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改造項目改造總體設計_第1頁
城市道路改造項目改造總體設計_第2頁
城市道路改造項目改造總體設計_第3頁
城市道路改造項目改造總體設計_第4頁
城市道路改造項目改造總體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目錄(一)總體設計 11.總體設計思路及原則 12.總體方案設計 33.主要節點方案 44.工程實施方案 11該內容為最新國企高分中標的施工投標方案的內容,有完整各級標題和正文格式,高度契合本年度最新施工及評標標準!總體設計總體設計思路及原則(1)總體設計理念總體設計遵循“資源節約、環境融合、安全舒適、快速通暢、經濟耐用”的理念。圖1.2-1總體設計理念圖1)資源節約設計中要通過多方案比選論證,運用國內外近幾年的相關科研成果和類似工程案例,提高技術含量、靈活設計,合理制定工程方案,控制工程規模,有效利用原有工程,避免資源浪費。2)環境融合結合灃東新城城市特色,考慮沿線景區、建筑等重要景觀要素,注重道路景觀設計,并與周邊建筑景觀相融合,同時考慮降低對周邊小區的影響,采取防塵降噪(聲屏障)等環保措施,將灃明路打造成景觀型城市快速路,整體提升沿線城市環境與品質。3)安全舒適本著行駛安全舒適的要求,結合現狀地形,合理選擇敷設方式,布置總體方案。在橋梁、地道等工程結構上,充分考慮工程方案的潛在危險因素,保證工程方案的安全、舒適、科學、美觀。4)快速通暢在保證灃明路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的基礎上,增強城市交通服務功能。滿足主線快速、暢通的要求,同時要合理設置輔道,保證沿線居民出入和集散交通的便捷性,從而實現過境交通、城市快速交通以及地區到發交通層級分明、轉換合理、組織有序。5)經濟耐用通過結構的合理選型和地方特點,滿足工程的耐久性、經濟性功能,保證工程功能的同時,盡量降低工程造價。(2)設計思路本次在保證道路最基本功能—交通功能(即實用性)的前提下,做好與相關設施的協調銜接,結合城市景觀需求,工程方案與規模論證,并預留兩端遠期銜接條件的可能性的基礎上,經過充分的綜合比選,確定最優總體方案。圖1.2-2設計思路圖(3)設計原則1)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片區規劃,滿足城市交通的總體需求,并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注重實用性。2)在滿足規范線形技術指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老路,避免對老路進行大幅度的改造,節約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現狀道路工程設施。3)選擇經濟、安全、美觀的橋梁造型,在滿足橋梁經濟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重視比例、對稱和韻律的美學研究,使橋梁成為城市的獨特風景線,達到橋型造型與周圍景觀協調統一。同時,根據地區自然條件、材料來源、施工特點和使用要求進行設計,盡量做到標準化、系列化及施工專業化,減少橋梁施工的影響。4)總體方案布置應當結合沿線區域規劃,遵循少占地、少拆遷、減少對現有重要地下管線影響的原則,減少廢棄工程量。管線工程爭取一步實施到位,避免反復施工。5)注重交叉節點的設計,最大限度地發揮快速路功能、保證區域路網交通的暢通。6)做好施工組織方案,盡量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在工程實施前制定全面、周詳的施工計劃及施工期間交通組織和疏解方案,盡量減少施工期間對已建道路、周邊路網、環境等的影響。7)分析周邊景觀特點,做好景觀設計,使景觀設計與城市景觀和周邊環境相協調。8)注重環境保護,對沿線環境敏感點進行調查研究,設計方案貫徹資源節約、節能減排的原則。9)總體方案設計契合“經濟適用、安全精細、美觀自然、低碳環保”的設計原則,體現精細化、創新性,融入節約、環保理念,倡導設計創新,加強科學研究,堅持合理、靈活選用技術標準,采用成熟、合理、綜合最優的工程技術方案,控制工程風險,減小工程規模。(4)設計目標灃東新城灃明路高架(阿房宮收費站-灃東界)工程設計項目最根本的目標實現道路在路網中的交通功能,主要是溝通西安市區和灃東片區之間的快速聯系、完善灃明路與新西寶高速的高快銜接,服務周邊地塊集散需求。此外,本次為現狀道路改造,要充分考慮橫向道路、沿線出入口、沿線地鐵五號線、西戶鐵路、現有橋涵構造物、地上桿線、地下管網、側分帶及路側綠化等對總體方案的影響,采用合適的斷面形式,實現項目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總體方案設計灃東新城灃明路高架(阿房宮收費站-灃東界)工程設計項目:西起新西寶高速阿房宮收費站,在收費廣場西側起高架,在避讓地鐵5號線地下結構的同時,向東連續跨越廣場東環路、經三路、和平路、天臺路、西戶鐵路后接地,以地面式快速路順接西三環石橋互通。道路等級為城市快速路,標準段規劃紅線寬度為70米,在阿房宮收費站處規劃紅線展寬至240m(含收費站廣場及預留用地)。本次灃明路包含主線高架和地面輔道兩個系統,改造長度2800米,其中主線高架:標準斷面寬度25米,設置雙向六車道,設計車速80km/h;地面輔路系統:參照城市主干道指標設計,設置雙向六車道,設計車速40km/h。此外,為便于大西南新中心與西安主城區之間的快速聯系,在阿房宮收費站兩側的昆左線、昆右線各增設一座單向交通接線橋,昆左、昆右接線橋長分別為1072.055米和1071.659米,單向三車道,設計速度80km/h,高架標準段寬12.75米。圖1.2-3灃明路高架(阿旁宮收費站-灃東界)平縱方案示意圖圖1.2-4灃明路高架(阿旁宮收費站-灃東界)方案效果圖主要節點方案(1)近期合理銜接阿房宮收費站,預留遠期快速路東延條件阿旁宮樞紐是灃明路與新西寶高速的高快銜接節點,是西安主城區、灃東新城的重要對外出行節點,根據規劃,遠期灃明路在本次基礎上繼續西延,本次設計在考慮近期節點交通轉換需求的同時,也要為遠期預留建設條件。故本次設計,充分考慮了近遠期銜接需求。近期:主線高架直連阿旁宮樞紐收費廣場與西三環石橋互通,實現西安主城區的快速對外出行;并通過地面系統集散沿線交通,實現灃東新城的快速對外出行。同時,設置昆左、昆右接線橋,預留遠期銜接條件的同時,滿足了西安主城區與西咸新區新中心新軸線之間的快速聯系。圖1.2-5阿房宮收費站節點交通組織主線高架在MK+720處附近,主線高架向南北兩側銜接昆左、昆右連接線,昆左、昆右連接線為新西寶高速南北輔道的主線。考慮項目近遠期結合實施,昆左、昆右連接線落地連接現狀昆左線、昆右線,向西至工程邊界,即繞城東輔道東側,此近期方案可靈活適應遠期方案,遠期可在東邊跨越繞城東輔道,接后續高架快速路,貫通快速路網。圖1.2-6昆左(MS線)、昆右(MN線)近期方案銜接遠期方案示意圖圖1.2-7規劃快速路(灃明路-新西寶高速輔道)遠期方案示意圖圖1.2-8阿房宮樞紐節點遠期方案鳥瞰圖(2)主線上跨西戶鐵路節點1)節點現狀西戶鐵路又稱西余鐵路,為貨運鐵路,由隴海線三民村站至戶縣余下站,全長41公里。西戶鐵路與現狀灃明路平交,現狀道口為2008年拓寬改造后寬度,改造后斜交寬度為48m,正交寬度為33.5m,左右行車道各13m寬;道口處采用主副道口房,交叉處鐵路里程為K10+370,灃明路道路中心線與既有西戶鐵路法線交角約為45°,鐵路在此交叉處為南北走向;平交道口位于新西北至馬王村區間。西戶鐵路為單線非電氣化鐵路,P50鋼軌。目前每日4~7對車,現狀為燃氣貨運鐵路。交叉處鐵路為直線段,軌面與地面相平,鐵路兩側無封閉網。既有道口處道路寬33.5m,部分時段人工看守(6:00-20:00),道口采用混凝土鋪砌,鐵路兩側設置移動式防護欄桿、護樁及警示設備。灃明路為連接西三環和繞城高速的主干道,道路兩側主要分布商鋪和居民小區,日常交通量較大。圖1.2-9既有西戶鐵路(灃明路道口)節點現狀圖2)控制因素本項目涉鐵段建設條件復雜,控制因素多,協調與實施難度大,除西戶鐵路及相關配套設施外,其它控制因素有:地鐵5號線,鐵路建筑凈高要求,現狀地下管線(給水、雨水、污水、電力管溝和燃氣管道),兩側建筑物等,詳情如下圖。圖1.2-10西戶鐵路道口處現狀管綜斷面布置示意圖3)鋼箱梁頂推方案①孔跨布置主線采用(40+50+40)m鋼箱梁跨越既有西戶鐵路。上跨既有西戶鐵路段橋梁位于R=5000的圓曲線上,新建橋梁與既有西戶鐵路法線交角為47°,與道路設計線正交。考慮施工對既有鐵路運營安全,使樁基、蓋梁邊緣與西戶鐵路中心線保持適當的距離,確保樁基、蓋梁施工對既有西戶鐵路運營產生的影響較小。承臺距鐵路凈距見下表。圖1.2-11上跨既有西戶鐵路處橋位平面圖表1.2-1與鐵路水平最小凈距表墩號位置距離(m)西側墩(左)承臺鐵路中心線12.8東側墩(右)承臺9.23②上下部結構細節構造a.橫斷面上跨既有西戶鐵路橋梁橫斷面25m,布置為:0.5m(防撞護欄,上設防拋網)+11.75m(行車道)+0.5m(中央隔離墩)+11.75m(行車道)+0.5m(防撞護欄,上設防拋網)。圖1.2-12上跨既有西戶鐵路跨橫斷面圖b.上部結構上跨既有西戶鐵路跨鋼箱梁按整幅布置,布孔線與公路設計線斜交90度。箱梁梁高2.5m,單箱四室,懸臂長4m,橫向設置1.5%的橫坡。主梁每3m設置一道橫隔板,橫隔板間設置兩道腹板豎向加勁肋。頂板箱室內加勁采用閉口U肋,挑臂采用T肋及板肋加強,底板采用閉口U肋加勁。跨中標準截面頂板厚16mm,底板厚14mm,支點處頂、底板加厚至24mm。c.下部結構墩柱采用2m×2m雙矩形墩柱,上接預應力混凝土蓋梁,基礎采用直徑1.2m群樁基礎。控制點處梁底標高為408.3m,既有西戶鐵路軌頂標高為399.93m,橋下最小凈空為8.37m,橋下凈空已考慮電氣化預留條件。圖1.2-13上跨既有西戶鐵路跨立面圖d.施工方法鋼箱梁施工工序如下:i施工橋墩基礎、橋墩墩身以及臨時輔助墩、支架等。ii在相鄰聯支架上拼裝鋼箱梁以及鋼導梁。iii分段頂推鋼箱梁,頂推鋼箱梁應在鐵路封鎖點內完成。iiii鋼箱梁頂推就位,拆除鋼導梁。iiiii落梁,拆除支架、臨時墩等。iiiiii施工橋面鋪裝以及橋面附屬設施,完成施工。(3)主線涉及地鐵五號線節點本次灃明路主線高架與地鐵5號線平行布置,局部橋墩與地鐵和平村站及相應區間段間距較密,且東側橋頭擋墻段與5號線區間交叉,本次方案與地鐵單位多次協調,滿足相應最小間距控制要求,施工前需取得第三方咨詢單位的技術支撐,保證項目的可行性。圖1.2-14灃明路(阿旁宮收費站-灃東界段)主線高架與地鐵5號線關系示意圖(4)主線高架東側與石橋互通銜接節點本段灃明路高架在石橋互通西側約700米處接地,并以地面式快速路連通石橋互通,向東繼續與在建的灃明路(西三環-西二環段)銜接。考慮到現狀石橋互通為全苜蓿葉型立交,轉換交通通行能力有限,難以滿足遠期交通需求,本次在避讓地鐵5號線的前提下,預研兩側高架直接連通方案,為遠期預留建設條件。圖1.2-15灃明路高架石橋互通遠期銜接方案效果圖工程實施方案(1)路線平縱橫設計1)平面設計設計原則①道路平面線形設計應以規劃道路紅線為基礎,以滿足道路工程設計要求及規范要求為前提,尊重道路沿線實際情況,優化設計道路線形。②應與道路沿線用地規劃、交通發展規劃相協調,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布局,滿足使用功能要求。③相關技術指標必須滿足相關的技術標準、規范的規定和要求。④遵循土地利用規劃,盡可能減少拆遷,避讓重要設施等原則,減輕協調難度,節省投資,以利于項目順利實施。⑤平面布設必須滿足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要求。⑥在滿足現狀地形條件的前提下,平面布置還必須結合相關規劃路網建設的需要,為其預留建設空間。a.設計控制因素i灃東新城路網規劃平面線形,道路紅線寬度,道路標準;ii規劃道路路口設置;iii道路兩側規劃建筑物與道路之間關系;iiii道路與相交道路之間的道路交叉形式的選擇;iiiii道路等級對道路平面設計要求;iiiiii地鐵五號線、鐵路、阿房宮收費站對道路平面的影響。b.平面設計灃東新城灃明路(原昆明路西延伸)高架段(阿房宮收費站-灃東界)市政項目EPC總承包項目具體平面線形設計標準見下表:表1.2-2主線高架平面線形設計指標一覽表序號指標項目單位規范值設計值1設計速度km/h80802不設緩和曲線最小圓曲線半徑m200020003不設超高最小圓曲線半徑m100020004設超高最小圓曲線半徑一般值m400/極限值m250/5平曲線最小長度一般值m210188.218極限值m140188.2186圓曲線最小長度m70188.2187緩和曲線最小長度m70/8小轉角平曲線最小長度m1000/α滿足9停車視距m110滿足表1.2-3主線昆右連接線平面線形設計指標一覽表序號指標項目單位規范值設計值1設計速度km/h80802不設緩和曲線最小圓曲線半徑m2000/3不設超高最小圓曲線半徑m1000/4設超高最小圓曲線半徑一般值m400800極限值m250/5平曲線最小長度一般值m210288.326極限值m140/6圓曲線最小長度m70128.3267緩和曲線最小長度m70808小轉角平曲線最小長度m1000/α滿足9停車視距m110滿足表1.2-4主線昆左連接線平面線形設計指標一覽表序號指標項目單位規范值設計值1設計速度km/h80802不設緩和曲線最小圓曲線半徑m2000/3不設超高最小圓曲線半徑m1000/4設超高最小圓曲線半徑一般值m400800極限值m250/5平曲線最小長度一般值m210300.454極限值m140/6圓曲線最小長度m70140.4547緩和曲線最小長度m70808小轉角平曲線最小長度m1000/α滿足9停車視距m110滿足表1.2-5地面輔道平面線形設計指標一覽表序號指標項目單位規范值設計值1設計速度km/h40402不設緩和曲線最小圓曲線半徑m50020003不設超高最小圓曲線半徑m30020004設超高最小圓曲線半徑m150/5平曲線最小長度m110188.2186圓曲線最小長度m35188.2187緩和曲線最小長度m35/8小轉角平曲線最小長度m1000/α滿足9停車視距m110滿足本灃東新城灃明路(原昆明路西延伸)高架段(阿房宮收費站-灃東界)市政項目EPC總承包項目主線高架共設置4個轉點,4處平曲線,平曲線最大半徑為5000m,平曲線最小半徑為2000m,平面線形各項指標均滿足設計規范要求。昆左連接線共設置2個轉點,2處平曲線,平曲線最大半徑為800m,平曲線最小半徑為800m,最小緩和曲線長度80m,采用1.5%的超高,平面線形各項指標均滿足設計規范要求。昆右連接線共設置2個轉點,2處平曲線,平曲線最大半徑為800m,平曲線最小半徑為800m,最小緩和曲線長度80m,采用1.5%的超高,平面線形各項指標均滿足設計規范要求。昆左、昆右地面道路采用直線型線形,平面線形各項指標均滿足設計規范要求。圖1.2-16道路線形示意圖2)縱斷面設計a.設計原則i遵循總體布局,滿足現狀及規劃相交道路標高、道路交通要求、河道排洪;ii縱斷面設計應根據道路等級、性質和設計行車速度,在適應地形及周圍環境的原則下,對縱坡的大小和長短、前后縱坡的協調情況,豎曲線半徑與平面線形相組合等進行綜合研究,設計成縱坡緩和和平順、圓滑、視覺延續,并與地形相協調;iii道路縱斷面設計應符合城市豎向規劃,與相交道路路口的豎向相協調;iiii結合地形、地物設計,在滿足規范要求的前提下,盡量保證道路填挖平衡,以降低工程造價,節省投資;iiiii道路縱坡控制在不小于0.3%(地面),并與已建道路的標高合理銜接;iiiiii高架道路縱坡控制在不小于0.5%,滿足橋梁下凈空要求。b.控制因素i縱斷面設計應滿足相關規范及標準的要求;ii豎向設計按照城市規劃控制標高進行布設,根據沿線規劃地塊標高,規劃道路標高合理確定道路縱坡;iii加強相關在建/待建道路資料收集,合理對接,盡可能避免變更設計;iiii考慮在滿足路面最小排水縱坡(0.3%)的前提下,盡可能避免大填大挖增加土石方量,力求經濟合理;iiiii考慮到人非系統需求,建議輔路縱坡控制在2.5%以內;iiiiii當上跨/下穿被交道路時,應保證相關道路凈空滿足規范及其他特殊要求;設置連續高架時,為保證高架下視覺景觀;iiiiiii縱斷面設計應滿足道路路基干濕狀態要求;iiiiiiii道路豎向設計滿足片區防洪要求,保證相交河流、泄洪溝渠的功能不受影響;iiiiiiiii注重平縱線形的組合設計。c.縱斷面設計表1.2-6縱斷面線形設計指標一覽表一指標主線(M、MS、MN)輔道(MD、MSD、MND)規范值采用值規范值采用值計算行車速度(km/h)8040汽車行駛最大縱坡推薦值(%)43.7560.45自行車道最大縱坡推薦值(%)<2.5-<2.50.45凸型豎曲線極限最小半徑(m)300045004002200凸型豎曲線一般最小半徑(m)4500600凹型豎曲線極限最小半徑(m)180042004504500凹型豎曲線一般最小半徑(m)2700700豎曲線最小長度(m)7099.7363537.4縱坡坡段最小長度(m)200284.145110130i灃東新城灃明路(原昆明路西延伸)高架段(阿房宮收費站-灃東界)市政項目EPC總承包項目主線高架(M線)豎向設計指標如下:共設置豎曲線7處,最大縱坡3.75%,最小縱坡0.30%,最大坡長425m,最小坡長285m,最小凸型豎曲線半徑4500m,最小凹型豎曲線半徑4200m,最小豎曲線長度99.736m,均滿足相關規范要求。ii灃東新城灃明路(原昆明路西延伸)高架段(阿房宮收費站-灃東界)市政項目EPC總承包項目主線昆左連接線(MS線)豎向設計指標如下:共設置豎曲線3處,最大縱坡3.50%,最小縱坡0.55%,最大坡長295.741m,最小坡長285m,最小凸型豎曲線半徑4500m,最小凹型豎曲線半徑4707.188m,最小豎曲線長度158.518m,均滿足相關規范要求。iii灃東新城灃明路(原昆明路西延伸)高架段(阿房宮收費站-灃東界)市政項目EPC總承包項目主線昆右連接線(MN線)豎向設計指標如下:共設置豎曲線3處,最大縱坡3.5%,最小縱坡0.53%,最大坡長285m,最小坡長284.145m,最小凸型豎曲線半徑4500m,最小凹型豎曲線半徑4500m,最小豎曲線長度174.244m,均滿足相關規范要求。iiii灃東新城灃明路(原昆明路西延伸)高架段(阿房宮收費站-灃東界)市政項目EPC總承包項目地面輔路(MD線)豎向設計指標如下:共設置豎曲線11處,最大縱坡1.92%,最小縱坡0.30%,最大坡長520m,最小坡長110m,最小凸型豎曲線半徑2200m,最小凹曲線半徑4500m,最小豎曲線長度37.4m,均滿足相關規范要求。iiiii灃東新城灃明路(原昆明路西延伸)高架段(阿房宮收費站-灃東界)市政項目EPC總承包項目昆左連接線地面輔路(MSD線)豎向設計指標如下:共設置豎曲線1處,最大縱坡0.45%,最小縱坡0.33%,最大坡長350m,最小坡長270.819m,最小凸型豎曲線半徑13000m,最小豎曲線長度101.367m,均滿足相關規范要求。iiiiii灃東新城灃明路(原昆明路西延伸)高架段(阿房宮收費站-灃東界)市政項目EPC總承包項目昆右連接線地面輔路(MND線)豎向設計指標如下:共設置豎曲線1處,最大縱坡0.45%,最小縱坡0.42%,最大坡長341.381m,最小坡長280m,最小凸型豎曲線半徑15000m,最小豎曲線長度130.627m,均滿足相關規范要求。3)橫斷面設計a.設計原則i依據規劃的要求為基礎,根據道路等級,使用功能并定性分析其流量流向,使道路能滿足遠期使用要求。ii道路橫斷面分配必須能夠適應城市交通流構成的轉變,必須適應城市交通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體現其系統性與連續性。iii道路橫斷面分配在考慮其功能的前提下應注重景觀設計,提高道路的宜人氛圍。iiii道路橫斷面分配必須考慮現有及規劃的工程構筑物,合理銜接、近遠期結合統籌考慮。iiiii橫斷面分配應合理確定機動車車道寬度,近遠期結合,節約用地資源、降低工程造價。iiiiii道路橫斷面分配還必須綜合協調交通需要、建筑藝術、日照通風、減災防災、埋設各種地下管線的橫向布設寬度等方面要求。b.控制因素道路橫斷面布形式應根據道路類別、行駛速度、橋梁布跨、設計年限內機動車道交通量、人流量和交通特性,交通組織、交通設施、桿線、管線、交叉口類型,各種管線的布置、地形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c.道路橫斷面設計i主線高架典型橫斷面(i)高架橋斷面形式:雙向六車道高架橋標準斷面寬25m,斷面布置為:0.5m(護欄)+0.5m(路緣帶)+3.75m(機動車道)+2×3.5m(機動車道)+0.5m(路緣帶)+0.5m(中分帶寬)+0.5m(路緣帶)+2×3.5m(機動車道)+3.75m(機動車道)+0.5m(路緣帶)+0.5m(護欄)=25m。(ii)地面輔道斷面形式:道路標準斷面寬70m,斷面布置為:4m(人行道)+6m(混行車道)+4.5m(側分帶)+0.5m(路緣帶)+3.50m×3(機動車道)+0.5m(路緣帶)+18m(中分帶)+0.5m(路緣帶)+3.50m×3(機動車道)+0.5m(路緣帶)+4.5m(側分帶)+6m(混行車道)+4m(人行道)=70m。圖1.2-17主線標準橫斷面ii昆左連接線道路典型橫斷面(i)高架段斷面形式:單向三車道,該段為高架段,斷面寬均為12.75m,斷面布置為:0.5m(護欄)+0.5m(路緣帶)+3.75m(機動車道)+2×3.5m(機動車道)+0.5m(路緣帶)+0.5m(護欄)=12.75m。(ii)地面輔道斷面形式:雙向四車道,道路標準斷面寬度為34.25m,斷面布置為:0.5m(路緣帶)+3.50m×2(機動車道)+0.5m(路緣帶)+13.75m(中分帶)+0.5m(路緣帶)+3.50m×2(機動車道)+3m(非機動車道)+2m(人行道)=34.25m。圖1.2-18昆左連接線標準橫斷面iii昆右連接線道路典型橫斷面(i)高架橋斷面形式:單向三車道,該段為高架橋段,斷面寬均為12.75m,斷面布置為:0.5m(護欄)+0.5m(路緣帶)+3.75m(機動車道)+2×3.5m(機動車道)+0.5m(路緣帶)+0.5m(護欄)=12.75m。(ii)地面輔道斷面形式:雙向四車道,道路標準斷面寬度為43.25m,斷面布置為:4m(人行道)+6m(非機動車道)+3.5m(側分帶)+0.5m(路緣帶)+3.50m×2(機動車道)+0.5m(路緣帶)+13.75m(中分帶)+0.5m(路緣帶)+3.50m×2(機動車道)+0.5m(路緣帶)=43.25m。圖1.2-19昆右連接線標準橫斷面4)道路橫斷面路拱設計路拱設計坡度應根據路面寬度、路面類型、計算行車速度、縱坡及氣候等條件確定。根據規范要求,同時結合項目所在地區的設計、施工經驗,本次設計建議道路路面采用直線型路拱。主線高架機動車道設置1.5%的路拱橫坡,坡向兩側;輔道機動車道設置1.5%的路拱橫坡度,坡向兩側;非機動車道設置1.5%路拱橫坡,坡向內側;人行道設置2.0%的路拱橫坡度,坡向內側,根據設置超高需求,合理設置道路超高橫坡。(2)輔道平面交叉設計陜西省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灃明路(原昆明路西延伸)高架段(阿房宮收費站-灃東界)市政項目EPC總承包工程范圍內共與12條道路相交,分別為太安路、車輛段西路、設計一路、設計二路、經三路、廣場西環路、車輛段東路、廣場東環路、和平路、天臺路、設計十一路以及富源二路。1)設計原則在城市交通中,交叉口是道路網的聯節點,是城市交通的咽喉,其設計對道路交通的暢通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交叉口通行能力小于路段,為了滿足交通需要提高通行能力,在可能的情況下,應進行渠化,以增加主線及橫向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本項目地面道路是城市主干路,平面交叉口設計時,主要遵循以下設計原則:①交叉口根據現狀道路網,結合道路網規劃確定。②輔道與主干路、次干路相交,用信號燈控制。通過分析交叉口流量,設置合適的綠信比,保證一定的服務水平。③與支路相交,一般只允許右轉進出。④次干路以上的橫向交通,根據流量分析,結合規劃與現狀,適當進行交叉口渠化。2)渠化設計原則①根據交通量、流向,確定增設交叉口進口道的車道數,一般是進口道通行能力與其上游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②以有效引導車流順暢行駛,避免誤進為目的進行交通島的設置;③與主、次干路相交時在不增加拆遷的前提下,以壓縮綠島等方式,保持直行車道,增設左轉、右轉專用車道;④渠化設計不壓縮非機動車的通行空間,盡量不壓縮人行道寬度;⑤沿線交叉口采用維持老路寬度,盡量保留利用現有渠化島、側分帶,重做渠化標線設計。⑥平交口設計的主要指標:根據老路及平交口周圍情況,交叉口車道寬度在3.25m~3.5m之間;交叉口車輛左轉彎內側半徑20-25m,以保證交通的正常運行;拓寬處展寬段長度70~80m,漸變段長度30~40m。表1.2-7相交道路表編號道路名稱相交類型及交通組織方式道路等級備注1太安路右進右出支路規劃2車輛段西路右進右出支路規劃3設計一路右進右出支路規劃4設計二路右進右出支路規劃5車輛段東路右進右出支路規劃6廣場西環路右進右出支路規劃7經三路T型平交支路規劃8廣場東環路十字平交支路規劃10和平路十字平交次干路北側為現狀道路11天臺路十字平交主干路現狀道路12設計十一路右進右出支路規劃13富源二路右進右出次干路現狀道路典型交叉口平面布置圖如下:圖1.2-20收費站交叉口平面布置圖圖1.2-21經三路交叉口平面布置圖圖1.2-22廣場東環路交叉口平面布置圖圖1.2-23和平路交叉口平面布置圖圖1.2-24天臺路交叉口平面布置圖(3)路基路面設計1)路基設計①一般路基設計a.一般填方路段快速主線、高架引道、輔道:機動車道土基壓實度不小于90%,新建路段路基原地面清表后,對路床進行反挖回填處理,路床頂面以下80cm采用6%石灰土填筑,壓實度不小于96%;下階段結合老路檢測,老路狀況較好可利用處,采取新老路基搭接設計,銑刨舊路面層結構,利用舊路基層及路基;高架主車道、高架引道填方段的路基中部填料采用6%石灰土填筑。非機動車道、人行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原地面清表后壓實處理,壓實度要求不小于90%,路基中部填料采用素土,壓實度不小于90%;路床頂面以下40cm采用6%石灰土填筑,壓實度不小于93%。b.零填、低填路段對于零填、低填路段,地表挖除綠化土30cm,填前壓實補償按10cm計,反挖至路床底部,分層回填壓實,路床頂面以下80cm厚采用6%石灰土回填,保證壓實度達到要求。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清表后反開挖至路床底部,分層回填壓實,路床頂面以下40cm填筑6%石灰土,剩余40cm路床采用素土回填。i特殊路基設計水泥漿深層攪拌樁法(濕噴樁)濕法水泥攪拌樁(雙向)樁徑50cm,設計水泥用量55kg/m。水泥漿制備必須有充分的時間(大于4分鐘),以保證水泥漿液攪拌的均勻和水泥的活化。水泥漿水灰比的配置應根據試樁的參數確定(一般不超過0.5),漿液進入噴漿池中必須隨時攪拌以保證漿液不離析。施工結束時,水泥漿液必須全部用完。質量檢驗在成樁7天內用輕便觸探器進行樁身質量檢查,根據鉆進速度判定樁身強度,當樁身質量有懷疑時,可采用鉆孔取芯做抗壓強度試驗的方法進行檢驗。對于主線橋橋頭及過渡段軟弱土地基、擋墻基底及過渡段,本項目推薦采用濕噴樁處理。圖1.2-25橋頭處理段落示意圖c.輕質路堤對于外側有擋墻的高填方路堤拼寬路段,采用輕質材料如泡沫混凝土,進行路基填筑,可利用填料超輕性的特點,在進行一定深度的換填之后,大幅度的減少甚至消除對軟土地基的附加應力,從而從根本上消除了產生沉降的原因,避免了軟土地基的沉降,同時亦可有效地減少新老路基拼接處的不均勻沉降問題。臨近地鐵路段為避免路基回填對地鐵產生影響,臺背回填材料采用泡沫輕質土。圖1.2-26臺后路基輕質土換填圖圖1.2-27泡沫輕質混凝土施工圖d.換填法對于軟弱土埋深較淺的情況,推薦采用換填法,該方法施工工藝簡單,且施工速度快。地下水位位于換填基底之下時采用石灰土換填,地下水位位于換填基底之上時采用碎石換填。e.加筋土法對于沉降滿足要求但穩定性存在問題的基底橫向傾斜路段、河塘路段、新老路基拼接段,在路基填筑過程中,分層鋪設土工織物,形成加筋土層,提高路基整體性,且可有效控制新老路基不協調變形。具體的方法采用根據地勘報告結果,對應選用。2)路面設計①路面結構設計年限:15年②路面結構設計方案本次設計將灃明路改造為高架式快速路。現狀灃明路為城市主干道等級,除西戶鐵路至富源二路段500m為四幅路結構,中分帶寬度為6m,其余路段均為三幅路和單幅路結構,且改造后灃明路道路中線與現狀灃明路道路中心大部分路段不重合。按改造后道路中線布置14m-27m中分帶供高架主路橋墩落墩,設計盡量將大部分橋墩布置在現狀機動車道外,減少橋墩施工對現狀道路的開挖,便于現狀灃明路舊路基層及路基的利用;其二,灃明路快速化改造后,需重新布置市政管線,為減少對舊路的開挖破壞,管線設計采用盡量利用現狀地下管線的原則;其三,考慮到舊路為主干道標準,不能滿足改造后快速路的設計標準,對處于現狀車道范圍的地面段高架主車道,挖除現狀路面結構層后,按設計快速路主車道的結構層進行鋪筑。考慮到舊路運行多年,道路基層及路基基本趨于穩定狀態,對處在設計輔道范圍內舊路基層及路基直接進行利用,銑刨舊路面層結構后重新加鋪設計路面面層,道路路面結構如下表所示。表1.2-8新建主道及高架引道路面結構路面材料結構厚度(cm)規格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4(SMA-13)粘油層PC-30.3~0.6L/㎡中粒式瀝青混凝土6(AC-20)粘油層PC-30.3~0.6L/㎡粗粒式瀝青混凝土8(AC-25)瀝青下封層1(S12)透層油PC-20.7~1.5L/m25%水泥穩定碎石367天無側限抗壓強度不小于3.5Mpa3%水泥穩定碎石207天無側限抗壓強度不小于2.0Mpa路面總厚度75表1.2-9新建地面輔道、混行車道路面結構路面材料結構厚度(cm)規格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5(SMA-13)粘油層PC-30.3~0.6L/㎡中粒式瀝青混凝土7(AC-20)瀝青下封層1(S12)透層油PC-20.7~1.5L/m25%水泥穩定碎石327天無側限抗壓強度不小于3Mpa3%水泥穩定碎石207天無側限抗壓強度不小于2Mpa路面總厚度65表1.2-10地面輔道、混行車道利用現狀道路路面結構路面材料結構厚度(cm)規格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5(SMA-13)粘油層PC-30.3~0.6L/㎡中粒式瀝青混凝土7(AC-20)瀝青下封層1(S12)透層油PC-20.7~1.5L/m2利用現狀道路路基路面總厚度13表1.2-11新建非機動車道路面結構路面材料結構厚度(cm)規格細粒式瀝青混凝土4(AC-13)粘油層PC-30.3~0.6L/㎡中粒式瀝青混凝土5(AC-20)瀝青下封層1(S12)透層油PC-20.7~1.5L/m25%水泥穩定碎石207天無側限抗壓強度不小于3Mpa3%水泥穩定碎石207天無側限抗壓強度不小于3Mpa路面總厚度50表1.2-12新建人行道及公交站臺路面結構路面材料結構厚度(cm)規格荷蘭磚624×12×6M10水泥砂漿2M10素砼5C203%水泥穩定碎石157天無側限抗壓強度不小于3Mpa路面總厚度28(4)橋涵工程1)主要材料①混凝土a.預應力現澆箱梁C50砼b.橋面調平層C40砼c.防撞護欄C40砼d.橋墩墩身C40砼e.橋臺臺身C30砼f.承臺C30砼g.樁基C30水下砼h.搭板C30砼②鋼材a.低松弛高強度預應力鋼絞線采用符合國家標準(GB/T5224-2014)的鋼絞線,規格為,,。b.HPB300及HRB400鋼筋普通鋼筋均需符合《鋼筋混凝土用鋼第1部分:熱軋光圓鋼筋》(GB1499.1-2008)和《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2007)中相關規定。c.鋼板采用《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GB/T1591-2008)標準的Q345鋼板及符合《碳素結構鋼》(GB/T700-2006)標準的Q235鋼板。d.鋼筋焊接網鋼筋焊網應符合《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14-2014)和《鋼筋混凝土用鋼第3部分:鋼筋焊接網(GB/T1499.3-2010)》的規定。③錨具錨具必須符合《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聯結器》(GB/T14370-2015)中各項技術要求,其規格詳見各相關圖紙。本工程采用真空輔助壓漿工藝,要求錨具帶有壓漿帽。④紋管管道成孔采用塑料波紋管,應符合《預應力混凝土橋梁用塑料波紋管》(JT/T529-2016)標準。⑤支座采用符合《公路橋梁摩擦擺式減隔震支座》(JT/T852-2013)相關規定的JZQZ摩擦擺式減隔震支座。⑥橋面鋪裝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箱梁:10cm瀝青混凝土鋪裝+防水層+7cmC40混凝土調平層。橋面鋪裝混凝土抗滲等級為S6,使用年限應大于或等于15年。橋面防水層防水等級為Ⅰ級,采用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涂料(水性防水涂料),涂層厚度不小于2mm。防水層中間應按照《城市橋梁橋面防水工程技術規程》(CJJ139-2010)第4.2.4條及表3.0.4條要求,設置無堿玻璃纖維胎體增強材料,用量為300g/m2,具體指標應滿足《玻璃纖維無捻粗紗》(GB/T18369-2008)相關要求。⑦伸縮縫本項目伸縮縫具體規格采用D80、D160兩種,在聲環境敏感點采用減噪型伸縮縫,其余段落采用模數型伸縮縫(具體使用范圍詳見《伸縮縫構造圖》)。所選用產品應滿足以下要求:a.產品極其材料應符合《公路橋梁伸縮裝置》(JT/T327-2004)要求;b.伸縮縫橫橋向容許錯位量不小于順橋向容許伸縮量的1/3;c.伸縮縫的豎向、水平向容許轉角均不小于0.02rad;d.伸縮縫應具備良好的防水性能,整個產品使用年限不小于15年。2)總體布置①主線(M線)高架橋主線(M線)高架橋起點樁號MK0+429.95,終點樁號MK2+155.35,全長1725.4m,共18聯。表1.2-13主線M線高架橋數據聯號跨徑(m)橋寬(m)梁高(m)上部結構形式備注13x27252現澆預應力砼箱梁23x27252現澆預應力砼箱梁335+50+35252~3現澆預應力砼箱梁跨經三路43x3154.486~41.1732現澆預應力砼箱梁53x30.541.173~32.8912現澆預應力砼箱梁635+50+3532.891~252~3現澆預應力砼箱梁跨廣場東環路73x32252現澆預應力砼箱梁83x31252現澆預應力砼箱梁93x32.5252現澆預應力砼箱梁1040+55+40252~3.3現澆預應力砼箱梁跨和平路1128+29252現澆預應力砼箱梁1247+39252~3現澆預應力砼箱梁133x27252現澆預應力砼箱梁1445+75+45253連續鋼箱梁跨西戶鐵路1540+50+40252連續鋼箱梁163x30252現澆預應力砼箱梁173x30252現澆預應力砼箱梁②主線(MN線)高架橋主線(MN線)高架橋起點樁號MNK0+142.800,終點樁號MNK0+722.45,全長579.65m,共6聯。表1.2-14主線MN線高架橋數據聯號跨徑(m)橋寬(m)梁高(m)上部結構形式備注135+55+3512.752~3.3現澆預應力砼連續箱梁22x31.512.751.8現澆預應力砼連續箱梁33x3512.751.8現澆預應力砼連續箱梁跨廣場西環路43x3312.751.8現澆預應力砼連續箱梁53x3412.751.8現澆預應力砼連續箱梁63x2812.751.8現澆預應力砼連續箱梁③主線(MS線)高架橋主線(MS線)高架橋起點樁號MSK0+486.45,終點樁號MSK1+072.100,全長585.65m,共6聯。表1.2-15主線MS線高架橋數據聯號跨徑(m)橋寬(m)梁高(m)上部結構形式備注13x3212.751.8現澆預應力砼連續箱梁23x3112.751.8現澆預應力砼連續箱梁33x3012.751.8現澆預應力砼連續箱梁43x3012.751.8現澆預應力砼連續箱梁跨車輛段東路53x3012.751.8現澆預應力砼連續箱梁635+55+3512.752~3.3現澆預應力砼連續箱梁跨經三路3)高架橋梁上部結構細節構造①梁高a.現澆主線箱梁主線(M線)高架橋雙向六車道主線橋采用橋寬25m,主線(MN、MS線)高架橋采用單向三車道12.75m寬,標準段跨徑為30~35m的現澆預應力砼大箱梁。根據結構計算結果,并參考既有工程經驗,高架主線箱梁梁高取用的一般原則為:M線:27m≤跨徑≤35m,梁高2.0m;35m<跨徑<45m,視橋墩布置形式及美觀性需求而定。主跨≥45m的路口大跨徑箱梁原則上采用變高度箱梁,受立墩條件制約的可采用等高度箱梁。MN、MS線:27m≤跨徑≤35m,梁高1.8m;35m<跨徑<45m,視橋墩布置形式及美觀性需求而定。主跨≥45m的路口大跨徑箱梁原則上采用變高度箱梁,受立墩條件制約的可采用等高度箱梁。b.預制拼裝小箱梁本項目僅在跨越西戶鐵路處采用預制拼裝小箱梁,其跨徑布為1-35m,梁高2.02m。c.鋼箱梁主線高架橋上跨天臺路采用連續鋼箱梁,跨徑布置為45+75+45m,梁高為3.0m。②主線箱梁斷面形式a.現澆箱梁主線標準段為降低橋下行車的壓抑感、節省材料,采用現澆箱梁的高架橋一般采用大挑臂、斜邊腹板斷面。25m寬主線橋箱梁本次設計推薦采用大挑臂斜腹板,單箱三室,挑臂長度取4m,箱梁橫坡通過頂板傾斜形成,底板與頂板平行。頂板厚度為25cm、底板厚度為22cm;腹板厚度跨中段為50cm、中支點附近為85cm、邊支點附近為75cm。圖1.2-2825m寬主線箱梁跨中斷面(主線現澆箱梁)12.75m寬主線橋箱梁采用單箱雙室斷面,挑臂取2.4m,腹板斜率為4:3。橫坡通過整體旋轉的方式形成。頂板厚度為25cm、底板厚度為22cm,腹板厚度跨中段為45cm、支點附近為70cm。圖1.2-2912.75m寬主線箱梁跨中斷面(主線現澆箱梁)40m寬主線橋箱梁超寬段采用雙箱雙室斷面,挑臂取1.5m,腹板斜率為4:3。頂板厚度為25cm、底板厚度為22cm,腹板厚度跨中段為50cm、支點附近為75cm。圖1.2-3040.0m寬主線超寬段箱梁跨中斷面(主線現澆箱梁)b.鋼箱梁主線斷面跨天臺路鋼箱梁全橋由4片主梁構成,每片主梁采用單箱單室小鋼箱梁,梁高3.0m。鋼箱梁懸臂根部高90cm。圖1.2-31跨天臺路鋼箱梁斷面(主線鋼箱梁)4)高架橋梁下部結構細節構造①橋墩構造a.主線現澆箱梁橋墩市政高架橋一般利用地面系統的中分帶布設橋墩;如橋梁加寬則需在側分帶或人行道外設立輔墩;原則上盡量避免箱梁橫梁伸出橋面范圍,以免影響景觀效果。根據總體設計方案,本項目地面輔道中分帶寬度為18m(高架橋寬25m),主線標準段橋墩兩墩柱外緣距離采用6.7m。為了改善上部結構橫向受力,橋墩采用頂部擴大的“花瓶”形,在頂部采用圓弧外傾的方式,加大支座橫向間距。圖1.2-3225m主線橋標準墩構造圖1.2-3312.75m主線橋標準墩構造標準段橋墩尺寸為1.6m(橫橋向)×1.6m(順橋向),加寬段輔墩尺寸為1.6m(橫橋向)×1.6m(順橋向),門式墩及跨越被交路路口段橋墩視具體跨度擬定相應尺寸。過渡墩頂部順橋向寬度由1.6m漸變為2.62m,以利于設置支座。圖1.2-34主線橋標準過渡墩頂部外擴b.主線橋預制拼裝小箱梁橋墩本項目僅在跨越西戶鐵路處采用預制拼裝小箱梁,下部結構橋梁蓋梁采用矩形。c.鋼箱梁橋墩主線高架橋上跨天臺路處(45+75+45)m連續鋼箱梁下部結構蓋梁采用倒矩形。②橋臺形式主線高架橋采用樁基礎U型臺,設前墻、側墻,側墻外側面與臺后擋墻平齊以利外形順接。③基礎形式根據工程地質情況,本工程橋梁下部結構宜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按摩擦樁設計。25m主線橋標準段采用6Φ1.2m群樁基礎,12.75m主線橋標準段采用4Φ1.2m群樁基礎。在跨徑較大、墩身較高或避讓地下管線處,橋梁基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置。圖1.2-3525m主線橋標準橋墩基礎構造及12.75m主線橋標準橋墩基礎構造5)主線上跨西戶鐵路節點西戶鐵路為項目范圍內一條貨運鐵路,目前每日六班車次,與現狀灃明路平交。西戶鐵路遠期將進行電氣化改造。①孔跨布置主線采用(40+50+40)m鋼箱梁跨越既有西戶鐵路。上跨既有西戶鐵路段橋梁位于R=5000的圓曲線上,新建橋梁與既有西戶鐵路法線交角為47°,與道路設計線正交。考慮施工對既有鐵路運營安全,使樁基、蓋梁邊緣與西戶鐵路中心線保持適當的距離,確保樁基、蓋梁施工對既有西戶鐵路運營產生的影響較小。承臺距鐵路凈距見下表。圖1.2-36上跨既有西戶鐵路處橋位平面圖表1.2-16與鐵路水平最小凈距表墩號位置距離(m)西側墩(左)承臺鐵路中心線12.8東側墩(右)承臺9.23②s上下部結構細節構造a.橫斷面上跨既有西戶鐵路橋梁橫斷面25m,布置為:0.5m(防撞護欄,上設防拋網)+11.75m(行車道)+0.5m(中央隔離墩)+11.75m(行車道)+0.5m(防撞護欄,上設防拋網)。圖1.2-37上跨既有西戶鐵路跨橫斷面圖b.部結構上跨既有西戶鐵路跨鋼箱梁按整幅布置,布孔線與公路設計線斜交90度。箱梁梁高2.5m,單箱四室,懸臂長4m,橫向設置1.5%的橫坡。主梁每3m設置一道橫隔板,橫隔板間設置兩道腹板豎向加勁肋。頂板箱室內加勁采用閉口U肋,挑臂采用T肋及板肋加強,底板采用閉口U肋加勁。跨中標準截面頂板厚16mm,底板厚14mm,支點處頂、底板加厚至24mm。c.下部結構墩柱采用2m×2m雙矩形墩柱,上接預應力混凝土蓋梁,基礎采用直徑1.2m群樁基礎。控制點處梁底標高為408.3m,既有西戶鐵路軌頂標高為399.93m,橋下最小凈空為8.37m,橋下凈空已考慮電氣化預留條件。圖1.2-38上跨既有西戶鐵路跨立面圖6)主線高架上跨天臺路節點該節點是M線高架上跨天臺路節點,天臺路路口下方南北向與東西向都有地鐵構造物,預計本項目施工時,地鐵結構主體應已建成,主線高架樁基位置受限,采用(45+75+45)m連續鋼箱梁跨越路口。圖1.2-39鋼箱梁平面圖圖1.2-40鋼箱梁斷面圖(5)管線綜合及排水工程1)設計內容本次管線綜合規劃設計涉及的管線包括:電力電纜、通信電纜(含有線電視電纜)、燃氣管、給水管、熱力管、中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的管位,桿管線的專項設計由各桿管線產權單位另行委托設計,本工程只考慮其規劃管位。2)設計原則①管線綜合設計總原則a.管線綜合設計符合《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50289-2016)和相關管線綜合規劃的有關規定。b.管線綜合規劃應統籌地下空間,統一規劃,合理安排各種管線的管位,做到符合規劃、布置緊湊、節約用地。并充分考慮分期實施的可能性,做到遠近結合,留有發展空間。c.各類地下管線的建設應與道路建設同步進行,不能同步建設的管線應預留位置,其他管線不得占用。②管線遷改原則③管線綜合平面布置原則a.各專業管線盡量布置在規劃紅線以內,以減少拆遷量。b.管線應與道路中心線平行。c.工程管線在道路下面的規劃平面位置宜相對固定。d.條件許可時,快車道下盡可能不布置管線;管線盡量敷設在人行道、慢車道、輔道和綠化帶下。條件限制時,排水管敷設在車行道下,實施時盡量避開車輛輪跡線位置。e.管線過河有條件時盡量隨橋敷設。④管線綜合豎向布置原則a.工程管線應根據土壤性質和地面承受荷載大小確定管線的覆土深度。工程管線最小覆土深度應符合下表規定:表1.2-17管線數據序號12345678管線名稱給水管線排水管線再生水管線電力管線通信管線直埋熱力管線燃氣管線管溝直埋保護管直埋及塑料保護管鋼保護管最小覆土深度

(m)非機動車道(含人行道)0.600.600.600.700.500.700.400.700.60-機動車道0.700.700.701.000.500.800.701.000.900.50注:聚乙烯給水管線機動車道下的覆土深度不宜小于1.00m。b.當工程管線交叉敷設時,工程管線高程上自地表面向下排序額順序為:通信、電力、熱力、給水、再生水、雨水、污水。給水、再生和排水管線應自上而下的順序敷設。c.河底敷設工程管道應選擇在穩定河段,埋設深度以不妨礙河道整治,保證工程管線安全為原則,符合《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50289-2016)中根據不同航道等級和河道性質規定的安全距離。⑤管線最小垂直距離由于污水和雨水管線均為重力流,因此,設計時應嚴格控制排水管線的控制點高程,滿足受水范圍接管要求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管道埋深,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又為其他管線提供了寶貴的高程空間。對于其它壓力流管道按照由上而下先電力、通信、燃氣、給水等合理布局,遵循管線避讓原則,加強豎向間協調,避免相互間的干擾影響。各種工程管線之間交叉時的最小垂直距離詳見下表:表1.2-18各種工程管線之間交叉時的最小垂直距離表序號下面的管線名稱上面的管線名稱123456給水

管線污、

雨水

排水

管線熱力

管線燃氣

管線電信管線電力管線直埋管塊直埋管溝1給水管線0.152污、雨水排水管線0.400.153熱力管線54燃氣管線50.155電信

管線直埋0.500.500.150.500.250.25管塊56電力

管線直埋0.150.500.500.500.500.500.500.50管溝0.150.500.500.150.500.500.500.507溝渠(基礎底)0.500.500.500.500.500.500.500.508涵洞(基礎底)50.500.509電車(軌底)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鐵路(軌底)1.0001.001.001.001.00注:表中所列為凈距,如管道敷設在套管或地溝中,或者管道有基礎時,其凈距自套管、地溝的處邊或基礎的底邊(如果基礎的管道在其他管道上面穿過時)算起,如高壓電纜用磚、混凝土塊或把電纜裝入管中加以保護時,則低壓和高壓之間最小的凈距可減至0.15米。⑥管線綜合一般布置要求a.市政工程管線在重視近期建設的基礎上,并考慮遠景發展的需要,使前期工程能在后期工程中得到全面應用。b.充分利用現狀管線,當現狀管線不能滿足需要時,經技術、經濟綜合比較后廢棄或抽換。c.地下管線應與道路中線平行,分配管線應敷設在支管較多的一側。d.各管線間距應符合規范要求。盡量減少各管線同時在道路交叉口處交叉,以免管線埋深過大。當工程管線豎向位置發生矛盾時,按下列原則處理:i臨時性管線讓永久性管線;ii非主要管線讓主要管線;iii易彎曲管線讓主要管線;iiii壓力管讓重力管;iiiii小口徑管讓大口徑管;iiiiii擬建管線讓已建管線;iiiiiii技術要求低的管線讓技術要求高的管線;iiiiiiii交叉時的最小凈距應符合《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50289-2016)規定的要求。特殊情況下不能滿足規范要求的距離時必須進行局部特殊處理,必要時采取加固措施。e.豎向布置由上往下一般依次為:通信、電力、燃氣、給水、雨水、污水等管道。道路下的直埋管線的最小覆土深度應不小于0.7m,當覆土不滿足要求時,要加套管或者其它加固措施。f.快速路及主干路機動車道下面不宜布置任何管線。在主干路、次干路路側帶及非機動車車道下面布置管線確有困難時,可在機動車道下面埋設布置雨水管。g.各種管線與建筑物、樹木、桿柱、緣石、其它管線間的水平距離和管線交叉時的垂直凈距,應符合各專業有關部規定。h.管線平面布置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布置在道路兩側規劃綠廊范圍內,以減少房屋拆遷。i.電力、通信、燃氣、給水等管線采用隨橋、倒虹形式或管橋形式過河。j.各種管線于道路交叉口根據規劃預留過路管,管線盡量集中過路,以利于道路施工及后期養護。另外按以下原則設置過路支管:i電力排管、通信排管、燃氣管、給水管:按間距150m左右預留過路支管,支管預留至道路紅線外2m;ii雨污水管:按間距120m左右預留支管,支管預留至道路紅線外2m。3)工程設計管線綜合規劃包括的專業管線為:電力、通信、國防光纜、燃氣、給水、熱力、雨水、中水等管線。結合本次道路設計情況,對各專業管線進行綜合布置。本次規劃依據的原則為:①除對與高架橋橋墩布設沖突、影響路基路面施工或其他特殊原因影響的管線進行遷改外,盡量保留利用現狀管線。②受高架橋及道路施工影響,且無法保護的現狀管線,均考慮一次遷改完成。③各綜合管線依據各自規劃,新建于建成后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下。a.管線綜合橫斷面布置本次設計依據《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50289-2016)》第4.1.5條,道路寬度超過40m的城市干道應在帶路兩側布置排水管線。本次設計涉及各類管線均按《管線綜合標準橫斷面圖》(詳見下圖)進行布位,主線南側新建給水、燃氣、電信,路外綠化帶新建雨水、污水、熱力。昆左線現狀管線有(由北向南):現狀雨水、現狀污水、現狀電信、現狀熱力,避讓橋梁和橋頭擋墻,局部遷建雨、污水管道;新建電力管溝;預留燃氣、給水管位。昆右線現狀管線有(由北向南):現狀熱力、現狀污水、現狀雨水,避讓橋梁和橋頭擋墻,局部遷建雨水管道;新建電力管溝;預留電信、燃氣、給水管位。圖1.2-41主線管線綜合橫斷面布置圖1.2-42昆左線管線綜合橫斷面布置圖1.2-43昆右線管線綜合橫斷面布置b.管線豎向綜合設置工程管線埋設深度給水管線埋設深度通常為1.0~1.5米;污水管線在道路上的最小起始埋設深度應控制在2.0~2.5米;雨水管線在道路上的最小起始埋設深度應控制在1.6~2.0米;電力管最小覆土深度人行道及綠化下應控制在0.5米,車行道下應控制在0.7米;通信排管最小覆土深度在人行道下應控制在0.6米;燃氣管最小覆土深度應控制在0.9米以上,再生水管最小覆土深度應控制在0.7米以上。以上管線在道路上的具體埋設深度應進一步結合道路管線綜合規劃確定。(6)交通及安全設施工程1)設計依據及資料《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GB5768-2009)《城市道路交通設施設計規范》(GB50688-2011)(2019版)《城市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設置規范》(GB51038-2015)《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公路交通工程鋼構件防腐技術條件》(GB/T18226-2015)《道路交通標志板及支撐件》(GB/T23827-2009)《路面標線涂料》(JT/T280-2004)《地名標志》(GB17733-2008)其他的相關規范規程2)交通標志①一般原則交通標志在整個交通安全設施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用文字和圖案為道路使用者提供明確、及時和足夠的信息,引導和組織交通流,交通標志設置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該路的交通運行狀況,也影響著道路使用者對道路的認識與理解。交通標志布設的一般原則是:a.確保行駛快捷,交通流順暢。通過交通標志引導,使道路使用者順利、快捷地抵達目的地,避免發生誤導行駛。b.在標志設置中,協同考慮被交道路及周圍路網,給車輛駕駛人員正確、及時的信息。c.交通標志的設置應注重平衡、均勻性,重要的信息應給予提前、重復顯示的機會,但應避免出現過于集中、信息過載的情況,在某些情況下,應根據交通標志的重要性劃分層次,保障重要標志的設置。d.標志板在同一根立柱上并設時,應按照警告、禁令、指示的順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排列。②標志平面布設本項目交通標志設計汲取陜西省及全國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的優點,并結合灃東新城現有城市指路標志體系的特點,依照GB5768-2009及相關規范進行設計,全線設置包括平面交叉路口告知標志、指示標志、警告標志、禁令標志等功能齊全的各類標志,主要有:指路標志、禁鳴、禁停、限速標志、路名牌、禁止向左拐彎標志、減速讓行標志、人行橫道標志等。具體設置如下:a.平面交叉路口告知標志及車道行駛方向標志:設在交叉口前80m~100m處,告知平交口處各個方向的道路信息。b.行駛方向標志:設置在交叉路口入口前適當位置,指示各個車道的行駛方向,提醒車輛按車道規定行駛。c.組合禁令標志:由禁鳴、禁止臨時停車、限速三種標志組成,設置在平交口處后適當位置。d.雙懸臂指路標志:設置在高架和地面進入收費站的分流端內。e.路名牌標志:設置在交叉路口處人行道或側分帶內,南北向道路為綠底白字。東西向道路為藍底白字。f.合流誘導標志:合流誘導標設置于主線與輔道合流端前方適當位置,提醒主線上的車輛注意輔道車輛合流,引導車輛行駛。g.環島標志:設置在路口正前方的環島范圍內。h.掉頭標志:設置在平交口掉頭車道處,引導車輛行駛。i.停車讓行標志:設置在掉頭車道處,提醒掉頭的車輛注意讓行主線直行的車輛。j.禁止掉頭標志:設置在平交口出口后的對向掉頭車道處,防止車輛在該處違章掉頭。k.機非車道指路標志:設置在側分帶車道起點處。③標志版面設計、反光材料道路指路標志字高為40cm,為藍底白字白圖案。標志采用中文拼音對照,標志中漢字、拼音及數字字體均為交通標志專用字體。版面內容中漢字間距、筆劃粗度、最小行距、邊距、顏色以及版面布置等均GB5768-2009為依據設計。板面反光材料的選擇,既要考慮各類反光膜的反光特性、使用功能、應用場合和使用年限,又要考慮版面中內容不同部分區別明顯,這樣才能使版面的交通信息在夜間有較好的視認效果。因此本項目中標志反光膜以《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為依據,所有標志均采用IV類反光膜。④標志結構及標志材料本項目中平面交叉路口告知標志、組合禁令標志均采用單懸臂式結構,其他人行橫道標志、路名牌標志、機非車道指路標志采用單柱式結構。柱式標志結構凈空為2.0m,懸臂式標志凈空為5.5m。標志結構中標志板采用牌號為3003的鋁合金板,標志立柱根據板面尺寸大小采用不同直徑的鋼管,直徑小于等于152mm的立柱采用鍍鋅焊接鋼管,直徑大于152mm的立柱采用無縫鋼管。標志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基礎,根據板面的大小及地基承載力決定其尺寸及埋置深度。⑤標志鋼構件防腐處理本設計中地腳螺栓、基礎法蘭、錨板、連接螺栓采用熱浸鍍鋅防腐處理,鍍鋅量應不小于350g/m2,其它所有鋼構件在作熱浸鍍鋅防腐處理后,再作噴塑防腐處理,作噴塑處理的構件鍍鋅量應不小于275g/m2。噴塑材料采用聚酯涂料,噴塑顏色為乳白色,噴塑構件的涂塑層厚度應>0.076mm。為保證標志結構噴塑后的總體質量,涂塑層應滿足《公路交通工程鋼構件防腐技術條件》(GB/T18226-2015)有關試驗規定)。3)交通標線①標線類型標線、導向箭頭的布設應確保車流分道行駛,起導流作用,保證晝夜的視線誘導良好,車道分界清晰,線型清楚、輪廓分明。本項目標線類型主要如下:a.道路中心線道路中心線分為單黃線和雙黃實線,用來分隔對向車流,線寬15cm,雙黃線兩線之間內凈距20cm。b.車行道分界線車行道分界線為白色虛線,用來分隔同向行使的車道,線寬為15cm,線長4m,間隔6m。c.車行道邊緣線車行道邊緣線為白色實線,用來表示車行道的邊線。車行道邊緣線寬為20cm。d.禁止跨越同向車行道分界線禁止跨越同向車行道分界線為白色實線,設置在彎道路段和平交口進口處的分界線上,用來提示車輛進入彎道或交叉口排隊并禁止變換車道,線寬15cm。e.停止線停止線為白色實線,表示車輛讓行、等候讓行等情況下的停車位置,線寬40cm。f.人行橫道線人行橫道線為白色平行粗實線,表示準許行人橫穿車行道的標線。標線寬度為40cm,間隔為60cm,人行橫道寬4m。g.導向箭頭導向箭頭的顏色為白色,長度為6m,設置位置詳見平面設計圖。h.導流線導流線設置在主線與輔道出入口分合流島前,引導車輛行駛。其為白色實線,線寬45cm,線凈距為100cm。i.標線材料標線質量應滿足現行《路面標線涂料(GB/T280)》、《路面標線用玻璃珠(GB/T24722)》、《道路交通標線質量要求和檢測方法(GB/T16311)》的規定。標線具體要求如下:標線應具有良好的視認性,顏色均勻,邊緣整齊,線型規則、線條流暢。無明顯起泡、皺紋、斑點、開裂、發粘、脫落泛發等缺陷。標線施工時應根據不同種類的路面材質涂灑不同類型應底漆,提高涂料的粘結力。新劃標線的初始逆反射亮度系數應符合GB/T21383的規定,白色反光標線的逆反射亮度系數不應低于150mcd·m-2·lx-1,黃色反光標線的逆反射亮度系數不應低于100mcd·m-2·lx-1。正常使用期間,標線的逆反射亮度系數應滿足夜間視認要求。一般情況下,白色反光標線的逆反射亮度系數不應低于80mcd·m-2·lx-1,黃色反光標線的逆反射亮度系數不應低于50mcd·m-2·lx-1。4)護欄①護欄設置原則本項目波形梁護欄的等級按照《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范》(JTGD81—2017)及《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細則》(JTG/TD81—2017)的要求選擇,橋梁護欄為混凝土護欄,由主體負責設計,路基段護欄為波形護欄,由交安負責設計。②波形梁護欄材料波形梁護欄板與護欄立柱的連接均采用防阻塊連接。a.主線Gr-A-4E級護欄板采用506×85×3mm等截面波形梁。波形梁板長度一般為4320mm。b.Gr-A-4E級護欄立柱欄采用φ140×4.5mm鋼管。c.護欄防阻塊采用4.5mm厚的鋼板焊接而成。③波形梁護欄用的各種材料應符合以下各項規定a.波形梁、立柱、端頭梁及連接螺栓所用鋼材為普通碳素結構鋼(Q235),其技術條件須符合《碳素結構鋼》(GB/T700-2006)的規定。b.拼接波形梁的螺栓采用高強螺栓,材料采用20MnTIB鋼,其技術條件應符合《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GB/T1591-2008)、《合金結構鋼》(GB/T3077-2015)的要求。c.本項目波形梁護欄采用的連接螺栓、拼接螺栓均采用特制的防盜螺栓,設計文件僅規定螺栓的規格,其防盜原理及形式不限。d.防阻塊材料采用型鋼制造,其技術條件應符合《冷彎型鋼》(GB/T6725-2002)的規定。e.波形梁護欄鋼構件均采用熱浸鍍鋅防腐處理方式,其中螺栓、螺母、墊圈、錨固件、加強鋼板等緊固件鍍鋅量應不小于350g/m2,其它鋼構件如護欄板、護欄立柱、防阻塊等構件在作熱浸鍍鋅防腐處理后,再作噴塑防腐處理,噴塑處理的鋼構件鍍鋅量應不小于275g/m2,噴塑材料采用聚酯涂料,顏色為乳白色。f.熱浸鍍鋅所用的鋅應為《鋅錠》(GB/T470-2008)中所規定的Zn99.995或Zn99.99牌號。g.螺栓、螺母等緊固件在采用熱浸鍍鋅后,必須清理螺紋或進行離心分離處理。5)防落物網①高架上跨鐵路的橋梁路側設置防落物網。②橋梁專業在橋型圖中示意出防落物網的設置長度范圍,防落物網預埋件由橋梁專業計量并實施,上部結構由交安專業計量并實施。③防落物網設置范圍為下穿鐵路、公路、河流等被保護區的寬度(斜交的按斜交長度)并各向路外延長10m。表1.2-19防落物網構件表構件名稱鍍鋅量(克/平方米)支撐件、連接件275螺栓、螺母、墊圈120本次設計防落網結構型式采用焊接網型,立柱間距的標準長度為2.0米,立柱為φ76×3毫米焊接鋼管,網孔為50×50毫米。防落物網的鋼構件均應作鍍鋅后再涂塑的防腐處理,顏色為乳白色,鍍鋅及鍍塑要求同隔離柵。防落網的設置長度為:對于長度小于路寬+20m的橋,防落物網全橋設置,長度大于路寬+20m的橋,防落物網只設置長度為路寬+20m。防落網須做防雷接地處理,接地電阻應小于10Ω。6)輪廓標為了幫助夜間行駛的車輛清楚地辨認道路線形,在主線路側和中央分隔帶兩側及互通立交匝道兩側連續設置輪廓標。輪廓標采用附著式輪廓標、柱式輪廓標和兩種形式。主線直線段間距為24m,主線曲線段及匝道按照規范,根據曲線半徑的大小適當減小設置間距,對于大半徑曲線段,最大間距不大于24m,詳見下表:表1.2-20輪廓標數據曲線半徑(米)3030-8990-179180-274275-999≥1000設置間距(米)4812162024輪廓標沿行車方向左側為黃色,右側為白色,采用晶格誘導器。在設置輪廓標的同時,在護欄立柱上設置Ⅳ類反光膜,加強夜間行車誘導。7)防眩板本設計在高架中央分隔帶上設置防眩板。主線防眩板防眩高度大于為1.8m,防眩板間距1m;防眩板采用HDPE材料,不得采用再生塑料,顏色為草綠色,色澤應均勻,無雜色,表面光滑色。防眩板的支承構件為支撐扁鋼,防眩板的鋼構件采用熱浸鍍鋅后再噴塑的防腐處理,顏色與防眩板保持一致,噴塑材料采用純聚酯材料,厚度>0.076mm;熱浸鍍鋅所用的鋅應為《鋅錠》(GB/T470-2008)中所規定的Zn99.995或Zn99.99牌號。有螺紋的連接件在鍍鋅后,應清理螺紋或作離心分離處理。防眩板耐候性指標應能滿足《防眩板》(GB/T24718-2009)及《公路沿線設施塑料制品耐候性要求及測試方法》(GB/T22040-2008)的要求,并保證5年使用期內不得發生老化、褪色、變形、破碎等現象。8)緩沖設施在分流端設置防撞設施,避免護欄端頭對失控車輛造成傷害,降低車輛的傷害程度。防撞等級為TS級。①在高架分流端設置防撞墊。②在地面分流端設置防撞桶。(7)照明工程1)設計依據《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45-2015)《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50052-2009)《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50054-2011)《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范》(GB50217-2018)《電氣裝置安裝工程電纜線路施工及驗收標準》(GB50168-2018)《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169-2016)《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程》(CJJ89-2012)《道路照明用LED燈性能要求》(GB/T24907-2010)《LED路燈》(GJ/T420-2013)《LED城市道路照明應用技術要求》(GB/T31832-2015)2)設計范圍自箱式變壓器高壓進線側至本道路的照明平面布置、照明系統、供電系統設計等。3)供電系統設計①本工程道路照明用電負荷主要為道路照明用電負荷、監控系統用電負荷及景觀照明用電負荷。其中監控系統為二級負荷,其余為三級負荷,工作時間由路燈管理部門確定。②本工程道路照明采用路燈專用變壓器,設計箱式變電站供電半徑約為900米,箱變安裝在人行道外側綠化帶內。③箱式變電站由高壓單元、變壓器、低壓單元構成。高壓采用T型負荷開關加高壓熔絲保護等構成;變壓器根據其供電范圍內實際用電負荷選取;低壓單元由低壓總進線、低壓電容補償、低壓饋電等構成;饋出線回路包括道路照明、監控系統用電等。④采用高供低計計量方式。4)照明設計①照明標準表1.2-21照明標準表道路級別路面亮度路面照度眩光限制TI(%)最大初始值環境比SR最小值平均亮度Lav(cd/㎡)維持值總均勻度U0最小值縱向均勻度UL最小值平均照度Eav(Lx)維持值均勻度UE最小值主干路2.00.40.7300.4100.5次干路200.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