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重要支持方向_第1頁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重要支持方向_第2頁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重要支持方向_第3頁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重要支持方向_第4頁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重要支持方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2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重要支持方向2013年度健康科學領域1.腦卒中發生與防治的基礎研究研究腦卒中發生、發展過程相關的遺傳、分子、細胞機制,探尋國人高發腦卒中特別是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拓展臨床診斷、干預、防治的新思路。2.重要單基因遺傳病發生的分子機制以臨床與流行病學資源、遺傳家系為基礎,應用現代先進技術,發現新的致病基因,研究其生物功能,揭示發病分子機理,為診斷與篩查提供理論依據和新手段,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3.自身免疫病發生機制及控制策略結合1-2種我國常見的嚴重自身免疫疾病(除類風濕關節炎)臨床實踐,分析疾病的流行特征及其主要危險因素,研究自身免疫異常、疾病發生、發展的分子免疫學機理,提高臨床診治水平。4.腫瘤異質性機制在個體化治療方案和腫瘤抗藥機制中的系統生物學研究針對1-2種我國多發腫瘤,從基因、蛋白、信號調控網絡等多級水平研究癌癥發生、發展、維持和治療過程中的腫瘤異質性機制。應用腫瘤基因組進化、腫瘤細胞信號通路以及癌癥驅動基因破解的理論和技術,探討腫瘤個體化治療與應對臨床治療抗藥性的策略。5.腫瘤免疫學的機理及其應用(C類)結合臨床實踐,從分子、細胞與整體水平研究癌癥發生發展過程中腫瘤細胞和宿主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揭示宿主免疫系統受腫瘤抑制的病生理過程及其機理,探索機體免疫抑制的重激活途徑與策略,為腫瘤治療提供新理論、新手段。6.周圍神經損傷以及損傷后神經再生與中樞神經重塑的機制從分子與細胞水平研究周圍神經損傷后近端潰變、神經性疼痛、靶區肌肉萎縮以及神經再生機制,研究損傷后腦和脊髓神經環路的重塑及其對周圍神經再生與疼痛的調節機制,探索損傷導致的肢體癱瘓、痛覺異常等有效干預策略。7.循環miRNA生物學功能及臨床應用(C類)構建代謝與心血管等重要疾病發生、發展進程中外周循環miRNA分子標志物譜圖,研究循環miRNA形成以及分泌miRNA介導的信號傳遞調控機制,揭示其與疾病的關系,發展早期分子診斷新技術以及治療的新策略、新方法。8.糖尿病繼發血管或器官病變的機理與干預研究(C類)結合糖尿病臨床,研究由其引發的血管或器官繼發病變的規律,從分子、細胞、組織器官及整體水平揭示其病理過程,發展診治與干預的新途徑和新策略。中醫理論專題(C類)1.中醫證候臨床辨證的基礎研究選擇臨床常見、具有代表性的證候,明確辨證依據、揭示病證關系、探討生物學基礎,總結臨床辨證經驗,研究證候客觀量化表征,結合現代科技成果,探索新的辨證方法,為應對中醫臨床辨證難題、創新臨床適用的中醫辨證論治方法體系提供理論基礎。2.針灸臨床腧穴配伍效應機制選擇針灸臨床具有循證依據的有效病證,研究腧穴配伍應用與單穴應用、不同腧穴配伍之間的效應差異,探索穴位優選、配伍與評價方法,揭示腧穴配伍效應的影響因素和生物學機制,為針灸臨床選穴組方、提高療效奠定科學基礎。3.“上火”的機理與防治明確“上火”的辨證標準,研究“上火”的現代表征方法,揭示“上火”的生物學基礎,闡明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等防治方法的作用機理,為提高中醫預防和有效治療“上火”提供科學依據。重要傳染病基礎研究專題(C類)1.慢性病毒感染與保護性免疫應答機制及其重塑針對重要慢性病毒感染,以動物模型、感染者及人群為對象,研究長效、高親和力保護性體液免疫形成與維持的機制以及免疫細胞保護的機制,提出重塑有效免疫保護的策略。2.動物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對病毒復制及抑制宿主免疫應答的機制研究宿主調控病毒復制與病毒拮抗宿主免疫清除應答、炎癥反應及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揭示新的動物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分子,為新型抗動物病毒藥物和疫苗研制奠定基礎。3.重要細菌耐藥機制與新型抗菌分子的基礎研究以一種臨床嚴重耐藥細菌為對象,如甲氧西林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產NDM-1等碳青霉烯耐藥腸桿菌科細菌、泛耐藥非發酵菌、結核分枝桿菌等,研究耐藥形成機制,發現并研究新型抗菌分子及其作用機制。4.基于結構生物學的抗病毒機制針對我國新發、突發重大病毒性傳染病的病原體,研究其侵染、轉錄和復制等核心生命過程的結構生物學基礎和分子機制,發現抗病毒新靶標及對病毒感染干預的有效措施。綜合交叉科學領域1.大型飛機基礎研究專題針對大型飛機減阻降噪設計需求,研究空氣動力學復雜流動控制機理、減阻機理與方法;研究超大水滴成冰機理和預測方法等;圍繞航電系統綜合能力的提升,研究模塊化航電系統體系架構設計、結構與信息綜合機理與任務合成方法,提出航電系統有效性、安全性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2.深海科學研究專題圍繞海洋動力過程與安全保障問題,研究深遠海島嶼周邊的多尺度海洋動力過程,為海洋環境監測和預報提供科學支撐;依托深潛器等深海研究平臺,探索深海生源要素循環、生物群結構與生物資源利用。合成生物學專題(C類)基因元件、基因器件、底盤細胞的標準化及適配性;基因器件、細胞器、細胞和多細胞體系的設計、合成及其在現代醫學中的應用與風險評估。4.航天器的動力學與氣動熱環境大型航天器的動力學與系統控制研究;高超聲速氣動熱環境與防熱材料的耦合研究。5.深空、海洋與地理感知認知和導航理論與方法深空、海洋、極地和地表探測感知與機理認知;衛星、天文、深海導航定位的新理論與新方法。6.過程工程中節能減排與系統優化過程工程中節能減排與系統優化的理論與方法;復雜反應傳遞過程中關鍵問題與系統優化。7.針對生命科學的學科交叉與技術整合成像、仿生及生物傳感器等實驗技術與方法在生命科學中的應用;生物大數據挖掘與生物網絡和生物體系的重構。8.污染、災害的成因機理與交通安全風險防控(C類)圍繞城市公共安全等問題,研究化學和生物污染的成因、預測及防控,研究重大災害及災害鏈的發生、演化機制,為城鎮化建設及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研究高速列車或地鐵系統的安全風險預警與控制。重大科學前沿領域重點支持經過自然科學基金等前期培育取得重要進展,應用前景較為明朗,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學前沿研究和交叉綜合研究。例如:非晶體系的時空關聯及非平衡特征,新型導航理論探索,團簇多級結構的構筑與功能調控,洋殼登陸機理及其成礦作用,異常生命活動的微尺度基礎研究等。重點支持基于重大科學設施開展的科學前沿研究,包括設施制備的先導研究、運用設施開展的科學前沿及重大國際合作研究。例如: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器、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強流高功率離子加速器的先導研究、高溫高密核物質形態研究等。2012年度健康科學領域1.免疫應答、免疫調節與免疫相關疾病治療的基礎研究圍繞免疫識別、應答和調節的整體過程,研究自身抗原免疫識別和病原體通過天然免疫系統識別的分子與細胞基礎、天然免疫與炎癥的調控機制、抗原提呈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與疾病免疫治療,提出對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性疾病等干預和治療的新思路。2.脂肪代謝與肥胖癥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脂肪組織的分化及其與微環境的相互作用,細胞中脂肪的儲存、分解以及脂穩態調控機制,慢性炎癥因子和脂肪細胞的互作,脂肪細胞因子分泌的調節機理以及病理生理學作用,為認識與脂肪代謝相關的肥胖癥等代謝疾病提供理論依據及早診與干預策略。3.器官衰老與老年疾病的生物學基礎從分子、細胞與整體水平研究衰老的遺傳程序及其環境因素的影響機理,以及機體重要內臟器官衰老的發生發展機制。通過基礎與臨床結合的轉化研究,為延緩衰老器官的功能減退與相關疾病的發生,及提供康復干預與保護措施奠定理論基礎。4.老年性癡呆癥的發病機制及診療的基礎研究研究參與老年性癡呆癥發生的基因、蛋白及其相互作用,闡明蛋白質代謝以及神經元細胞功能紊亂導致的神經元死亡的機制,發現和鑒定新的特異性分子標記物和藥物靶標,為臨床診治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5.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的發病機理和干預研究依據流行病學和臨床工作基礎,以心力衰竭或者心律失常為主要對象,研究疾病的內外環境危險因素及發病的病理生理機理,尋找與確證早期診斷生物標志物,為疾病預警、早診、干預以及治療提供新思路。6.線粒體功能異常及其致病機制與干預策略研究以一種線粒體功能障礙相關的重大疾病(如心血管病或腫瘤)為對象,結合臨床,應用現代新技術、新方法,研究線粒體功能障礙、能量代謝異常的致病機理,揭示病理過程線粒體代謝關鍵基因及信號分子的調節機制,探索有效干預策略。7.癌癥發生的環境與遺傳機理研究采用癌癥流行病學與進化發育學、群體遺傳學、系統生物學的多學科交叉方式,從基因突變、表觀遺傳、調控網絡等多級水平研究環境及遺傳因素互作的致癌分子機理,為癌癥預警、預防以及治療有效藥物靶點的檢測提供理論指導。8.抑郁癥的神經生物學研究從重度抑郁癥的遺傳易感性、應激、神經回路改變、藥物療效方向入手,在分子、細胞、神經回路、整體行為表現等多個層面研究重癥抑郁癥發生和發展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為早期預防、早期診治提供理論指導。中醫理論專題1.“脾主運化、統血”的臟象理論研究闡明“脾主運化、統血”等脾臟象理論的基本科學內涵,揭示相關疾病從脾論治臨床療效產生的機制和規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臟象理論。2.基于傳統功用的中藥藥性理論關鍵科學問題選擇功效相同的一類中藥為研究對象,探索建立基于傳統功用的中藥藥性研究的思路與方法,解析中藥藥性理論的科學內涵,豐富創新中藥藥性理論,為臨床遣藥組方、提高療效奠定理論基礎。3.基于臨床的針麻鎮痛與機體保護機制研究以針麻臨床常見的手術病種為載體,闡明針麻鎮痛與重要臟器保護的作用與機制,明確針麻臨床應用價值,為針麻的臨床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4.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的研究研究中醫理論起源的思想文化及科學基礎,分析和揭示中醫理論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研究構建結構合理、層次清晰、概念明確、表述規范,能夠指導臨床、體現學科內在規律的中醫理論體系框架。重要傳染病基礎研究專題1.腸道微生態與感染及代謝的研究以我國具有特色的重要感染性疾病為研究對象,運用系統生物學、宏基因組學和代謝組學,研究腸道微生物在感染性疾病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動力學變化,闡明腸道微生態失衡與代謝、免疫調控的網絡作用關系,及其在感染的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機理,為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2.抗感染疫苗與佐劑的研究以結核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傳染病為研究對象,以保護性免疫應答機制為重點,圍繞體液及細胞免疫、免疫記憶形成與歸巢機制、佐劑的作用機制等方面開展研究,為優化疫苗的研發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3.真菌與宿主相互作用以新型隱球菌、白假絲酵母,曲霉菌等重要侵襲性致病真菌為對象,研究真菌及其重要毒力因子與宿主相互作用在形成侵襲性感染過程中的分子與細胞機制,探討機體天然免疫,適應性免疫與真菌免疫逃逸的機制,尋找新型干預途徑,為真菌感染的科學防控提供理論基礎。4.重要細菌耐藥機制與新型抗菌分子的研究以臨床嚴重耐藥細菌為對象,如甲氧西林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碳青霉烯耐藥(包括產NDM-1)腸桿菌科細菌、泛耐藥非發酵菌,結核分枝桿菌等,深入研究耐藥形成機制,發現并研究新型抗菌分子及其作用機制。綜合交叉科學領域1.涉及飛行器的綜合交叉研究航天工程中重大動力學及系統控制研究;高超聲速氣動熱環境與熱保護材料耦合問題;航天器對接的精確控制。2.重大災害的預警與防控和公共安全重大災害致災因子的識別、災害前兆信息的獲取與災害的預警;災害演化規律與防災、減災;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基礎問題。3.對地觀測、導航與位置感知高分辨的對地觀測與高精度的導航基礎理論;遙感信息的動態分析與建模;深空、深海的探測與導航理論與方法;自然與社會信息位置感知的新方法與新技術。4.城市與城際交通網絡工程城市交通網絡系統的發展演化機制與管控;道路與軌道交通安全,重大事故的預警與防范;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統。5.節能減排中的重大科學問題規模化二氧化碳的捕集與封存研究;二氧化碳的化學轉化、生物轉化和資源化利用研究。6.合成生物學生物元件、模塊的標準化、適配性研究與模塊庫的構建;生物元件、模塊的裝配、系統優化和在工業、農業、醫學中應用。7.綠色化工與生物化工過程工程化工與生物化工過程的系統集成與優化;用仿生技術設計和優化生物質高效轉化的過程工程。8.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中的學科交叉研究開展重大疾病的多學科交叉研究;探索信息、微流控、成像等技術在疾病診療、檢驗、檢疫和分子育種中的應用。重大科學前沿領域重點支持經過自然科學基金等前期培育取得重要進展,應用前景較為明朗,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學前沿研究;基于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開展的科學前沿研究;基于重大國際合作計劃開展的科學前沿研究;其他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學前沿交叉綜合研究。例如: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物理研究,原子核穩定性極限的新物理與新技術,基于通信系統的導航定位基礎研究和理論探索,能源、自然災害和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需求中非線性動力學的斑圖與軌道穩定性研究,生命過程中的重要科學前沿問題及相關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我國獨特的重要生物資源分布、進化及對環境適應的機制,化學反應動力學的若干前沿問題研究,地震破裂過程與強地面運動評估等。2011年度人口與健康領域1.脂代謝調控異常和疾病發生機理以高脂血癥和脂肪肝等脂代謝紊亂疾病為主要對象,采用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研究策略,研究脂代謝調控網絡,闡明其病理生理學特征的分子機制;建立參與糖脂代謝調控的營養感應信號的分子網絡;以疾病不同病理階段的重要代謝中間產物為對象,篩選、鑒定生物標志物,為疾病的預防,早期干預、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策略。2.常見腎臟疾病的發病機理及干預研究以我國常見的腎臟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臨床資源優勢,圍繞腎臟免疫、炎癥、硬化及疾病發生的分子遺傳與環境因素等相關科學問題,系統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機理,為疾病的預警、早期診斷以及臨床干預的新靶點、新措施提供理論依據。3.高血壓的機制及干預策略研究結合臨床和流行病學工作基礎,系統研究高血壓發生、發展和轉歸規律,探索血管重塑和功能異常的調控機制,揭示環境危險因素與遺傳易感性交互作用,闡明高血壓的發病機理和靶器官早期損害特征,為高血壓早期防治提供依據。4.兒童神經精神疾病發病機理與干預結合流行病學和臨床實踐工作,針對兒童腦發育異常導致的孤獨癥、癲癇等常見神經精神疾病,研究其發生的神經生物學、遺傳機制和分子網絡,為兒童情感障礙及神經精神疾病的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和臨床治療提供指導。5.心血管等疾病治療藥物新靶點的基礎研究采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以及適用的動物模型,研究心血管等疾病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信號轉導分子(如受體蛋白等),分析其結構和功能,發現新配體,驗證其作為新藥靶的可行性,為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6.機體組織器官的創傷修復與再生機制以及工程化組織關鍵科學問題的研究從分子、細胞與整體的多層水平,研究人體重要組織器官創傷修復與再生的機制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創建促進組織創傷后修復與再生的關鍵技術和策略;研究組織工程關鍵因素及其調控機制,為創傷修復和工程化組織的臨床應用提供理論指導。7.高原低氧環境的快速習服與長期適應機制研究研究高原低氧適應的多途徑誘導與多方向轉歸規律,闡明低氧習服與適應生理性與遺傳性機制,提出改善高原低氧環境引發急、慢性損傷的干預措施。8.前列腺癌發病機制與干預的研究緊密結合臨床,研究前列腺癌發病不同階段的蛋白質修飾、代謝產物、轉錄組與基因組的動態變化特點,揭示其功能與調控的機理;研究激素相關的信號轉導、調控網絡以及發病不同階段的表觀遺傳變化與分子機制;發現和鑒定中國人群特異性的早診、治療和預后等相關生物標志,為發展臨床診療新策略提供理論基礎。中醫理論專題1.基于臨床的方劑配伍規律選擇療效確切的方劑,通過臨床與實驗研究,詮釋藥性、“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方劑配伍理論的科學內涵,建立完善方劑配伍的新方法,研究新方法與方劑配伍的相關性及應用規律,為臨床組方用藥提供科學依據,為國家重大新藥創制提供理論、思路、方法和技術指導。2.基于臨床的經穴特異性規律及其影響因素以針灸臨床療效確切的病證為載體,結合臨床深入系統研究經穴特異性,闡明經穴效應特異性的基本規律,揭示其生物學基礎和科學內涵,探討其關鍵影響因素的特點和作用機制,為針灸臨床合理選穴配方提供科學依據。3.基于微血管病變性疾病的血脈瘀阻相關理論針對微血管病變導致的影響健康的重大疾病,結合臨床與實驗,研究血脈瘀阻相關理論的科學內涵、變化規律、作用機制。探討血脈瘀阻相關理論與微血管病變性疾病的相關性,闡明相關疾病防治原理和方藥的物質基礎與作用機理。重要傳染病基礎研究專題1.重要病原菌與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的研究以典型胞內病原菌為模型,研究其侵入免疫相關細胞及在胞內生存過程中,與宿主成分相互作用及其干擾宿主重要信號通路和免疫系統關鍵分子的致病機制,為傳染病的防治奠定基礎。2.動物重要細菌病原的功能基因組與分子致病機制開展奶牛結核、豬鏈球菌等人畜共患細菌病原和副豬嗜血桿菌等動物重大細菌病原的基因調控網絡、蛋白互作,病原與宿主互作及其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的機制研究。為新功能基因的發掘、新藥靶標發現奠定基礎。3.病毒與細胞相互作用導致炎癥的基礎研究選擇部分在我國流行的重要病毒,研究病毒感染導致的炎癥反應規律,研究病毒和宿主細胞編碼的基因產物及非編碼RNA對炎癥反應的調控機制。4.病毒持續性感染的分子機制研究選擇部分在我國流行的重要病毒為模型,深入研究病毒基因產物在調控持續性感染形成和維持中的作用,發現持續性感染形成和維持中關鍵性的宿主分子或調控元件,探索病毒持續性感染再激活的分子機理,同時比較研究不同持續性感染的病毒在上述方面的差異性和相似性并探索控制持續性感染的新策略。綜合交叉領域1.人工合成生物體系與生物制造新功能人造生命器件及集成,基因組學的網絡分析;基因(組)的精細合成原理和技術;重大生物基產品的合成新途徑。2.城市交通與災害的基礎研究超大城市、大城市或城鎮密集地區綜合交通體系的基礎理論與實證研究;以城市典型災害(如重大火災)為對象,研究其致災機理、減災途徑及防控預警。3.對地觀測與深空探測基礎科學與關鍵技術空間信息感知認知與自動轉化理論和科學計算方法;對空探測基準與測控通信的基礎理論;地球系統參數反演的研究及重大地質災害遙感建模。4.涉及飛行器的綜合交叉研究大型客機減阻、氣動噪聲抑制、艙內環境控制的科學問題;飛行器結構多功能設計與控制;一體化機載電子系統及其可靠性、安全性設計的科學問題。5.過程工程的高效、節能、減排科學問題結合典型的物質轉化工業過程,從系統整體行為研究高效、節能、減排的共性、規律性科學問題,提供具有應用前景的集成優化理論和新技術。6.科學儀器與實驗新技術研究研究生命科學與臨床醫學中綜合性、特異性、高分辨、高靈敏的先進醫學影像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生命科學與臨床醫學中檢驗、檢疫、快速診斷的新理論、新分析鑒別技術和新檢驗方法。7.與生命科學交叉的前瞻性研究環境科學、語言科學、食品科學等與生命科學及人體健康相交叉的前瞻性研究。8.服務于社會的多領域交叉的基礎研究針對國家重大的社會安全、文化遺產保護等突出問題,進行多學科領域交叉融合與集成研究。針對社會安全問題,提供具有普適性的信用評分的機制、原理,處理新方法與新體系;解決文化遺產保護鑒定中的關鍵科學問題,提供新方法與新技術。重要科學前沿領域重點支持經過自然科學基金等前期培育取得重要進展,應用前景較為明朗,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學前沿研究;基于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開展的前沿科學研究;基于重大國際合作計劃開展的基礎科學前沿研究;其他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學前沿交叉綜合研究。例如:科學和技術中跨尺度問題的數學理論和方法,高通量中子散射在凝聚態物理和新型材料方面的前沿研究,高分子非晶液-固轉變的基本問題研究,南極天文和時間,地史時期全球重大環境演變對陸相生態系統的影響,認知的基本單元,細胞內分子機器體系的多級圖譜構建等。2010年度人口與健康領域1.物理和化學有害環境因素的危害機理及防護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物理和化學等有害環境因素對人體、人群及人類遺傳作用的生物學基礎和危害機理,為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2.動脈粥樣硬化發病機制及其診治與干預的基礎研究采用系統生物醫學觀念和手段,結合臨床研究,闡述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和轉歸的規律與調控機制,研究血管重塑和斑塊不穩定的機理,分析致病的內外環境危險因素,為早期診治與干預手段提供新思路、新策略。3.人類重大代謝性疾病機理研究緊密結合臨床和流行病學工作基礎,針對一種常見、高發的人體代謝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深入研究其病理生理過程的變化,闡明發病的分子機理,探討遺傳、環境及營養因素對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為干預和防治的新措施提供理論基礎。4.老年神經變性病發病機制與干預的基礎研究以1種常見的老年神經變性病為主要研究對象,圍繞神經元選擇性、進行性變性死亡的科學問題,探討老化、遺傳和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神經元漸進變性的分子機理,為老年神經變性病預警、早診和治療提供新策略。5.惡性腫瘤發生、發展的細胞表觀遺傳機制針對1-2種惡性腫瘤,分析細胞癌變的微環境和表觀遺傳因素,研究癌變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細胞重編程分子機理和調控網絡,探索控制細胞癌變與轉移的表觀遺傳機制。6.病毒致癌機制與干預的基礎研究選擇1-2種癌癥為主要對象,結合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致瘤病毒、環境、以及宿主遺傳因素的交互作用,闡明相關腫瘤的發病機制,發現診斷和治療新靶點,為提高病毒相關腫瘤的治愈率、降低發病率奠定基礎。7.神經損傷修復與功能重建的基礎研究應用現代生物學技術等手段,研究神經損傷、再生修復與功能重建過程中的分子調控機制、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等的生物功能,探討其臨床干預新策略,為神經組織的再生修復和功能重建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指導。8.常見、高發的眼病或耳鼻咽喉疾病發病機制及干預的基礎研究以一種常見高發的眼病(如近視)或者耳鼻咽喉病(如耳聾)為主要對象,結合臨床工作,研究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發生機制、遺傳與環境影響因素及其并發癥,為發展新的防護和干預措施、降低發生率、防止并發癥提供理論基礎。中醫理論專項1.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臟象理論研究肝藏血、主疏泄等臟象理論,系統闡明其基本科學內涵,揭示相關疾病從肝論治臨床療效產生的機制和規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臟象理論。2.常見病針灸治療機制及理論以臨床針灸療效確切、診斷和評價指標明確的一種常見病為切入點,研究經絡腧穴療效機制及理論,系統挖掘整理經絡腧穴理、法、術、效規律,闡明生物學基礎和作用機制。3.中藥“十八反”配伍理論關鍵科學問題系統研究“十八反”藥物配伍關系,闡明其相互作用、配伍關系、宜忌條件以及化學本質和生物學基礎,揭示中藥“十八反”的科學實質。4.中醫健康狀態認知理論系統整理、總結中醫原創思維方法體系及其科學內涵;研究中醫健康狀態認知理論,探索建立適合于中國人的中醫健康辨識方法。重要傳染病專項1.重要病原體致病機制的研究以EV-71等腸道病毒、志賀氏痢疾桿菌和梅毒螺旋體等為研究對象,圍繞病原體致病機制,開展病原體變異流行規律及毒力基因(蛋白)的調控等研究,為相關傳染病的防治提供基礎。2.動物重大病毒病病原免疫與致病的分子機制研究針對口蹄疫、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動物流感、豬瘟、傳染性法氏囊病、狂犬病等,開展病毒變異規律、病毒共感染的協同致病機制、病毒誘導的免疫抑制及免疫逃逸的機制等研究,為疫病控制策略和疫苗、診斷技術及新型藥物的開發提供依據。3.重要病毒跨種間感染與傳播致病的分子機制研究以狂犬病毒、登革熱、腦炎病毒、新型冠狀病毒、高致病性禽(豬)流感等為對象,開展病毒的生態分布、分子變異和進化規律、病毒跨種間感染的分子基礎等研究,闡明新發病毒病跨種間傳播的分子基礎,為我國新發傳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學支撐。4.病毒潛伏感染的分子機制以人巨細胞病毒、EB病毒、卡波氏肉瘤病毒等為研究對象,圍繞病毒潛伏感染機制,開展病毒潛伏感染的表觀遺傳調控、病毒潛伏感染與神經系統病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研究,為控制病毒潛伏感染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2009年度人口與健康領域1.系統生物醫學為基礎的復雜性狀疾病的轉化研究系統整合疾病“組學”與臨床研究工作,深入開展1-2種復雜性狀疾病發生發展的分子機理、生化通路及調控網絡研究,發現和鑒定新的特異性分子標記物和藥物靶標,為發展創新性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技術提供理論依據。2.惡性腫瘤發生及其早期防治的基礎研究應用我國常見癌癥高發現場和臨床病例資源,研究1-2種惡性腫瘤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發生發展的分子機理,尋找高危人群易患性的相關基因及其生物標志,為癌癥預防、早診和早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3.先天性心臟病發生、發展和干預的基礎研究結合臨床實踐,研究先天性心臟缺陷的發生、發展分子機理,闡明其發病的環境和遺傳因素,發現和鑒定預警、預后等相關生物標志,開展臨床干預,為早期預警、及時干預、有效修復心肌損傷提出新策略。4.重要精神或神經系統疾病發生和防治的基礎研究采用“組學”與表觀遺傳學等現代生物學技術,以一種疾病為主多層次研究疾病發生的分子機理,結合疾病的診斷和個體化治療臨床實踐,為疾病的預警、干預和防治新策略提供理論依據。5.物理和化學有害環境因素的危害機理及防護研究物理和化學等有害環境因素對人體、人群及人類遺傳作用的影響和危害機理,為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6.炎癥及其相關重大疾病過程中細胞間相互作用的信號轉導機制及其應用研究針對炎癥及其重大疾病相關細胞的粘附、極性形成、定向遷移等細胞生物學現象的變化,從多個層次研究其疾病過程中的細胞間相互作用,闡釋相關的信號轉導與調控機制,尋找新的藥物靶點,為疾病診治的新策略提供理論依據。7.動物肽類毒素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采用現代生物學技術研究我國特有產毒動物多肽類毒素,探明其結構、功能、作用靶位及作用機制,挖掘具有重要藥用前景的多肽毒素,并為其臨床應用奠定理論基礎。8.基因靶向治療的應用基礎研究圍繞基因治療的靶向性,研究病毒和非病毒載體的靶向導入、選擇性表達調控、定點整合及原位修復、基因沉默等基因靶向治療的基礎理論問題,為發展國內基因治療的臨床應用提供科學支撐。中醫理論專項1.基于“腎藏精”的臟象理論基礎研究采用現代生物學方法,結合臨床實踐,開展中醫腎精命火臟象理論的研究,闡明其理論的基本科學內涵,揭示相關疾病從腎論治臨床療效產生的內在規律,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中醫臟象理論,為提高臨床療效提供理論依據。2.確有療效的經穴效應相關基礎研究從已經發現并被肯定的經絡穴位臨床效應(非鎮痛類)入手,開展經脈現象的生物學基礎研究和針刺手法量化的基礎研究。揭示經絡穴位功能相關科學內涵,同時揭示針刺手法規律,明確針刺量效關系,解釋其產生的機制、原理以指導臨床提高診斷與治療水平。3.以量效關系為主的經典名方相關基礎研究選擇3-4個確有療效且藥味較少的經典名方,運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基礎與臨床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式,闡明方藥量效關系及其關鍵影響因素,總結提煉基于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的中醫方藥劑量理論,為臨床合理選擇劑量、安全有效地用藥提供科學支撐和理論依據。重要傳染病基礎研究專項1.重要食源性寄生蟲病的基礎研究針對弓形蟲、隱孢子蟲及廣州管圓線蟲等我國流行與危害較嚴重的食源性寄生蟲開展治病機制及免疫機制等方面的研究,為疾病的防、診、治和應對由其引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提供基礎,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支撐。2.重要病毒的入侵機制研究選擇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并分別代表I、II、III型膜融合蛋白的冠狀病毒、乙型腦炎病毒和皰疹病毒等為主要研究對象,利用病毒學和結構生物學等手段,開展病毒膜蛋白與細胞受體的相互作用及其結構基礎、膜融合及內吞的分子機理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病毒入侵的機制及規律,為病毒性傳染病的疫苗研制和藥物設計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3.布魯氏菌病、斑點熱和無形體病的流行特征及其致病機制研究針對當前我國發病和流行較嚴重的人獸共患病布魯氏菌病、斑點熱和無形體病,開展流行特征及其病原的致病機制研究,為人獸共患細菌病的深入研究與防治提供理論依據。布魯氏菌側重病原學與流行病學、功能基因與蛋白、感染與致病機制的研究;斑點熱立克次氏體研究側重于中國流行株的變異特征及其與宿主相互作用機理研究;無形體側重于病原體分離鑒定和流行特征的研究。同時,開展利用遺傳地理時空模型預測H5N1禽流感病毒的傳播及控制策略研究。2008年度人口與健康領域腫瘤發生和轉移的分子調控機制以腫瘤早期發現和臨床治療為目標,開展腫瘤發生和轉移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以及腫瘤血管生成與抑制和腫瘤干細胞等研究。腦血管疾病發生和防治的基礎研究 研究與腦卒中等重大腦血管疾病相關的遺傳、分子、細胞和營養代謝機制,為腦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呼吸系統疾病與損傷的基礎研究研究病原菌引起的傳染性呼吸系統疾病或與環境遺傳因素相關的呼吸系統功能障礙、損傷等疾病的易感性、免疫應答和發病機理,尋求防治的新方法。精神依賴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針對成癮性藥物和毒品等精神活性物質導致的精神依賴現象,探求其發生、發展及難以戒除的神經生物學機制。基于細胞信號轉導網絡的重大疾病機理研究在細胞信號轉導通路間的相互作用研究的基礎上,探討細胞信號轉導網絡調控異常引起疾病的機理,提出重大疾病診治的新策略和新靶點。具有成為創新藥物前景的生物活性物質的研究 從我國特有的藥物資源入手,深入系統地研究具有成為創新藥物前景的動物、植物與微生物中的有效活性物質,建立相應的天然產物藥物資源庫,從中發現并進行結構功能研究,為發展創新藥物奠定科學基礎。7.物理和化學有害環境因素的危害機理及防護研究物理和化學等有害環境因素對人體、人群及人類遺傳作用的生物學基礎和危害機理,為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8.臟器移植的免疫學應用基礎研究研究器官移植后慢性失功免疫學分子機制,移植后感染及原發病的復發機制及干預,篩選療效明確的個體化免疫抑制方案。9.重要傳染病基礎研究專項(1)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防治的基礎研究重點開展丙型肝炎病毒侵犯宿主細胞分子機制、丙型肝炎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進行病毒蛋白翻譯及基因組復制和引起致病的機制、感染過程中丙型肝炎病毒誘生和逃逸機體免疫應答及免疫系統對病毒進行識別及清除機制的研究,初步探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宿主細胞以及宿主限制病毒感染的分子機制,為研制有效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提供新的理論基礎和思路。(2)重要致病性細菌微進化的研究以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致病細菌為研究模型,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等手段,研究病原菌與環境、宿主相互作用的適應性進化,分析不同年代和不同來源病原菌的基因組多態性,建立多態性基礎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和揭示病原菌基因變異和微進化的規律。10.中醫理論專項(1)“肺與大腸相表里”臟腑相關理論的應用基礎研究根據中醫臟腑相關理論,選擇“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指導下臨床療效確切的病證,運用臨床研究、實驗研究等多種傳統與現代研究方法,多角度闡明“肺與大腸相表里”的內在聯系與協調機制,揭示療效產生的內在規律,深化對肺與大腸之間表里、升降等功能的認識,進一步發展和創新中醫臟腑相關理論,提升其臨床應用價值。(2)確有療效的有毒中藥科學應用關鍵問題的基礎研究選擇《藥典》和本科教材中的有毒中藥,對其與毒性相關的物質基礎、毒效、藥效、中毒機理和科學應用(加工、炮制、用量、用法、配伍減毒、辨證準確)等重點內容,運用傳統與現代的方法開展研究,揭示其科學內涵,繼承創新中藥藥性理論,為臨床安全有效的應用這些有毒中藥提供科學支撐和新的理論依據。(3)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與應用規律研究運用傳統與現代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灸法的理論內涵與作用機制,包括灸法理論的科學內涵研究、灸法的溫熱刺激效應機制研究、艾蒿及其他施灸輔助材料的藥物效應機制研究等;從灸法的臨床現象提煉出理論規律,定性定量研究灸材、灸法、灸量和施灸部位,與灸效之間的效應機制,探索建立灸的量效關系和應用規律的技術平臺,為灸法臨床療效的提高提供理論支撐和科學依據。(4)中藥成、驗方的現代臨床實驗研究從中醫藥基本理論出發,按照循證醫學主要原則,在制定嚴格藥材、制劑等質量標準的條件下,對一種已有很好臨床基礎的中藥成方或驗方(不超過5味藥材為宜)進行多中心現代臨床實驗研究,為中藥國際化奠定基礎。2007年度人口與健康領域1.我國重大出生缺陷的發生機理與防控基礎研究針對我國發生率高、危害重大的出生缺陷,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的資料,從基因與環境影響(化學、物理、生物等)兩方面開展系統深入研究,闡明它們的發生機理,為發展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學基礎。2.心臟疾病發病機制的基礎及早期干預的研究研究心臟疾病中心力衰竭和重要心律失常疾病發病的分子機理,尋找與確證早期診斷生物標志物,為疾病早期診斷、干預以及治療的新思路奠定基礎。3.我國重要致盲疾病的發病機制及防治研究根據重要致盲眼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從分子水平研究重要致盲眼病的發病機理,探索新的防治思路和方法,為提高疾病的防治水平提供理論基礎和新手段。4.我國重要精神疾病防治基礎研究針對憂郁癥與精神分裂癥,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的資料,從基因與環境影響兩方面開展系統深入研究,闡明它們的發生機理,為發展有效的防控與治療方法與措施提供理論基礎。5.免疫識別與免疫調節的基礎研究研究機體免疫系統對于重要抗原的識別以及免疫應答調控的細胞和分子機制,闡述免疫識別和免疫調節相關分子的結構特點及其相互作用機制,研究免疫反應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組成基礎,為重要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性疾病等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6.重要有害環境因素的危害機理與防治基礎研究研究有害環境因素如電磁輻射等對人體的生物效應、發生危害的機理,為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7.我國特有資源藥物的基礎研究從我國特有的真菌藥物資源或動植物毒素出發,加速認識和挖掘我國天然藥用資源,研究真菌次生代謝產物或毒素多肽的作用機理,并進而進行分子改造與修飾,為發展重大原創性藥物奠定科學基礎。8.重要傳染病基礎研究專項乙型肝炎重癥化臨床監測及防治的基礎研究。重點開展乙型肝炎病毒分子病毒學與重癥肝炎的致病機制、乙型肝炎重癥化的臨床轉歸與分子遺傳、重癥乙型肝炎肝細胞損傷的免疫機制以及重癥乙型肝炎臨床病程的監測,初步闡明乙型肝炎重癥演變發病的機制及相關因素,提出乙型肝炎重癥化的主要監測指標和評估體系。腸道微生態與感染的基礎研究。重點開展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腸道菌群生態失衡的分子機制、腸道微生態變化與感染性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及機制、常見的腸源性感染細菌移位的分子機制以及微生態調節防治感染的分子機制,通過腸道微生態與人體感染性疾病的關系研究,探明誘發腸道微生態失衡與感染性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提出感染微生態防治的新方法。瘧疾、血吸蟲等重大熱帶病防治基礎研究。重點開展日本血吸蟲、瘧原蟲等病原體耐藥機制、抗原變異規律、與蚊媒和宿主相互作用的關鍵因子及其在疾病發生發展、傳播和免疫應答中的作用機制研究,闡明日本血吸蟲和瘧原蟲的致病機制,為重大熱帶病防治技術的突破提供理論支撐。艾滋病防治新途徑研究。以目前成熟的馬傳染性貧血疫苗為基本模型,重點開展慢病毒基因組變異、強毒株與疫苗株毒力差異及免疫原性差異等研究,闡明艾滋病等慢病毒的毒力變異機理和免疫逃逸、機體保護性免疫等機制,為進一步開展艾滋病疫苗研究提供理論依據。9.中醫理論專項基于臨床的針麻鎮痛的基礎研究。選擇針麻臨床的適宜病證,堅持中醫針灸理論指導,在肯定針麻臨床優勢的基礎上,圍繞針刺麻醉中鎮痛這一關鍵環節,運用傳統與現代研究的方法,開展針麻鎮痛的中醫理論(如穴位特異性、選穴規律、針刺麻醉方法等)及作用機制的研究,闡明針麻鎮痛的理論依據和科學內涵,為針麻臨床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中藥性味功效相關理論的基礎研究。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多學科手段和方法,以中藥性味理論為核心,開展包括性味、歸經、升降沉浮等在內的與中藥的安全性、有效性密切相關的關鍵問題的基礎研究,重點研究藥性的物質基礎、治療過程中所體現的藥效作用及其運用規律,揭示中藥藥性理論的科學內涵,為中藥新藥的創制和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提供理論依據。基于中醫特色療法的理論基礎研究。選擇確有療效、有較好推廣應用和研究基礎、但尚未納入正規中醫院校教材的中醫特色療法,結合臨床開展理論基礎研究,以期提出新觀點、新學說,豐富或完善其理論內涵,為發展中醫臨床治療的新方法提供理論依據。2006年度人口與健康領域1.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機理、診斷、治療與預防的基礎研究(1)重大血管性疾病發病機制和防治的基礎研究。圍繞動脈粥樣硬化及其血管損傷并發癥的發病和防治機制研究,為國家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學依據。(2)II型糖尿病發病機理。研究“胰島素抵抗”的遺傳與環境機理。通過代謝組學等研究揭示II型糖尿病發生與發展規律,為II型糖尿病防治的新方法與新途徑奠定基礎。2.人口安全、計劃生育與生殖健康的基礎研究生育調節及其相關重要疾病。從精、卵發生與成熟,受精以及胚胎著床入手,開展人類生育調節與生殖控制分子機理以及生殖相關重要疾病的基礎研究。3.環境有害因素對健康影響的理論研究與生物安全低氧、嚴寒等環境因素損傷機理與干預措施。研究細胞對惡劣環境因素的感知及其損傷信號在細胞內的轉導,闡述損傷與適應的機制,建立預警—預防—診斷—治療一體的干預體系。4.衰老的機制與干預的基礎研究研究細胞與器官衰老的機制,建立中國老年人個體化生物學衰老的評價體系,尋找通過藥物或調節機體內環境來延緩衰老的途徑。5.重要傳染病基礎研究專項主要支持艾滋病毒生物學和免疫應答機制、感染與免疫的基礎研究、動物細菌性疾病致病機理、禽流感和流感相關基礎研究等方向的研究。6.中醫理論專項(以課題形式申報,詳見申報要求和說明)(1)基于臨床的經穴特異性基礎研究。主要包括經穴的特異性效應和影響效應產生的關鍵因素研究,開展多學科協助,為臨床循經取穴提供科學依據。(2)中醫辨證論治療效評價方法的基礎理論研究。主要包括確證系統化中醫治療方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