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銀大廈簡介_第1頁
香港中銀大廈簡介_第2頁
香港中銀大廈簡介_第3頁
香港中銀大廈簡介_第4頁
香港中銀大廈簡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范例解讀與分析

BankofChina,HongKong

(香港中銀大廈)姓名:梁廣濠學號:150800202班級:08建筑一班指導老師:周成斌陳建東BankofChina,HongKong簡介地理位置平面分析設計的巧妙建筑與結構內部與功能外部與材料結構分析BankofChina,HongKong

簡介設計:貝聿銘建筑師事務處基地位置:香港中西區金鐘花園道1號占地面積:總建筑面積:12.9萬平方米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層數:地上70層施工時間:1982年底——1990年3月19日BankofChina,HongKong

地理位置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歷時六年有余,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著的局促土地。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BankofChina,HongKong

平面分析BankofChina,HongKong私密空間交通空間公共空間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范內變化多端。

BankofChina,HongKong

設計的巧妙在中銀大廈的設計中,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數制,并用它貫徹設計的始終,從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最基本的模數來源于立面上的一塊石材的尺寸。這個尺寸為1150×575,是2/1的比例關系。而建筑的基本軸網為6900,層高為3450,它們分別為石材長寬的6倍。建筑的門高為2300,是3450的2/3,為四塊磚的高度,同時也是高級建筑的理想門高。建筑各處的尺寸都符合這個模數,這樣一來,最后的裝修效果非常完美,到處都是整塊的石材,決不會出現不合模數石材的情況。而且在施工過程中,一塊標準尺寸的石材在哪里不經切削,都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施工。這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裝修,建筑與裝修真正融為了一體。其實在古代西方,建筑都由石材建造,結構、建筑、裝修本來就是一回事兒,貝氏正是要追求與之相同的效果。而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裝修,是在建筑、結構都做完之后,再附加上的一張皮。BankofChina,HongKong

建筑與結構在貝氏的設計中,結構技術的含量一貫極高。以中銀大廈為例,無論是面闊54米的入口,十一層的空中接待大廳,還是錐形逐漸向上收分的銀行營業大廳,都是借助結構的非凡表現來達到撼人的藝術效果。貝氏在設計時,常常是在方案構思階段,就把與他合作的結構工程師找來,與他們討論構思的可能性。結構工程師從它的方案中尋求靈感,新型的結構體系往往在這一階段產生;同時,他也為建筑師提供結構上的可能性,挖掘結構上的潛力。所以,貝氏的設計總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結構、表現結構。在中銀大廈的設計中,貝氏采用了嚴格的模數制,所有的模數都基于裝修,所以在設計中采用了以建筑面作為設計面,結構后退這樣一個方式:主要空間的軸線都與裝修線對齊,而與結構沒有任何直接的關系。這樣一來,建筑的圖紙可以畫得十分漂亮,但結構的圖紙看起來卻十分別扭:軸線與裝修線相齊,與結構總是差著一個很小的距離。為此,結構工程師不知要付出多幾倍的工作量。而以往我們的做法都是以結構的中線作為軸線定位的。BankofChina,HongKong

內部與功能中銀大廈整棟大樓以三樓營業廳,17樓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兼宴客廳與頂端70層的“七重廳”等處最受矚目。BankofChina,HongKong第七十樓的“七重廳”是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所,大廳中有張可坐24人的大桌,兩側有數組沙發,南側是備餐間,儲藏室及男、女廁所,整層就是一個大房間,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頂,尺度巨偉,通常建物的頂屋是機械房,貝氏卻將香港中銀大廈機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層,在其上層創造一個充滿陽光的玻璃廳,引進陽光,引進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師的氣魄,這是貝氏一貫的設計手法——結合陽光與空間。

BankofChina,HongKong

外部與材料中銀大廈有個三層樓高的石質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墻樓層,這點是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貝氏設計的高樓,由底至頂通體只有一個建材,墩座是因應基地的斜坡而設計,同時希望藉著厚重的石材,增強穩定的感覺,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橫石,而非四邊連續呈口字形,相同的窗框出現在好萊塢的藝人經紀中心;石柱頂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飾,則可在巴黎的羅浮宮整建與北京香山飯店見到;第十七樓與七十樓的遮陽設施,同樣地曾用在華盛頓國家藝廊東廂與達拉斯梅耶生音樂廳;大廈南大門兩側的燈座,使人想到了臺中東海大學校區內的類似設計,這些“似曾相識”的建筑語匯與元素乃是經過歷練的設計結晶,凡能經得起考驗的,就是歷久彌新的設計,這就是貝氏作品雋永的原因。BankofChina,HongKong大廈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庭園,園中有流水、瀑布、奇石與樹木、流水順著地勢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雙重意義,實質方面,水聲可以消滅周圍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隱喻財源廣進,象征為銀行帶來佳運,西南解處聳立朱銘的“和諧相處”銅塑,對著的兩個個巨大青銅像在灰色的花崗巖襯托下,甚是搶眼,銅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觀光勝地山頂纜車站的必經之處,就整個敷地計劃而言,頗有點睛之妙,貝氏從事敷地計劃,未若香港一般的慣常方式將建筑蓋滿整個基地,而用心地在東西兩側規劃了庭園,為人擠樓擁的香港創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間,誠乃可貴之舉。BankofChina,HongKong

結構分析樓高加上當地臺風季節強勁的風力,使得建筑物的結構系統需要非比尋常的解決方式,結構工程師羅伯森,這位ENR雜志1989年的風云人物,向貝氏建議采用合成的超強結構體,即以鋼組構成盒狀,內灌注混凝土,以之做為抗風力暨承重的主干。

BankofChina,HongKong

BankofChina,HongKong貝聿銘先生曾這樣評價過香港中銀大廈:“這座銀行大廈就像竹子一樣,下粗上細,到一定高度變細一節。節節高,步步高,在中國也是吉祥的象征。”

原來,他的創意,卻是來源于竹子——這一點撥,我們馬上便聯想到竹筍向上的一個個三角尖片。中國古人有這么一句格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也就是說,居住之處務必有竹,有竹方高雅,有竹方幽靜,有竹方見人的品格——自古以來,吟誦竹子的名詩名句,可謂數不勝數。貝聿銘正是從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中,汲取到這么一個美好的創意。這也是與他一貫強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