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章e7d195523061f1c01da5a1f0837ac25283df40ff0a16bfd61AE6AB84AD7EB485CA8019BF267F2027DE2BF09650313B56A435BB3664F8B916CA3777391AC088C283181605E184D6D6879568EB73EB808A103F0784C8DFC3E9CDD14B61FDDA6A8A6237D2DFE3BBAEC8979D824A43E015648F6CB3D1F8D3E352A4BDC9925C075CFF312C4A0BE75FDF5CIntroductiontonewnetworkmedia網絡新媒體的本質概念
喻國明音頻導讀(約17分鐘)
網絡新媒體導論第1章e7d195523061f1c01da5a1f0837ac25283df40ff0a16bfd61AE6AB84AD7EB485CA8019BF267F2027DE2BF09650313B56A435BB3664F8B916CA3777391AC088C283181605E184D6D6879568EB73EB808A103F0784C8DFC3E9CDD14B61FDDA6A8A6237D2DFE3BBAEC8979D824A43E015648F6CB3D1F8D3E352A4BDC9925C075CFF312C4A0BE75FDF5CIntroductiontonewnetworkmedia
網絡新媒體的本質概念
章節核心知識點網絡新媒體導論喻國明曲慧主編e7d195523061f1c01da5a1f0837ac25283df40ff0a16bfd61AE6AB84AD7EB485CA8019BF267F2027DE2BF09650313B56A435BB3664F8B916CA3777391AC088C283181605E184D6D6879568EB73EB808A103F0784C8DFC3E9CDD14B61FDDA6A8A6237D2DFE3BBAEC8979D824A43E015648F6CB3D1F8D3E352A4BDC9925C075CFF312C4A0BE75FDF5C1.1網絡概述
1.1.1“網絡”的技術概念
1.1.2“網絡”的社會學概念
1.1.3“網絡”的哲學概念 1.2新媒體概述
1.2.1新媒體之爭
1.2.2新媒體之”新“ 1.3網絡新媒體的關鍵特質
1.3.1特質一:信息的無界
1.3.2特質二:人人都是傳播者
1.3.3特質二:傳播的“三階秩序”目錄/Contents第1章網絡新媒體的本質概念e7d195523061f1c01da5a1f0837ac25283df40ff0a16bfd61AE6AB84AD7EB485CA8019BF267F2027DE2BF09650313B56A435BB3664F8B916CA3777391AC088C283181605E184D6D6879568EB73EB808A103F0784C8DFC3E9CDD14B61FDDA6A8A6237D2DFE3BBAEC8979D824A43E015648F6CB3D1F8D3E352A4BDC9925C075CFF312C4A0BE75FDF5C本章學習目標理解“網絡”的基本概念。理解社會科學和哲學視野內“網絡”的意義。把握“新媒體”的變遷本質。了解網絡新媒體的關鍵特質。1.1網絡概述“網絡”(network)一詞,在最基本的意義上是指任何事物(對象)的集合,其中某些“事物對”之間由“連接”(link)關聯起來,就是“網絡”。例如,連接多條道路的“交通網絡”,連接多處神經的“神經網絡”,連接不同發電站和傳輸渠道的“電力網絡”等。可以說,現代社會中“網絡”無處不在。在媒體領域里,“網絡”首先指向“信息網絡”,是由不同的信息傳播渠道連接在一起的集合和系統。但信息的“網絡”并非指向單一,在這里我們主要梳理的是:技術、社會科學和哲學這三個與媒體關系最為密切、交集最多的領域內的“網絡”概念。1.1.1“網絡”的技術概念1.1網絡概述從技術上講,網絡指“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臺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絡操作系統、網絡管理軟件及網絡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不同類型的計算機網絡,因其技術應用方式和范圍的不同而存在差異,經常被使用的概念是因特網(Internet)、互聯網(internet)、萬維網(WorldWideWeb);因其不同的發展階段又被分為PC互聯網(PCInternet)、移動互聯網(MobileInternet)、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圖1-1因特網、萬維網、互聯網三者的關系
圖1-2互聯網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形態
1.1.2“網絡”的社會概念1.1網絡概述“網絡”這個概念在社會學領域十分常見,它既提供給我們了解人類彼此間聯系和紐帶的樣貌的機會,又賦予我們機會以編制這些聯系和紐帶的相關數據。隨著互聯網技術對社會影響的日益深入,社會學領域內的“網絡”也有了新的概念。社會學家在互聯網普及之后創立了眾多審視新社會形態的社會學概念:在社會行動上“去序列化”,在個人時間和事務排列上“持續分心”,在人際關系上“永久在線”……學習社會學領域里所涉及的“網絡”,需要首先廓清如下兩個理論:“網絡社會”與“社會網絡”。它們都在內涵、側重于本質上為對“網絡”概念的理解提供重要的社會學思辨。“網絡社會”(Networksociety)是社會學領域提出的重要理論之一。研究界通常將“網絡社會”的含義歸納為兩大類,即作為現實空間一種新社會結構形態的“網絡社會”(Networksociety)和基于互聯網架構的計算機網絡空間(cyberspace)的“網絡社會”(Cybersociety)。社會網絡(socialnetwork)是社會學研究中的經典視角,社會網絡指的是一種基于“網絡”(節點之間的相互連接)而非“群體”(明確的邊界和秩序)的社會組織形式,也是西方社會學從1960年興起的一種分析視角。
1.1.3“網絡”的哲學概念1.1網絡概述網絡生存、網絡經濟、網絡文化、網絡技術正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物質和精神交往關系的重要內容。“網絡”這一概念也因此凝結成為觀察社會的思維方式,上升為一個具有抽象概括能力的哲學范疇。從哲學意義上最早提出“網絡”概念的,是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哲學邏輯范疇的合理延伸。從法國哲學家德勒茲(Deleuze)和瓜塔里(Guattari)的觀點來看,網絡化的社會正在促使我們從扎根于時空的“樹居型”(arborial)生物變為“根居型”(rhizomic)游牧民,每日隨意(隨和人之意尚存疑問)漫游地球,因為有了通信衛星,我們連身體都無須移動一下,漫游范圍便可超越地球。根據技術哲學先驅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的理解,對于當代人來說,網絡就是當代人的宿命,正如數字之父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Negroponte)所說,在今天“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相關,它決定著我們的生存”。網絡技術作為一種新的傳媒技術,作為“座架”,“促逼”著人類只能以信息化的方式、在信息化的框架下來解蔽世界,從而產生了一種完全不同于工業時代的全新的社會活動場域和環境,即后現代的社會生態地景地貌。可以說,“網絡空間與資訊技術,在根本上就和其他技術一樣,是特定社會關系的揭顯與設框,是牽涉人類生存條件的特殊模式”。從本質意義上講,哲學層面探討的“網絡”實質是一種新的時間、新的空間、新的交往形式。1.1網絡概述綜上所述,“網絡”這一在跨學科研究中不斷被提及,并不斷被混用的概念,本身存在著多維度的意義,并導向不同的話語體系。傳播學如同施拉姆所說,是多學科的十字路口,有必要從計算機學科、社會學科和哲學學科中汲取營養并廓清分野,以便在更為清朗的話語體系中展開具有傳播學優勢的系統性學習和研究。表1-1“網絡”概念在不同范疇內的本質特征
范疇概念本質關鍵特征計算機技術鏈接社會學復雜系統網絡化、連通性哲學空間、場域交往時空1.2新媒體概述“新媒體”一詞最早出現在1959年,麥克盧漢將所有“篡奪了印刷術長達500年的君王統治”的媒介都稱為“新媒體”。隨后在20世紀60年代,“新媒體”一詞普遍用于指向電子媒體中的創新性應用,如電子錄像技術。時至2016年,“新媒體”在新聞傳播界較新且較為權威的定義是:基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其他現代信息技術或通信技術的,具有互動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態和平臺。其主要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及其兩者融合形成的移動互聯網,以及其他具有互動性的數字媒體形式。1.2新媒體概述1.2.1新媒體之爭顯然,在“傳統媒體”(報刊、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的比較陣容中,“傳統媒體”枝葉凋零,而“新媒體”的內涵又顯得過于包羅萬象,難以清晰分野。事實上,在本質跨界的傳播研究領域,很多概念并不再需要被“重新定義”,而是需要“重新理解”,跳出原有思維框架的、無限接近規律本身的再度詮釋。其中的問題、爭議甚至社會問題都早在上一代更迭中有跡可循。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早在電視誕生之初就將電視稱作“戲劇化社會中的戲劇(DramainaDramatizedSociety)。而尼爾·波茲曼(NeilPostman)這段針對電視的經典批判,即便放在現在社交媒體的語境下也不過時:“……導致理性與秩序、邏輯的社會公眾話語權不斷瓦解甚至崩塌,導致一切公共話語以膚淺、碎片化、娛樂的方式出現”。歷史也驗證了,每一代新媒體形式甫一出現,都會帶來新一輪的對陌生載體的膜拜與批判。因此,對于這一媒介領域的變遷,海外互聯網學者達成了共識,即:避免網絡研究中單純的二元對立,如新媒體與舊媒體、現實與虛擬、線上與線下等現象和概念的對立。學者們認識新舊之間具有的傳承關系,現實與虛擬之間存在的辯證關系,以及線上與線下的互存關系。因此,絕對意義上的“新媒體”指向并不合理。1.2新媒體概述1.2.2新媒體之“新”任何時代都會有新媒體的出現,報紙時代的廣播就是新媒體,廣播時代的互聯網就是新媒體。在移動互聯網日益普及的狀況下,再出現的媒體形式也必然將目前的“新媒體”概念的內涵更新與取代。“新媒體”可以是一個研究范疇,其研究的對象并非一種新的媒體,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進入“媒體”范疇內的新技術、新實體、新分類、新范疇。新技術:以計算機技術作為基礎設施新實體:復雜系統新分類:物理到心理新范疇:不是學科而是領域
1.3網絡新媒體的關鍵特質1.3.1特質一:信息的無界當下傳統媒體與所謂新媒體的根本區別,在于“有界”與“無界”:傳統媒體的“有界”在于信息的有始有終,有顯著的消費結束的邊界,如收看一檔節目,看完一本雜志,從開始到結束,有種完結的儀式感和確定感;而拜無遠弗屆的技術所賜,新媒體的“無界”體現在永無休止的超鏈接、隨時更新的新內容,不斷延伸至更多信息之上,只要消費者想繼續了解,總會有更多的內容不斷延展,沒有所謂終結。因此,傳統媒體是給定邊界的,而新媒體消費的邊界取決于消費者的精力、時間、興趣的自我配置。也因此,新媒體發展的一大結果就是消費者對于信息豐富的焦慮,對于冗余信息的不確定,對未知內容的恐懼,對延伸內容的茫然。無界的確給了信息消費者空前的自由,但顯然必須正視自由的后果,如同鮑曼所說,自由的代價就是失序。在無邊無際的信息海洋中遨游的同時,消費者也常常對于信息的真實性、可信性、重要性不斷反思和質疑,對于所消費信息在信息海洋中的位置缺乏判斷,甚至對興趣之外的世界充滿不安。1.3網絡新媒體的關鍵特質1.3.2特質二:人人都是傳播者雖然網絡媒介的終端也是如大眾媒介一樣以原子形式存在的,如手機、PC機、平板電腦,也同屬傳播個體所有,但不同的是,網絡終端的所有者能免費地自由試用傳播媒介,即擁有網絡媒介的傳播權。事實上,即使在網絡社交媒介出現之后,“人人都是傳播者”還只是理論上的一種可能,因為這時傳播的主要方式還是通過書寫文字來進行的。書寫文字本身是有一種精英邏輯在里面起著作用的,絕大部分人還是“沉默的大眾”,他們只是一個個點贊者、轉發者、閱讀者、消費者,而不是內容創造者,不是發言的主體。但是從4G(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開始,短視頻成為一種讓普通老百姓毫無障礙地把自己的生存狀態和所思所想向全社會進行分享的工具,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社會性傳播的發言者門檻降到如此之低,擁有智能手機的用戶無論是否可以描摹書寫、遣詞造句,按下拍攝鍵的同時就開始了內容創造,這開啟了海量普羅大眾成為今天真正意義上的傳播者的狀態,是一個革命性的轉變。抖音、快手上涌現的草根創作者就是這種變革的實際體現,在智能手機普及率極高的今天,拿起手機拍攝一段視頻并上傳到網絡并不是一件技術門檻很高的事情。技術將釋放網絡用戶更多傳播者的主體性。1.3網絡新媒體的關鍵特質1.3.3特質三:傳播的“三階秩序”佛大學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戴維·溫伯格(DavidWeinberger)最新提出了理解互聯網時代信息與知識重組的“三階秩序”:第一層是實體秩序,是約定俗成的秩序,對事物本身的排列;第二層是理性秩序,是根據預先設計好的秩序或分類體系,將有關事物的信息,分配到相對應的、固定的位置;第三層是數字秩序,是混沌和無序的,因為它沒有預定的秩序,也超越了分類體系的限制,是在利用信息時根據需要重新排列組合,是一種特定的、滿足個性需求的新秩序。而當下的社會,我們正處在第三層秩序全面取代第二層秩序的階段,因此,新的“需求”“主體”“渠道”分別重構著新知識生產與消費,三個維度的變遷是我們理解互聯網時代知識生產格局的基本邏輯基礎。e7d195523061f1c01da5a1f0837ac25283df40ff0a16bfd61AE6AB84AD7EB485CA8019BF267F2027DE2BF09650313B56A435BB3664F8B916CA3777391AC088C283181605E184D6D6879568EB73EB808A103F0784C8DFC3E9CDD14B61FDDA6A8A6237D2DFE3BBAEC8979D824A43E015648F6CB3D1F8D3E352A4BDC9925C075CFF312C4A0BE75FDF5C本章練習1.湯姆·斯丹迪奇.從莎草紙到互聯網:社交媒體2000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克萊·舍基.認知盈余:自由時間的力量[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3.克里斯·安德森.長尾理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馬克·格雷厄姆,威廉·H.達頓.另一個地球:互聯網+社會[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5.戴維·莫利.傳媒、現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1.如何理解技術對新媒體概念的影響。2.請舉例說明“信息的無界”這一現象的具體表現。3.請闡述“網絡社會”與“社會網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4.結合實際簡述網絡新媒體的本質特征。
1.網絡社會2.三階秩序3.小世界效應名詞解釋思考與練習階梯閱讀書目推薦e7d195523061f1c01da5a1f0837ac25283df40ff0a16bfd61AE6AB84AD7EB485CA8019BF267F2027DE2BF09650313B56A435BB3664F8B916CA3777391AC088C283181605E184D6D6879568EB73EB808A103F0784C8DFC3E9CDD14B61FDDA6A8A6237D2DFE3BBAEC8979D824A43E015648F6CB3D1F8D3E352A4BDC9925C075CFF312C4A0BE75FDF5C學海無涯,祝你成功!Introductiontonewnetworkmedia網絡新媒體導論第2章e7d195523061f1c01da5a1f0837ac25283df40ff0a16bfd61AE6AB84AD7EB485CA8019BF267F2027DE2BF09650313B56A435BB3664F8B916CA3777391AC088C283181605E184D6D6879568EB73EB808A103F0784C8DFC3E9CDD14B61FDDA6A8A6237D2DFE3BBAEC8979D824A43E015648F6CB3D1F8D3E352A4BDC9925C075CFF312C4A0BE75FDF5CIntroductiontonewnetworkmedia
網絡新媒體系統
曲慧音頻導讀(約6分鐘)
網絡新媒體導論第2章e7d195523061f1c01da5a1f0837ac25283df40ff0a16bfd61AE6AB84AD7EB485CA8019BF267F2027DE2BF09650313B56A435BB3664F8B916CA3777391AC088C283181605E184D6D6879568EB73EB808A103F0784C8DFC3E9CDD14B61FDDA6A8A6237D2DFE3BBAEC8979D824A43E015648F6CB3D1F8D3E352A4BDC9925C075CFF312C4A0BE75FDF5CIntroductiontonewnetworkmedia
網絡新媒體系統
章節核心知識點
網絡新媒體導論e7d195523061f1c01da5a1f0837ac25283df40ff0a16bfd61AE6AB84AD7EB485CA8019BF267F2027DE2BF09650313B56A435BB3664F8B916CA3777391AC088C283181605E184D6D6879568EB73EB808A103F0784C8DFC3E9CDD14B61FDDA6A8A6237D2DFE3BBAEC8979D824A43E015648F6CB3D1F8D3E352A4BDC9925C075CFF312C4A0BE75FDF5C目錄/Contents第2章復雜視角下的網絡新媒體系統2.1網絡新媒體系統2.1.1社會信息系統2.1.2個人傳播系統 2.2作為信息界面的產品2.2.1網絡新媒體產品的概念2.2.2網絡新媒體產品的分類2.2.3網絡新媒體產品的基本特征2.3作為關系界面的平臺2.3.1平臺型媒體的概念2.3.2平臺型媒體的劃分2.3.3平臺型媒體的特征4.4技術驅動下的內容產業趨勢2.4復雜視角下的網絡新媒體傳播2.4.1復雜系統理論2.4.2網絡新媒體的復雜屬性2.4.3網絡新媒體傳播的不均衡與涌現e7d195523061f1c01da5a1f0837ac25283df40ff0a16bfd61AE6AB84AD7EB485CA8019BF267F2027DE2BF09650313B56A435BB3664F8B916CA3777391AC088C283181605E184D6D6879568EB73EB808A103F0784C8DFC3E9CDD14B61FDDA6A8A6237D2DFE3BBAEC8979D824A43E015648F6CB3D1F8D3E352A4BDC9925C075CFF312C4A0BE75FDF5C本章學習目標理解網絡傳播的系統性。了解網絡新媒體產品的基本構成和形態。了解網絡新媒體平臺的發展和演變。具備創新地看待媒介系統及分類的思維。了解復雜系統理論和網絡新媒體的復雜屬性。2.1網絡新媒體系統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當下的新聞傳播渠道已經與信息傳播系統融為一體,個體通過移動智能終端接入互聯網,在個人所選擇的信息源中自由切換時空與內容。網絡化傳播時代與線性傳播時代最根本的區別在于,“社會信息系統”的絕對復雜化與“個人傳播系統”建立模式的不可捉摸。與傳統媒體的“群體對群體”傳播模式所根本不同的是,移動互聯網用戶正在依照自己的喜好,各自建立異構化的信息渠道與媒介使用時空,即與龐大的“社會信息系統”相區別的“個人傳播系統”。媒介渠道不再有清晰的邊界,這一“邊界”正在由宏觀系統和個人系統共同界定。與曾經的大眾傳播時代的“框架理論”相反的是,個人正在被授權,通過挑選媒介渠道,不斷建立個人的框架。媒介系統的整體變遷,從有限輸入源、有限時空選擇、有限內容,到無限渠道、無時無刻、無限內容,加之個體化框架的內置,成就一個純粹的復雜系統,這是傳統線性傳播的大眾媒介研究工具所不能解釋的。2.1網絡新媒體系統“系統”是一組相互連接的事物,在一定時間內,以特定的行為模式相互影響。信息系統(InformationSystem)是由計算機硬件、網絡和通信設備、計算機軟件、信息資源、用戶、規章制度組成的以處理信息流為目的的人機一體化系統。社會信息系統(SocialInformationSystem,SIS)即社會整體信息系統的集合。2.1.1社會信息系統社會信息系統具有如下4個本質特征:(1)社會信息系統是一個開放性系統。(2)社會信息系統是由各種子系統相互聯結、相互交織而成的整體。(3)社會信息系統是一個具有雙重偶然性的系統。雙重偶然性(Doublecontingency)指傳播雙方都存在不確定性,傳播所作出的選擇有受到拒絕的可能性。(4)社會信息系統是一個自我創造、自我完善的系統。2.1網絡新媒體系統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卡爾·霍夫蘭(CarlHovland)曾提出“個人差異論”來闡述對受眾“選擇性和注意性”的理解。“個人差異論”認為,在大眾傳播提供的信息面前,個人由于需要、習慣、信念、價值觀、態度、技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差異,將對信息做不同的選擇和理解。如果說大眾傳播時代,在相對局限的內容中這種“個人差異”主要體現為對統一的大眾媒體信息的理解偏好,那么移動互聯網支持下、個人智能終端的接觸方式,則將更多的“個人差異”指向理解之前的“接觸與選擇”。正如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中心提出:“下一代互聯網用戶”最重要的特征,是對媒介資源的“自我配置”。“個人信息世界”理論提出:個人的空間、時間、知識三個邊界限定了信息主體的活動領域,在這里,信息主體通過其信息實踐從物理世界、客觀知識世界、主觀精神世界的信息源中獲取信息,汲取信息效用,積累信息資產。這一概念首次將個人作為信息主體,而非經濟主體、社會主體加以觀察——“信息主體受資源、機會、社會流動、教育模式等因素的限制,只能構建狹小的個人信息世界邊界;而狹小的個人信息世界邊界又反過來限制信息資源的獲取和利用。在這個過程中,個人信息世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井口’效應,讓身置其中者只能看到一部分‘天空’(部分可及信息源)”。因此,個人傳播系統的邊界性構成了對整體社會信息系統的框選效應,并隨著復雜的社會性因素不斷流動,盡管社會信息系統的發展日新月異,但個人傳播系統的變遷有其特有的邏輯性、異質性和不確定性。兩者之間的互相作用是當下網絡新媒體系統多維特征的基本邏輯。2.1.2個人傳播系統2.2.1網絡新媒體產品的概念產品與媒體產品2.2作為信息界面的產品網絡新媒體產品的概念與媒體產品有交集,同時也是網絡新媒體研究的重要部分,是從傳統意義上的“產品”延伸而來的,是在互聯網領域中產出而用于經營的媒體產品,因此,它是滿足互聯網用戶需求和欲望的無形載體。簡單來說,互聯網產品就是為用戶解決問題而產生的,它是網站功能與服務的集成。.與普通產品不同,媒體產品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具有如下5個重要的特性:(1)媒體產品是有形產品與無形產品的結合。(2)媒體產品的使用價值具有共享性與持久性。(3)媒體產品通過“二次售賣”擁有受眾和廣告商兩級消費者。(4)媒體產品兼具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特性。(5)媒體產品體現著特定的意識形態。12網絡新媒體產品2.2.2網絡新媒體產品的分類2.2作為信息界面的產品網絡新媒體產品有多種分類方式,如按照服務對象的不同,可分為面向用戶(2C)的產品、面向客戶(2B)的產品、面向家庭(2H)的產品;按照運行載體的不同,可分為PC端、移動端、大屏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端產品;而按照用戶需求的不同,又可分為資訊類產品、社交類產品、社群類產品、娛樂類產品。按照服務對象分類面向用戶(2C)的產品面向客戶(2B)的產品面向家庭(2H)的產品按照運行載體分類PC端產品移動端產品大屏智能終端產品可穿戴設備端產品按照用戶需求分類資訊類產品社交類產品社群類產品娛樂類產品2.2.3網絡新媒體產品的基本特征2.2作為信息界面的產品“產品”概念是媒體領域變遷的重要標志,產品決定了它要面向特定的需求提供解決方案,決定了媒體產品的用戶思維,決定了媒體必須面向市場,建立價值和交換價值意識。可以說,成功的產品迎合了需求,而偉大的產品創造和引領了新的需求。在網絡新媒體領域,具有前瞻性并塑造了新消費需求的產品不在少數,如短視頻產品抖音、快手等,成為現象級的網絡新媒體產品,并不斷沉淀出新的產品類別。1.特定需求的解決方案
網絡新媒體產品通過打破傳統媒體的物理邊界而打破信息傳播的邊界,通過打破傳播節點而打破生產與消費的邊界。網絡新媒體產品成為一種實時存在的進入社會信息傳播系統的界面,用戶在不同產品之間流動和游走分配時間和注意力,通過產品界面獲得不同使用價值的內容,產品與信息在用戶立場上突破了基本邊界,并不斷被融合。2.開放的信息邊界
網絡新媒體產品的重要特征就是隨著技術的升級和需求的變化不斷升級和迭代。網絡新媒體產品區別于傳統媒體產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數據的實時反饋,任何一個網絡新媒體產品都會沉淀用戶數據,積累巨大的用戶使用觀測數據,為價值提升創造切入口和抓手,這種升級和迭代是在產品周期內不斷進行的,通過與用戶之間的不斷協商、價值共創,為產品的動態演進提供進路。3.永久性的迭代升級
2.3作為關系界面的平臺2.3.1平臺型媒體的概念
2014年2月,喬納森格·格里克在《平臺型媒體的崛起》一文中首次使用了“Platisher”。這一單詞由Platform(平臺商)和Publisher(出版商)兩個單詞組成。DigiDay的一位撰稿人隨后對其做了進一步闡述:“‘平臺型媒體’是指既擁有媒體的專業編輯權威性,又擁有面向用戶平臺所特有開放性的數字內容實體。簡言之,這種平臺型媒體不是單靠自己的力量做內容和傳播,而是打造一個良性的開放式平臺,平臺上有各種規則、服務和平衡的力量,并且向所有的內容提供者、服務提供者開放,無論是大機構還是個人,其各自獨到的價值都能夠在上面盡情地發揮。”這個定位是相當寬泛的。任何一個開放了自己的內容管理系統(CMS)的媒體機構,直接引入外部撰稿人(撰稿人可以直接在CMS上發布內容)的媒體機構,都可以稱自己為平臺型媒體。另外,那些沒有專業編輯,但發布并聚合眾多內容的技術平臺,因為沒有所謂的“專業編輯權威性”,而不被認為是“平臺型媒體”。2.3作為關系界面的平臺2.3.2平臺型媒體的劃分單一性平臺型媒體:單一聚合的平臺型媒體通常聚焦同一類內容的深度開掘,如聚合各大媒體新聞資訊的今日頭條,聚合視頻的YouTube、優酷等。單一平臺型媒體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對用戶生產內容UGC(UserGenerated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PGC(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職業生產內容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Content)的全面開放。綜合性平臺型媒體:綜合性平臺型媒體功能則較為多樣,其既包括媒介內容的聚合,也包括各種應用的聚合,如百度便聚合了信息檢索、資訊提供、公共討論、導航服務、社區服務、移動服務、娛樂游戲、軟件工具等多種應用樣式,其全覆蓋式的功能結構囊括了用戶絕大部分需求。微信也屬于這類平臺型媒體,或者說其正在朝向平臺型媒體的方向發展。在微信這一平臺中,用戶可以開展社交、獲取新聞資訊、訂閱信息、娛樂游戲、購物等多種活動。這種綜合性的平臺型媒體可以為用戶提供多種樣式的體驗,帶有一站式服務的性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綜合性的平臺型媒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臺型媒體。目前來看,平臺型媒體可以分為兩類:單一性平臺型媒體和綜合性平臺型媒體。2.3作為關系界面的平臺2.3.3平臺型媒體的特征平臺型媒體打破了各類互替代性小的傳統媒體渠道之間共存的局面,由入口、通用介質空間、平臺交互中心、終端等組成。其中,入口是搭建平臺、獲取用戶的第一步。在這一入口內部,用戶可以通過媒介接觸獲得絕大部分體驗,入口內的活動占據了互聯網用戶的絕大部分上網時間。不少學者認為現如今對于平臺的爭奪實際上是對于互聯網入口的爭奪。1.強吸聚性的信息傳輸渠道平臺型媒體立足于用戶需求和偏好,通過管理整合信息內容、重新定義多種合作方式、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匹配信息等方式,拓展盈利模式和信息服務價值。通過平臺交互中心規則和算法,圍繞用戶需求,開放合作,構建與用戶生活場景立體對應的信息服務產品群,平臺型媒體可以實現價值鏈上下游拓展和價值網絡延展。2.多重的信息服務價值網絡技術的價值之一就是將更多的信息節點連接到了一起,這些節點包括人和物。而作為具備主觀能動性的用戶本身,成為網絡新媒體產品的全部消費者、部分生產者和重要傳播者。用戶互聯網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告訴我們:網絡的價值以用戶數的平方速度增長。因此當一個產品的用戶數達到一定的規模,它將成為基礎應用設施一樣的存在。例如微信,因其巨大的用戶數成為國民性基本應用。用戶對網絡的連通性、延展性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也成為網絡新媒體的最重要因素之一。3.與用戶的“價值共創”2.4復雜視角下的網絡新媒體傳播2.4.1復雜系統理論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復雜性研究或復雜性科學,是系統科學發展的新階段,也是當代科學發展的前沿之一。圣菲研究所(SFI)的約翰·霍蘭(JohnHolland)教授在復雜系統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大類系統都是由一系列具有適應的個體組成的,他把這類系統稱為復雜適應系統(ComplexAdaptiveSystem,CAS),并給出了復雜適應系統的統一描述框架及研究方法。復雜適應系統理論認為,適應性主體(AdoptiveAgent)是具有明確行為目標、獨特的內部模型和自主行為能力的復雜適應系統子集,該主體在已有的知識和信息基礎上能動地在外部環境刺激與行為效果之間設定對應關系,然后根據這些對應關系所形成的“策略空間”和行動集合,靈活選擇適應外部系統環境的方式,并根據適應性行為的反饋結果,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經驗,并根據這些學習收獲及時修正自身的組織結構和行為規則,以保持自身的環境適應性。2.4復雜視角下的網絡新媒體傳播2.4.2網絡新媒體的復雜屬性5G帶來的“泛眾”傳播主體不僅僅是門檻再次降低的普羅大眾,還有為人的自我感知、自我傳播提供一種新媒介的“智能物”,信息生產者網絡被大大擴容,建立起人-物、物-物、物-空間環境、物-服務等新的傳播關系,傳播行為將彌散在各種日常活動中。1.信息生產泛眾化信息生產者的擴容必然導致內容生態系統的擴容。可以說,新一代內容生態中,內容的價值維度更加多元:從作為資訊傳達的內容到作為情感表達的內容再到作為媒介功能的內容,內容在深度價值之外,還有寬度價值和中介價值;在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后真相時代,只要能引發情感共鳴與趣緣人群聚攏,這些具有橫向連接價值的內容更有可能實現精準高效傳播。2.內容價值多維化隨著互聯網平臺通過版權協議完成對傳統新聞機構的收編,以及社會化信息生產力量的加入,依托機器算法且擁有用戶黏度的平臺成為平臺媒體,承擔起連接信息生產者和用戶之間中介的角色,至此,傳統新聞機構和用戶不再直接聯系,信息的生產和傳播變成了“生產者-平臺媒體-用戶”甚至是“平臺媒體-用戶”這一全新的模式。3.信息分發算法化2.4復雜視角下的網絡新媒體傳播2.4.2網絡新媒體的復雜屬性顯然,受眾的個體化趨勢是技術邏輯主導下傳播媒介研究不可忽視的變革。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媒介的本質就是激活了個人為基本單位的社會傳播構造,“大眾自我傳播”(MassSelf-Communication)極大地推動了更多植根于本地的、更加個人化的交流與傳播的實現,消費者是個人與技術復合的“超級個體”,消費模式從集體時空消費轉變為“利基時空”消費。5G時代,技術對社會中相對無權的個體和群體的賦權將會超越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曾經面目模糊的原子個體,會以另一種方式連接和聚合,改變社會機構格局。4.媒介消費個體化5G技術以“賦權”的形式,打破傳統各傳播要素的原有結構與原有秩序。這種全新的社會賦能與賦權的力量源泉通過關系資源的激活、連接、聚集和整合等軟性的力量來推動其連接和再連接的結構性效應的“涌現”。面對5G技術帶來的傳播權力轉移,從個體到平臺媒體和傳統媒體再到國家,社會傳播系統的各層級主體都應理解新權力機制下的機遇與風險。5.傳播權力再組織2.4復雜視角下的網絡新媒體傳播2.4.3網絡新媒體傳播的不均衡與涌現在Web1.0時代,以門戶網站為代表的傳播方式形成了以“可讀”為特征的信息消費方式,盡管用戶具有自主選擇內容的權利,但并未真正參與到具有自主性的內容生產和傳播過程中。換言之,用戶被動接收內容,但缺少實際的互動體驗,權力仍然集中在傳播者的手中。Web2.0時代,移動設備的使用使得人們能夠隨時隨地接入網絡,信息不再由少數精英群體所掌握,而是由社會公眾共同創造、傳播與共享,并在其中賦予具有個體化特征的全新含義。在這一“可讀+可寫”的過程中,傳播權力格局呈現出中心化與再中心化的狀態,個體在一定程度上被賦予權力,但其信息被集中化到互聯網與此同時,互聯網從誕生開始就具有自組織的特性。傳統的還原論及機械論都無法解釋互聯網發展背后的底層邏輯,我們需要從整體、協同和動態的視角去理解媒介發展背后的本質特征,而系統的“自組織涌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范式去重新認識和理解發展規律。2.4復雜視角下的網絡新媒體傳播2.4.3網絡新媒體傳播的不均衡與涌現由此可見,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與復雜系統有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簡單安全類培訓
- 高三德育工作總結模版
- 2025年合同管理工作總結模版
- 陽光心態與職場賦能:塑造積極職業心態的三把鑰匙
- 零星用工管理培訓
- 小兒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的臨床護理
- 圓的知識點總結模版
- 2025年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知識點歸納總結模版
- 復變函數積分方法總結模版
- 《代謝紊亂與營養代謝性疾病》課件
- 中層管理干部團隊-執行力與領導力提升培訓課件
- 2024年美容師技能競賽考試題庫備賽500題(含答案)
- 在2024年銀行系統基層減負工作推進會上的匯報發言范文
- DB34T 4095-2022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電子源文件同步歸檔指南
- 《李煜詩詞鑒賞:以〈虞美人〉為例》名師課件1
- 廣鐵招聘機考題庫
- 建材環保承諾綠色建筑承諾書
- 七年級期中考試后家長會-圖文課件
- HY/T 0386-2023赤潮災害損失調查與評估指南
-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 練習十三
- MOOC 工程圖學-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