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案(附學案)_第1頁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案(附學案)_第2頁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案(附學案)_第3頁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案(附學案)_第4頁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案(附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掌握漢武帝“大一統”的政策、措施及其歷史作用過程與方法:閱讀資料→理解大意→邏輯思維→得出結論(論從史出)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鼎盛局面。【教學重難點】“漢武帝的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學學過程】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情景導入】師:楚漢戰爭的最后結果如何?(啟發學生回答:劉邦最終打敗項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長安,建立漢朝。劉邦就是漢高祖。)師:劉邦為什么能夠得到勝利?(指導學生觀看課文“導入框”,結合上一課知識回答:善于用人,愛惜百姓,審時度勢,靈活應變等。)師:俗話說“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難”,當年漢高祖面臨的也是這種情況。請看課文“文景之治”的內容。漢武帝的大一統1、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原因“閱讀文字”介紹了漢武帝哪一方面特點?這個特點與前面學過的哪些人物相似?A、漢武帝重視人才,善于用人。B、堯、舜、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齊桓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秦孝公、秦王嬴政、漢高祖劉邦等。什么是大一統?即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漢武帝時能實現大一統,決非偶然,如果沒有從高祖“文景之治”,近半個世紀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如果沒有景帝時平定七國之亂,奠定了鞏固的政治基礎,恐怕大一統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現的。大一統的局面出現,也和漢武帝這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統治措施密切相關。2、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結合課文,由學生分組討論歸納漢武帝為實現大一統采取了哪些措施,為什么,教師逐條和學生分析討論。大一統1.原因客觀:景帝后期的經濟繁榮主觀: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加強中央集權2.措施政治:削弱諸侯國勢力,封國越分越小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太學3、漢武帝大一統意義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鼎盛局面。【合作探究】1、回憶一下前一課中的秦始皇陵,對比漢文帝對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覺得有什么不同之處嗎?再對比一下他們在位時的作為說說你的看法。2、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我國歷史上誰的功勞大?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小結提升】任何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朝代,如果吏治不清,政治黑暗,社會就不會穩定,經濟也不會發展,從今天我們學習的東漢王朝的興與衰中了解到,皇帝明智,減輕對百姓的剝削,就出現了封建社會的治世局面;反之,皇帝年幼不主事,大權旁落,甚至不斷進行爭權奪利,最終導致的是東漢王朝的衰落。任何朝代的興衰有其發展的自然規律,你找到這個規律了嗎?【鞏固練習】1、漢武帝的“罷黜百家”是指()A、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2、漢武帝頒布“推恩令”是為了()①維護皇帝的權威

②恩賜親戚

③鞏固統一

④加強中央集權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3、你認為漢武帝是個怎樣的人?【布置作業】通過影視與資料,了解漢武大帝的生平,及“金屋藏嬌”的由來。七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課標要求】知道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學習目標】1.掌握漢武帝為鞏固國家“大一統”在政治、思想、經濟上采取的措施。2.通過思考和探究“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培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評價漢武帝,初步培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3.通過分析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認識到這一局面是西漢王朝強盛的頂點,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習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學習難點】評價漢武帝【學習過程】本課內容設計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政治上的大一統”,第二部分為“思想上的大一統”,第三部分為“經濟上的大一統”,第四部分為“評價漢武帝”。一、政治上的大一統漢初分封的諸侯國,勢力逐漸膨脹,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像漢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則千乘百騎,和天子一樣威風。他還自制弓箭數十萬,府庫的珠玉寶器,多于京師……——摘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偃說上曰:“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嫡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史記?平津候主父列傳》(1)材料反映了漢初社會的哪一問題?(2)漢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決了這一問題?二、思想上的大一統“……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漢書?董仲舒傳》根據材料歸納董仲舒的思想主張。漢武帝為了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采取了哪些措施?三、經濟上的大一統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對社會經濟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四、評價漢武帝【知識構建】漢武帝大一統措施措施影響(作用)經濟方面思想方面政治方面王國問題監察問題【直擊中考】1.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27年,漢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底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這段材料主要體現了漢武帝的哪一項措施?A.頒布“推恩令”B.實行分封制C.派張騫出使西域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當時的最大作用是A.削弱了王國勢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C.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D.促進了政治上的大一統3.儒家學說成為我國封建正統思想始于A.東周B.秦朝C.西漢D.東漢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和最駭人聽聞的政治結構,沒有封國封爵,沒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學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這簡直就是打碎他們的飯碗了”材料二“漢承(繼承)秦制,有所損益(減少和增加)。”為了鞏固統治,劉邦分封諸侯異姓王、同姓王,隨著封國的發展,出現“尾大不掉”之勢……漢景帝評定七國之亂后,王國事實上變成了和中央直接統轄的郡一樣的政權。(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的狀況?該朝代推行的哪一地方行政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承秦制”具體是指漢朝繼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有所損益”主要是指西漢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變化?5.“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1)“秦皇漢武”分別指的是哪一歷史人物?(2)你知道秦皇、漢武在經濟方面實施的相同措施是什么嗎?他們在思想統治方面又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3)這兩位帝王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4)為加強監察制度,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一、封國(或諸侯、王國;或王國問題)勢力過于強大;頒布“推恩令”(或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二、(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見教材,略三、見教材,略四、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統治期間,西漢國力最為強盛。政治上,頒布“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經濟上,把鑄幣、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發行五銖錢;還重視興修水利,親治黃河,重視發展農業生產。思想文化上: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國家的正統,有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軍事上,打敗北邊的強敵匈奴,解除了匈奴威脅。民族關系上,命張騫通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漢武帝的過失是好大喜功。連年征戰,耗費巨額錢財;大肆征兵、征稅,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痛苦;迷信奢侈,重有酷吏。晚年社會動蕩,幾乎成為危局。【直擊中考】ADC4.(1)秦朝郡縣制(2)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由郡縣制轉變為郡國并行制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