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下冊期末測試卷(匯總)含答案_第1頁
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下冊期末測試卷(匯總)含答案_第2頁
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下冊期末測試卷(匯總)含答案_第3頁
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下冊期末測試卷(匯總)含答案_第4頁
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下冊期末測試卷(匯總)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下冊期末測試卷(匯總)含答案期末測試卷11.1917年7月,俄國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舉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帶領他們實現這一目標的是()A.列寧B.斯大林C.赫魯曉夫D.戈爾巴喬夫2.斯大林創建的政治經濟體制雖然使蘇聯取得巨大的建設成就,但這一模式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是()A.優先發展重工業B.排斥市場調節

C.權力高度集中D.民主法制健全3.一戰后有兩個國家沒有批準巴黎和會通過的《凡爾賽和約》:一個是沒能達到領導戰后世界目的美國,一個是主權遭受嚴重踐踏的國家。這個國家是()A.英國

B.法國

C.日本

D.中國4.“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突然打了個噴嚏,這個噴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都感冒了。”美國醫治“感冒”的有效藥方是()A.新經濟政策B.羅斯福新政

C.法西斯專政D.杜魯門主義5.2010年5月9日,俄羅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式,以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這場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是()A.莫斯科戰役B.諾曼底登陸

C.斯大林格勒戰役D.柏林攻堅戰6.它是全世界正義力量同法西斯之間的一場大搏斗,它造成了全球性的劇烈震蕩,它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它引起了國際格局的變化,它是()A.新航路開辟B.資產階級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戰D.第二次世界大戰7.某校歷史小組準備舉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圖片展”,不應選用以下哪幅圖片()A.薩拉熱窩事件B.斯大林格勒戰役

C.諾曼底登陸D.日本代表簽署投降書8.二戰電影精彩片斷:1944年6月,280萬盟軍官兵集結完畢,等待執行一項危險的命令。對他們來說,這或許就是生命中最后一天。這群盟軍官兵要執行的命令是()A.從敦刻爾克撤退B.增援珍珠港

C.保衛斯大林格勒D.在諾曼底登陸9.楊建同學準備編導課本劇《戰爭與和平》,劇中出現了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重要人物。如果請你為羅斯福配音,你應選擇的臺詞是()A.我們向一個國家讓出了陸地,向另一個國家讓出了海洋,而給我們留下了一錢不值的天空。B.我們除了接受屈辱沒有其他選擇。C.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現在我請你們回去,在你們的床上安心睡覺吧!D.我國必須成為民主制度的偉大兵工廠。10.牢記歷史,珍愛和平。歐洲的六大國家中,既是“一戰”前三國同盟的成員,又是“二戰”軸心國成員的兩個國家是指()A.英法B.英俄C.德意D.俄法11.羅斯福曾說,1941年12月7日是“一個遺臭萬年的日子”,美國遭到了“突然和蓄謀的進攻”。那么,在這個“日子”發生的事件是()A.慕尼黑陰謀

B.日軍偷襲珍珠港

C.諾曼底登陸

D.美國轟炸南聯盟12.法國大文豪雨果有個夢想:總有一天,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將緊緊地融合在一個高一級的整體里。1993年,歐洲出現了用“一個聲音說話”的區域政治、經濟組織,雨果的夢想初步實現了。讓雨果的夢想變成了現實的組織是()A.聯合國B.歐洲聯盟

C.亞太經合組織D.世界貿易組織13.亞歷山大二世、列寧、戈爾巴喬夫是俄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們都對當時而臨的社會問題進行了改革。下列對他們所領導的改革評價準確的是()A.三次改革都使國家性質發生了變化B.亞歷山大二世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C.列寧的改革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D.戈爾巴喬夫改革加強了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14.1991年12月25日,飄揚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的蘇聯國旗——鐮刀錘子紅旗徐徐降下,至此蘇聯解體。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逐漸僵化,這種體制被稱為()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體制B.新經濟政策體制

C.資本主義體制D.斯大林模式15.“冷戰”是一場特殊的戰爭,既威脅了世界和平又維持了相對的和平。“冷戰”正式開始的標志是()

A.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B.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C.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D.杜魯門主義的提出16.漫步街頭,人們可以看到跨國連鎖企業麥當勞、肯德基快餐店、沃爾瑪超市人頭攢動,這一現象體現出了()A.區域集團化B.和平與發展

C.政治多極化 D.經濟全球化17.關于朝鮮核問題,中國、俄羅斯、朝鮮、韓國、美國、日本曾多次舉行六方會談。由參加談判的成員國可以反映出()A.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B.世界政治的多極化趨勢C.兩極對峙的政治格局D.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18.1999年3月24日晚,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發動大規模空襲,這場“20世紀最后一場戰爭”的爆發說明()A.美國積極維護人權

B.美國奉行霸權主義C.美國在解決民族沖突中發揮積極作用

D.美國積極配合聯合國安理會的行動19.下列有關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及其影響的組合,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瓦特改良蒸汽機——人類進入“蒸汽時代”B.“旅行者號”試車成功——水上交通迅速發展C.電動機的發明——汽車成為大眾化的交通工具D.生物工程——促使電子計算機的發明20.2009年3月以來,墨西哥和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爆發甲型H1N1流感疫情。科學家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測出該病毒同時包含豬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斷。這主要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個領域的重大突破()A.原子能B.計算機

C.航天技術D.生物工程二.非選擇題:第21題14分,第22題14分,第23題18分,第24題14分,共6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53—1854年,美國海軍準將培理兩次率艦隊駛入日本江戶灣。日本在未作武裝抗擊的情況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打開了緊鎖的國門。然而日本沒有像中國一樣淪為半殖民地社會,而是發展成為亞洲強國。材料二1950—1991年,美、日在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1950年1955年1960年1965年1970年1975年1980年1985年1991年美國58%48%45%42%40%38%35%34%33%日本4%12%16%20%24%28%30%32%32%(1)根據材料一,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使日本“脫亞入歐”,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什么?(2分)這一事件中,日本在經濟上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4分)(2)材料二中,日本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呈怎樣的變化趨勢?(2分)日本出現該趨勢的原因是什么?(3分)(3)借鑒二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經驗,你認為怎樣做才能使我國走上繁榮富強的道路?(3分)22.回顧三次科技革命的歷史,回答相關問題。(1)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的是哪個國家?工業革命加劇了西方的殖民擴張。請寫出19世紀40年代中國遭受的殖民侵略戰爭。(2分)(2)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于何時?(2分)(3)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面對這一挑戰,中國實施了怎樣的發展戰略?(2分)(4)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行,這說明我國科技在世界的影響力增強。請舉出新中國科技發展的成果一例。(2分)(5)你認為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中對你影響最大的是哪一項?(2分)它對你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怎樣的積極作用?(2分)(6)當今世界科技競爭日益激烈,你準備怎樣應對?(2分)23.美國歷史可以說是世界文明史的一個縮影,從美利堅合眾國誕生到今天,美國200多年的發展歷程折射出世界近現代文明的腳步。為了進一步了解美國文明發展的歷程,請你參加歷史興趣小組開展的歷史小論壇——“美國發展之路”的探究活動。(1)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完成《美國發展之路》表的空白處。(8分)美國發展之路類別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建國篇獨立戰爭統一篇林肯富強篇第一、二次工業革命富爾頓、愛迪生創新篇羅斯福稱霸篇推行“冷戰”政策(2)收集、整理材料是我們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興趣小組覺得圍繞“美國發展之路”這一主題來收集材料。請你提出完成材料收集的方式。(2分)(3)問題探究:林肯政府的施政措施和羅斯福新政有何相同作用?(2分)(4)活動感悟:縱觀“美國發展之路”,你認為推動文明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至少答3點)24.改革與調整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有過許多的改革與調整,其中影響較大的改革與調整發生在30年代的美國和70年代末期以來的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指出材料中所說美、中兩國的“改革與調整”各指什么?(4分)(2)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國在改革與調整中取得成功的主要措施。(7分)(3)自2008年9月以來,爆發了一起席卷全球的多金融危機。各國政府紛紛出臺經濟刺激計劃以應對金融危機。這也使世界又一次面臨重要的改革與調整機遇。你認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如何應對這次金融危機?(3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ACDBC6~10DADDC11~15BBBDD16~20DBBAD二、非選擇題:21.(1)明治維新。經濟方面的措施: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允許土地買賣。(2)迅速增長的趨勢。原因:美國扶持;制定適當經濟政策;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大力發展教育。(3)抓住機遇,改革開放;根據我國國情制定適當經濟政策,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重視教育。22.(1)英國。鴉片戰爭。(2)19世紀70年代。(3)科教興國戰略。(4)兩彈一星、秈型雜交水稻、神舟系列飛船、銀河系列計算機、嫦娥一號等中一例。(5)任舉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一例,并談進步作用。如:電腦,有利于獲取信息。(6)好好學習知識,培養實踐能力,注重創新意識。(其他言之成理的均可)23.(1)表格:華盛頓;南北戰爭(或內戰);羅斯福新政;杜魯門。(2)方式:圖書館、網上查詢;觀看音像資料。(3)相同作用: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4)主要因素: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民主法制、科技創新、制度完善、經濟發展等。24.(1)美國的羅斯福新政;中國的改革開放。(2)美國: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來加強政府對經濟的調控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中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經濟特區。(3)加大投資;加強多金融監管;刺激消費;促進產生升級或轉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就業機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九年級下冊期末檢測2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劍橋歐洲經濟史》中寫道:“1861年2月19日(俄歷),在許多歷史著作中,(將)這一天定為俄國經濟史上的兩個時期的分界線。”這一天成為俄國經濟史的“分界線”是因為()①廢除了落后的封建農奴制②擺脫了淪為殖民地國家的危機

③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④加快了俄國近代化進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有人說,是華盛頓創立了美國,是林肯拯救了美國;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一道分水嶺。下列所述不能論證上述說法的是()A.獨立戰爭實現了國家獨立B.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度C.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都掃除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D.南北戰爭摧毀了封建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3.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機器的發明者都是有實踐經驗的工匠,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新技術和新機器的發明者幾乎都是科學家,這種現象說明了()A.自然科學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科學發展促進技術革新B.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新技術和新機器的發明需要掌握高深的理論C.有實踐經驗的工匠都進步成了科學家D.科學家開始對新技術新機器的發明產生濃厚的興趣4.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認為,“《物種起源》這本書的格調是再好也沒有的,它可以感動那些對這個問題一無所知的人們。至于達爾文的理論,我準備即使赴湯蹈火也要支持”。赫胥黎支持達爾文的理論的原因是達爾文()A.論述了萬有引力定律B.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C.揭示了時間與空間的辯證關系D.指出了一切物種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之中5.某學者說:“用亞洲人的觀點來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國際社會的一場內戰。”這場“內戰”前形成的兩大對立集團的國家是()A.德日奧、英法美B.德意日、英法俄C.德意奧、英法俄D.德意奧、英法美6.很多俄羅斯學者和普通百姓認為,不管有什么缺點,“十月革命”都是20世紀—個重大事件,它開辟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階段。這里的“新階段”新在()A.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B.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C.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D.實現了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7.1921年,日本向參加華盛頓會議的本國代表發出訓令,強調中國山東問題屬于“不許變更事項”。日本不愿變更的國際條約應是()A.《凡爾賽條約》B.《九國公約》C.《聯合國家宣言》D.《華沙條約》8.有的學者認為:危機并不一定就絕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機”這個詞本身就包含著“危害”和“機會”兩層含義。下列史實不能夠驗證這一結論的是()A.面對分裂勢力的挑戰,美國通過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B.面對一戰帶來的災難,列寧領導了俄國十月革命C.面對經濟危機的打擊,德國走上了法西斯道路D.面對經濟危機的打擊,美國加強了聯邦政府的權力9.印度詩人泰戈爾曾寫道:“在使人們斷絕邪惡的斗爭中,或許他(指甘地)不會成功……但是他的一生對子孫后代是一種教益。為此,人們永遠牢記著他。”詩人如此評價甘地是因為他()A.多次組織群眾性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B.被印度人民尊稱為“圣雄”C.使印度成為令人尊敬的現代文明國家D.進行改革,使印度的教會和國家完全分開10.對下面漫畫的解讀,錯誤的是()A.英國推行綏靖政策縱容法西斯侵略B.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C.漫畫作者站在反法西斯的正義立場D.世界進步力量聯合打擊法西斯勢力11.運用數據進行分析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下圖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世界工業生產中西歐、日本所占比重不斷提升的變化趨勢。該“變化趨勢”出現的原因是()①充分利用美國的援助②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③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不平衡的加劇④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橫空出世一戰中,社會制度初顯優;二次大戰建大功,一朝解體兩極終。”詩中概述的國家在1980年的國名簡稱是()A.沙俄B.蘇俄C.蘇聯D.俄羅斯13.小敏同學用口訣法記憶非洲歷史:“南方古猿叫露茜,金字塔有木乃伊。三角貿易失上億,非洲終不為歐(洲)役”。口訣中的“非洲終不為歐(洲)役”指的應該是()A.埃及共和國建立B.納米比亞獨立C.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D.尼日利亞獨立14.蘇聯解體后,國際關系中“敵、我、友”界限變得比較模糊,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冷戰”邏輯逐漸失效。下列表述與此觀點相符的是()A.超級大國美國獨霸世界B.各國之間政治分歧已經消失C.競爭合作、妥協共處趨勢增強D.多極化國際格局形成15.古巴前領導人卡斯特羅稱:“全球化是客觀現實,它顯示了在這個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們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華的客艙,85%的乘客擁擠在不衛生的船艙里。很顯然,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難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達安全的港口。”這段話表述的意思包括()①世界經濟聯系日趨密切,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休戚相關②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利益分配不均③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難以為繼④全球化潮流呈現出逐漸減弱的趨勢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6.有這樣一種觀點: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一張看不見的鐵幕阻隔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這個時期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其實只是“半球化”。可以支持這一觀點的理由是()A.美蘇冷戰對峙局面B.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C.東西方經濟發展不平衡D.世界呈現多極化發展趨勢17.下面是不同時期世界形勢示意圖。其中能夠反映當前世界形勢的是()18.紀錄片《輝煌中國》中說:在中國,每三個手機用戶,就有兩個在使用移動支付,這里是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市場。這反映了中國充分應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出現的()A.計算機網絡技術B.電訊技術C.生物工程技術D.內燃機技術19.科技進步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下列現象屬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A.機器轟鳴,火車奔馳B.車馬勞頓,家書萬金C.樓上樓下,電燈電話D.在線購物,網絡訂票20.下列科技成果屬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題,第21題14分,第22題16分,第23題14分,第24題16分,共6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朝海外貿易興盛。800多年前沉沒在廣東陽江市南海海域的宋代商船“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材料二工業革命催化了國際分工,資本以其魔力無窮的巨掌將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使一切國家的生產與消費成為世界性的。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代替了。材料三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產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驟然縮短,整個世界緊縮成一個“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產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樣意味著全球是一個有機的系統,而不只是兩百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大拼盤。(1)材料一中“南海一號”可以使用什么來確定航向?這一發明對近代歐洲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3分)

(2)說出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依據材料二,分析說明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影響。(4分)

(3)列舉三次科技革命中,促進“地球村”形成的成果各一例。(3分)

(4)依據材料三,指出當今世界經濟呈現什么趨勢。形成這一趨勢的主要推動力是什么?中國應如何應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4分)

22.美國是一個沒有童年的國家,在很短的時間里美國完成了從建國到強盛的華麗轉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這一時期最重大的事情,是在北美獨立戰爭(1775-1783年)的基礎上,在1787年制定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即《聯邦憲法》,以及由此而開創的美國聯邦制國家體系……是美國作為一個大國崛起的重要基礎。——摘編自《強國之鑒》(1)材料一中所說的“美國作為一個大國崛起的重要基礎”指的是什么?美國獨立戰爭對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分)

材料二美利堅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陸的首批開辟者,但經過100余年的時間,美國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我們形象地稱之為“從螞蟻到大象”。——摘編自《大國崛起》解說詞(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請寫出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的政治因素。(至少答出兩點,4分)

材料三我們美國正在打一場偉大而成功的戰爭。這不僅僅是一種反對匱乏、貧窮與經濟不景氣的戰爭,而且是一種爭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戰爭。我們正在為挽救一種偉大而珍貴的政府而戰,既是為我們自己,也是為全世界。——富蘭克林·羅斯福(3)材料三中羅斯福所說的“偉大而成功的戰爭”指什么?據材料概括指出羅斯福進行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4分)

材料四二戰后的五六十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科學發明出自美國,高科技特別是信息產業的發展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的主要動力,微軟、英特爾等世界最大的信息產業公司都在美國,美國信息產業的產品幾乎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二戰后美國的社會福利已經從單純的救濟發展成為公民的社會權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證。……大幅投資公共建設,為商界提供稅務優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擴大醫療保險范圍。(4)二戰后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原因有哪些?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可以從美國的發展進程中獲得哪些有益的啟示?(4分)

23.20世紀以來,世界風云變幻,促使國際格局不斷調整。某市九年級(1)班學生在對國際格局的變化進行探究時,遇到了以下問題,請你幫助解決。【問題一:殖民主義時期的分贓格局】材料一斯大林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戰勝國,主要是英國、法國和美國建立了一種新的國際關系制度,即戰后和平制度。”(1)材料一中所說的“戰后和平制度”是指什么?這一制度的實質是什么?(4分)

材料二《凡爾賽條約》部分內容領土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洛林軍事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政治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的獨立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償委員會”殖民地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九國公約》簽訂(2)材料二是在構建“戰后和平制度”時簽訂的與中國有關的條約,以上兩個條約對于中國問題的處理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2分)

【問題二:霸權主義時代的兩極格局】材料三對歐洲或北美一個或數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北大西洋公約》(3)材料三是美國冷戰政策在軍事上的重要表現,對此蘇聯采取了什么應對措施?對世界局勢有何影響?(4分)

【問題三:多極化趨勢下的和平與發展】材料四兩極格局崩潰后,世界仍不太平,美國到處插手別國事務。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幌子,越過聯合國安理會,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進行了持續78天的轟炸……2003年,美國又發動了伊拉克戰爭。(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兩極格局崩潰后世界仍不太平的原因有哪些?(4分)

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有人將全球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492年持續到1800年前后,即全球化1.0版本,這期間世界的規模從大號“縮水”為中號。世界近代民主思想的產生、發展和實踐也是發生在這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全球化2.0版本,從1800年左右持續到1950年左右,中間因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而被迫中斷,各種硬件的發明和革新成為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這期間世界從中號“縮水”為小號。……1950年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全球化3.0版本。3.0版本將這個世界從小號進一步縮小到微型。——摘編自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材料二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加強。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跨國公司有力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材料三哈佛大學的專家史迪威大膽猜測,我們或許正生活在“自我們這個物種存在以來最和平的時期”。材料四不論你愿意與否,全球化進程都會不斷深入地發展……甚至連反全球化也經歷了一個“反全球化的全球化”過程。圖1經濟全球化的領跑者圖2全球經濟差距擴大圖3西雅圖反全球化浪潮(1)材料一中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開端,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是何含義。3.0版本全球化的重要表現有哪些?(4分)

(2)依據材料二歸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得到加強的因素有哪些。(2分)

(3)材料三中當今我們生活在“最和平的時期”的論斷,你是否贊同?簡要說明理由。(4分)

(4)綜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學知識,談談對材料四中“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運動的認識。(6分)參考答案1.C2.D3.A4.B5.C6.C7.A8.C9.A10.A11.C12.C13.B14.C15.A16.A17.D18.A19.D20.B21.(1)指南針。(1分)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條件,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2分)(2)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的廣泛應用。(2分)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資本主義工業國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2分)(3)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車、汽船。(任舉一例即可,1分)第二次工業革命:汽車、飛機、電報、電話。(任舉一例即可,1分)第三次科技革命:移動電話、電子計算機、互聯網。(任舉一例即可,1分)(4)經濟全球化。(1分)科技創新(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1分)中國應制定防范經濟風險的有效政策,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2分)22.(1)1787年憲法及其開創的聯邦制國家體系。(2分)推動了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運動。(2分)(2)美國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掃清了障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采取“中立”政策,趁機同交戰各國做生意,大發戰爭財等。(答出兩點,合理即可,4分)(3)羅斯福新政。(2分)擺脫經濟危機。(2分)(刮原因:政府大力發展科技(或對科技、教育的投入大),取得了明顯效果;政府采取了改善人民生活的舉措,為社會創造了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答出其中兩點即可,2分)啟示:民族獨立是國家強大的基礎;堅決反對分裂,維護國家統一;積極拓展國際、國內市場;加大對科技、教育事業的資金投入,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把“科教興國”戰略落到實處;各級政府要積極采取恰當的舉措,改善民生,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積極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為我所用等。(答出其中兩點即可,2分)23.(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分)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體系。(2分)(2)弱國無外交。(2分)(3)措施:成立華沙條約組織。(2分)影響:標志著兩極格局最終形成。(2分)(4)宗教矛盾、民族沖突、領土爭端、霸權主義等。(4分)24.(1)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2分)貿易自由化、生產全球化、資本國際化。(2分)(2)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跨國公司的推動。(2分)(3)贊同。理由:冷戰結束;經濟全球化發展;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等。(言之有理即可,4分)(4)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和歷史發展的趨勢,有利于經濟發展與交流,要順應潮流,把握機遇;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存在著不公平、不合理現象;給世界帶來了新的挑戰,要改變不利條件,爭取建立世界經濟新秩序。(3分)“反全球化”運動有利于認識全球化的弊端,防止全球化不利影響的蔓延;促使國際社會正視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促使全球化的利益分配更加合理;其本身就是一種全球化運動。(3分)期末測試卷3一.選擇題。1.20世紀50年代中期,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說:“如果歐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變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話,必須走向聯合……否則歐洲各國將會淪為超級大國的附庸。”材料反映的是()歐洲共同體的建立提高了各成員國的國際地位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穩定了西歐各國的政局C.西歐國家擺脫美國控制的意識增強D.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形成2.有人說,歐洲曾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源地,但是從今天的形勢看,歐洲再次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了。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應是()A.歐洲聯盟的建立B.聯合國作用的加強C.世貿組織的成立D.多極化趨勢的發展二戰后,促進日本經濟發展的措施中,最有遠見的一項是()A.大力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B.重視科技和教育的發展C.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D.實行嚴格的企業管理制度4.下列事件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無關的是()A.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B.德國建立法西斯統治C.日本建立軍部法西斯專政D.蘇聯形成斯大林模式5.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并成為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的是()A.意大利B.德國C.西班牙D.日本6.恐怖主義是21世紀的“政治瘟疫”,在上世紀30年代,出現了“國家恐怖”。下列恐怖事件不是發生在德國的是()A.國會縱火案B.焚毀進步書籍C.掀起反猶狂潮D.軍部發動政變7.羅斯福新政期間,國會與總統高度配合,先后出臺了《緊急銀行法案》《農業調整法》《國家工業復興法》等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授予總統緊急權力。美國政府通過國會新的立法對美國社會經濟生活實行前所未有的干預,這種現象()A.違背了三權分立的原則B.擴大了聯邦政府與總統的權力C.從根本上消除了經濟大危機D.削弱了美國的民主共和制8.《安妮日記》一書通過日記的形式,記載了猶太女孩安妮為免遭納粹迫害,與家人躲藏生活的故事。日記將對蓋世太保的恐懼、對躲藏生活的絕望和對世界天真的幻想,一點一滴地匯集成一幅真實而悲慘的歷史畫卷。該書()A.批判了三角貿易時葡萄牙人殘害黑奴的暴行B.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人們對凡爾登“絞肉機”的恐懼C.控訴了德國法西斯殘害猶太人的暴行D.揭露了日本在中國的暴行9.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反法西斯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以后聯合國家在政治上互相協商,軍事上互相配合,物資上互相支援,對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材料中的“聯合國家”指的是()A.國際聯盟B.歐洲聯盟C.世界反法西斯聯盟D.聯合國10.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許多著名的汽車廠家,在全世界采購零配件,價格低,質量高,不僅大大降低了汽車的生產成本,而且也促進了汽車零配件的生產。材料表明了()A.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B.當今世界政治格局正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C.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處于不利地位D.國際經濟風險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增大11.下列對不結盟運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中國堅決支持不結盟運動B.由英國等國發起C.它的興起對當時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D.反映了新興獨立國家積極謀求維護國家主權的心愿12.有人說:當今的世界格局有進入“碎片化”的征兆。這主要是指()A.兩極格局的瓦解B.多極化格局的形成C.多極化趨勢的出現D.美國霸權地位的喪失13.世界各地的計算機交換各類數據的通訊媒介是()A.移動通信技術B.人造衛星C.互聯網D.計算機的發明14.從溫室效應到能源短缺,從人口膨脹到環境污染,從熱帶雨林被破壞到珍稀物種瀕臨滅絕。在21世紀,人類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A.推行強權政治,以強制手段解決這些問題B.努力發展經濟,建立新的兩極格局C.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大環保投資,加強國際合作等D.加入北約,加強軍事實力15.人口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下列對人口問題的認識不正確的是()A.人口過快增長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B.人口過快增長使得世界糧食問題日益尖銳C.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也構成了新的挑戰D.提倡各國積極開墾土地,增加糧食產量二.材料題。1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1932年,美國工業生產指數比1929年下降了46.2%,有13萬家以上的工廠倒閉,失業人數將近1700萬,約為勞動人口的四分之一。農產品批發價格下跌了54%,農民的農業凈收入從61億美元降到20億美元,100多萬家農場破產,許多農民流離失所。對外貿易減少了三分之二。美國出現了約200萬人的流浪大軍,許多家庭連照明的蠟燭都買不起。——選自《經濟成長歷程》材料二1933年羅斯福當選總統,采取一系列措施克服經濟危機。在羅斯福的努力下,國會通過了《緊急銀行法》,之后全國3/4的銀行重新開業,銀行信譽獲得恢復;通過《農業調整法》,對農業的復蘇起到了積極作用;《全國工業復興法》的頒布,達到了減少盲目生產,規范工業生產的目的;《聯邦緊急救濟法》通過后,對緩解失業起到了重要作用;先后頒布的《全國勞工關系法》和《公平勞動標準法》,緩和了勞資矛盾;《社會保險法》則對兒童、殘疾人、無謀生能力者提供了救濟。新政使美國經濟開始恢復元氣,社會生產力得到恢復,美國人均收入水平基本恢復到大危機爆發前的水平。——選自《經濟成長歷程》材料三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后,希特勒和納粹黨趁機大肆活動,通過蠱惑人心的宣傳,獲得了廣泛的支持。1932年,納粹黨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黨。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掌握了國家政權,從此德國建立了對內獨裁、對外侵略擴張的法西斯恐怖統治。1939年9月1日,德國以強大的兵力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隨后,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民辦大戰全面爆發。——選自《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四法西斯在全世界肆無忌憚的侵略和擴張給世界帶來了災難,1942年1月1日,美、蘇、英、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決心共同對法西斯作戰。1943年,反法西斯力量在各個戰場取得了勝利。1944年第二戰場開辟后,反法西斯聯盟東西配合,相互支援,使德軍腹背受敵。1945年5月8日,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書,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選自《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根據材料一,概括寫出經濟大危機破壞性的表現有哪些?

根據材料二概括,羅斯福新政通過何種方式干預美國經濟?

根據材料三回答,希特勒領導德國走上了什么道路?

根據材料四回答,德國發動戰爭的結局如何?

17.根據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巴勒斯坦難民營的生態》(1)巴以沖突中,雙方的極端勢力用以牙還牙,以暴對暴的方法對抗,并向下一代灌輸民族復仇主義思想。如何有效推進中東和平進程,盡快實現中東和平?材料二: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引發了福島核泄漏。事件發生后,同學們開展了“核能發展”的主題討論,請你參與。

(2)面對是否繼續發展核能產業,同學們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應繼續發展,另一種認為應停止發展。你支持哪一種觀點并說出你的理由。(只答觀點未說明理由不得分)

參考答案1.C2.D3.B4.D5.B6.D7.B8.C9.C10.A11.B12.C13.C14.C15.D16.(1)工業生產下降;農民收入降低;對外貿易減少;失業人數增加;人民生活貧困。(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2)立法。(3)法西斯道路。(4)德國戰敗投降。17.(1)雙方都做出讓步,坐下來談;以一種寬容之心,去解決現實問題。(2)第一種:繼續發展.因為能源的需求量大,核能是新能源,潛力大;堅持安全、創新、和平利用核能;加強國際合作和環境保護。第二種:停止發展.因為這種產業危險性非常大,可能會造成核災難;發展其他新能源進行替代;很難規避自然災害對核電的破壞。期末測試題4一.選擇題。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非洲大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掀起了民族獨立浪潮。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的是()A.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B.1952年,埃及獨立C.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D.1959年,古巴建立革命政府2.世界舞臺上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各領風騷,尼赫魯、毛澤東、納賽爾、卡斯特羅等人共同掀起的歷史大潮是()A.反抗殖民侵略與擴張 B.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與振興C.壯大社會主義陣營 D.構建二戰后的世界格局3.幾位同學以“二戰后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獨立和振興”為題進行研究性學習,以下是他們列出的提綱,其中正確的是()①印度獨立后大力發展科技,成績卓著②二戰后,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誕生了一大批獨立國家③巴拿馬人民為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和美國進行了長期的斗爭④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在美洲的殖民體系最終瓦解.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4.“跳出國界,走向世界,哪里有市場,哪里生產成本低,就在哪里生產經營。”跨國公司的這種理念反映的是()A.政治格局多極化B.世界經濟全球化C.外交方針多邊化D.經營理念多樣化5.習近平在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時提出,要發揚金磚國家獨特的“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合作伙伴精神,積極參與國際多邊合作,提高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當今國際社會中,在美國領先世界的同時,金磚國家也正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這一現象表明()A.世界經濟發展趨向全球化B.聯合國的作用在降低C.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極化D.國際經濟新秩序已基本建立6.旅游拍照發發朋友圈,逛街付款掃掃二維碼。這種便捷的交流方式得益于()A.航天技術的進步B.生物技術的突破C.網絡技術的發展D.新材料技術的應用7.當地時間2018年3月15日,默克爾再次當選德國新一屆政府總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婦女獲得選舉權始于()A.19世紀末20世紀初B.20世紀四五十年代C.20世紀六七十年代D.21世紀初8.學者張文木指出:蘇聯的改革從大手術入手,直切政治“心臟”,將本來只是一個“病人”的蘇聯,硬放在“手術臺”上,被肢解成了“死人”。這里的“改革”指()A.赫魯曉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C.卡達爾改革D.戈爾巴喬夫改革9.赫魯曉夫改革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的先河。赫魯曉夫改革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共同之處是()A.把農業作為改革的突破口B.大規模開墾荒地C.對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補D.取得了實質性突破10.“西歐國家感到,美蘇兩國對西歐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數,提高西歐國家的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必須密切聯系、加強合作。”于是西歐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建立了()A.三國同盟B.軸心國C.歐洲共同體D.歐洲聯盟11.日本的經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快速發展的外部原因是()A.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B.進行民主改革C.美國的大力扶持D.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12.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冷戰正式開始。下列選項中,不屬于冷戰內容的是()A.馬歇爾計劃B.諾曼底登陸C.三次柏林危機D.北約和華約對峙13.“這個冬天,在紐約生活和工作的人沒有不深感不安的……從來還沒有這樣普遍的失業現象和令人傷感的真正饑寒交迫的苦難。”為改變這一狀況,1933年,羅斯福開始()A.放任經濟自由發展B.對外進行武力擴張C.全盤推行國有化D.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14.希特勒簽署了關于實施“白色方案”的命令,其中寫道:“進攻日期:1939年9月1日。”簽署該命令是為了突襲()A.蘇聯B.波蘭C.法國D.英國15.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某件重大事件發生之后,德國元首希特勒感到很欣喜:“現在我們不可能失敗了,我們有了一個在三千年中從未失敗過的盟國。”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表達了一種解脫的感覺,他對戰爭形勢作出評價:“勝利終究屬于我們。”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則突然有了一種放松的感覺,破天荒地對副官說:“今天晚上去看戲。”此處“某件重大事件”指的是()A.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結成軍事同盟B.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C.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簽署D.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二.材料探究。16.分析與探究。材料一:自從1947年印巴分離以來,這對鄰居先后三次兵戎相見,在2002年又處在第四次戰爭的邊緣……作為南亞地區兩個敵對的大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在3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核武器的研制計劃。……許多情報分析家都預言,21世紀人類第一場核戰爭很有可能在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爆發,戰爭的車輪一旦轉動,理智和約束都將不復存在,后果將不堪設想。根據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說說印巴沖突的根源是什么?印巴沖突給兩國及世界帶來什么影響?

材料二: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外長9月5日再次在新德里舉行會談,討論有關雙方存在爭議的克什米爾問題和其他雙邊問題。據悉,會談第一天即取得“重大進展”,雙方已就旨在促進雙邊關系早日走向正常化的部分互信措施達成協議。(2)從材料二提供的信息我們看到了什么?

材料三:……3天前,以色列坦克多次開進加沙地帶,又有7名巴勒斯坦人喪生;5天前,以軍直升機再襲加沙,造成14人死亡;11天前,以色列南部城市貝爾謝巴發生兩起自殺式公共汽車爆炸案,奪去16人的生命……最近幾年來,巴以沖突不計其數。據不完全統計,在沖突中喪生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就分別達到1000多名和2700多名。(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中東地區始終動蕩不定,請你簡明地介紹一下中東地區動蕩的原因。

(4)巴以沖突中,雙方的極端勢力用以牙還牙,以暴對暴的方法對抗,并向下一代灌輸民族復仇主義思想,你認為這樣做會產生什么后果?你覺得應如何有效推進中東和平進程,盡快實現中東和平?

(5)中東問題是自二次大戰結束以后延續至今時間最長的一個地區熱點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國際社會擔憂和關注的焦點。假如請你組織一次中東和平進程成就展(以展板形式反映成就),為此A.請你確定成就展的主題內容:B.你收集材料的途徑有:C.你收集的材料的表現形式有:D.此外,你認為還要解決哪些問題?

參考答案C2.B3.A4.B5.C6.C7.A8.D9.A10.C11.C12.B13.D14.B15.D16.(1)英國結束對印度實行殖民統治時所采用的“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的后患,特別是克什米爾領土之爭問題;印巴之爭不僅是南亞地區安寧與發展的巨大障礙,而且還影響到世界的安寧。(2)說明兩國人民都是渴望和平的,并都在為此進行著努力。

(3)①中東地區地理位置、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石油資源十分豐富②領土的爭奪③水資源的爭奪④耶路撒冷的主權和歸屬問題等(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即可)(4)后果只能是給雙方人民帶去更大災難,只能是兩敗俱傷;應是雙方都做出讓步,坐下來談,以一種寬容之心,去解決現實問題.為了共同的利益,要和談,不要戰爭。(言之有理即可)(5)A如政治談判成就展、經濟交流成就展等(說出一個方面即可);B如調查訪問、上網查詢、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利用教材等(任答一途徑即可);C文字資料、圖片、實物、統計表(圖)等(任答一種即可);D如設計展覽方案、人員分工、調查對象的選擇、展板設計制作、展覽的時間地點選擇、展覽信息的發布等(任提出一個問題即可)。期末測試題5一、單項選擇題。1.揭示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歷史學習的有效方法。下列事件因果關系表述正確的是()①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民族大起義②葡萄牙殖民統治——玻利瓦爾領導獨立運動③1861年農奴制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④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美國從獨立到今天200多年的歷史是一部不斷崛起的歷史,不同時期的法律承載了不同的任務。《獨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承載的最主要的任務是()A.獨立與民主 B.獨立與統一 C.自由與平等 D.人權與統一3.19世紀六七十年代,為順應時代潮流,世界上許多國家不約而同地進行了改革或革命。某班同學對此進行了探究并得出結論,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選項史實結論A俄國廢除農奴制徹底消除了封建殘余B中國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C日本明治維新是一次資產階級改革D美國南北戰爭實現了美國的獨立4.構建知識結構是學習歷史的一項基本技能。右圖是學習主題為“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和擴大”的知識結構圖。下列與圖中數字編號相關的歷史事件,完全對應恰當的是()A.①殖民擴張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③美國獨立戰爭 ④法國大革命B.①殖民擴張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③美國獨立戰爭 ④日本明治維新C.①工業革命②法國大革命 ③美國獨立戰爭 ④美國南北戰爭D.①工業革命②美國南北戰爭 ③俄國1861年改革 ④日本明治維新5.有人說,17世紀的牛頓把“造物主”從無生命現象的研究領域驅逐了出去;19世紀的達爾文則把“造物主”從有生命現象的研究領域驅逐了出去。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牛頓力學是研究無生命領域的科學

B.達爾文的進化論研究有生命的領域C.牛頓力學和進化論徹底戰勝了神學

D.牛頓和達爾文都給神學以致命打擊6.歷史興趣小組做了幾張歷史人物的資料卡,其中正確的是() A B C D7.“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根源于一種愈來愈惡化、而且逐漸超出各國政府所能控制的國際形勢。慢慢地,歐洲分成兩個對立的列強集團。”文中“兩個對立集團”是指()A.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B.軸心國集團、反法西斯同盟C.北約組織、華約組織 D.社會主義陣營、資本主義陣營8.“為使中國之門戶開放,或各國商務實業之機會均等之原則更為有效起見,締約各國,除中國外,協定不得謀取或贊助其本國人民謀取……一般優越權利。”研究材料中各國“締約”的史料文件是()

A.《巴黎和會秘史》 B.《華盛頓會議之中國問題》C.《慕尼黑會議后的世界》 D.《美、英、蘇三國的雅爾塔會議》9.蘇俄農民彼得· 伊里奇在日記里寫道:“1922年春,陽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擁抱著我……”讓他產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A.政府實行實物配給制

B.可以自由支配納稅后剩余的糧食C.加入集體農莊,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減農業稅,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10.讀下表,表格中二戰的進程表明()時間概況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歐洲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卷入戰爭。1942年1月《聯合國家宣言》發表,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A.各國開展局部反法西斯斗爭 B.法西斯擴張給世界人民帶來災難C.二戰達到了真正的世界規模 D.二戰真正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1.觀察結構示意圖,在①、②兩處應分別填入()A.①新經濟政策②蘇聯解體B.①人民公社化②蘇聯解體C.①農業集體化②蘇聯解體D.①1936年新憲法②蘇聯解體12.有學者認為,“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可以說與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總統的新政很相似”。二者的相似之處是()A.為了應對令人痛苦的危機 B.壓縮農業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C.幫助本國度過了嚴重危機 D.提出“政治多元化”的主張13.以下是世界現代化秩序變遷示意圖。直接導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現的史實是()eq\x(凡爾賽—華盛頓體系)→eq\x(①)→eq\x(多極化趨勢)A.蘇聯實現工業化 B.羅斯福新政的實施C.二戰后美國、蘇聯實力大增 D.西歐、日本的崛起14.對下表解讀正確的是()國內生產總值比較(單位:百萬美元)全世界高收入國家美國歐共體國家日本1965年生產總值20037001413280698900317570912901965年所占百分比100%79.53%34.88%15.85%4.56%1993年生產總值2311256618247536625989962797624214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