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州三中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高二語文試卷命題人:高二語文集備組審卷人:張璐一、課內文言知識(本題共7小題,23分)(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15分)1.以下加點字詞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①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②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愛惜③屈平屬草稿未定:撰寫④爭寵而心害其能:害怕⑤振長策而御宇內:駕馭⑥頃襄王怒而遷之:放逐⑦非抗于九國之師也:對抗⑧抑本其成敗之跡:探究⑨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達⑩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詆毀A.①②③ B.④⑥⑧ C.⑤⑦⑨ D.⑧⑨⑩【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②愛:吝惜。句意: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④害:嫉妒。句意:想爭得楚王對他的寵愛,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賢能。⑦抗:匹敵,相當。句意:不能跟九國的軍隊相抗衡。故選D。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怪屈原以彼其材B.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所謂忠者不忠C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而皆背晉以歸梁D.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世言晉王之將終也【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介詞,因為;/介詞,憑借。句意:楚懷王因為不懂得忠臣應守的職分。/詫異屈原憑借自己的才能。B.副詞,表祈使語氣,一定;/副詞,表推測,大概。句意: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親的志向。/大概因為他們所稱的忠臣并不忠。C.均為“連詞,表轉折,卻,然而”。句意:他的文章看似平凡,而其主旨卻十分重大。/然而他們都背叛了晉而歸順了梁。D.動詞,去,到;/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他)再次回到秦國,最后死在秦國,尸體被運回楚國安葬。/世人傳說晉王臨終時。故選C。3.以下沒有古今異義的一項是()A.寬厚而愛人 B.顏色憔悴C.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D.及凱旋而納之【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愛人”,古:愛護百姓;/今:丈夫或妻子戀愛中男女的一方。句意:都寬容仁厚又愛護百姓。B.“顏色”,古:臉色;/今:物體光波通過視覺所產生的印象。句意:面容憔悴,模樣枯瘦。C.“從容”,古:指言語舉動適度得體;/今義:不慌不忙,不急迫,鎮定自若的樣子。句意: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辭。D.無古今異義。句意:等打了勝仗,又把箭放回宗廟。故選D。4.下列句中加點字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①憂勞可以興國②函梁君臣之首③以愚黔首④倉皇東出⑤追亡逐北⑥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⑦天下云集響應⑧讒諂之蔽明也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⑩悲其志A.①③⑩/②⑥/④⑤⑦/⑧/⑨ B.①③/②⑥/④⑦/⑤⑧/⑨/⑩C.①②③/④⑦/⑤⑧/⑥/⑨⑩ D.①③⑨/②⑥⑧/④⑦/⑤/⑩【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實詞詞類活用的能力。①“興”,使動用法,使……興盛。句意:憂患與勤勞可以使國家興盛。②“函”,名詞作動詞,用匣子裝。句意: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③“愚”,使動用法,使……愚昧。句意:來使百姓愚蠢。④“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句意:倉皇向東逃跑。⑤“亡”,動詞作名詞,逃亡的人。句意:追擊敗走的敵軍。⑥“甕”,名詞作動詞,用破甕作。句意:陳涉是一個用破甕做窗戶、用草繩系門板的貧苦人家的子弟。⑦“響”,名詞作狀語,像響聲一樣。句意:像回聲一樣地應和著他。⑧“讒諂”,動詞作名詞,說人壞話、奉承獻媚的小人。句意:小人混淆黑白。⑨“小弱”,形容詞作動詞,變小變弱。句意:況且那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⑩“悲”,為動用法,為……感到悲哀。句意:為他的志向不能實現而悲傷。①③使動,/②⑥名作動,/④⑦名作狀,/⑤⑧動作名,/⑨形作動,/⑩動用法。故選B。5.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②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③此三者,吾遺恨也④舉賢以自佐⑤信而見疑⑥鑄以為金人十二⑦非铦于鉤戟長鎩也⑧秦,虎狼之國A.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B.①②⑤/③⑧/④⑦/⑥C.①⑤⑦/②④/③⑧/⑥ D.①④⑤/②⑦/③⑥/⑧【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①被動句,“為”表被動。句意:自己被殺,國家敗亡,被天下人恥笑。②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楚人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既咎子蘭”。句意:楚國人責備子蘭因為他勸說懷王到秦國去而懷王沒能回來。③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句意:這三件事,是我遺留下來的遺憾。④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舉賢以佐自”。句意:選拔賢才來輔佐自己。⑤被動句,“見”表被動。句意:誠信卻被懷疑。⑥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鑄以為十二金人”。句意:把它們鑄成十二個銅人。⑦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非于鉤戟長鎩铦也”。句意:不比士兵的鉤戟長鎩鋒利。⑧判斷句。句意:秦是虎狼一樣的國家。①⑤被動句;②⑦狀語后置句;③⑧判斷句;④賓語前置句;⑥定語后置句。故選A。(二)課內文言翻譯(每題4分,共8分)6.翻譯下面的句子(1)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答案】(1)到了楚國,(他)又趁機送厚禮給楚國當權的臣子靳尚,讓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說假話。(2)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如此嗎?【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趁機;“用事”,掌權,當權;“設詭辯”,說假話。(2)“忽微”,細微的事情;“積于忽微”,狀語后置;第二個“于”,被;“豈獨”,難道只。二、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9小題,每題1分,共9分)7.補寫出以下空缺的部分。(1)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用“______”和“______”這兩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寫作《離騷》的緣由。(2)高適《燕歌行》中“______,______”兩句揭露將軍和士兵苦樂不均、生死迥異的不公事實。(3)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引用《尚書》警句“______,______”,以示勤勉于治國之重要。(4)李商隱《錦瑟》中“______,______”兩句,直抒胸臆,從“追夢”中醒來,并知道那夢已遠去,并且當時就不甚分明,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情懷。(5)《過秦論》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______”,而最能表現秦始皇對待北方少數民族的一句則是“______”。(6)司馬遷《屈原列傳》中“______,______”兩句,指出《離騷》闡明了道德的廣大崇高和國家治亂的條理。(7)李賀《李憑箜篌引》中正面寫樂聲的兩句中,“______”一句是以聲寫聲,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______”一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8)陸游《書憤》中“______,______”兩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抗金的經歷,描繪了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9)賈誼在《過秦論》中,“______,______”寫陳涉置身于軍隊中,從田野間突然興起。【答案】①.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②.蓋自怨生也③.戰士軍前半死生④.美人帳下猶歌舞⑤.滿招損⑥.謙得益⑦.此情可待成追憶⑧.只是當時已惘然⑨.執敲撲而鞭笞天下⑩.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憂”“帳”“惘”“笞”“藩籬”“洲”“倔”。三、信息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11每題3分,共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風格是絕大多數小說作者夢寐以求的,尤其是對剛剛進入這一行當的小說“學徒”而言。風格的確立往往意味著“學徒期”的結束,同時宣告了一個小說家的正式誕生。對風格的向往和期待激勵著許多人鍥而不舍,成為推動小說創作和發展的一種重要驅動力。但此種驅動力一定來自小說本身的必然需要嗎?有些時候,倒更像是一種外在的律令和小說作者本人對獲得承認的渴望相混合的產物。那種外在的律令時刻提醒作者:你想成為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嗎?那么,請奉獻出你的風格。此時,風格意味著獨特性,意味著辨識度。這種獨特性和辨識度貌似從小說內部涌現,實則來自他者的審視和判斷。它也是一種審美要求,其正當性遠遠大于倫理要求或其他社會性要求。但是,若為獨特而求獨特,為辨識度而求辨識度,顯然會對小說本身產生傷害。海明威的一些作品有時令人不快,大抵是因為刻意維持他的風格。也就是說,風格異化為程式化的表演。此時,風格已不是風格,而是套路,甚至成為藝術的牢籠。相信海明威起初只想尋找一種合乎心意的表達方式,然而在找到并大獲成功之后,于有意無意間造成了風格的固化。在這方面,馬爾克斯顯示出了值得稱道的敏感和警惕。他在風頭最勁的時候也不滿足于既有風格,總是能懷著謙遜的心態,傾聽素材本身的需求,其風格遂能不斷拓展和變化。是的,只有當作家放下執念,誠懇地面對素材,運用自身的修養、技藝與它進行或溫柔或激烈的搏斗并最終馴服它,真正的風格才會適時出現。它自然散發,甚至透著某種生物性,仿佛老虎從容中自顯威嚴的體態或狐貍狡黠又透著嫵媚的眼神。它不是目的,而是作品呈現出的一種狀態、一種效果。馬爾克斯應該也有風格意識,只是他很智慧地控制住了它但是。托爾斯泰從未追求某種風格,他只是準確而自如地表達,似乎無什么風格可言,然而其作品無可替代,誰都能辨認出此乃出自托翁的大手筆。或許,這是小說家與風格最理想的關系。許多小說作者態度誠懇,擁有豐富的經驗和相當的技巧,但作品并未呈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格。顯然,風格還跟作者的性情、氣質,跟他的先天稟賦和后天成長環境有玄妙而深刻的關系。性情、氣質有先天的成分,但后天的成長環境、經歷和修養也能影響它們的形成。曹雪芹如果出生于寒素之家,筆底的溫柔纏綿定不會有富貴雍容氣象。魯迅若沒有遭逢家道中落和隨之而來的窘迫,其峻刻和激烈恐怕也會減損幾分。如果說成長環境難由作者掌控,經歷和修養卻存在自為的可能性。一個南方的小說家,長期在北方游歷、生活,他作品中的氣質興許會有悄然的變化。一個野生野長、并未接受過系統教育的小說家,通過長期潛心閱讀,也能使風格出現階段性變化。格非當然不是草根出身,他是典型的學院派,但他在先鋒時期之后矢志向古典學習,使得他早期和近期作品呈現出的風格如此不同。而魯迅長期抄寫古碑,則獲得了一種沉樸高古的金石氣,有效地中和了一些峭刻的味道。這些都說明風格存在可調控的部分,并不全由先天決定,而且其顯然具有生長性,并非一成不變。只有當小說家滿足于現狀時,風格才會成為陷阱。或許可以這樣描述風格的終極形態:它只屬于某一位小說家,而且只屬于某一位小說家的某一部作品。(摘編自馬笑泉《小說的風格》)8.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對風格的追求未必來自小說本身的必然需要,但激勵著許多小說作者鍥而不舍。B.作者認為,作品的獨特性和辨識度既來自小說內部,也來自他者的審視和判斷。C.風格與小說作者的態度、經驗、技巧有關,也與作者的性情、成長環境等有關。D.成長環境難由作者掌控,但小說作家或可通過自為使作品風格發生一定的變化。9.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論證兼顧作者和讀者,對作者創作進行分析的同時,也暗含對讀者閱讀的觀照。B.第二段以海明威等三位小說作家為例,意在論證作家與風格之間存在最理想的關系。C.本文運用舉例、對比、比喻等論證方法及并列式的論證結構,使得論證令人信服。D.在論證過程中,文章用諸如“風格”“顯然”“大抵”等詞語,體現了語言的嚴謹性。10.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真正的風格應是自然散發而非刻意強加,作者需要放下執念,誠懇面對素材?,準確而自如地表達。B.讀者對某種小說風格的評判,不僅源于作品本身呈現出的狀態與效果,也與讀者的審美追求有關。C.其他文學體裁也存在同一作家的某種風格只屬于其某一作品的情況,如《望岳》豪壯而《登高》沉郁。D.一名小說創作者如果努力去豐富自己經歷,提高自己的修養,不固化風格,便能成為優秀的小說家。【答案】8.B9.A10.D【解析】【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B.“既來自小說內部,也來自他者的審視和判斷”錯誤,原文的表述是“獨特性和辨識度貌似從小說內部涌現,實則來自他者的審視和判斷”。故選B。【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的能力。B.“意在論證作家與風格之間存在最理想的關系”有誤,由原文“但是,若為獨特而求獨特,為辨識度而求辨識度,顯然會對小說本身產生傷害”可知,論證的是不可過于追求獨特性和辨識度,否則會對小說本身造成傷害;C.“并列式”有誤,文章先強調風格對于小說家來說很重要,是推動小說創作和發展的一種重要驅動力;接著論述不可刻意追求風格,否則對小說有傷害;最后論述風格與什么有關。可見應是“遞進式”;D.“風格”只是文章論說的對象,不能體現語言的嚴謹性。故選A。【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容及觀點的能力。D.“如果……便能……”錯誤,“豐富自己的經歷,提高自己的修養,不固化風格”只是成為優秀的小說家的必要條件,“便能”的說法過于絕對。故選D。四、課外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2-14每題3分,16題每小題4分,共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昔者秦繆公乘馬而車為敗,右服①失而野人取之。繆公自往求之,見野人方將食之于岐山之陽。繆公嘆曰:“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余恐其傷女也!”于是遍飲而去。處一年,為韓原之戰。晉人已環繆公之車矣,晉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矣,晉惠公之右路石奮杸②而擊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嘗食馬肉于岐山之陽者三百有余人,畢力為繆公疾斗于車下,遂大克晉,反獲惠公以歸。此《詩》之所謂曰“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無務行德愛人乎?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皆樂為其君死矣。(《呂氏春秋·仲秋紀第八·愛士》)材料二:齊有北郭騷者,結果罔③,捆蒲葦,織葩屨④,以養其母,猶不足,踵門見晏子曰:“愿乞所以養母。”晏子之仆謂晏子曰:“此齊國之賢者也,其義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諸侯,于利不茍取,于害不茍免。今乞所以養母,是說夫子之義也,必與之。”晏子使人分倉粟、分府金而遺之,辭金而受粟。有間晏子見疑于齊君出奔過北郭騷之門而辭。北郭騷沐浴而出,見晏子曰:“夫子將焉適?”晏子曰:“見疑將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車,太息而嘆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說晏子之義,而嘗乞所以養母焉。吾聞之曰:‘養及親者,身伉⑤其難。’今晏子見疑,吾將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劍奉笥而從,造于君庭,求復者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去則齊國必侵矣。必見國之侵也,不若先死。請以頭托白晏子也。”因謂其友曰:“盛吾頭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謂觀者曰:“北郭子為國故死,吾將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齊君聞之,大駭,乘驲⑥而自追晏子,及之國郊,請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聞北郭騷之以死自己也,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節選自《呂氏春秋·季冬紀第十二·士節》)【注】①服:古代一車駕四馬,居中的兩匹稱“服”,兩邊的稱“sy(cān)”。②投(shū):同“殳”,古代兵器,竹制,一端有棱。③罘(fú):捕獸的網。罔:同“網”。④葩屢(fèijù):麻鞋。⑤伉(kàng):當,承擔。⑥驲(rì):古代驛站專用的車。1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有間A晏子B見疑C于齊D君E出F奔G過北H郭騷之門而辭。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行德愛人”的“愛”與《過秦論》中的“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愛”意思不相同。B.“見疑將出奔”的“見”與《屈原列傳》中的“信而見疑”的“見”意思不相同。C.“嘗乞所以養母焉”的“所以”與《伶官傳序》中的“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所以”意思不相同。D.“請而反之”的“反”的用法與《屈原列傳》中的“人窮則反本”的“反”用法不相同。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穆公的馬被山野農夫吃掉,他不但沒有責怪,還給了他們酒喝,顯示出秦穆公對百姓有仁愛之心。后來在秦穆公遭受危難之際正是這一群山野農夫救了他。B.北郭騷生活貧困,不足以奉養母親,他上門求助晏子。晏子聽從了仆人的建議,贈與北郭騷糧食與金錢,但北郭騷只取了糧食,謝絕了金錢,表現了他不貪圖錢財的美德。C.當晏子受到猜忌要逃往國外時,北郭騷跟晏子說“奉養過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擔他的危難”,于是,他就挺身而出,決心以死為晏子洗清冤誣。D.這兩則材料都有受恩、報恩之意,前者是山野農夫受秦穆公之恩,后者是北郭騷受晏子之恩。但兩則材料的側重點不一樣,前者重在講施恩者,后者重在講報恩者。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繆公嘆曰:“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余恐其傷女也!”于是遍飲而去。(2)其義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諸侯,于利不茍取,于害不茍免。【答案】11.AEG12.B13.C14.(1)穆公嘆息說:“吃了駿馬的肉而不馬上喝酒,我恐怕馬肉會傷了你們的身體。”于是穆公給他們一一喝了酒,才離開。(2)他講道義,不向天子稱臣,不與諸侯交友,對于利不茍且取用,對于禍不茍且求免。【解析】【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過了不久,晏子被齊君猜忌,逃往國外,經過北郭騷的門前向他告別。“有間”,意思是“過了不久”,作后文的時間狀語,應獨立成句,其后斷開,即在A處斷開;“晏子見疑于齊君”句意完整,“見……于……”表被動,“齊君”作“于”的賓語,應在“君”后斷開,即在E后斷開;“出奔”為省略主語“晏子”,“出奔”作句子的謂語,應在“奔”后斷開,即在G處斷開;“過北郭騷之門而辭”句意完整,“過北郭騷之門”作“辭”的狀語,“而”連詞表修飾,中間不斷句。故應在AEG處斷句。【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關愛/吝惜。句意:推行德政,關愛人民。/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B.“意思不相同”錯誤。均譯為“被”。句意:(我)被齊君猜忌,將要逃往國外。/誠信反而被懷疑。C.正確。用來……的/……的原因。句意:曾向他求得用來奉養母親(的糧食)。/推究莊宗得到天下的原因。D.正確。動詞使動用法,使……返回/動詞,返回。句意:請求晏子,讓晏子回去。/人困窘沒有出路,就會追念根本。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跟晏子說”錯誤。原文說“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養及親者,身伉其難”是北郭騷跟友人說的,而不是對晏子說的。故選C。【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還”,通“旋”,迅速,立刻;“女”,通“汝”,你們;“飲”,賜飲,使……飲;(2)“臣”,名作動,稱臣;“友”,名作動,交友;“茍”,茍且,姑且,暫且。參考譯文:材料一:過去,秦穆公坐的馬車壞了,右邊的馬失控奔走而被山間的樵夫獵取。秦穆公親自去求取失去的馬,看見樵夫們剛剛在岐山的北邊煮食馬肉。秦穆公嘆氣說:“吃駿馬的肉但不立刻飲酒,我怕馬肉會有傷你們的身體!”于是賜酒給他們全體再離開。過了一年,韓原大戰。晉國的人已經包圍了秦穆公的馬車,晉國的梁由靡已經抓住了秦穆公左邊的馬,晉惠公的車夫路石奮力把竹器投向秦穆公的盔甲,擊中了六片甲葉。在岐山北邊受賞吃馬肉的樵夫有三百多人,他們出盡全身之力在車下為秦穆公努力戰斗,于是不久大敗晉國,反而捉獲晉惠公回來。這就是《詩經》里說“去做君子的國君就要推行德政,讓他們對你報德;給下人當國君就要寬以待人,讓他們為你盡力。”君主怎么能不施行仁愛德政?推行德政,關愛人民,那么人們就親近他們的上司,人們親近他們的上司就都樂于為他們的上司犧牲。

材料二:齊國有個叫北郭騷的,靠結獸網、編蒲葦,織麻鞋來奉養他的母親,但仍不足以維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門上求見晏子說;“希望能得到糧食以奉養母親。”晏子的仆從對晏子說;“這個人是齊國的賢人。他志節高尚,不向天子稱臣,不與諸侯交友,對于利不茍且取用,對于禍不茍且求免。現在他到您這兒來尋求糧食以奉養母親,這是悅服您的道義,您一定要給他。”晏子派人把倉中的糧食、府庫中的金錢拿出來分給他,他謝絕了金錢而收下了糧食。過了不久,晏子被齊君猜忌,逃往國外,經過北郭騷的門前向他告別。北郭騷洗發洗身,恭敬地迎出來,見到晏子說:“您將要到哪兒去?”晏子說:“我受到齊君的猜忌,將要逃往國外。”北郭騷說:“您好自為之吧。”晏子上了車,長嘆一聲說:“我逃亡國外難道不正應該嗎?我也太不了解士了。”于是晏子走了。北郭騷召來他的朋友,告訴他說:“我悅服晏子的道義,曾向他求得糧食奉養母親。我聽說:‘奉養過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擔他的危難。’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將用自己的死為他洗清冤誣。”北郭子穿戴好衣冠,讓他的朋友拿著寶劍棒著竹匣跟隨在后。來到國君的宮廷,找到負責通稟的官吏說:“晏子是名聞天下的賢人,他若出亡,齊國必定遭受侵犯。與其看到國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我愿把頭托付給您來為晏子洗清冤誣。”于是對他的朋友說:“把我的頭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給那個官吏。”說罷,退下幾步自刎而死。齊君聽說這件事,大為震驚,乘著驛車親自去追趕晏子,在離國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趕上了晏子,請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聽說北郭騷用死來替自己洗清冤誣,他感慨地說:“我逃亡國外難道不正應該嗎?北郭騷之死說明我越發地不了解士了。”五、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16題3分,17題6分,共9分)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列問題。醉落魄①范成大棲鳥飛絕,絳河②綠霧星明滅。燒香曳簟眠清樾③,花影吹笙,滿地淡黃月。好風碎竹聲如雪,昭華④三弄臨風咽。鬢絲撩亂綸巾折。涼滿北窗,休共軟紅⑤說。[注]①詞牌名,此詞寫于作者歸隱石湖后。②絳河:天河。③樾:交相掩映的樹木。④昭華:古管樂器名,此處指笙。⑤軟紅:即紅塵,指熱衷于功名利祿的人。15.下列對本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詞的第一句以飛鳥歸林棲息暗示時間已是夜晚,此時天河中的星光在霧靄中時隱時現,閃爍不定。B.“燒香曳簟眠清樾”句寫出了詞人于清蔭之下,點燃香爐,展開竹席,獨自享受夜晚的寧謐清涼的情景。C.“鬢絲撩亂綸巾折”一句,側面寫出了詞人的形貌,其中“撩亂”“折”又與“好風”“臨風”相呼應。D.詞中的花影、月色與音樂相映相襯,眼前景、耳邊笙與詞人的心中情相契相合,可謂情景交融,意蘊悠長。16.請簡要分析下闋是如何描寫笙聲之妙的。【答案】15.C16.(1)以聲寫聲/比喻,寫笙聲如夏夜涼風吹竹,如雪花靜靜飄落時的簌簌聲,表達了詞人歸隱后內心的清靜適意,表現吹笙者技藝高超。(2)通感/以形寫聲,將視覺與聽覺相通,以雪的潔白、竹的高潔來表現音色純凈、意韻清冷,表現出作者歸隱后內心的清靜悠閑與些許的落寞悲涼,表現吹笙者技藝高超。(3)側面描寫,“鬢絲撩亂綸巾折”描繪出詩人沉浸在笙曲的旋律之中以至于忘記整理繚亂的頭發與綸巾,側面烘托出笙曲的感染力,表現吹笙者技藝高超。【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內容、語言、思想情感、表達技巧的能力。C.“側面寫出了詞人的形貌”錯誤,“鬢絲撩亂綸巾折”一句,是正面的肖像描寫,側面寫出的是音樂。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好風碎竹聲如雪”,寫習習涼風送來陣陣細碎的笙聲,如微雪飄落,清涼無比。此句描繪了風中笙聲給人的感受。以聲寫聲/比喻,寫笙聲猶如夏夜涼風吹竹,猶如雪花靜靜飄落時的簌簌聲,描摹出笙聲的輕微、清涼。作者將夏夜涼風吹動竹葉的聲響比作雪花飄落時發出的簌簌聲響,給人帶來輕靈的美感,這一句寫詞人聽笙時所處環境的優美清涼,真切而生動,表現出聲音的輕微、清冷,極為傳神地傳達出笙聲帶給人的清涼美感。表達了詞人傳達出自己享受夏夜清涼的愜意之感,表現了吹笙者技藝的高超。同時,“好風碎竹聲如雪”,這一句寫笙聲之妙,運用通感/以形寫聲的手法,寫吹簫的聲音好像涼風吹竹,將視覺與聽覺相通,并以色寫笙,用雪的潔白、竹的高潔來表現音色純凈、意韻清冷,作者把眼前景與音樂相映相襯,眼前景、耳邊笙與詞人的心中情相契相合,可謂情景交融,意蘊悠長。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作者歸隱后內心的清靜悠閑與些許的落寞悲涼,表現吹笙者技藝高超。“鬢絲撩亂綸巾折”,寫涼風吹亂了雙鬢的銀絲,吹歪了青絲頭巾,這一句言夜風之勢,但并無蕭瑟之意,反而使人感到徹骨的舒爽。此處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描繪出詩人沉浸在笙曲的旋律之中以至于忘記整理繚亂的頭發與綸巾,側面烘托出笙曲的感染力,表現了吹笙者高超的技藝。六、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8題3分,19題6分,20題4分,共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問題。在親愛的人與一頭豬之間1982年我讀大四。那年的春節,我領著徐美紅一起回鄉下過年。徐美紅的爸爸當時是我們省財政廳廳長。一個廳長的千金,能看上我這鄉下娃,那是因為我有三篇論文上過學報的緣故。徐美紅的到來,簡直像在我們那個小山村里刮了一場12級臺風。女人們孩子們都擠到我家的院子里來看稀奇,一時間,院子里熱鬧成了一鍋粥。父親拿著香煙,滿面春風地上前挨個兒給大家敬。此后的幾天里,家里也是人來人往像趕集一樣,沒個冷清的時候。母親高興地說,咱老王家幾十年都沒有這樣熱鬧過。父親點點頭,說,那是哩,那是哩。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靜下來。母親麻利地剁好餃子餡,妹妹和好面,和父親三個人包起餃子來。我和徐美紅表示要幫忙,被母親堅決地拒絕。于是,我躺在廚房一角父親平時睡覺的地鋪上看書。徐美紅也找了一本閑書,懶懶地靠在我的身上看。這中間,徐美紅上了一趟廁所。黃昏時候,餃子包完了。妹妹說,呀,憋死我了。就往廁所里跑。一會兒妹妹就回來大驚小怪地喊,豬跑哪里去啦?咱家的豬跑到哪里去啦?父親母親都慌了,忙著往廁所里看,廁所里空空如也,哪里還有豬的影子。我們這里,廁所和豬圈是在一起的。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聲說,俺嫂中間上廁所了,肯定是出來時候忘記拴柵欄門了。這是極有可能的事。一到鄉下,徐美紅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邊那么個大東西朝你虎視眈眈的,嚇死人了。因此她匆忙離開時忘記拴柵欄門,以至讓豬逃了出去,這是極有可能的事。母親忙著給徐美紅打圓場,批評妹妹說,你胡說個啥,你嫂子出來咋會忘記拴柵欄門!徐美紅也是個實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責任,說,我也忘記拴沒拴柵欄門了。父親寬厚地笑笑,說,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個大肥豬,還能丟了?說罷,父親就出去找豬去了。跟著妹妹也說,反正沒事,我也出去找找。天黑透了,四周傳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別人家都在過大年了,我們家卻連燈都沒有點,五口人有兩口人不知在什么地兒奔波呢。終于,父親回來了。停了一會兒,妹妹也回來了。父親把手一揮,朝母親說,燒火吧,不能因為丟了一頭豬,就連年也不過了,該咋過還咋過。話是這樣說,但一家人誰也無法輕松下來。特別是徐美紅,因為整個事件是因為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顯得心事重重的樣子,餃子吃了沒幾個,就丟下飯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第二天一大早,父親就出發找豬去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親說,反正我在家也是閑,我也出去,多一個總比少一個強。這樣,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紅兩個人了。我想起母親的話,“多一個總比少一個強”,就征求徐美紅的意見,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紅說,誰不讓你出去了?你出去吧,你想上哪兒上哪兒!我有些尷尬地笑笑,走過去拍了拍徐美紅的腦袋,也出去找豬了。在那樣一種特定的情況下,在親愛的人與一頭豬之間,我只能選擇一頭豬。我希望徐美紅能理解這一點。一直找到中午,連根豬毛也沒有找到。我垂頭喪氣地往回走。剛進村,就見妹妹遠遠地迎了上來。一看見妹妹臉上燦爛笑容,我就知道豬找到了。果然,是父親在附近的崔莊找到的。原來,頭天下午豬跑到人家的包產地里吃麥苗,被人家趕到自家的豬圈里圈了起來。回到家里,父親母親臉上都是一臉歡笑。突然,妹妹發現了一個新情況,說,哎,我嫂哩?又問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塊兒找豬去了嗎?母親突然意識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個孩子一樣“哇”地哭了起來。母親一哭,本來就是一個孩子的妹妹也跟著哭了起來。父親雖然沒有哭,眼圈也是紅紅的,對我說,我馬上就去國營家借車子,你趕緊到新安店去。新安店,是京廣線離我們家最近的一個火車站。17.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一項是()A.作為廳長的“千金”,徐美紅因為“我”的才華而來到鄉村,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那個時代的超越,以及她對愛情的一份大膽與執著。B.妹妹機靈聰明,憨直率真,說話不注意場合,這些特點恰恰增加了小說的戲劇性,同時也推動了故事的發展。C.年三十下午,母親、妹妹、父親包餃子,不讓我和徐美紅幫忙,丟豬后給徐美紅打圓場,說明他們把來自大城市的徐美紅看得格外尊貴。D.小說用詩化的語言講述了一個令人遺憾的愛情故事,小中見大,展現了中國社會中存在的社會問題。18.小說的第一段文字對整篇作品有什么作用?19.徐美紅的離開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請結合作品進行探究。【答案】17.D18.(1)寫廳長千金美紅來到“我”家鄉受到家人甚至全村空前的歡迎和關注,側面寫出山村閉塞落后的社會環境為一家人找豬以及美紅出走的情節作鋪墊,使情節合理可信。(2)表現了鄉人的淳樸和美紅的善良,與下文美紅被冷落以及出走的結局形成鮮明的反差,強調出文章的主題,也就是愛情的失敗往往不在于情感人格,而在于不同文化環境所形成的思想差異。19.(1)從作品的情節看,徐的離開是偶然的:年三十偶然上的那趟廁所,豬跑出來,全家出動找豬冷落了美紅……這些都是偶發事件,否則“我”和她的愛情故事就會繼續發展。(2)但是,她的離開從深層次思考:實際是她無法接受“突發事件”出現后發覺的生活情境,思想意識觀念和“我”的差異巨大,必然存在沖突。因此她的離開是必然的。【解析】【1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D.“詩化的語言”表述不準確,作者的語言質樸平淡。故選D。【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結構上,第一段主要寫徐美紅到農家過年的情景,凸顯廳長千金到農家過年的轟動效應,交代了時代背景,側面反應出山村的閉塞落后;后來我們都認為徐美紅忘記拴柵欄門,以至讓豬逃了出去,所以第一段為下文寫豬跑出去,全家出動找豬作鋪墊。內容上,“女人們孩子們都擠到我家的院子里來看稀奇,一時間,院子里熱鬧成了一鍋粥。父親拿著香煙,滿面春風地上前挨個兒給大家敬。此后的幾天里,家里也是人來人往像趕集一樣,沒個冷清的時候”表現鄉親們的淳樸;“一個廳長的千金,能看上我這鄉下娃”,并且和我一起回鄉下過年,表現徐美紅的善良。徐美紅來農家過年時轟動全村,她離開鄉村時極其平靜,這種反差更能突出小說主題,也更能引發讀者思考,“我”和徐美紅的愛情成了特定年代與特定環境的犧牲品,城市與閉塞落后的山村,兩種不同的文化環境,必定會有思想觀念的差異。【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解讀的能力。(1)偶然性:小說中一系列情節都是偶然的,如年三十晚上徐美紅上廁所忘記拴柵欄門;豬跑出來,全家出動找豬;母親只是偶然一說“多一個總比少一個強”,“我”也跟著跑出去找豬等情節。(2)必然性:“我”和徐美紅從小生活的環境不同,不同的文化環境導致不同的思想觀念,表面上是“親愛的人”與“一頭豬”之間的矛盾,孰重孰輕,城里人和鄉下人有著截然相反的回答,根本原因是城鄉存在巨大差別,中國社會中存在的城鄉矛盾沖突不可能消除。因此她的離開是必然的。七、語言運用(本題共3小題,21題3分,22題3分,24題4分,共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問題。“又可恥又可憎,又可憎又可恥。”聶赫留朵夫沿著熟悉的街道步行回家,一路上反復想著。剛才他同米西①談話時的沉重心情到現在始終沒有消除。他覺得,他對她并沒有什么過錯:他從沒有對她說過任何對自己有約束力的話,也沒有向她求過婚。但他覺得實際上他已經同她聯系在一起,已經答應過她了。然而今天他從心里感覺到,他無法同她結婚。“又可恥又可憎,又可憎又可恥。”他反復對自己說,不僅指他同米西的關系,而且指所有的事。“一切都是又可憎又可恥。”他走到自己家的大門口,又暗自說了一遍。“晚飯我不吃了,”他對跟著他走進餐廳的侍仆柯爾尼說,“你去吧。”“是。”柯爾尼說,但他沒有走,卻動手收拾桌上的東西。聶赫留朵夫瞧著柯爾尼,覺得他很討厭。他希望誰也別來打擾他,讓他安靜一下。他走到客廳——三個月前他母親去世的地方。這會兒,他走進這個燈光明亮的房間,不禁想起了他同母親最后一段時間的關系。他覺得這關系是不自然的,令人憎惡的。這也是又可恥又可憎。他想到,在她生病的后期,他簡直巴不得她死掉。他對自己說,他這是希望她早日擺脫痛苦,其實是希望自己早日擺脫她,免得看見她那副痛苦的模樣。“不行,不行,必須擺脫,擺脫這些虛偽的關系,拋棄遺產,拋棄一切不合理的東西……對,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到國外去,到羅馬去,去學繪畫……”他想到,“必須趕快辭去陪審員職務,還得同律師商量好這個案件。”(節選自《復活》第一部第二十八章,有刪改)[注]①米西:公爵小姐,聶赫留朵夫此時的戀人。20.“又可恥又可憎,又可憎又可恥”這句話和“可憎!可恥!”相比,在表現主人公的心理方面效果更佳,請簡要分析。21.對文學作品來說,標點標示的停頓,有時很有表現力。請分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中,逗號是怎樣增強表現力的。22.分析下面評價文中人物的句子,指出其中事理邏輯上的錯誤并說明原因。聶赫留朵夫沒有對米西有過任何承諾,也沒有向她求過婚,因而他不同她結婚是無可厚非的,由此可見他并不是一個可恥可憎的人。【答案】20.(1)“又可恥又可憎,又可憎又可恥”這句話用了回環、反復、頂針手法。(2)更能充分展示主人公內心掙扎的情感回旋,體現出他強烈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污穢和虛偽。(3)相比“可憎!可恥!”更具有表現力,能讓讀者的印象更加深刻。21.①逗號讓劃線句成為幾個獨立的短句。②增強了動作性。③強化了主人公渴望擺脫現狀,渴望走上精神復活之路的迫切心理。22.①隱含前提錯誤,隱含的前提是“有過承諾,求過婚要結婚”。即如果他“有過承諾”“求過婚”,就必須“同她結婚”,前提條件和結果之間,不存在必然關系,不合事理。②以偏概全,由對婚姻的態度得出對人品的判定是不全面的。【解析】【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首先找到“又可恥又可憎,又可憎又可恥”和“可憎!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