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第一,二章課件_第1頁
中醫學第一,二章課件_第2頁
中醫學第一,二章課件_第3頁
中醫學第一,二章課件_第4頁
中醫學第一,二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導論

【重點難點剖析】

四大醫學典籍:《黃帝內經》,《難經》,《傷寒病雜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分《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四診是指:望?聞?問?切

八綱是指: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利)

四氣是指:寒?熱?溫?涼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

七情是指: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

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3個基本特點:整體觀念、恒動觀念、辯證論治

治療需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則:即“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中醫學的認知與思維方法主要有三個方面:司外揣內、注重整體研究、援物比類。

第二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重點難點剖析】

第一節陰陽學說

我國古代創立的哲學體系主要是陰陽五行學說,它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

總稱。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軸心。

陰陽最初的涵義很樸素,是指日光的向與背,即向陽為陽,背日為陰。

陰陽學說是指運用陰陽對立統一關系來研究、解析物質世界的一切實物和

現象中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長變化規律的學說。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

的,物質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不斷發展變化的。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關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總概括。一般認為凡是光

明、溫暖的事物或現象便歸屬于陽;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現象便歸屬于陰。

陰陽并不是專門代表具體的事物或現象,而是代表相關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屬

性意義。如晝為陽,夜為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等。

陰和陽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

的、無形的、功能亢奮的都屬于“陽”;凡是相對靜止的、內向的、下降的、寒

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屬于“陰”。

陰陽屬性的特點包括:普遍性、相關性、相對性、可分性

陰陽貫穿一切事物之中。

陰陽在一定的相關事物或現象的范疇之內可再劃分。

陰陽屬性不是絕對不變的,隨著特定條件(時間、對象、地點)的變更,對

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概念認識必然發生改變。

五臟是指:肝?心?脾?肺?腎

六腑是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

任何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都具有可分的特點,也就是說“陰中有陽,陽中

有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陰陽之中再分陰陽”的觀點。

陰陽的相互關系主要體現在陰陽之間存在這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

衡和相互轉化等四個方面。

陰陽的對立制約是指自然界的切相關事物和現象,都存在這相互斗爭和

相互抑制的陰陽兩個方面。

陰陽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象之間,始終存在這相互依存和

相互為用的關系。

陰陽的消長平衡是指相關事物或現象矛盾對立的雙方始終存在減弱或增強

的運動變化之中。

陰陽的相互轉化是指事物或現象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

向變化的運動形式。

陰陽歸屬人體組織結構:就人體部位而言,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

陽,體內為陰;就筋骨皮膚而言,筋骨在內,故為陰,皮膚在外,故為陽;就內

臟而言,六腑為陽,五臟為陰;就五臟本身而言,心肺居于胸腔,故為陽,肝脾

腎居于腹腔,故為陰。

陰陽失衡是一?切疾病發生的基本機制,常見的陰陽失衡有:

1、陰陽偏勝

2、陰陽偏衰

3、陰陽互損

4、陰陽轉化

因此,調整陰陽,補其不足,瀉其有余,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是治療的根

本原則。

藥物四性是指:寒?熱?溫?涼。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

第二節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認為物質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要素組成,五要素之間又存

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約的關系,通過這種關系維系和推動著客觀世界事物的運

動變化。

五行定義為:木、火、土、金、水唔知哦個物質及與之相關的不同事物之間

的聯系和變化。

木的特性:生長、升發、條達、舒暢

火的特性:溫熱、升騰

土的特性:生化、承載、受納

金的特性:蕭殺、潛降、收斂

水的特性:寒涼、滋潤、向下、靜藏

五行的生克乘悔

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對于另?行事物具有資生、促進和助長作用。

五行相生的規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對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約束、削弱等作用。

五行相克的規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間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協調配合關系。

相乘是指五行之間相克太過的異常變化。其次序與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

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相悔是指五行之間反向克制的異常變化。其次序于相克相反,即木悔金、金

悔火、火悔水、水悔土、土悔木。

五行學說將臟腑分別歸屬于五行: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

水。

中醫借助五行關系以揭示五臟在生理功能之間的內在關系,即相互資生和制

約關系。還用于解析說明病理情況下臟腑間的某些相互影響。

五行學說可根據相關規律確定治療原則:包括“虛則補其母”和“實則瀉其

子”。

“虛則補其母”法則的具體治法有:

1、滋水涵土法

2、培土生金法

3、益火補土法

“實則瀉其子”法則的具體治法有:肝旺瀉心法

根據相克規律制定具體法治,主要有:

1、抑木扶土法

2、培土制水法

3、佐金平木法

4、瀉南補北法

第三章藏象學說

【重點難點剖析】

第一節概述

基本概念:

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各臟腑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精、氣、血、

津液、神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臟腑之間、臟腑與形體官竅及自然社

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說。

藏象:藏,是指隱藏于人體內的臟腑器官,即內臟。象,其涵義有二:一指臟腑

器官的形態結構;其二指臟腑的生理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于外的形

象。

藏象學說是以臟腑的形態和生理病理未研究目標的中醫學基本理論。臟腑是

內臟的總稱。按其生理功能的特點可分為三類:五臟,即心、肺、脾、肝、腎,

多為實質性臟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即膽、胃、

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多為中空官腔性臟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

傳化水谷糟粕;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多為中空有腔的臟

器,形類似腑,而不同于腑,其生理功能是“藏而不瀉”,類似于藏。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是構成人體

的重要組成部分。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是臟腑、經絡等

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藏學學說的主要內容包括兩方面:?是研究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病

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二是研究精、氣、血、津液、神的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

臟腑之間、臟腑與形體官竅及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藏學學說的主要特點是(一)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1、以五臟為中心的

人體自身的整體性;2、五臟于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二)從“象”來考察“臟”

的功能活動。

第二節臟腑

一、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與系統連屬

(一)心

心,位于胸腔之內,隔膜之上,兩肺之間,脊柱之前,外有心包護衛。心為

神之舍,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在五臟陰陽中屬陽中之陽,起著主宰人

體生命活動的作用。心于小腸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脈:是指心氣有推動和調節血液循行于脈中,周流全身,發揮營

養和滋潤的作用。心主血脈包括心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

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內涵,是心氣能推動血液運行,以輸送營養物質于全身

臟腑形體官竅。另一內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主要之飲食水谷經脾胃之氣運化,

化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為營氣和津液,營氣和津液入脈,經心陽的作用,

化為赤色血液??梢?,心有總司一身血液得運行及生成的作用。

主脈:心主脈,是指心氣推動和調節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使脈道通利,

血液通暢。心氣充沛,心臟有規律的搏動,脈管有規律的舒縮,血液被輸送到各

臟腑形體官竅,發揮濡養作用,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

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稱心藏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心拽

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狹義指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信息,進行精神、

意識和思維活動,但必須要認識到心主神志的功能,屬大腦的生理功能,是大腦

對外界事物的反映。

上述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

礎,故若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則亦必然會導致神志的改變。另外,心主神志,

主宰整個生命活動,心主血脈的功能也受心神的主宰。所以心的這兩種功能是互

相影響的。

2、系統連屬

(1)心在志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與情志的“喜”有關。若喜樂過度,則

可使心神受損,因而有“喜傷心”之說。

(2)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心合脈指全身的血脈都屬于心。其華在面,

即是心臟精氣的盛衰,可以從面部的色澤變化顯露出來。

(3)心在竅為舌:即心開竅與舌,是指通過對舌的觀察,可以了解心主血

脈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狀態。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味覺和表達語

言。

(4)心在液為汗:指心與汗液的生成和排泄有密切關系。汗為津液所化生,

血與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為心所主,故有“汗為心之液”、“汗血同

源”之稱。

【附】心包絡

心包絡,簡稱心包,又稱“膻中”,是心臟外面的包膜,具有保護心臟的

作用。故當外邪侵犯心臟時,首先使心包絡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

(二)肺

解剖肺位于胸腔,位置最高,又稱“華蓋”,肺與大腸相表里

肺的主體功能:一、肺主氣、司呼吸、朝百脈

二、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

肺的聯屬功能:1)在體合皮,其華在毛2)開竅于舌3)在志為悲

4)在液為涕

1、肺主氣、司呼吸、朝百脈

肺主氣

主一身之氣:氣的生成(宗氣),對全身氣機的調節

產呼吸之氣: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作用,不斷地吸入自然的

清氣,排出體內的廢氣,實現機體與外界壞境之間的氣體交換,維持人體的生命

活動。

肺司呼吸——肺具有呼吸功能

肺主氣的功能通過肺的呼吸作用才能實現。

肺朝百脈——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百脈會聚于肺,經肺的呼吸,運行體內外清

濁之氣的交換,然后再將富含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送到全身。

肺朝百脈的功能是肺氣的運動在血液循行中的具體體現。

2、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

宣發:1.排出體內的濁氣

2.將津液和水谷精微輸布全身,外達皮毛。

3.宣散衛氣,將代謝后的津液轉化為汗液排出體外

肅降:1.吸入自然界清氣

2.將清氣、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布散

3.清肅肺和呼吸道內異物

肺通調水道——肺對水液代謝起疏通和調節作用

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

肺失宣降——

失于宣散:無汗,皮膚水腫

失于肅降:小便不利,水腫

治肺以利水,“提壺揭蓋”法

3、肺與形竅志液的關系

1)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皮毛——包括皮膚、汗腺和毫毛等

氣門——皮膚之汗孔

2)肺開竅于鼻:鼻為呼吸門戶,司嗅覺,協助發音

3)肺在志為悲:悲、憂同為肺志,悲自外生,憂自內生

4)肺在液為涕

(三)脾

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是人體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在五行屬土,足太

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絡屬于脾胃,脾和胃相為表里,為“后天之本”。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運化:脾具有把飲食水谷轉化水谷精微,并將精微物質吸收轉輸

至全身各臟腑,以維持其生理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方

面。

運化水谷:是指脾氣又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轉輸其水谷精微的功能。

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排泄作用,是人體水液代謝的一個

重要環節,是脾主運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2)脾氣主升:是指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具體表現為升清和升

舉內臟兩方面生理功能。

脾主升清:指水谷精微借脾氣上升而上輸于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

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

升舉內臟「是指脾氣上升能起到維持內臟位置的相對穩定,防止其下垂的作

用。

(3)脾主統血:是指脾有統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防止溢出脈外

的功能。

2、系統連屬

(1)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2)在志為思

(3)在液為涎

(4)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四)肝

肝,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肋之內。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中屬木。肝與膽互為表里。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

作用。其疏泄功能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調暢氣機:肝主升、主動、主散得生理特性是氣機疏通、暢達、升發得重要

基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疏泄功能減退,二是肝的升發太

過。助脾胃運化機膽汁分泌排泄:脾胃的運化具體表現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功

能,脾胃的升降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止匕外,肝能生成膽汁,膽汁的分泌與

排泄,實質有賴與肝疏泄功能的正常,膽汁能正常的繁忙與排泄才有助于脾胃的

運化功能。

調達情志:由心所主,但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調暢情志得作用是以

調暢氣機功能為基礎。

調節生殖功能: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經來潮與肝的疏泄功能也密切

相關。

(2)肝藏血:指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功能。肝貯藏充足的血液,

可根據生理需要以調節人體各部分血量的分配。肝藏血的另一個含義是收攝血

液,即肝有使血液收攝于脈管之中,不讓溢出脈外的作用,即有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為經血之源,女子以血為本,肝藏血充足,沖脈血液充盛,月經按時來潮。

2、系統連屬

(1)肝在志為怒:若突然大怒,或經常發怒,使肝氣升發太過而傷肝。反

之,肝的陰血不足,陰不制陽,肝陽亢逆,則稍有刺激即易發怒。

(2)肝在液為淚:淚由肝精、肝血所化。淚有濡養、滋潤和保護眼睛的功

臺匕

目匕。

(3)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全身筋膜有賴于肝血的滋養?!白榻钪唷?

肝血充盛,則爪紅潤、堅韌明亮。

(4)肝開竅于目:目又稱“精明”,為視覺器官,具有視物功能。肝的功能

正常與否,常常反映于目系及其視物功能。

(五)腎

解剖腎位于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腎與膀胱相表里

腎的主體功能:一、腎藏精二、腎主水三、腎主納氣

腎的聯屬功能:1)在體合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

2)開竅于耳及前后二陰

3)在志為恐

4)在液為唾

1、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

腎藏精——腎對精有閉藏、提供的功能

腎藏精,精化氣,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

2、腎主水

腎主水——腎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津液代謝的作用

3、腎主納氣

納——固攝、受納

腎主納氣——腎具有攝納肺吸入之而調節呼吸的功能,幫助肺保持吸氣的深

度,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腎主納氣的功能是腎主封藏功能在呼吸運動中具體體現。

1、腎與開體志液的關系

1)在體合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發為血之余

2)開竅于耳及前后二陰

前陰——包括尿道和外生殖器

后陰——肛門、排泄糞便的通道

3)在志為恐:驚恐同為腎志,驚自外生,恐自內生

4)在液為唾:唾——口內津液中較為稠濁者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一)膽

膽為六腑之一,又屬奇恒之腑。呈囊形,位于右肋下,附于肝之短葉堅,

與肝相連。膽與肝互為表里。膽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一下兩方面:

1.貯存和排泄膽汁膽汁生成于肝,貯存于膽,在消化食物過程中由肝氣

的疏泄作用向小腸排泄,以促進飲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2.主決斷決斷指膽在精神意識活動過程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

用,其決斷意義有二:一是指正常的決斷能力,亦即能夠完全控制自己的意識

和動作;二是指準確,恰如其分,不偏不倚。

(二)胃

胃位于中焦,上接食道,下通小腸。又稱胃脫,分上、中、下腕三部分。胃

與脾相表里。

生理功能

1、受納與腐熟水谷

受納——接受和容納

腐熟——水谷經過胃的初步消化,開成食糜

2、主降濁

濁——經過消化吸收生的食物殘渣

胃主降濁——胃氣通降將食物殘渣下輸于小腸、大腸的功能。胃以降為順,

藏象學說以“脾升胃降”概括整個消化系統功能活動。

(三)小腸

小腸位于腹中,上端接胃,下端接大腸,小腸與心相表里。

小腸的生理功能:

(1)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具有徹底消化、

化生精微之意。是指小腸接受經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在小腸內進一步消化,將水

谷化為精微。

(2)泌別清濁:是指小腸將經過消化后的飲食物,分為水谷精微和食物殘渣

兩部分:一是將水谷精微吸收,再經脾運化輸送至全身;二是把食物殘渣下送大

腸。

(四)大腸

大腸為管道器官,位于腹中,包括結腸和直腸,大腸與肺互為表里。

大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化糟粕。小腸泌別清濁后所剩下的食物殘渣,需

經大腸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燥化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

(五)膀胱

膀胱位于下腹。膀胱與腎相表里。

生里功能

貯存和排泄尿液

(六)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合稱。三焦并非一獨立內臟,而指軀體臟腑部位和某

些臟腑功能的概括,又稱“孤腑”。

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原氣:原氣是人體生病活動的原動力,它發源于腎,藏于丹田,必

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到達和作用于全身。

2、運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奇恒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個臟器組織。它們在形態上多

屬于中空而與腑相似,在功能上則“藏精氣而不瀉”而與臟相似,既區別于臟,

又不同于腑,故把它們稱作奇恒之腑。

(一)腦

腦由髓匯集而成,故乂稱“髓海”。腦深藏于頭部,居顱腔之中,位于人體

最上部。是精髓和神明匯集發出之處,又稱為元神之府。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動腦是生命的樞機,是產生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

的器官,主宰這人體的生命活動。

2.主感覺與運動指人的視、聽、嗅、觸等感覺及運動系統生理功能,皆

與腦有密切關系

(二)女子胞

女子胞,又稱胞宮、子宮,是女子發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其主要生理

功能有兩方面:

1、主月經女子胞是女性生殖功能成熟后主司月經的主要器官。

2、主孕育胎兒月經正常來潮后,女子胞就具有了生殖孕育胎兒的能力。

此外,女子胞是婦女經、帶、胎、產極為重要的器官。

四、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

(-)五臟之間的關系

1、心與肺(氣與血的關系)

心主血:心血載氣并維持肺之呼吸

肺主氣:肺氣助心行血

2、心與脾

心主血:心血滋養維持脾運

脾主運化:脾運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

血液運行正常:心主血——推動血行

脾統血——血行脈道

3、心與肝

血液運行正常:

心主血---推動血行

肝藏血肝主疏泄——貯藏調節血量

維持精神情志活動正常

心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動

肝主疏泄——調節情志活動

4、心與腎

心火—腎水:心腎水火相濟——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5、肺與脾

肺司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氣

脾主運化——吸收水谷之精氣

聚于胸中——生成宗氣

水液代謝正常:

肺通調水道——輸布排泄水液

脾運化水液——吸收輸布水液

6、肺與肝氣機調暢

肺氣——主清肅下降

肝氣——主疏泄升發

7、肺與腎

水液正常輸布排泄:

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腎主水(為主水之臟),共同完成呼吸運動。

肺主呼氣(為氣之主)

腎主納氣(為氣之根)

8、肝與脾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促膽汁分泌,協助脾運

脾主運化——運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

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

肝藏血——調節血量脾統血——固攝血液

9、肝與腎

精血同源,肝腎同源

肝藏血——滋腎化精腎藏精——養肝化血

肝主疏泄——使腎之封藏開合有度

腎(封藏)——以制約肝之疏泄太過與不及

10、脾與腎

脾主運化——運化水谷精微充養腎精

腎(腎精,腎陽)——腎陽溫煦以助脾運

為生命之本:

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

水液代謝正常:

脾——運化水液腎——氣化水液

(二)腑與腑之間的相互關系

六腑之間的相互關系,主要體現于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輸布、廢物的

排泄等一系列過程中的相互聯系和密切配合。

(三)臟與腑之間相互關系

臟與腑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臟腑陰陽表里關系。臟屬陰,腑屬陽;臟為里,

腑為表。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里一表,相互配合,其間有經絡互相絡屬,從

而構成了臟腑之間的密切聯系。

第三節精、氣、血、津液

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是臟腑、經

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臟腑生理活動的產物。

一、精

(-)精的基本概念

精,是受凜于父母的生命活動物質與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種精華

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本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二)精的生成及其生理活動

從精的生成來源而言,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

1.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受凜于父母,是構成胚胎的原始物質。

2.后天之精后天之精來源于水谷,又稱水谷之精

生理上,精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也是

臟腑生理功能的激發和推動力。

二、氣

(一)氣的基本概念

氣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氣一元論

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形體、機能、精神

(二)氣的生成和運動

人體之氣:

先天之精氣——腎藏精

自然界之清氣——肺主呼吸

水谷之精氣——脾胃運化

氣的運動形式:升、降、出、入

氣機一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

氣機調暢——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協調平衡

氣機失調——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平衡失調

三、氣的功能

推動作用:激發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及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推動血液,

津液的生成、運行、輸布及排泄

溫煦作用:氣的運動是人體熱量的來源,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促進血、津

液的正常運行,“氣主煦之”

防御作用:護衛肌表,抵御外邪,與體內之邪斗爭。

固攝作用:固護、統攝和控制體內的液態物質,如血、津液等,固攝體內腹

腔臟器

氣化作用:氣化——氣的運動所產生的變化。即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

及其相互轉化。

實質:新陳代謝,物質與能量轉化的過程。

氣化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氣化也是專指一些臟腑的某種功能,如腎、膀胱、三焦的氣化

四、氣的分類

先天之精氣——元氣

水谷之精氣——衛氣、營氣

自然界之清氣——宗氣

氣的來源、分布與功能

來源分布主要功能

元氣(原先天之精氣通過三具有推動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激發和調節

氣、真氣)+水谷之精焦循行各個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作

氣全身用,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宗氣(大自然界之清積聚于走息道以行呼吸,貫心脈以行氣血,與人體

氣)氣+水谷之胸中的視聽言動等機能相關。

精氣

營氣(榮水谷精氣運行于化生血液,營養全身。

氣、營陰)(精專)脈內

衛氣(衛水谷精氣運行于護衛肌表,抗御外邪,溫煦臟腑、潤澤皮毛,

陽)(愫悍)脈外調節媵理開合,汗液排泄,維持體溫的恒定。

三、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即血液,是循性于脈中的富有營養的紅色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

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血主于心,藏于肝,統于脾,布于肺,根于腎,血必須在脈管內有規律地

循行而流于全身,才能充分發揮營養和滋潤的生理效應,血液是人體生命活動的

根本保證。

(二)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血液的生成過程,是飲食物經胃的腐熟和

脾的運化,轉化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再經脾氣的升清上輸于肺,與肺吸入之清

氣相結合,通過心肺的氣化作用,將營氣的精專物質和有用的津液注之于脈,化

而為血。

(三)血的功能

1.營養滋潤全身

2.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血富有營養,能充養臟腑。人的精力充沛,神志清

晰,感覺靈活,活動自如,均有賴于血液的充養。

(四)血的運行

血液正常運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脈管系統的完整性和保持通暢;二

是全身各臟腑發揮正常生理功能,特別是心、肺、肝、脾四臟得功能尤為重要。

心主血脈:心搏則血行諸經。

肺朝百脈和主宗氣: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氣,調節全身的氣機,輔助心臟,

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

脾主統血:全身之血全賴于脾氣統攝。

肝主藏血:肝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

四、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小液的總稱,包括個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其正

常的分泌物,如胃液、關節液和淚液等。

津液是津和液的總稱。一般而言,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于體表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