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信息社會學_第1頁
試論信息社會學_第2頁
試論信息社會學_第3頁
試論信息社會學_第4頁
試論信息社會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論信息社會學.txt師太,你是我心中的魔,貧僧離你越近,就離佛越遠……初中的體育老師說:誰敢再穿裙子上我的課,就罰她倒立。試論信息社會學<DIV

id=content><script

src="/mx/baid.js"><DIV

id=viewad><script

src="/a/lw.js">

【內容提要】文章分析了當2010—2020年世界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基本完成“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時,將出現的一系列新事物和問題。主要表現為:生產方式、經濟結構的變化,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人際交流、傳播媒介的改變,社會結構的改變,信息生態問題突出。這些新事物和問題的提出,國內外學者對信息社會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必將推動一門新學科——信息社會學的產生。文章最后論述了信息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英文摘要】Once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is

basically

built

amongth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industrial

countries

during

2010—2020,a

series

of

new

things

and

problems

willappear,and

changes

will

take

place

in

mode

of

production,economic

structure,

style

of

working

and

living,

ways

of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in

thesocial

structure.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ecology

will

becomeprominent.

These

changes

and

further

researches

by

scholarson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socicty

will

form

a

new

新的社會結構,要求探索新的社會結構和控制、管理模式。(5)信息生態問題突出信息生態是指信息—人—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總和。在信息網絡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中,如管理不當將產生信息生態失衡,即信息—人—環境之間的非平衡狀態。它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面。①信息超載。包括兩方面的情況:一是指信息量過大,阻塞通道,甚至使網絡癱瘓;二是指系統或個人所接收的信息超過其處理能力或信息未能有效應用的狀況。②信息壟斷。指信息資源不合理地被獨享或專用的狀況。③信息污染。指信息垃圾、冗余信息、色情信息、電腦病毒充斥網絡。④信息犯罪。指利用網絡進行信息騷擾、詐騙、盜竊、破壞活動,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以至隱私。⑤信息侵犯。指國家之間利用信息網絡進行間諜活動,干涉他國內政,進行文化滲透。⑥信息綜合癥。指諸多與信息有關的癥候群。如個人信息綜合癥,即個人難以適應外部信息環境的癥候群,包括信息饑餓癥、信息孤獨癥、信息恐懼癥。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信息化、社會信息化的程度比較高,自本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學者就開始了對“信息社會”的研究。美國著名社會學家D·貝爾于1973年提出了“后工業化社會”的概念。A.

托夫勒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闡述了社會面臨“第三次浪潮”的深刻變化。S.諾拉和A.孟克于1980年提交了法國社會信息化的報告,討論了信息化社會的社會模式、結構和信息化政策。1982年,J.奈斯比特進一步提出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世界在以“工業社會”轉變為“信息社會”。1988年W.J.馬丁發表專著《信息社會》。我國學者自80年代末起,也開始了對信息社會理論的研究。上述一系列新事物和問題的出現,國內外學者對信息社會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必將推動一門相應的新學科——信息社會學的產生。信息社會學是信息學、社會學的交叉學科,涉及系統論、計算機科學、通信科學、經濟學、管理科學、行為科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學科。信息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信息化社會的特征、過程;信息化社會的社會結構、運行機制和控制模式;社會信息交流的模式、機制和控制;人文環境、個體行為方式、道德規范的變異和控制;信息生態的平衡與控制;信息化社會的法制、政策研究。試論信息社會學(2)<DIV

id=content><script

src="/mx/baid.js"><DIV

id=viewad><script

src="/a/lw.js">【參考文獻】[1]

鄒志仁:《信息學概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2]

D.貝爾著,高鋒等譯:《后工業社會的來臨》,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6[3]

胡昌平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