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國人民銀行_第1頁
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國人民銀行_第2頁
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國人民銀行_第3頁
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國人民銀行_第4頁
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國人民銀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24年2月8日內容摘要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國民經濟回升向好,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轉型升級成效顯著,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中國人民銀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適時強化逆周期調節,統籌把握總量與結構、數量與價格、內部與外部均衡,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一是加大貨幣信貸支持經濟力度。全年兩次降準釋放長期資金超1萬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超額續作2.5萬億元,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多次召開金融機構座談會,引導信貸總量適度、節奏平穩,增強貸款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二是降低融資成本激發有效需求。兩次下調政策利率,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等市場利率下行。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穩定銀行負債成本。調整優化住房信貸政策,引導商業銀行有序降低存量首套房貸利率。三是優化資金供給推動結構轉型。出臺金融支持民企的指導性文件,落實支持科技型企業融資行動方案;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2500億元,延續實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碳減排支持工具,增加抵押補充貸款(PSL)額度5000億元,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流向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四是穩定匯率兼顧內外均I衡。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適時上調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發揮外匯自律機制作用,強化預期引導,調節外匯市場供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五是處置重點領域風險保障金融穩定。加強金融風險監測評估,穩妥處置重點區域和重點機構風險。有序推進金融支持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化解。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建設。總體看,2023年貨幣政策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為經濟回升向好營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貨幣信貸保持合理增長,年末人民幣貸款余額達237.6萬億元,廣義貨幣(M2)、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分別增長9.7%和9.5%;全年新增貸款22.7萬億元,同比多增1.3萬億元。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年末普惠小微貸款和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分別增長23.5%和31.9%;民營企業貸款同比增長12.6%,較上年末高1.6個百分點。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12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75%,較上年同期低0.22個百分點,持續創有統計以來新低;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97%,較上年同期低0.29個百分點,超過23萬億元存量首套房貸款利率平均下調0.73個百分點,每年減少借款人利息支出約1700億元。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預期收斂,保持基本穩定,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收盤價7.0920,較本輪低點升值逾3%。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市場空間廣闊、產業體系完備、物質技術基礎雄厚、人才紅利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具有良好支撐,但也要看到,當前全球經濟復蘇動能分化,發達經濟體政策調整、地緣政治沖突等不確定性上升,國內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II一些困難挑戰。綜合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下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優化金融服務,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合理把握債券與信貸兩個最大融資市場的關系,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引導信貸合理增長、均衡投放,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加強政策協調配合,有效支持促消費、穩投資、擴內需,保持物價在合理水平。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支持采取債務重組等方式盤活信貸存量,提升存量貸款使用效率。堅持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抓好金融支持民營經濟25條舉措落實,加大對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的金融支持力度。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綜合施策、穩定預期,防范匯率超調風險,防止形成III單邊一致性預期并自我強化,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IV目錄第一部分 貨幣信貸概況 1一、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1二、金融機構貸款合理增長,貸款利率處于歷史低位 2三、貨幣供應量與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7四、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9第二部分 貨幣政策操作 11一、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 11二、超額續作中期借貸便利 12三、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 13四、繼續完善宏觀審慎制度和管理框架 14五、發揮貨幣政策的結構優化作用 15六、提升信貸政策的結構引導效能 16七、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 18八、深化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 20九、防范化解處置金融風險 21十、提升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服務能力 22第三部分 金融市場運行 25一、金融市場運行概況 25二、金融市場制度建設 31第四部分 宏觀經濟分析 37一、世界經濟金融形勢 37二、中國宏觀經濟形勢 41第五部分 貨幣政策趨勢 49一、中國宏觀經濟金融展望 49二、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 51V專欄專欄1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3專欄2利率自律機制十年: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保障..........................................19專欄3穩步推進央行間雙邊本幣互換..................................................................23專欄4進一步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32表表12023年人民幣貸款結構..................................................................................3表22023年分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情況..............................................................3表32023年12月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情況................................................5表42023年1~12月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區間占比..................................5表52023年1~12月大額美元存款與美元貸款平均利率..................................6表62023年人民幣存款結構情況..........................................................................7表72023年社會融資規模......................................................................................8表82023年銀行間外匯即期市場人民幣對各幣種交易量................................23表92023年金融機構回購、同業拆借資金凈融出、凈融入情況....................26表102023年利率互換交易情況..........................................................................27表112023年各類債券發行情況..........................................................................28表122023年末主要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及占比情況..........................................30表13主要發達經濟體宏觀經濟金融指標...........................................................38圖圖1貨幣市場利率走勢...........................................................................................2圖2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速.........................................8圖3經常項目人民幣收付金額按月情況.............................................................10圖4銀行間市場國債收益率曲線變化情況.........................................................28VI第一部分 貨幣信貸概況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人民銀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強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信貸結構不斷優化,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為經濟回升向好營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一、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2023年,人民銀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降準、再貸款再貼現、中期借貸便利(MLF)和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方式精準有力投放流動性,3月、9月兩次降準各0.25個百分點,合計釋放長期流動性超1萬億元。持續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圍繞央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利率平穩運行,為推動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流動性環境,也為四季度增發國債和地方政府再融資債券順利發行提供了有力保障。2023年末,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為2.1%,比上年末高0.1個百分點,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1(%)432102023/1 2023/2 2023/3 2023/4 2023/5 2023/6 2023/7 2023/8 2023/9 2023/10 2023/11 2023/12銀行間市場存款類機構以利率債為質押的7天期回購加權平均利率(DR007)數據來源:中國貨幣網。圖1 貨幣市場利率走勢二、金融機構貸款合理增長,貸款利率處于歷史低位信貸總量合理增長。2023年一季度,受疫情放開及季節性規律等因素影響,信貸投放有所加快,人民銀行著力引導金融機構貸款投放總量適度、節奏平穩。進入二季度,市場信心和預期偏弱、信貸有效需求不足,人民銀行加強逆周期調節,著力引導金融機構保持信貸均衡投放,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四季度,人民銀行統籌考慮歲末年初信貸投放節奏,及時召開金融機構座談會,平滑貸款增長,當季信貸投放好于市場預期。2023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為242.2萬億元,同比增長10.1%,比年初增加22.2萬億元,同比多增1.5萬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37.6萬億元,同比增長10.6%,比年初增加22.7萬億元,同比多增1.3萬億元。信貸結構持續優化。2023年末,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13.6萬億元,在全部企業貸款中占比為75.8%。制造業中長期2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1.9%,比全部貸款增速高21.3個百分點。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3.5%,比全部貸款增速高12.9個百分點;普惠小微授信戶數6166萬戶,同比增長9.1%。表12023年人民幣貸款結構單位:億元12月末余額同比增速當年新增額人民幣各項貸款237590510.6%227463住戶貸款8009215.7%43261企(事)業單位貸款155423213.0%179074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774840.1%1928境外貸款1300532.8%3200注:企(事)業單位貸款是指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表2 2023年分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情況單位:億元當年新增額中資大型銀行①129274中資中小型銀行②98218小型農村金融機構③26363外資金融機構-244注:①中資大型銀行是指本外幣資產總量大于等于2萬億元的銀行(以2008年末各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為參考標準)。②中資中小型銀行是指本外幣資產總量小于2萬億元的銀行(以2008年末各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為參考標準)。③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專欄1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要不斷深化對金融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切實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理念、能力和質效。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加快推進,要求信貸高質量投放。一方面,新動能貸款持續較快增長,占比穩步提升。2018年以來,普惠小微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綠色貸款等增速持續高于全部貸款增速。目前,我國各項再貸款工具已實現對“五篇大文章”領域的基本覆蓋,將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3- -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合理的融資需求。另一方面,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傳統動能貸款增勢趨緩,占比逐漸下降。過去幾年,我國每年20萬億元新增貸款中,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臺占了很大比重。隨著我國房地產發展模式重大轉型、地方債務風險防范化解,這兩塊貸款需求都明顯下降。上述兩個方面合在一起,雖然總的增速可能較過去有所回落,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是顯著提升的。存量和增量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要更多注重盤活低效存量金融資源。目前,我國人民幣貸款余額超過230萬億元,是每年增量的10倍,需要更加注重處理好總量與結構、存量與增量的關系,盤活低效存量、不良貸款核銷、在社會融資總量中持續提升直接融資占比等,這些因素也會對今后信貸和融資增長帶來積極影響。比如說,盤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雖然不體現為貸款增量,但使用金融資源的主體效率提高,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再比如,為維持商業銀行穩健經營而加大不良貸款核銷,會給貸款增長施加壓力,但核銷的貸款資金仍對實體經濟有支持作用,且已納入社會融資規模的統計。還比如,先進制造、科技創新、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這些新動能領域與直接融資的金融支持模式更為適配,也會對貸款形成良性替代。要減少對月度貨幣信貸高頻數據的過度關注。我國貸款增量存在比較明顯的季節特征。從歷年統計數據看,一季度尤其是1月新增貸款會多一些,4月、7月、10月則是貸款小月,這些季節性規律主要與銀行內外部考核以及融資需求特征有關,要客觀看待。比如,我國俗語常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不少經營主體都會追求“開門紅”,大的項目一般也在年初開工建設,還有年初的春耕備耕,春節前的工資發放,這些都會有季節性影響。為應對疫情沖擊,近幾年宏觀政策“靠前發力”,一季度貸款也進一步增多。應當看到,經濟回升向好需要穩定、持續的信貸支持,關鍵是把握好“度”,平抑不正當競爭、“沖時點”等不合理的信貸投放,而不是改變金融機構信貸投放正常的季節規律,更好地促進信貸投放節奏與實體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相匹配。總體看,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合理評價金融支持的力度,要解決好“看什么”的問題。高質量發展階段,評判經濟發展不只是看經濟增速,評判金融支持也不能“唯信貸增量”。要多看利率下降的成效,社會融資成本穩4中有降,說明了實體經濟信貸需求被合理滿足;要多看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更好反映金融資源對實體經濟有效需求的滿足程度;要多看涵蓋直接融資的社會融資規模,或者拉長時間觀察累計增量、余額增速等,更全面看待貨幣金融條件。下一步,穩健的貨幣政策將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強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帶動整體利率水平下行,保持信貸合理增長、均衡投放,同時,著力提升貸款使用效率,通過部分貸款到期回收后轉投更高效率的經營主體、優化新增貸款投向、推動必要的市場化出清,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好支撐。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持續處于歷史低位。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有效發揮,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2023年12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為3.45%和4.20%,分別較上年12月下降0.2個和0.1個百分點。12月,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83%,同比下降0.31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35%,同比下降0.22個百分點,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75%,同比下降0.22個百分點,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持續提升。12月一般貸款中利率高于LPR的貸款占比為52.48%,利率等于LPR的貸款占比為5.64%,利率低于LPR的貸款占比為41.89%。表3 2023年12月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情況單位:%12月比9月變化同比變化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83-0.31-0.31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4.35-0.16-0.22其中: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75-0.07-0.22票據融資加權平均利率1.47-0.33-0.13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97-0.05-0.29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表4 2023年1~12月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區間占比5單位:%加點月份減點LPR小計(LPR,[LPR+0.5%,[LPR+1.5%,[LPR+3%,LPR+5%LPR+0.5%)LPR+1.5%)LPR+3%)LPR+5%)及以上1月37.386.2856.3416.6519.0610.225.704.722月37.606.0256.3816.3216.8410.286.546.403月36.966.8856.1617.1017.5710.576.184.744月36.626.2057.1815.5417.1811.147.086.245月36.285.5258.2013.9816.7911.717.987.746月37.745.5956.6717.7917.3110.816.094.687月37.055.1357.8216.6016.4310.447.127.238月35.764.9259.3217.0816.4010.757.577.519月37.375.6257.1116.7016.8810.626.716.1910月37.345.1557.5114.9215.8311.437.437.9011月38.435.7755.8014.6016.3911.377.016.4412月41.895.6452.4813.7016.1510.976.345.33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外幣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均有所上升。2023年12月,活期、3個月以內大額美元存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2.23%和4.70%,分別較上年12月上升1.03個和1.04個百分點;3個月以內、3(含)~6個月美元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5.81%和5.80%,分別較上年12月上升0.78個和0.81個百分點。表52023年1~12月大額美元存款與美元貸款平均利率單位:%大額美元存款美元貸款月份3個月3(含36(含61年以3個月3(含36(含61年以活期個月)個月)1年個月)~6個月)1年以內上以內上~6個月~12個月個月~12個月1月1.253.994.625.345.464.964.915.125.105.535.992月1.424.185.105.515.505.445.085.235.395.465.583月1.644.235.025.535.675.545.255.335.115.345.864月1.764.505.295.494.915.725.395.475.495.645.625月1.784.634.655.685.635.645.555.465.525.395.986月1.654.465.295.635.475.755.685.635.465.415.717月2.134.445.125.505.525.285.685.665.595.315.658月2.194.374.575.455.455.255.725.145.305.345.469月2.264.505.205.345.585.395.885.495.455.426.34610月2.294.565.345.424.765.465.995.735.605.445.7911月2.194.614.694.754.855.375.855.805.595.516.3412月2.234.705.335.495.395.305.815.805.515.826.36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存款增加較多。2023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為289.9萬億元,同比增長9.6%,比年初增加25.4萬億元,同比少增3978億元。人民幣存款余額為284.3萬億元,同比增長10.0%,比年初增加25.7萬億元,同比少增5101億元。外幣存款余額為7978億美元。比年初減少561億美元,同比少減869億美元。表62023年人民幣存款結構情況單位:億元12月末余額同比增速當年新增額人民幣各項存款284262310.0%257416住戶存款136989513.8%166655非金融企業存款7877565.5%42235機關團體存款3532617.1%22836財政性存款5793715.8%7924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2552447.2%16386境外存款185319.1%1380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三、貨幣供應量與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貨幣總量合理增長。2023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292.3萬億元,同比增長9.7%。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68.1萬億元,同比增長1.3%。流通中貨幣(M0)余額為11.3萬億元,同比增長8.3%。全年現金凈投放8815億元,同比少投放5047億元。714%M2同比增速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速1312111098762018-122019-032019-062019-092019-122020-032020-062020-092020-122021-032021-062021-092021-122022-032022-062022-092022-122023-032023-062023-092023-12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圖2 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速社會融資規模平穩增長。初步統計,2023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78.1萬億元,同比增長9.5%。2023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5.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4萬億元。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人民幣貸款保持合理增長。2023年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22.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2萬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62.4%。二是政府債券融資同比多增,企業債券融資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均同比少增。2023年政府債券凈融資9.6萬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分別為1.6萬億元、7931億元。三是表外融資有所恢復。2023年委托貸款同比少增3380億元,信托貸款同比多增7579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同比少1627億元。四是貸款核銷力度較大。2023年貸款核銷增加1.1萬億元,同比多增291億元。72023年社會融資規模82023年12月末2023年存量同比增速增量同比增減(萬億元)(%)(億元)(億元)社會融資規模378.099.535587534080其中:人民幣貸款235.4810.422224011803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1.66-10.2-22063048委托貸款11.270.2199-3380信托貸款3.94.215767579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2.49-6.7-17841627企業債券31.110.316254-4254政府債券69.79169604524817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11.437.57931-3826其他融資10.733.13211-5257其中:存款類金融機構資產支持證券1.36-31.6-6277-4415貸款核銷8.6114.610967291注:①社會融資規模存量是指一定時期末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余額。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額。②自2023年1月起,人民銀行將消費金融公司、理財公司和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三類銀行業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納入金融統計范圍。由此,對社會融資規模中“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和“貸款核銷”數據進行調整。③表中同比數據按可比口徑計算。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等部門。四、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2023年,跨境資本流動平穩有序,外匯市場供求基本平衡,人民幣匯率預期總體穩定。國際形勢復雜嚴峻,主要發達經濟體利率維持高位,人民幣匯率在全球主要貨幣中表現相對穩健,呈現雙向波動特征,發揮了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功能。全年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2023年末,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報97.42,較6月末升值0.7%,較上年末貶值1.3%。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23年末,國際清算銀行測算的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42.3%和37.5%。2023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0827元,較6月9末升值2%,較上年末貶值1.7%,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累計升值16.9%。2023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年化波動率為4.9%。跨境人民幣業務保持增長,收支基本平衡。2023年,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52.3萬億元,同比增長24%,在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中的占比達58%。其中實收25.4萬億元,實付26.9萬億元。經常項目下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14萬億元,同比增長33%,其中,貨物貿易收付金額10.7萬億元,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下收付金3.3萬億元;資本項目下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38.3萬億元,同比增長21%。2023年,貨物貿易項下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占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比重為25%。16000億元服務貿易及其他貨物貿易1400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0122023.092023.062023.032023.122022.092022.062022.032022.122021.092021.062021.032021.122020.092020.062020.032020.122019.092019.062019.032019.122018.092018.062018.032018.122017.092017.062017.032017.122016.092016.062016.032016.122015.092015.062015.032015.122014.092014.062014.032014.122013.092013.062013.032013.122012.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圖3 經常項目人民幣收付金額按月情況10第二部分 貨幣政策操作2023年,人民銀行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綜合運用降準、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等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信貸增長總量適度、節奏平穩;調整優化住房信貸利率政策,推動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用好存續的專項再貸款工具,出臺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的指導性文件,加大對普惠金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持續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勢頭。一、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全年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利率兩次下行。2023年6月和8月,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各下行10個基點,年末為1.8%,較上年末下降20個基點,通過金融市場傳導帶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第四季度,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的短期因素有所增多,人民銀行密切關注經濟金融運行情況,加強流動性監測分析,前瞻靈活開展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適時適度加大操作力度,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圍繞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平穩運行。支持政府債券集中大量發行。第四季度,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加快,新增1萬億元國債也集中發行,政府債券凈融資額創歷史新高。人民銀行進一步加強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積極與財政部門溝通,及時加大公開市場逆回購等政策工具的操作力度,精準對沖財政發債因素11的短期影響,維護流動性和市場利率平穩運行,也為政府債券順利發行提供了有力支持。前瞻穩定年底資金面。人民銀行于12月18日即啟動14天期逆回購操作,并視市場需求逐步加大操作力度,保持年末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保障各類市場機構平穩跨年。2023年末,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余額為2.8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1萬億元;年末最后一個工作日,銀行間市場存款類機構7天期回購加權平均利率(DR007)為1.91%,比上年同期低45個基點。此外,第四季度人民銀行繼續每月開展央行票據互換(CBS)操作,助力提升銀行永續債的二級市場流動性。同時,堅持常態化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央行票據,并結合全球投資者需求增加了部分品種的發行規模。2023年,人民銀行累計在香港發行12期共1600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較上年增加400億元,對于促進離岸人民幣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二、超額續作中期借貸便利持續超額續作中期借貸便利(MLF)。2023年12個月MLF均超額續作,其中12月操作量較到期量多8000億元,創歷史新高。全年四個季度操作量分別為17590億元、5320億元、10950億元、36890億元,期限均為1年,年末余額為70750億元,比年初增加25250億元。MLF中標利率6月、8月分別下行10個和15個基點,年末利率2.50%。MLF連續超額續作,有效保障了中長期流動性合理供給。及時開展常備借貸便利(SLF)操作。2023年,累計開展常備借12貸便利操作共456億元,四個季度操作量分別為77億元、43億元、69億元、267億元,年末余額為157億元。年末,隔夜、7天、1個月常備借貸便利利率分別為2.65%、2.80%、3.15%。SLF操作為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按需足額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穩定了市場預期,增強了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穩定性。三、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2023年3月27日和9月15日,人民銀行兩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各0.25個百分點,釋放中長期流動性超過1萬億元。2024年2月5日,人民銀行再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放中長期流動性超過1萬億元,有利于保障春節前資金供應,也有利于傳遞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的政策信號,增強社會信心和底氣,還有利于優化央行向銀行體系供給流動性的結構,降低銀行體系資金成本。本次降準后,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從7.4%降至7.0%。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自1993年建立外匯存款準備金制度以來,我國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保持相對穩定。近年來,為更有效應對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帶來的外部沖擊,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多次調整。2022年以來,人民銀行已三次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累計5個百分點,有效提升金融機構外匯資金運用能力,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其中,2023年9月15日,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下調2個百分點,由6%降至4%,釋放外匯流動性約150億美元。13四、繼續完善宏觀審慎制度和管理框架發揮好宏觀審慎評估(MPA)的導向作用。2023年,進一步優MPA考核框架,引導金融機構適當平滑大小月信貸波動,保持信貸總量適度、節奏平穩;保持對普惠小微、制造業中長期融資的信貸支持力度。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9月22日,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發布2023年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基于2022年數據評估認定的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共20家,較上年新增1家,包括6家國有商業銀行、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5家城市商業銀行。第四季度,人民銀行會同金融監管總局、財政部審查系統重要性銀行提交的2023年恢復計劃和處置計劃建議,督促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升風險應對能力。10月20日,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評估辦法》,將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認定范圍從銀行業拓展到保險業,宏觀審慎管理邁出新步伐。根據評估辦法,對資產規模排名10位的保險集團公司、人身保險公司、財產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主要從規模、關聯度、資產變現和可替代性四個維度評估,得分達到或超過1000分的保險公司將被認定為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調整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7月20日,為進一步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繼續增加企業和金融機構跨境資金來源,引導其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人民銀行、外匯局決定將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25上調至1.5。14五、發揮貨幣政策的結構優化作用聚焦“五篇大文章”,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普惠金融方面,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對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2024年1月25日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各期限檔次利率0.25個百分點;扶貧再貸款按照現行規定進行展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支持鄉村振興;繼續引導10個省份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運用好再貸款等工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2023年末,全國支農再貸款余額為6562億元,支小再貸款余額為1.7萬億元,扶貧再貸款余額為1222億元,再貼現余額為5920億元。繼續實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2023年末,工具累計提供激勵資金554億元,比年初增加279億元,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累計增加普惠小微貸款33222億元,比年初增加17168億元。綠色金融方面,碳減排支持工具延續實施至2024年末,將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納入工具支持范圍;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延續實施至2023年末。截至2023年末,兩個工具余額分別為5410億元、2748億元,比年初增加2314億元、1937億元。科技金融方面,科技創新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等到期退出,存量資金繼續發揮作用。2023年末,兩個工具余額分別為2556億元、1567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556億元、758億元。養老金融方面,繼續在浙江、江蘇等5個試點省份實施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2023年末,工具余額為18億元,比年初增加11億元。支持化解房地產風險,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繼續實施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租賃住房貸款支持計劃、房企紓困專項再貸款等工具。152023年末,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余額為56億元,比年初增加56億元。12月增加抵押補充貸款額度5000億元,支持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為保障性住房建設、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信貸支持。2023年末,抵押補充貸款余額為3.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994億元。六、提升信貸政策的結構引導效能持續優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2023年11月,人民銀行牽頭印發《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從持續加大信貸資源投入、深化債券市場體系建設、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加大外匯便利化政策和服務供給等方面,對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提出具體要求。持續開展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指導金融機構完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績效考核、盡職免責等政策安排,加快建立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截至2023年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9.4萬億元,同比增長23.5%;普惠小微授信戶數6166萬戶,同比增長9.1%;12月新發放的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平均利率4.68%。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的金融支持。持續推動《關于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指導意見》落實落細,指導金融機構優化資源配置,持續加大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農業科技裝備和綠色發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等重點領域金融資源投入。截至2023年末,全國涉農貸款余額56.6萬億元,同比增長14.9%。統籌抓好綠色發展和能源轉型信貸支持。強化宏觀信貸政策指導,16發揮信貸資金對清潔能源、節能減排等綠色發展重點領域的精準支持作用;堅持“先立后破”,指導銀行平穩保障好傳統能源領域合理融資需求;按照“速度服從質量”的原則,推動綠色信貸規模高質量增長。截至2023年末,我國綠色信貸余額約30.1萬億元,同比增長36.5%。強化金融對養老領域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養老金融組織和產品體系,加大對養老機構和養老產業等信貸投放,做好金融適老化服務升級,助力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2023年末,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七家銀行各類養老產業貸款余額合計約1000億元,同比增長26.4%。做好交通物流領域金融支持與服務。持續推動《關于進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領域金融支持與服務的通知》落地見效,鼓勵銀行聚焦交通強國建設目標和經營主體需求,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末,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8.0萬億元,同比增長12.1%。持續做好制造業和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框架,構建多元化接力式科創金融服務體系,開展科創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專項行動。聯合產業主管部門完善制造業和科技創新重點投資項目和企業融資對接機制,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定期開展全國性銀行制造業和科技創新貸款通報,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制造業和科技創新信貸支持。截至2023年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2.517萬億元,同比增長31.9%;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2.7萬億元,同比增長34.0%;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專精特新”企業貸款同比分別增長21.9%和18.6%,均明顯超過全部貸款增速。七、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效能,推動實際貸款利率明顯下降。2023年,引導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下降0.2個和0.1個百分點。通過市場化的利率傳導機制,引導實際貸款利率更大幅度下行。2023年,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88%,同比下降0.29個百分點,為歷史最低水平。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引導存款利率下降。2023年6月、9月12月,主要銀行根據自身經營需要和市場供求狀況,主動下調存款利率,其中,中長期存款利率降幅更大,進一步優化了存款利率期限結構,提高了存款利率市場化程度,增強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和可持續性,有效促進了投資和消費。調整優化個人住房信貸利率政策。降低存量首套房貸利率。8月日,與金融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關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引導借貸雙方有序降低存量首套房貸利率,切實減輕居民利息負擔,支持擴大消費。同時,督促主要銀行第一時間將存量房貸利率下調到位,減少居民操作成本。已有超過23萬億元存量房貸的利率完成下調,調整后加權平均利率為4.27%,平均降幅73個基點,每年減少借款人利息支出約1700億元,惠及5325萬戶、約1.6億人,受到各方普遍好評。引導新發放房貸利率持續下降。降低二套18房貸利率政策下限至LPR加20個基點,發揮新發放首套房貸利率政策動態調整機制作用,引導新發放房貸利率下行。截至2023年12月,全國343個城市(地級及以上)中,101個下調了首套房貸利率下限,個取消了下限。2023年,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為4.1%,同比下降0.75個百分點。專欄2利率自律機制十年: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保障2013年成立以來,利率自律機制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切實服務宏觀調控和金融管理要求,通過務實精干的組織架構和高效有序的工作機制,對合計超400萬億元的存貸款利率定價進行有效的自律管理,以有限資源撬動了較大規模的管理實效,成為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生動實踐。利率自律機制是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2012年,允許存款利率適當上浮;20137月,貸款利率管制完全放開,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當時我國金融機構自身和市場環境條件還有待完善,如果不能有效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就無法實現“放得開,形得成,調得了”的改革目標。2013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充分借鑒美國、德國等成熟市場通過市場自律方式維護競爭秩序的經驗,并結合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實際情況,構建了利率自律機制。通過加強自律促進市場規范健康發展。組織架構上,利率自律機制由定價能力較強的商業銀行牽頭,充分體現市場化特征。議事機制上,通過不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加強行業自律和協調,維護市場競爭秩序,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自律機制賦予成員單位更多市場定價權和產品創新權,推動金融機構完善公司治理和提升服務水平,促進形成市場化環境下的合理均衡利率,引導金融資源優化配置,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福祉。利率自律機制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協助推進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推動LPR改革,LPR報價行均為利率自律機制成員。利率自律機制受權承擔組織LPR報價工作,督促報價行合理報價,有效反映市場利率走勢,傳達貨幣政策意圖。同時,推動各類放貸機構明示貸款年19化利率,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二是促進存款利率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2015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放開了銀行存款利率的行政性管制。利率自律機制加強高息攬儲等非理性定價行為的自律管理,協助清理整頓不規范存款創新產品。2021年6月,將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為在基準利率上加點形成,消除杠桿效應。2022年4月,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引導成員單位參照市場利率變化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三是有效發揮合格審慎評估作用。通過評估,把具有較好公司治理和較強定價能力的金融機構遴選出來,夯實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微觀基礎。持續優化評估指標體系,完善激勵約束機制。2023年,利率自律機制成員已2055家,占商業銀行數量的一半左右。四是指導省級利率自律機制高效履職。人民銀行各省級分行組織建立了省級利率自律機制,目前已初步形成全國-省級利率自律機制協調聯動格局,確保第一時間將利率自律要求傳達至各層級金融機構,形成工作合力。此外,利率自律機制還在保障存單市場高效運行、參與國際基準利率改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完善利率自律管理方式,為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做出新貢獻。一是加強對LPR報價的監督管理和考核評估,提高報價質量,為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提供有力支持。引導成員單位根據市場利率變化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二是督促銀行持續健全存貸款利率定價機制,堅持風險定價原則,切實理順信貸市場和債券市場、大銀行和中小銀行之間的利率關系。三是建立健全自律約談和通報機制,提升利率自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完善利率自律機制組織架構,促進高效履職。八、深化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起決定作用,人民幣對國際主要貨幣匯率有升有貶,雙向浮動,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國際收支的自動穩定器和減震器功能。針對2023年中人民幣匯率外部壓力較大的情況,綜合采取措施,加強預期管理,防范大起大落。7月上調跨20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9月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并召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專題會議,增發離岸央票,平衡外匯市場供求,防范匯率超調風險,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2023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強為6.7130元,最弱為7.2258元,242個交易日中142個交易日升值、98個交易日貶值、2個交易日持平。最大單日升值幅度為1.0%(654點),最大單日貶值幅度為0.9%(630點)。2023年末,人民幣對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匯率中間價分別6月末升值2%、0.2%、1.1%和貶值0.2%。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23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16.9%,對歐元匯率累計升值27.4%,對英鎊匯率累計升值59.4%,對日元匯率累計升值45.5%。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直接交易成交較為活躍,流動性平穩,降低了企業匯兌成本,促進了雙邊貿易和投資。九、防范化解處置金融風險加強系統性風險監測評估。不斷加強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和評估,健全金融穩定監測評估框架。持續跟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市場風險監測。組織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壓力測試,及時進行風險提示,引導金融機構穩健運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取得新成效。進一步完善金融風險監測、評估與防控體系,對新增高風險銀行機構建立具有硬約束的早期糾正制度,提升早期糾正的標準化和權威性。定期完成央行金融機構評級工作,對全國40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評級,不斷壓降高風險機構數量。對預警銀行苗頭性問題及時糾偏,實現風險“早識別、早預警、21早暴露、早處置”。金融支持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化解有序推進。推動地方政府和融資平臺通過盤活或出售資產等方式,籌措資源償還債務。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與融資平臺平等協商,通過展期、借新還舊、置換等方式,分類施策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嚴控增量債務,并建立常態化的融資平臺金融債務監測機制。支持地方政府通過并購重組、注入資產等方式,逐步剝離融資平臺政府融資功能。十、提升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服務能力推進跨境貿易便利化政策優化擴圍。持續推動跨境貿易領域改革,出臺提升跨境貿易結算便利化的相關措施,進一步優化貿易外匯收支結算業務流程、支持特殊業務辦理,推動高水平開放試點政策擴容升級,幫助企業降本增效、防范匯率風險。不斷優化外匯服務。便捷境外來華人員移動支付服務,為杭州亞運會、成都大運會提供優質外匯保障服務,深化跨境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拓展多樣化應用場景。深化外匯市場建設。優化企業匯率避險服務,對全國性銀行匯率風險管理工作開展專項評估。指導外匯交易中心免收2023年中小微企業外匯套保手續費,并延長外幣貨幣市場和外幣對市場交易時間。發布2023-2024年度做市商名單,優化做市商結構。做好新增澳門元掛牌工作。支持區域開放創新。在橫琴粵澳、前海深港、雄安新區等重點區域先行先試外匯管理創新政策,服務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在上海、22江蘇、廣東(含深圳)、北京、浙江(含寧波)、海南全域擴大實施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政策試點,便利經營主體合規辦理外匯業務。深化對外貨幣金融合作。穩步推進雙邊本幣互換,優化本幣互換框架,發揮互換對支持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和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作用。以周邊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加強央行間本幣結算合作,優化境外人民幣使用環境。2023年末,在人民銀行與境外貨幣當局簽署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下,境外貨幣當局動用人民幣余額1148.86億元,人民銀行動用外幣余額折合2.46億美元,對促進雙邊貿易投資發揮了積極作用。表82023年銀行間外匯即期市場人民幣對各幣種交易量單位:億元人民幣幣種美元歐元日元港元英鎊澳大利亞元新西蘭元交易量600511.358320.504994.782082.93364.38557.25123.97幣種新加坡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馬來西亞俄羅斯南非蘭特韓元林吉特盧布交易量131.31159.88448.7622.9785.685.5747.51幣種阿聯酋沙特匈牙利波蘭丹麥克朗瑞典克朗挪威克朗迪拉姆里亞爾福林茲羅提交易量7.1628.485.604.538.8353.016.19幣種土耳其墨西哥泰銖柬埔寨哈薩克斯蒙古印尼盧比里拉比索瑞爾坦堅戈圖格里克交易量1.3824.3457.6000.06026.19數據來源: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專欄3穩步推進央行間雙邊本幣互換央行間雙邊本幣互換是一種融資安排,一國央行可以用自己的貨幣置換另一國貨幣,以此獲得對方貨幣流動性,一般用于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等目的,到期后再換回。中央銀行之間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是國際上的成熟做法。20世紀60年代美聯儲開始與歐洲部分國家央行開展本幣互換合作。目前美聯儲、加拿大銀行、英格蘭銀行、歐洲中央銀行、日本銀行、瑞士國家銀行6家央行間互相簽署23有互換協議。在與中國人民銀行簽署本幣互換協議外,歐洲中央銀行還與丹麥國家銀行、瑞典銀行、波蘭國家銀行簽署有本幣互換協議,日本銀行還與泰國銀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澳大利亞銀行簽署有本幣互換協議。另外,在次貸危機和新冠疫情期間,美聯儲與其他一些國家央行也建立了臨時性本幣互換安排。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人民銀行與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開始簽署本幣互換協議。當時主要國際貨幣流動性較為緊張,部分國家之間使用本幣進行結算的需求上升。中國人民銀行累計與超過40家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2022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將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本幣互換協議升級為常備互換安排,與沙特阿拉伯中央銀行簽署本幣互換協議,與印度尼西亞銀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歐洲中央銀行、阿聯酋中央銀行等央行或貨幣當局續簽本幣互換協議。目前有效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共31份,基本覆蓋了全球六大洲重點地區的主要經濟體,互換協議總規模合計約4.16萬億元人民幣。互換協議規模是可使用互換資金的上限,并不等同于資金實際使用規模。2023年末,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實際使用人民幣互換資金余額為1149億元人民幣,實際使用余額占雙邊本幣互換簽約總規模不到3%。為防范匯率變化可能產生的影響,本幣互換協議設置了匯率保障機制,互換資金使用期間,雙方貨幣匯率波動超過一定幅度后,會及時按新匯價調整互換貨幣數量。雙邊本幣互換在多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一是人民幣雙邊本幣互換已成為全球金融安全網的重要組織部分,在增強市場信心、維護區域和全球金融穩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例如,新冠疫情期間,中國人民銀行與多個國家和地區央行新簽、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或擴大互換規模,增強了相關國家和地區應對疫情沖擊、保持金融穩定的能力。二是互換資金可用于支持雙邊貿易投資活動,幫助市場主體節約匯兌成本、降低匯率風險。例如,有的外國企業進口貨物希望使用人民幣支付時,可申請使用本幣互換來獲得人民幣資金,滿足雙邊貿易支付需求。三是為離岸市場提供必要流動性,優化貨幣使用環境。例如,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常備互換協議,可以為香港市場提供更加穩定、長期限的流動性支持,更好發揮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功能,促進香港金融業發展。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聚焦人民幣雙邊本幣互換提供流動性支持、維護金融穩定等功能,持續優化本幣互換網絡布局,更好發揮雙邊本幣互換全球金24融安全網組成部分的作用。同時,進一步完善互換交易的操作管理機制,提高互換資金使用效率,維護互換資金安全,支持對方央行合理使用人民幣互換資金,便利雙邊貿易和投資。第三部分 金融市場運行2023年金融市場整體平穩運行。貨幣市場利率小幅下行,市場交易活躍,銀行間衍生品市場成交量保持增長。債券市場規模穩定增長,利率水平總體下行。證券市場、保險市場運行總體穩健。一、金融市場運行概況(一)貨幣市場利率小幅回落,市場交易活躍貨幣市場利率回落。2023年12月,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1.78%,質押式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為1.9%,比9月分別低9個和6個基點。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間利率債質押式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為1.64%,低于質押式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26個基點。2023年末,隔夜和7天期Shibor分別為1.75%和1.87%,同比分別下降21個和36個基點。貨幣市場回購交易活躍。2023年,銀行間市場債券回購累計成交1674.2萬億元,日均成交6.7萬億元,同比增長21.3%;同業拆借累計成交143萬億元,日均成交5719億元,同比減少2.6%。從期限結構看,隔夜回購成交量占回購總量的87.5%,比重較上年同期上升1.1個百分點,隔夜拆借成交量占拆借總量的89.5%,比重較上年同期上升0.3個百分點。交易所債券回購累計成交457.6萬億元,同比上升13.4%。25表9 2023年金融機構回購、同業拆借資金凈融出、凈融入情況單位:億元回購市場同業拆借2023年2022年2023年2022年中資大型銀行①-7547504-5159892-559860-461874中資中型銀行②-1080044-1505272-33055-173370中資小型銀行③60579415673110133386211證券業機構④22822091754480424875443887保險業機構⑤24953322967119522803外資銀行6353155363-14810-20464其他金融機構及產品⑥5426481446891979566122807注:①中資大型銀行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蓄銀行。②中資中型銀行包括政策性銀行、招商銀行等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北京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③中資小型銀行包括恒豐銀行、浙商銀行、渤海銀行、其他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民營銀行、村鎮銀行。④證券業機構包括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和期貨公司。⑤保險業機構包括保險公司和企業年金。⑥其他金融機構及產品包括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財務公司、信托投資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社保基金、基金、理財產品、信托計劃、其他投資產品等,其中部分金融機構和產品未參與同業拆借市場。⑦負號表示凈融出,正號表示凈融入。數據來源: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同業存單和大額存單業務有序發展。2023年,銀行間市場發行同業存單2.7萬期,發行總量為25.7萬億,二級市場交易總量為253.6萬億元,年末同業存單余額為14.8萬億元;3個月期同業存單發行加權平均利率為2.4%,較同期限Shibor高8個基點。全年金融機構發行大額存單6.3萬期,發行總量為14.2萬億元,同比增加1.6萬億元。利率互換市場平穩運行。2023年,人民幣利率互換市場達成交易35.2萬筆,同比增加44.1%;名義本金總額31.7萬億元,同比增加50.8%。從期限結構看,1年期及1年期以下交易最為活躍,名義本金總額達21.7萬億元,占總量的68.5%。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的浮動端參考利率主要包括7天期回購定盤利率和Shibor,與之掛鉤的利率26互換交易名義本金占比分別為91.5%和7.4%。以LPR為標的的利率互換全年成交1256筆,名義本金2319.3億元。表102023年利率互換交易情況年度交易筆數(筆)交易量(億元)2023年352279317071.92022年244397210295.6數據來源: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利率期權業務平穩發展。2023年利率期權交易共計成交1007筆、1606.8億元,均為掛鉤LPR的利率期權產品,其中利率上/下限期權成交1586.8億元,利率互換期權成交20億元。(二)債券利率整體回落,市場規模穩定增長債券發行利率回落。2023年12月,財政部發行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59%,較9月下降5個基點,較上年同期下降24個基點;主體評級AAA的企業發行的一年期短期融資券平均利率為3.09%,較上年同期下降76個基點。國開行12月未安排發行,11月發行的10年期金融債收益率為2.66%,較9月下降3個基點。國債收益率整體下行,期限利差小幅收窄。2023年末,1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為2.08%、2.29%、2.40%、2.53%、2.56%,較9月末分別下行9個、8個、13個、14個、12個基點;1年期和10年期國債利差為48個基點,較9月末收窄3個基點。27%3.43.23.02.82.62.42.22.01.8期限1.60.5123456789101520302022-12-302023-3-312023-6-302023-9-302023-12-31數據來源: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圖4 銀行間市場國債收益率曲線變化情況債券發行同比增長。2023年累計發行各類債券70.8萬億元,同比增長15.3%,比上年增加9.4萬億元,主要是國債及地方政府債、同業存單增加較多。年末,國內各類債券托管余額157.9萬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境外機構持有境內債券余額為3.7萬億元,占全部托管量的2.4%,與上年末持平。現券交易量增長。2023年債券市場現券總成交353.9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其中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交易307.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交易所債券現券成交46.6萬億元,同比增長23%。表112023年各類債券發行情況單位:億元債券品種發行額較上年同期增減國債11095613793地方政府債券9325419698中央銀行票據00金融債券①36441758222其中:國家開發銀行及政策性金融債5876032728同業存單25781552694公司信用類債券②1382061487其中: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86979-4355企業債券3808-2384公司債364588248國際機構債券1430605合計70826393804注:①金融債券包括國開行金融債、政策性金融債、商業銀行普通債、商業銀行次級債、商業銀行資本混合債、證券公司債券、同業存單等。②公司信用類債券包括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企業債券以及公司債、可轉債、可分離債、中小企業私募債,非金融企業發行的交易所資產支持證券等。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根據提供方最新數據更新。(三)票據融資穩中有升,票據市場利率有所下降票據承兌業務穩中有升。2023年,企業累計簽發商業匯票31.4萬億元,同比上升14.5%;期末商業匯票未到期金額17.1萬億元,同比下降1.4%。票據承兌余額有所上升,年末余額較三季末增加4940億元,較上年末減少2381億元。由中小微企業簽發的銀行承兌匯票占比69.6%,較上年上升1.3個百分點。票據融資穩中有升,利率有所下降。2023年,金融機構累計貼現62.6萬億元,同比上升16.2%。年末票據融資余額13.2萬億元,同比上升2.7%,占全部貸款的比重為5.5%,同比減少0.5個百分點。2023年末票據市場利率較上年末下降,全年呈先升后降趨勢。(四)股票市場成交量和籌資額同比減少2023年末,上證綜合指數收于2975點,較上年末回落3.7%;深證成份指數收于9525點,較上年末回落13.5%。分板塊看,通信行業漲幅超20%,電子、汽車等也漲幅居前;商貿零售、房地產等表現較弱。股票市場成交量和籌資額同比減少。全年滬、深股市累計成交212.2萬29億元,日均成交8769億元,同比減少5.5%。北向資金全年仍保持流入態勢,連續第10年實現凈買入。全年滬、深股市累計籌資9170億元,同比減少30.4%。(五)保險業保費收入同比增加,資產增長加快2023年,保險業累計實現保費收入5.1萬億元,同比增長9.1%,比上年高4.5個百分點;累計賠款、給付1.9萬億元,同比增長21.9%,其中,財產險賠付同比增加18.2%,人身險賠付同比增加25.7%。表122023年末主要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及占比情況單位:億元、%余額占資產總額比重2023年末2022年末2023年末2022年末資產總額299573271467100.0100.0其中:銀行存款27243283489.110.4投資24949522216183.381.8數據來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保險業資產增長加快。9月末,保險業總資產30萬億元,同比增10.4%,比上年末高1.3個百分點。其中,銀行存款同比下降3.9%,投資類資產同比增長12.3%。(六)外匯即期、掉期交易量同比增加,遠期交易量減少2023年人民幣外匯即期交易累計成交金額折合8.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4.8%;人民幣外匯掉期交易累計成交金額折合20.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6.8%,其中隔夜美元掉期交易累計成交金額13.9萬億美元,占總成交金額的67.5%;人民幣外匯遠期交易累計成交金額折合1200億美元,同比減少7.7%。“外幣對”累計成交金額折合1.8萬億美元,30同比增長18.9%,其中成交最多的產品為美元對日元,占市場份額比重為37.3%。(七)黃金價格上漲,成交量增加2023年末,國際黃金價格收于2078.4美元/盎司,較上年末上漲14.6%;上海黃金交易所Au99.99收于479.59元/克,較上年末上漲16.8%。2023年,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成交量4.15萬噸,同比增長7.1%;成交額18.6萬億元,同比增長22.3%。二、金融市場制度建設(一)貨幣市場制度建設強化重要貨幣市場基金監管。2023年2月,證監會聯合人民銀行共同發布《重要貨幣市場基金監管暫行規定》,明確了定義及評估條件、標準、程序,對重要貨幣市場基金的基金管理人、托管人和銷售機構提出更為嚴格審慎的要求,進一步提升重要貨幣市場基金產品的安全性和流動性,有效防范風險。規范經紀報價及數據展示行為。8月,金融監管總局聯合人民銀行、證監會、外匯管理局發布《關于規范貨幣經紀公司數據服務有關事項的通知》,規范貨幣經紀公司提供數據服務,鼓勵數據依法合理使用,確保數據安全,提升市場信息透明度,促進市場公平競爭。(二)債券市場制度建設規范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估值業務。12月,人民銀行發布《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估值業務管理辦法》,明確了估值機構內部治理、估值基本原則、估值方法、信息披露、利益沖突等要求,提高債券估值31業務的中立性、公允性、專業性、透明性,提升債券市場定價的有效性和市場功能,防范市場風險。穩步擴大債券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指導有關金融基礎設施機構落地便利投資一攬子措施。一是拓展在華外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