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_第1頁
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_第2頁
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_第3頁
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_第4頁
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2024/3/25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你更喜歡哪個選擇?A.現在得到100元B.明天得到110元你更喜歡哪個選擇?A.100天后得到100元B.101天后得到110元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中彩票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無論吸煙者還是吸毒者或者沉迷于網絡游戲的人,其實都有戒的愿望,他們也能理性地認識到,如果上癮,長期的成本要比獲得的收益大得多,可是實際上,理性行為并不能準確描述個體在毒品和香煙消費上的決策,人們在做事時往往都會傾向于拖延。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時間貼現時間貼現是指個人對事件的價值量估計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下降的心理現象,它是行為選擇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根據行為結果的價值抉擇行為,對行為結果價值的認知會受到時間的影響。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傳統貼現模型–DiscountedUtilityModel傳統經濟學的一個核心命題是代理人如何對不同時期的成本和收益進行跨期選擇。Ramsey(1928)指出,不同時期的儲蓄可以以一個固定的比率在各期之間進行貼現。古典西方經濟學里面被最廣泛接受的是薩繆爾遜(PaulSamuelson,1937)在文章“ANoteonMeasurementofUtility”中提出來的貼現效用模型(TheDiscountedUtilityModel,本文簡記為DU模型)。這種指數式形式的函數既簡單又易于計算,因而它可以應用于金融等領域。這種理論后來就演化為所謂的指數式貼現理論。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薩繆爾遜希望通過其DU模型給出跨期選擇的一般模型,下面我們來看DU模型具體形式是怎樣的。設出決策者對于消費束的跨期偏好,在效用的完備性、傳遞性及連續性的假定下,跨期效用函數可以表示為進一步的,對于離散時間,薩繆爾遜假定跨期效用函數滿足如下形式[1]:

在上述方程中,代表決策者在t+k期的基數即時效用,用來表示決策者的貼現函數,即對各時期的即時效用所加的權數。代表決策者的純時間偏好率,即貼現率。

[1]更一般的,對于連續時期,跨期貼現效用函數可以表示為:為簡單起見,本文只考慮離散時期的跨期貼現效用函數。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Exercise假定你面臨兩個選擇:A。先做家庭作業,然后去參加生日晚會,最后看電影B。先看電影,然后做家庭作業,最后去參加生日晚會假定U(家庭作業)=30,U(生日晚會)=300U(看電影)=150,貼現率r=0.5,請用DU模型計算A,B的總效用,你會選擇A或B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下面我們來看DU模型的特點。

1、貼現率時間上恒定我們知道,任何的貼現函數都可以一般都表示成這種形式:=其中代表在時期n上的貼現率,也就是說,貼現率將隨著時期n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但是,在DU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于所有的n,=,這意味著DU模型中包含著一個重要假定——時間貼現率在每一期均相同。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2、正的時間偏好和遞減的邊際效用在DU模型中,即時效用函數是凹函數,也就是說,邊際效用是遞減的。這意味著人們將更愿意把消費分散到各個時期,而不是集中于同一個時期。同時,在DU模型中,貼現率是正的,這就說明了時間偏好是正的。正的時間偏好促使人們更多的在當期消費。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3、跨期決策時決策者會將新的備擇計劃和現有的計劃結合起來考慮DU模型的一個中心假設就是人們在跨期決策時會將現有的計劃與新的備擇計劃結合起來考慮。比如說,一個人他現有的消費計劃為,他面臨一個跨期決策X,我們可以將此跨期決策同放棄現有的5000美元以獲得5年后的10000美元的跨期決策類似的理解。我們說決策者在跨期決策時會將新的備擇計劃與現有的計劃結合起來考慮,也就是說,人們不會孤立的考慮跨期選擇X,而會根據X對將來的各個時期的總消費的影響來作出決策。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4、各期效用獨立DU模型還假定一序列結果的總效用等于各期效用的求和。也就是說,各期的效用都是相互獨立的。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5、各期消費獨立DU模型的一個外在假定為決策者在t+k期的狀況獨立于他在其它期的消費狀況。在跨期選擇中,在一個時期決策者的效用不會受其前面或后面某期的狀況的影響,比如說,決策者對意大利或者泰國旅館的偏好不會受他昨晚是否在意大利旅館居住或者他是否期待明天在意大利旅館居住的影響。用薩繆爾遜的話來說,就是“昨天晚上我所喝的酒或者明天我將會喝的酒將不會對我今天關于酒和牛奶的偏好產生影響。”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6、即時效用不隨時間變化在DU模型中,經常假定即時基數效用不隨時間而變化,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任何時期中由任何活動所產生的狀況都是一樣的。很多的經濟學家都對這一點提出過質疑,因為很容易看到人的偏好會隨時間變化而變化。在DU模型中作此假定純粹只是為了方便而已。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DU模型的特征貼現率時間上恒定正的時間偏好和遞減的邊際效用跨期決策時人會將新的備選方案和現有計劃綜合考慮各期效用和消費獨立即時效用不隨時間而變化貼現函數獨立于消費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DU模型的反常然而,近年來心理學的發現卻表明:指數式偏好是不正確的,人們的偏好在時間上往往是所謂的雙曲線形的。其表現是:人們對現時的效用和福利的關注要強于對未來效用和福利的關注。比如,人們常常過度飲酒、過量飲食,而置未來的健康全然不顧;人們寧可觀看滑稽電視、享受現時的快樂,而將讓人痛苦的事情向后推等等。

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AdamSmith)曾經指出,個人的跨期選擇不僅會影響到個人的健康、財富、和總的幸福,還可能對國家經濟的繁榮有決定影響。蘇格蘭經濟學家約翰·雷(JohnRae)就已經將社會學和心理學方面的因素納入跨期決策的領域進行分析。指出斯密沒有進一步指出這種分配的決定因素是什么,雷強調斯密沒有考慮到的因素是“有效積累欲望(TheEffectiveDesireofAccumulation)”,這就是一個心理學方面的詞匯了。雷認為跨期決策行為是促進或限制“有效積累欲望”的因素的組合產生的,最重要的兩個促進有效積累欲望的因素是“遺產動機”(BequestMotive)和“自我節制傾向”(PropensitytoExerciseSelf-restraint),而限制有效積累欲望的因素主要有生命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ofHumanLife),以及即時消費的興奮效用、推遲此可得到的滿意所引起的不快等等。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所有實驗的共同特征,是最接近當前消費期(t)的那一期(t+1)的貼現率最大,行為經濟學家稱之為“即刻效應”(ImmediacyEffect)。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Exercise3假設你得了50元的罰款單,若你推遲一段時間付錢,你覺得多少錢等于你現在付50元。假設你獲得50元彩票獎勵,若推遲一段時間拿到錢,你覺得多少錢等于你現在拿50元。3個月后一年后3年后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時間偏好不一致的實證行為經濟學家的確發現了偏好時間不一致的有利證據,比如,我們來看薩勒所做的實驗:表6—2實驗報酬設計現在1個月后一年后10年后15元20元50元100元

被實驗者要求回答和15元無差異的一個月后、一年后和10年后的收入,回答結果是20元、50元和100元,也就是說,被調查者認為10年后的100元、一年后的50元、一個月之后的20元和現在的15元是無差別的。這意味著一個月期界的年折現率是345%,一年期界的是120%,10年期界的是19%。即被實驗者明顯表現出時間偏好的不一致,這個結果被后來的眾多經驗實證研究和實驗研究所證實。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其他反例收益的折現率高于損失的折現率(signeffect).小錢的折現率高于錢的折現率(magnitudeeffect).Thaler(1982)發現$15現在$60一年后$250$350$3000$4000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Delay-speedupasymmetry.Discountratescanbedramaticallyaffectedbywhetherthechangeindeliverytimeofanoutcomeisframedasanaccelerationoradelayfromsometemporalreferencepoint.Forexample,respondentswhodidn'texpecttoreceiveaVCRforanotheryearwouldpayanaverageof$54toreceiveitimmediately,butthosewhothoughttheywouldreceiveitimmediatelydemandedanaverageof$126todelayitsreceiptbyayear.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Exercise4假設你必須用一個周末與一個令人厭煩的大嬸相處,另一個周末與一個招人喜愛的前同事相處,那么在下面情況你會如何選擇?1)。若這兩周是本周末和下個周末。A.本周末前同事,下周末令人厭煩的大嬸B.本周末令人厭煩的大嬸,下周末前同事2)。若這兩周是26周后的周末以及27周后的周末。A.26周后的周末前同事,27周后的周末令人厭煩的大嬸B.26周后的周末令人厭煩的大嬸,27周后的周末前同事3)。若這兩周是本周末和六個月(26周)后的周末。A.本周末前同事,六個月后的周末令人厭煩的大嬸B.本周末令人厭煩的大嬸,六個月后的周末前同事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在選擇結果序列時,人們更偏好遞增序列而非遞減序列;先壞后好噪音實驗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Ross和Simonson在1991年也做過類似的實驗,他們列出一序列的假想的選擇,有的選擇的序列是以損失結束(如:獲取85美元,然后又損失15美元),有的選擇序列以獲得結束(如:損失15美元,然后獲得85美元)。實驗結果發現,實驗對象對遞增序列(以獲得結束)表現出了強烈的偏好。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下面我們來看我們根據Loewenstein等人的基本思想所做的一組實驗吧。實驗對象是95個人大學生,他們被要求回答一組問題,在回答時不考慮他們已有的行動計劃。實驗3:1.當兩者都為免費時,你更偏好哪一個?n=95A.優雅的法國餐廳的一頓晚餐85%B.本地希臘餐廳的一頓晚餐14%選項后面的百分比表示選擇的人數所占總體比例。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我們可以看出,86%的人選擇了優雅法國餐館,針對這一些偏好法餐的人,繼續進行下列提問:2.你會偏好哪一個?n=82C.一個月后一個星期五的法國餐館一頓晚餐80%D.兩個月后一個星期五的法國餐館一頓晚餐20%3.你更偏好哪一個?E.一個月后星期五法國餐館一頓晚餐和兩個月后星期五希臘餐館一頓晚餐43%F.一個月后星期五希臘餐館一頓晚餐和兩個月后星期五法國餐館一頓晚餐57%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實驗結果表明,在序列的結果中,由于人們同時考慮到了希臘晚餐(對實驗對象而言,法餐優于希臘晚餐)的影響,人們更多的選擇了一個遞增序列,即先消費希臘晚餐再來消費法國晚餐。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可以看出,似乎有兩個因素在影響著人們的時間偏好,那就是急躁心理(Impatience)與對遞增序列的偏好。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不能很清楚的確定一個特定的結果集到底是各結果相互單獨的還是成序列關系。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在此,我們有必要對所謂的偏好遞增序列中的“序列”概念做一些約束。當結果是可通約的而且是緊密相鄰的時候,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將各個結果當作一個結果序列來考慮。一般來說,對于一連串的結果,它的“完整性”越強,我們就越能將其視為結果序列加以考慮。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反映遞減的貼現率的雙曲貼現函數形式要比指數函數形式更好的擬合數據。下面是Laibson等人提出的雙曲貼現的函數形式雙曲貼現率(Loewenstein&Prelec,1992):時期以后發生的結果的貼現要加上權數,其中〉0。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下面是指數貼現曲線和雙曲貼現曲線的的圖形表示。我們將參數分別取為=4和=1。雙曲貼現曲線指數貼現曲線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雙曲時間貼現模型中較有影響的一個,是哈佛大學萊伯森教授稱作“擬雙曲貼現函數”(Quasi-hyperbolicDiscountingFunction)的形式。該函數最早被菲爾普斯和波拉克用之于代際效用模型,后來為包括萊伯森在內的許多人采用。萊伯森將其用于描述個體時際消費-儲蓄決策問題后,使其影響廣為傳播。擬雙曲貼現模型保留了雙曲貼現函數形式的主要特征,即當前的貼現率最大,隨貼現期的延長貼現率下降。換句話說,人們偏好當前事件的價值甚于未來事件的價值。擬雙曲貼現函數比雙曲貼現函數形式更受行為經濟學家歡迎,是因為它把雙曲貼現和傳統的指數貼現都作為特例包含在內,比后者具有更為一般的性質。

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擬雙曲貼現(Quasi-HyperbolicDiscounting)雙曲貼現通常被用來描述人們的時間偏好的遞減率,即ρn會隨n的增大而減小。Phelps

and

Pollak(1968)曾用兩參數模型對原先的指數式偏好理論進行了修正(擬雙曲模型),從而將指數式偏好和時間不一致性偏好統一在一個框架之內。見下列公式:Ut(ut,ut+1,…uT)=tut+βΣTuT長期貼現因子,β為短期貼現因子(及時行樂)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雙曲線貼現模型有如下的優點:首先它簡單清楚,對于分析自我控制的問題非常方便。其次,它校準起來也很簡便,便于人們作經驗分析和預測。Harris和Laibson在2001年曾做過雙曲消費型家庭和指數消費型家庭的分析,為雙曲貼現理論再次提出了堅實基礎。他們在研究中發現,相比于指數消費型家庭,雙曲型家庭會持有更低水平的流動性的財富,無論該流動性財富的衡量標準是勞動收入還是股票分紅。雙曲家庭在信用市場上更大膽的借債,但是在固定資產方面他們卻更加積極的進行儲蓄。由于雙曲家庭持有很低水平的流動資金和很高水平的信用債務,在可預見的收入變化范圍內他們無法使消費支出和收入得到平衡。更一般的,雙曲模型為人類的一些“自我擊敗”(Self-Defeating)的行為提供了分析基礎,經濟學家經常假定理性的單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做出行動。實際上,雙曲貼現型的單位可能會有一個理性的預期,但是他們卻很少可能會做出有效的選擇。雙曲貼現模型的提出,對解釋儲蓄不足、過度消費、拖延損失等“自我擊敗”行為提供了很好的基礎。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雙曲時間貼現模型的研究具有很強的政策意義。例如個人過度消費,儲蓄不足的問題,從行為經濟學角度看來是由于自律缺陷造成。因此,可以通過引入外部的強制機制幫助消費者。比如萊伯森教授認為可以通過減少資產流動性,不讓消費者把資產放在容易支取的儲蓄帳戶或支票帳戶里,使消費者不太容易隨時取款用于消費來抑制短視行為。

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值得指出的是,行為經濟學家在研究時際選擇問題上的發現,與前景模型有呼應之處,似乎提供了理論上統一的某種線索。例如盧文斯坦和普里萊克(DrazenPrelec)發現時際決策中人們對損失隱含的貼現率,一般低于收益隱含的貼現率。也就是說,損失對心理造成的負荷比收益帶來的愉悅更大。這可以看作是損失厭惡現象的一個表現。盧文斯坦和普里萊克提出的解釋模型,所依賴的假設與前景理論也多有相通之處。例如其效用函數是根據消費的損益變化,而不是最終水平來定義的,等等。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拖延的實證讓我們先看一個發生在經濟學家身上的小故事,信息經濟學的鼻祖——美國經濟學教授阿克洛夫(Akerlof)有個“斯蒂格利茨(Stiglitz)的箱子”的經典故事。斯蒂格利茨在一次離開印度返回美國時,由于民航限制行李數量,留下一箱衣物讓阿克洛夫抽空寄回,但當時印度的郵政系統服務很差,效率低,阿克洛夫估計如果寄這個箱子要花掉至少一天的時間,于是“拖延行為”就出現了,阿克洛夫一直在思考,是今天寄呢?還是明天寄?結果日復一日,一直拖了8個月左右,箱子還沒有寄過去,最后他干脆做出決定,不寄了,等年底回美國的時候順便帶過去。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阿克洛夫從這個例子得出一個結論:每次決定把事情拖延到下期再做的時候,決策者是沒有理性預期的。要阻止這類“病態”拖延行為的繼續,必須有一個最后通牒的期限。我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在平時的生活中,類似于阿克洛夫的這種拖延行為是屢見不鮮的,比如說一群經濟學專業的大學生,他們就可能為了即時的歡愉,而拖延需要完成的經濟學作業,他們可能不愿意承受即刻完成經濟學作業所帶給他們的效用損失,而寧愿承受拖延后在未來某期再完成作業所帶來的損失,在做出此拖延決策時,他們是預期拖延之后在未來期完成作業的效用損失要小于即刻完成作業的效用損失的,或者說,拖延作業的完成所帶給當前期的效用要大于帶給未來期的效用損失,不然,拖延決策是不可能建立的。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當學生決定拖延時,他們就陷入了阿克洛夫的困境:做出非理性的決策,這種決策導致決策者總是決定把事情拖延到下期再做。這種拖延行為一般是可以持續的進行下去的,因為決策者在每一期都可能決定在拖延一期,怎樣才能結束這種拖延呢?正如阿克洛夫所認識到的那樣,必須有一個最后通牒的期限。在最后通牒期限的約束下,拖延行為結束了,但是我們顯然可以看到,在最后一刻未完成作業而不眠不休的學生,其效用損失要大于采取不拖延決策時的效用損失,這清楚地表明拖延的決策者的非理性。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我們來看一個更有趣的例子:表6—1三場電影效用指數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電影1電影2電影3效用:5單位效用:10單位效用:15單位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拖延行為的實證在社會生活中是到處存在的,比如說,你可能早就籌劃花一天或一個小時高高興興和孩子們一起玩玩,卻因為工作太多或有要事纏身而一拖再拖。同樣,不能在晚上抽時間與家人出去吃頓飯、看場電影或觀看體育節目,總以“太忙”為理由拖延。有心做些家務活,如清掃房間、修理門窗、縫縫補補等等,但卻遲遲不動手,好像你要是耐心等下去,這些活兒或許就不用做了似的。還有,當上司、朋友、家人、推銷員或售貨員有錯誤或誤解時,避而不說不愿去澄清事實,與別人交往時遇到的各種問題,一拖一拖,盡管當面把問題講清楚可能會改善相互的關系,人們可能還是只會消極等待事物的自然轉變。人們總喜歡把當下的事情拖延到明日,但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拖延的產生我們首先從很大眾化的角度來看拖延行為的產生:首先,拖延能夠維持一種自我欺騙效應,對于不愿意做的事情,人們可以通過拖延的方法來擺脫這種頭疼的事情所帶來的煩惱,從而能創造一種暫時的輕松和安穩感。其次,人們希望通過拖延來等待事情出現轉機,甚至等待奇跡的突然出現。還有,人們只愿意考慮當下,認為將來的事情還很遠,將來的事就等到將來再考慮吧。人們喜歡即刻的歡愉。人們總是會拖延那些需要立刻付出而將來才會獲利的工作,例如修剪草坪;但卻會立刻去做那些現在享樂,以后付出的事情,例如看電影。傳統經濟學家們將這種喜好假定為人們喜歡把隨時間成指數變化的效用貼現。指數貼現的一個性質上的重要特征是它暗示著人的偏好與時間具有相一致的特性。但是,人的偏好真的與時間相一致嗎?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三時間偏好一致嗎

因此,和將來相比,人們傾向于今天得到獎勵,而這種偏好不同于當將來面對同樣延誤時,他們可能會有的偏好,所以偏好同時間是不一致的。這種時間變化偏好的正規模型已經逐漸發展起來了。一個簡單的兩個參數的模型(EdmundPhelps&RobertPollak,1968)便說明了人們即時行樂的喜好,這個模型對指數貼現進行了少許修改。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

在t時間的暫時偏好為Ut,Ut表示人們在一段時間t中的即時效用:(其中

都位于0到1之間):參數就好像在指數貼現中一樣決定了一個人堅持時間一致性偏好的程度。如果

=1,那么這些偏好就是簡單的指數貼現。但是當

<1時,這些偏好便體現了我們所看到的時間不一致性。這些偏好是如何捕捉到人們喜愛即時行樂的偏好呢?假設你有機會選擇在4月14日做一項需要10小時完成的不喜歡的工作,或是在4月15日花11小時完成同一項工作。假設你認為工作對你的一時效用在任何時間都與工作時間負相等——Ut(10)=-10,Ut(11)=-11。對推遲一天來說,假如=1而

=0.8:你會寧愿選擇今天獲得效用,明天損失部分效用,雖然獲得的效用只是失去效用的80%。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假如今天就是4月14日,你正在考慮要不要去工作。你可以選擇今天工作但獲得10的負效用,也可以選擇將工作拖延到明天,效用值為0.8×(-11)=-8.8。因此,你將會選擇拖延。假如你不是4月14日決定何時去工作,而是被老板要求2月1日就決定,那么你又會如何選擇呢?由于2月1日做決定使你無論在4月14日還是4月15日工作,通過

的變化,工作所帶來的效用都貼現了,因此你會選擇只需工作10小時的4月14日而不是工作11小時的4月15日。在2月1日的時候,你認為拖延4月份的事情是不值得的。對同一個問題,你2月1日的決定同4月14日的決定有很大的差異。不考慮具體的預測,指數貼現所得出的結論是:無論在哪一天,你的選擇都是相同的。這個事例似乎well-calibrated:在4月14日,我們大多數人都傾向于把工作拖延到4月15日,即使工作量會增多。如果這兩天沒有實質區別,那么在2月1日可能沒有人會選擇拖延。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自我控制(self-control)據心理學家的實驗和觀測,時間不一致性偏好的產生主要有這樣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人們往往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出所謂的“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所謂的對外承諾(commitment),比如,承諾與朋友一塊看球賽,應允幫助某人;另一類是內部承諾,比如,給自己定下目標到某時完成某任務,要求自己不能過量飲酒,在家里不準自己吸煙,為了準備考試,一個月不能見女友等等。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總之,研究者們已經探究了很多用以限制我們未來選擇的自我約束模式,例如戒酒中心,減肥中心,在那兒你不能隨意離開,不能擁有電視,而這些都歸功于“圣誕節俱樂部”,因為直到圣誕節,它才允許你提款,允許你購買小包裝的誘人美食,避免你到家后過量飲食。另外即使你沒有參加自我控制中心,你也可以通過各種“自我要求規則”控制自己。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考慮一個模型的一種形式(Phelps&Pollak,1968):這個模型是標準貼現效用模型的簡單修正。系數是標準貼現率,表示“時間一致”的迫不及待。系數引入了一種時間非一致的對即時行樂的偏好,反映了人們的自控問題。特別地,任給,在任何一個給定的時期,人們相對未來對“現在”有一個額外的偏愛。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以這個模型為基礎,分析看電影的例子。假設某人可以選擇在時期2看“臥虎藏龍”或在時期3看“十面埋伏”,這些選擇產生以下即時效用:時期2看“臥虎藏龍”:.時期3看“十面埋伏”:.當時,考慮某人的偏好:從時期1的觀點看,這個人的偏好為因此,此人偏好“十面埋伏”,因為這樣得到即時效用(1/2)6=3,而看“臥虎藏龍”只能得到即時效用(1/2)4=2。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在時期2,這個人的偏好改為結果,他現在更喜歡看“臥虎藏龍”,因為這樣得到的即時效用是(1)4=4,而看“十面埋伏”的即時效用只有(1/2)6=3。這個例子說明這些偏好如何增加了自控問題:盡管早期人們想耐心行事并觀看更好的電影,在行動的時刻他卻迫不及待并在現在觀看次等的電影。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第二,人們往往擅于過去的經驗和教訓而表現得比較老練持重(sophisticated),而且隨著時間的延續、年齡的增長,人們的這種傾向會越來越嚴重。自我控制和老練持重在客觀上縮小了人們對于未來行為的選擇集,這往往會使人們低估未來的行為與自己當前偏好之間的關系,其結果會造成人們對未來偏好的判斷與現實產生偏差。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有限意志有限意志理性選擇理論認為行為人具有完全意志能力,能夠保證其效用函數具有有序性和單調性。有序性保證行為人在不同行動方案下得到的效用是可以比較的。單調性則保證行為人能夠在不同的效用之間判斷出偏好程度的差異,并進行排列。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行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1)習慣、傳統、嗜好習慣、傳統和嗜好體現的是過去行為對當前行為選擇的影響。(2)生理欲望饑餓、干渴、性欲、睡眠、疼痛等都是人類本性所產生的欲望,它們不同于從過去行為中建立起來的欲望,但同樣可以使行為人喪失對個人效用的控制。“感情戰勝了理智”?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有限意志”說行為人不能形成有序的效用函數,在多重目標的沖突中,沒有追求整體效用的最大化,而是追求了當前效用的最大化。但行為人畢竟是進行了最大化的追求,并且在多數情況下實現了當前效用的最大化,盡管行為人的效用選擇是錯誤的(就其整體效用的實現而言)。此外,“經濟人”假定每個人都具有無限意志力而追求效用最大化。在經濟實踐中,人們往往知道何為最優解、卻因為自我控制意志力方面的原因無法做出最優選擇。人們往往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長期利益做出選擇。不存在與個人偏好完全一致的社會偏好。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例如,經濟學中廣泛討論的搭便車問題,其存在有其必然性,因為我們并不能指望個人無條件地提供公共產品,除非其私人福利會因此而得到提高。然而實際上,存在著許多公共產品由私人提供的例子,例如對饑荒的救濟、私人資助的醫學研究等。所以,用自利原則解釋利他主義的經濟現象,其結論顯然是不具有說服力的,甚至是牽強的。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

每一個行為人在任何給定時間都可能不具有一個理性選擇理論所限定的單一的、內在一致的偏好集合,更多情形是,行為人同時具有許多相互競爭的偏好。這就使行為人面臨著一個多重偏好的“集體行動”問題。多重自我問題在跨期決策上有著充分的體現,未來本位的自我將和現在本位的自我產生沖突。多重自我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基于人們對自我控制能力認識的不同,Strotz(1955)將人們分作老練的人和天真的人。Loewenstein(1996)間接的從心理學發現中得出結論:人們可能是天真的。Ariely和Wertenbroch做過一項研究(交作業)。自我了解——你是“天真的人”還是“老練的人”

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ReadingMaterials1.ThalerRichard,“MentalAccountingMatters,”Journalofbehaviordecisionmaking,12,183-202,1999.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消費-儲蓄決策行為經濟學家認為,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決策和行為往往受制于某種特別的主觀局限性-自制問題(Self-ControlProblems)。比如美國經濟中人們普遍儲蓄不足,不是因為人們不懂得儲蓄作為人生的長期規劃之一對養老和應付緊急情況的重要性,而是因為缺乏自我控制,導致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之間不協調,事到臨頭偏好發生變化。萊伯森等行為經濟學家認為運用雙曲貼現和時際博弈模型描述這種行為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釋儲蓄不足的現象。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如果進一步把消費-儲蓄決策看作不同時期的自我之間進行博弈的問題(所謂時際自我博弈),便可以對這個經濟行為的均衡條件做更為量化的形式分析。由于缺乏自我控制和相應的自我約束的環境,各期的自我仿佛是各不相干自主獨立的個體,各自就當期給定約束條件尋求最優消費和儲蓄解。站在初始期從消費者一生的效用角度看,對t期的自我和t+1期的自我都是最優的方案應該是每期從收入中留出足夠的部分用于儲蓄。但是實際上消費者一生消費路徑上的均衡儲蓄率卻低于最優儲蓄率。這是因為t期的自我不能約束t+1期的自我,t期的自我對此也很清楚,考慮到t期儲蓄還是會被t+1期的自我揮霍掉的可能性,覺得不如還是本期花掉。結果導致每期以及一生的儲蓄不足。萊伯森根據博弈模型計算出來的均衡儲蓄率低于標準儲蓄率11%。這和美國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一代人實際儲蓄率低于目標儲蓄率10%的一些問卷調查結果非常接近。這種研究結果的政策含義也很明顯。比如政府可以用適當的稅收和利率政策懲罰過度消費,鼓勵儲蓄,或者改變其他約束環境(例如不能改寫與存款機構的合同,不允許買賣這種合同的現貨市場),使消費者不易打破自己事先的承諾,從而達到提高實際儲蓄率的效果。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從行為經濟學研究社會公平問題TimeDiscounting復旦行為經濟學現象和比較……Ti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