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高考語文-高一高二月考試題_第1頁
2023新高考語文-高一高二月考試題_第2頁
2023新高考語文-高一高二月考試題_第3頁
2023新高考語文-高一高二月考試題_第4頁
2023新高考語文-高一高二月考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一高二月考試題

【注意:更改默寫題,就可以適應高一高二各次月考】

(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是一種“差序格局”,是一個“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

這種格局和現代西洋的“團體格局”是不同的。在團體格局里個人間的聯系靠著一個共同

的架子;先有了這架子,每個人結上這架子,而互相發生關聯。生活相依賴的一群人不能

單獨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們,“團體”是生活的前提??墒窃谝粋€安居的鄉土社

會,人們并不顯著地需要一個經常的和廣被的團體。

社會結構格局的差別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觀念。在“團體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觀念建

筑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團體是個超于個人的“實在”,對個人的關系就象征在神對于信

徒的關系中,是個有賞罰的裁判者,是個公正的維持者,是個全能的保護者。我們如果要

了解西洋的“團體格局”社會中的道德體系,絕不能離開他們的宗教觀念的。宗教的虔誠

和信賴不但是他們道德觀念的來源,而且是團體的象征。在這樣的神的觀念下,派生出兩

個重要觀念:一是每個個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對每個個人的公道。

與此相反,在以自己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復禮”,“壹是

皆以修身為本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出發點。從己向外推以構成的社會范圍是

一根根私人聯系,每根繩子被一種道德要素維持著。社會范圍是從“己”推出去的,而推

的過程里有著各種路線,最基本的是親屬:親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

一路線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鬃釉偨Y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

而親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沒有一個超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關系中

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卻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給仁字明白的解釋,而另

一方面卻又屢次對這種道德要素“欲說還止:每當他積極地想要說明仁字是什么時,他卻

又退到了“克己復禮為仁”“恭寬信明慧”這一套私人間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難是在“團

體”組合并不堅強的中國鄉土社會中并不容易具體地指出一個籠罩性的道德觀念來:“團體”

缺乏,“天下歸仁”就是一個無法清晰解釋的觀念。以私人關系維系的社會形態中,仁這個

觀念只是邏輯上的總合,一切私人關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體說明時,還得

回到“孝悌忠信”那一類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們傳統道德系統中沒有一個像基督教里那樣不分差序的愛的觀念,而且我們

也很不容易找到個人對于團體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團體格局的社會中,公務,履行義務,

是一個清楚明白的行為規范。而這在中國傳統中是沒有的?,F在我們有時把“忠”字抬出

來放在這位置上,但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忠君并不是個人與團體的道德要素,而依舊是對君

王私人間的關系。團體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沖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負有政治責任的君

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間的道德。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

材料二:

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人們的反思和選擇的產物。人類并非天生完美,更

談不上是一種始終向善的生物。資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糾纏,往往會影響我們,

使我們即使懂得了道德的知識和原則,也依然不能按照這些知識和原則所提出的道德要求

來行動。所以,我們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個道德的世界中。我們賴以

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們具體實施的道德活動,實質上,全是我們在“講道德”與“不

講道德”的兩可之間經過權衡、反思而選擇了前者的后果。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動性

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的產物。相應的,“講道德”成為人這種

生靈不僅顯著而且引以為豪的標志,也正是因為它構成了對人性本質的展示和呈現。

為了表明“講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經過教育和勸說之后更愿意)選擇的生活

方式,倫理學家給出了許多論證方案。其中一種典型方案是,將“講道德”與個體的完善、

集體的興旺以及人類生活的繁榮聯系起來;通過描述和闡釋道德對人類的自我提升、自我

成就、自我超越的關鍵作用而證明“講道德”的必要性。這就是所謂的“崇高性論證”。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論證方案可用于說明“人為什么要講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論

證與“崇高性論證”相比,后者的著眼之處不是個體的完善、集體的興旺或生活的繁榮,

而是個人的生存、集體的維系或生活的延續。它的基本邏輯在于告誡人們,如果缺少道德,

個體將無法繼續生存,集體將分崩離析,整個人類生活將退回到“叢林狀態”。原因在于,

就其個體而言,人無論是在體力上還是在智力上都是極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這種有限

性與脆弱性,使人必須通過某種方式聯合起來,建立互相幫扶和約束的秩序,結成擁有一

定規則的集體和社會,從而確保每位成員的安全與發展。

(摘編自《世界哲學大會專家談》,《光明日報》2018年08月24日02版)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無項的一項是()(3分)

A.中國鄉土社會講究“差序”,講究的是基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現代西洋社會注重“團

體格局”,道德上強調公共秩序的規范。

B.中國是一個安居的鄉土社會,非常在乎熟人之間的關系,人們并不像西方民眾一樣需

要一個經常的和廣被的團體。

C.西洋社會道德認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神是全能的保護者;中國鄉土社會道德講究人

倫與社會等級秩序,從己向外推以構成私人聯系。

D.孔子對“仁”字的解釋欲說還止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沒有明顯的團體概念,很難有籠罩

性的道德觀念,最后還得回到“孝悌忠信”等道德要素上來。

2.根據兩則材料內容,下列說法走建的一項是()(3分)

A.宗教的虔誠與信賴是西洋社會道德觀念的來源,“克己復禮”“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是

鄉土中國社會道德的象征。

B.鄉土中國的社會是靠一根根私人關系線維系的,這種私人關系有別于團體道德,這一

根根私人關系線就是鄉土社會的道德要素。

C.人類即使懂得道德的知識和原則,也不能按照道德要求來行動,這不僅因為外界資源

的局限性,也因為我們并非天生完美,更談不上向善。

D.荀子強調“人性本惡”,人只有“化性起偽”,通過后天的學習才能去惡向善,具有崇

高的精神境界,這體現了道德的“崇高性論證”。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不能支持費孝通“鄉土中國道德觀念”觀點的一項是()

(3分)

A.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B.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C.欲成方圓而隨其規矩,則萬物之功形矣,而萬物莫不有規矩。

D.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4.同樣是談論'‘道德",兩則材料論述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4分)

5.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憐憫心是我們這樣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難折磨的人

最應具備的稟性”。請結合材料二的內容談談你的理解。(4分)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懷石投江①

曹堯德

這一夜,對屈原來說是多么短暫,時光的流逝如閃電,似流星,若瞬目,不覺東方已

經泛白,雄雞已經啼鳴。

白馬唳唳嘶鳴,并不斷地用前蹄刨那欄廄,發出一陣陣單調而枯燥的‘'嘯嘯”聲。這

聲音提醒了屈原,該給白馬添些草料了。然而當屈原來到馬廄一看,槽里的草料滿滿的,

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點未少。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驚,他認為白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

才一夜不飲不食。屈原并未掌燈,借著從木窗根透進來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見那白馬扇著

兩耳,噴著響鼻,雙目半睜半閉,焦躁不安地拽著韁繩走來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

扶皮,加少許水,用料權攪拌均勻,親切地拍著白馬的黃腦袋說:“吃吧,我的老伙計,吃

飽了好有力氣趕路……”白馬搖搖頭,嗅也不嗅、聞也不聞,伸出長舌舔著主人的手背,

兩眼掛著混濁的淚水....

回到房中,屈原滿臉淚痕地坐在窗前,整理著他那一大堆寫滿了詩文的簡牘。響動將

小婆從夢中驚醒,她迷迷糊糊地問道:“爹,天亮了嗎?”

屈原信口答道:“早著呢,尚可睡一大覺?!?/p>

小縷低聲催促道:“爹,您好幾夜不曾合眼了,還是上床睡一會兒吧?!?/p>

“這就睡,這就睡?!鼻@樣應著,重返馬廄,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斷頭低的白馬,然

后到角落的亂草堆里取出那對碩大的石鎖,這是他請石匠毛老爹專門加工的,一個足有三

十余斤重,已經在這里掩藏了多日。他將石鎖裝進了被套里,一頭一個,不偏不倚,放在

馬的鞍背上。一切準備停當,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嬰床前。其時小繆睡得正香,她身體

微胖,肌肉松弛,臉皮浮腫,嘴角掛著淺淺的微笑,大約正在做著什么美夢。見了女兒的

這一美滋滋的睡態,屈原不覺一陣酸楚,熱淚把抓般地涌出,滾落。

此時,天光已經大亮,太陽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內的燈盞,然后走到外間舀

一盆清水再次洗臉,為的是洗凈滿面淚痕,不讓女兒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間靜靜地

站了一會,想想還有些什么未盡之事或處理得不甚周到之處,然后返回西間,踱至女兒床

前輕聲喚道:“兒呀,快快起來,今天是端午節,華夏大地處處皆祭圖騰,爹應友人之邀,

欲到遙遠的地方去主祭。你給我縫的那件長袍置于何處?快些拿來我穿?!?/p>

小婆聞聽爹爹喊她,一個骨碌爬了起來,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著自己親手縫的

袍子過節,還要出遠門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興啦,急忙打開木箱,將折疊得規

規整整的長袍,雙手捧著交給父親。

屈原接過長袍,抖開,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頭上,然后將那柄陸離長

劍掛在腰間,似欲出征的將軍。

屈原打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緩韁而前,沿著羅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

姓們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體,沒有一個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斷地和他打著招

呼,詢長問短,但今日屈原的話卻特別少,很令眾人吃驚納悶兒。

一位漁翁手拿漁網,站在江邊問道:“大夫,近日身體可好?您可千萬莫太傷心了??!”

屈原點了點頭0

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剜野菜,見了屈原,硬是要拉他進屋去歇一歇,屈原搖了搖手。

正在這時,曾經將屈原安置到桃花園去避暑養病的那位老漁父從湘江打魚歸來,見了

屈原連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說道:“聽說秦軍要過漢水了,我們可往哪兒逃?。 ?/p>

屈原望著老漁父滿臉憂傷的表情,嘴唇動了幾動,半天沒說出一句話來。他咬了咬牙,

猛然把韁繩一勒,在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馬騰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遠,很

遠……

屈原騎著馬走了一陣,翻身下馬,攀上懸崖的頂峰,面對巨谷深淵而立,上頂天,下

柱地,巖然崛聳,似巨峰,若山崖,類石雕。

屈原踱至崖邊,面向西北,仿佛見到秦兵已渡過漢水,長驅直入,往南方奔來,遍地

烽火,四處狼煙,尸骨狼藉,血跡斑斑;洞庭湖上濁浪排空,玉筒山頭烏云滾滾,腳下則

是山搖地動,泥沙軟綿;舉首環顧,天是昏漠;蒙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種歸與樂平里的方向,他佇立許久,

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禮,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從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過之后,屈原用盡平生之力將被套從馬背上掀了下來,從中取出石鎖和麻繩,用麻

繩系緊了石鎖,一頭又系緊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對碩大而沉重的石鎖,縱身躍入

汨羅淵。這是何等驚心動魄的一躍??!就在這縱身一躍的剎那間,一道橇眼的閃電蜿蜒長

空,轉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巒坍塌。正當這風暴雨狂之際,一顆明星

劃破鉛灰色的蒼穹,流向西北——她隕落了!

(有刪改)

【注】①節選自《屈原傳》第36章,題目為臨時所加。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氐娜的一項是()(3分)

A.白馬不飲不食、焦躁不安甚至兩眼含淚的表現,既折射出它與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

示著屈原的一場悲劇即將到來。

B.面對熟睡的女兒,“屈原不覺一陣酸楚,熱淚把抓般地涌出,滾落”,這一細節生動地

展示了他剛強背后也有一片柔情。

C.本文中小婆、漁翁等人物的出現,也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起到了串聯情節的線索作用

和烘托人物的陪襯作用。

D.在屈原投江的剎那,“一道耀眼的閃電蜿蜒長空”“山崩地裂”,作者極盡浪漫的筆法,

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義。

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無娜的一項是()(3分)

A.那對石鎖在亂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說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

B.屈原對女兒編織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遠方做主祭的謊言,實屬無奈之舉。

C.屈原攀上懸崖面對深淵而立,一個剛正不阿、頂天立地的形象躍然紙上。

D.“接”“抖”“戴”“掛”等動詞的使用,表現出屈原對過往政治生涯的眷戀。

8.文中兩次寫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內容,分別表現了屈原怎樣的心理?請結合文中相關

部分簡要分析。(6分)

9.在你學過的《史記?屈原列傳》和本文中,屈原在投江之前,面對“老漁父”的問候和

問詢,其表現有何不同?這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產生怎樣不同的效果?談談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子路日:“不能勤苦,不能恬貧窮,不能輕死亡,而日我能行義,吾不信也。”昔者申

包胥立于秦庭,七日七夜喪不絕聲,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子布衣緇他木彳導

完糟糠之食藜差之羹未得飽義不合則辭上卿不恬貧窮安能行此?比干將死而諫逾忠,伯夷

叔齊餓死于首陽山而志逾彩,不輕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義行道,毋論難易而后能

行之;立身著名,無顧利害,而后能成之。

楚伐陳,陳西門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過之,不芳,子路曰:“禮過三人則下車,

過二人則軾;今陳修門者人數眾矣,夫子何為不軾?”孔子曰:“丘聞之,國亡而不知,不

智;知而不爭,不忠;忠而不死,不展;今陳修門者不行一于此,丘故不為軾也?!?/p>

曾子衣弊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痹硬皇?,反復往,又不

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

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鬃勇勚唬骸皡⒅?,足以全

其節也。”

楚平王使奮揚殺太子建,未至而遣之,太子奔宋,王召奮揚,使城父人執之以至,王

日:“言出于予口,入于爾耳,誰告建也?”對目:“臣告之,王初命臣日:'事建如事余',

臣不佞,不能飄也;奉初以還,故遣之,已而悔之,亦無及也。”王曰:“而敢來,何也?”

對日:“使而失命,召而不來,是重過也,逃無所入?!蓖跄松庵?/p>

晉靈公暴,趙宣子驟諫,靈公患之,使?之彌賊之;4且之彌晨往,則寢門辟矣,宣子

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寢,之彌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

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彼煊|槐而死。

(節選自《說苑?立節》)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亞娜的一項是()(3分)

A.曾子布衣編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蕾之羹未得飽/義不合則辭/上卿不恬貧窮/安能行

此?

B.曾子布衣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蕾之羹未得飽/義不合則辭上卿/不恬貧窮/安能行

此?

C.曾子布衣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蕾之羹未得飽/義不合則辭上卿/不恬貧窮/安能行

此?

D.曾子布衣緇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蕾之羹未得飽/義不合則辭/上卿不恬貧窮/安能行

此?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也砸的一項是()(3分)

A.“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山而志逾彰”與“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兩句中

的,,彰”字含義相同。

B.“孔子過之,不軾”與“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兩句中的“軾”字含義相同。

C.“忠而不死,不廉”與“其志潔,其行廉”(《屈原列傳》)兩句中的“廉”字含義相

同。

D.“臣不佞,不能貳也”與“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貳”字含義

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氐碩的一項是()(3分)

A.楚陳之戰后,孔子經過陳國,看到陳國降民在修城門,認為他們不智、不忠、不廉,

從心里鄙視他們,所以不肯按照禮儀致敬。

B.曾子穿著破舊的衣服耕作,魯國國君派人前去送給他采邑,并勸他接受,曾子不接受,

并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孔子對此表示贊揚。

C.奮揚接受楚平王的派譴去刺殺太子,他遵循楚平王當初“事建如事余”的命令放走了

太子。平王責怪他,后悔也來不及了。

D.上朝時間還早的時候,趙宣子就把朝服穿好了,金且之彌被他恭敬的態度感動,認為殺

他是不忠的,又不愿失信于晉靈公,最終自殺。

13.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

(2)晉靈公暴,趙宣子驟諫,靈公患之,使組之彌賊之。

14.文中哪些例子可以證明子路“不能輕死亡,而曰我能行義,吾不信也”的觀點?(3

分)

(-)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賀新郎?杜子昕④凱歌

劉克莊

盡說番和漢。這琵琶、依稀似曲,驀然弦斷。作么一年來一度,欺得南人技短,嘆幾

處、城危如卵。元凱②后身居玉帳,報胡兒、休作尋常看。布嚴令,運奇算。

開門決斗雌雄判。笑中宵、奚車氈屋③,獸驚禽散。個個巍冠橫塵柄,誰了君王此段。

也莫靠、長江能限。不論周郎并幼度④,使仲尼、復起嗟微管汽馳露布⑥,筑京觀。

【注】①杜子昕:南宋抗金將領。②元凱:泛指賢臣、才士。③奚車氈屋:指北方少數民族的車架

和氈帳。④幼度:東晉名將謝玄的字。⑤微管:孔子曾評價管仲:“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⑥

露布:用來傳遞軍事捷報的旗。

1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無琥的一項是()(3分)

A.本詞風格豪邁慷慨,表達了作者對宋軍最終力挫強敵、得勝歸來的喜悅之情。

B.上闋寫琵琶然弦斷,渲染了緊張氣氛,暗示胡人再次侵宋,戰事爆發。

C.“報胡兒、休作尋??础币庵改纤纬浅兀瑑禾幬<保斯輧疵?,不可小看。

D.下闋運用比喻、用典等多種手法,贊揚杜子聽英勇善戰、指揮若定、功勛不下古人。

16.劉克莊是南宋末年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有人評價他的詩詞“批判鋒芒

有時比辛(棄疾)更尖銳”。試結合本詞內容分析這一特點。(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剝削和掠奪人民之上的,以反問語氣揭

露和控訴秦自私無道的語句是:,0

(2)《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有“,”兩句,既用視聽結合的

手法描寫了蒼茫暮色,又襯托出了辛棄疾沉郁苦悶的心情。

(3)洞庭湖廣闊浩蕩的湖面是歷代文人著力表現的對象,如杜甫的筆下,洞庭湖是

張孝祥筆下,洞庭湖又是“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批評秦始皇說:“天假其私,以濟天下之大公。”他的意思

是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廢封建,立郡縣,筑萬里長城,種種偉績,無非是出于①,替

萬代子孫作打算,但是從全部歷史進程來看,秦始皇畢竟做了些對全中國全民族有利的事

業,而他主觀上所懷抱的私心卻成了未能滿足的幻夢。所以在王船山眼中,那一世之雄、_^

的秦始皇,也不過成了天道的工具、命運的玩物。小己的私心,敵不住天道的公正;個人

的小智,比不上宇宙的大智;獨夫的武力,勝不過歷史的命運。秦始皇的一切私心,私智,

私力,皆被那無聲無息、施無言之教的“天”,利用來作“濟天下之大公”的手段與工具。

因此,王船山的這種說法,不僅可提供給我們對于目前這天翻地覆、③的世界大變局

一個新的超脫的看法,并且也給我們一個很健全的宇宙觀。王船山這句話中“天”的概念,

最難理解。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還是盲目的命運就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論的人

的兩種不同的看法。我們還是采取宋儒“天者理也”的說法,將''天"解釋為支配自然與

人事的天理天道,也許較合王船山的本意。

18.請在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