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8時間的腳印陶世龍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導入新課同學們,時間看不見也摸不著,日常生活中,我們通過鐘表、日歷等來掌握時間,你還從哪里看到過時間的流逝? ……時間還把腳印留在了許多我們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隱藏著不僅僅是時間的腳印,還有無數的寶藏……樹木年輪四季輪回時間的腳印琥珀(松脂化石)恐龍化石沉積巖學習目標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品味語言,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寫法,可適當的積累或仿寫。3.激發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培養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習慣。作家簡介陶世龍(1929—),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中國著名的科普作家。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發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數百篇,部分結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自讀課文·動手標記整體感知
1.利用工具書、對照文下注釋,結合語境,掃清閱讀障礙。2.熟知文章內容,劃分結構層次。
撣()山麓()溝壑()蹤跡:裝置:粗糙:腐蝕():沙礫():龜()裂:帷()幕:海枯石爛:dǎnlùhè
文中指儀器。
不精細,不光滑。
jūnshí
沙和碎石塊。
lì
裂開許多縫子;呈現出許多裂紋。懸掛起來用于遮擋的幕。
行動所留的痕跡
。wéi
通過化學作用,使物體逐漸消損破壞。海水枯干,石頭粉碎。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
字詞疏通快速瀏覽課文,劃分文章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4):
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具體說明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第三部分(30-31):
指出讀懂巖石記錄時間的意義。結構層次
1.找出全文中的獨句段有幾段?分別是哪些段落?9段(1、5、7、11、13、18、22、24、27)
2.這些獨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并思考這些句段的具體作用是怎樣的?
文章內容1)“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5)
2)“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7)
3)“經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18)
承上啟下,引出說明對象,即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引出下文,說明巖石“毀滅”的過程。總結了巖石“毀滅”之后再度“新生”的過程。4)“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22)
5)“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24)
6)“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27)承上啟下:總結有關巖石自身解體與新生的內容,引起下文對巖石保存更多歷史痕跡的說明。總結上文:巖石可以記錄地殼的活動。承上,凸顯化石的作用;啟下,進一步說明化石是怎樣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的。課文精讀1.文章以“時間的腳印”為題,有何作用?①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時間人格化,使抽象的時間具體化、形象化,說明了時間在世間留下了蹤跡。
②題目生動形象,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課文精讀2.開頭引用高士其的小詩有什么作用?①把時間擬人化,照應題目;②通過引用,由生活時間引入地質時間,更切合讀者生活實際,吸引讀者。
3.你能根據書上的有關內容概述“石爛”到“新生”的過程嗎?提示一:讀第7-18段。提示二:巖石經受著陽光、霜雪、風沙、空氣、水流、生物和人類的“攻擊”。巖石石子沙礫、泥土新巖石沉淀重壓膠結
4.人類是怎樣根據巖石來判斷時間的?提示一:讀第19-21段。提示二:可從巖層厚度、排列順序、地殼運動等方面去思考。巖層厚度:1米厚(大約3000—10000年)排列順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殼運動:平臥的巖層變得歪斜甚至直立
5.巖石是怎樣保存歷史痕跡的?提示一:讀第22-26段。提示二:可從巖石結構、石頭顏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慮。巖石結構——反映地殼的活動石頭顏色——反映遠古的氣候生物化石——反映歷史的發展
6.人類是怎樣根據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展歷史的?提示一:讀第27-29段。提示二:根據不同類型的化石去思考。三葉蟲化石—“寒武紀”—海洋寬廣高大樹木化石—“石炭紀”—溫暖潮濕長毛獸化石—“第四紀”—氣候寒冷
7.人類了解巖石的變化有什么好處?提示:讀第30-31段。總結全文,說明巖石記錄時間的意義,在于幫助人們認識地球的發展過程,增長知識;還在于幫助我們找尋地下的寶藏,為人類造福。增加知識找尋寶藏
8.文章結尾段有何作用?
9.請速讀課文,畫出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空氣和水中的酸類,腐蝕了巖石中的一部分物質。水流和風還不斷地沖刷、吹拂著它。特別是刮風沙的時候,就像砂輪在有力地轉動,巖石被磨損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將風沙比作砂輪,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風沙等自然力對巖石的侵蝕作用。
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將冰河的移動比作鐵掃帚掃過地面,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冰河對石頭的破壞作用。“刨刮”一詞表現了冰河對巖石破壞作用的巨大。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蘭新鐵路的時候,一個山頭在幾分鐘內就被炸掉了,這相對地質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舉例子、作比較。以建筑蘭新鐵路時,人們炸掉山頭為例,具體地說明了人對巖石的破壞作用。將人對巖石的破壞速度與地質作用的速度進行比較,突出了人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不容忽視。根據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
列數字。用概數準確地說明了形成1米厚的巖石需要的時間,使讀者對巖石的形成速度有個大致的概念。
“大約”一詞能否去掉?為什么?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在山麓、溝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較低洼的地方,有許多泥沙不斷地被留下來,它們填充著湖泊,墊高了河床。我國洞庭湖的面積逐漸縮小,黃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還高,就是有許多泥沙沉淀下來的結果。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列舉了我國洞庭湖的面積逐漸縮小,黃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還高的兩個例子,具體形象地說明了泥沙沉淀所帶來的影響,具有說服力。本文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請找出這些句子并分析其表達效果。(1)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
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巖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運,生動、形象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2)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
“攻擊”一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攻擊”是進攻的意思,它使陽光、霜雪、風、雨等有了行為意識,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巖石時刻受到破壞,語言極富表現力。寫作特色1.抽象的名詞形象化,陌生的形象熟悉化,熟悉的形象趣味化
。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33555-2025潔凈室及相關受控環境靜電控制技術要求
- 材料力學與智能材料性能拓展重點基礎知識點
- 風電場草原火災應急預案(3篇)
- 疼痛科火災應急預案演練(3篇)
- 酒店廚房發生火災的應急預案(3篇)
- 商鋪燃氣火災應急預案(3篇)
- 企業在戰略變化中的風險分析與決策試題及答案
- 產科新生兒火災應急預案(3篇)
- 主變火災應急預案(3篇)
- 機艙火災專項應急預案(3篇)
- 信息安全及保密意識培訓
-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轉讓合同
- 病種成本管理案例分享
- 網絡施工服務合同范例
- 2024年無人機配件定制采購合同范本3篇
- 醫院信息化建設與運維知識考核試卷
-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綜合訓練附答案
- 麻醉過程中的意外與并發癥處理規范與流程
- 節約集約建設用地標準 DG-TJ08-2422-2023
- 危險化學品目錄(2024版)
- 精密測量技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