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課件-高二歷史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課件-高二歷史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課件-高二歷史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課件-高二歷史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課件-高二歷史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科舉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第

7

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1840

1898

1905年年

年晚晴時期(應變)1993

2015年年新中國時期(完善)1913

1933年

年民國時期(建立)文官考試公務員制度

制度確立

建立廢除

學堂選官

科舉留學生選官國家公務員制

度正式形成公務員制度

開始推行1912年2改革

科舉小時

標1949年一

、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1、

科舉制度的變化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

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仕,終身懸以為

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李鴻章《致總理衙門書》

(1864年)(1)背景:①晚清時期,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科舉制度受

到很大沖擊。②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開展。③維新變法運動和清末新政的推動。①1898年,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②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結果:戊戌變法失敗后,所有考試悉照舊制。②多設蒙養學堂。清末新

政期間戊戌變

法期間(2)表現:換取列強信任;可使留學生為求功名

而潛修所學,不受蠱

惑;設立學堂可以培養人

才,開啟民智,促進

教育發展;總之,可維護清王朝

統治。知識拓展1:袁世凱主張廢除科舉制、發展學堂的原因。2.選官制度的改革(1)改革背景:科舉制度被廢除,急需要新

的官制體系。(2)官制改革:裁減冗署冗官,改總理衙門

為外務部,陸續設農工商部

、巡警部、學部等部門,瓦

解了傳統的六部建制。學制特點:1.學制系統完善;2.學制設置制度化;3.重視對實業教育的發展;4.指導思想仍是“中體西用”。①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

全國學制(癸卯學制),

學堂選

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3)選官制度:32126252:3[2227212019182316152014312I0987LI654326蒙養院

一范學

初級師范學堂預

科種優級

堂公共利攻科

專本科料普實

通業

學補

堂習通需院

大學草高

等學堂大學預備料實業學堂筒易科譯

館重

教業

學高策攻專15挈17光緒三十年(1904年),晚清政府責令學務大臣制訂《考驗游學畢業生章程》,

旨是:今后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分兩場,第一場在學務處,按學科門類考試,第二場在保和殿,以經史命題,

“觀其學識,以宗旨純正,文筆明暢為合格”。考試分最優、優、中等三級,分別賜予進士、舉人、拔貢等出身,再分配官職。1872年赴美留學幼童②不久,清政府又確立了留學畢

業生選官制度,規定每年舉行一

次歸國留學生考試,依考試結果分配相應官職。結果:

科舉制度廢除后,學堂選

官制度和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是清朝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時期內容除

舊1898年戊戌變法①設經濟特科;②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1901年清末新政①改學堂;②廢科舉布

新學堂選官制度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官制改革:改總理衙門學

西

順應

;培

濟等

;不

;■選官制度開始向近代轉型;有助于培養近代人才。■改革不徹底,沒有觸及清政府專制本質。知識拓展2:晚清選官制度的發展與認識特點影響二、

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民國時期的文官制度總體上以西方文官制度為藍本,帶有中西合璧的味道。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黨派性更加濃厚,

切文官均須為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服務,成為實際上的“黨務員”

。軍治色彩則在北京政府時期體現的最為明顯,

軍閥之間相互割據,憑借自己的軍事勢

力,制造政潮,以軍壓政。——摘編自陶繼波《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發展概述》根據史料說明民國時期中國文官制度

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國時

期中國文官制度確立的背景。特點:中西結合;黨派性強;軍治色彩濃厚。背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文官制度的傳入;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確立(1)依據: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2)孫中山文官考試思想的內容:①官員選拔:以考試制度為主,也就是在"五權憲法"的

框架之中,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②完善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

行機制。(3)評價:①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②對于提高文官素質,建立公平的用人機制有積極意義;③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紙面上。“五權”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五權

草民國

曰蘗夏壁

草孫文書案關(2)結果:僅在中央政府實行。但北洋政府時期,基本廢止了封建選官制度,建成近代

中國文官法律制度雛形,對南京國民政府選官制度產生影響。2.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7年)(1)

方式: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考試:

甄別: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

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

考察學時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意義: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民

國男子年滿21歲者政事堂銓敘局文官高等考試、普通考試,

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畢業生甄拔考試報考條件負責機構考試類型(1)背景:①1927年形式上統一全國;②選拔人才,鞏固統治;(2)措施:①人事制度:重新設計頒布,"官吏"

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②公務員制度:1929年,國民政府制

定《公務員任用條例》,

1933年頒布

的《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

制度建立。③考試法規:公務員選任由最高考試

機關考試院負責。1929年頒布第一部

《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

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此后又出

臺一系列相關法規。屬于考試院;其不經考試院或不遵

守考試法所特定之辦法,而行使考

試權者,以越權論。考試院不提出

質詢者,以廢職論……所有公務員

均須依法律,

經考試院考選、銓敘,

方得任用。——《銓敘制度》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年)成立后,

一切公務人員之考試權皆(3)特點:①以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吸收和繼承

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②公務員的選任由最高考試機構——考試院負責③《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更具有開放性和

平等性;④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主張,幾乎全部以法

律條文的形式得到確立⑤對一般在職人員,也采用甄別審查措施,使其取

得任用資格。評價:①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務員制度,法律制度規定嚴密。考試內容和形式更加專業化和標準化,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②未動搖專制統治的基礎,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

無法禁絕,官僚主義、貪污舞弊現象依然嚴重。知識拓展1:分析民國中后期(1937—1949年)公務員制度施行艱難,流于形

式的原因。原因:①專制集權的傳統;②工業化水平較低;③公民文化和政治素養相對較低;④國民政府一黨專政,官僚主義嚴重;⑤中央與地方矛盾尖銳;⑥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相對較弱;⑦國內政局長期動蕩。【干部】新中國成立后,主要指中國共產黨組織、國家機關、群眾團體的工作人員,以及國營企事

業單位的管理人員和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公務員】指在各級政府機關中,行使國家行政職權,執行國家公務的人員。除行政機關外,中

國共產黨機關、人大機關、政協機關、審判機關

、檢察機關、民主黨派機關的工作人員均納入公

務員隊伍。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概念辨析公務員(1)背景:①建立新中國,初步完成全國統一;②社會主義建立和發展,需要新的干部制度服務新

中國各項事業建設。③繼承民主革命時的經驗。(2)措施:①沿用舊制: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級

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②建立新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

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3)內容:包含國家干部人事管理體制、原則、機構,以及干

部選拔、任用、考核、監督、交流、培訓等內容。1941年10月,中央明確規定,除軍隊干部外,

黨的干部都在

中央和各級黨委的領導下,

組織部統一管理。

——張鵬

翔《黨管干部原則的實踐歷程

與啟示》凡屬擔負全國各個方面重要職務的干部均應由中央加以管理,

——《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職

務名稱表》19551.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1)背景:①經濟體制改革對舊的干部制度帶來巨大沖擊;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家需要一批專

業化、高素質的干部隊伍;③建立公開、公平、科學的干部選拔制度,成為改革

進一步前進的要求。(2)干部制度:①改革和進一步完善階段: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

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

行了一系列改革。②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在堅

持貫徹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則下,我國逐步

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

特別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斷加強法制建設。黨管干部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則,

規定了干部工作的主體和體

制,是黨的領導在干部人事

工作中的重要體現,是鞏固

黨的執政地位、履行黨的執

政使命的重要保證。主要內容包括:由黨制

定干部工作的路線、方針、

政策;由各級黨委管理和推

薦重要干部,加強領導班子

和干部隊伍建設;黨指導干

部人事制度改革,改進黨管

干部方法,努力實現干部工

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

化;加強對干部人事工作的

宏觀管理和檢查監督,保證

干部工作的健康有序進行。2.改革開放后(1978——至今)新建立的公務員制度,在(3)公務員制度建立過程公務員的范圍、職位體系①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錄用、獎懲、培訓、工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資福利與保險等各個環節②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借鑒了發達國家公務員制和國公務員法》,

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度的有益經驗,大體上是公務員考錄進入法制化階段。可以與國際接軌的制度,③2006年以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得到了全但又具有中國特色。

:方位的推進和改善,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在對公務員沒有"政治中立"

的要求,沒有"政務官"與"不斷擴大。事務官"之分,各級政府的(4)公務員制度——意義組成人員包括由同級人民

代表大會任免的人員,都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為國家管

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有利于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機制,克服以在公務員之列。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白鋼《政治制度史》適應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角度西方文官制度中國公務員制度選用

標準注重通才或專才,把業務知識和能力

作為主要條件我國明確提出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兩官分途西方實行“兩官分途”,有“政務官”

與“事務官”之分公務員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搞多黨輪流執政,各級各類公務員根據需要可以相互轉任指導

原則標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參

加黨派活動,不得帶有政治傾向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

的路線、方針、政策管理

體制強調“與黨派脫鉤”,公務員職務晉

升不受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