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_第1頁
宮頸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_第2頁
宮頸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_第3頁
宮頸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_第4頁
宮頸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宮頸癌診療指南

(2022年版)

一、概述

子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在我國女性惡

性腫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2018年全球新發子宮頸癌

病例超過56.9萬例,死亡病例超過31.1萬例。其中85%的病例發

生于發展中國家。我國2015年約有新發病例11.1萬,死亡病例

3.4萬。我國子宮頸癌死亡分布情況總體上農村略高于城市,中西

部地區約為東部地區的兩倍。我國子宮頸癌患者中位發病年齡是

51歲,但主要好發于2個年齡段,以40~50歲為最多,60~70

歲又有一高峰出現,20歲以前少見。然而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子

宮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在逐漸降低,有年輕化趨勢。因此,十分

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規范宮頸癌的診斷與治療。另一方面,宮頸

癌的發生可通過對癌前病變的檢查和處理得以有效控制。西方國

家的經驗顯示,宮頸癌的發生率在密切篩查的人群中減少了

70%~90%。2020年11月17日,WHO啟動了“加速消除宮頸癌”

的全球戰略。

本指南適用于宮頸鱗癌、腺癌及腺鱗癌,占所有宮頸癌的90%

以上。部分特殊病理類型,如小細胞癌、透明細胞癌、肉瘤等發

病率低,目前國際國內尚未達成共識,故本指南不適合用于這些

少見病理類型的宮頸癌。本指南借鑒了國際上公認的宮頸癌診療

指南,如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

1

network,NCCN)指南、國際婦產科聯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

ofgynecologyandobstetrics,FIGO)指南等,并結合我國以往指

南進行修訂。在臨床實踐中,宮頸癌注重規范化綜合治療理念,

同時也注重個體化治療,需結合醫院的設備、技術條件以及患者

的病情進行治療。對于病情復雜的宮頸癌患者,本指南未涵蓋的,

建議參加臨床試驗。

二、病因學

目前已經明確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

HPV)持續感染是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發生的必要因素,即宮頸發

生癌變的過程中,HPV感染是最為關鍵的環節。在婦女一生中,

感染高危型HPV的概率達70%以上,但只有不到10%的婦女發展

成宮頸癌或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

主要原因是80%的婦女的HPV感染為一過性。除持續性高危型

HPV感染的作用外,還需要其他內源性和外源性因子的共同參與

和作用,才能造成宮頸癌的發生。所以可以將引發子宮頸癌的危

險因素分為兩類:一是生物學因素,即高危型HPV持續感染;二

是外源性的行為性危險因素。

(一)HPV感染。

目前已發現和鑒定出200多個亞型的HPV,大約有54種可以

感染生殖道黏膜。依據各型HPV與子宮頸癌發生的危險性不同分

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如HPV16、18、31、33、35、39、

45、51、52、56、58、59、68型)與子宮頸癌的發生相關,尤其

是HPV16型和18型和子宮頸癌關系最為密切。低危型HPV(如

2

6、11、42、43、44型)感染則可能引起生殖器及肛周濕疣。目前

人乳頭瘤病毒疫苗已在國內上市,可以按照適宜的年齡進行推廣

接種,以預防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

(二)行為性危險因素。

1.由于HPV主要是通過性傳播,所以一些可能增加HPV感染

的因素如初次性生活開始年齡小、多個性伴侶或性伴侶有多個性

伙伴、性衛生不良或者有性傳播疾病病史會增加HPV感染風險,

從而增加宮頸癌的發生風險。

2.月經及孕產因素:早婚、早育,多孕多產、經期、產褥期衛

生不良。

3.吸煙。

4.口服避孕藥。

5.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長期免疫抑制(如腎移植患者需要長期

口服免疫抑制藥物)。

6.營養狀況不良,營養失調:如β胡蘿卜素、葉酸、維生素A、

維生素C缺乏、微量元素的失衡等。

三、臨床表現

(一)癥狀。

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癥狀,隨著病變嚴

重程度的增加,會出現接觸性陰道出血,異常白帶如血性白帶、

白帶增多,不規則陰道出血或絕經后陰道出血。晚期宮頸癌還可出

現陰道大量出血,可合并有水樣甚至米湯樣白帶,另外可能出現

由于腫瘤侵犯其他器官所導致的相應癥狀,如侵犯膀胱可出現血

3

尿,侵犯直腸可出現血便,腫瘤侵透膀胱、直腸可出現瘺,侵犯

宮旁壓迫輸尿管導致腎盂積水可能出現腰疼,肺轉移可能導致咳

嗽、咯血等相關癥狀;腫瘤合并感染可出現發熱癥狀;也可有腎

功能衰竭及惡病質情況。

(二)體征。

宮頸早期浸潤癌(ⅠA1期和ⅠA2期)可能沒有任何相關異

常體征,宮頸浸潤癌(ⅠB1期以上)通過婦科檢查可發現宮頸腫

物,大體上可分為菜花型、結節型、潰瘍型以及頸管型,頸管型

有時候表現為宮頸表面光滑,僅宮頸管明顯增粗,質地變硬。如

果陰道受侵可發現陰道穹窿或陰道壁腫瘤。宮旁受累患者婦科檢

查三合診可發現宮旁增厚,如ⅢB期患者腫瘤一直延伸到盆壁;

晚期患者可能在腹股溝或鎖骨上區域捫及腫大淋巴結。

四、診斷檢查

(一)宮頸/陰道細胞學涂片檢查及HPV檢測。

宮頸/陰道細胞學涂片檢查及HPV檢測是現階段發現早期宮

頸癌及癌前病變(CIN)的初篩手段,特別是對臨床體征不明顯的

早期病變的診斷。取材應在宮頸上皮的移行帶處,即新舊鱗-柱上

皮交界間的區域。目前主要采用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

(thin-prepcytologytest,TCT)。HPV檢測可以作為TCT的有效

補充,二者聯合有利于提高篩查效率。對于HPV16及18型陽性

的患者建議直接轉診陰道鏡,進行組織學活檢。

(二)陰道鏡檢查。

陰道鏡檢查對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早期子宮頸癌、確定病

4

變部位有重要作用,可提高活檢的陽性率。在不具備陰道鏡的醫

療單位,也可以應用3%或5%醋酸后或碘溶液涂抹宮頸后肉眼觀

察,在有醋白上皮或碘不著色處取活檢,送病理檢查。陰道鏡活

檢的同時應注意宮頸管刮術的重要性,特別是當陰道鏡檢查發現

鱗狀上皮內病變自轉化區延伸至宮頸管內、細胞學篩查提示有非

典型腺細胞及陰道鏡下未見鱗-柱轉化區等情況時。只有專業的陰

道鏡醫師才能決定可以省略宮頸管刮術,否則所有接受陰道鏡活

檢的患者均要做頸管刮術。

(三)婦科檢查。

婦科檢查是臨床分期最重要手段,臨床分期需要2名副高以

上職稱婦科醫生決定,分期一旦確定,治療后不能改變分期。

1.視診

應在充足照明條件下進行,直接觀察外陰和通過陰道窺器觀

察陰道及宮頸。除一般觀察外應注意癌浸潤范圍,宮頸腫瘤的位

置、范圍、形狀、體積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

2.觸診

腫瘤的質地、浸潤范圍及其與周圍的關系等必須通過觸診來

確定。有些黏膜下及頸管內浸潤,觸診比視診更準確。三合診檢

查可了解陰道旁、宮頸旁及子宮旁有無浸潤,腫瘤與盆壁關系,

子宮骶骨韌帶、子宮直腸陷凹、直腸本身及周圍情況等。

(四)病理診斷。

陰道鏡或直視下的宮頸組織學活檢病理檢查是最終確診的金

標準。對于少見或疑難病理類型(如腺癌或小細胞癌等),應行免

5

疫組化檢查協助鑒別和診斷。對于多次咬取活檢仍不能確診者,

需進一步采取較深部組織時可用切取法。當宮頸表面活檢陰性、

陰道細胞學涂片檢查陽性或影像檢查不能排除宮頸管癌時,可行

宮頸錐形切除送病理檢查。由于宮頸活檢組織較小,無法完全確

定宮頸病變的浸潤深度和范圍,故對于ⅠA1期和ⅠA2期的宮頸

早期浸潤癌的確診,必須通過宮頸錐切術的術后病理才能最終確

診宮頸病變范圍是否為早期浸潤癌。

(五)影像學檢查。

由于解剖部位表淺,絕大多數子宮頸癌經婦科檢查及細胞病

理學檢查即可被確診。在子宮頸癌診斷中影像學檢查的價值主要

是對腫瘤轉移、侵犯范圍和程度的了解(包括評價腫瘤局部侵犯

的范圍,淋巴結轉移及遠處器官轉移等),以指導臨床決策并用于

療效評價。用于子宮頸癌的影像檢查方法包括:

1.腹盆腔超聲

主要用于宮頸局部病變的觀察,同時可以觀察盆腔及腹膜后

區淋巴結轉移情況,以及腹盆腔其他臟器的轉移情況,另外可發

現淺表淋巴結的轉移情況。由于分辨率的限制,目前對于宮頸局

部病變以及全身轉移情況的評估主要還是依靠核磁和CT檢查。

2.盆腔MRI

無輻射,多序列、多參數成像,具有優異的軟組織分辨力,

是子宮頸癌最佳影像學檢查方法,有助于病變的檢出和大小、位

置的判斷,尤其對活檢為CIN3患者可用于除外內生性病變;明確

病變侵犯范圍,提供治療前分期的重要依據,可顯示病變侵犯宮

6

頸基質的深度,判斷病變局限于宮頸、侵犯宮旁或是否侵犯盆壁,

能夠顯示陰道內病變的范圍,但有時對病變突入陰道腔內貼鄰陰

道壁與直接侵犯陰道壁難以鑒別;能夠提示膀胱、直腸壁的侵犯,

但需結合鏡檢。同時檢出盆腔、腹膜后區及腹股溝區的淋巴結轉

移。對于非手術治療的患者,可用于放療靶區勾畫、治療中療效

監測、治療末療效評估及治療后隨診。

3.腹盆腔CT:

CT軟組織分辨力低,平掃病變與正常子宮頸密度相近,尤其

對局限于宮頸的早期子宮頸癌觀察效果差;增強CT掃描對比度優

于平掃,但仍有近1/2的病變呈等密度而難以明確范圍。CT的優

勢主要在于顯示中晚期病變方面,評價宮頸病變與周圍結構(如

膀胱、直腸等)的關系,淋巴結轉移情況,以及大范圍掃描腹盆

腔其他器官是否存在轉移。對于有核磁禁忌證的患者可選擇CT

檢查。

4.胸部射線攝影及胸部CT檢查

主要目的是為了排除肺轉移和縱隔淋巴結轉移,胸片只能除

外明顯肺轉移,無法評估縱隔淋巴結,所以有條件的醫院還是應

該行胸部CT檢查。

5.核醫學影像檢查

不推薦使用正電子發射計算機體層成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評價宮頸癌的局部浸

潤情況,但對于下列情況,推薦有條件者使用PET-CT:(1)FIGO

分期為ⅠB1期及以上的初診患者療前分期(包括ⅠB1期有保留生

7

育功能需求的患者);(2)因其他原因行單純子宮切除術意外發現

宮頸癌擬全身評估者;(3)擬行放射治療需影像輔助勾畫靶區;(4)

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治療結束3~6個月后隨訪監測;(5)隨訪過

程中可疑出現復發轉移的患者,包括出現臨床癥狀或相關腫瘤標

志物升高。核素骨掃描僅用于懷疑有骨轉移的患者。

6.腔鏡檢查

膀胱鏡、直腸鏡:臨床上懷疑膀胱或直腸受侵的患者應對其

進行相應腔鏡檢查。沒有條件的單位應轉上級醫院診治。

(六)腫瘤標志物檢查。

腫瘤標志物異常升高可以協助診斷、療效評價、病情監測和

治療后的隨訪監測,尤其在隨訪監測中具有重要作用。鱗癌相關

抗原是宮頸鱗狀細胞癌的重要標志物,血清鱗癌相關抗原水平超

過1.5ng/ml被視為異常。因宮頸癌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所以

鱗癌相關抗原是子宮頸癌診治過程中最常被檢測的血清學腫瘤標

志物。宮頸腺癌可以有癌胚抗原、糖類抗原(carbohydrateantigen,

CA)125或CA19-9的升高。

五、子宮頸癌的分類和分期

(一)子宮頸癌的組織學分類。

子宮頸癌主要包括宮頸鱗狀細胞癌、腺癌、腺鱗癌及其他少

見類型。其中鱗狀細胞癌最常見,約占80%,腺癌占15%~20%。

隨著子宮頸癌普查工作的開展,宮頸鱗狀細胞癌的發生率及死亡

率均呈下降趨勢,但腺癌的發生率近30年來卻呈上升趨勢。各種

病理類型中鱗癌的預后最好,宮頸腺癌和腺鱗癌的預后相對較差,

8

這種差別在晚期患者中更為明顯。目前宮頸惡性腫瘤病理類型主

要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病理分型(WHO,2014)(表1)。

表1宮頸腫瘤組織學分類及編碼(WHO,2014)

腫瘤組織學分類編碼

上皮腫瘤

鱗癌和前驅病變

鱗狀上皮內病變

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8077/0

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8077/2

鱗狀細胞癌,非特殊型(NOS)8070/3

角化型癌8071/3

非角化型癌8072/3

乳頭狀鱗癌8052/3

基底樣癌8083/3

濕疣性癌8051/3

疣狀癌8051/3

鱗狀-移行細胞癌8120/3

淋巴上皮瘤樣癌8082/3

良性鱗狀上皮病變

鱗狀化生

尖銳濕疣

鱗狀上皮乳頭狀瘤8052/0

9

移行細胞化生

腺癌和前驅病變

原位腺癌8140/2

腺癌8140/3

子宮頸腺癌,普通型8140/3

黏液性癌,非特殊型(NOS)8480/3

胃型8482/3

腸型8144/3

印戒細胞型8490/3

絨毛管狀腺癌8263/3

子宮內膜樣癌8380/3

透明細胞癌8310/3

漿液性癌8441/3

中腎管癌9110/3

混合性腺癌-神經內分泌癌8574/3

良性腺上皮腫瘤和瘤樣病變

子宮頸息肉

苗勒上皮乳頭狀瘤

納氏囊腫

隧道樣腺叢

微腺體增生

小葉狀子宮頸腺體增生

10

彌漫性層狀子宮頸管腺體增生

中腎管殘余和增生

阿-斯反應

子宮頸管內膜異位

子宮內膜異位

輸卵管子宮內膜樣化生

異位前列腺組織

其他上皮腫瘤

腺鱗癌8560/3

毛玻璃細胞癌8015/3

腺樣基底細胞癌8098/3

腺樣囊性癌8200/3

未分化癌8020/3

神經內分泌腫瘤

低級別神經內分泌腫瘤

類癌8240/3

非典型類癌8249/3

高級別神經內分泌癌

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小細胞癌)8041/3

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8013/3

間葉腫瘤和瘤樣病變

良性

11

平滑肌瘤8890/0

橫紋肌瘤8905/0

其他

惡性

平滑肌肉瘤8890/3

橫紋肌肉瘤8910/3

腺泡狀軟組織肉瘤9581/3

血管肉瘤9120/3

惡性外周神經鞘瘤9540/3

其他肉瘤

脂肪肉瘤8850/3

未分化宮頸肉瘤8805/3

尤因肉瘤9364/3

瘤樣病變

手術后梭形細胞結節

淋巴瘤樣病變

混合性上皮-間葉腫瘤

腺肌瘤8932/0

腺肉瘤8933/3

癌肉瘤8980/3

黑色素腫瘤

藍痣8780/0

12

惡性黑色素瘤8720/3

生殖細胞腫瘤

卵黃囊瘤

淋巴和髓系腫瘤

淋巴瘤

髓系腫瘤

繼發性腫瘤

(二)子宮頸癌的分期。

目前采用的是FIGO2018年會議修改的宮頸癌臨床分期標準。

由婦科檢查確定臨床分期(表2)。本版分期標準相對于上一版進

行了比較大的改動,首先是在ⅠA期診斷中,不再考慮水平間質

浸潤寬度,新版標準僅根據間質浸潤深度來區分ⅠA1期和ⅠA2

期,主要是考慮寬度可能會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其次是細化了ⅠB

期的亞分期,由原來的2個亞分期增加到3個亞分期,這樣更有

利于對患者術后輔助治療選擇和預后判斷。最后一個重要的變化

就是將淋巴結轉移納入分期系統,將淋巴結轉移定義為ⅢC期,

而且增加了淋巴結轉移的證據標注(r代表影像學發現淋巴結轉移,

p代表病理學證實)。

表2國際婦產科聯盟宮頸癌臨床分期標準(FIGO2018)

分期描述

Ⅰ腫瘤嚴格局限于宮頸(擴展至宮體將被忽略)

ⅠA僅能在顯微鏡下診斷的浸潤癌,所測量的最大浸潤深度≤5.0mm

13

的浸潤癌

ⅠA1所測量間質浸潤深度<3.0mm

ⅠA2所測量間質浸潤深度≥3.0mm而≤5.0mm

ⅠB所測量的最大浸潤深度>5.0mm的浸潤癌(病變范圍超過ⅠA期),

病變局限于宮頸。

ⅠB1間質浸潤深度>5.0mm而最大徑線≤2.0cm的浸潤癌

ⅠB2最大徑線>2.0cm而≤4.0cm的浸潤癌

ⅠB3最大徑線>4.0cm的浸潤癌

Ⅱ宮頸腫瘤侵犯超出子宮,但未達盆壁且未達陰道下1/3

ⅡA腫瘤侵犯限于陰道上2/3,無宮旁浸潤。

ⅡA1最大徑線≤4cm的浸潤癌

ⅡA2最大徑線>4.0cm的浸潤癌

ⅡB有宮旁浸潤,但未擴展至盆壁

Ⅲ腫瘤擴展到骨盆壁和/或累及陰道下1/3和/或導致腎盂積水或腎

無功能者和/或侵犯盆腔和/或腹主動脈旁淋巴結

ⅢA腫瘤累及陰道下1/3,沒有擴展到骨盆壁

ⅢB腫瘤擴展到骨盆壁和/或引起腎盂積水或腎無功能

ⅢC侵犯盆腔和/或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包括微轉移),無論腫瘤大小

和范圍(需標注r或p,r表示影像診斷,p表示病理診斷)

ⅢC1僅有盆腔淋巴結轉移

ⅢC2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

Ⅳ腫瘤侵犯膀胱或直腸黏膜(病理證實)或腫瘤播散超出真骨盆。

14

泡狀水腫不能分為Ⅳ期

ⅣA腫瘤侵犯膀胱或直腸黏膜

ⅣB腫瘤播散至遠處器官

六、治療

(一)子宮頸癌的治療方式。

1.宮頸鏡下浸潤癌(微小浸潤癌)

即ⅠA期,由于ⅠA期腫瘤的判定依據顯微鏡下測量,咬取

活檢標本不能包含全部病變,無法進行病變范圍的測量,故正確

診斷需行錐切活檢,準確地診斷ⅠA期宮頸癌需對切緣陰性的錐

切標本進行細致的病理檢查。

ⅠA1期無生育要求者可行筋膜外全子宮切除術(I型子宮切

除術)。如患者有生育要求,可行宮頸錐切術,切緣陰性則定期隨

訪。因ⅠA1期淋巴結轉移率<1%,目前認為ⅠA1期無需行淋巴結

切除術。如淋巴脈管間隙受侵可行宮頸錐切術(切緣陰性)或改

良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并實施盆腔淋巴結切除術。

ⅠA2期宮頸癌淋巴結轉移率約為3%~5%,可行次廣泛子宮

切除術(Ⅱ型改良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加盆腔淋巴結切除術。要

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可選擇宮頸錐切術(切緣陰性)或根治性宮

頸切除術及盆腔淋巴結切除術(對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建議施根

治性宮頸切除術)。

2.宮頸浸潤癌

(1)ⅠB1、IIB2、ⅡA1期:采用手術或放療,預后均良好。

15

手術方式為Ⅲ型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和盆腔淋巴結切除術±腹主動

脈淋巴結取樣術。術后輔助治療參見放射治療。要求保留生育功

能者,如宮頸腫瘤直徑不超過2cm,可選擇根治性宮頸切除術加

盆腔淋巴結切除術±腹主動脈淋巴結取樣術。

(2)ⅠB3、ⅡA2期:可選擇的治療方法有:①同步放化療;

②根治性子宮切除及盆腔淋巴清掃、腹主動脈淋巴結取樣、術后

個體化輔助治療;③新輔助化療后手術;④同步放化療后輔助子

宮切除術。以上方法首選同步放化療。FIGO指南(2018年)推薦

的局部晚期宮頸癌的治療還包括另外一種選擇即新輔助化療后行

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及淋巴結切除術。目前對于新輔助化療后再手

術對于宮頸癌患者預后的影響還存在爭議,故一般推薦在臨床試

驗中或者無放療條件的區域,對于放療相對不敏感的病理類型(如

腺癌)尤其適合。

ⅠB期總的5年生存率約80%~90%,其中宮頸腫瘤直徑大于

4cm,有淋巴結轉移、宮旁受侵和/或切緣陽性等高危因素者5年

生存率僅40%~70%。對部分早期初治宮頸癌患者選擇治療方法時,

應考慮到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選擇放化療更為有利。目前認為

局部晚期患者的標準治療仍是同步放化療。

(3)ⅡB~ⅣA期:同步放化療(具體方案見放射治療及增敏

化療)

(4)ⅣB期:以系統治療為主,支持治療相輔助,部分患者

可聯合局部手術或個體化放療。

(二)外科治療。

16

手術治療主要應用于早期宮頸癌,即ⅠA~ⅡA期。手術包

括子宮切除與淋巴結切除兩部分。不同的分期所需要切除的范圍

有所不同。為了更好的描述手術切除范圍有多位學者嘗試提出了

多種宮頸癌手術的分型系統,其中Piver分型和Q-M分型是被國

內外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和采用的宮頸癌手術分型系統。

1.Piver手術分型系統

1974年提出的Piver5型子宮切除手術分類系統至今仍廣泛應

用。

Ⅰ型:筋膜外子宮切除術。[適用于ⅠA1期不伴有淋巴血管間

隙受侵(lymph-vascularspaceinvasion,LVSI)的患者]

Ⅱ型:改良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切除范圍還包括1/2骶、主

韌帶和上1/3陰道。(適用于ⅠA1伴有LVSI及ⅠA2期患者)

Ⅲ型: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切除范圍包括毗鄰盆壁切除主韌

帶、從骶骨附著處切除骶韌帶及切除上1/2陰道。(為標準的宮頸

癌根治手術,適用于ⅠB1、ⅠB2,選擇性ⅠB3/ⅡA1期患者)

Ⅳ型:擴大根治性子宮切除術。(適用于部分復發患者)

V型:盆腔臟器廓清術。(適用于部分ⅣA期及復發患者)

2.Q-M手術分型

為了更加準確描述手術范圍和更好的個體化手術方案,2008

年法國專家Querleu和Morrow在參考和咨詢了世界各國的解剖學

和宮頸癌手術醫生的意見后,綜合完成了宮頸癌根治術的新分型,

這種基于三維解剖結構的分型也稱Q-M分型。2015年,美國NCCN

指南建議采用Q-M分型。

17

Q-M分型包含子宮的手術分型及淋巴結清掃分級兩部分。其

中手術分型僅與宮旁切除范圍有關,宮旁切除范圍以固定解剖結

構為分界。

A型(子宮頸旁最少切除型)子宮頸旁組織切除至輸尿管內側,

但在子宮頸外側宮骶韌帶及膀胱子宮韌帶基本不切除,陰道切除

<1cm,不切除陰道旁組織。(適用于ⅠA1期不伴有LVSI的患者)

B型(切除子宮頸旁組織達輸尿管)子宮頸旁組織切除達輸尿

管隧道水平,部分切除宮骶及膀胱子宮韌帶,不切除子宮頸旁組

織中子宮深靜脈下方的骶神經叢,陰道切除至少1cm(適用于ⅠA1

伴有LVSI及ⅠA2期患者)

B1如上描述

B2如上描述并宮旁淋巴結切除

C型(切除子宮頸旁組織至與髂內血管系統交界處)切除膀胱

子宮韌帶在膀胱水平,切除距腫瘤或子宮頸下緣1.5~2cm的陰道

及與之相關的陰道旁組織(適用于ⅠB1、ⅠB2,選擇性ⅠB3/ⅡA1

期患者)

C1保留自主神經

C2不保留自主神經

D型(外側擴大切除)切除子宮頸旁組織達盆壁,血管達髂內

血管系統之上,暴露坐骨神經根完全游離(適用于部分ⅣA期及復

發患者)

D1切除子宮頸旁組織達盆壁

D2如上描述,并切除下腹下血管及附屬筋膜或肌肉組織(盆

18

腔內擴大切除)

淋巴結清掃分級:腹膜后淋巴結切除的范圍,以動脈為解剖標

志分為4級。閉孔淋巴結默認為常規切除。1級:切除髂內外動脈

周圍淋巴結,與2級分界標志為髂內、外動脈分叉處;2級:切除

髂總動脈周圍淋巴結,與3級分界標志為腹主動脈分叉處;3級:

切除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至腸系膜下動脈水平;4級:淋巴結切除至

腹主動脈左腎靜脈下水平。

由于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對盆腔自主神經的損傷導致患者術后

發生膀胱功能異常、結直腸蠕動功能異常以及性功能異常,保留

神經的根治性子宮切除術(nerve-sparingradicalhysterectomy,

NSRH)不斷得到研究和推廣,NSRH手術屬于Q-M分型的C1型

根治,NSRH可通過開腹、腹腔鏡及機器人腹腔鏡途徑完成。

筋膜外子宮切除術(Ⅰ型或A型)可采取經陰道或開腹或微

創(腹腔鏡及機器人腹腔鏡)途徑入路。目前有前瞻性隨機對照

試驗表明,微創根治性子宮切除術與開腹根治性子宮切除術相比,

無病生存率和總體生存率較低。

宮頸癌手術中淋巴結切除范圍涉及盆腔淋巴結及腹主動脈淋

巴結。ⅠA1(伴LVSI)至ⅡA期均應行盆腔淋巴結切除術±腹主

動脈旁淋巴結取樣術。研究顯示,Ⅰ期和Ⅱ期宮頸癌患者術后盆

腔淋巴結轉移率分別為0~16.0%和24.5%~31.0%,因此,根據

前哨淋巴結轉移狀況進行選擇性淋巴結切除可降低宮頸癌患者術

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前哨淋巴結檢測應用的示蹤劑有生物染料、

放射性同位素和熒光染料,可通過肉眼識別、核素探測或紅外線

19

探測。系統性淋巴結切除術及前哨淋巴結定位切除均可通過開腹、

腹腔鏡及機器人腹腔鏡途徑完成。

Ⅰ~ⅡA期宮頸鱗癌卵巢轉移率低于1%,對要求保留卵巢功

能的未絕經患者術中可以保留外觀正常的卵巢。目前認為宮頸腺

癌發生隱匿性卵巢轉移的概率較高,故保留卵巢應慎重。術中可

將所保留的卵巢進行移位(如腹腔內或腹膜后結腸旁溝高位處),

以避免術后盆腔放療對卵巢功能的損傷。

近年來對一些渴望生育的早期、無淋巴結轉移的年輕宮頸癌

患者施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ⅠA1期無LVSI可行切緣陰性的

宮頸錐切術,如病變范圍廣可行宮頸切除術;ⅠA1伴LVSI及ⅠA2

期患者可行切緣陰性(陰性切緣寬度最好達3mm)的宮頸錐切術/

宮頸切除術+經腹或腹腔鏡下盆腔淋巴結切除術±腹主動脈旁淋巴

結取樣術,或實施經腹、經陰道或腹腔鏡下根治性宮頸切除術+盆

腔淋巴結切除術±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術;ⅠB1期(<2cm)采

用根治性宮頸切除術+盆腔淋巴結切除術±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

術。對于ⅠA2~ⅠB1期伴LVSI及ⅠB2期的患者是否可行保留生

育功能的手術目前尚無統一結論,需慎重考慮。

宮頸癌患者術后需根據復發危險因素選擇輔助治療,以降低

復發率,改善預后,詳見放射治療原則部分。

(三)放射治療。

對于不具備放療資質的醫療機構應及時轉診需要放療的患者

到有條件的醫療單位進行治療;對未裝備腔內后裝近距離放療設

備的醫療單位,應建議需要腔內后裝近距離放療的宮頸癌患者在

20

行外照射前到有相應設別的單位會診咨詢,做好雙向轉診工作,

以避免放療中斷。

適用于各期宮頸癌。放療包括體外照射和近距離放療及二者

聯合應用。研究表明同步放化療較單純放療提高了療效,降低了

復發風險。早期宮頸癌患者手術后早期子宮頸癌患者手術后病理

學檢查發現高危因素(手術切緣不凈、宮旁受侵、淋巴結轉移等)

或中危因素(術中/后如發現腫瘤大、深部間質受侵和/或脈管間隙

受侵)時需補充術后輔助放療。

1.放療的原則

惡性腫瘤的放療原則與其他治療手段一樣,要最大限度地殺

滅癌細胞,盡最大可能保護正常組織和重要器官,即盡量提高治

療效果,降低并發癥。因此,適當的治療工具、適宜的照射范圍、

足夠的照射劑量、均勻的劑量分布、合理的照射體積、個別對待

是放療的基本要求。

放療完成的期限是獲得最佳療效的必備因素。放療時間超過9

周比少于7周的患者有更高的盆腔控制失敗率,推薦56天內完成

所有的外照射和近距離放療。

行根治性放療時,對腫瘤區域給予根治劑量照射,由于照射

范圍較大,照射劑量也高,因此,在治療中要重點關注腫瘤附近

的正常組織和器官,特別是一些對放射線敏感的組織和器官的防

護。姑息性放療的目的是為了減輕癥狀,減少患者痛苦,但不一

定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根治性治療與姑息性治療是相對的,

在治療過程中可根據腫瘤及患者情況而互相轉換。

21

若放療聯合手術綜合治療時,要根據腫瘤情況及患者條件決

定是否術后放療。術前放療是計劃性的,其目的是通過術前放療,

降低癌細胞活力或減少種植和擴散的機率;縮小腫瘤范圍,提高

手術切除率;殺傷亞臨床病灶,降低局部復發率。術后放療是根

據手術后病理檢查結果決定,具有不良預后影響因素:如存有手

術切緣不凈、宮旁受侵、淋巴結轉移任一高危因素,術后需輔助

放化療。術中/后如發現腫瘤大、深部間質受侵和/或脈管間隙受侵

等中危因素,根據2015年NCCN指南的Sedlis標準(表3),術

后需輔助盆腔放療或放化療。如淋巴結轉移、切緣陽性、宮旁浸

潤、深間質浸潤、宮頸局部腫瘤體積大以及脈管瘤栓等,可行術

后放療,術后輔助放療減少局部復發,提高療效,但手術和放療

兩種治療并用也增加了治療并發癥。

表3宮頸癌合并中危因素者術后盆腔放療指征

LVSI間質浸潤深度腫瘤直徑(臨床查體)

+外1/3任何大小

+中1/3≥2cm

+內1/3≥5cm

-中1/3及外1/3≥4cm

2.體外照射

(1)常規放療:即在模擬機或CT模擬機下定位下的放療。

靶區:一般應當包括子宮、宮頸、宮旁和上1/2陰道,盆腔淋

巴引流區如髂內、閉孔、髂外、髂總淋巴結。ⅢA期患者包括全

22

部陰道。必要時包括腹股溝區。采用四野箱式照射或等中心前后

對穿照射。應用高能6~12MVX射線。

界限:上界:腹主分叉(一般在L3下緣到L5上緣之間);下

界:閉孔下緣(ⅢA期患者除外),其端點與設野最寬處的連線約

通過股骨內1/3;外界:在真骨盆外1.5~2.0cm;前界:恥骨聯合

前緣(據不同腫瘤而定);后界:全部骶骨在照射野內(據不同腫

瘤而定)。應用多葉光柵或不規則擋鉛屏蔽保護正常組織。

劑量:采用常規分割照射,每次1.8~2.0Gy,每周5次。總劑

量45~50Gy,5~6周。

(2)三維適形放療及調強適形放療:以CT或MRI為基礎的

計劃設計和適形遮擋技術是目前外放射治療的標準治療方法。對

于不能手術的宮頸癌患者,正電子發射體層成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檢查有助于確定淋巴結轉移的范圍,也有助于

術后患者是否還有殘留陽性淋巴結的診斷。根據婦科檢查以及影

像學情況確定腫瘤靶區(grosstargetvolume,GTV),以宮頸癌直

接擴散和淋巴結轉移途徑確定臨床靶區(clinicaltargetvolume,

CTV)。外照射的治療靶區需要包括子宮體、宮頸、宮旁、陰道(下

界距離腫瘤至少3cm)和相應的淋巴引流區。如手術或影像學檢

查未發現陽性淋巴結,照射范圍需包括髂外淋巴結、髂內淋巴結、

閉孔淋巴結和骶前淋巴結引流區。如淋巴結轉移的風險較大(如

腫瘤體積≥4cm或ⅡB期以上或真骨盆內有可疑/確定淋巴結轉移),

照射范圍還要包括髂總淋巴結區。如已發生髂總或腹主動脈旁淋

巴結轉移,則需進行盆腔延伸野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照射,上界

23

應達腎血管水平(或根據受累淋巴結的范圍調整上界更高水平)。

如病變已侵犯陰道下1/3,雙側腹股溝淋巴結也應包括在照射范圍

內。以CTV外放一定距離(0.5~1.5cm)形成計劃靶區(planning

targetvolume,PTV)。放療劑量:45~50Gy/1.8~2Gy/5~6周,同時

評估危及器官,如直腸、乙狀結腸、膀胱、小腸、骨骼等照射范

圍內危及器官。對于不能切除的實體腫瘤或體積局限的肉眼病灶

或轉移淋巴結,可以采用調強適形放療技術對病灶進行加量放療,

追加劑量一般為10~20Gy。

3.近距離照射

將密封的放射源直接放入人體的天然管腔內(如子宮腔、陰

道等)為腔內照射。放射源直接放入腫瘤組織間進行照射為組織

間照射,二者同屬于近距離照射。宮頸癌的腔內放療有其自然的

有利條件,宮頸、宮體及陰道對放射線耐受量高、放射源距腫瘤

最近、以較小的照射體積可取得較大的放療效果。

(1)體內照射的放射源:見表4。

表4常用近距離放射源

放射源鐳-226鈷-60銫-137銥-192

放射比度(Ci/cm3)2.1190027.59000

最高3.8

半衰期l590年5.3年33年74天

24

(2)傳統的腔內照射法:斯德哥爾摩法、巴黎法、曼徹斯特

法和北京法等,多使用的是鐳、銫放射源,目前已較少使用。

(3)后裝腔內放療及劑量計算:后裝腔內放療是先將空載的

放射容器置于體腔內病變部位,然后在有防護屏蔽的條件下遠距

離地將放射源通過管道傳輸到容器內進行治療。

腔內放療是宮頸癌根治性放療中的重要治療手段。采用宮腔

管聯合陰道施源器的腔內治療方法最常用。根據患者及腫瘤的解

剖特點選擇不同的陰道施源器與宮腔管聯合使用。當聯合外放射

治療時,近距離放療通常在放療后期進行,這時腫瘤體積已明顯

縮小,使得施源器放置的部位能夠達到近距離治療的理想劑量幾

何形狀分布。后裝腔內治療機根據其對A點放射劑量率的高低可

分為3類:低劑量率(0.667~3.33cGy/min)、中劑量率(3.33

~20cGy/min)、高劑量率(在20cGy/min以上)。行根治性調強

適形放療時建議每周行錐形束CT驗證,第3周外照射放療結束時

行影像學評估確定是否需要修改放療計劃。

一般情況下每周1~2次,每周A點劑量在5~10Gy,A點總

劑量在20~45Gy,體外加腔療總劑量不低于75Gy[2Gy分次放射等

效劑量(equivalentdosein2Gy/f,EQD2)],整個療程體外加腔內

放療劑量因臨床分期、腫瘤大小的不同而異,一般總劑量在

75~90Gy。直腸、膀胱ICRU參考點劑量限制在A點處方劑量的

60%~70%以下,最高不能超過80%,超量者可考慮減少駐留點或

降低處方劑量。NCCN指南中對A點的劑量推薦,是以傳統的、

25

經廣泛驗證的低劑量率和分割的近距離治療為基礎。在這個劑量

系統里,體外照射采用每天1.8~2Gy,近距離放療采用以低劑量

率為40~70cGy/h時A點劑量。如果使用高劑量率進行近距離放

療,則需通過線性二次模型將A點高劑量率的劑量轉換為具有相

同生物學效應的低劑量率劑量,計算公式:EQD2=D×(d+α/β)

(/2+α/β),D為實際物理總劑量,d為單次劑量,腫瘤組織α/β=10

Gy,正常組織評估其晚反應時α/β=3Gy(直腸、膀胱、乙狀結腸)。

聯合使用外放射治療時,近距離放療的劑量分割方案有多種選擇,

最常用的高劑量率近距離放療是進行4次或5次宮腔和陰道施源

器的置入,每次A點劑量為6或7Gy,A點總劑量達到28Gy/4

次或30Gy/5次,轉化為低劑量率等效生物學劑量為A點40Gy。

為了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放療并發癥的危害,建議有條件醫療機

構對腔內后裝放療采用圖像引導的三維近距離放療技術。

但由于沒有考慮到腫瘤的三維形狀及腫瘤與正常組織結構的

相互關系,A點和ICRU直腸、膀胱參考點有很大局限性。已有

證據表明,圖像引導的近距離放療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減少

治療副反應。MRI是最佳的殘留腫瘤評估的影像方法,最好在近

距離治療前行MRI檢查。沒有MRI設備時也可以使用CT,但CT

對病灶范圍的確定及靶區的勾畫都遠不如MRI準確。近距離放療

的劑量目標以EQD2計算,小腫瘤和消退迅速的腫瘤可以適當減

少近距離放療的劑量。三維后裝建議采用歐洲近距離放療學組和

歐洲放射腫瘤學會推薦的三維后裝治療的GTV、CTV概念,應用

MRI圖像勾畫靶區,以T2WI序列所示的腫瘤范圍為GTV。將CTV

26

按照腫瘤負荷和復發的危險程度分3類:高危CTV(highriskCTV,

HR-CTV)包括宮頸和肉眼可見的腫瘤侵犯的范圍;中危CTV

(intermediateriskCTV,IR-CTV)表示明顯的顯微鏡下腫瘤區,

推薦包括外照射開始前的腫瘤范圍;低危CTV指可能的顯微鏡下

播散區,一般用手術或外照射處理。建議以D90、D100評估GTV、

HR-CTV和IR-CTV的劑量,以V150、V200評估高劑量體積;以

D1cm3、D2cm3評估危及器官受量。A點劑量仍需報告,作為評價靶

區劑量的參考。HR-CTV劑量達到80Gy,對于腫瘤體積大或退縮

不佳病灶,劑量應該≥87Gy。根據已公布的指南,正常組織的限

定劑量為:直腸2cm3≤65~75Gy;乙狀結腸2cm3≤70~75Gy;膀

胱2cm3≤80~90Gy。如果達不到這些參數要求,應該考慮增加組

織間插植技術來提高劑量。

4.腔內照射與體外照射的組合

除極少數早期宮頸癌只行腔內照射外,均需腔內及體外聯合

照射,在宮頸癌的靶區內組成劑量分布較均勻的有效治療。總的

放療時間盡量限制在8周內完成。

5.放療并發癥

由于放射源種類、放射方法、照射面積、照射部位、單位劑

量、總劑量、總的分割次數及總治療時間等因素的不同,以及患

者對放射線敏感性的差異,放射治療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及嚴重程

度也各不相同。從事放射治療的工作者一方面要了解放射治療并

發癥,另一方面要熟悉腹、盆腔器官對放射線的耐受劑量,以減

少放射治療的并發癥。

27

(1)近期并發癥:包括治療中及治療后不久發生的并發癥,

如感染、陰道炎、外陰炎、皮膚干濕性反應、骨髓抑制、胃腸反

應、直腸反應、膀胱反應和機械損傷等。

(2)遠期并發癥:常見的有放射性直腸炎、放射性膀胱炎、

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改變、生殖器官的改變、放射性小腸炎等。最

常見的是放射性直腸炎,多發生在放療后1~1.5年。主要表現為:

大便次數增多、黏液便、便血,嚴重者可出現直腸陰道瘺,其次

常見的是放射性膀胱炎,多數在1年半左右,主要表現為尿頻、

尿痛、尿血、排尿不暢,嚴重者可出現膀胱陰道瘺。

6.危及器官的耐受劑量

宮頸癌放射治療的危及器官包括膀胱、直腸、結腸、骨髓、

皮膚、小腸、輸尿管等,一般用TD5/5表示最小放射耐受量,表示

在治療后5年內,嚴重并發癥發生率不超過5%。表5為各個危險

器官的TD5/5。

表5正常組織的TD5/5(Gy)

器官損傷TD5/5照射面積或長度

皮膚潰瘍、嚴重纖維化55100cm2

小腸潰瘍、穿孔、出血50100cm2

結腸潰瘍、狹窄45100cm2

直腸潰瘍、狹窄60100cm2

腎臟急、慢性腎炎20全腎

28

膀胱攣縮60整個膀胱

輸尿管狹窄755~10cm

卵巢永久不育2~3整個卵巢

子宮壞死、穿孔>100整個子宮

陰道潰瘍、瘺管90全部

成人骨骼壞死、骨折、硬化60整塊骨或10cm2

脊髓梗死、壞死4510cm

成人肌肉纖維化60整塊肌肉

骨髓再生不良2全身骨髓

30局部骨髓

淋巴結及萎縮、硬化50整個淋巴結

淋巴管

胎兒死亡2整個胎兒

外周神經神經炎6010cm2

(四)化學治療。

化療在宮頸癌治療中的作用越來引起重視,主要應于用放療

時單藥或聯合化療進行放療增敏,即同步放化療。另外,還有術

前的新輔助化療以及晚期遠處轉移、復發患者的姑息治療等。治

29

療宮頸癌的有效藥有順鉑、紫杉醇、5-氟尿嘧啶、異環磷酰胺、吉

西他濱、拓撲替康等。

1.同步放化療

在放療的同時進行的化療,也稱為增敏化療。目前NCCN治

療指南推薦的在放療期間進行含鉑類方案的增敏化療,首選順鉑

周療:30~40mg/m2,每周1次。順鉑毒性不耐受可用卡鉑替換。

臨床研究中還有順鉑聯合方案的同步化療方案:順鉑50~

70mg/m2,紫杉醇135~175mg/m2,放療第1和29天。順鉑+紫杉

醇周療:順鉑25~30mg/m2,紫杉醇60~80mg/m2,放療第1、8、

15、22、29和36天。需根據患者放化療的不良反應進行劑量調整,

總體原則是不影響放療正常進行。

2.新輔助化療

新輔助化療是指患者在手術前行2~3個療程的化療,目的在

于:縮小腫瘤體積,消滅微轉移灶和亞臨床病灶,使原來不能手

術的患者獲得手術機會。一些非隨機研究結果顯示,新輔助化療

減少了術中播散及術后轉移的概率。目前,主要用于局部腫瘤大

的早期患者。新輔助化療方案常以鉑類為基礎的聯合方案,如順

鉑+紫杉醇方案、PVB方案(順鉑+長春新堿+博來霉素)、BIP方

案(順鉑+博來霉素+異環磷酰胺+美司鈉)等。給藥途徑包括靜脈

全身化療或動脈插管介入化療。目前最常用的為紫杉醇+順鉑。

3.系統性化療

主要用于既不能手術也不能放療的復發或轉移性宮頸癌患者。

2020年NCCN子宮頸癌治療指南推薦的用于復發或轉移癌的一線

30

化療方案有:順鉑聯合紫杉醇、順鉑聯合紫杉醇及貝伐珠單抗、

紫杉醇聯合拓樸替康及貝伐珠單抗為一類推薦方案,卡鉑聯合紫

杉醇及貝伐珠單抗作為接受過順鉑治療的患者首選,除此之外順

鉑聯合拓撲替康、拓撲替康聯合紫杉醇也是備選方案。可供選擇

的一線單藥化療藥物有:卡鉑、順鉑和紫杉醇。

2018年起NCCN指南在一線治療失敗后的宮頸癌二線治療中,

首先推薦帕博利珠單抗用于PD-L1陽性或微衛星高度不穩定/錯配

修復功能缺陷腫瘤,研究顯示其單藥在二線治療的客觀緩解率為

14.3%,完全緩解率為2.6%,且有91%的患者緩解時間超過半年。

2021年Keynote-826(NCT03635567)的結果發現在一線治療的

PD-L1陽性宮頸癌患者中,與化療±貝伐珠單抗相比,帕博利珠單

抗聯合化療±貝伐珠單抗將患者死亡風險降低了36%,顯著延長

總生存時間和無進展生存時間,基于此FDA批準了帕博利珠單抗

+化療±貝伐珠單抗在PD-L1陽性[綜合陽性評分(combined

positivescore,CPS)≥1]的復發或轉移性宮頸癌的一線治療。二

線化療藥物有:貝伐單抗、多西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

吉西他濱、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異環磷腺胺、伊立替康、絲

裂霉素、培美曲塞、拓撲替康、長春新堿等。

目前多項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靶向藥物、化療或放療研究

正在臨床試驗過程中,聯合使用這類藥物仍然需要更多的臨床研

究數據支持。鼓勵復發性、持續性宮頸癌參加臨床試驗。

五、隨訪

對于新發宮頸癌患者應建立完整病案和相關資料檔案,治療

31

后定期隨訪監測。具體內容如下:

治療結束最初2年內每3個月1次、第3~5年每6個月1次、

然后每年隨診1次。Ⅱ期以上患者治療后3~6個月復查時應全身

MRI或CT檢查評估盆腔腫瘤控制情況,必要時行PET-CT檢查。

宮頸或陰道細胞學檢查,根據臨床癥狀提示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

及其他影像學檢查。連續隨診5年后根據患者情況繼續隨診。

放療后規律陰道沖洗,必要時使用陰道擴張器,盡早恢復性

生活,均有利于減少陰道粘連。

附件1:縮略語

附件2:宮頸癌診斷與治療流程

32

附件1

縮略語

CA:(carcinomaantigen)癌抗原125

CEA:(carcinoembryonicantigen)癌胚抗原

CIN:(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宮頸上皮內瘤變

CTV:(clinicaltargetvolume)臨床靶區

FIGO:(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GynecologyandObstetrics)國際婦產科聯合會

HR-CTV:(highriskclinicaltargetvolume)高危臨床靶區(近距離放療專用)

LVSI:(Lymph-vascularspaceinvasion)淋巴血管間隙受侵

NCCN:(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

NSRH:(Nerve-sparingradicalhysterectomy)保留神經的根治性子宮切除術

PTV:(planningtargetvolume)計劃靶區

SCC:(squamouscancinoma-associatedantigen)鱗癌相關抗原

33

附件2

子宮頸癌診斷與治療流程

陰道不規則出血

或白帶異常等就診

婦科門診

繼續隨訪

細胞學、組織病理學、

婦科檢查影像學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測

必要時陰道鏡檢查

確定診斷,明確分期

排除診斷

早期患者中晚期患者

手術或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同步放化療

隨訪

34

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2022年版)擬入選名單

一、產品類

1.健康管理類智能產品

1.1可穿戴健康檢測設備

序號省市企業名稱產品名稱規格型號

1北京市北京高芯科技有限公司老年健康安全手表T5

2寧波市寧波科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科強智能健康手表H006

1.2健康監測設備

序號省市企業名稱產品名稱規格型號

3北京市北京五維康科技有限公司動態心電記錄儀C-12

4北京市北京鷹瞳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便攜式眼底相機AI-FD16a

5天津市天津九安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血糖監測系統BG5

6天津市天津九安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iHealthPulseOximeterPO3M

7吉林省吉林東華原醫療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健康小屋健康小屋工作站V2.0

1

8江蘇省江蘇康尚生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指夾式血氧儀SONOSAT-F01

近紅外組織血氧參數無損監測儀/

9江蘇省蘇州愛琴生物醫療電子有限公司ECO-N17

腦組織血氧參數評估系統

10浙江省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大華單目手持測溫儀DH-TPC-HT2201

11山東省煙臺羿中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遠程動態實時心電監測系統YZXD800-1

12山東省泰安市康宇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超聲波骨密度分析儀HL-3302C

13深圳市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