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與策略 第1部分 古代篇 第3講 明、清前期專題限時集訓-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試題_第1頁
(通史版)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與策略 第1部分 古代篇 第3講 明、清前期專題限時集訓-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試題_第2頁
(通史版)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與策略 第1部分 古代篇 第3講 明、清前期專題限時集訓-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試題_第3頁
(通史版)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與策略 第1部分 古代篇 第3講 明、清前期專題限時集訓-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試題_第4頁
(通史版)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與策略 第1部分 古代篇 第3講 明、清前期專題限時集訓-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堂新坐標】(通史版)2017年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與策略第1部分古代篇第3講明、清前期專題限時集訓(時間:45分鐘滿分:85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16·棗莊模擬)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誡,他對學士朱升說:“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洪武三年,正式明確“皇后之尊,止得治宮中嬪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發事不得預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導學號:02792040】A.力圖阻止相權的擴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權覆亡的教訓C.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D.欲抑制外戚,嚴防恃寵干政D[材料主要反映了對婦女的嚴格約束,并未涉及阻止相權的內容,故A項錯誤;材料主要是命儒臣修女誡,并未說明前朝政權的覆亡,故B項錯誤;材料要求“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皇后之尊,止得治宮中嬪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發事不得預焉”并不是限制女性的人身自由,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中“皇后之尊,止得治宮中嬪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發事不得預焉”明確要求后宮不得干政,實際是防止外戚干政,故D項正確。]2.(2016·濰坊模擬)萬歷皇帝為了立鄭貴妃的兒子為太子,與大臣們前后斗爭了十幾年,終因大臣們的一致反對而作罷,類似這樣的事情在明朝時常發生。這反映了明朝()【導學號:02792041】A.官僚政治運行機制成熟B.皇權專制不斷削弱C.傳統宗法觀念日益淡化D.皇帝昏庸懶于朝政A[材料信息“萬歷皇帝為了立鄭貴婦的兒子為太子……終因大臣們的一致反對而作罷”說明官僚政治運行機制成熟,故A項正確;皇權專制不斷削弱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B項錯誤;傳統宗法觀念日益淡化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故C項錯誤;皇帝昏庸懶于朝政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故D項錯誤。]3.《清史稿》感嘆說:“任軍機者,自親王外,其領袖者必大學士(內閣成員),雖唐、元三公(唐設置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這表明清代()A.軍機大臣擁有一定決策權B.軍機大臣品級不斷提高C.軍機處獲得內閣的控制權D.親王與大學士彼此牽制A[“任軍機者,自親王外,其領袖者必大學士(內閣成員),雖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說明軍機大臣和唐元三公一樣,擁有一定的決策權,故A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軍機大臣的地位,與品級的提高無關,故B項錯誤;任軍機大臣主要是內閣成員,并不能說明軍機處獲得內閣的控制權,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親王與大學士的牽制問題,故D項錯誤。]4.(2016·烏魯木齊一診)明朝科舉考試采取“分地錄取”辦法,分南、北、中卷錄取,南卷占55%,北卷占35%,中卷(西南地區)占10%,但名次高低不受地域限制。這主要是因為()【導學號:02792042】A.科舉制的推廣B.與邊遠地區文化交流增進C.皇權的加強D.南方經濟的發展D[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明清時期,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經濟的發展,推動文化教育的發展與繁榮,進而引起科舉制度的變革,故D項正確。]5.據明朝萬歷《華州志》記載,陜西華州“郡之柳子鎮,有千家鐵匠,作刀劍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為轉相贈予者。”這表明華州柳子鎮()A.出現資本主義萌芽B.家庭手工業技術高超C.冶鐵開始采用機械化生產D.鐵業呈現出繁榮景象D[資本主義萌芽的基本特征是雇傭關系的出現,材料沒有涉及,故A項錯誤;家庭手工業生產的產品以家庭使用為主,由“作刀劍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為轉相贈予者”,可知是民營手工業,故B項錯誤;機械化生產出現于工業革命時期,故C項錯誤;由“郡之柳子鎮,有千家鐵匠”,可知冶鐵業繁榮,故D項正確。]6.(2016·河南三市調研)明中葉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漸次頻繁,間隔縮短。江南有許多鄉村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階段,如蘇州昆山縣的半山橋市,“民居輻輳,朝夕為市”。這反映了當時江南()A.商品經濟日益繁榮 B.抑商政策開始松動C.工商市鎮日漸興起 D.生活觀念發生轉變A[明中葉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突破了集市貿易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江南地區出現大量的市鎮交易正是其表現,故A項正確;封建政府經濟政策的調整材料并未提及,故B項錯誤;市鎮貿易的涌現是商品經濟繁榮的外在表現,故C項錯誤;生活觀念材料未提及,故D項錯誤。]7.(2016·安徽江南十校聯考)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同年,“信國公湯和巡視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魚”。材料主要體現了()A.倭患是實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厲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貿易D.商品經濟的日益衰落A[材料中“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說明倭患是實行海禁的重要原因,故A項正確;材料中說明的是實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故B項錯誤;海禁不是禁止一切海外貿易,而是有條件的限制,故C項錯誤;明朝商品經濟比較繁榮,故D項錯誤。]8.(2016·湖北七市聯考)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寫道:“他們來抓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他們接著來抓工會會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他們再來抓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他們最后來抓我,這時已經沒有人替我說話了。”下列觀點和上述說法相似的是()A.“惻隱之心” B.“心即理”C.“格物致知” D.“致良知”D[上述觀點反映出由于自己缺乏良知(對納粹種族歧視的反抗),最終自己也成為受害者。“惻隱之心”僅僅是對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故A項錯誤;“心即理”認為心是世界的本源,與材料主旨無關,故B項錯誤;“格物致知”是尋找天理的途徑,與材料主旨無關,故C項錯誤;“致良知”強調去除私欲,恢復內心的良知,和上述說法相似,故D項正確。]9.(2016·湖南六校聯考)王陽明提出“圣賢庸愚,同具此心,茍能致知,皆能明德”。黃宗羲提出“君之與臣,名異而實同”。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二者都破除了權威崇拜,意味著思想啟蒙B.二者都質疑程朱理學,但所屬的范疇不同C.黃宗羲思想是對王陽明思想的繼承與發展D.黃宗羲思想是對王陽明思想的批判與否定C[王陽明的心學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不能承擔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故A項錯誤;兩者的思想均屬于儒家思想范疇,故B項錯誤;王陽明提出“圣賢庸愚,同具此心”,表明圣人與凡人無異,破除了權威崇拜,黃宗羲在此基礎上提出君臣平等,是對王陽明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故C項正確;黃宗羲繼承了王陽明破除權威的精神,故D項錯誤。]10.(2016·常德模擬)下面是明清時期出現的主要農書簡表。該表可以說明明清時期()農書名作者地區主要內容《寶坻勸農書》袁黃天津寶坻包括天時、地利、田制、播種、耕治、灌溉、糞壤、占驗等八篇《農桑經》蒲松齡山東淄博蠶桑《梭山農譜》劉應棠江西奉新記敘了從種到收的水稻生產全部過程《三農記》張宗法四川什邡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浦泖農咨》姜皋上海松江水稻栽培管理的技術和經驗《馬首農言》祁俊藻山西壽陽內容包括地勢氣候、種植、農器、農諺、占驗、方言、五谷病、糧價物價、水利、畜牧、備荒、祠祀、織事、雜說等14篇《農言著實》楊秀元陜西三原關中旱塬地區農業生產技術A.農耕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B.政府推廣使水稻種植遍及東西南北C.傳承了總結農業生產經驗的傳統D.農業呈現出東西部均衡發展的態勢C[材料給的是明清時期出現的主要農書簡表,僅憑此不能反映出農耕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故A項錯誤;材料不能反映水稻種植遍及東西南北,如北方的天津、山東、山西等地的農書均未提到水稻種植,故B項錯誤;這些農書雖各有側重,但都是對當地農業生產的經驗總結,傳承了總結農業生產經驗的傳統,故C項正確;從農書所涉及的地區來看,東部有四個地區,西部地區有三個,不能反映出東西部農業均衡發展的態勢,故D項錯誤。]11.(2016·德陽二診)明清世情小說中,有描述僧尼因沾染上世俗氣息而還俗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出現僧尼世俗化的行為,甚至為此而還俗。這一現象源于()【導學號:02792043】A.君主專制的強化 B.商品經濟的發展C.理學地位的動搖 D.雇傭關系的誘導B[君主專制的強化并不是明清小說出現的根源,故A項錯誤;商品經濟的發展是明清小說出現的根源,故B項正確;明清時期理學地位并未動搖,故C項錯誤;雇傭關系并不是明清小說出現的根源,故D項錯誤。]12.(2016·宜昌調研)有學者指出,昆曲在獲得它的崇高地位時,作為一門表演藝術卻并沒有在市場上得到充分認可,它是千百年來雅文化傳統在表演藝術領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結晶,而在演出市場上,民眾比起文人士大夫群體來,卻是更具有發言權的群體。由此可見,京劇在晚清取代昆曲成為主流戲曲形式,主要是因為京劇()A.藝術審美價值更高 B.內容貼近民眾生活C.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D.迎合民眾文化需求D[在演出市場上,民眾是更具有發言權的群體,京劇的流行,反映出其迎合民眾的文化需求,其藝術審美價值不是很高,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出京劇內容的世俗化,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出京劇與晚清政治潮流的關系,故C項錯誤;民眾是更具有發言權的群體,京劇迎合民眾的文化需求是其流行的主要原因,故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016·昆明檢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駱駝商道有了一條對等的海路。瓷器成為新途徑的首選,方便、大宗、價值又高,能提高船東的利潤。唐代瓷器注重異國情調、自然風格、雄渾的氣質與彩繪的裝飾。宋瓷則追求紋飾低調、比例均衡、形態流動、冷色系的單色色調,體現輪廓、釉色和紋飾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種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誕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賈和景德鎮窯主共同推動的,接納了西南亞地區(中東)的傳統審美價值。明朝青花瓷工藝改進并流行。清初,琺瑯彩進入中國,使瓷器用色逐漸涵蓋彩虹的所有繽紛。17~18世紀歐洲傳教士和商人頻繁往來于歐洲與中國,世界開始聚焦中國。耶穌會士的中國報告和以拉丁文翻譯的儒家經典,陸續在法國出版,歐洲掀起了一股“中國熱”。中國瓷器的造型風格、優良質地及瓷器上的圖案花式和繪畫深受歐洲人喜愛,歐洲各國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國瑋致伍德建立陶廠,此后引進機器生產,并采用新式轉印技術。他不僅采用景德鎮的精密分工制度,還推出創新的管理方式和現代商業經營事項,如市場調查、報紙廣告等。18世紀中期后,熟悉中國的歐洲商人開始反駁耶穌會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國的官吏腐敗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識分子很快轉而反對中國,覺得不該把它視為西方社會的榜樣;同樣的,歐洲人也停止把中國瓷當成典范。18世紀末,歐洲瓷業將中國瓷器逐出國際市場,這與中國在世界事務上劃時代的衰退同步進行,也與西方勢力上升、前進成為全球重心的時序相互對應。——摘編自羅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國瓷的時代》、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等(1)根據材料,概括從唐朝至清朝中國瓷器業發展的特點。(12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7~18世紀中國瓷器在歐洲命運的變化,并分析導致該變化的原因。(13分)【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瓷器成為新途徑的首選”可知,瓷器成為中外貿易的主要商品;根據材料“唐代瓷器注重異國情調……接納了西南亞地區(中東)的傳統審美價值”可知,瓷器與外國文化緊密相連;根據材料“圖案花式和繪畫深受歐洲人喜愛,歐洲各國作坊加以仿造”可知,影響了歐洲文化的發展;根據材料“將中國瓷器逐出國際市場,這與中國在世界事務上劃時代的衰退同步進行”可知,瓷器與中國的國力衰退有關。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可知,古代中國的瓷器深受歐洲的歡迎,到了近代,中國瓷器逐漸退出國際市場;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抓住“17、18世紀”,時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西方經歷工業革命,國力蒸蒸日上,而中國不改進技術、政治腐朽,瓷器隨著中國國力的衰弱退出世界舞臺。【答案】(1)特點:瓷器是中外貿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時代特色;瓷器工藝演進與中外文化技術交流密切關聯;影響了歐洲瓷業發展和歐洲文化;后來衰落,其發展變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國運的興衰。(2)變化:由被歐洲仰賴到被逐出歐洲市場;由被歐洲追捧到被冷落等。原因:歐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業革命后歐洲制瓷業的生產技術、組織管理和商業運行均有革新;歐洲對中國認識發生變化;明清以后,中國瓷器業雖有工藝發展,但沒有出現革命性變化等。14.(2016·黃岡質檢)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來了三年一度的科舉會試,朱元璋親自選定品學俱佳的士林領袖、翰林學士劉三吾為主考。三月初發布皇榜。然而數日內,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禮部鳴冤告狀。因為中榜的51名貢生清一色的來自南方各省,竟然沒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說主考收受錢財、地域歧視……關于“科場舞弊”的傳聞沸沸揚揚。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詔成立包括飽學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內的“調查小組”進行調查,然而調查結論認為劉三吾等人的閱卷公平公正,無任何問題。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學子嘩然,朝中許多北方籍的官員要求重新復核,并嚴查所有涉案官員……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詔,認定劉三吾為“反賊”,發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讀、調查小組負責人張信被凌遲處死……六月,朱元璋親自復核試卷,親自選定51名中榜貢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無一名南方人。該事件以后,明朝的科舉錄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學子,按照其所處的地域進行排名,分別錄取出貢生后,再統一參加殿式。——摘編自張嵌:《不容青史盡成灰·明清卷》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歷史信息。請你選擇一個角度,確定一個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12分)【解析】首先選擇一個角度,確定明確的主題,然后選擇合適的史實加以論證。如選擇科考結果體現了鮮明的君主專制特征,從科考主考官的選定、科考案的最終裁定等方面分析,其是如何充分體現了皇帝決策的獨斷性和隨意性。如選擇經濟狀況對文化教育有著巨大的影響,從南宋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文化教育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來論證科考案中偶然現象的必然性。【答案】【評分說明】(1)確定主題2分,結合所學知識闡述10分。(2)闡述的內容參照如下等級評分:等級分等標準一等(10~8分)充分、準確地運用史實;論證充分;層次分明;邏輯嚴密。二等(7~4分)能夠運用相關史實;論證比較充分;有一定的層次;邏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