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說課教案-咳嗽教案_第1頁
教師資格考試說課教案-咳嗽教案_第2頁
教師資格考試說課教案-咳嗽教案_第3頁
教師資格考試說課教案-咳嗽教案_第4頁
教師資格考試說課教案-咳嗽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案班級:12級中醫專科班學時:2學年:2013-2014學期:秋期課程名稱:中醫內科學單元、章節:第一章課題:咳嗽教學目的和要求:1.了解咳嗽的一般概念。2.掌握咳嗽有外感、內傷之分,其病變重點在肺,而關系到他臟。3.了解咳嗽的診查要點。4.掌握咳嗽外感治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氣;內傷重在調理臟腑功能。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病因不同,治療有別;(2)外感咳嗽治宜宣散;內傷咳嗽當辨其虛實標本,注意治虛勿忘實,祛邪當顧虛,重在調理臟腑氣機;(3)各型咳嗽的辯證施治。難點是咳嗽的鑒別診斷。課時安排:1.咳嗽的概念、歷史沿革、病因病機(30分鐘)2.咳嗽診斷要點及鑒別診斷,辨證要點(20分鐘)3.咳嗽各證型的證治(30分鐘)4.課堂總結及討論(10分鐘)教法設計:課堂講授教學用具:PPT講授內容旁批咳嗽【概說】一、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氣上逆作聲,咯吐痰液而言,為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分別言之,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一般多為痰聲并見,難以截然分開,故以咳嗽并稱。二、沿革(一)《內經》有專篇論述病位在肺:“五氣所病,……肺為咳”。成因:“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二)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將咳嗽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景岳全書·咳嗽篇》指出:“咳嗽一證,竊見諸家立論太繁,皆不得其要,以余觀之,則咳嗽之要,止惟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四)清·葉桂系統闡明了咳嗽的治療原則《臨證指南醫案·咳嗽》指出:“若因風者,辛平解之;因于寒者,辛溫散之;因于火者,以甘寒為主。至于內因為病,有剛亢之感,木叩而金鳴者,當清金制木,佐以柔肝和絡;若土虛而不生金,真氣無所凜攝者,有甘涼、甘溫二法。又因水虛痰泛,元海竭而諸氣上沖者,則有金水雙收,陰陽并補之治,劑滋填鎮攝,保固先天元精。”講授內容旁批三、討論范圍(一)重點是以咳嗽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疾病,如急慢性支氣管炎,部分支擴,慢性咽炎等。(二)其他疾病如肺癰、肺痿、風溫、肺癆等咳嗽者,可與本篇互參【病因病機】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襲肺系多因起居不慎,寒溫失宜,或過度疲勞,肺的衛外功能減退或失調,致在天氣冷熱失常,氣候突變的情況下,外邪入客于肺導致咳嗽。1、四時六氣有別2、常以風為先導(二)內傷咳嗽——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干肺。可分其他臟腑病變涉及于肺和肺臟自病兩端。1、它臟及肺飲食不調:嗜煙好酒,熏灼肺胃;或因過食肥甘辛辣炙煿,釀濕生痰;或脾運不健,痰濕內生,上漬于肺。情志刺激:郁怒傷肝,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日久氣郁化火,氣火循經犯肺。2、肺臟自病常因肺系疾病遷延不愈,陰傷氣耗,肺的主氣功能失常,以致肅降無講授內容旁批權,不鳴,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自外擊之則鳴,勞欲情志,飲食炙煿之火,自內攻之則亦鳴”。二、病機(一)咳嗽的病變主臟在肺,與肝、脾有關,久則及腎。肝與肺的關系:有經絡內在的絡屬關系,又有五行相克的內在聯系,木火刑金。脾與肺的關系:脾為肺之母,脾運不健,痰濁內生,上漬犯肺。腎與肺關系:“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腎金水相生,久咳肺虛,金不生水,肺病及腎,氣逆犯肺,為咳、為喘。1外感咳嗽屬于邪實,但可發生演變轉化。2內傷咳嗽屬邪實與正虛并見,有先后主次的不同。3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可相互為病。外感咳嗽如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復感邪,而致咳嗽屢作,肺臟益傷,逐漸轉為內傷咳嗽。內傷咳嗽,肺臟有病,衛外不強,易受外邪引發或加重,在氣候轉冷時尤為明顯。久則肺臟虛弱,陰傷氣耗,由實轉虛。(二)咳嗽的轉歸及預后。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淺易治,但燥與濕二者較為纏綿。內傷咳嗽多呈慢性反復發作,治療難取速效。部分患者病情逐漸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終導致肺、脾、腎諸臟皆虛,痰濁、水飲、氣滯、血淤互結而演變、成為肺脹。講授內容旁批【診查要點】一、診斷依據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衛表證。內傷咳嗽,常反復發作,病程長,多伴其它兼證。二、病證鑒別1、咳嗽特點鑒別:包括時間、節律、性質、聲音以及加重的有關因素。2、咯痰特點的鑒別:包括咯痰色、質、量、味等3、咳嗽與咳喘的鑒別:咳嗽以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不伴喘證;咳喘則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復發作,由咳致喘,臨床以咳喘并作為特點。三、相關檢查:X線、血常規、聽診。【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1、辨外感內傷外感咳嗽多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衛表證。內傷咳嗽多為久病,常反復發作,病程長,可伴它臟見證。2、辨證候虛實外感咳嗽一般均屬邪實,以風寒、風熱、風燥為主;內傷咳嗽,虛實夾雜,本虛標實,其中痰濕、痰熱、肝火多為邪實正虛;肺陰虧耗咳嗽則屬正虛,或虛中夾實。注意分清標本主次緩急。二、治療原則講授內容旁批外感咳嗽,多為實證,應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質分風寒、風熱、風燥論治。內傷咳嗽,多屬邪實正虛。標實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虛為主者,治以扶正補虛。同時,須按本虛標實的主次酌情兼顧。咳嗽治療,除直接治肺外,還應從整體出發注意治脾、治肝、治腎等。三、證治分類(一)外感咳嗽1、風寒襲肺證(1)癥狀:主癥: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咯痰稀薄色白兼癥: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或見惡寒發熱,無汗等表證。苔脈: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2)證機概要:風寒襲肺,肺氣失宣。(3)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4)主方:三拗湯、止嗽散加減。兩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以宣肺散寒為主,用于風寒閉肺;后方以疏風潤肺為主,用于咳嗽遷延不愈或愈而復發。(5)常用藥:麻黃——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宣肺利氣,化痰止咳。2、風熱犯肺證講授內容旁批(1)主癥: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嘶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黃,咳時汗出。兼癥: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身楚,或見惡風,身熱等表證,苔脈: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2)證機概要:風熱犯肺,肺失清肅。(3)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4)主方:桑菊飲加減。本方功能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粘,咽干,微有身熱者。(5)常用藥:桑葉、菊花、薄荷、連翹——疏風清熱;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貝母、枇杷——清肅肺氣,化痰止咳。3、風燥傷肺證(1)癥狀:主癥:干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兼癥:口干,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苔脈:舌質紅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小數。(2)證機概要:風燥傷肺,肺失清潤。(3)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4)方藥:桑杏湯加減。本方清宣涼潤,用于風燥傷津,干咳少痰,講授內容旁批常用藥:桑葉、薄荷、豆豉疏風解表;杏仁、前胡、牛蒡子肅肺止咳;南沙參、大貝母、天花粉、梨皮、蘆根生津潤燥。1、痰濕蘊肺證(1)癥狀:主癥:咳嗽反復發作,咳聲重濁,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兼癥:每于早晨或食后則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胸悶,脘痞嘔惡,食少,體倦,大便時溏,苔脈:舌苔白膩,脈象濡滑。(2)證機概要:脾濕生痰,上漬于肺,壅遏肺氣。(3)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4)主方: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親湯加減。二陳平胃散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質稠厚,胸悶院痞,苔膩者。三子養親湯降氣化痰,用于痰濁壅肺,咳逆痰涌,胸滿氣急,苔濁膩者。兩方同治痰濕,前者重點在胃,痰多脘痞者適用;者重點在肺,痰涌氣急者較宜。(5)常用藥:法半夏、陳皮、茯苓、蒼術、川樸——燥濕化痰;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溫肺降氣。2、痰熱郁肺證(1)癥狀講授內容旁批主癥:主有熱腥味,或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兼癥:面赤,或有身熱,口干而粘,欲飲水。苔脈:舌質紅,舌苔薄黃膩,脈滑數。(2)證機概要:痰熱壅肺,肺失肅降。(3)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4)主方:清金化痰湯。本方功在清熱化痰,用于咳嗽氣急、胸滿、痰稠色黃者。(5)常用藥:黃芩、山梔、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熱;杏仁、貝母、瓜蔞、海蛤殼、竹瀝半夏、射干——清肺化痰。3、肝火犯肺證(1)癥狀主癥: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而咯之難出,量少質粘,或如絮條。兼癥:胸脅脹痛,咳時引痛。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苔脈: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2)證機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3)治法:清肺泄肝,順氣降火。(4)主方:黛蛤散合瀉白散。黛蛤散清肝化痰,加減瀉白散順氣降火、清肺化痰,二方相合,使氣火下降,肺氣得以清肅,咳逆自平。講授內容旁批桑白皮、地骨皮、黃芩——清肺熱;山梔、丹皮——瀉肝火;青黛、海蛤殼——化痰熱;粳米、甘草——和胃氣,使瀉肺而不傷脾胃;蘇子、竹茹、枇杷葉——降逆氣。4.肺陰虧耗證(1)癥狀主癥:干咳,咳聲短促,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兼癥: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顴紅,盜汗,口干,消瘦,神疲。苔胎:舌質紅、少苔,脈細數。(2)證機概要:肺陰虧虛,虛熱內灼,肺失潤降。(3)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4)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本方有甘寒養陰、潤燥生津之功。可用于陰虛肺燥,干咳少痰。(5)常用藥:沙參、麥冬、花粉、玉竹、百合—滋養肺陰,甘草—甘緩和中;貝母、甜杏仁—潤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瀉熱。【預防調護】講授內容旁批一、保健操,面部迎香穴按摩,夜間足三里艾熏。二、慢性久咳肺氣虛弱者,適當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三、外感咳嗽,如發熱等全身癥狀明顯者,應適當休息。四、內傷咳嗽多呈慢性反復發作,尤其應當注意起居飲食的調護,飲食不宜甘肥、辛辣及過咸,嗜酒及吸煙等不良習慣尤當戒除。五、緩解期應堅持“緩則治本”的原則,補虛固本以圖根治。【結語】一、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指肺失宣降,肺氣上逆作聲,咯吐痰液而言。二、病因有外感、內傷之分。外感咳嗽為六淫外邪犯肺,有風寒、風、熱風燥等不同。內傷咳嗽為臟腑功能失調,有肝火、痰濕、痰熱、肺虛等區別。三、辨證當辨外感內傷。外感新病多屬邪實,治當祛邪利肺;內傷多屬邪實正虛,治當祛邪止咳,扶正補虛,分別主次處理。四、咳嗽的預后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淺而易治,但燥與濕二者較為纏綿,傷咳嗽多呈慢性反復發作過程,其病較深,治療難取速效。【臨證要點】一、外邪犯肺發生演變轉化者應隨證變法。二、注意寒熱講授內容旁批三、注意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的關系。外感咳嗽反復不愈可成內傷咳嗽,其中夾濕夾燥較為纏綿,應徹底治療,以杜其遷延轉化。內傷咳嗽每易感受外邪使發作加重,治療應權衡標本的主次緩急,或先后分治,或標本兼顧。四、治療禁忌外感忌用斂肺、收澀的鎮咳藥。誤用則致肺氣郁遏不得宣暢,不能達邪外出,邪戀不去,反而久咳傷正。必須采用宣肅肺氣,疏散外邪治法,因利導,邪去則正安。內傷忌用宣肺散邪法。誤用每致耗損陰液,傷及肺氣,正氣愈虛。必須注意調護正氣,即使虛實夾雜,亦當標本兼顧。五、注意審證求因,切勿見咳止咳。咳嗽是人體祛邪外達的一種病理表現,治療決不能單純見咳止咳,必須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別處理。六、病有治上、治中、治下的區分。治上者,指治肺,主要是溫宣清肅兩法,是直接針對咳嗽主病之臟施;治;治中者,指治脾,即健脾化痰和補脾養肺等法,健脾化痰適用于痰濕偏盛,標實為主,咳嗽痰多者;補脾養肺適用于脾虛肺弱,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