷與控制,從而達到既能使商業資本為封建政治、經濟服務,又能對商業資本瓦解封建經濟的作用進行限制的目的。——史慕華《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思想與政策探究》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儒家肯定商業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推斷限制商業的是什么學派,并簡述理由。據材料二所示地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朝城市商業活動的特點,分析其對居民文化生活的影響。據材料三,概括明清時期政府抑制商業的表現和根本目的。綜合上述材料與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古代商業政策變化的認識。29.(6分)2019年3月24日,在尼斯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指出,今年是中法建交5周年,我在這樣一個特殊年份訪問法國,具有特殊意義。某歷史小組開展“辛亥革命與法國大革命”主題探究活動,完成下面各題(1)根據材料一、二,中國、法國資產階級通過哪些途徑改變了他們的社會境況?(2)下面是小華、小夏同學對辛亥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的評述,請你談談這樣評述的理由。小華:法國大革命是全歐洲的反封建運動中的重要一步。小夏:辛亥革命沒有完成革命任務,民主共和只是一塊空招牌。(3)結合史實分析,辛亥革命與法國大革命共同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0.(7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統一集權國家建立后面,秦始皇首先對新拓“河南地”重點開發,“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戍以充之”,公元前2110年,又遷內地三萬戶到北河、榆中實邊墾殖,給予拜爵一級的獎勵。秦還設田官,把土地貸給貧民耕作,加以管理。經秦開發,造陽以北千余里河套地區得到迅速發展,變為“膏糧植谷”富庶的“新秦中”。——《中國通史》材料二從西藏早期歷史看,吐蕃時期之所以能興盛一時,其重要因素之一,是由于唐蕃古道的開通,加強了與中原先進經濟文化的交流……元初,當西藏各派歸附后,忽必烈即著手令達門開拓西藏與內地的交通從青海、前后藏直到薩迦,設置27個大驛站,由點到線溝通了元朝在藏區所設的三大轄區。——《中國史綱要》材料三回歸后,有人主張遷其人、棄其地,施瑯堅決反對,上書說:關乎四省要害,不加強管理,不僅不利于統一安定,而且還可能導致外國侵略者乘隙復踞。康熙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府,設諸羅、、鳳山三縣,屬福建布政史管轄,澎湖設了廳。——夏家餕《清朝史話》請回答:根據材料一,歸納秦朝時期治理邊疆的主要措施。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唐元時期的西藏(吐蕃)地區能夠取得發展的關鍵原因。并結合所學指出元朝掌管西藏地方行政的機構名稱。根據材料三,概括康熙帝設置府的原因。綜上所述,你有何認識。
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1分,共24分)1、B【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人“欣喜若狂”主要是因為清政府開放廣州、上海等五個通商口岸,便利了外國的經濟侵略,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割讓香港島雖然是《南京條約》的內容,但不符合題意;允許列強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是《馬關條約》的內容,選項C不符合題意;保證中國人不參與反帝活動是《辛丑條約》的內容,選項D不符合題意。故選:B。2、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十月革命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題干的“1917年11月7日,布爾什維克的軍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領了一些重要地點——火車站、橋梁、銀行和政府大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俄國十月革命。A項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嘗試是巴黎公社;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項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是俄國二月革命的成果,不是十月革命的成果排除;C項阿芙樂爾號的炮聲標志著起義的勝利,這個是錯誤的,應該是標志著起義的開始;D項把社會主義理論變成了現實,這個是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是正確的。所以答案選D點睛:本題考查的是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有一定的難度,是重點問題。十月革命是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變成現實的第一個典型事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影響中國的革命,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應該重點掌握。3、D【解析】
依據圖片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拒絕承認新中國,認為中華民國政府才代表中國;新中國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損害了美國的利益,故圖片一對中國貶低、妖魔化;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中國國際地位提高;而20世紀70年代,美蘇爭霸達到高潮。因美國深陷越南戰爭中,尼克松任總統后,為了保住美國的霸權地位,在對外戰略上實行了重大調整,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收縮,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兩國關系開始正常化,所以美國對中國態度發生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故D符合題意;題干沒有體現中蘇關系惡化,故A不合題意;1972年中日關系正常化是在尼克松訪華之后,故B不合題意;美國的經濟政治力量下降不是美國對中國態度發生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故C不合題意;故此題選D。【點睛】抓住題干關鍵詞“美國對中國態度發生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解題的關鍵,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中國國際地位提高是美國對中國態度發生變化的最主要原因。4、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俄國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我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因此“北極熊的野心”指的是俄國,因此A選項正確。日本、印度、英國與近代某國對我國北方領土的覬覦和侵占不符,因此B、C、D均不符合題意。因此本題選A。【點睛】本題解題關鍵在于“某國對我國北方領土的覬覦和侵占”,再結合圖片的地理位置可知是俄國。5、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的達爾文著有《物種起源》一書,書中提出了自然界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中發展的,即生物進化論的觀點。選項C符合題意;牛頓與力學相關;愛因斯坦與相對論相關;愛迪生是“發明大王”;選項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6、C【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1689年的秋天,一群人開始共同統治一個國家……它標志著一個人統治一個國家的時代在這個島國正式結束了”,可知與《權利法案》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1689年,為了限制王權,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標志君主立憲制確立。選項C符合題意;發表《獨立宣言》與美國相關;1688年發動“光榮革命”;簽訂《巴黎和約》與美國相關;選項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7、A【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西方文明的發祥地是古希臘。古希臘半島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后,古希臘地區的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科技高度發達,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古希臘人在民主政治、哲學、思想、詩歌、建筑、科學、文學、戲劇、神話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后,被古羅馬人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故A符合題意;BCD表述錯誤,不合題意。故此題選A。8、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1990年3月,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歐洲殖民者人侵和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歷史的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所以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9、C【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其中的內容有五口通商、協定關稅,是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其中的內容有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使列強的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其中的內容有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不準中國人居住等,使清王朝的內政外交受洋人控制。而《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都使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辛丑條約》不涉及割占領土。所以以下對條約的分析正確的是①②③,C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AB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10、C【解析】
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的是重慶談判,毛澤東率領中共代表團赴重慶談判,戳穿了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C符合題意;重慶談判中雙方簽訂了《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但后來國民黨還是發動了內戰,故A不符合題意;重慶談判發生在解放戰爭之前,B不符合題意;重慶談判并沒有換來真正的和平,國民黨之后悍然發動內戰,故D不符合題意。所以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睛】解決本題要把圖片跟知識點連接起來,學生需要加強自己解讀圖片的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11、B【解析】
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獨立戰爭期間,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標志著美國的誕生。選項B符合題意;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限制了國王的權力,確立了議會至上的原則,標志著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選項A不符合題意;法國大革命時期,制憲議會制定了憲法,并為憲法附加了一個文獻,叫做《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簡稱《人權宣言》,在權利方面,宣揚人們生來就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財產權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等內容,選項C不符合題意;拿破侖1804年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他掌權以后,采取各種措施,促進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制訂和頒布了《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選項D不符合題意。故選:B。12、D【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薩拉熱窩事件的相關知識點。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的愛國青年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夫婦,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它成為了引發一戰的導火線,故選D。考點:人教版九年級上·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13、B【解析】
“君子和而不同”“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沖突”其實就是“求同存異”。周恩來曾經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處理了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間的關系,并且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中蘇建立外交關系,主要是因為中國和蘇聯在意識形態上是相同的。中國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美蘇爭霸局面的出現都存在對抗的因素。故答案選B。14、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1800年后,倫敦、巴黎、維也納、柏林等地區人口增長迅速,促進人口增長的原因和工業革命引起的城市化有關,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進程,農村人口涌向城市,故A項正確。BCD三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15、C【解析】
觀察漫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左側的兩人分別是英法,右側的人是法西斯德國,20世紀30年代,英法美執行綏靖政策,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換取暫時的和平,企圖禍水東引,把法西斯引向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但是很快英法的綏靖政策遭到失敗,1939年法西斯德國突襲波蘭。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16、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一種和平是暫時性的,是現時的,戰爭要同放下武器被戰勝的德國一道結束”指的是《凡爾賽和約》最終被德國撕毀,發動了二戰,“另一種和平是未來的和平,它應當使未來戰爭永遠成為不可能”指的是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的建立,一定情況下維護了世界和平,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D。17、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從此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BCD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因此會出現“從此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ACD三項與題干不符,故選B。18、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國的《權利法案》限制了英國國王的權利;美國的《獨立宣言》宣布人生而平等,人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轉讓的權利;法國的《人權宣言》宣稱人生來自由,權利平等。因此總括這些文獻的主張有:限制王權、獨立平等、人權自由,沒有主張歸順服從,所以排除④,故選A。【點睛】本題屬于組合型選項。組合型選項一般用排除法可快速選出正確答案。19、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①戊戌變法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這種說法是正確的,②日本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也是正確的,③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是徹底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這一說法不正確,這是不徹底的自上而下的保留封建參與的改革,不符合題意;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的改革是我國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一說法是正確,符合題意;⑤赫魯曉夫的改革就是要蘇聯解體,改變社會制度,這一說法是錯誤的,不符合題意;①②④符合題意,正確答案為B;A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20、C【解析】
依據課本所學,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帶領中國共產黨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步一步推向前進,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了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國的對外開放也開始起步,首先建立經濟特區;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①③④正確,C項符合題意;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②錯誤,AB兩項不合題意;在毛澤東的領導下,1953——1956年我國完成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⑤錯誤,D項不合題意。由此可知ABD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C。21、C【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玻利瓦爾是19世紀初拉美獨立運動最杰出的領導人之一,先后領導軍隊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中解放了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委內瑞拉,被稱為南美的“解放者”,故C符合題意;拿破侖、克萊武、華盛頓與題干無關,故AB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C。22、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獨創性的發展之路”指美國建立的“三權分立”的聯邦共和體制。1787憲法確立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國會掌握立法權;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23、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時期武昌起義在武漢發生,C符合題意;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A排除;戊戌變法在北京發生,B排除;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掀起新文化運動,D排除。故選擇C。24、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在思想上,實行“焚書坑儒”,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準留下有關醫藥、占卜和種植的書,其他書都要燒掉,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二、填空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2分,每空1分,共6分)。25、五四運動三大改造【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6、休養生息赤壁之戰【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文帝和景帝時期,統治者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穩步發展,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繁榮盛世局面,史稱文景之治;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于長江赤壁一帶大勝曹操軍隊,經過赤壁之戰,曹操退守黃河流域,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則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占西川,所以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27、全球化多極化【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日本、歐盟、俄羅斯和中國的崛起,使得世界經濟格局逐步走向全球化,繼而引發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因此填寫全球化、多極化。三、材料解析與探究題:閱讀材料,依據材料以及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要求(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28題7分,第29題6分,第30題7分,共20分)。28、(1)原因:商業活動有利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否定商業的是道家。理由:道家主張“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限制商業的是法家。理由:法家主張“重農抑商”。(2)特點:商業經濟空前繁榮,打破了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吏直接監督。(任答3點即可)影響:以詞、話本為代表的市民文學興起,居民娛樂場所(瓦肆)增加。(3)表現:海禁政策,行會制度。根本目的:維護封建統治。認識:中國古代總體采取抑商政策,商業發展影響人民生活。【解析】
(1)根據材料一“孔子不反對人們從事商業活動,也不反對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許多場合都給予肯定。”“他認為個人不能僅靠自己的勞動來生產本人所需要的一切產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換,相互依賴的各種生產者的生產和生活都會陷入困境,使社會退回原始時代去”結合所學知識,春秋戰國時期儒家肯定商業的原因商業活動有利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根據所學知識可推斷,限制商業的會是道家。因為道家主張“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還有法家,因為法家主張“重農抑商”。(2)根據材料二“北宋東京城簡易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城市商業活動的特點有商業經濟空前繁榮,打破了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吏直接監督等。繁榮的經濟和豐富的生活對居民文化生活的影響是宋代以詞、話本為代表的市民文學興起,居民娛樂場所(瓦肆)增加。(3)根據“仍禁瀕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如用行會制度限制工商業自由發展。”等可知,明清時期政府抑制商業的表現是海禁政策,行會制度。根據“從而達到既能使商業資本為封建政治、經濟服務,又能對商業資本瓦解封建經濟的作用進行限制的目的。”可知,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由材料可知中國古代總體采取抑商政策,商業發展影響人民生活。29、(1)發動武裝起義;通過立法手段;建立資產階級政權。(2)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3)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等。【解析】
(1)根據材料一信息可知,中國辛亥革命中通過發動武昌起義,建立中華民國,推翻清政府的統治,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法國大革命通過起義攻占巴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油槽施工方案怎么寫
- 項目任務分配最佳實踐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生成物的檢驗技術與試題及答案
- 糧食儲備的緊急調配機制考核試卷
- 2024年項目管理應對突發事件試題及答案
- 項目質量控制過程中的挑戰試題及答案
- 煤炭批發商品牌建設與推廣考核試卷
- 2024年項目管理全時期試題及答案
- 水利施工機械管理考核試卷
- 漁船自動導航系統考核試卷
- (完整版)電路基礎選擇題100題
- 民族學考試試題和參考答案
- 日本工業標準JISH8641中文
- 專題五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課件
- 盤磨機傳動裝置設計
- 后交叉韌帶損傷的診療
- LY/T 3292-2021自然保護地生態旅游規范
- GB/T 918.1-1989道路車輛分類與代碼機動車
- GB/T 6365-2006表面活性劑游離堿度或游離酸度的測定滴定法
- GB/T 12496.19-2015木質活性炭試驗方法鐵含量的測定
- 核反應堆熱工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