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三5月沖刺模考文綜歷史試題_第1頁
河北省高三5月沖刺模考文綜歷史試題_第2頁
河北省高三5月沖刺模考文綜歷史試題_第3頁
河北省高三5月沖刺模考文綜歷史試題_第4頁
河北省高三5月沖刺模考文綜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省2018屆高三5月沖刺模考文綜試題第Ⅰ卷本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24.商朝信仰天帝的權威,《禮記》則有“君天下日天子”的記載,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對此的注釋“是上天之子,又為天所命子養下民”。由此可見周朝“禮”的文化A.有效維護了分封制和宗法制B.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會基礎C.使神權王權的結合更為密切D.為強化王權提供了理論依據25.右圖是根據從河南輝縣和山西長治出土的戰國時期鐵農具繪制的,從左至右分別為鋤、斧、鏟、犁燁。這些農具的使用A.緩解了人口與土地的尖銳矛盾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C.說明鐵犁牛耕在全國范圍推廣D.促進了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26.唐宋筆記中對當朝君主的記載較多。唐人用諸多異象來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對“人事”的關注加強了。在君臣關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敘述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處時代,對君臣關系更加關注,多詳載內廷變革與矛盾。這種變化反映了宋代A.明君賢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訴求B.理學成為封建正統思想C.市民階層的普遍文化心理傾向D.社會輿論影響政治生活27.洪武二十四年(1391)秋,山東東昌征棉絨僅250.12廳,而到嘉靖年間山東六府“棉花皆有之,東昌尤多。”在濟寧“環城四五里皆種煙草,制賣者販郡邑,皆遍富積巨萬”。材料反映出當時A.跨區域的長途販運貿易興起B.經濟作物的商品化生產C.棉花煙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D.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28.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當長時間內未曾整理出版。1840年湖南人鄧顯鶴主持校刻《船山遺書》,形成著作18種150卷。1865年由曾國荃主持重刻、曾國藩校閱的《船山遺書》正式出版,共56種280卷。這主要體現了A.傳統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B.洋務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C.近代士人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感D.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進性29.19世紀末的湖南維新派要求全盤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們又在各種學堂、學會、刊物上極力推崇孔教。在其《時務學堂學約>中專列“傳教”一項,說“今設學之意,以宗法孔子為主義”。這反映了A.維新派在思想和實踐上的錯位B.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復雜性C.維新志士以大眾傳媒開啟民智D.中體西用是維新派的宗旨30.閱讀下表,對其解讀正確的是A.在此期間中國對外貿易處于出超地位B.實業救國和社會主義成為兩大社會思潮C.經濟發展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D.該歷程折射出民族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31.下圖為19492013年《人民日報》有關“對外援助”報道中的援助事由統計,由此可見,20世紀80年代對外援助A.帶有明顯的不結盟色彩B.由政治導向為主轉向多元需求C.被報道的數量日趨減少D.以援助亞非拉革命為主要目標32,從亞里士多德的記載來看,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核心是確定了村社為最基本的政治單位,所有的政治和軍事制度如五百人會議、公民大會、法庭和將領等都以村社為基礎而組織起來。這A.打破了部落貴族勢力對政權的控制B.促進了雅典工商業快速發展C.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制度的基礎D.推動了雅典城邦國家的形成33.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普遍主張,人就應該公開地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只要能實現幸福的目標,采取什么樣的手段都無所謂。這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A.人文主義成為社會主流B.是歐洲人文主義的中心C.肯定了人的價值和欲望D.促進了理性主義的傳播34.羅斯福指出:1936年全國47%的家庭和個人的年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而1.5%的家庭的收入相當于這47%的家庭的總收入;少數人暴富而多數人貧窮,民主制度國家的自由就不會是安全的。這表明“新政”的目的在于A.完善社會福利制度B.防止貧富差距過大C.維護資本主義政治制度D.推行以工代賑增加就業35.表3主要西方國家的工業制成品貿易表由上表可以推知,這一時期A.發展中國家經濟在全球化中有了重大進展B.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速度落后于發展中國家C.冷戰的結束促進了世界貿易發展D.西方國家失去了工業生產的優勢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宋代整體社會經濟引人矚目的發展,可被喻為中國歷史上從傳統向近代轉變的首次啟動。宋代城市發展突破原有政治和軍事性質的限制,經濟和社會功能顯著增強。城市商業突破地域和時間限制,近代型城市風貌已可初見端倪。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中經杭州灣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發展商貿,宋代貨幣,幾乎成為“國際貨幣”。歷代盛行的官營作坊,在明清時期受到沖擊。江南城鎮附近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僅蘇州絲織業中受雇于私營機房的織工就有數千人,是官局的兩三倍。明初以銅錢、紙鈔為法定貨幣,白銀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紙鈔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漸至名存實亡,銅錢則因幣材缺乏,鑄幣量難以滿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國精美的絲瓷等商品通過幾條航線大批輸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一個以白銀為中心的全球貿易網絡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國的白銀彌補了國內銀礦不足的缺陷。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時,即規定賦稅折銀征收,說明民間使用白銀已較普遍。清朝用銀之勢也已不可遏制。——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材料二1550年后,由入股組成的企業在英國和尼德蘭普遍確立起來。1553年,英國成立了第一個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紀,近代商品和證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蘭出現。在相對較弱的封建王權與人文精神的蘇醒的背景下,商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西歐商業資本的發展,成為“促使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一個主要因素”。——馬世力《世界史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宋朝和明清時期“商業革命”的表現。(14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商業革命與西方商業革命的不同。(11分)4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整個歷史上,每逢較弱的社會受到較強的、好戰的社會威脅時,就會產生兩種相反的反應:第一種是割斷同入侵勢力的一切聯系,撤回到與世隔絕的境地中,在傳統的信念和習慣中尋求安慰;第二種卻是力圖采納外國社會的許多特別吸引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人們以平等的地位對付外國社會、從而有效抵抗外國社會所必須的。第一種反應表現為退卻和逃避;第二種反應則體現為調整和適應。——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農村經濟民主的發展,農民要求實現政治民主的愿望越發迫切。1980年,四川省廣漢縣向陽人民公社率先在全國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鄉。村民自治制度和村民委員會體制開始萌芽,其直接使命是解決人民公社制度解體后家庭經營農戶的重新組織問題。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確定“在基層政權和基層社會生活中逐步實現人民的直接民主”。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強調,要發展基層社會的群眾自治。1992年中共十四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應加強基層民主,切實發揮村民委員會作用。1998年,全國人大正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改變過去由上級政府任命村委會干部的做法,規定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每屆任期三年,成員可連選連任。從1988年至2003年初,全國大多數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輪村委會換屆選舉。迄今,村民自治制度走過了萌芽、創立和法制化三個歷史階段。其制度設計是“四個民主”,即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強調規范的選舉程序,強調村民大會、村民代表會議和村民委員會組織和議事、決策制度建設,而且程序越來越嚴格,違法糾正日益加強。——摘編自仝志輝《農村政治體制改革三十年的回顧與前瞻》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實行村民自治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村民自治制度改革的特點及歷史意義。(9分)46.【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二戰爆發。1940年6月法國敗亡。1940年9月,德國、意大利、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奈約》,其主要內容有:“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的政府認為世界一切國家各據有應有的空間是任何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決定在致力于大東亞以及歐洲各區域方面互相援助和合作,其首要目的為在各該區域建立并維持事物的新秩序,旨在促進有關人民的共同繁榮與福利。”該條約的簽訂標志著德意日三國由原來的反共政治集團正式轉變為政治、經濟、軍事集團,開始了全面對外侵略及合作。1940年10月德國法西斯從西線和其他地區向德蘇邊境調集軍隊,希特勒簽發了巴巴羅薩對蘇作戰計劃,進而發動了對蘇聯的全面進攻。日本法西斯抓住時機在遠東地區采取行動,迫不及待地把稱霸遠東及太平洋的愿望變成現實。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二戰達到最大規模。——摘編自崔洪利《德意日同盟條約對世界戰略格局的影響》(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德、意、日三國簽署同盟條約的目的及背景。(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的影響。(7分)47.[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經濟全球化的的概念開始流行于20世紀80年代,但實際上早在150多年前,馬克思(18181883)就已經致力于這一問題的研究。他指出,生產力的發展進步推動了人類歷史由狹隘性的地域性歷史發展為開放的世界歷史,也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產生。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世界歷史形成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直接推動者。馬克思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本性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在一國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發展的驚人生產力和財富增長的狹小基礎形成矛盾,資本輸出國外,不是因為它在國內絕對過剩,而是因為在國外利潤率更高。所以,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的生命線。由資本對外擴張推動的全球化使世界市場不斷拓展,兼具破壞性和建設性雙重屬性,既實現了資本主義生產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體現了國際剝削關系,又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世界市場的形成推動了世界經濟呈現出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趨勢。因此,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是難以避免的。——摘編自富麗明《經濟全球化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比較》等(1)根據材料,概括馬克思有關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思想主張。(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7分)高三歷史模擬試題參考答案24—28DDABC29—33BDBCC34—35CA41.(1)宋代:城市經濟和社會功能增強;城市商業突破地域和時間限制;對外貿易發達。(6分)明清: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白銀成為主要貨幣;實行一條鞭法,人身控制進一步松弛;高產農作物大量引進,民眾的衣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8分,答出其中4點即可)(2)中國古代的商業革命沒有突破農耕經濟的范疇,自然經濟仍然是經濟主體;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手工業和江南地區;雖然推動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現,但沒有動搖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未能推動社會向近代轉型。(6分)西方的商業革命推動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人文主義的傳播,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促進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5分)42.示例觀點:中國近代化在傳統與變革中曲折發展。(3分)論述: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頑固派堅持盲目排外固守中國傳統。甲午戰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開國會定憲法實行君主立憲,以農民階級為主體的義和團運動,高舉“扶清滅洋”為口號排斥一切西方文明。(8分)總結:因此,中國近代化是在傳統與變革中曲折發展的。(1分)45.(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國家政治體制改革,對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視(農村政治體制改革的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發展與完善;農民民主參政意識的提高。(6分,一點2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2)特點:民主化導向,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相結合;注重程序規范和民主監督;不斷完善,法制化特征日益明顯。(4分,一點2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意義:保障了農民的民主權利,激發了廣大村民的政治熱情;推動了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和法制建設;有利于形成農村的基本社會秩序,促進農村社會穩定;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5分,一點2分,兩點4分,答出其中三點滿分)46.(1)目的:結盟爭奪世界霸權。(2分)背景:德意日三國建立法西斯統治,德、日分別在歐洲、亞洲發動侵略戰爭;德意日與英法美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尖銳;英、法、美等西方大國的抵制或干預使三國很難獨立取得優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