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設計-等臂杠桿設計_第1頁
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設計-等臂杠桿設計_第2頁
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設計-等臂杠桿設計_第3頁
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設計-等臂杠桿設計_第4頁
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設計-等臂杠桿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等臂杠桿的工藝及夾具設計目錄序言零件分析......................................工藝規(guī)程設計..................................夾具設計.......................................四、設計心得.......................................五、參考文獻.......................................序言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設計是在學完了機械制造工藝學〔含機床夾具設計〕和大局部專業(yè)課,并進行了生產實習的根底上進行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次設計使我們能綜合運用機械制造工藝學中的根本理論,并結合生產實習中學到的實踐知識,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工藝問題,初步具備了設計一個中等復雜零件〔杠桿〕的工藝規(guī)程的能力和運用夾具設計的根本原理和方法,擬定夾具設計方案,由于能力有限,經驗缺乏,設計中還有許多缺乏之處,希望各位老師多加以指教。完成夾具結構設計能力,也是熟悉和運用有關手冊、圖表等技術資料及編寫技術文件等根本技能的一次實踐時機,為今后的畢業(yè)設計及未來從事的工作打下良好的根底。一、〔一〕零件的作用題目給出的零件是杠桿。它的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支承、固定的。要求零件的配合是符合要求。(二)零件的工藝分析杠桿的Φ25+0.052mm孔的軸線合兩個端面有著垂直度的要求。現分述如下:本夾具用于在立式鉆床上,加工Φ8(H7)孔。工件以Φ25+0.052mm孔及端面和水平面底、Φ30的凸臺分別在臺階定位銷7、支承釘11上實現完全定位。鉆Φ8〔H7〕mm孔時工件為懸臂,為防止工件加工時變形,采用了螺旋輔助支承2,當輔助支承2與工件接觸后,用螺母1鎖緊。要加工的主要工序包括:粗精銑寬度為Φ40mm的上下平臺、鉆Φ10(H7)孔、鉆2×Ф8+0.015的小孔、粗精銑Φ30凸臺的上下外表。加工要求有:Φ40mm的平臺的外表粗糙度各為Ra6.3um〔上平臺〕、Ra3.2〔下平臺〕、Φ10(H7)孔為Ra3.6um、Φ25〔H9〕和Φ8〔H7〕孔外表粗糙度都為Ra1.6um。2×Φ8〔H7〕孔有平行度分別為0.1um〔A〕、0.15um(A)。Φ10(H7)孔的平行度為0.1um〔A〕。杠桿有過渡圓角為R5,那么其他的過渡圓角那么為R3。其中主要的加工外表是孔Ф8(H7),要用Ф二、工藝規(guī)程的設計(一)、確定毛坯的制造形式。零件的材料HT200。考慮到零件在工作中處于潤滑狀態(tài),采用潤滑效果較好的鑄鐵。由于年產量為5000件,到達大批生產的水平,而且零件的輪廓尺寸不大,鑄造外表質量的要求高,故可采用鑄造質量穩(wěn)定的,適合大批生產的金屬模鑄造。又由于零件的對稱特性,故采取兩件鑄造在一起的方法,便于鑄造和加工工藝過程,而且還可以提高生產率。查參考文獻〔機械加工工藝簡明手冊〕得:各加工外表外表總余量加工外表根本尺寸加工余量等級加工余量數值(mm)說明Ф40mm的上下平臺寬度30mm的平臺4030GH43加工上下底面加工上外表?30mm的凸臺上下面30H3凸臺上下面Φ10(H7)孔10H3加工內孔Φ8〔H7〕孔8H3加工內孔Φ25〔H9〕孔25G4加工內孔又由參考文獻得出:主要毛坯尺寸及公差主要尺寸零件尺寸總余量毛坯尺寸公差CT2×Φ8〔H7〕之間的中心距離168—1684Φ10〔H7〕孔尺寸102.0103Φ25〔H9〕孔尺寸253.0254Φ8〔H7〕孔尺寸82.083(二)、基面的選擇〔1〕粗基準的選擇。對于本零件而言,按照粗基準的選擇原那么,選擇本零件的加工外表就是寬度為Ф40mm的肩面外表作為加工的粗基準,可用壓板對肩臺進行加緊,利用一組V形塊支承Φ40mm的外輪廓作主要定位,以消除z、z、y、y四個自由度。再以一面定位消除x、x兩個自由度,到達完全定位,就可加工Φ25〔H7〕的孔。〔2〕精基準的選擇。主要考慮到基準重合的問題,和便于裝夾,采用Φ25(H7)的孔作為精基準。〔三〕、工件外表加工方法的選擇本零件的加工外表有:粗精銑寬度為Φ40mm的上下平臺、鉆Φ10(H7)孔、鉆2×Ф8+0.015的小孔、粗精銑ΦΦ40mm圓柱的上平臺:公差等級為IT8~IT10,外表粗糙度為Ra6.3,采用粗銑→精銑的加工方法,并倒R3圓角。Φ40mm圓柱的下平臺:公差等級為IT8~IT10,外表粗糙度為Ra3.2,采用采用粗銑→精銑的加工方法,并倒R3圓角。?30mm的凸臺上下外表:公差等級為IT13,外表粗糙度為Ra6.3,采用粗銑→精銑的加工方法。鉆Φ10(H7)內孔:公差等級為IT7~IT8,外表粗糙度為Ra3.2,平行度為0.1μm〔A〕,采用鉆孔→粗鉸→精鉸的加工方法。鉆Φ25〔H9〕內孔:公差等級為IT6~IT8,外表粗糙度為Ra1.6,采用鉆孔→擴孔鉆鉆孔→精鉸的加工方法,并倒1×45°內角。鉆Φ8〔H7〕內孔:公差等級為IT6~IT8,外表粗糙度為Ra1.6,采用鉆孔→粗鉸→精鉸的加工方法。(四)、確定工藝路線1、工藝路線方案一:鑄造時效涂底漆工序Ⅰ:粗精銑寬度為Ф40mm的上下平臺和寬度為30mm工序Ⅱ:粗精銑寬度為Φ30mm的凸臺外表工序Ⅲ:鉆孔Ф25〔H9〕使尺寸到達Ф23mm工序Ⅳ:擴孔鉆鉆孔Ф25(H9)使尺寸到達Ф24.8mm。工序Ⅴ:鉸孔Ф25〔H9〕使尺寸到達Ф25(H9)。工序Ⅵ:鉆Φ10〔H7〕的內孔使尺寸到達9.8mm。工序Ⅶ:粗鉸Φ10(H7)內孔使尺寸到達9.96mm。工序Ⅷ:精鉸Φ10〔H7〕內孔使尺寸到達Φ10〔H7〕mm。工序Ⅸ:鉆、粗、精鉸2×Φ8〔H7〕小孔使尺寸到達Φ8〔H7〕。工序Ⅹ:檢驗入庫。2、工藝路線方案二:鑄造時效涂底漆工序Ⅰ:粗精銑寬度為Ф40mm的上下平臺和寬度為30mm工序Ⅱ:粗精銑寬度為Φ30mm的凸臺外表工序Ⅲ:鉆孔Ф25〔H9〕使尺寸到達Ф23mm工序Ⅳ:鉆2×Ф8(H7)的小孔使尺寸。工序Ⅴ:擴孔鉆鉆孔Ф25(H9)使尺寸到達Ф24.8mm。工序Ⅵ:鉸孔Ф25〔H9〕使尺寸到達Ф25(H9)。工序Ⅶ:鉆Φ10〔H7〕的內孔使尺寸到達9.8mm。工序Ⅷ:粗鉸Φ10(H7)內孔使尺寸到達9.96mm。工序Ⅸ:精鉸Φ10〔H7〕內孔使尺寸到達Φ10〔H7〕mm。工序Ⅹ:粗鉸2×Φ8〔H7〕小孔使尺寸到達7.96mm。工序Ⅺ:精鉸2×Φ8(H7)小孔使尺寸到達Φ8〔H7〕。工序Ⅻ:檢驗入庫。〔五〕:工藝方案的比擬和分析:上述兩種工藝方案的特點是:方案一是根據寬度為40mm的上下肩面作為粗基準,Ф25〔H7〕孔作為精基準,所以就要加工Ф25孔時期尺寸到達要求的尺寸,那樣就保證了2×Ф8小孔的圓跳動誤差精度等。而方案二那么先粗加工孔Ф25,而不進一步加工就鉆Ф8〔H7〕,那樣就很難保證2×Ф8的圓度跳動誤差精度。所以決定選擇方案一作為加工工藝路線比擬合理。〔六〕:選擇加工設備及刀、量、夾具由于生產類型為大批生產,故加工設備宜以采用通用機床為主,輔以少量專用機床。其生產方式為以通用機床加專用夾具為主,輔以少量專用機床的流水生產線。工件在各級床上的裝卸及各機床間的傳送均由人工完后。粗精銑寬度為Ф40mm的上下平臺和寬度為30mm的平臺。考慮到工件的定位夾緊方案及夾具結構設計等問題,采用立銑,選擇X5012立式銑床〔參考文獻:機械工藝設計手冊,主編:李益民,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社〕,刀具選D=2mm粗精銑寬度為Φ30mm的凸臺外表。采用X5021立式銑床,刀具選D=2mm的削平型銑刀,專用夾具、專用量檢具和游標卡尺。鉆孔Ф25〔H9〕使尺寸到達Ф23mm。采用Z535型鉆床,刀具選莫氏錐柄麻花鉆〔莫氏錐柄2號刀〕D=23mm擴孔鉆鉆孔Ф25(H9)使尺寸到達Ф24.8mm。采用立式Z535型鉆床,刀具選D=24.7mm的錐柄擴孔鉆〔莫氏錐度3號刀〕,專用鉆夾具和專用檢具。鉸孔Ф25〔H9〕使尺寸到達Ф25(H9)。采用立式Z535型鉆床,刀具選D=25mm的錐柄機用鉸刀,并倒1×45°的倒角鉆用鉸夾具和專用檢量具。鉆2×Ф8(H7)的小孔使尺寸到達7.8mm。采用立式Z518型鉆床,刀具選用D=7.8mm的直柄麻花鉆,專用鉆夾具和專用檢量具。鉆Φ10〔H7〕的內孔使尺寸到達Φ9.8mm。采用立式Z518型鉆床,刀具選用D=9.8mm的直柄麻花鉆,專用的鉆夾具和量檢具。粗鉸Φ10(H7)內孔使尺寸到達Φ9.96mm。采用立式Z518型鉆床,刀具選用D=10mm的直柄機用鉸刀,專用夾具和專用量檢具。精鉸Φ10〔H7〕內孔使尺寸到達Φ10〔H7〕mm。采用立式Z518型鉆床,選擇刀具D=10mm的精鉸刀,使用專用夾具和量檢具。粗鉸2×Φ8(H7)小孔使尺寸到達Φ7.96mm。采用立式Z518型鉆床,選擇刀具為D=8mm直柄機用鉸刀,使用專用夾具和專用量檢具。精鉸2×Φ8(H7)小孔使尺寸到達Φ8〔H7〕。采用立式Z518型鉆床,選擇刀具為D=8mm的直柄機用鉸刀,使用專用的夾具和專用的量檢具。〔參考資料和文獻均來自:機械工藝設計手冊,主編:李益民,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出版〕〔七〕:加工工序設計根據本次設計的要求,工序設計只設計老師所給出工序的計算。下面是對Φ8〔H7〕內孔的加工設計。各工步余量和工序尺寸及公差〔mm〕加工外表加工方法余量公差等級工序尺寸2×Φ8(H7)鉆孔0.215—Φ7.82×Φ8(H7)擴孔0.055—Φ7.962×Φ8(H7)鉸孔—H7Φ8(H7)鉆2×Ф8(H7)的小孔使尺寸到達7.8mm。粗鉸2×Φ8〔H7〕小孔使尺寸到達7.96mm。精鉸2×Φ8(H7)小孔使尺寸到達Φ8〔H7〕。這三部工序全都采用Z518機床來進行加工的,故:〔1〕參考文獻:機械設計工藝簡明手冊,并參考Z518機床主要技術參數,取鉆2×Ф8(H7)孔的進給量f=0.3mm/r,用插入法求得鉆2×Ф8(H7)孔的切削速度為v=0.435m/s=26.1m/min,由此算出轉速為:n=1000v/πd=1000×26.1/3.14×8r/min=1039r/min按機床實際轉速取n=1000r/min,那么實際切削速度為v=3.14×1000/1000m/min≈22m/min.從參考文獻得知:Ff=9.81×42.7dofM=9.81×0.021d0求出鉆2×Ф8(H7)孔的FfFf=9.81×42.7×8×0.30.8M=9.81×0.021×82×0.30.8根據所得出數據,它們均少于機床的最大扭轉力矩和最大進給力,故滿足機床剛度需求。〔2〕參考文獻:機械設計工藝簡明手冊,并參考Z518機床主要技術參數,取擴孔2×Ф8(H7)的進給量f=0.3mm/r,參考文獻得:擴孔的切削速度為〔12—13〕V鉆,故取v擴=1/2v鉆=1/2×22m/min=由此算出轉速n=1000v/πd=1000×11/3.14×8r/min=438r/min,取機床實際轉速n=450r/min。〔3〕參考文獻:機械設計工藝簡明手冊,并參考Z518機床主要技術參數,取鉸孔的進給量f=0.3mm/r,參考文獻得:鉸孔的切削速度為v=0.3m/s=18m/min。由此算出轉速:n=1000v/πd=1000×18/3.14×8r/min=717r/min按照機床的實際轉速n=720r/min。那么實際切削速度為:V=πdn/1000=3.14×8×720/1000m/min=18.1m/min。三、夾具的設計本次的夾具為—工序Ⅸ:鉆、粗、精鉸2×Φ8〔H7〕小孔使尺寸到達Φ8〔H7〕而設計的。本工序所加工的孔是位于Φ30凸臺平面內,孔徑不大,工件重量較輕、輪廓尺寸以及生產量不是很大等原因,采用翻轉式鉆模。確定設計方案這道工序所加工的孔在Φ30凸臺平面上,且與土臺面垂直,平行度△A=0.1。根據工件結構特點,其定位方案有:工件以Φ25+0.052mm孔及端面和水平面底、Φ30的凸臺分別在臺階定位銷、支承釘上實現完全定位。鉆Φ8〔H7〕mm孔時工件為懸臂,為防止工件加工時變形,采用了螺旋輔助支承,當輔助支承與工件接觸后,用螺母鎖緊。、選擇定位元件〔1〕選擇帶臺階面的定位銷,作為以φ25H9孔及其端面的定位元件。定位副配合取。〔2〕選擇可調支承釘為φ8〔H7〕孔外緣毛坯一側防轉定位面的定位元件,用鎖緊螺母將其鎖緊,防止在加工孔時出現扭轉,限制工件六個自由度。為增加剛性,在φ8〔H7〕的端面增設一螺旋輔助支承,輔助支承與工件接觸后,用螺母將其鎖緊。3、計算夾緊力并確定螺桿直徑參考文獻〔機械加工工藝手冊〕,因夾具的的夾緊力與切削力方向相反,實際所需夾緊力F夾F夾由前面的計算可知F=1279N。所以,F夾=KF=1279×3N=3837N,由此可以知道,選擇一個M30的螺旋輔助支承。一是為了承受切削力的沖擊,二是為了防止工件在加工時變形,因為鉆φ4、定位誤差計算〔1〕加工φ8H7時孔距尺寸84±0.2mm的定位誤差計算,由于基準重合,故:0.015+0.2=0.215mm,0.015-0.2=-0.185mm,上下偏差為:0.215-〔-0.185〕=0.4mm,符合尺寸要求。而基準位移誤差為定位孔(φ25H9)與定位銷的最大間隙,故:定位銷取直徑為φ25H9,盡量減少位移誤差。故:25-25=0,上偏差:0.052-0.052=0mm,下偏差:0-0=0mm。其基準也符合設計要求。由此可知此定位方案能滿足尺寸84±0.2mm的定位要求。〔2〕加工φ8H7孔時軸線平行度0.15mm的定位誤差計算,由于基準重合,故而基準位移誤差是定位孔φ25H9與定位面間的垂直度誤差。故:0.052+0.052mm=0.104mm所以有:0.03+0.104mm=0.134mm此方案能滿足平行度0.15mm四、設計心得兩個星期的機械設計到今天已經劃上句號,經過著兩個星期的努力,不僅順利完成了課程設計這個任務,而且從中一方面穩(wěn)固了之前的理論學習,另一方面也發(fā)現了自己在學習工程中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經過老師的知道,和自己的認真學習,自己把一些沒有掌握好的知識點進一步加深理解,把在設計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作為今后學習過程中努力的方向。課程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性、知識點廣泛的學習過程。通過這樣一個系統(tǒng)性的學習和結合,使自己把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運用在各個方面上去。同時,廣泛地運用設計手冊,學會了在實際中運用工具書,和獨立完成每一步查找工作;在整個零件的加工過程是和其他同學分工完成,所以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和同學一起討論分析,在夾具設計過程中也想同學征求了意見,是設計更加符合實際要求。五、參考文獻1、李益民主編,機械加工工藝簡明手冊,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4.72、李洪主編,機械加工工藝手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3、廖念釗等主編,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第四版〕,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1990.24、于駿一、鄒青主編,機械制造技術根底,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15、劉華明主編,刀具設計手冊,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9工藝卡片廣東海洋大學職業(yè)技術學院數控專業(yè)機械加工工藝過程卡片零件號零件名稱工序號工序名稱設備夾具刀具量具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