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動物體的基本結構與機能動物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
生命的物質基礎
生命必需元素:
大量元素:CH0NPS常需元素:CaKNaClMgFe微量元素:MnIMoCoZnSeCuCrSnVSiF生命物質:
蛋白質:細胞的基本物質和生命活動的基礎。
核酸:遺傳的物質。
糖類:細胞的主要能源和構成成分。
脂類:細胞的構成成分和后備能源。
酶:具有特殊催化活性的蛋白質,調節代謝。
維生素:調節機體代謝的生活物質。
水:參與反應,運輸物質,調節溫度,形成極性。生命的物質基礎細胞的分子組成
第一節細胞
細胞的生物學特性:生命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生命進化的基本單位個體發育的基本單位生命存在的不同等級形式正在分裂的細胞一切動物有機體都由細胞構成,細胞是構成動物有機體的基本單位。
一切動物有機體均由細胞構成;在多細胞動物體內,功能相同的細胞群體構成機體的組織;細胞具有獨立性。有序的自控代謝體系,構成基本結構單位;細胞是有機體生長發育的基礎(增殖、生長與分化);細胞是遺傳的基本單位,具有遺傳的全能性。細胞概念的新思考細胞是多層次非線性的復雜結構體系;細胞是物質、結構、能量與信息過程精巧結合的綜合體;細胞是高度有序的、具有自裝配與自組織能力的體系;------細胞的形態細胞的大小細胞的分裂細胞的壽命正在分裂的細胞細胞的基本共性結構方面: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包括各種細胞器),細胞核。
少數細胞如細菌、藍藻等細胞核不具核膜,稱為原核細胞prokaryoticcell(沒有典型核結構;遺傳信息量小,遺傳載體僅為一個環狀DNA構成;細胞內沒有細胞器與細胞核膜。包括的種類有支原體、細菌、藍藻等),而具有核膜的細胞稱為真核細胞eukaryoticcell(以磷脂及蛋白質為基礎的膜系統結構;以DNA或RNA——蛋白質為主要成分的遺傳信息表達系統結構;由特異蛋白質分子構成的細胞骨架系統)。細胞的基本共性機能方面:①能利用和轉化能量,維持細胞的生命活動;②具有生物合成能力;③具有自我復制和繁殖能力;④具有協調整體生命活動的能力。細胞的基本共性
所有細胞表面均有由磷脂雙分子層與鑲嵌蛋白質構成的生物膜——細胞膜(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流動鑲嵌模型主要強調:(1)膜的流動性:膜蛋白和膜脂均可側向流動。
(2)膜蛋白分布的不對稱性:有的鑲在膜表面,有的嵌入或橫跨磷脂雙分子層。細胞的基本共性
目前對它的認識總結是:
(1)具有極性頭部和非極性尾部的磷脂分子在水相中具有自發形成封閉的膜系統的性質,以疏水性尾部相對,極性頭部朝向水相的磷脂雙分子層是組成生物膜的基本構成成分。
(2)蛋白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鑲嵌在磷脂雙分子中或結合在其表面。
(3)生物膜可以看成是蛋白質在雙層脂分子中的二維液。細胞膜的結構示意圖細胞的基本共性所有細胞都有兩種核酸——DNA和RNA(復制與轉錄的體)。DNA對遺傳信息的永久貯存與精密復制更具穩定性,增強了修復能力;而RNA專司遺傳信息的轉錄與指導蛋白質分子的翻譯。作為蛋白質合成的機器——核糖體,在翻譯肽鏈時,與mRNA形成多聚核糖體。所有細胞的增殖都以一分為二的方式進行分裂。遺傳物質在分裂前復制加倍,在分裂時均勻分配到兩個子細胞內,是生命繁衍的基礎與保證。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膜-(蛋白質-脂類-蛋白質三明治式質膜結構模型)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維持內環境恒定,信息傳遞、細胞識別等作用。細胞質基質-物質運輸、能量交換、信息傳遞、中間代謝反應。包含許多細胞器: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溶酶體、過氧化物酶體、線粒體等。細胞核-核膜、染色質、核仁、核骨架。遺傳信息儲存場所,控制著細胞的遺傳與代謝活動。形態有無膜結構功能內質網網狀結構有的和細胞膜相連接,有的和細胞核膜相連接具有單層膜結構1.和蛋白質,脂類,糖類的合成有關2.是蛋白質流動的通道3.擴大了細胞內的膜面積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的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有的附著在內質網上無膜結構蛋白質合成的場所高爾基體由單層膜組成的扁平囊疊加而形成具有單層膜結構1.對蛋白質進行進一步的加工2.與動物細胞分泌物形成有關3.與植物細胞細胞壁的形成有關中心體由兩個互相垂直的中心粒組成無膜結構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液泡成熟的植物細胞內有一完整的大的液泡,內存細胞液具有單層膜結構1.調節細胞的內部環境2.保持正常的滲透壓3.保持細胞的膨脹狀態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對比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比較
結構上的比較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液泡、葉綠體等;
動物細胞無上述結構,但有中心粒(體)。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比較
細胞間連接方式的比較植物細胞:胞間連絲動物細胞:細胞連接,連接方式有三。分別是:
橋粒:上皮之間呈紐扣狀結構,與質膠中的中間纖維連接,形成細胞骨架網。多見于皮膚、子宮頸等部位。
緊密連接:膜與膜之間的緊密連接。多見于腸壁。
間隙連接:細胞之間存在間隙,有一系列通道貫穿在間隙之間。細胞質通過細胞之間存在的間隙相通。是動物細胞最多的一種連接方式。細胞周期細胞由一次分裂結束到下一次分裂結束之間的期限稱為細胞周期(cellcycle),它包括分裂間期和分裂期。
兩次細胞分裂之間的時期稱為分裂間期(interphase)。分裂間期又根據DNA的復制分為3個時期。在分裂間期的中間,DNA合成復制,稱為合成期即S期(synthesis),在S期之前和S期之后分別稱為合成前期即G1期(presyntheticphase)和合成后期即G2期(postsyntheticphase)。細胞周期一般認為在G1期合成DNA復制所需要的酶和底物、RNA等,在G2期合成紡錘體和星體的蛋白質。細胞分裂間期所需要的時間遠較分裂期為長。細胞已經分化執行特殊的機能時,常不再進行分裂。細胞已經分化但不處于生長分裂期的這個階段稱G0期。細胞分裂
1、無絲分裂(amitosis)(也叫直接分裂)在無絲分裂時看不見染色體的復雜變化,核物質直接分裂成二部分。核分裂一般是從核仁開始,延長橫裂為二,接著核延長,中間縊縮,分裂成2個核;同時,細胞質也隨著拉長并分裂,結果形成2個細胞。這種分裂不如有絲分裂普遍和重要。細胞分裂2、有絲分裂(mitosis)(也叫間接分裂)整個有絲分裂過程是連續的,一般把它分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1)前期(prophase)細胞核中開始呈現出一定數目的長絲狀染色體,染色體螺旋化逐漸加強;核膜、核仁逐漸崩解、消失;染色體逐漸向細胞的中央移動,直到染色體排列到細胞的赤道面上,這時就進入了下一個分裂時期。細胞分裂(2)中期(metaphase)是從染色體達到了細胞的赤道面、停止移動的開始的。中期時染色體高度螺旋化,呈濃縮狀。染色體在赤道面上一般呈輻射狀排列在紡錘體的周圍。當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2個染色單體分開,這時分裂又進入了下一個肘期。細胞分裂
(3)后期(anaphase)從每個染色體的兩個染色單體分開向兩極移動開始,這分開的染色體稱為子染色體(daughterchromosome)子染色體移向兩極的整個過程,都屬于后期。細胞分裂(4)末期(telophase)兩組子染色體已移至細胞的兩極,染色體移動停止,即進入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現。染色體的濃縮狀態逐漸減低,直到恢復成間期核的狀態。在核重建的同時,胞質發生分裂,在動物細胞首先在細胞的赤道區域發生縊縮,縊縮逐漸加強,直到分裂成2個細胞。有絲分裂1.Interphase
2.Earlyprophase
3.Middleprophase
4.Lateprophase
5.Prometaphase
6.Metaphase
7.Earlyanaphase
8.Anaphase
9.Earlytelophase
10.Latetelophase
Diagramsofmitoticstages
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與哪些細胞結構直接有關?
間期前期末期動物細胞細胞核(DNA復制)核糖體(蛋白質合成)植物細胞中心體(紡錘體形成)核膜、核仁細胞膜(子細胞形成)細胞核(DNA復制)核糖體(蛋白質合成)細胞質(紡錘體形成)核膜、核仁高爾基體(子細胞形成)細胞分裂3、減數分裂(meiosis)減數分裂與正常的有絲分裂的不同點在于:減數分裂時進行2次連續的核分裂,細胞分裂了2次,其中染色體只分裂一次,結果染色體的數目減少一半。減數分裂發生的時間,每類生物是固定的,但在不同生物類群之間可以是不同的。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減數分裂合子減數分裂(zygoticmeiosis)或稱始端減數分裂(initialmeiosis),發生在受精卵開始卵裂時,結果形成具有半數染色體數目的有機體。這種減數分裂形式只見于很少數的低等生物。減數分裂孢子減數分裂(sporicmeiosis)或稱中間減數分裂(intermediatemeiosis),發生在孢子形成時,即在孢子體和配子體世代之間。這是高等植物的特征。減數分裂配子減數分裂(gameticmeiosis)或稱終端減數分裂(terminalmeiosis),是一般動物的特征包括所有后生動物、人和一些原生動物。這種減數分裂發生在配子形成時,發生在配子形成過程中成熟期的最后2次分裂,結果形成精子和卵。減數分裂減數分裂的具體過程是很復雜的,它包括2次細胞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較長,一般把這個前期分為細線期、偶線期、粗線期、雙線期、終變期,這前期I(表示第一次分裂前期)之后是中期I、后期I和末期I;經過減數分裂間期(很短或看不出來),進入前期II、中期II、后期II、末期II。減數分裂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細胞分裂2次,但染色體只分裂一次,結果染色體數目減少了一半。一般說來,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體(homologue)分開,染色體的數目減少一半,是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是姊妹染色單體(sisterchromatid)分開,染色體的數目沒有減少,是等數分裂。減數分裂對維持物種的染色體數目的恒定性,對遺傳物質的分配、重組等都具有重要意義,這對生物的進化發展都是極為重要的。減數分裂——生成生殖細胞meiosissperm&egg細胞分化
1.概念:胚胎細胞分裂后的未定型細胞或簡單可塑性細胞,在形態和化學組成上向專一性或特異性方向轉化,演變為特定細胞類型的過程。細胞分化
2.細胞分化的特點分化是穩定的,一般是不可逆的;方向的確定性往往早于形態差異,在形態特征發生明顯差異之前,細胞分化方向即已確定,并可持續若干細胞代;細胞生理狀態隨分化水平提高而變化。細胞分化
3.細胞發育的潛能在發育過程中細胞潛能逐漸變窄全能性——細胞含有使后代細胞形成完整個體的潛能;多能性——胚胎進一步發育,有的細胞雖具有分化出多種組織的潛能,但卻失去了發育成完整個體的能力。單能性——有的可分化出幾種細胞,但不能分化出這幾種細胞以外的其它細胞或只能分化出一種細胞。細胞分化
4.細胞質在分化中的決定作用受精卵細胞質的不均一性。性細胞決定子。體細胞決定子。植物體的構成: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肌肉組織動物體的構成:動物體第二節組織器官系統一、組織(tissue)定義:由形態相似的細胞和細胞間質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基本結構。類別: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1、上皮組織位置:覆蓋于動物體的外表面或襯在體內各種管、腔及囊的內表面。特點:細胞排列緊密,鄰細胞間有各種連接結構。組織間常無血管,靠基膜滲透營養。1、上皮組織功能:保護、吸收、排泄、分泌、呼吸、感覺等。種類: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覺上皮。A、被覆上皮(coverepithelium)1)、單層上皮:
單層扁平上皮(心腔、血管、淋巴管等)單層立方上皮(某些腺體的小輸出管)單層柱狀上皮(腺體導管、胃腸粘膜)單層纖毛上皮(子宮、輸卵管、小支氣管)假復層上皮2)、復層上皮
復層扁平上皮(身體與外界接觸部位)復層柱狀上皮(肛門黏膜等)變移上皮(排泄器官)皮膚的剖面圖B、腺上皮(glandularepithelium)內分泌腺外分泌腺:
如汗腺、唾液腺、乳腺等。C、感覺上皮(sensoryepithelium)嗅覺上皮味覺上皮視覺上皮聽覺上皮觸覺上皮2、結締組織(connectivetissue)位置:廣布于身體各處,連接身體各種組織。特點:有大量的間質和多種細胞構成。細胞的位置不固定,不形成完整的細胞層。2、結締組織(connectivetissue)功能:支持、保護、吸收、營養、修復及物質的運輸等。種類:疏松結締組織、致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軟骨組織、骨組織、血液淋巴等。A、疏松結締組織特點:多種細胞分散在排列疏松的纖維之中。存在于各器官和組織間。細胞:成纖維細胞巨噬細胞纖維:膠原纖維彈力纖維B、致密結締組織特點:含大量的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細胞和基質較少。如:肌腱,含大量平行排列的膠原纖維束。韌帶、大動脈管,含大量的彈力纖維束。皮膚的真皮層,大量膠原纖維交織成網狀。C、脂肪組織特點:在疏松結締組織中充滿了大量脂肪細胞,分布在器官和皮膚之下。作用:支持、保護、保溫、儲能等。D、軟骨組織特點:由軟骨細胞和纖維、基質構成。透明軟骨:含硫酸軟骨素和大量膠原纖維。如支氣管環等。彈性軟骨:大量彈性纖維交織成網。如外耳廓等。纖維軟骨:大量膠原纖維束。如椎間盤等。E、骨組織特點:骨細胞、纖維和基質構成。基質中含大量的無機鹽。有:密質骨松質骨F、血液特點:具有流動性。血液血漿:血清+纖維蛋白原中性粒細胞血細胞紅細胞顆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白細胞{嗜堿性粒細胞血小板無顆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紅血球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3、肌肉組織主要由收縮性強的肌細胞構成。根據肌細胞的形態結構分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A、骨骼肌肌細胞:長圓柱狀,多核。含豐富的肌原纖維。肌原纖維肌球蛋白:粗肌絲肌動蛋白:細肌絲收縮就是肌動蛋白在肌球蛋白上的滑行。橫紋肌圖解B、心肌特點:心臟特有。具有橫紋但不明顯。肌細胞有分支,且只有一個核。細胞間形成閏盤,有利傳導。受植物性神經控制,為不隨意肌。C、平滑肌特點:肌細胞無橫紋。廣泛存在于脊椎動物的內臟器官。受植物性神經控制,為不隨意肌。4、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組成。神經元:形態
:樹突、胞體、軸突分類:依功能分依形態分神經細胞神經細胞神經膠質細胞神經膠質細胞器官和系統器官(organ):
由幾種不同類型的組織聯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態特征和一定生理機能的結構。
系統(system):一些在機能上有密切聯系的器官,聯合起來完成一定的生理機能的結構。
第一節動物的繁殖一、繁殖繁殖力二、繁殖的方式·無性繁殖
·有性繁殖
分裂生殖配子生殖出芽生殖接合生殖孢子生殖孤雌生殖再生幼體生殖
·世代交替胚前發育胚胎發育胚后發育
第二節動物的胚胎發育
通常把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分為:胚胎發育(embryonicdevelopment)
——在卵膜內或母體內,由一個受精卵發育成為能單獨生活的胎兒的過程。胚后發育(post-embryonicdevelopment)
——從卵孵化后或從母體分娩出來后的胎兒,經過幼年期、性成熟的青春期,直到成年期和老年期。胚前發育(pre-embryonicdevelopment)
——雌雄配子的分化與成熟過程,即生殖細胞經過增殖、生長和成熟三個階段,成為具有受精能力的精子或卵子。胚前發育---配子發生生殖細胞是動物機體內的一種特殊分化的細胞,它是個體發生的基礎。動物有性繁殖的最早階段是配子發生(gametogenesis)。配子可分為精子和卵子,分別在雄性動物和雌性動物生殖腺發育成熟。通常把配子的發生過程稱為胚前發育。生殖細胞的一般發生過程
不論是雄性生殖細胞或雌性生殖細胞,其發生的過程都經過增殖期、生長期和成熟期。1、增殖期原生殖細胞(又稱為性原細胞)(primordialgermcell)——雄性精原細胞或雌性卵原細胞經過多次有絲分裂,數量不斷增多。生殖細胞的一般發生過程
2、生長期部分精原細胞或卵原細胞開始生長:體積增大,成為初級性母細胞,即初級精母細胞或初級卵母細胞。在初級卵母細胞內大量積累卵黃顆粒等營養物質,合成和儲存各種類型的RNA、核糖體、蛋白質3、成熟期初級精母細胞和初級卵母細胞經過二次成熟分裂,最后形成精子和卵子:第一次成熟分裂,每個初級精母細胞或初級卵母細胞染色體數減半,成為兩個次級精母細胞或一個次級卵母細胞和一個極體。緊接著第二次成熟分裂,次級精母細胞形成精細胞,次級卵母細胞則形成一個較大的卵細胞和一個小的極體(polarbody),或者停留在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直至受精開始。總結:一個初級精母細胞經過二次成熟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進一步的發育成為精子;而一個初級卵母細胞則形成一個成熟的卵細胞和三個極體。精子發生(spermatogenesis)
都在雄性生殖腺內進行后生動物的精子發生的。同一精巢內的精原細胞并不是同時發育成為精子,而是周期性地由部分細胞進入發育期。因此,在曲細精管內,可以同時看到不同發育期的生精細胞。從精細胞到精子,細胞的形態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都與高度運動能力以利于接觸卵子相關:1、當精細胞分化成精子時,細胞核體積變小,細胞核染色體致密化,核蛋白的成分顯著變化,與遺傳信息傳遞沒有直接關系的物質如RNA和非組蛋白從核內清除。2、細胞質的主要變化是頂體(acrosomes)形成。頂體是精子的特有結構。由高爾基體形成的小液泡,集合成為較大的液泡,并在液泡中出現一個小的致密顆粒,稱為頂體前顆粒(proscrosomalgranule);幾個液泡集合成一個大的液泡,其內部的顆粒集合成頂體顆粒附在核的前端,成為頂體。精子的形狀、大小和內部結構存在種間差異。人類精子-結構示意圖卵子發生卵巢、卵子發生細胞體積的變化卵原細胞的增殖也是通過有絲分裂實現的,這一階段細胞質并未發生大的變化。從卵原細胞形成初級卵母細胞:首先是細胞核發生一系列的減數分裂前期的變化;爾后進入生長期,積累卵黃,達到最終體積。蛙類剛從卵原細胞形成的初級卵母細胞,直徑約為50微米,最終發育成的卵子直徑約為1000-2000微米,需要大約三年。雞卵則以較快的速度完成生長期,在排卵前6-14天內完成卵黃積累,卵母細胞體積可增加200倍。哺乳動物胚胎在母體子宮生長發育,營養物質由母體通過胎盤供應,因此卵子不需要貯備大量營養物質,沒有急劇的生長期。小鼠的成熟卵體積僅增長30多倍。細胞質、細胞核的變化各種動物在初級卵母細胞階段,細胞質和細胞核的結構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內質網:結構逐漸變得復雜,網膜上有密集的核糖體,這種結構改變與卵母細胞迅速生長,必須高速度合成蛋白質有關。卵母細胞貯存的的核糖體足以供胚胎早期發育的蛋白質合成所需。線粒體:
數量增加,并與內質網的核糖體相連。卵母細胞細胞質表層呈凝膠狀的結構為皮層:皮層中有一種特殊的顆粒稱皮層顆粒,在卵的受精中起重要作用。初級卵母細胞在生長期大量積累卵黃顆粒,卵黃顆粒是胚胎早期發育的營養來源;卵黃顆粒在細胞內的分布與細胞的極性及胚胎發育過程的細胞分化關系十分密切。由于初級卵母細胞中積累的各種物質數量和分布的不同——卵內發生了物質的重新排列,因而產生了卵的極性:動物極(animalpole)通常細胞核位于卵細胞質較多、營養物質較少的一極,這就是動物極。植物極(vegetativepole)動物極相對的一極,營養物質集中。卵軸(eggaxis):通過動物極和植物極的軸。卵黃和其他物質如核糖體、線粒體等沿卵軸形成梯度分布。動物的早期胚胎發育動物的發育從受精開始,受精時雌雄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融合形成合子即受精卵。受精卵通過連續的分裂,產生大量細胞,細胞遷移、聚集、分化,共同構建新生命的基本結構,并在小動物出生時,提供自主的小生命所必須的器官。動物的早期胚胎發育一般是指從受精到器官原基建成的過程。一、受精受精是新生命的起點。指精子、卵子各自的單倍體基因組相融合形成二倍體合子的事件。在通常的情況下,受精過程包括精卵相遇,精子穿入卵子,引發卵子發生一系列變化,最終是二者原核的融合,形成二倍體的合子。動物的精卵相遇的物理因素是大多數動物的精子能自由活動,每次排出的精子數量是相當大,以及卵子的體積較大。更重要的是動物的卵子和彼此間有相互吸引的化學物質,使同種的精子與卵子相互識別。1、精卵的接近
1.1精卵識別(recognitionofeggandsperm)精卵識別分為距離識別、接觸識別。距離識別---見于體外受精的水生生物。向化因子已在許多動物(刺胞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尾索動物)中發現:卵母細胞在完成2nd減數分裂后,可以分泌具物種特異性的向化因子,構成卵周特有的微環境,不僅有利于控制精子類型,而且可以使精子適時完成受精。向化因子的作用機制存在種間差異。1.2精子的獲能哺乳動物的精子雖有運動能力,卻無穿過卵子周圍濾泡細胞、透明帶的能力,精子只有在經過子宮和輸卵管的途中接受若干生殖道獲能因子的作用才具備受精能力,這種作用稱為精子的獲能。原因在于精子頭的外表有一層能阻止頂體酶釋放的糖蛋白,精子在子宮和輸卵管中運行過程中,該糖蛋白被女性生殖管道分泌物中的酶降解,從而獲得受精能力——獲能(capacitation):除上述精子膜表面精液蛋白的去除以及膜表面蛋白的重組等,精子在獲能過程中進而產生生化和運動方式的改變。精卵接觸時引起的變化:
●頂體反應;●卵子的激活;●雌雄原核的形成和融合
頂體反應精子頭部與卵膜成分接觸誘發頂體反應(acrosomalreaction)。海膽受精過程
1、頂體破開,釋放水解酶;2、精子前端與受體結合;3、入卵,卵黃膜膨脹。頂體反應的重要作用:釋放頂體內的酶類,使精子膜成分重新分配、暴露或被修飾。精子細胞頭部的頂體小泡開放并釋放出一些水解酶(例如蛋白酶和糖苷酶),通過酶解作用溶解卵膜的膠狀層和卵黃膜,形成通道。精子穿過通道,精卵質膜發生融合,隨后精子的細胞核、線粒體和中心粒進入細胞內,在上述反應中,頂體的作用有如化學鉆頭,為精卵的結合打開通道。當精卵細胞融合時,通常是一個卵子只允許一個精子進入。這有兩種阻斷多精進入的機制:快速阻斷機制:一旦有精子進入卵子,卵子上的精子結合受體隨即失活,從而阻止更多精子附著;永久阻斷多精進入的機制:通過受精膜的迅速膨脹來實現的。卵子激活時上述兩種機制均被啟動。
對于大多數動物來說,多精進入是有害的,會導致胚胎早期死亡;然而,兩棲類和鳥類似乎允許多精進入,多余的精子在卵內被破壞。●卵子的激活(activation)未受精的卵
RNA轉錄、蛋白質合成等細胞活動幾乎處于靜止狀態,
精子一旦與卵子接觸
卵子本身就開始發生一系深刻的變化,這就是卵子的激活。精子誘導卵激活機制
●雌雄原核的形成和融合精子進入卵細胞后,核膜破裂,染色質變得松散,破碎的核膜與松散的染色泡重新聚集,形成雄原核(malepronucleus);卵細胞核在完成第二次減數分裂之后,形成的細胞核即雌原核;在中心粒的微絲作用下,雄原核向雌原核方向遷移.雌雄原核相遇之后:核膜互融,形成共同的核膜,融合后的受精卵稱為合子,融合成的核即為合子的細胞核。受精過程到此結束,緊接著第一次卵裂開始。受精過程示意圖精子膠質膜卵膜卵核受精膜卵原核中心粒紡錘體精原核二、卵裂卵裂的概念、特點
精卵融合后,受精卵仍然是單個細胞,受精卵經過多次分裂,形成很多分裂球的過程,稱為卵裂。卵裂形成的細胞,稱為分裂球(blastonere)。
卵裂與一般細胞分裂不同:是一系列迅速的細胞分裂,每次分裂之后,分裂球未及長大,又開始新的分裂。分裂的結果:細胞數目越來越多,分裂球越來越小。蛙受精卵分裂的過程卵裂卵裂卵裂卵裂卵裂囊胚受精卵海膽胚胎發育模式
前兩次卵裂通過動植物軸,沿經線進行——經裂;第3次卵裂沿赤道方向進行,垂直于動植物軸——緯裂。卵裂類型
每個物種的卵裂方式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①卵質中卵黃的含量及其分布情況;②卵質中影響紡錘體方位、角度和形成時間的一些因子。卵黃是使胚胎在沒有外源食物的情況下得以發育的進化上的一種適應性選擇;卵黃的量、分布決定卵裂發生的位置和分裂球的大小。各種動物卵內的卵黃物質含量與分布不同:
均黃卵(isolecithal)——文昌魚;
中黃卵(centro)——昆蟲;
端黃卵(telolethal)——如鳥類。上述不同卵的卵裂和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也各不相同。卵裂的形式依細胞分裂是否徹底可分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兩大類:★完全卵裂(totalcleavage)
整個卵參加分裂,多見于少黃卵。
均等分裂(equalcleavage)卵黃分布均勻的均黃卵,形成分裂球大小相等,如海膽、文昌魚;
不等分裂(unequalcleavage)卵黃分布不均勻,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如軟體動物、蛙類等。★不完全卵裂(partialcleavage)多見于多黃卵,卵黃多,細胞分裂受阻,卵裂只在不含卵黃的部位進行。
盤裂(discalcleavage)分裂局限于胚盤(blastoderm)處,如烏賊、雞卵;
表面卵裂(peripheralcleavage)分裂只限于卵的表面者,如昆蟲卵。卵裂和囊胚形成示意圖受精卵完全均等卵裂卵裂囊胚完全不等卵裂盤裂表面卵裂囊胚層囊胚腔三、囊胚的形成卵裂的后期,分裂球排列在一個中空的球形表面,形成一層——囊胚(blastula);囊胚的大小仍然與受精卵時相似。囊胚外面的一層細胞——囊胚層(blastoderm);中央的空腔稱為囊胚腔(blastocoel)——里面充滿液體或者液化的卵黃。胚胎的這一發育期為囊胚期。因為卵子類型不同,分裂的類型不同,所以,形成的囊胚形態也各不相同,概括起來,可以分為4種:1、腔囊胚均黃卵或少黃卵經多次全裂,形成皮球狀的囊胚,中間有較大的囊胚腔,這種囊胚叫腔囊胚。凡全裂又等裂的類型,都形成腔囊胚。2、實心囊胚
有些全裂卵,由于分裂球排列緊密,中間沒有腔,或者分裂初期尚有裂隙存在,以后被分裂球擠緊而消失成為實心球體,這種囊胚稱為實心囊胚。水螅、水母,某些環節動物和軟體動物的囊胚屬此類型。3、表面囊胚
中黃卵進行表面卵裂,到囊胚期由一層分裂球包在一團實體的卵黃外面,沒有囊胚腔,稱為表面囊胚。如昆蟲的囊胚。4、盤狀囊胚
硬骨魚類、爬行類、鳥類等典型的端黃卵進行盤狀卵裂,形成盤狀的囊胚,蓋于卵黃上,稱為盤狀囊胚。從動物的進化來看:實心囊胚和原始的腔囊胚為較低等的類型,在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和一些低等的環形動物中出現;兩側對稱型的腔囊胚見于低等脊椎動物和某些無脊椎動物;兩棲類是更高等的端黃卵型的腔囊胚;由于卵黃的集中,從腔囊胚發展成為無脊椎動物中黃卵的表面囊胚和脊椎動物及某些無脊椎動物端黃卵的盤狀囊胚。高等哺乳動物的腔囊胚是次生均黃卵形成的更高級的腔囊胚。四、原腸胚的形成繼囊胚期之后,胚胎開始形成原腸腔(gastrocoel)----將來的消化腔。原腸胚約含有1000個細胞。一般而言,原腸期間RNA的迅速轉錄恢復了個體豐富的遺傳信息,標志著在分子水平上出現了個體特征,也標志著胚胎決定已經無法回復,自此胚胎發育中的細胞沿著不同的途徑發育下去。這一階段的胚胎稱為原腸胚,胚胎發育期為原腸期。原腸胚形成示意圖囊胚原腸腔原口囊胚腔內胚層外胚層內移內陷外包分層內轉原腸形成方式原腸胚的細胞移動過程,稱為原腸形成(gastrulation)或原腸作用。原腸形成的方式各類動物不同,主要的方式有:1、內陷(invagination)由囊胚植物極細胞向內陷入,形成二層細胞:外面的一層稱為外胚層(ectoderm),向內陷入的一層為內胚層(endoderm)。內胚層圍繞的空腔將形成未來的腸腔,稱原腸腔(gastrocoele),原腸腔與外界相通的孔稱為原口或胚孔(blastopore)。2、內移(migration)
由囊胚的一部分細胞移入內部而形成內胚層。初始移入的細胞位于囊胚腔中,排列不規則,接著逐漸調整排列成規則的內胚層。內移法形成的原腸胚沒有原口,以后在胚體的一端開孔,形成原口。3、分層(delamination)
囊胚細胞分裂時,細胞沿切線方向分裂,從而形成內外兩胚層。腔囊胚向內分出內胚層——某些水母屬的水母;實心囊胚向外分出外胚層——某些水螅水母。4、內轉(involution)
通過盤裂形成的囊胚,分裂的細胞由一面邊緣向內轉,再伸展成為內胚層。5、外包(epiboly)
動物極的細胞分裂快,植物極細胞由于卵黃多分裂較慢,結果動物極細胞逐漸向下包圍植物極,形成外胚層,被包圍的植物極細胞形成內胚層。一些軟體動物與兩棲動物蛙的原腸形成就是外包。以上原腸形成的幾種形式往往不是單一進行,常常二種或二種以上同時進行,最常見的是內陷與外包同時進行,分層和內移相伴進行。原腸形成方式
根據胚胎發育中胚孔的形成發展,將3胚層多細胞動物分為:原口動物(Prolostomia)、后口動物(Deuterostomia)原口動物胚孔成為成體的口——扁形動物、紐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后口動物胚孔成為成體的肛門(或者封閉),成體的口是在胚孔相當距離之外重新形成的——棘皮動物、半索動物、所有的脊索動物。中胚層的形成三胚層動物在內、外兩胚層形成之后繼續發育,在內外胚層之間形成中胚層(mesoderm)在中胚層之間形成的空腔即體腔(coelom)——真體腔。中胚層形成的方法有以下兩種動物的胚層與體腔
中胚層形成示意圖外胚層內胚層體腔囊法端細胞法中胚層細胞囊胚腔體腔囊原腸腔原口囊胚腔中胚層及體腔的形成1、端細胞法(telocellsmethod)在胚孔的兩側,內外胚層交界處各有一個細胞分裂成細胞團,形成索狀,并向內外胚層之間伸展,形成為中胚層。由于中胚層之間的真體腔是中胚層細胞向內和向外裂開形成的,故稱裂體腔(schizocoel)。端細胞法又稱為裂體腔法(schizocoelousmethod)。原口動物均以裂體腔法形成中胚層和體腔。高等脊索動物也由這一方式形成中胚層、體腔,但具體的形成過程更復雜。2、體腔囊法(coelesacmethod)
在原腸背部兩側,內胚層向外突出成對的囊狀突起,稱體腔囊(coelomsac);體腔囊逐漸發育增大并與內胚層脫離,在內外胚層之間逐步擴展成為中胚層,中胚層包圍的腔為體腔。由于體腔囊來源于原腸,故又稱腸體腔,此法又名腸體腔法(enterocoelousmethod)。后口動物(棘皮、毛顎、半索、原索、脊索動物)由腸體腔法形成中胚層和真體腔。中胚層、體腔的產生
原腸胚時期,細胞分裂變慢,細胞開始生長,細胞核內的RNA轉錄作用開始明顯,新的蛋白質開始合成。原腸胚的形成是動物發生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囊胚期以前,胚胎的構造和生理作用都很簡單,構成囊胚的細胞的結構基本類似,或僅有少許差別,代謝作用也很單純。從原腸胚開始,細胞的分布及其形態結構均發生了變化,構造方面是胚層的分化,特別是中胚層出現,各種細胞初步特化,為以后復雜的組織和器官打下基礎;在生理方面隨著細胞構造的特化,新的蛋白質的合成,細胞的功能也有了分工。
從動物的系統發育來看:海綿動物和腔腸動物雖然是多細胞動物,但無論是構造或生理活動都是比較簡單的,相當于兩個胚層的胚胎。扁形動物起始有中胚層,構造比較復雜,細胞分化明顯,生理活動有顯著改變。更高等的動物都是從有三個胚層的胚胎發育的,可見三胚層的出現是動物進化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胚層分化三胚層形成之后,動物體的組織和器官開始分化。脊椎動物器官發生的第一階段是神經胚形成,最終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形成。胚胎發育中三個胚層的變化以內胚層最為簡單,中胚層最為復雜,外胚層最為特異。原腸腔內胚層中胚層外胚層
胚層分化胚層分化內胚層:變化大部分涉及膜的外凸和內凹——分化為消化管的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小部分;胚層分化中胚層:分化為肌肉,結締組織,生殖和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中胚層變化最大,形成的器官也最多——骨胳、肌肉、結締和上皮組織沒有一樣不是由中胚層參與形成的。中胚層介于內、外胚層之間,與內胚層結合形成臟壁,與外胚層結合形成體壁。中胚層的生骨節和生肌節,又形成骨骼和骨肉組織胚層分化外胚層:細胞分化是多種多樣的——分化為皮膚上皮,包括皮膚腺和其他皮膚衍生物,神經組織、感覺器官和消化管的兩端。胚層分化原腸胚外胚層中胚層內胚層表皮附屬結構神經系統感官脊索真皮肌肉內臟器官外膜排泄系統生殖系統循環系統消化道上皮呼吸道上皮肝胰等腺體器官建成(organogenesis)胚胎的器官原基形成之后,按各自的方向進一步分化,并對周圍的組織起誘導作用,使有關組織能協調地發育并進一步相互結合形成器官。胚胎的器官形成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胚層的變化,另一方面是細胞的分化。上述兩方面的變化是同時進行的。內胚層的變化直接從內胚層派生出來的組織,大部分都屬于消化道。這些組織再與中胚層、與外胚層形成的組織結合起來,形成消化系統與呼吸系統,以及泄殖系統的一部分。中胚層的變化
在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中,中胚層首先形成脊索(notochord)、中胚層、間充質,三者均位于內胚層和外胚層之間。外胚層的變化外胚層形成皮膚的表皮,以及神經系統和感覺系統。表皮與中胚層衍生的真皮相接的部分為生發層,能不斷地分裂向表面生長。表皮細胞分化為角質層及其衍生物,如鱗片、羽毛和毛發。表皮生發層深入到真皮部分,分化為汗腺和哺乳動物的乳腺。第四節胚后發育和個體成長動物從卵孵出或從母體產出之后直到生命終結,都屬胚后發育,其中伴隨著個體成長的過程。卵生胎生卵胎生直接發育間接發育個體成長:幼體生長階段、生殖生長階段。胚后發育直接發育變態發育(如蛙)(爬、鳥、哺、魚)幼體生長的主要特點個體不再形成新的器官,幼體的器官逐漸發育完善,功能加強,個體長大。這個階段服從兩個規律:分階段持續性生長、器官部位的異律生長。
分階段持續性生長昆蟲
從剛孵出的幼蟲,經6次蛻皮才長成成蟲;對蝦
經歷無節幼體、蚤狀幼體、糠蝦幼體長成為仔蝦;人
從嬰兒、幼兒、童年、少年到青年。器官部位的異律生長幼體生長各階段都表現了異律性:不同生長階段所占時間不相等,各階段生長速度不相同,身體各部位(包括器官)生長不按比例。以人為例幼兒期頭部比例大,兒童到少年期身體逐漸長高,先上肢生長,之后下肢生長,頭部比例下降,最后才是生殖器官的生長。成體的生殖生長幼體長成成體之后,經發育,生殖腺系統達到功能成熟——性成熟過程(maturation)。性成熟是生長的繼續,又是生長過程質的飛躍。性成熟之后機體仍能繼續生長一個時期——成體的生殖生長(adultreproductiongrowth)。這一階段生長速度往往比幼體生長慢,但存在種間、個體間差異。外觀上,生殖生長出現第二性征,有的種類出現變態,如昆蟲、蛙類等。人性成熟大約在12-13歲(女)、14歲(男),此期間,內分泌腺開始分泌性激素,生殖腺成熟了,但體格還在增大,副性征逐漸明顯。第五節生物發生律德國學者海克爾(Haeckel,E.1866)提出:
生物發生律(lawofbiogenesis),或稱重演律(lawofrecapitulation):“生物發展史可分為兩個相互密切聯系的部分,即個體發育(ontogeny)和系統發展(發育phylogeny),也就是個體的發育歷史和由同一起源所產生的生物群的發展歷史。個體發育史是系統發展史的簡單而迅速的重演。”蛙其個體發育由受精卵開始,經囊胚、原腸胚、三胚層胚、無腿蝌蚪、有腿蝌蚪,變態成為蛙。這個過程反映了系統發展所經歷了的單細胞、單細胞群體、腔腸動物、原始三胚層動物、低等脊椎動物、魚類到兩棲類的基本過程。蛙的個體發育重演了其祖先的進化過程。高等脊椎動物成體用肺呼吸,而它們的胚胎期出現鰓裂。鰓裂和鰓是圓口類和魚類的呼吸器官,可見其個體發育重演了系統發育。生物發生律對了解各類群動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及其發展線索提供了理論依據。許多動物在形成結構上難以確定其分類地位時,常常可以由胚胎發育找到答案。當然,這里的“重演”絕不能理解為機械的重復:個體發育往往有新的變異出現,不斷地補充和豐富系統發展。馮?
貝爾(K.E.vonBaer1792–1876)比較解剖學之父通過比較多種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之后,發現脊椎動物的早期胚胎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種系特征性發育階段(phylotypicstage)
---在一組動物中,屬于所有動物共有的結構總是比用于區分不同動物種類的特征結構優先發生。這就是馮?貝爾法則。種系特征性發育階段所有脊椎動物具有的結構,例如腦、脊髓、脊索、體節、主動脈弓等,都優先發生;而不同綱的特征結構,如四肢、羽毛、毛發,則后發生。因而,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及哺乳類的原腸胚及神經胚之后的早期胚胎都很相似,隨著胚胎進一步發育,它們走向各自不同的發育途徑,胚胎開始依次具有各綱、目、屬的特征,最終具有種的特征。在不同的脊椎動物物種中,胚胎發育的更早或更晚階段是不同的.為什么存在一個共同的種系特征發育階段?最近的假設:可能存在具有組織者功能的過渡性結構(如脊索),能釋放信號,誘導胚胎的構建。在共同的種系特征性發育階段之后,不同種屬的脊椎動物胚胎發育必須受到調整和修飾,發育成為具有各自種屬特征的個體。原生動物---生物學特征單細胞或單細胞群體,細胞內具完成各種生理功能的胞器;具備生物的各種營養類型:光合自養性營養(植物性營養)、吞噬性營養(動物性營養)、腐生性營養;出現基本的酶系;出現水中運動的運動類器官;具無性生殖、有性生殖兩種生殖方式;有些種類具特有的外殼。剖析代表動物,掌握結構機能歸納主要特征,全面解讀分析進行門的分類,認識重要類群了解經濟意義探究系統發展本章學習綱目
第一節代表動物
--大草履蟲
(Parameciumcaudatum)
一、生活習性
形態似草鞋;纖毛表膜刺絲泡口溝—胞口--胞咽—胞質---胞肛食物泡伸縮泡大核—致密小核—泡狀草履蟲的結構二、形態結構鞭毛、纖毛的基本結構
A、纖毛橫切;
B、纖毛結構圖解
伸縮泡(contractilevacuole)的主要功能---調節水分伸縮泡的結構、機理
三、生理機能運動營養(動物性)
呼吸
排泄(水分調節)
生殖(無性\有性)
草履蟲的分裂生殖大草履蟲接合生殖圖示
眼蟲、大草履蟲繁殖方式第二節原生動物門的主要特征1、單細胞有機體;2、具有類器官(鞭毛、纖毛、偽足,食物泡,伸縮泡);3、營養有植物性、動物性、腐生性;4、呼吸和排泄靠體表;5、包囊或卵囊渡過不良環境;6、生殖有無性、有性;7、具應激性.原生動物-細胞質、細胞核
變形蟲圖示
表膜(pellicle):
原生動物的細胞膜的統稱;表膜具有保護和幫助蟲體運動等功能。在光學顯微鏡下,通常可將胞質分為內質(ectoplasm)、外質(endoplasm)。外質:相對透明、質地較密;內質:具有很多顆粒,比外質易于流動。
一般只有一個核,但有的種類(多核變形蟲、蛙片蟲)有多個核。
泡狀核:染色質較少,分布不均,或聚集或分散,或相連成疏松的網狀等;
致密核:染色質甚多,均勻而致密地散布在核內。原生動物的表膜外有的具有纖毛或鞭毛,有的能變形伸出偽足(pseudopodium)。鞭毛、纖毛、偽足是運動器。鞭毛(cilium)數目較少較長,多著生于細胞的某一部位;纖毛(flagellum)數目較多較短,著生于體表各個部位。鞭毛和纖毛的微細構造基本相同:9(2)+2。鞭毛、纖毛打動時彎曲是微管彼此滑動的結果,由ATP供應能量。變形運動的實質是肌動蛋白絲在肌球蛋白絲上滑動形成的。鞭毛、纖毛、偽足原生動物的生殖分為:無性生殖(asexualreproduction)有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生殖見于所有的原生動物,有的種類(如錐蟲Trypanosoma)只有無性生殖:
二分裂(binaryfission)、多分裂(multiplefission)、
出芽生殖(buddingreproduction)、質裂(plasmotomy)。1、無性生殖
眼蟲、大草履蟲—繁殖方式多分裂:細胞核先分裂多次,形成多個子核,隨后細胞質分裂,最后形成多個子細胞。多分裂也稱裂殖生殖(schizogony),多見于孢子蟲綱;出芽生殖:實質是二分裂,只是兩個子體大小不同,大的為母體,小的為芽體;質裂:見于多核的種類,分裂時核不分裂,細胞質分裂并圍繞部分核,形成若干個多核的子體,子體分開再恢復為多核的新蟲體,如多核變形蟲(Pelomyxa)、硅片蟲(Opalina)等屬此。主要為:配子生殖(gamogenesis)、接合生殖(conjugaton)。配子生殖:存在于多數原生動物中,蟲體經減數分裂(meiosis)形成兩性配子(gamete),配子融合(syngamy)或受精(fertilization)發育為新個體。同配生殖(isogame)——融合的兩性配子的形狀、大小相同。異配生殖(heterogame)——融合的兩性配子的大小、形狀不同。2、有性生殖★呼吸與應激性呼吸----擴散作用
應激性原生動物可以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趨向或避開某些物質、光線等刺激。眼點是光感受器
第二節原生動物門的分類1、鞭毛蟲綱:植鞭亞綱;動鞭亞綱2、肉足蟲綱:根足亞綱;輻足亞綱3、孢子蟲綱:晚孢子亞綱;焦蟲亞綱4、纖毛蟲綱:動片亞綱;寡毛亞綱;多膜亞綱
原生動物類群簡介已命名的原生動物超過64000種,其中半數以上為化石種類。原生動物的分類至今意見不一。根據運動胞器等特征,可將原生動物分為:
鞭毛蟲綱(Mastigophora)、肉足蟲綱(Sarcodina)、孢子蟲綱(Sporozoa)、纖毛蟲綱(Ciliata)。鞭毛蟲綱(Mastigophora)主要特征:
具鞭毛,營養方式有三種,無性繁殖方式為縱二分裂。根據營養方式又分為二個亞綱:植鞭亞綱、動鞭亞綱。植鞭亞綱(Phytomastigina)蟲體通常具色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屬自養型,多數自由生活。
常見種類:綠眼蟲(Euglenaviridis),夜光蟲(Noctiluca),團藻(Volvox)。
眼蟲結構圖動鞭亞綱(Zoomastigina)蟲體一般無色素體,為異養型,多數種類與多細胞動物共生或寄生。常見種類: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杜氏利什曼原蟲(L.donovani)——寄生于人體肝、脾等內皮系統,引起“黑熱病”,
由白蛉子(Phlebotomus)傳播。黑熱病為我國重點防治的5大寄生蟲病(血吸蟲病、瘧疾、黑熱病、絲蟲病、鉤蟲病)之一。肉足蟲綱(Sarcodina)主要特征:
具偽足,可做變形運動;均為異養生活,少數自由生活;多數無性繁殖,少數有性;有些種類具有各種骨骼。分二亞綱:根足亞綱;輻足亞綱。
變形蟲圖示
變形蟲的結構根足亞綱(Rhizopoda)具有指狀、葉狀、錐狀或網狀偽足,但無軸絲,少數寄生于昆蟲或脊椎動物體內。
痢疾內變形蟲(Entamoebahistolytica)寄生于人體腸道里,能溶解腸壁組織引發痢疾。
滋養體:為寄生原蟲的寄生階段;
包囊:為寄生原蟲的感染階段。痢疾內變形蟲生活史溶組織內阿米巴生活史根足亞綱(Rhizopoda)表殼蟲、球房蟲有孔蟲目(Foraminiferida)蟲體具碳酸鈣、擬殼質的單室或多室外殼,殼上多孔,偽足由小孔伸出;種類、個體數量巨大——已知的約2萬余種,地中海一些海岸每克泥沙中含5萬多個有孔蟲殼;蟲體死后其堅硬的外殼沉積海底,形成了富含鈣質、硅質的特殊軟泥,覆蓋了世界海洋1/3海底。可根據有孔蟲識別地層沉積相,推斷地質年代,也可以用來進行地層對比,尋找沉積礦物,如石油等。輻足亞綱(Actinopoda)偽足軸型,一般漂浮生活。
太陽蟲(Actinophrys)多淡水產;等棘蟲(Acanthometra)輻球蟲、棘骨蟲。肉足綱—代表動物有孔蟲(根足亞綱)、放射蟲(輻足亞綱)二目:是很古老的生物,自前寒武紀就已存在。孢子蟲綱(Sporozoa)均有頂復合器結構(見P.48圖3-24),全部營寄生生活,生殖方式和生活史復雜,都有孢子期。
晚孢子亞綱(Telosporea)頂復合器發達,生活史為2段周期或3段周期,有孢子階段。常見種類:單房簇蟲(Monocystis)、瘧原蟲(Plasmodium)。焦蟲亞綱(Piroplasmia)頂復合器不發達,無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巴貝斯蟲(Babesia)。纖毛蟲綱(Ciliata)主要特征:
成體或生活史中的某個時期具纖毛;無性繁殖為橫二分裂,有性生殖為接合生殖;細胞核有營養核(大核)、生殖核(小核)之別;是構造最復雜的一類原生動物。根據纖毛模式、胞口構造等分為三亞綱:
動片亞綱(Kinetofragminophora):體表纖毛均勻分布,無復合纖毛器。結腸腸袋蟲(Balantidiumcoli);腎形蟲(Colpodasteini)寡毛亞綱(Cligohymenophora):口區發達,多數具復合纖毛器。草履蟲(Paramecium);鐘形蟲(Vorticella)多膜亞綱(Polyhymenophora)
口區具顯著的口旁小膜帶,體表纖毛一致或成為復合纖毛結構,如
棘毛(cirrus)
旋口蟲(Spirostomum)。
纖毛蟲綱-代表動物
第四節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系一、有益方面二、有害方面
附:
草履蟲等纖毛蟲:能分泌多糖,多糖改變了污水中顆粒物的表面電荷,使顆粒聚合沉淀;四膜蟲:1個四膜蟲,12h,能取食7200個細菌;當密度達60000個纖毛蟲/ml時,可以有效降低生活污水中細菌的數量。原生動物作為研究材料:取材容易、培養方便、生命周期短、容易觀察;真核生物受精后合子中限制性內切酶的作用及其特性,就是在植鞭蟲類原生動物衣滴蟲(Chlamydomonas)中首次發現的。
第五節原生動物的系統發展
一、起源二、演化
原生動物門的進化地位原生動物是動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動物。
分子生物學、古生物學的研究:原生生物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真核生物——包括一切單細胞、多細胞群體的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群體的單細胞生物:一般未出現細胞分化,某些種類也僅僅是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區別,體細胞在群體內各自獨立。明顯屬于植物界——衣藻、團藻等綠藻;明顯屬于動物界——草履蟲、變形蟲等;介于動物界、植物界、真菌界之間的眼蟲、粘菌等。為敘述方便,并與通行的動物學參考書相一致,將上述種類歸于原生動物門——單細胞動物(unicellularanimal)。軸細胞繁殖細胞
蟲形體幼蟲(寄生在腎內)軸細胞核蟲形體胚胎體細胞兩性生殖腺滴蟲形幼蟲軸細胞從寄主尿中排出幼蟲
體細胞(單層)卵母細胞滴蟲形幼蟲雙胚蟲直泳蟲成體成體成體
中生動物二、多細胞動物起源于單細胞動物的證據1、古生物學方面的證據2、形態學方面的證據3、胚胎學方面的證據三、多細胞動物起源的學說(一)群體學說(colonialtheory)起源于群體鞭毛蟲1、原腸蟲(gastraea)學說Haeckel,1874原腸蟲學說示意圖囊胚蟲原腸蟲2、吞噬蟲(phagocitella)學說梅契尼柯夫,1887吞噬蟲囊胚蟲吞噬蟲學說示意圖3、扁囊胚蟲(plakula)學說OttoButshli,1883扁囊胚蟲學說示意圖扁囊胚蟲兩側原腸蟲(二)合胞體學說(syncytialtheory)Hadzi,1953Hanson,1977合胞體學說示意圖原始的多核纖毛蟲起源于多核纖毛蟲的原始類群合胞體細胞化(三)共生學說(symbiosistheory)
共生學說示意圖第一節海綿動物的主要特征
體制不對稱、少數輻射對稱;細胞沒有組織分化;身體由皮層、胃層兩層細胞構成,皮層為單層扁平細胞,胃層為領鞭毛細胞;無消化腔,只行細胞內消化;具有獨特的水溝系統;具有硅質、鈣質的骨針或角質的海綿絲;無性生殖為外出芽和芽球;有性生殖的受精特殊,胚胎發育有兩囊幼蟲、逆轉現象;沒有神經系統。#海綿動物固著生活在水中物體上,而且看不出它們的運動——1857年以前,被視為植物。第二節海綿動物的結構機能體制、體壁結構:體制不對稱或輻射對稱;體壁由內、外兩層細胞和中間的中膠層(mesoglea)構成。海綿動物是低等的多細胞動物,細胞間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尚無組織和器官的分化。每個個體由體壁和體壁圍繞的中央腔構成。外層又稱皮層(dermalepithelium)由單層扁平細胞(pinacocytes)組成,無基膜(basementmembrane),細胞的邊緣能收縮。皮層部分細胞特化為管狀-孔細胞(porocyte),廣泛分散在體表,故名多孔動物(Porifera)。孔細胞可收縮,能調節孔的大小,從而控制水流。內層又稱胃層(stomachicepithelium)由特殊的領細胞(choanocyte)構成;領細胞具一透明的細胞質突起形成的領(collar),領的中央有一鞭毛,鞭毛打動引起水流,水中的食物顆粒和氧主要由領攜入細胞內營細胞內消化。中膠層
為膠狀,其間散布有鈣質、硅質骨針(spincule)和類蛋白質的海綿絲(sponginfiber)、幾種變形細胞(amoebocyte)。骨針和海綿絲起支持作用。骨針形狀多種,有單軸、三軸、四軸等。海綿動物——骨骼中膠層
一部分變形細胞能分泌形成骨針,稱造骨細胞(scleroblast);部分能分泌海綿絲,稱成海綿絲細胞(spongioblast);還有部分變形細胞有排泄作用,或細胞內消化,有的還能形成精子和卵子,稱為原細胞(archeocyte)。中膠層中還有一些星芒細胞(collencyte),認為具有神經傳導作用。水溝系統(canalsystem)海綿動物的成體沒有運動能力,呼吸、攝食、排泄、生殖等生理機能都依靠水溝系統中的水流來實現。水溝系統分為三類:單溝型、雙溝型和復溝型。1、單溝型(ascontype)
水流直接由孔細胞流入中央腔,再由中央腔的出水孔流出;水流途徑:外界水流-孔細胞進水小孔-中央腔-出水口-外界水流。白枝海綿(Leucosolenia)2、雙溝型(sycontype)
相當于單溝型體壁褶迭,形成許多平行的管。在外側的為流入管(incurrentcanal),向中央腔的為輻射管(radialcanal)。
雙溝型海綿體壁增厚了,領細胞層面積增大了,濾食能力也增強了。水流途徑:外界水流-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門孔-輻射管-后幽門孔-中央腔-出水口-外界水流。毛壺(Grantia)。3、復溝型(leucontype)
在雙溝型體壁基礎上進一步褶迭,體壁更厚,領細胞層面積更大,中央腔縮小,濾水速度也更快。水流途徑:外界-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門孔-鞭毛室-后幽門孔-流出管-中央腔-出水口-外界。磯海綿(Reniera)、淡水海綿(Spongilla)等許多大型海綿:它們每天濾水量超過自身體積的上萬倍。海綿動物中領鞭毛細胞的數目隨水溝系統的復雜而增加:通過海綿體水流的速度和流量也增加了。據測算,鞭毛室水流速度約為1.050mm/s,但全部鞭毛室比出水孔大1000-2000倍——出水孔的水流速度可能>8cm/s。一個直徑1cm,高10cm的海綿,一天可通過82L的海水!第三節海綿動物的生殖和發育1.無性生殖——出芽、芽球、再生2.有性生殖——特殊無性繁殖1、出芽生殖(budding)體壁局部向外突出形成芽體,成熟后脫落長成新個體;2、形成芽球(gemmule)芽球由中膠層生成,由若干原細胞(即變形細胞)聚成堆,外包幾丁質膜或骨針。一個海綿可形成許多芽球,成體死后芽球能耐惡劣環境,一旦環境改善,芽球內的細胞便釋放出來形成新個體。3、再生能力白枝海綿只要碎片超過0.4mm,帶有若干領細胞就能再生,重新長成新個體。
附:人造海綿出現之前,因可以吸收大量水分,海綿絲在外科上用于吸收藥液和膿血,洗澡、洗擦等方面。利用無性繁殖方法大量繁殖海綿:切成小塊,掛在固體物上,置于海底,數年后取出——使有機質腐爛——角質海綿絲洗凈——藥物漂白即可。最著名的出產地:地中海、墨西哥海灣——年產量曾達1500噸。有性生殖海綿中有性生殖很普遍,多雌雄同體,但精卵不同時成熟,少數雌雄異體。受精方式特殊:生殖細胞由中膠層的變形細胞形成,部分領細胞亦可脫去鞭毛和原生質領后發育為精子。成熟精子隨水流進入其它個體,由領細胞攜入到中膠層與卵結合。海綿的胚胎發育相當特殊:胚胎發育中有兩囊幼蟲(amphiblastula)和逆轉現象(inversion)。海綿動物的原腸作用與其它后生動物相反,稱“逆轉現象”,故列為側生動物(Parazoa)。海綿動物—胚胎發育第三節海綿動物門的分類已知的海綿動物約1萬種,棲息環境多樣:赤道——兩極;潮間帶——5000m深海。根據骨針、水溝系等特征,分為三綱:1、鈣質海綿綱;2、六放海綿綱;3、尋常海綿綱
1、鈣質海綿綱(Calcarea):骨針鈣質,水溝系簡單,個體較小,多生活于淺海。白枝海綿、毛壺。2、六放海綿綱(Hexactinellida):骨針六放,硅質,或由硅質絲聯成網狀。體較大,單體,常對稱,主要生活于450-900m水深或更深海底。偕老同穴(Euplectella)——體花瓶狀或柱狀,中央腔內有1對儷蝦寄生;佛子介(Hyalonema)。3、尋常海綿綱(Demospongiae):硅質骨針或海綿絲,或兩者聯合,骨針單軸或四射型,或兩種骨針均存在,埋在海綿絲中,非六放型。95%海綿屬此綱。生活于海洋或淡水,如穿貝海綿(Cliona)、淡水海綿(Spongilla)、沐浴海綿(Euspongia)。附:有些淡水海綿要求環境具備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作為水環境的鑒別之用。海綿動物-類群第四節海綿動物的地位★進化地位海綿動物(多孔動物)為多細胞動物:身體由皮層、胃層(領鞭毛細胞)組成;具獨特的水溝系統。海綿動物的胚胎發育等方面也與其它多細胞動物顯著不同。一般認為:海綿動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機柜間通風系統協議書
- 船員服務協議書
- 維修水溝協議書
- 城鎮商品房預訂協議書
- 發制品合作合同協議書
- 提取公積金托管協議書
- 退耕還田協議書
- 調換門面協議書
- 生育補貼協議書
- 酒店團購協議書
- 【9化二模】2025年5月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5月中考二模化學試卷
- 《全球經濟趨勢》課件
- 2025年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中考數學一模試卷
- 2025年遼寧中考物理模擬練習卷(3)(含答案)
- 順豐快遞公司管理制度
- 2025年小學數學新教材培訓
- 工業蒸汽生產安全操作規范
- Unit 4 Healthy food Part A Let's learn(課件)-2024-2025學年人教PEP版英語三年級下冊
- 天津市河東區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一模考試 化學試題(含答案)
- 計算機類創業計劃書
- 第三單元 主題活動三《建筑模型我設計》(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四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內蒙古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