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臨床酶學檢驗技術
臨床酶學的實際應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到
上世紀30年代,脂肪酶(LPS)、淀粉酶(AMY)、堿性磷酸酶(ALP)、
酸性磷酸酶(ACP)開始用于臨床。尤其在1959年,Karmen、LaDue、
Wroblewski等人建立了分光光度法,使得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
等酶活性測定應用于肝膽疾病、心臟疾病的診斷。他們建立的連續監
測法和酶偶聯技術直到現在仍是最常用的酶活性檢測方法。酶這一生
物催化劑,在正常機體代謝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尤其
一些細胞內酶,當細胞損傷時會釋放到體液中造成體液中酶量或酶活
性的改變,這就是酶可作為診斷指標的依據。因為有一些酶在不同器
官、組織、細胞內的分布和定位存在明顯差異,而且在細胞內外有明
顯濃度梯度差,所以酶與其它指標相比具有更高的診斷特異性和靈敏
度,這就引起臨床病理學家和臨床醫生的極大關注,使酶學得到迅猛
發展。上世紀60年代以后,人們發現同工酶及同工酶亞型比總酶活
力具有更高的診斷特異性和靈敏度,使臨床酶學領域有了更廣闊的發
展前景。隨著免疫學和其它技術的滲透,測定酶質量成為可能。測定
酶質量與測定酶活性相比,可以測定無活性的酶,且不受抑制劑的影
響,因此,可以提供新的臨床信息。酶具有高效催化性和高度特異
性決定了酶作為試劑的生物化學方法具備很多優點:如反應條件溫
和,不需強酸強堿,不需高溫;方法特異性高,可直接測定體液中某
組分;反應速度快;靈敏度高等等。因此,以酶試劑方法為代表的生
物化學法必將取代化學法。酶作為催化劑,在反應前后無明顯變化,
即酶可反復使用,近年來以固相酶技術為核心的生物傳感器技術的應
用和開發研究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可以預測我們將很快進入生物傳感
器時代。
第一節酶含量的表示方法
酶具有高效催化性,極少量的酶可催化大量底物進行反應。理論上說,
在底物足夠和酶未失活的前提下,酶與底物孵育足夠長的時間可以產
生足夠量的產物。若檢測單位時間的產物或底物變化量要比直接測定
酶蛋白量顯然容易得多。這種用酶促反應的速度來間接反應酶含量的
方法就是通常所說的酶催化活性的測定。根據酶催化活性來表示酶含
量的方法也稱為相對定量法。"相對”的含義還包括酶催化活性易受測
定條件的影響。由于酶催化活性的測定方法簡便快速,因此絕大多數
的酶都是用此法測定。
一、酶的催化活性
(-)酶活性單位歷史上曾經使用很多酶催化活性的"慣用單位",
是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來命名的,他們根據當時的實驗條件,提出各
自的時間單位和產物或底物量的單位。例如谷丙轉氨酶就有賴氏單位
(Reitman-Frankel)>金氏單位(King)、卡門氏單位(Karmen)、穆
氏(Mohun)單位等等。1963年國際生化協會酶學委員會通過廣泛討
論,提出一個國際單位(IU)來表示酶量的多少。國際單位定義:在
特定條件下,1分鐘能轉化1微摩爾底物(Umol/min)的酶量為一
個國際單位。由于測定條件(如溫度)不同,所轉化底物的量將有明
顯差異。為避免臨床上誤認為只要是同一國際單位的酶量在國際上無
論何處所測結果都相同,目前大多數實驗工作者常省略國際二字(簡
寫也由IU改為U)。幾乎都習慣用U/L來表示體液中酶活性即酶活性
濃度。1979年,國際生化協會為了使酶活性單位與國際單位SI制相
一致,提出了Katai單位,即每秒鐘轉化1個摩爾底物(mol/s)的酶
量。國際單位和katal間關系如下:
1U=1umol/min=1X10-6/60s=16.67nkatal(二)正常上限升
高倍數
酶催化活性或活性濃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測定方法及測定條件有
關。不同的測定方法,酶活性的結果可以相差數倍。例如,乳酸脫氫
酶用逆向反應測得的結果是正向反應的3倍。堿性磷酸酶的不同測定
方法之間僅僅緩沖液不同,其結果也可以相差1倍以上。即使方法完
全一致,配方也完全一致,由于試劑供應商的原料來源不同也會造成
較大的差別,尤其是因工具酶的純度和工具酶活性單位不同而造成。
酶活性測定的影響因素如此之多,以至各實驗室之間的測定結果難以
比較,參考值也難以統一,給臨床醫生帶來不少麻煩。為了更直觀地
反映酶含量的變化,很多實驗室開始使用正常上限升高倍數(upper
limitsofnormal,ULN)這一表示方法。
所謂ULN是指用測得的酶活性結果除以參考范圍上限。這樣做的好
處是顯而易見的,臨床醫生可以不要因記參考值范圍而煩惱,但是對
于臨界升高的病情判斷將帶來新問題。在目前尚缺乏統一的校正品或
標準以前,測定方法也不能完全統一的前提下,使用ULN有一定的
好處,但對其臨床意義應重新進行評價。
二、酶蛋白質量
酶的含量嚴格來說是指酶分子的質量濃度,常以酶蛋白濃度來表示
(單位是g/L或mg/L)o人體體液中的酶有幾百種,但總量不超過
lg/Lo除脂肪酶(LPL)、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移酶(LCAT)、膽堿
酯酶(ChE)、銅氧化酶(CER)外,大多數酶的含量在Ug/L水平
甚至更低。要想從混合物的體液中分離純化后再測定,顯然是很困難
的。但利用酶蛋白的抗原性,制備特異性抗體后用免疫學方法可以直
接測定酶蛋白濃度。如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銅氧化酶(即
銅藍蛋白Cp)、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PACP)、CK-MB同工酶等。免疫學方法測得的是酶蛋白質量,即
絕對含量。與酶活性相比,有很多優點:①靈敏度高,靈敏度達到
ng/L至ug/L的水平。②特異性高,不象酶活性測定的影響因素那么
多,幾乎不受體液中激活劑、抑制劑的影響,不受藥物的干擾。③可
測定一些酶活性很難測定的酶,如不表達酶活性的酶原或脫輔基的酶
蛋白或失活的酶蛋白。④與酶活性測定一起,計算免疫比活性,有可
能為臨床應用提供新的資料和信息。⑤在同工酶測定中,與電泳法和
層析法相比,免疫學法測定簡單快速靈敏度高,標本量少,重復性好。
與化學抑制法相比特異性好。盡管如此,由于制備具有高效價的酶
抗體非常困難,建立免疫學方法的周期和成本都相當巨大。因此,目
前能測定的酶類還非常有限,但這將是一個很有前途的領域。
第二節酶催化活性的測定方法
一、測定酶促反應速度的兩類方法
酶促反應速度可以用單位時間的底物消耗量(-d[S]/min)或產物生成
量(d[P]/min)來表示。一種直接用來測定速度的方法稱為連續監測
法,另一種在一定時間內通過測定總變化量再計算出速度的方法稱為
定時法。
(一)定時法
定時法(Fixedtimeassay)酶活性的結果計算:假設某一樣品的酶活
性為XU/L,取樣品量Vs毫升與底物緩沖液Vr毫升孵育,經過t分
鐘反應,加入終止液Ve毫升,檢測到產物凈吸光度增加為A,該產
物的摩爾消光系數為£(終點法的摩爾消光系數一般可通過帶標準
求得)比色皿光徑為bcm。
根據其中:C為產物的濃度,Vt為反應總體積,,[P]為產物的總
變化量,產物生成速度樣品中酶催化能力表示為:
酶活性....................................2.1
若把A/t以△A/min表示,則此定時法測定酶活性的計算公式與連續
監測法相同
定時法有別于終點法(end-pointassay)和兩點法(two-pointassay)。
終點法是指反應基本達到平衡,信號變化很小,但可以不需要終止反
應,例如化學反應或酶試劑測定代謝物,只能說明反應所需的某一組
分已接近耗盡。而定時法的特點是經過一定時間(固定的時間)反應
后終止反應。兩點法是監測反應過程中的兩個點,即某一段時間內的
底物或產物的變化。
(二)連續監測法
連續監測法(Continuousmonitoringassay)是將酶與底物在特定條件
(緩沖液、溫度等)下孵育,每隔一定時間(2-60s)連續測定酶促
反應過程中某一底物或產物的特征信號(如NADH在340nm的吸光
度)的變化,從而計算出每分鐘的信號變化速率。一個典型的酶促反
應過程一般包括延滯期(lagphase)、線性期(linearphase)和非線性
期(nonlinearphase)(見圖3-1)。
圖3-1酶促反應動力學曲線
1.延滯期對單一酶促反應而言,是指酶促反應開始到達最大反應速
度所需要的時間,包括酶催化位點的暴露、底物解離后與酶結合位點
的結合、酶與輔酶的結合、酶的激活等等;對于酶偶聯反應而言,延
滯期還包括中間產物堆積到一定程度后,導致指示反應速度增加,直
到與待測酶酶促反應速度達到平衡所需的時間。一般來說,輔助酶越
多,延滯期越長。
2.線性期是指酶促反應速度保持恒定的時期,不受底物濃度的影響。
此期底物雖被不斷消耗但還不足以明顯改變酶促反應的速度,即以初
速度進行。初速度是指底物的消耗量小于5%時的速度。不過線性期
也僅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需要人為地設定非線性
度。
3.非線性期隨著反應的進行,底物消耗越來越明顯,反應速度明顯
下降而進入非線性期。酶濃度越高在選定條件下線性期就越短。其他
造成進入非線性期的原因有可逆反應增強、產物抑制增加、酶變性失
活增加、酶聚合或解離增加等等。連續監測法根據連續測得的數據,
可以只選擇線性期的底物或產物變化速率用于計算酶活力。而定時法
測得的酶活性是酶促反應的整個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有可能包括延滯
期和非線性期。由于酶活性只與線性期的反應速度(初速度)成正比
例,定時法很難避開延滯期,非線性期也不能完全避開,因此連續監
測法測定酶活性比定時法更準確。延滯期、非線性期的速率低于線性
期,所以定時法測得的結果往往偏低。自動生化分析儀能自動獲取規
定時間內的信號,自動判斷非線性度,所以連續監測法更適合于自動
化儀器。
連續監測法酶活性的結果計算:假設某一樣品的酶活性為XU/L,取
樣品量Vs與底物緩沖液Vr孵育,延滯期為tO分鐘,測定間隔時間
為tl分鐘,讀數次數為n,每間隔時間吸光度變化平均值為A,該產
物的摩爾消光系數為£比色皿光徑為bcm。反應速度分別用產物的
生成速度和樣品中酶的催化能力來表示:
兩者含義一致,經過整理,將(Vs+Vr)記為Vt,A/tl=AA/min,
可得到以下公式:
酶.........................................2.2
設:;酶活性(u/L)=△A/minXK...........................................2.3
2.3式就是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酶活性需要設定K值的計算公式。
2.2式與2.1式對比,兩者完全一致。連續監測法需要連續監測,對
儀器要求較高,需要具有恒溫裝置和連續記錄吸光度裝置。相反,定
時法對儀器要求不高,一般的分光光度計就能滿足要求。由于一般的
光度計所測得的摩爾消光系數與理論值差別較大,在實際工作中常常
需帶標準一起測定。連續監測法可以根據2.3式由理論的摩爾消光系
數計算出理論K值。在發表的各種酶活性測定方法中,幾乎每個酶
都有定時法和連續監測法可供選擇,從測定準確度出發,應優先選擇
連續監測法。隨著自動生化分析儀的普及,連續監測法已逐步取代定
時法,成為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二、底物或產物濃度的檢測
不管是定時法還是連續監測法,都要通過測定底物或產物來實現。測
定底物或產物的手段并不是酶促反應所特有,根據在酶促反應中任一
底物或產物有特征性的物理化學特性(如顏色、濁度、吸光度、pH、
氣體、熒光、放射性等等),設計一些檢測裝置。常用的檢測裝置有
比色計、濁度儀、分光光度計、熒光分光光度計、量積儀、電位滴定
儀、生物傳感器等,其中分光光度法最常用。表3-1列舉了曾經使用
的一些檢測技術。
表3-1酶促反應中底物或產物濃度的檢測
測定項目方法原理測定手段
膽堿酯酶氯化乙酰膽堿做底物產生乙酸根電位滴定法
脂肪酶三油酸甘油酯懸乳液做底物,生成油酸甘油一酯,濁度下降
濁度法
淀粉酶淀粉做底物,一定時間后,剩余的淀粉不足以使碘呈蘭色時
間滴定法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賴氏法,利用丙酮酸與2.4二硝基苯肌形成苯腺
比色法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IFCC推薦法,利用NADH在340nm的光吸收特
性分光光度法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固定化谷氨酸氧化酶膜生成過氧化氫,利用過氧
化氫電極生物傳感器
N-乙酰-氨基葡萄糖昔酶4-甲基傘形酮N-乙酰-D-氨基葡萄糖甘做底
物,
生成熒光物4-甲基傘形酮熒光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NADPH在365nm激發下產生熒光熒光
三、酶活性測定方法原理
如前所述,酶促反應速度用單位時間底物消耗量或產物生成量來表
示。通過底物或產物一些特殊的理化性質設計檢測方法,分為直接法
和間接法:(一)直接法是指待測酶酶促反應的底物或產物有特
征性的理化性質,然后通過特殊的儀器直接檢測。常用的原理有:
1.基于NADH或NADPH的反應原理NADH或NADPH在340nm
處有特異吸收峰,而NAD+或NADP+只在260nm處有明顯的吸收峰,
監測340nm吸光度變化可以反應NADH或NADPH的變化。利用該
原理可以測定以NAD(P)+或NAD(P)H為輔酶的氧化還原酶。
例如LD、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a-羥丁酸脫氫酶(a-HBD)、
醇脫氫酶(AD)、山梨醇脫氫酶(SD)、谷氨酸脫氫酶(GLDH)等
2.基于人工合成色素原底物反應原理一些水解酶類或轉移酶類經過
酶促反應將化合物中的某一基團水解或移去,使無顏色的底物轉變為
有顏色的產物。人們把這類底物稱為色素原底物。根據這一原理,人
們有意識地合成一系列底物用來測定酶活性,即人工合成色素原底
物,利用這類底物測定的酶見表3-2。
表3-2人工合成色素原底物與待測酶
人工合成色素原底物待測酶產物的毫摩爾吸光系數
4-硝基磷酸酚鈉鹽(PNPP-Na2)堿性磷酸酶(ALP)4-硝基酚PNP
(405nm)18.5
3-竣基-丫谷氨酰對硝基苯胺Y-谷氨酰轉移酶(GGT)5-氨基-2-
硝基苯甲酸
(405nm)9.87,pH為8.10
2-氯-硝基苯-a-半乳糖-麥芽糖甘淀粉酶(AMS)2-氯酚2-CP
(405nm,pH6.0)6.1
2-氯-硝基苯-a-巖藻糖昔a一巖藻糖昔酶(AFU)2-CP(405nm,
pH6.5)6.2
甘氨酰脯氨酰-對硝基苯胺-對甲苯磺酸甘氨酰脯氨酸二***氨基***
酶(GPDA)對硝基苯胺4NA(405nm)9.88
3.基于氧的消耗氧化酶在催化反應時會不斷消耗氧氣,可以設計氧
電極來連續監測氧的消耗速度。
4.其他膽堿酯酶催化乙酰膽堿產生乙酸,造成pH下降,可以用pH
差示法測定膽堿酯酶。脫竣酶在反應過程中產生CO2,可以用量積法
測定。(二)間接法是指酶促反應底物和產物之間沒有特征性的
理化性質,需通過另一個化學反應或生化反應,將底物或產物轉化為
有明顯特征理化性質的另一個化合物。用直接法來測定的酶類非常有
限,很多情況下不得不使用間接法。
1.化學法大多數定時法都是在酶促反應終止后加入另一個試劑與底
物或產物反應,轉化為有色化合物,再用分光光度法檢測。也有個別
酶類不終止反應,加入與酶促反應無關的試劑,但能與酶促反應的某
一產物反應生成有特征性的化合物。例如:①膽堿酯酶催化酰基硫代
膽堿類底物后,生成的硫代膽堿(SCh)與5,5-二硫代-雙(2-硝基
苯甲酸)(DTNB)反應,生成黃色陰離子5-筑基2硝基苯甲酸
(5-TNBA)。②酸性磷酸酶測定,利用a-蔡酚磷酸鹽做底物,經酸
性磷酸酶水解后釋放蔡酚,與試劑中的固紅TR發生偶氮反應,生成
黃色化合物。
2.酶偶聯法在酶活性測定時,常采用另一個(指示酶)或幾個酶(輔
助酶和指示酶)將測定酶的某一產物轉化為新的產物,當其他酶的反
應速度與待測酶反應速度達到平衡時,可以用指示酶的反應速度來代
表待測酶的活性。可以表示為:
Ex為待測酶,Ea為輔助酶,Ei為指示酶,指示酶是指能監測反應速
度的酶,輔助酶在酶偶聯反應中可以一個或多個,也可以不需要輔助
酶。由于NAD(P)+或NAD(P)H在340nm的光吸收特性,很容
易進行連續監測,因此它是最常用的指示反應,過氧化物酶(POD)
也可做指示酶。表3-3例舉了需要指示酶的酶偶聯方法來測定酶活性
表3-3用酶偶聯方法來測定的酶
待測酶測定方法輔助酶指示酶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IFCC推薦法無LD
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IFCC推薦法LD*MD
肌酸激酶IFCC推薦法HKG6PD
5,-核昔酸酶5,-AMP做底物
ADA-GLDH法腺昔脫氨酶ADAGLD
淀粉酶EPS底物法無多功能a-葡萄糖甘酶
脂肪酶GK-GPO-POD法GK、GPO、共脂肪酶POD
5,-核甘酸酶5,-IMP做底物
NP-XOD-POD法核昔磷酸化酶(NP)
黃喋吟氧化酶(XOD)POD
*LD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輔助酶。
第三節酶活性測定的影響因素與最適條件的確定
一、方法因素的影響
(一)正向反應與逆向反應選擇正向反應還是逆向反應,并不是
隨心所欲。一般根據測定底物或產物的難易程度來決定。原則上選擇
對底物親和力大,酶轉換率高的方向。當然,還應考慮內源性干擾、
底物價格和穩定性等諸多因素。肌酸激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其
逆向反應是正向反應的6倍,而且不受ATP酶、ALP、內源性丙酮
酸干擾,所以,目前普遍采用逆向反應。但是,乳酸脫氫酶的測定選
擇正向或逆向反應,目前尚有爭議。國內多采用正向反應(L-P),
與IFCC在2001年發表的操作手冊一致。理由是經常被組合在心肌
酶譜中,正向反應有利于LD1的活性表達,有更高的診斷敏感性,
試劑穩定性好。而以前國外常用方法卻是逆向反應(P-L),理由是
反應速度是正向的3倍,而且試劑成本低廉,雖然NADH價格高昂
但用量很少。
(二)檢測底物或檢測產物
同樣,選擇測定底物或產物的方法主要取決于哪個更方便。原則上應
選擇測定產物的生成量而不是底物的消耗量。為了讓全部的酶能夠與
底物結合,底物量往往很高,而且酶促反應測定的是初速度,時間較
短。若測定底物的消耗量(起始底物濃度-剩余底物濃度)一方面要
求起始底物濃度不能太高,另外在很短的時間內,底物的消耗并不明
顯,測定誤差大。而測定產物因為產物從無到多,檢測敏感度必然增
加。這也是淀粉酶的碘淀粉比色法逐漸被色素源底物所取代的原因之
-o除了測定NADH減少可以看成測底物的消耗量外,已很少項目
采用測定底物消耗量。若有兩個以上產物,選擇測定哪個產物,也要
從測定的方便性、內源性干擾等方面綜合考慮。例如ALT催化下列
反應:
丙氨酸+a-酮戊二酸——■*谷氨酸+丙酮酸
既可以測定谷氨酸的生成速度,也可以測定丙酮酸的生成速度,IFCC
推薦法是測定后者。從理論上講,測定谷氨酸也是可行的。可以偶聯
谷氨酸脫氫酶,測定NADH在340nm的增加速度。反應式如下:
谷氨酸+NAD+——fa-酮戊二酸+NH3+NADH
但是該法至少有以下缺點:①a-酮戊二酸作為待測酶ALT的底物又
是指示酶GLDH的產物。根據待測酶對底物的要求,a-酮戊二酸的
用量往往較大,這樣對于指示反應來說是極其不利的,過量的a-酮
戊二酸肯定會抑制指示酶的反應速度,結果使延滯期延長,指示酶用
量必須加大。②待測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的最適pH與指示酶谷氨酸
脫氫酶最適pH相差較大,要快速達到平衡,也需要增加指示酶的用
量。而待測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與乳酸脫氫酶的最適pH接近。③內
源性干擾問題。IFCC推薦法測定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存在內源性的丙
酮酸干擾,但是,內源性谷氨酸的干擾更常見。綜合以上因素,通常
測定丙酮酸的生成速度而不是測定谷氨酸的生成速度。不過,生物傳
感器的方法是通過測定谷氨酸的生成速度,原因是氨電極的技術比較
成熟。
(三)定時法與連續監測法
如前所述,連續監測法可以選擇線性期的反應速度(初速度)來計算
酶活性,因此,測定結果更可靠,而且一般不需做樣品空白,干擾相
對較小,是首選的方法。但儀器要求相對較高,在我國基層單位還經
常使用定時法。在不具備分析儀的單位,某些酶采用定時法測定也
可以得到比較準確的結果。例如:堿性磷酸酶的測定就是一個典型的
例子。IFCC推薦法以4-硝基磷酸酚鈉鹽(PNPP-Na2)為底物,以
2-甲基-2-氨基-1丙醇(AMP)做緩沖液。由于①該法延滯期短,小
于1分鐘;②線性期長,400U的樣品,線性期可達15分鐘;③產物
對硝基酚有標準品供應,④終止液NaOH不會對產物的摩爾消光系數
有影響。因此,很容易在酶促反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將連續監測法
改為定時法。兩法的結果準確性相當,唯一的缺點是需加做樣品空白。
(四)底物啟動模式與樣品啟動模式底物啟動模式是指樣品先與部
分試劑(缺乏某個底物)預孵育一定時間,然后加入這個底物,樣品
中的待測酶酶促反應才開始啟動。這樣做的好處是在待測酶酶促反應
開始之前,可以除去某些干擾物,包括內源性干擾物和外源性干擾物。
需要雙試劑劑型,IFCC推薦法多采用底物啟動模式。而樣品啟動模
式是指反應所需的試劑先混合在一起,然后加入樣品,依靠樣品中的
待測酶來啟動酶促反應,只是在延滯期去除部分干擾物,可采用單一
試劑劑型,需要注意的是某些雙試劑劑型是基于試劑穩定性考慮,并
沒有將底物單獨作為第二試劑,也起不到消除內源性干擾的作用。
二、測定條件的影響與最適條件的確定
酶的催化活性只與酶促反應的最大速度成正比例,推導如下:
酶促反應的整個反應過程可簡化為:
式中Kp可看成為ES的解離常數.Michaelis和Menten通過推導可得
出下式:
此式中V為最大反應速度,,為米氏常數。上式也可改寫為:
在底物[S]?Km時;Km值由于相對很小可忽略不計:
由于底物網濃度很大,使酶飽和。ES已達極限,反應速度不再增加,
故此時反應速度為最大反應V。
此時反應速度才和酶量E成正比例。也只有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測
定方法才是可靠的、準確的。
國際臨床化學聯合會(IFCC)和不少國家包括我國的一些學會建立
了測定酶活性濃度的推薦或參考方法。都毫無例外地提出酶活性濃度
測定方法所選擇的測定條件應是酶反應的"最適條件"。所謂最適條件
是指能滿足酶促反應速度達到最大反應速度所需的條件。包括:①合
適的底物和最適底物濃度;②理想的緩沖液種類和最適離子強度;③
反應液的最適pH;④最適反應溫度;⑤合適的輔因子、激活劑濃度;
⑥若是酶偶聯反應,還需要確定指示酶和輔助酶的用量;⑦合理的測
定時間,包括延滯期盡量短暫,有足夠的線性期;⑧合適的樣品與反
應試劑的比例;⑨足夠的檢測范圍;⑩盡量去除各種抑制劑等。
(-)底物種類和濃度
1.底物種類的選擇不同酶對底物的專一性有很大的區別。丙氨酸氨
基轉移酶對底物有立體結構選擇性,只能催化L型丙氨酸。若選擇
DL丙氨酸,要達到同樣的反應速度,則需2倍于L型丙氨酸的用量。
對于這些特異性很高的酶而言,選擇底物的種類比較簡單。但對于一
些特異性較差的酶來說,底物種類的選擇必須要有理論依據。例如堿
性磷酸酶是一組非特異的磷酸酯酶,能將磷酸鹽從一個化合物轉移到
另一個化合物。歷史上用于堿性磷酸酶的底物有:B-甘油磷酸鈉、
磷酸苯二鈉、蔡酚磷酸鹽,而目前使用最多的是人工合成底物對硝基
酚磷酸鹽。底物選擇的原則是:(1)選擇Km最小的底物:最好是
酶的天然底物,要使酶達到同樣反應速度的底物用量最低,不受溶解
度和價格的限制。
(2)要有足夠的溶解度:例如GGT測定,過去用Y-L-谷氨酰對硝
基苯胺做底物,由于它溶解度差而被Y-L-谷氨酰-3-竣基對硝基苯胺
所取代。
(3)酶對底物特異性高:例如淀粉酶的測定,以2-氯-4-硝基酚-麥芽
三糖甘做底物,不需要偶聯酶可以直接測定淀粉酶,但因為它也是體
內a-葡萄糖甘酶的底物而不能成為淀粉酶測定的參考方法。若以2-
氯-硝基苯-a-半乳糖-麥芽糖昔做底物,就不會被a-葡萄糖甘酶所催
化,也不需偶聯酶,可以直接測定淀粉酶。
(4)底物穩定性好:例如用于淀粉酶測定的人工合成底物很多,但
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缺點,即底物本身可以自發水解。淀粉酶測定的參
考方法-亞乙基封閉的對硝基酚麥芽庚糖普做底物(EPS法)的優點
就是底物的穩定性好。
另外,也要考慮選有較高臨床價值的底物。例如臨床上測定酸性磷酸
酶主要目的是診斷前列腺癌,所選的底物應對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有較
高的特異性。在常用的底物中以麝香草酚磷酸鹽最合適。乳酸脫氫酶
幾乎存在于全身各個組織,對臟器疾病的診斷特異性不高。對底物的
選擇性也不高,除丙酮酸外,a-酮丁酸也是它的底物。a-羥丁酸脫
氫酶測定實質上就是以a-羥丁酸做底物,反映乳酸脫氫酶的H亞基
的活性。
2.底物濃度的確定(1)單底物酶促反應:根據Michaclis-Menten
方程很容易得出以下結論:在反應速度為最大反應速度V一半時,[S]
=Km,此時的底物就相當于酶的米氏常數Km。以mol/L表示之,
大多數酶Km在10-3至10-5mol/L之間;若[S]=10Km,則反應速度
達到最大反應速度的90.9%;若兇=20Km,則反應速度達到最大反
應速度的95.2%;只有當時無窮大時,反應速度才達到最大反應速度,
這在實際工作中是不可能的。因此,底物濃度的確定原則是選擇兇
=10Km?20Km,此時反應速度基本達到最大反應速度,測定的誤差
可以接受。某些水解酶如堿性磷酸酶測定,由于另一底物是水,可以
按單底物酶促反應看待。
(2)雙底物酶促反應:雙底物酶促反應動力學與單底物相比更復雜,
可以分為乒乓機制、序列有序機制和隨機機制等,底物濃度的確定以
動力學方程為基礎。有關動力學方程可以參考相關論著。所有雙底物
酶促反應的動力學方程可以用下式表示:
F是指v/V,即反應速度達到最大反應速度的程度,一般要求90%?
95%,Ka、Kb分別代表兩個底物的米氏常數,在反應條件確定時,
是個常數。[A],[B]是兩個待確定的變量,分別代表兩種底物的濃
度,K值在乒乓機制是常數1,在其他機制是變量但接近于1,在實
際工作中為了方便,可以認為是常數1。如果規定F的值,那么:
也就是說之間的關系是一條雙曲線,有無數組數據。在實際工
作中,可綜合價格、溶解度等因素,先確定其中一個底物的用量,再
求出另一個底物的用量。
以上所述的底物選擇原則在實際工作中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需要
注意,酶促反應很復雜,可逆反應,產物抑制,其他激活劑和抑制劑
的存在都影響著最適底物濃度的確定。
(二)緩沖液種類、離子強度和最適pH
為了酶與底物很好的結合,酶和底物都需要合適的解離狀態。酶催化
基團作用的發揮也需要酶、輔助因子的有效解離,酶的穩定性也需要
合適的環境。這一切都離不開緩沖液的作用。一個酶促反應的表現很
大程度上依賴于緩沖液的選擇是否恰當。依據緩沖液對酶活性的影響
可將緩沖液分為活性緩沖液、惰性緩沖液和抑制緩沖液三大類。
在一系列不同pH的最終反應體系中,酶促反應速度達到最大時的pH
稱為最適pHo一般來說,血清中大多數酶最適pH接近中性。有些
酶在最適pH附近活性變化非常顯著,但多數酶在一定pH范圍內相
對穩定。測定酶活性時一定要選擇在最適pH處。最適pH并非是酶
的特征性常數,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而改變,如緩沖液種類、底物濃度、
反應溫度、樣品與反應試劑的比例、各種防腐劑和其它添加劑等等。
緩沖液的離子強度也影響著酶的活性,一般選擇與生理環境的體液比
較接近的離子強度。Allert曾擬定了一種作用模式,并進行數學計算,
得出相應方程式來說明反應體系中電解質會影響最大反應速度。結論
是:離子強度越高,電解質干擾酶和底物結合,酶活性將逐步下降,
但離子強度過低也會抑制酶活性。緩沖液的離子強度在堿性磷酸酶測
定中是個特例。按IFCC推薦法規定,以2-甲基-2-氨基-1丙醇(AMP)
做緩沖液,緩沖液濃度高達O.85mol/L,這在酶類測定方法學中極其
罕見。其理由是:AMP是作為磷酸轉移作用中的磷酸基受體,不僅
僅起到緩沖作用,還有類似底物的作用。
理想的緩沖液應具備以下條件:①有足夠的緩沖容量,較低的離子強
度就可以維持pH的恒定。緩沖液的pKa與最適pH越接近,緩沖容
量越大。有酸堿的產生或消耗的酶促反應,對緩沖容量的要求更高。
②純度高,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雜質。③溫度依數性小,受溫度波動
pH變化小。④對酶活性表達有促進作用則更好。盡量選擇活性緩沖
液或惰性緩沖液,不可選擇抑制型緩沖液。⑤對酶有穩定作用。
目前酶制劑中或測定體液中酶活性方法使用最多的是GOOD氏系列
緩沖液。其它常用的緩沖液有三羥甲基氨基甲烷(Tris)、三乙醇胺
(TRA)、二乙醇胺(DEA)、2-甲基-2-氨基-1丙醇(AMP),而磷酸
鹽緩沖液已越來越少使用,甘氨酸緩沖液對酶有抑制作用,已幾乎不
在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緩沖液都有溫度依數性,配制緩沖液時不僅要指出其
pH值,還應說明配制溫度,以避免因溫度不同而引起的誤差。
由于最適pH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數,在實際工作中一般做法是,先確
定大致的最適pH,再確定緩沖液的種類,最后重新確定最適pH。
(三)反應溫度
溫度越高,反應活化能越大,酶與底物結合的機會越多,反應速度越
快。但是,溫度增高,酶的變性失活就會增加,不同酶的最適溫度可
以不同,至今,對酶活性的測定溫度還未統一。目前常規實驗室越來
越多的使用37℃,這更多地是從實際工作方便來考慮。因為溫度越
高,反應速度越快,靈敏度越高,延滯時間和測定時間都可能縮短,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尤其目前在常規實驗室中廣泛使用全自動生化
分析儀,有高效率的恒溫系統,使反應系統很快升溫并維持在37℃,
可避免溫度差異引起的誤差。對于生化分析儀而言,每個酶測定的溫
度不同是不現實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比較不同實驗室測定結果時,
一定要注意溫度不同帶來的差異。
在1986年以前IFCC推薦酶活性測定的溫度是30℃,優點是能保
證一定的反應速度,又不使酶失活,而且純錢的熔點為29.77C,錢
作為此溫度的基準物質。保證了測定儀器在30C的高度準確性。
2001年IFCC正式發表了"37C下檢測酶催化活性濃度的IFCC一級
參考方法操作手冊和參考制品認可系統",包括CK、LD、ALT、AST、
GGT五個酶在內。
(四)輔酶、輔基和激活劑
根據酶催化反應最適條件的要求,原則上在酶測定體系中應加入
一定量的輔助因子。輔助因子(cofactors)是指酶的活性所需要的一
種非蛋白質成分,包括輔酶、輔基和金屬離子激活劑。與酶緊密結合
的輔因子稱為輔基;不含輔基的酶蛋白稱為脫輔基酶蛋白
(apoenzyme),沒有催化活性,必須加入足量輔基,和它結合成為全
酶(holoenzyme),才有催化活性。脫輔基酶蛋白與輔基孵育一段時
間后,酶活性才會恢復,因此,往往需要樣品與試劑中的輔基先預孵
育的過程。輔基的用量往往較少。
與酶蛋白結合很松弛,用透析和其它方法很易將它們與酶分開的稱為
輔酶(Coenzyme)。輔酶盡管不同于酶的底物,但在作用方式上和底
物類似,在酶反應過程中與酶結合、分離及反復循環。輔酶用量的確
定可將它們按底物處理。例如乳酸脫氫酶中輔酶按雙底物動力學方程
計算。
激活劑(activator)的化學本質是金屬離子,可以是酶的活性中
心,也可以通過其他機制激活酶的活性。作為激活劑的金屬離子,其
影響酶促反應的動力學更加復雜。最常見的是二價金屬離子如Mg2+、
Zn2+、Mn2+、Ca2+、Fe2+等。重金屬離子大多是酶的變性劑。金屬
離子之間往往存在相互拮抗或相互抑制。在酶測定體系中經常加入
EDTA目的是螯合一部分非必要的離子。合適的金屬離子濃度是必要
的,過量的離子往往抑制酶反應速度。由于激活劑的動力學往往與酶
的動力學不同,這就可以解釋不同的樣品與反應液的比例,造成酶活
性測定結果的不呈比例。N-乙酰半胱氨酸對肌酸激酶的激活作用與此
類似。激活劑的用量一般通過反復實驗來確定。(五)抑制劑
酶活性測定過程中最常見的抑制劑有產物的抑制、底物的抑制,分析
器材或試劑中的重金屬及體液中的藥物等造成的抑制。抑制類型也可
以各種各樣,可以是可逆抑制,也可以是不可逆抑制。按最適條件的
要求,不管哪種抑制,都要盡量去除。采取的措施包括:選用高純度
的原料、高純凈水、器材干凈,在反應液中加入金屬螯合劑,甚至可
以引入一個副反應來去除產物的抑制作用。
(六)酶偶聯法中輔助酶、指示酶
酶偶聯反應原理:酶偶聯反應的反應模式如下:
對于待測酶Ex,反應條件要求滿足最適條件。反應開始后,經過一
個短暫的延滯期,不斷地產生中間產物B,啟動輔助酶反應Ea,同
樣經過一個延滯期,產生中間產物C,最后啟動指示反應Ei。由于在
最初的反應體系中,中間產物B和C的量幾乎為零(不考慮內源性
存在),此時輔助酶和指示酶的反應速度很小。但是,它們的最大反
應速度卻很大(由試劑中加入的酶量來決定),甚至遠遠大于待測酶
的最大反應速度。隨著反應的進行,中間產物B和C的量逐漸增加,
輔助酶和指示酶的反應速度也相應增加,直到輔助酶和指示酶的反應
速度達到待測酶的反應速度,即進入動力學的線性期,并會維持一定
時間,在此之前的時間稱為延滯期。此時,Vx=va=vi,va和vi是輔
助酶和指示酶此時的有效反應速度,并不是它們的最大反應速度。這
樣我們就可以監測產物D的生成速度或中間產物C的消耗速度,既
vi來反映Vx,求出待測酶的酶活性。
1.指示酶、輔助酶的種類指示酶和輔助酶選擇的依據是:①考慮特
異性,尤其是指示酶,如果指示酶存在副反應,則使測定酶的結果假
性偏高。②考慮輔助酶的數量,減少輔助酶就可以縮短延滯期。③酶
偶聯反應的合理性,如能直接與指示酶偶聯,就沒有必要加入輔助酶。
④所選用的指示酶、輔助酶應盡量選擇Km小的酶,可以縮短延滯期。
⑤考慮指示酶、輔助酶的最適條件(尤其是最適pH)盡量與測定酶
的"最適條件"接近。整個體系的測定條件必須以測定酶為準。⑥還需
考慮價格、來源和純度及酶的穩定性。來源不同的酶,Km有明顯差
別,甚至輔酶也不同,耐熱性也有很大的區別,酶試劑的質量很大程
度上取決于工具酶的來源。
2.指示酶、輔助酶的濃度確定輔助酶或指示酶用量不足的后果是延
滯期延長,待測酶的可測范圍變窄,嚴重時不出現線性期。輔助酶或
指示酶用量過大,成本增加,雜酶的干擾程度增加。所以在酶偶聯測
定法中,選用適當量的工具酶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一般可用反復試驗
法,即試驗性地選用不同量的工具酶直到偶聯酶反應中指示酶反應速
度不隨工具酶的增加而升高,并在所選用?quot;最適條件"下,延滯期
合適,有足夠的線性期,待測酶上限符合臨床要求,酶濃度曲線線性
關系好等。
很多專業書籍還介紹了一些酶用量的估算方法,這在實際工作中有一
定的指導意義。但是應考慮到酶供應商的單位定義和測定方法之間是
否存在差別,而且酶在運輸保存中會有酶活性的喪失,測定體系中的
其它條件如緩沖液、保護劑等都會影響酶的用量。實際用量往往比最
適用量增加1倍以上。
(七)延滯期、線性期的確定
在以上條件都確定以后,動力學特征和方法的性能基本確定。動力學
特征包括延滯期、線性期和非線性期。延滯期可以因酶在樣品中所存
在的介質不同而略有差別,原因可能是存在內源性干擾物,也可能存
在一些抑制劑。延滯期的確定原則是多觀察兒例濃度不等、病理情況
不同的標本,選擇延滯期最長者作為確定值。
線性期的確定離不開酶濃度的可測上限,因為酶濃度越高,在同樣時
間內消耗底物越多,產生產物越多,底物的不足和產物的抑制將導致
非線性期的提前到來。不過也與非線性度的大小有關,沒有絕對意義
上的線性期,線性期是以指定的非線性度作為判斷基礎的。線性期如
何確定呢?主要看讀數次數和讀數間隔來決定,為了計算非線性度,
按最小二乘法的計算要求,讀數次數應不少于4次,讀數間隔按一般
儀器要求30秒就足夠了,線性期在2分鐘以上即可。中華醫學會檢
驗學會規定酶活性測定要求線性期不短于2.5分鐘。若規定線性期不
短于2.5分鐘可以測得酶活性的最高濃度就是該法的測定上限。
(A)樣品與試劑比例
樣品量與反應液總量的比例與方法檢測的靈敏度和檢測上限有關,與
測定誤差也有關。根據酶活性計算公式不難看出,改變樣品與反應液
總量的比例就可以改變K值。按儀器噪音0.001計算,K值不易過大,
否則會造成檢測誤差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酶活性的發揮與介質有關,經常發現改變樣品與反應液
總量的比例,測定結果并不會成正比例地改變,可能與激活劑、抑制
劑、酶的解聚和聚合、酶的穩定性等因素有關。因此,樣品與反應液
總量的比例一旦選定,就不能隨意更改。從以上分析中不難看出:
酶促反應的影響因素很多,各因素之間有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沒有絕
對的"最適條件",但只要按照最適條件的目標,在建立方法時,努力
靠近最適條件,必將縮小方法之間、試劑之間的差別。
三、其他因素對測定結果影響
(一)儀器不同的儀器,波長的設置有區別,帶寬有區別,比
色杯的透光性在使用過程中也會發生改變,這些都直接影響儀器對待
測物的摩爾吸光系數,也就影響K值的準確性。最好定期檢查儀器
的摩爾吸光系數。K值的設置還需考慮稀釋體積、比色杯的光徑、副
波長的影響等。
(―)校準物
可用作酶活性測定用的校準物分兩類。一類是產物的基準物質,如對
硝基酚、對硝基苯胺等,可用于校準儀器的摩爾吸光系數。產物NAD
(P)H的摩爾吸光系數可以用葡萄糖測定試劑(己糖激酶法)來校
正。若用雙波長測定則只適用于該雙波長。另一類稱酶校準物
(Enzymecalibrator),多是用人血清或動物血清作介質,與測定標本
比較接近。國際上已經有5個經IFCC認可的CRM酶參考物。各試
劑供應商所提供的酶校正物的定值應可溯源至CRM酶參考物。在實
際工作中,使用酶校正物的優點有:①可以縮小因試劑配方差異造成
的誤差。如因保護劑、原料來源不同等造成的差異。②可以校正在試
劑穩定性稍有改變造成的誤差。③可以校正儀器的某些系統性誤差。
如波長帶寬、溫度、加樣誤差等。但是它無法補償分析系統的特異性
缺陷和精密度缺陷,而且在不同的檢測系統應有不同的校正物。
(三)實驗參數實驗參數的正確理解和編制對測定結果也有很
大的影響。樣品量、試劑量、延滯期、測定時間、K值等都是很關鍵
的參數。對于色素原底物的方法,由于底物的自身水解作用,應采用
減試劑空白的速率法;對于輔助酶或指示酶中雜酶引起的干擾,也應
采用減試劑空白的速率法;對于內源性干擾的反應,不同的儀器應分
別對待,不能盲目采用減空白的速率法,要區分是試劑空白還是樣品
空白。其他一些質量保證參數在酶活性測定中也應引起重視。
(四)副反應NAD(P)H的光吸收特性成為目前使用最多的指示
反應。但是,體內存在數以百計的氧化還原酶,它們的輔酶很多是一
致的。若存在內源性代謝物,必然會相互干擾。解決副反應的干擾,
一直是人們努力的方向。通過加入副反應抑制劑、樣品進行預處理等
都是切實可行的手段。雙試劑底物啟動模式因不增加成本、不耗費時
間是最經濟的方法。總之,酶催化活性濃度的測定影響因素多,只
有將各種影響因素都控制好,不同實驗室的測定結果才具有可比性。
要實現全球可比性的目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測定方法
要統一,各實驗室都應選擇IFCC推薦法或中華醫學會推薦的方法。
其次,各試劑供應商應嚴格按照IFCC推薦法所規定的配制方法生產
試劑,并提供本測定系統的酶類校正物。另外,各實驗室的操作人員
應合理編制分析儀參數;參加各地區組織的酶類室間質評工作,不斷
提升實驗室的比對能力;控制樣品采集和保存等實驗前因素;認真做
好室內質量控制,監控試劑質量和儀器性能。
第四節代謝物的酶法測定
酶試劑法是以酶作為試劑來檢測與酶促反應相關物質的一類方法。酶
試劑法因具有反應條件溫和安全、樣品不需預處理可直接測定、方法
特異性高、靈敏度高等優點,已廣泛應用于體液中各種有機物的測定,
如葡萄糖、尿素、肌酊、膽紅素、尿酸、膽固醇、甘油三酯、膽汁酸、
乳酸、丙酮酸、酮體、乙醇、唾液酸、氨等等,也可以用來測定無機
離子和微量元素如鉀、鈉、氯、無機磷、碳酸氫根、銅、鋅、鎂等。
一、方法分類
在所有用酶作為試劑的測定方法中,分光光度法仍然是最常用的
測定手段。根據方法設計的原理不同可以分為:
(一)直接法在相對應的氧化還原酶作用下產生可以直接檢測的信
號的方法稱為直接法。尿酸在尿酸氧化酶作用下生成的尿囊素在
293nm有特異的吸收峰,膽紅素在膽紅素氧化酶作用下生成膽綠素造
成450nm處的吸光度下降,而乳酸、丙酮酸、酮體、乙醇、碳酸氫
根經氧化還原反應,使輔酶在氧化型與還原型之間轉換,很容易用分
光光度法檢測。體內還有很多代謝物可以直接測定,關鍵是需要相對
應的酶。
(二)酶偶聯法與酶活性測定一樣,直接法測定項目是有限的。而
酶偶聯法若不限制偶聯酶的數量,不考慮酶的來源和價格,從理論上
講幾乎可以測定所有代謝物。而且,每種代謝物可以使用不同的酶而
建立多種檢測方法。如甘油三酯、肌醉都有多種酶試劑法。指示反應
主要分為NAD(P)H和過氧化物酶(POD)系統兩大類。
(三)無輔基酶活性恢復法很多酶必需某些無機離子、微量元素或
輔酶存在才發揮其催化活性。將脫去關鍵無機離子、微量元素或輔酶
的酶(無活性)與標本混合,標本中的無機離子、微量元素或輔酶使
酶重新復活,復活的比例可以反映這些無機離子、微量元素或輔酶的
含量。成功的例子有丙酮酸激酶法或色氨酸酶法測定鉀,a-半乳糖
昔酶法測定鈉、淀粉酶法測定氯、超氧化物歧化酶法測定銅、碳酸甘
酶或堿性磷酸酶法測定鋅、異檸檬酸脫氫酶法測定鎂等。根據此原理
也可用來測定輔酶。(四)激活劑和抑制劑測定法
根據酶有否激活劑和抑制劑存在時酶促反應動力學發生改變來測定
激活劑和抑制劑的含量,成功的例子有己糖激酶法測定鎂、堿性磷酸
酶法測定茶堿等。
二、測定原理
如上所述,酶試劑方法可基于不同的原理來設計方法,但從監測類型
來分,可分為終點法(平衡法)和連續監測法(速率法)。所謂平衡
法是指標本中待測物的量有限,經過酶促反應逐漸被消耗,當剩余的
底物量很小(<1%?5%)時,指示反應信號逐漸達到穩定,即通常
所說的終點。該法的特點是測定底物的總變化量,即測定的是"濃度"。
連續監測法是測定速度(通常指的是初速度),依據是當底物的消耗
量較小時(<5%),酶促反應呈一級反應,反應速度(v)只與代測物的
濃度成正比例。兩種方法是相互聯系的,因為平衡法的開始一段時間
都有可能遵循一級反應規律。相反,連續監測法只要時間足夠長,也
會達到平衡。酶促反應速度受很多因素影響,只有在其它因素很好控
制的前提下,反應速度(V)才與代測物的濃度成正比例,該法測定
誤差較大。但也具有很多優點:①因測定時間短,檢測速度快,不需
把所有底物轉化為產物,酶用量比平衡法小,檢測成本低;②速率法
一般不需做樣品空白,標本本身因素影響小。平衡法若要將代測物在
較短時間內消耗接近完全,必須使用大量的酶。但其優點是試劑酶活
性的下降對測定結果影響遠沒有速率法明顯,僅使達到平衡所需時間
延長,檢測范圍變窄。試劑酶活性下降對速率法來說有時是致命的,
可能導致線性期縮短,甚至一級反應喪失。由于以上種種原因,酶試
劑法多選擇平衡法。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對于平衡法來說關鍵是
確定達到終點所需的時間。對于速率法來說關鍵是如何使酶促反應成
一級反應。下面以單底物一個工具酶為例說明它們的測定原理:(一)
平衡法
將米氏方程改寫為:...................................2.4
積分得:若反應達到平衡,假設(一般"終點"的要求),[SOHSt]
—[SO],則可簡化為:
說明達到終點所需的時間與Km、Vm、SO有關,Km越小、Vm越
大(加入酶量越多)、SO越小(代測物越少)則達到終點所需的時
間越短。
若[SO]《Km,2.4式簡化為:
積分得:
若同時做標準管,不管反應到達何種程度,只要標準管與測定管反應
時間⑴一致,則有:
若兩者的反應程度一致,消耗的比例、剩余的比例與起始的比例一致,
則:
............................2.5
標準管的[SO-St]與待測管的[SO-St]分別代表消耗量,也代表轉化為產
物的量,可以用產物的吸光度來表示(As和Au)。標準管的[So]與測
定管的[So]分別表示為Cs和Cuo
.........................................2.6
公式(2.6)平衡法測定代謝物的基本原理,其前提條件是公式(2.5)
成立。當[S0HSt]Q[S0],即反應基本達到平衡,Au和As基本穩定
不變,此時測定誤差最小。如果測定管與標準管的反應明顯存在基質
效應,兩者反應程度不一,若按公式(2.6)計算就會帶來誤差。
(二)速率法根據米氏方程:按一級反應要求:①[S]《Km,[S]+Km
七Km,②酶量很大,在反應過程中,可將V看成不變。貝IJ:
若同時帶標準管,則有:
.....................................2.7
標準管的[So]與測定管的[So]分別表示為Cs和Cu,速度用△A/min
來表示。上式改寫為:
2.8
公式(2.8)就是速率法測定代謝物濃度的原理,其前提條件是測定
初速度。隨著反應進行,[S]越來越小,v也越來越小。說明要使反應
速度與代測物濃度成正比例,必須做到測定的速度是初速度,越偏離
初速度測定,誤差則很大。
三、常用的指示系統
除個別酶試劑法使用色素原做指示系統外,酶試劑法的指示系統主要
使用NAD(P)H或過氧化物酶(POD)系統,前者主要應用于速率
法,后者則常用于平衡法。
(一)以還原型輔酶為指示系統
常用的工具酶有乳酸脫氫酶、谷氨酸脫氫酶、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
蘋果酸脫氫酶等,該法的優點是可以用連續監測法,除在酶偶聯反應
測定酶活性中應用較多外,像葡萄糖、尿素、肌醉、甘油三酯、膽汁
酸、乳酸、丙酮酸、酮體、乙醇、唾液酸、氨、鉀、鎂等的酶法測定
都使用該指示系統。但該法的缺陷有:
1.靈敏度較低NAD(P)H的摩爾消光系數只有6.22X103。為此,
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靈敏度。常用的措施有:
(1)利用遞氫體PMS或偶聯黃遞酶:將NADH上的氫交給四氮唾
鹽如NBT等,即提高了靈敏度,又可以在可見光范圍內監測,使儀
器要求大大降低。
(2)加入另一個酶,增加供體氫的數量:如膽汁酸測定中,合并使
用3a-羥類固醇脫氫酶(3a-HSD)和3-氧-5B-類固醇-Z\4-脫氫
酶,使測定靈敏度增加1倍。
(3)酶循環法:采用酶循環法(enzymaticcyclingmethods)可大大
提高測定的靈敏度,如旭汁酸的測定,在體內的濃度只有微摩爾的水
平,遠遠低于其它代謝物的濃度。其原理是:3a-HSD催化膽汁酸和
3一酮類固醇之間的反應,正反應對輔酶硫代氧化型輔酶I的親和力遠
遠大于輔酶I,而逆反應對還原型輔酶I的親和力大于硫代還原型輔
酶I,在反應系統中有足夠的硫代氧化型輔酶I和還原型輔酶I,只要
有少量的膽汁酸就可生成少量的3-酮類固醇,并在兩者之間構成循
環,不斷產生硫代還原型輔酶I(黃色),控制好條件,反應速度與代
測物膽汁酸呈正比。靈敏度可增加數十倍。底物足夠多,時間越長產
物越多,直到系統中某一反應物耗盡為止。類似的方法還可以測定雌
二醇、微量的乙醇等。循環酶技術在試劑生產中還可以不斷補充某些
不穩定的組分。
(4)熒光法:NAD(P)H的激發波長在365nm,發射波長在
460nm,用熒光監測器可以使靈敏度增加100-1000倍。但需要特殊儀
器,實用性差
2.干擾嚴重NADH系統是體內上百種酶的輔酶,若存在內源性
干擾物,勢必造成很大的干擾,尤其是樣品用量大的方法。因此,在
某些測定系統中常常加入高濃度的丙酮酸來抑制乳酸脫氫酶的內源
性干擾。
3.儀器要求高必須具備340nm的紫外監測器。這可通過還原
四氮噗鹽生成甲月贊的方法來解決。
(二)以過氧化物酶為指示系統
利用POD為指示系統已廣泛用于葡萄糖、肌酎、尿酸、膽固醇、甘
油三酯等項目的測定。其共用的指示反應最早由Trinder氏等人提出。
其原理是過氧化氫與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一起形成紅色的醍亞胺類
化合物。最大吸收峰為500nm,在可見光范圍內比色,這是它的最大
優點。后來,提出了很多酚類衍生物,目的是提高生色基團的穩定性
和溶解度、產物的靈敏度和色澤的穩定性。也有些生色基團的產物是
蘭色醍類,能很好避免溶血等引起的色素干擾。該法的主要缺點是容
易受維生素C、尿酸、膽紅素、谷胱甘***等還原性物質的干擾,嚴
重時測定結果會出現假性負值。干擾機制有競爭過氧化氫、破壞色素、
延遲生色反應等,目前一般采用雙試劑劑型,在試劑1中加入抗壞血
酸氧化酶、亞鐵氟化鉀等來消除維生素C、膽紅素的干擾。表3-5例
舉了一些常用的生色基團。
表3-5常用的Trinder反應生色基團
化學名英文縮寫最大吸收峰(nm)
酚P500
2、4-二氯酚2、4DCP510
N-乙基-N-(3-甲苯)-N-乙酰乙二胺EMAE555
N-乙基-N-(2-羥基-3-丙磺酰)間甲苯胺TOOS555
N-乙基-N-(3-丙磺酰)-3、5二甲氧基苯胺ESPDMA585
第五節同工酶檢測技術
1952年,Nielands在乳酸脫氫酶區帶電泳中發現了兩種有活性區帶,
1959年,Markert等人提議用"isozyme”來描述一組具有相同催化功能
而其結構或化學性質不同的酶,國內曾譯為“同功酶"和"同工酶",1964
年,國際生化學會統一用"Isoezyme"來表示"isozyme",由于"Isoezyme"
雖催化同一反應,但在不同組織中具有不同的功能,故國內譯為"同
工酶"較為合適,并已得到廣泛接受。
同一種屬中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所編碼的多***鏈單體、純聚體或
雜化體,具有相同的催化作用,但其分子構成、空間構像、理化性質、
生物學性質以及器官分布或細胞內定位不同的一組酶稱為同工酶。凡
酶蛋白結構不同的同工酶稱為原級同工酶,而將經加工或修飾后的同
工酶稱為次級同工酶或酶的多種形式。不管是原級同工酶還是酶的多
種形式,由于它們在組織分布、細胞內定位、發生發育等方面都有可
能存在明顯差異,與總酶活性相比它具有更高的診斷特異性和診斷敏
感度,所以沒有必要進行嚴格分類。但在遺傳學領域中以研究原級同
工酶為主。某些同工酶從組織進入體液后在蛋白酶作用下降解成不同
的亞型(isoform),如CK-MB可分為MB1和MB2兩個亞型,有報
道提示亞型比同工酶更有價值。
同工酶的測定方法可以分為直接法和間接法兩大類。直接法是指利用
同工酶之間酶催化動力學性質或免疫原性的不同,不對同工酶各組分
預先分離,直接測定某一種同工酶的方法。多采用化學抑制、免疫抑
制、熱變性等原理。而間接法是依據同工酶之間理化性質(帶電性、
分子大小、糖鏈等)的不同先用電泳技術、凝膠層析技術、親和層析
技術將各種同工酶組分分開,再利用酶催化性質對同工酶進行定量的
方法。兩者區別是:直接法只能測定同工酶的某一組分,由于操作方
便,適合于自動生化分析儀。而間接法操作復雜,需要特殊裝置,不
適合自動生化分析儀,但能同時分析同工酶的各個組分。下面簡單介
紹同工酶分析的常用原理。
一、化學抑制法
市售的LD1測定試劑盒多采用化學抑制法,個別采用免疫抑制法。
化學抑制法的原理是一定濃度某些化學試劑如750mmol/L的1,6-己
二醇、240mmol/L的硫氟酸月瓜能有效地抑制LD2-LD5各種同工酶的
活性,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天津市東麗區2025年初三聯測促改英語試題含答案
- 江蘇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附屬小學2025年五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檢測模擬試題含答案
- 云南省紅河市達標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第五次月考化學試題試卷化學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達標名校2025年初三下學期學習能力診斷生物試題含解析
- 浙江省寧波鄞州區重點中學2025年初三下學期第二次統測化學試題含解析
- 康平縣2025屆四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經典模擬試題含解析
- 智慧農業開啟農業生產新紀元
- 天然氣運輸合同2025年
- 住房公積金貸款合同書
- 鋁墻面板采購合同樣本
- 2025-2030中國磁懸浮發電機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競爭格局與投資發展研究報告
- 2024年四川宜賓環球集團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真題
- 腦出血病人護理新進展
- SL631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第3部分:地基處理與基礎工程
-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檢測A卷(原卷+答案)
- 醫療器械操作規范與安全知識培訓試題庫
- 安全閥培訓課件
- 市場集中度與消費者行為-全面剖析
- 視力檢查方法課件
- 2025年詩詞大賽考試指導題庫300題(含答案)
- 2025年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帶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