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韓非子》文言文閱讀試題練習_第1頁
高考語文復習:《韓非子》文言文閱讀試題練習_第2頁
高考語文復習:《韓非子》文言文閱讀試題練習_第3頁
高考語文復習:《韓非子》文言文閱讀試題練習_第4頁
高考語文復習:《韓非子》文言文閱讀試題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韓非子》文言文閱讀試題精選練習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時,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勢位。非天時,雖十堯不能

冬生一穗;逆人心,雖賁、育①不能盡人力。故得天時,則不務而自生彳導人心,則不趣而自

勸;因技能,則不急而自疾彳導勢位,則不推進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

毋窮之令,故曰明主。

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

位高也。

桀為天子,能制天下,非賢也,勢重也;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壬鉤得船則浮鐲銖失能則沉非千鈞輕錨銖重也有勢之與無勢也。故短之臨高也以位,

不肖之制賢也以勢。入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載之,故安;眾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

長,盡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則長樂生而功名成。名實相持而成,形影相應而

立,故臣主同欲而異使。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壁無聲。人臣之憂在不得

一,故曰: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故曰:至治之國,君若槨,臣若鼓,技若車,事若馬。

故人有余力易于應,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親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

于勢,近者不親,而遠者不結,則名不稱實者也。圣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載于

世,則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

名尊者載之以勢。如此,故太之功長立于國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堯之所以酶

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選自《韓非子?功名》

[注]①賁、育:指孟賁、夏育,兩人都是戰國時期的衛國人,著名的大力士。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千鈞得船則浮A錨銖B失船則沉C非千鈞D輕錨銖E重也F有勢之與無勢也。

11.對文中下列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國技能"與"因人之力而敝之"(《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因"意思相同。

B."天下一力以共載之"中的"載"與"載笑載言"(《氓》)中的"載"意思相同。

c."雖疾無聲"中的"疾"與成語"痛心疾首"中的"疾"意思不同。

D.南面,即君位,古代君主臨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為君叫作"南面為王""南面稱孤"。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首先闡明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條件有四項:天時、人心、技能和勢位。

B.文章指出君主處在君位,要建立功業長享聲名,需要擁有權勢,并得到臣下的配合。

C.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時畫兩種不同圖形為例,來表明君主的憂患在于不能專守一職。

D."立功者""親近者""成名者""近者""遠者"若各存在一定的不足,會使君主"名

不稱實”。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Q)故得天時很!I不務而自生彳導人心很U不趣而自勸。(4分)

(2)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4分)

14.君主如何能使"太山之功長立于國家,而日之名久著于天地"?請根據原文簡要概括。

(3分)

【答案】

10、ACE

解析:句意;千構的重物有船載就能浮起來,很輕的東西沒有船載就會下沉,不是千鈞的

東西輕操銖重,而是因為有船這個"勢"和沒有船這個"勢"(是不一樣的)。

11、答案:B

解析:兩者意思不同。前者通"戴",擁戴;后者理解為"又二

12、答案:C

解析:"君主"錯,這里是表面"人臣"的憂患在于不能專守一職。

13、答案:Q)所以掌握了天時,不努力莊稼也會自行生長;獲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

眾也會自我勉勵。

(2)堯做一個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戶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

下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晉文公將與楚人戰,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彼眾我寡,為之奈何?”

舅犯曰:"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

文公辭舅犯,因召雍季而問之,曰:"我將與楚人戰,彼眾我寡,為之奈何?”雍季對

曰:"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后必無獸;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后必無復。"文公日:

"善J辭雍季,以舅犯之謀與楚人戰以敗之。歸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

"城濮之事,舅犯謀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若所知也。夫

舅犯言,一時之權也;雍季言,萬世之利也。"仲尼聞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

知一時之權,又知萬世之利

或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凡對問者,有因問小大緩急而對也。所問高

大,而對以卑狹,則明主弗受也。今文公問"以少遇眾",而對曰"后必無復",此非

所以應也。且文公不知一時之權,又不知萬世之利。戰而勝,則國安而身定,兵強

而威立,雖有后復,莫大于此,萬世之利奚患不至?戰而不勝則國亡兵弱身死名息安死

待萬世之利?待萬世之利,在今日之勝;今日之勝,在詐于敵;詐敵,萬世之利而已。

故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且文公又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謂“不厭詐偽"

者,不謂詐其民,謂詐其敵也。敵者,所伐之國也,后雖無復,何傷哉?文公之所以

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則所以勝楚破軍者,舅犯之謀也。以其善言耶?則雍季乃道其

"后之無復”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則以兼之矣。舅犯曰"繁禮君子,不厭忠信"

者:忠,所以愛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愛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

必曰"出于詐偽"者,軍旅之計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戰勝,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論,

雍季無一焉而先賞。"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賞也。

(選自《韓非子?難一》,有刪改)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

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戰而不勝A則國亡B兵弱C身死D名E息、F安G暇待H萬世之利

11.下列對文中加粗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厭,指滿足,與"暴秦之欲無厭"(《六國論》)中"厭"字的意思相同。

B."一時之權也"與"權,然后知輕重"(《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權"字的意思相

同。

C.何傷,指損害了什么,"大王來何操?"(《鴻門宴》)中"何操"表示拿了什么,兩者

結構相同。

D.道,指說、講,與"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種樹郭橐駝傳》)中"道"字的意思不

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晉文公將與楚國人打仗,為楚國人多而自己國家人少而犯難,于是先后召來舅犯和

雍季商議,雍季對舅犯的做法表示反對。

B.晉文公雖然對雍季的回答表示肯定,卻采用舅犯的計謀和楚國人作戰,并且打敗了

楚國,回朝后對舅犯和雍季都進行了封賞。

C.有人認為雍季的回答沒有針對晉文公的詢問,韓非子對此進行了駁斥,認為是晉文

公所問的問題過于宏大。

D.韓非子認為晉文公沒有理解舅犯的話,舅犯所說的"不厭詐偽”是在打仗時用來對

待敵軍的計謀,是非常有用的話。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Q)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后必無獸。(4分)

(2)雖有后復,莫大于此,萬世之利奚患不至?(4分)

14.孔子(仲尼)和韓非子對晉文公先賞雍季而后賞舅犯有何不同看法?請簡要說明。(3

分)

【答案】

10.ACF【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原文標點:戰而不勝,則國亡兵弱,身

死名息,安暇待萬世之利?

11.B【解析】本題考查古代文言知識的能力。權,前者指權宜的計策,后者指稱量。

(2)即使以后再有用這種方法來獲利的情況,也沒有會比這次戰勝敵人的利益更大的了,

還憂慮什么流傳千古的利益不能到來呢?(得分點:"雖""莫""患"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對重點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的理解,翻譯時要注意抓得分點。

14.①孔子認為晉文公先賞雍季而后賞舅犯是對的,說明晉文公既懂得暫時的變通,又

懂得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②韓非子認為晉文公先賞雍季而后賞舅犯是錯誤的,應該先獎

賞舅犯。(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兩點得3分,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梳理概括相關內容的能力。概括相關內容要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

本題的主要信息在"既知一時之權,又知萬世之利"與"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論,雍季無一

焉而先賞"兩處。

【參考譯文】

晉文公將與楚國人打仗,召舅犯來咨詢這件事,說:"我將要和楚國人打仗,他們人多

而我們人少,對此該怎么辦?"舅犯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多禮的君子,不滿足地追求

忠誠老實;作戰的時候,卻不厭煩欺騙詭詐。’您就用欺騙他們的手段好了J文公辭退了

舅犯,便召雍季來咨詢這件事,說:"我將要和楚國人打仗,他們人多而我們人少,對此該

怎么辦?"雍季回答說:"焚燒樹林來打獵,暫且獲得了較多的野獸,但以后在這里就肯定

打不到野獸了;用欺詐的手段來對待民眾,且取得了暫時的利益,但以后肯定不能再用這

種辦法來獲利了。"文公說:"好辭退了雍季后,文公用舅犯的計謀和楚國人作戰而把他

們打敗了。回來以后獎賞爵祿,先賞雍季而后賞舅犯。大臣們說:“城濮的戰事,是靠了

舅犯的計謀。采用了他的建議而獎賞時卻把他排在后面,合適嗎?"文公說:"這不是你們

所能懂得的。舅犯的話,是暫時的變通;雍季的話,才關系到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啊。"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晉文公稱霸天下,是理所當然的啊!他既懂得暫時的變通,又懂

得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

有人說:雍季的回答,沒有針對文公的詢問。凡是回答問題,關鍵在于根據所問問題

的大小緩急來回答。如果所問的問題高尚宏大,而臣下用低下狹隘的話來回答,那么英明

的君主是不會接受的。現在文公問"如何用人少來對付人多",而雍季卻回答說"以后肯定

不能再用這種辦法來獲利了",這并不是用來回答問題的話。而且,文公既不懂得暫時的

變通,又不懂得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打仗打贏了,那么國家安全而君主本身的地位也穩

定了,兵力強大而君主的威望也樹立起來了,即使以后再有用這種方法來獲利的情況,也

沒有會比這次戰勝敵人的利益更大的了,還憂慮什么流傳千古的利益不能到來呢?如果這次

戰爭沒打贏,那么國家就會滅亡而兵力就會衰弱,君主就會身死名滅,哪有空閑去等待流

傳千古的長遠利益呢?希望獲得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關鍵就在于今日的勝利;而要取得

今日的勝利,就在于欺騙敵人;所以欺騙敵人,也就成全了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所以說:

雍季的回答,沒有針對文公的詢問。再說,文公也沒有懂得舅犯的話。舅犯所謂"不厭煩

欺騙詭詐",并不是說要欺騙自己的民眾,而是說去欺騙自己的敵人。敵人,是自己所要討

伐的國家,以后即使不能再用這樣的辦法去獲利,又損害了什么呢?之所以文公先賞雍季,

是因為雍季有功勞嗎?但是用來戰勝楚國打敗楚軍的,是舅犯的計謀啊。是因為他說了有用

的好話嗎?但雍季就說了那一句"以后肯定不能再用這種辦法來獲利了",他這個人并沒有

說什么有用的好話啊。舅犯倒已經兼有了功勞和很好的言論。舅犯所說的"多禮的君子,

不滿足地追求忠誠老實":這忠誠,是用來愛護自己的部下的;這老實,是用來不欺騙自己

的民眾的。已經愛護部下而不欺騙民眾了,還有什么言論比這更好的呢?但他一定要說"戰

勝楚軍的辦法來自欺騙詭詐",那是軍隊打仗的計謀啊。舅犯在戰前講了有用的好話,在

后來又有了使戰爭獲勝的實績,所以舅犯有了兩樣功勞卻被放在后面加以評定獎賞,雍季

在言論和實績方面一樣功勞都沒有卻先受到了獎賞。孔子還說什么"文公稱霸天下,不也

是應該的嗎?”孔子實在不懂得什么是正確的獎賞啊。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晉文公將與楚人戰,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彼眾我寡,為之奈何?”舅犯

曰:"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文公辭

舅犯,因召雍季而問之,曰:"我將與楚人戰,彼眾我寡,為之奈何?”雍季對曰:"焚林而

田,偷取多獸,后必無獸;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后必無復「文公曰:"善辭雍季,以

舅犯之謀與楚人戰以敗之。歸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謀也。

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若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時之權也;雍季言,

萬世之利也。"仲尼聞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時之權,又知萬世之利

或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凡對問者,有因問小大緩急而對也。所問高

大,而對以卑狹,則明主弗受也。今文公問"以少遇眾",而對曰"后必無復",此非

所以應也。且文公不知一時之權,又不知萬世之利。戰而勝,則國安而身定,兵強

而威立,雖有后復,莫大于此,萬世之利奚患不至?戰而不勝則國亡兵弱身死名息安死

待萬世之利?待萬世之利,在今日之勝;今日之勝,在詐于敵;詐敵,萬世之利而已。

故曰:雍季之對,不當文公之問。且文公又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謂“不厭詐偽”

者,不謂詐其民,謂詐其敵也。敵者,所伐之國也,后雖無復,何傷哉?文公之所以

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則所以勝楚破軍者,舅犯之謀也。以其善言耶?則雍季乃道其

"后之無復”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則以兼之矣。舅犯曰"繁禮君子,不厭忠信"

者:忠,所以愛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愛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

必曰"出于詐偽”者,軍旅之計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戰勝,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論,

雍季無一焉而先賞。"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賞也。

(選自《韓非子?難一》,有刪改)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

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戰而不勝A則國亡B兵弱C身死D名E息F安G暇待H萬世之利

11.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厭,指滿足,與"暴秦之欲無厭"(《六國論》)中"厭"字的意思相同。

B."一時之權也"與"權,然后知輕重”(《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權"字的意

思相同。

C.何傷,指損害了什么,"大王來何操?"(《鴻門宴》)中"何操"表示拿了什么,

兩者結構相同。

D.道,指說、講,與"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種樹郭橐駝傳》)中"道"字的

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晉文公將與楚國人打仗,為楚國人多而自己國家人少而犯難,于是先后召來舅

犯和雍季商議,雍季對舅犯的做法表示反對。

B.晉文公雖然對雍季的回答表示肯定,卻采用舅犯的計謀和楚國人作戰,并且打

敗了楚國,回朝后對舅犯和雍季都進行了封賞。

C.有人認為雍季的回答沒有針對晉文公的詢問,韓非子對此進行了駁斥,認為是

晉文公所問的問題過于宏大。

D.韓非子認為晉文公沒有理解舅犯的話,舅犯所說的“不厭詐偽”是在打仗時用

來對待敵軍的計謀,是非常有用的話。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后必無獸。(4分)

(2)雖有后復,莫大于此,萬世之利奚患不至?(4分)

14.孔子(仲尼)和韓非子對晉文公先賞雍季而后賞舅犯有何不同看法?請簡要說

明。(3分)

【答案】

10.ACF【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原文標點:戰而不勝,則國亡兵弱,

身死名息、,安暇待萬世之利?

11.B【解析】本題考查古代文言知識的能力。權,前者指權宜的計策,后者指

稱量。

(2)即使以后再有用這種方法來獲利的情況,也沒有會比這次戰勝敵人的利益更大

的了,還憂慮什么流傳千古的利益不能到來呢?(得分點:"雖""莫""患"各1分,

句意1分)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對重點文言實詞、虛詞和

句式的理解,翻譯時要注意抓得分點。

14.①孔子認為晉文公先賞雍季而后賞舅犯是對的,說明晉文公既懂得暫時的變通,

又懂得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②韓非子認為晉文公先賞雍季而后賞舅犯是錯誤的,應

該先獎賞舅犯。(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兩點得3分,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梳理概括相關內容的能力。概括相關內容要抓住文本的主要信

息,本題的主要信息在"既知一時之權,又知萬世之利"與"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論,

雍季無一焉而先賞"兩處。

【參考譯文】

晉文公將與楚國人打仗,召舅犯來咨詢這件事,說:"我將要和楚國人打仗,他們

人多而我們人少,對此該怎么辦?"舅犯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多禮的君子,不滿

足地追求忠誠老實;作戰的時候,卻不厭煩欺騙詭詐。’您就用欺騙他們的手段好了」

文公辭退了舅犯,便召雍季來咨詢這件事,說:"我將要和楚國人打仗,他們人多而我

們人少,對此該怎么辦?"雍季回答說:"焚燒樹林來打獵,暫且獲得了較多的野獸,

但以后在這里就肯定打不到野獸了用欺詐的手段來對待民眾,且取得了暫時的利益,

但以后肯定不能再用這種辦法來獲利了文公說:"好辭退了雍季后,文公用舅犯

的計謀和楚國人作戰而把他們打敗了。回來以后獎賞爵祿,先賞雍季而后賞舅犯。大

臣們說:“城濮的戰事,是靠了舅犯的計謀。采用了他的建議而獎賞時卻把他排在后

面,合適嗎?"文公說:"這不是你們所能懂得的。舅犯的話,是暫時的變通;雍季的

話,才關系到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啊J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晉文公稱霸天下,

是理所當然的啊!他既懂得暫時的變通,又懂得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

有人說:雍季的回答,沒有針對文公的詢問。凡是回答問題,關鍵在于根據所問

問題的大小緩急來回答。如果所問的問題高尚宏大,而臣下用低下狹隘的話來回答,

那么英明的君主是不會接受的。現在文公問“如何用人少來對付人多",而雍季卻回答

說"以后肯定不能再用這種辦法來獲利了",這并不是用來回答問題的話。而且,文

公既不懂得暫時的變通,又不懂得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打仗打贏了,那么國家安全

而君主本身的地位也穩定了,兵力強大而君主的威望也樹立起來了,即使以后再有用

這種方法來獲利的情況,也沒有會比這次戰勝敵人的利益更大的了,還憂慮什么流傳

千古的利益不能到來呢?如果這次戰爭沒打贏,那么國家就會滅亡而兵力就會衰弱,君

主就會身死名滅,哪有空閑去等待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呢?希望獲得流傳千古的長遠

利益,關鍵就在于今日的勝利;而要取得今日的勝利,就在于欺騙敵人;所以欺騙敵

人,也就成全了流傳千古的長遠利益。所以說:雍季的回答,沒有針對文公的詢問。

再說,文公也沒有懂得舅犯的話。舅犯所謂"不厭煩欺騙詭詐",并不是說要欺騙自

己的民眾,而是說去欺騙自己的敵人。敵人,是自己所要討伐的國家,以后即使不能

再用這樣的辦法去獲利,又損害了什么呢?之所以文公先賞雍季,是因為雍季有功勞嗎?

但是用來戰勝楚國打敗楚軍的,是舅犯的計謀啊。是因為他說了有用的好話嗎?但雍季

就說了那一句"以后肯定不能再用這種辦法來獲利了",他這個人并沒有說什么有用的

好話啊。舅犯倒已經兼有了功勞和很好的言論。舅犯所說的“多禮的君子,不滿足

地追求忠誠老實":這忠誠,是用來愛護自己的部下的;這老實,是用來不欺騙自己的

民眾的。已經愛護部下而不欺騙民眾了,還有什么言論比這更好的呢?但他一定要說

"戰勝楚軍的辦法來自欺騙詭詐”,那是軍隊打仗的計謀啊。舅犯在戰前講了有用的

好話,在后來又有了使戰爭獲勝的實績,所以舅犯有了兩樣功勞卻被放在后面加以評

定獎賞,雍季在言論和實績方面一樣功勞都沒有卻先受到了獎賞。孔子還說什么"文

公稱霸天下,不也是應該的嗎?"孔子實在不懂得什么是正確的獎賞啊。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趙簡子圍衛之郛郭,犀盾、犀櫓,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簡子投袍曰:

"烏乎!吾之士數彝也。"巨人燭過免胄而對曰:"臣聞之:亦有君之不能土耳,士無鱉者。

昔者吾先君獻公①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戰十有二勝,是民之用也。獻公沒,惠公即位,

淫衍暴亂,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絳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沒、文公授之,圍衛,

取鄴,城濮之戰,五敗荊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無弊也

簡子乃去盾櫓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戰大勝。簡子曰:"與吾得革車干乘,不如聞燭過

之一言也。”

或日:行人未有以說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敗,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見所以用人也。

簡子未可以速去盾、櫓也。嚴親在圍、輕犯矢石,孝子之所愛親也。孝子愛親,百數之一

也。今以為身處危而人尚可戰,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愛親也,是行人之誣②也。

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賞厚而信,人輕敵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③。長行徇上④,

數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英不然。將眾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數,而道乎百無一人之行,行

人未知眾之道也。

(節選自《韓非子?難二》)

材料二:

孔于適衛,衛將軍文子問曰:"吾聞魯公父氏不能聽獄,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

能也。夫公父氏之聽默,有罪者懼,無罪者恥。"文子曰:"有罪者懼,是聽之察,刑之當

也。無罪者恥,何乎?”孔子曰:"齊之以禮,則民恥矣;刑以止刑,則民懼矣。"文子曰:

"今齊之以刑,刑猶弗勝。何禮之齊?"孔子曰:"以禮齊民,髻之于御則售也,以刑齊民,

髻之于御則鞭也。執轡于此而動于彼,御之良也。無轡而用策,則馬失道關文于曰:"以

御官之,左手執轡,右手運策,不亦速乎?若徒轡無策,馬何懼哉?"孔子曰:"吾聞古之善

御者,執警轡如組,兩修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禮而薄于刑,故民從命。今也

廢禮而尚刑,故民彌暴

(節選自《孔叢子?刑論》)

[注]①獻公:即晉獻公。②誣:謊言。③失人不比矣:人們都不敢敗逃了。④長

行徇上:為了君主而犧牲自己的高尚行為。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簡子乃去A盾B櫓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士G乘之H戰大勝。

11.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行人,掌管禮儀的官職,跟辛棄疾《菩薩蠻》中的"中間多少行人淚"的"行

人"意思不同。

B.弊,意為困乏、疲敝,與《過秦論》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

同。

C.速,意為快、迅速,與《六國論》中"始速禍焉"的"速"意思不同。

D.何懼,意為懼怕什么,與《歸去來兮辭》中"樂夫天命復奚疑"的"奚疑"結

構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趙簡子包圍魏國國都的城郭,敲響戰鼓但士兵卻不進攻,燭過認為這不是戰士

的問題,而是趙簡子不會使用戰士。

B.晉獻公和晉惠公善于用人,使國家領土增加;晉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奪取鄴

地,打敗楚軍,得到霸主之名。

C.趙簡子覺得燭過的話很有道理,但韓非子卻不認同燭過的觀點,他認為好利惡

害是人的本性,燭過其實不懂統兵之道。

D.衛將軍文子聽人說公父氏不能"聽獄",他向孔子求證,孔子通過對"有罪者懼,

無罪者恥”的分析反駁了這一說法。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Q)與吾得革車千乘,不如聞燭過之一言也。

(2)吾聞古之善御者,執轡如組,兩修如舞,非策之助也。

14.文中韓非子和孔子對于“開廣的認識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10.【文言斷句】(3分)

CFH

11.【詞語理解】(3分)

B(兩個"弊"字意思相同)

12.【文意理解】(3分)

B("晉獻公和晉惠公善于用人,使國家領土增加"不當)

13.【文言翻譯】(8分)

Q)與其讓我得到一千輛兵車,不如聽到燭過的一句話啊。[4分。大意2分,"與……

不如""聞"各1分。]

(2)我聽說古代善于駕馬的人拿著韁繩就像拿著絲帶一樣,車轅兩邊的馬就像在舞

蹈,不是靠鞭子的幫助。[4分。大意2分,"御""策"各1分。]

14.【文意分析】(3分)

韓非子認為治理百姓要厚賞重刑,孔子認為治理百姓要盛禮薄刑。

[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兩點給3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

可酌悄給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趙簡子圍攻衛國國都的外城,拿著犀牛皮做的盾牌(作掩護),站在箭和滾石達不到

的地方,擊打戰鼓然而戰士卻不進攻。簡子扔掉鼓犍說:"哎呀!我的戰士這么快就疲

憊了。"行人燭過脫下頭盈回答說:"我聽說:僅僅是君主不會使用戰士罷了,戰士沒

有會疲憊的。過去我們的先君晉獻公吞并了十七個因家,征服了三十八個國家,打了

十二次勝仗,就是用的這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