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典籍里的中國》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包含《典籍里的中國第一季》和《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由撒貝寧擔任當代讀書人,王嘉寧擔任節目主持人,田沁鑫擔任藝術總監。節目聚焦優秀中華文化典籍,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以“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方法,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源起、流轉及書中的閃亮故事。金句摘抄01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典籍里的中國》既是一趟精神反芻的求索,也是一場滿懷自信的告慰。我們需要這樣有歷史責任感的節目,帶我們回顧自己的歷史文化,從中汲取智慧。讓我們在文化典籍中展望未來,獲得不辱使命、奮勇向前的力量。適用主題:歷史典籍,中華文化,歷史責任感02中國典籍:字句中,講述著先人們的治國理念和處世之道;篇目里,記錄著祖先們的深邃思想和無窮智慧。而這些寶貴的文化密碼在告訴每一個中國人,我們從何而生,為何而來,而又將去向何方。適用主題:歷史典籍,中華文化,傳承03“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其實重視記錄和傳承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我們為什么要寫史?因為我們要“以史觀成敗、鑒得失、明是非、知興替”。我們為什么要讀史?因為我們要在血脈和文脈傳承中,找到個人、民族的根與魂。適用主題:尊重歷史,傳統文化,中國夢等04
牧野一戰,龐大的商王朝轟然崩塌,新生的周王朝強勢崛起。牧野一戰昭示了一條顛撲不破的歷史鐵律:人心向背,德政興替,不僅決定戰爭的勝負,也決定政權的興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適用主題:德政,民本,歷史興衰05感謝司馬遷給我們留下這么一部信史,創造了紀傳體這樣一種寫法,它不僅寫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同時它還有刺客、有游俠、有貨殖、販夫走卒。其實歷史就是人民創造的,只有以人民為視角,把人民作為核心,才能夠寫出這樣的精彩的青史,也才能創造出更加精彩的青史。適用主題:以民為本,尊重歷史等《天工開物》篇01《天工開物》是中國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被世界譽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它梳理了一百三十多種生產技術和工具,在對古代各項生產技術的系統總結中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適用主題:文化自信,古代科技02《天工開物》這部著作的名字來源于兩部典籍,一部是《尚書》,另外一部是《易經》,“天工人其代之”,“天工”現在我們可以理解為自然的能量,自然的職責;“開物”是《易經》里頭的一句話“開物成務”,就是開創萬物,開發萬物,成就萬物。“天工開物”四個字里突出人與自然相協調,人力與自然力相配合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這也是《天工開物》這部作品的思想精髓,是一種中國人自古傳承的技術觀。適用主題:傳統文化,科學發展,人與自然,文化典籍,哲學思想03古有屈原《天問》,后世登月問天;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書中篇目《乃粒》在前,《珠玉》在后,取其“貴五谷而賤金玉”之意。適用主題:科技強國,古今科技發展對比,人文思想04為家國天下,為黎民百姓寫一部實用之書;不作溢美之詞,不作浮夸文章,書中要包羅先人之智慧,書中要囊括今世之技藝,此書(《天工開物》)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適用主題:文化自信,古代科技,民本思想,家國情懷05著《天工開物》以傳承科技傳統的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用一粒種子造福全世界的現代科學家袁隆平,兩位都是心懷夢想的人。禾下乘涼,天下富足,是兩位相隔了三百多年的中國科學家心中共同的夢。千百年來,中國歷代科學家一直在延續和傳承一個中華民族共同的科學夢想:發展科學利益民生,造福人類,促進文明。適用主題:文化自信,古今科技,夢想,中國夢,文化傳承06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浩如煙海的科技典籍的積累。先秦時期的《考工記》,東漢科學家張衡所著的天文學著作《靈憲》,還有宋代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等等,它們都是我國科技史的坐標,不僅構建了璀璨的中華科技文明,而且在文化交流中,也同樣遠播海外,造福世界。適用主題:文化自信,科技文明,文化交流07我們中華民族是最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我們古人就講“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說,創新精神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一個稟賦。適用主題:創新精神,變與不變,守舊與創新,推陳出新08宋應星,宋應昇,涂紹煃三個人,其實就是一個創新組合;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團隊是創新組合;屠呦呦女士和她的團隊也是創新組合;這一個又一個組合,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追夢人,始終秉持著用科技造福民族,造福世界的夢想,傳承著深深地刻在我們中華民族骨子里的創新基因。適用主題:文化自信,古代科技09“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天工開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話。節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與宋應星透過一粒種子,找到了屬于科學家的共同夢想:求真務實、造福人民。適用主題:科學精神,時空對話《尚書》篇01《尚書》: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適用主題:傳統文化,文化典籍02
相傳孔子白頭整理《尚書》,讓上古美德流傳后世,敦煌遺書,洞藏近千年,讓華夏文明的精粹,綿延不絕。中國典籍,字句中,講述著先人們的治國理念和處世之道,篇目里,記錄著祖先們的深邃思想和無窮智慧。而這些寶貴的文化密碼在告訴著每一個中國人,我們從何而生,為何而來,而又該去向何方。適用主題:傳承,匠心精神,文明印記,文化密碼,人文觀念03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尚書》流傳了兩千多年,不論是堯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還是夏商周民望興替,禮德治邦,都在講述著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構建古老文明的知識體系。適用主題:中華文化,文化典籍,華夏文明04《尚書》包含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共58篇。“民本”最早源于《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適用主題:民本,以人為本05青石刻經,青史永存。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尚書》在傳承過程中,幾經波折,離厄重重,但是還是傳之后世,為無數的讀書人、護書人所傳承,他們的這種精神,也為時代所堅守,如今我們更需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在對歷史進行深入思考過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適用主題:文化自信,歷史觀,時代思想,古今之變06到底什么是中國?”中國“這個詞,在文獻中,最早就是出現在《尚書》里,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和萬邦是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適用主題:文化自信,中國,民本,傳統文化,歷史人物07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華文明傳承之路上一盞不滅的明燈,而《尚書》的光芒閃耀至今,無論孔子或伏生,都是用生命去接續和守護這盞燈火的人。鑒古知今,學史明智,豐富而又珍貴的典籍,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去品讀,也應該與世界分享,讓我們從典籍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適用主題:文化自信,中華文明,歷史典籍,閱讀與思考人物素材01.伏生:西漢經學者人物剪影:伏生是秦朝的一位儒學博士,在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間私藏經書的背景下,他冒著被誅殺的風險,以命護書,暗將述錄唐堯、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書》藏在墻壁之夾層內,由此逃避焚燒之難。后為逃兵荒,伏生流亡異鄉,直至劉邦平定天下,伏生返回家中,鑿壁取《尚書》,卻發現《尚書》早已嚴重腐壞,僅剩28篇,所幸伏生早已將其熟讀心中,于是他廣收門生,傳書講書,后傳至漢文帝耳中,于是便派晁錯到伏生家中聽書后回宮傳書,將伏生胸藏《尚書》整理記錄下來,補敘出所失篇章,才使《尚書》得以完整流傳。伏生用其一生“護書”、“講書”、“傳書”的事跡廣流人間,后人頌曰:“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義。”適用主題: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偉大情操等02.宋應星:明末清初農學家、博物學家人物剪影:宋應星在經歷了幾次科舉失意之后,最終打消了走仕途的念頭,放下包袱,安心地回到家鄉,一邊侍奉老母,一邊開始了為未來的《天工開物》進行田野調查、收集撰寫素材和資料的工作。但其實,早在先后數次從南方到北方的應考往返途中,他就沒有閑著,行程數萬里,他沿途都在考察、尋訪和記錄,對南北各地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狀況,做了大量的社會調查。用他自己的話說:“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意思是說,來去行程數萬里,沒有什么事情和物件是我不想知道的。而他在奉新鄉居的日子里,更是走遍了田野和村鎮,遍訪打谷場和手工作坊的各類匠人和藝人,以及店鋪、窯場、工地等等。他的一生致力于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科學考察和研究,收集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并將所搜資料編著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開工天物》。適用主題:匠心精神,實踐出真知等03.徐霞客:明朝末地理學家、探險家人物剪影:1608年,從小立下“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徐霞客正式出游,他的出游與一般人的旅游不同,徐霞客是出于對祖國山河熱烈的熱愛,以地理研究為己任,即便已“手無一文”,需把“襪裙三事懸于寓外,冀售其一,以為行資”,來顧及一飽;即便路途遙遠,湘西遇盜,被洗劫一空,友人勸歸,他仍堅定表示:“不欲變余去志”。他把重重困難踩在腳下,對傳統的地理觀念和結論投以批評的眼光,敢于用實踐出真知反駁儒家經典《禹貢》關于“岷山導江”的錯誤結論。以三十余年的游歷著成的《徐霞客游記》是徐霞客熱烈贊頌偉大祖國壯麗山河的長篇頌歌;是記錄徐霞客一生獻身科學事業的不朽傳記;也是徐霞客通過實踐探索科學奧秘的經驗總結。徐霞客留給我們愛國獻身、執著追求、勇攀科學高峰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學習發揚。適用主題:愛國情懷,執著追求,不畏困難,尊重實踐等04.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人物剪影:公元前99年,時任太史令的司馬遷專心著述《史記》之時,李陵事件發生,因司馬遷對李陵表以道義上的支持,漢武帝怒將其打入大牢。在牢中,司馬遷“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受盡了殘酷審訊。入獄第二年,司馬遷被迫決定接受腐刑。腐刑乃奇恥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人,司馬遷悲憤至極,曾一度想過自刎,但每曾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孫臏遭臏腳之刑后修兵法,司馬遷便“就極刑而無慍色”,他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只為完成他父親遺愿完成撰寫《史記》。公元前91年,《史記》終于完成,這是一部閃爍著正義和人性之光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蘸著血淚譜寫的生命之歌,亦是其矢志不渝、堅持理想之體現,魯迅曾如此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適用主題:價值追求、偉大氣節情操、不屈不撓等時評素材從經典中感悟中國精神歷經磨難的《尚書》如何被一代代中國人保存至今?《詩經》三百篇怎樣承包了我們今天大部分的口頭禪?為什么有人從《道德經》里看到了兵書的影子?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浩瀚中華留下典籍萬千,你或許在圖書館偶遇過它們,或許在課堂上與它們的碎片有過交集,但可曾了解過它們的身世流轉,看到它們的熠熠光華?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以影視化的方式,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源起、流轉的故事,實現“護書人”與“讀書人”跨越千年時空的“古今對話”。今人為何要讀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這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原因。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作者:沈東方為什么要策劃《典籍里的中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誰都知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上下五千年而文脈不絕,根本在于一代代華夏子孫典籍為媒、薪火相傳、接續前行。在我們的古漢語詞典里,韋編三絕、汗牛充棟、洛陽紙貴……中國古人往往用贊美、敬佩的詞語,稱頌典籍的魅力和文化的傳承。習近平總書記說,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這些經典的無形內核便是中國精神,有形載體就是中華典籍。書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長。我們堅信,典籍是國之瑰寶,不能只是“活”在藏書館、“活”在學者的論著中,還應該“活”在年輕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國》,就是典籍的傳播者、轉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新房購房合同范本2
- 2025版權轉讓合同書模板
- 2025裝飾裝修工程勞務分包合同【裝飾裝修分包合同】
- 2025船舶租賃及購買合同范本
- 2025電氣設備安裝合同模板
- 2025年高強2號玻璃纖維紗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種植施肥機械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三異丙醇胺合作協議書
- 2025年藥品批發零售合作協議書
- 2025年雷達、無線電導航及無線電遙控設備項目建議書
- 公立醫院內控管理制度
- 麻醉蘇醒延遲:麻醉蘇醒延遲的原因與處理
- 室顫的搶救與護理課件
- 2023年6月六級真題第一套
- 對《民間口頭敘事不止是文學-從猛將寶卷、猛將神歌談起》的問答、評議與討論
- 經典500家庭經典雜文
- 變更稅務登記表模板
- 海底輸油管道保溫技術現狀及進展
- 學校改造維修修繕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2集中式電化學儲能電站-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船舶管路系統專題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