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雕塑與建筑_第1頁
中國古代雕塑與建筑_第2頁
中國古代雕塑與建筑_第3頁
中國古代雕塑與建筑_第4頁
中國古代雕塑與建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雕塑與建筑中國雕塑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主要內容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紀念性石刻與墓室隨葬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內容的雕塑陵墓雕塑始于漢代墓前的石人、石獸。存世的古代陵墓石刻主要為南朝宋、齊、梁、陳及唐、北宋、明、清各代帝陵和勛臣貴戚墓的遺存。北魏、遼、金、西夏等朝代陵墓遭嚴重破壞,僅有少量石刻遺留下來。南朝和唐代的作品代表了陵墓石刻的最高成就。自唐代乾陵起,以迄北宋,石刻的內容、配置方式,逐步形成定制,并為明、清兩代所承襲。這是一張有關陵墓石刻的團片,底座是一個似烏龜狀的石刻(龜馱),在古代,烏龜象征著長壽和吉祥神話傳說中,龜是龍的兒子。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一子好負重,就是龜。宗教雕塑主要保存于寺廟和石窟寺之內,由于寺廟毀損嚴重,石窟寺雕塑便成為宗教雕塑遺存的主要代表。以佛教為主,也有少量道教或其他宗教內容的造像。石窟形制源自印度,約于3世紀傳至中國。造窟風氣最盛的時期為南北朝至唐代中期。重要石窟多以皇室或勛臣貴戚雕造的大像為中心,由眾多的窟、龕、摩崖造像等,構成龐大的石窟群。每個窟內又以立體雕塑本尊佛造像為中心,由弟子、菩薩(以后增加天王、力士)組成群像,四壁布滿浮雕或壁畫,形成濃厚的宗教氛圍。由于造像和壁畫、浮雕內容、樣式的差異,而形成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的藝術風格。隋唐以后新開鑿的石窟有彬縣大佛寺、云門山石窟、大足石窟,以及云南南詔國開鑿的劍川石窟等,五代至元代在杭州開鑿了飛來峰石刻。特點:面相豐滿肢體肥壯神態(tài)溫靜民俗性及其他內容的雕塑

根據時代的雕塑發(fā)展可分為7個時段原始社會時期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宋、遼、金時期元、明、清時期原始社會時期已知最早的雕塑作品是發(fā)現于河南省密縣溝的一件小型人頭陶像,屬距今7000余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物。新石器時代的雕塑作品主要是人和各類動物形象,神話傳說的龍等神異形象也已出現。這類作品以陶塑居多,也有少量石、玉、牙、骨等材料的雕刻。主要雕塑動物雕塑大都是小型作品,表現對象是當時人們所豢養(yǎng)的禽、畜和狩獵對象,以及神話性質的動物。在長期接觸中發(fā)展了人的觀察和表現能力。有些作品異常生動,如河姆渡文化的陶豬、湖北龍山文化的象、狗、鳥、獸等小陶塑,都能概括而傳神地表現出對象的形體特征和活動情態(tài)。這類器物既注意實用的功能,又生動地表現了動物的不同神態(tài),藝術性很高。如陜西華縣所出的陶鷹鼎,神態(tài)猛鷙,造型的體積感很強。年代較晚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遺址還出現了很多玉石雕刻的鳥、龜、虎等動物形象作品。神話動物龍的形象已多有發(fā)現,并有不同的造型特征。紅山文化的玉龍,被認為是由豬神化而形成的。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具有雕塑性質的青銅禮器,以人和動物或神異動物形象鑄為器形。在當時的貴族生活中,這類器物具有重要的政治、宗教、禮儀的意義,而不同時代又各具不同的時代特征。商代作品大多富于神秘、威懾的色彩,表現的是神化了的人與獸。如湖南出土的人面方鼎上的浮雕人面,虎食人卣、象尊、豕尊。等。西周以后,風格趨于寫實,現實的、理性的因素有所增長。出現刖刑奴隸守門鬲、鴨尊、駒尊等作品。春秋、戰(zhàn)國時期,轉向于繁縟華美,追求裝飾性,如山西渾源出土的犧尊。陜西興平出土的犀尊則表現了高超的寫實技巧。還有一些青銅作品不是禮器而是以人或動物形態(tài)制作的器物支架或底座、燈座、車馬器等,人與動物的動態(tài)得到了更為生動的表現。最成功的作品有河南洛陽金村東周墓所出的各種動態(tài)的人型器座、河北平山中山國墓出土的虎噬鹿器座代表作品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所出的6個鐘銅人,均作武士裝束,有彩繪,為戰(zhàn)國時期人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商周時期還有很多玉石、牙、骨等材料雕刻的小型裝飾性雕塑作品和陶塑、木雕作品。商代婦好墓出土的865件玉石雕刻中,玉人、玉人頭雕刻共有15件,是研究商代社會生活、服飾等問題的珍貴資料。而各種禽、獸、蟲、魚的圓雕與浮雕則十分生動,富有意趣。陜西寶雞國墓出土的大批玉器是西周玉雕的代表性作品。甘肅靈臺出土的西周時期的玉人和一些青銅器人形器足,作裸體,也屬于奴隸形象。春秋以后以俑隨葬的風氣盛行,主要有陶俑、木俑兩類,也有以不同的金屬材料制作的。遺存最多的是南方楚國地區(qū)的漆繪木俑,以及鎮(zhèn)墓獸、鳥獸座屏、虎座飛鳥等,還出現了木根雕的辟邪。

商周時期的大型雕塑作品,有四川廣漢縣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物立像和數十具青銅人頭像、人面像。為古代巴蜀文化的遺存,年代相當于中原的殷墟文化早期。

左上角是張西周時的玉鳳,在古代,玉可以說是比黃金,銅更值錢的物品,不僅具有裝飾價值,更顯現了地位的高低,右下角是兩張六人鐘銅人的圖片,六人均作武士裝束,身配跨刀,顯示了當時的繁榮,同時體現了人們對音樂的追求秦漢時期秦漢時代雕塑藝術空前興盛。秦統(tǒng)一六國以后,曾收繳天下兵器,聚于咸陽,銷毀后鑄成12個鐘金人,各重千石,最后一個存世近6個世紀,毀于前秦時期,為見于記載的最早的大型金屬雕塑。1974年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以東發(fā)現的兵馬俑雕塑群,共有7000余件,與真人、馬等大,分置于3個坑中。最大的一個坑總面積約為12600平方米,列置于其間的6000兵馬俑以戰(zhàn)車、步卒相間排列為長方形軍陣。秦俑雕塑群以巨大的體量和數量、群體的組合、氣宇軒昂的形象,造成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在人物和車馬的塑造上表現出力求模仿生活真實的傾向,發(fā)式、服裝的很多細節(jié)表現得非常具體,軍士佩帶的兵器用的是實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是模制與手塑相結合,入窯燒制后再加彩繪。

圖片展示給我們的是整個軍隊處于整裝待發(fā)之勢,威武雄壯的軍陣,體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代表作品漢代各類材料制作的俑,對于現實生活有了更進一步的反映。山東濟南無影山出土的舞樂雜伎陶俑群,手法自由,神態(tài)生動。一些表現宮廷侍女形象的女俑,表情端莊矜持,其對內在性情的刻畫,是前所未有的。

西漢大型雕刻的代表作是霍去病墓的16件動物石刻。作為將軍生前為國立功的戰(zhàn)場──祁連山的象征,墓上散置各種現實生活中的野獸和神怪的幻想動物形象,與大自然環(huán)境結為一體,充溢著生命力。這些作品雕刻手法異常簡練概括,利用了石材的自然形態(tài),略加雕鑿,便生動地呈現出不同動物的神態(tài),形式博大、雄渾。其中馬踏匈奴石刻具有象征意義和紀念碑的成分。

云南古滇族墓葬出土的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青銅器中的貯貝器蓋上,多人物的群像雕塑和透雕扣飾,真實地表現了處于奴隸制社會階段的滇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宗教、戰(zhàn)爭、狩獵、樂舞等活動,有重要的認識價值。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雕塑發(fā)展上的一個重要現象是隨著佛教的興盛而出現的大規(guī)模的營造石窟寺的活動。營造石窟風氣以北魏為最盛。北朝營造的石窟廣泛分布于山西、河南、甘肅等地區(qū),南朝石窟則僅存南京棲霞山一處。主要的造窟工程是以皇室或勛臣貴戚名義,動用國家資金和營建力量興造的,工程浩大、宏偉。其中云岡石窟曇曜五窟的大佛、龍門石窟古陽洞的群龕,都代表了北魏盛期的雕刻水平和藝術風貌。云岡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莊嚴渾樸,是古代大型石造像的杰作。南北朝時期另一類大型石雕是陵墓地面石刻群。存世的作品主要是分布于南京及其附近地區(qū)的宋、齊、梁、陳四代帝王及王侯陵墓的31處石雕群。北朝陵前石雕遭后世破壞,僅存?zhèn)€別文吏殘像。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從典章制度到審美風尚均受到南朝漢族文化的影響,石窟造像也開始脫出早期所受西域印度樣式的影響,而形成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新風格特征。如麥積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優(yōu)美,表現出一種富于內心修養(yǎng)的儒雅氣質,其衣紋流暢,層疊稠密,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石窟寺雕刻藝術樣式風格的變化,也直接影響了同時期為寺廟供養(yǎng)而雕塑的單體造像和造像碑、金銅佛造像。金銅佛是小型雕塑,造型玲巧,富于變化。此外,在南、北各地墓葬中還發(fā)現有磚、石浮雕和石刻線畫,有對現實生活的描寫,也有神話人物。墓室中隨葬俑的風氣,北朝盛于南朝,數量日增,并形成固定組合。北魏以后隨葬俑群,主要包括鎮(zhèn)墓俑與鎮(zhèn)墓獸、出行儀仗、奴婢和伎樂等。

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的石刻。它們座落在群山之間享受著大自然的氣息,吸收著萬物的精華。這是一張云岡石窟的面雕坐佛像圖片,瞧它正襟危坐,莊嚴,頗有氣魄的,它可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的結晶。在石窟中還有其他和其差不多的面部豐滿,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fā)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它的建造可以說是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生作風的集中表現。達到了浮雕藝術的頂峰。隋唐時期北朝晚期的東、西魏和北齊、北周晚期是雕刻藝術發(fā)展中的過渡階段,歷隋、初唐,至高宗、武后以迄玄宗時期(約當7世紀后期至8世紀前期),達到中國雕塑史上的鼎盛期。安史之亂后中衰,會昌五年(845),武宗下令毀寺廟、銷銅像,佛教雕塑受到空前毀壞。此后,終唐之世不復有大規(guī)模的營造石窟活動。

唐代雕刻藝術的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藝術方面。一些重要的早期石窟,唐代都續(xù)有大規(guī)模的開鑿。其代表性作品為雕成于高宗、武后時期的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唐代盛期還曾在都城建造過紀念性雕刻。如武則天在洛陽以銅鐵材料鑄造的天樞紀念柱,立體部分高達百尺,四周有石獅、麒麟環(huán)繞。

唐代陵墓石刻群的主要部分集中于陜西關中地區(qū),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和許多陪葬墓。其中有14座陵因借山勢,以增強整體布局的宏大氣勢,是雕刻群與自然環(huán)境有機結合的成功范例。石刻內容早期諸陵差異較大,乾陵以后,逐漸規(guī)范化。配置于神道的石刻主要由華表、飛馬、朱雀、鞍馬及馭者、石人、碑、蕃酋群像、石獅等所組成,在雕刻手法上注重整體的單純、完整和置于山崗之上的影像效果,以數量上的參差、重復,體量的變化,形成節(jié)奏感,作用于謁陵者的心理,在行進過程中,不斷增強對于整個陵區(qū)的崇高印象。石刻代表作品有獻陵的石犀,昭陵的六駿,順陵、乾陵的石獅,莊、泰、建諸陵的石人等。唐代晚期諸陵規(guī)??s小,石刻造型矯飾、平庸,失去早期的恢宏氣度。

俑類作品在隋唐時期也達到新的藝術高度。制作材料有泥、木、瓷、石等多種材料,以黃、褐、藍、綠等釉色燒制而成的三彩俑數量眾多,特別能夠代表俑類作品新的塑造水平。在侍女、文吏等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十分熱衷于表現人物處于具體情節(jié)之中的特殊神態(tài)和動作。婦女形象由早期的窈窕轉向豐腴,面相圓潤,神情恬適、慵懶,長衣曳地,是唐代藝術中表現婦女理想美的典型樣式。以佛教天國形象塑造的鎮(zhèn)墓俑,神采飛揚,動中有靜,夸張而有分寸。對于馬與駱駝等動物形象,注重描寫具體性與生動性,多表現處于精神亢奮狀態(tài)中的動勢。此外,在隋唐時期,許多金銀器上的錘、鑲嵌浮雕紋飾、青銅鏡上的花紋,也十分豐富、生動,并常有一些現實生活內容或神話題材的描寫。

五代.宋.遼.金時期五代雕塑作品保存下來的較少,比較重要的有山西平遙鎮(zhèn)國寺一組彩塑佛教造像,前蜀王建墓的王建像和刻有浮雕伎樂、抬棺神將的石棺,南唐欽、順二陵的190件陶俑。五代雕塑代表了由晚唐以來過渡時期的藝術風格。

鎮(zhèn)國寺彩雕特點:面目豐滿,腴潤身軀高大,健壯軀干微曲該寺有一不同于其他寺廟的——該寺沒有一根釘子,所有結構都是木頭與木頭相互相鍥而成的。

世俗題材和寫實風格的發(fā)展,在宋代宗教雕塑和墓室雕刻、俑類作品中都有明顯的表現大足石窟中136窟八菩薩像莊嚴婉麗,129窟數珠手觀音豐姿綽約,同為宋代佛教造像的精品。而寶頂山的父母恩重經變相、地獄變相、牧牛道場等摩崖造像,則充滿了生動的人情世態(tài)。雕塑家熱情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常與宗教教義背道而馳。宋代寺廟金屬造像遺存比較重要的有河北正定隆興寺大悲菩薩銅像,四川峨眉山萬年寺普賢菩薩金銅像,河南登封中岳廟鎮(zhèn)庫鐵人等。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的侍女像,江蘇直保圣寺、山東長清靈巖寺、江蘇吳縣紫金庵的羅漢像,被造成具有內心活動特征,更接近于現實生活中真實人物的宗教形象。一些羅漢像被塑造成睿智、有異稟的哲人形象。此外,福建泉州老君石雕像,是古代重要的大型道教造像。

右面這張圖片上貌似宗教在舉行盛大的儀式,大大小小的人物整齊的站立在四周,中間坐著的無疑是他們的中心人物。他主導著這里的一切。他們神態(tài)各異,互不相同。但我相信,他們對中間這位有著相同的無比地崇敬之意。這兩張圖片都是顯示了人們對佛的無比崇敬之意,對佛像進行鍍金來顯示他的莊嚴和至高無上的,形象生動逼真,連大象的神態(tài)都雕刻的非常精細。無疑是中華雕塑藝術的瑰寶。遼、金兩代在北方地區(qū)曾開鑿石窟,并有不少寺廟造像遺存。遼代的薊縣獨樂寺觀音像,遼寧義縣奉國寺、山西大同下華嚴寺的菩薩,猶存唐風,但又顯示了向勻稱、秀美發(fā)展的趨向。遼代許多佛塔還有精美的浮雕。

北宋陵墓石刻的主要部分在河南鞏縣,共有8陵,現存石刻539件,加上陪葬墓石刻,共千余件。自永昌陵以后形成定制,大體沿襲唐陵規(guī)范,而內容有較大差異。主要由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鞍馬及馭者、虎、羊、蕃使、文武大臣、獅、鎮(zhèn)陵將軍、宮人組成。宋陵石刻在規(guī)模與藝術水平上均遜于唐代,但造型尚嚴謹。其陵區(qū)集中,石刻內容、數量更加規(guī)范的特點,對明清兩代很有影響(見北宋陵墓石刻)。

在一片荒蕪的草坪上,看這個孤獨的武士俑,沒有了威嚴,給我們的只是凄涼。由于人類的破環(huán)和受自然環(huán)境的摧殘,現在一般在陵墓中保存下來的石刻少之又少,而且很多都是破壞了的,極大地反映了人類的悲劇呀??!宋、遼、金時期的俑數量不多。但墓室內的雕塑、壁畫和隨葬的俑很有特點。由于宋代日常生活習俗有很大變化,墓內出現大量直接模擬現實、表現起居生活和桌、椅等日用器物的雕刻作品。河南、山西等地還出現很多宋、金、以迄元代表現雜劇演出活動的雕磚。

雜技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藝術,然而令我們想不到的是,聰明的古人可以說將石雕技術運用到生活藝術中去,他們用石刻來記錄雜技表演,因此他們發(fā)明了雜技雕磚。元.明.清時期元代以后雕塑藝術成就突出地表現在宮廷、皇家園林的環(huán)境雕塑方面。元大都宮殿建筑已毀,從遺址出土的鳳麒麟石雕、走龍欄板等建筑飾件,猶能見出元代雕刻富麗繁縟的特點。元代存世的重要作品居庸關云臺浮雕護法天王、十方佛、千佛、券門上的“六具”等石刻,杭州飛來峰密宗石刻等也都表現了共同的時代風格。元代著名的雕塑家有生于尼泊爾的阿尼哥和他的學生劉元。元代還留下有關雕塑史料的著作型石刻的豐富經驗,也標志著民族的宗教雕刻藝術的完全成熟。

明、清兩代建筑雕刻的精華薈萃于故宮建筑群和天壇(見天壇)、北海、頤和園、圓明園等皇家壇廟、園林。故宮天安門前的華表、石獅,宮廷內主體建筑三大殿白石須彌座上浮雕云龍、云鳳的望柱,圓雕的螭首,能燃香的銅龜、鶴等,都對烘托宮殿建筑的莊嚴、輝煌,增加局部藝術氣氛起著重要作用。作為此組建筑有力結束的保和殿后長近17米、寬3米多的下層石雕御路,

浮雕著蟠龍、海水江涯與各種圖案,布局宏偉,雕刻精謹,是明清石雕藝術的杰作。建于大同、北京故宮、北海的琉璃九龍照壁,故宮內的鎏金銅龍、鳳、麒麟、獅、象等動物雕塑,也各以不同的材、質和豐富多樣的造型點綴和調節(jié)著宮殿群的氣氛。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較完整,主要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易縣清西陵多組石刻群。其內容和配置沿襲宋陵而有所發(fā)展。清代裕陵等陵地宮內的門、壁、券頂上刻有精細的浮雕佛像和各種圖案。兩個時代的雕刻風格,明代較渾樸、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易流于瑣細。

宗教雕塑主要為寺廟彩塑和小型的木、石、金銅佛像。明代優(yōu)秀造像有陜西藍田水陸庵塑壁,山西平遙雙林寺的天王、力士、羅漢、渡海觀音等(見平遙雙林寺彩塑)。清代小型嘛教金銅佛中也多有精品。

明朝時期玉、石、竹、木、陶瓷、金屬、牙、骨等材料制作的工藝美術品和民間建筑、器用裝飾中有很多非常優(yōu)秀的雕塑作品,如福建德化的瓷塑觀音等。清末天津張明山的民俗題材和肖像泥塑達到很高的寫實水平。

中國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筑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筑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藝術的主要特征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后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鑒賞的角度來說,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了解的。中國古代建筑一、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二、獨特的單體造型三、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布局

四、變化多樣的裝修與裝飾

五、寫意的山水園景古代建筑的特點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中國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于房屋的墻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筑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木構架的優(yōu)點是:第一、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分開,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構架承托,墻壁只起維護和分隔空間的作用。第二、便于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可以因地區(qū)寒暖之不同,隨宜處理房屋的高度、墻壁的厚薄、選取何種材料,以及確定門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質與構造節(jié)點有伸縮余地,即使墻倒而屋不塌,有利于減少地震損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黃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較之磚石便于加工制做。獨特的單體造型

中國古代建筑的單體,大致可以分為屋基、屋身、屋頂三個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臺基之上,一般臺基為一層,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宮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臺基之上。單體建筑的平面形式多為長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由于采用木構架結構,屋身的處理得以十分靈活,門窗柱墻往往依據用材與部位的不同而加以處置與裝飾,極大地豐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形式豐富多彩。早在漢代已有廡殿、歇山、懸山、囤頂、攢尖幾種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頂。以后又出現了勾連搭、單坡頂、十字坡頂、盂頂、拱券頂、穹窿頂等許多形式。為了保護木構架,屋頂往往采用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礙采光,以及屋頂雨水下泄易沖毀臺基,因此后來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舉拆、屋角起翹,于是屋頂和屋角顯得更為輕盈活潑。

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布局古代建筑多以眾多的單體建筑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筑群體。它的布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為南北向,只有少數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勢限制采取變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的。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

古代建筑群的布置總要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筑物則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布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當一組庭院不能滿足需要時,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進院落,在主軸線兩側布置跨院。變化多樣的裝修與裝飾

古代建筑對于裝修、裝飾特為講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構件,都要美化,所選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與構件性質不同而有別。

臺基和臺階本是房屋的基座和進屋的踏步,但給以雕飾,配以欄桿,就顯得格外莊嚴與雄偉。屋面裝飾可以使屋頂的輪廓形象更加優(yōu)美。門窗、隔扇屬外檐裝修,是分隔室內外空間的間隔物,但是裝飾性特別強。另一種劃分室內空間的裝置是各種罩,如幾腿罩、落地罩、欄桿罩等,有的還要安裝玻璃或糊紗,繪以花卉或題字,使室內充滿書卷氣味。

天花即室內的頂棚,是室內上空的一種裝修。一般民居房屋制作較為簡單,多用木條制成網架,釘在梁上,再糊紙,稱「海墁天花」。重要建筑物如殿堂,則用木支條在梁架間搭制方格網,格內裝木板,繪以彩畫,稱「井口天花」。于建筑物上施彩繪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個重要特征。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門、窗等木構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來逐漸發(fā)展演化而為彩畫。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畫,有嚴格的等級區(qū)分,庶民房舍不準繪彩畫,就是在紫禁城內,不同性質的建筑物繪制彩畫也有嚴格的區(qū)分。其中和璽彩畫屬最高的一級,內容以龍為主題,施用于外朝、內廷的主要殿堂,格調華貴。旋子彩畫是圖案化彩畫,畫面布局素雅靈活,富于變化,常用于次要宮殿及配殿、門廡等建筑上。再一種是蘇式彩畫,以山水、人物、草蟲、花卉為內容,多用于園苑中的亭臺樓閣之上。

紫禁城的梁上彩繪裝飾,最突出的莫過于龍鳳,它們的形象非常個逼真,體現了社會一片祥和,繁榮的景象。看到這些我不得不提蘇州刺繡,可以和彩繪藝術相媲美,色彩鮮艷,作法精細,紋樣無處不體現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寫意的山水園景

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有意境,重在寫意。造景家用山水、巖壑、花木、建筑表現某一藝術境界,故中國古典園林有寫意山水園之稱。從造景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它攝取萬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過觀察、提煉,盡物態(tài),窮事理,把自然美升華為藝術美,以之表現自己的情。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景的意境大體分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學講求實際,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關心社會生活與人際關系,重視道德倫理價值和治理國家的政治意義,這種思想反映到園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莊思想講求自然恬淡和煉養(yǎng)身心,以靜觀、直覺為務,以浪漫主義為審美觀,藝術上表現為自然境界。佛、道兩教追求涅與幻想成仙,園林造景上反映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見于皇家苑囿,如圓明園。

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神內涵特征有三。其一,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tǒng)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筑,也同時發(fā)揮著維系、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其三,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兩張圖片放在一起無疑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蘇州園林的美麗自然風光,使我們嘆為觀止,身臨其境。而圓明園的摧毀厚的殘骸,只會讓我們連連哀嘆八國聯(lián)軍的殘暴,痛恨他們帶來的傷痛。古代建筑發(fā)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1)原始住居與建筑雛形的形成

(2)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

(3)傳統(tǒng)建筑持續(xù)發(fā)展和佛教建筑傳入

(4)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

(5)宋、遼、金時期建筑的發(fā)展

(6)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史上的最后高潮

原始住居與建筑雛形的形成早在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原始人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北京、湖北、浙江等地均發(fā)現有原始人居住過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黃土層為墻壁,用木構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進而發(fā)展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長江流域,因潮濕多雨,常有水患獸害,因而發(fā)展為桿欄式建筑。木構架的形制已經出現,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與功用不同而有圓形、方形、呂字形等。這是中國古建筑的草創(chuàng)階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標志著原始社會結束,經過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戰(zhàn)國,在中國的大地上先后營建了許多都邑,夯土技術已廣泛使用于筑墻造臺。此時木構技術較之原始社會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鋸、鏟等加工木構件的專用工具。木構架和夯土技術均已經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這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筑已經具備了雛形,不論夯土技術、木構技術還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與運用,色彩、裝飾的使用,都達到了雛形階段。

古代建筑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六國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大帝國,并且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在咸陽修筑都城、宮殿、陵墓。今人從阿房宮遺址和始皇陵東側大規(guī)模的兵馬俑列隊埋坑。此外,又修筑通達全國的馳道,筑長城以防匈奴南下,鑿靈渠以通水運。

漢代繼秦,經過約半個多世紀,又進入大規(guī)模營造建筑時期。漢武帝劉徹先后五次大規(guī)模修筑長城,開拓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又興建長安城內的桂宮、光明宮和西南郊的建章宮、上林苑。西漢末年還在長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東漢光武帝劉秀依東周都城故址營建了洛陽城及其宮殿。

總秦、漢五百年間,由于國家統(tǒng)一,國力富強,中國古建筑在自己的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發(fā)展高潮。其結構主體的木構架已趨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頂形式多樣化,廡殿、歇山、懸山、攢尖、囤頂均已出現,有的被廣泛采用。制磚及磚石結構和拱券結構有了新的發(fā)展。

看到阿房宮不得不想起這詩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雖被項羽焚毀,但它的雄偉壯觀還是猶處可見的。傳統(tǒng)建筑持續(xù)發(fā)展和佛教建筑傳入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此期間,傳統(tǒng)建筑持續(xù)發(fā)展,并有佛教建筑傳入。西晉統(tǒng)一中國不久,就爆發(fā)了八王之亂。在南方,晉室南遷建立了東晉政權,接著先后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這些都城、宮殿均系在前代基礎上持續(xù)營造,規(guī)模氣勢遠遜于秦、漢。

東漢時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發(fā)展起來,南北政權廣建佛寺,一時間佛教寺塔盛行。據記載,北魏建有佛寺三萬多所,僅洛陽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區(qū)還開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北響堂山石窟等。這就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筑,融進了許多傳自印度(天竺)、西亞的建筑形制與風格。

在一座山上進行雕刻,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極其的不容易呀,更何況在古代那種各方面技術比較落后的情況下,古人又是運用怎樣的技術,付出多少的經歷和辛勞才能完成這么浩大雄偉的建筑的呢??古代建筑發(fā)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隋、唐時期的建筑,既繼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來影響,形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建筑體系,把中國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階段,并遠播影響于朝鮮、日本。隋朝時,修建了都城大興城,營造了東都洛陽,經營了長江下游的江都。開鑿了南起余杭,北達涿郡,東始江都,西抵長安,長約2500公里的大運河。還動用百萬人力,修筑萬里長城。煬帝大業(yè)年間(605~618年),名匠李在現今河北趙縣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鎮(zhèn)興建了大量寺塔、道觀,并繼承前代續(xù)鑿石窟佛寺,遺留至今的有著名的五臺山佛光寺、薦福寺小雁塔、興教寺玄奘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間,建筑技術更有新的發(fā)展,木構架已能正確地運用材料性能,建筑設計中已知運用以材為木構架設計的標準,朝廷制定了營繕的法令,設置有掌握繩墨、繪制圖樣和管理營造的官員。

宋、遼、金時期建筑的發(fā)展

從晚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