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山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山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山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山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山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必修一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節。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2023年9月3日7時44分,我國遙感三十三號02星發射升空,遙感三十三號02星主要圍繞地球進行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產品估產及防災減災工作。下圖示意工作中的遙感三十三號02星。完成下面小題。1.下列與工作中的遙感三十三號02星所在最低一級天體系統同級別的是() A.河外星系 B.銀河系 C.太陽系 D.地月系2.最可能對遙感三十三號02星獲取及傳輸數據產生較強干擾的是() A.狂風暴雨 B.地表起伏 C.作物長勢 D.太陽活動〖答案〗1.D2.D〖解析〗【1題詳析】工作中的遙感三十三號02星屬于地球的衛星,其所在最低一級的天體系統與地月系同級別,D正確,地月系級別低于太陽系和銀河系,河外星系與銀河系等級相同,ABC錯誤。故選D。【2題詳析】遙感三十三號02星屬于衛星,衛星在太空中借助無線電短波通訊進行信號傳輸,受地面天氣和地形變化影響較小,AB錯誤;作物長勢屬于衛星獲取的數據源,不會干擾數據的獲取和傳輸,C錯誤;太陽活動會發出帶電粒子流,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通信,對遙感三十三號02星獲取及傳輸數據產生較強干擾,D正確。故選D。太陽與地球及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下圖為2023年前6個月所有出現在太陽上的黑子延時攝影圖、其中六月出現的太陽黑子比以往峰年的太陽黑子數量都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圖示現象發生在太陽的() A.內核層 B.光球層 C.色球層 D.日冕層4.圖示狀況出現時可能引發的現象是() A.地球上無線電長波通信受到干擾 B.地球磁場受到擾動產生磁暴 C.我國黑龍江省北部出現極光 D.我國各地全年降水異常〖答案〗3.B4.B〖解析〗【3題詳析】結合材料,圖中現象是太陽黑子,太陽黑子發生在太陽大氣層的光球層,B正確,ACD錯誤。故選B。【4題詳析】太陽活動強烈的的年份,耀斑發射的電磁波會擾亂地球電離層,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甚至會出現短暫的中斷,故A錯誤。太陽活動強烈的的年份,耀斑發射的電磁波會擾亂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B正確;我國黑龍江省緯度不是很高,出現極光的可能性少,C錯誤;太陽黑子與氣候有一定的相關性,但不一定使我國降水增多,D錯誤。故選B。2023年9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中科院研究所在福建首次發現的“奇異福建龍”化石相關內容。據研究,該物種距今約1.5億年到1.48億年。如圖為“奇異福建龍”復原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該物種生存的地質年代屬于()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6.下列關于該物種生存年代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魚類向兩棲類進化 B.蕨類植物非常繁盛 C.我國東北、華北成陸 D.爬行類向鳥類發展〖答案〗5.C6.D〖解析〗【5題詳析】圖中為恐龍的一種,再結合材料“該物種距今約1.5億年到1.48億年。”推算應為中生代,C正確,ABD錯誤。所以選C。【6題詳析】由上題可知,該物種生存年代為中生代,爬行類的一支向鳥類發展,D選項正確;魚類向兩棲類進化、蕨類植物非常繁盛和我國東北、華北成陸均為古生代的現象,ABC選項錯誤。所以選D。臭氧層被稱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大氣中臭氧總含量保持動態平衡,因高度、緯度而異。下圖示意中緯度沿海平原地區臭氧濃度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臭氧濃度高值區位于地球大氣層的() A.對流層 B.平流層 C.電離層 D.高層大氣8.臭氧濃度高值區所在的大氣分層() A.有大量離子、電子存在 B.氣溫隨海拔上升而降低 C.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 D.常常可見各種云雨天氣9.臭氧層被稱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主要是因為() A.臭氧層顏色為深褐色,可遮光 B.臭氧可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 C.臭氧層密度極大,可防撞擊 D.臭氧層能隔絕宇宙輻射射線〖答案〗7.B8.C9.B〖解析〗【7題詳析】平流層位于高空12km55km處,圖中臭氧含量最高的位置位于高空30km左右,故臭氧層位于大氣圈的平流層,B正確;對流層大氣位于高空12km以下,A錯誤;高層大氣位于55km以上的高空,D錯誤;電離層位于高層大氣,C錯誤。故選B。【8題詳析】據上題分析可知,臭氧濃度高值區所在的大氣分層為平流層;有大量離子、電子存在的為電離層,電離層位于高層大氣,A錯誤。平流層氣溫隨海拔上升而上升,B錯誤。平流層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C正確。對流層,常常可見各種云雨天氣,D錯誤。故選C。【9題詳析】臭氧大量吸收太陽輻射的紫外線,減少紫外線對地球生命的輻射危害,對地球生命起保護作用,被稱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B正確;臭氧吸收紫外線,而不是遮蔽紫外線、隔絕紫外線,更不能防止撞擊,ACD錯誤。故選B。“雙碳”目標即中國明確提出的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如圖示意近150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及氣溫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近150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與氣溫變化的特點是() A.二氧化碳含量持續上升,氣溫波動上升 B.二氧化碳含量波動起伏,氣溫持續上升 C.二氧化碳含量呈上升趨勢,氣溫波動無序 D.二氧化碳含量直線上升,氣溫緩慢上升11.下列行為有利于“雙碳”目標實現的是() A.使用冰箱、空調 B.倡導自駕出行 C.推廣清潔能源 D.購買綠色食品〖答案〗10.A11.C〖解析〗【10題詳析】讀圖可知,近150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是持續上升的,但前期較慢,后期較快,氣溫不是直線上升的,氣溫則是波動上升的,A正確,BCD錯誤。故選A。【11題詳析】使用冰箱、空調會加大能源的消耗,不利于“雙碳”目標實現,A錯誤;倡導自駕出行,會增加車輛通行數量,加大能源的消耗,不利于“雙碳”目標實現,應倡導公共出行,B錯誤;推廣清潔能源可以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利于“雙碳”目標實現,C正確;購買綠色食品與碳排放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C。放風箏時逆風起跑,較易使風箏起飛。我國華北地區甲、乙兩聚落有春季放風箏的習俗。下圖為春季某日甲、乙兩聚落近地面氣壓場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12.乙聚落目前的風向可能是() A.東風 B.西南風 C.東南風 D.南風13.圖中甲聚落() A.風速小于乙聚落 B.風向與乙聚落相同 C.放風箏時應向東北方向起跑 D.水平氣壓梯度力小〖答案〗12.B13.C〖解析〗【12題詳析】圖示區域位于華北,乙聚落位于高壓中心的北側,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此時乙地水平氣壓梯度力大致由南指向北,由于近地面的風向,受地轉偏向力與摩擦力的影響,北半球近地面風向向右偏45度左右,最終形成西南風,B正確,ACD錯。故選B。【13題詳析】甲乙兩側的等壓線疏密程度相差不大,水平氣壓梯度力相差不大,故風力相差不大,AD錯誤;甲聚落位于高壓南部,吹東北風,風向與乙聚落相反,B錯誤;甲地此時吹東北風,放風箏時逆風起跑,故應向東北方向起跑,C正確。故選C。不合理的城鎮化會改變城市水循環的正常運行規律,使城市因水循環部分環節的異常而出現嚴重的城市內澇、水資源短缺等問題。下圖示意某漫畫內容。完成下面小題。14.圖示漫畫直接反映的水循環異常環節有()①蒸發②降水③下滲④地表徑流⑤地下徑流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③⑤15.圖示城鎮化現象最易產生() A.霧霾 B.城市熱島 C.城市雨島 D.城市內澇〖答案〗14.B15.D〖解析〗【14題詳析】讀圖可知,由于城市地面硬化,導致雨水下滲減少,同時土壤中的水分也很少能蒸發到空氣中,①③正確。降水、地表徑流與地下徑流漫畫并未直接反映,②④⑤錯誤;B正確。故選B。【15題詳析】由材料可知,城市因水循環部分環節的異常而出現嚴重的城市內澇,由于城市地面硬化,下滲少,地表徑流增加,易發城市內澇,D正確。故選D。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們常常使用地震波來測定地球的內部圈層。如圖示意地球的圈層結構,a~g為地球的圈層,M、N示意兩個不連續界面。(1)指出M、N的名稱,并描述地震波在向下經過M、N界面時發生的變化。(2)判斷c圈層的名稱,并簡述該圈層的基本特征。(3)用圖中字母說明生物圈的范圍,并簡述地球上擁有生命的自身條件。〖答案〗(1)M:莫霍面;N:古登堡面;經過M時:縱波和橫波的速度均明顯增加;經過N時:縱波的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2)地殼:地殼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陸地地殼的厚度一般在39-41千米之間;陸地上一般海拔越高,地殼越厚;而海洋地殼的厚度一般只有5-10千米。(3)a的下層,c的上部和整個水圈b。日地距離適中,有了適宜的溫度;適宜的溫度下形成了液態水;體積質量適中,形成了適宜的大氣層。〖解析〗本題以地球的圈層結構示意圖為背景材料,涉及到地球的圈層結構、生命存在的條件等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調動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問1詳析】根據圖中M面的深度判斷可知,其深度較淺,位于c地殼和d地慢之間,為莫霍界面;N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處,位于地慢f和內核g之間,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橫和縱波在大陸地下平均39-41千米以下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加快;在地下2900干米處,橫波消失,縱波的傳播速度降低后繼續向下傳播。【小問2詳析】c圈層在莫霍面以上,所以是地殼,地殼的厚度在不同地區有所差異,世界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陸地地殼的厚度較厚,一般在39-41千米之間;陸地上一般海拔越高,地殼越厚,而海洋地殼較薄,厚度一般只有5-10千米。【小問3詳析】生物圈融合在各圈層中,包括了大氣圈a的下層,巖石圈c的上部和整個水圈b。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條件包括:適宜的溫度一日地距離適中;液態水一適宜的溫度,適宜的大氣一地球體積質量適中。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圖示意大氣的垂直分層。(1)描述A層大氣高度的時空變化規律,并說明該層大氣高度存在時空差異的原因。(2)指出A、B層大氣的氣流運動差異,并說明理由。(3)簡述C層大氣特征,并說明C層大氣與人類的關系。〖答案〗17.夏季高,冬季低;低緯度高,高緯度低。原因:對流層高度因地面受熱強度引發的對流強度而變化。18.A層大氣以對流為主;B層大氣以平流為主。原因:A層大氣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大氣上冷下熱,大氣存在對流運動;B層大氣除底層變化很小外,隨著海拔的增加,氣溫上升很快,空氣上熱下冷,不能對流,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19.特征:位于大氣外層,屬于地球大氣向宇宙空間過渡的層次;氣壓很低,密度很小;大氣呈電離狀態。關系: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對遠距離無線電通信具有重要作用;有極光現象。〖解析〗本題以大氣的垂直分層示意圖為材料,涉及大氣垂直分層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能力,體現了綜合思維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小問1詳析】由圖可知,A是對流層,溫度越高,對流運動越旺盛,對流層越高,故對流層厚度隨緯度升高而降低。夏季對流層厚度大于冬季;低緯地區對流層厚度大于高緯地區。【小問2詳析】由于大氣溫度變化特點不同,引起的運動也不同。由圖可知,A是對流層,大氣以對流運動為主;主要是因為大氣溫度是.上冷下熱,利于對流;B是平流層,大氣以平流運動為主;主要是因為大氣溫度是.上熱下冷,大氣穩定,不利于對流,以平流運動為主。【小問3詳析】由圖可知,C是高層大氣,是大氣的最外層,溫度隨高度升高先下降后升高,含有電離層;大氣密度較小,氣壓很低。因為含有電離層,會反射無線電短波,對無線電短波通訊有重要作用;電離層有極光現象,高層大氣還有流星現象。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焚風是過山氣流在山脈背風坡下沉時形成的一種干熱的地方性風,其具有干暖性質,我國太行山東麓地區是焚風的多發區。太行山東麓地區位于華北平原西部,隔華北平原與海相望,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太行山東麓地區有明顯的海陸風季節轉換。下圖為該區域某山麓地區城市2009--2018年焚風現象月平均日數變化統計圖。(1)描述該城市焚風日數的季節差異。(2)從大氣熱力環流角度,分析該城市8月份焚風勢力較弱的原因。(3)從大氣熱力環流角度,闡述該地冬季焚風發生的過程。〖答案〗(1)夏季焚風日數較少;冬春季節焚風日數較多。(2)夏季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下,陸風勢力減弱,海風勢力增強;海風濕潤、氣溫偏低,削弱了焚風的勢力。(3)冬季陸地氣溫低,氣壓較高;海洋氣溫高,氣壓相對較低;在氣壓差作用下,風從西北內陸吹向海洋,遇到太行山阻擋,在太行山背風坡山麓下沉,形成焚風。〖解析〗本題以焚風為背景材料,涉及熱力環流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與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小問1詳析】讀圖可知,8月焚風的天數為0,12月可達30天,故夏季焚風日數較少;冬春季節焚風日數較多。【小問2詳析】由材料可知,焚風是過山氣流在山脈背風坡下沉時形成的一種干熱的地方性風,其具有干暖性質,夏季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下,陸風勢力減弱,干燥氣流減弱,海風勢力增強;夏季海洋溫度較陸地溫度低,海風濕潤、氣溫偏低,削弱了焚風的勢力。【小問3詳析】由材料可知,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太行山東麓地區有明顯的海陸風季節轉換,冬季陸地氣溫低,氣壓較高;海洋氣溫高,氣壓相對較低;兩地存在氣壓差,風從西北內陸吹向海洋,西北季風遇到太行山阻擋,在太行山背風坡山麓下沉,形成焚風。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國西北某綠洲地區基本無大氣降水,人們生產、生活用水主要來自北部冰川融水匯聚形成的季節性時令河。該綠洲地區起始借助河流原河道引水灌溉,但水資源浪費嚴重,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經設計改良后,河道寬度變小,兩側種植灌叢,水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較大。下圖示意該綠洲原河道和改良后河道位置及景觀的變化。(1)說出該綠洲地區主要參與的水循環類型,并說出判斷依據。(2)闡述該綠洲地區起始階段水資源浪費的主要環節。(3)從水循環角度,分析該綠洲地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