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茶藝
1本課程主要內容茶史漫談我國茶葉現狀中國茶的類別和制法泡茶的用水和用具茶葉的感官審評與貯藏茶藝表演及欣賞2第一講概述
(一)科學的泡好一杯茶
這是茶藝的結果,影響這個結果的因素有:
茶葉栽培、加工、儲存用水水質、水溫茶具質地時間長短一.茶藝的概念3
4二.茶藝的分類5
4、依據主泡飲茶具來分:壺泡法和杯泡法兩大類5、從歷史上看;有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三大類6.當代茶藝可分為工夫、壺泡、蓋杯泡、玻璃杯泡、工夫法和民俗茶藝六類6中華茶藝7第二講茶史漫談一.茶樹的起源二.茶字的流變三.飲茶的演變四.制茶的發展8一.茶樹的起源
據植物學家分析,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是一種常綠木本植物,喬木型茶樹高可達15~30米,基部干圍達1.5米以上,壽命可達數百年,以至上干年之久。目前,人們通常見到的是栽培茶樹,為了多產芽葉和方便采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樹縱向生長,促使茶樹枝向擴展,所以,樹高多在0.8~1.2米之間。茶樹經濟學年齡,一般為50~60年。
9栽培型野生大茶樹(云南)10野生型大茶樹(云南)11喬木型大葉茶樹(云南)12半喬木型大葉茶樹(廣東)13灌木型大葉茶樹(山東)14高山茶園15山地茶園16緩坡茶園17人工群落茶園18平地茶園19中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
中國的西南地區,主要是云南、貴州和四川,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利用和栽培茶樹的地方;那里又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茶樹和現存野生大茶樹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那里的野生大茶樹又表現有最原始的特征特性;另外,從茶樹的分布、地質的變遷、氣候的變化等方面的大量資料,也都證實了我國是茶樹原產地的結論。而我國的西南地區,主要是云南、貴州和四川則是原產地的中心地帶。20二.茶字的流變
世界各種語言中的“茶”,均從中國對外貿易港口所在地廣東、福建一些地區“茶”的方言音譯轉變而來。在中國古代,表示茶的字有多個,“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茶經·一之源》)“茶”字是由“荼”(tú)字直接演變而來的。21三.飲茶的演變
中國人最先發現和利用茶,茶最早是作食用和藥用,茶作飲用則晚于藥用、食用。飲茶始于何時?中國的飲茶普及于何時?如何飲茶?22神農木雕像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23(一).飲茶始于西漢24
中國飲茶始于西漢有史可據,在西漢時期,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西漢對茶作過記錄的司馬相如、王褒、楊雄均是四川人。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的渠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并逐漸向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北方地區傳播;另一面,四川的飲茶風尚沿水路順長江而傳播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從西漢直到三國時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間可能很少飲茶。
(二)飲茶發展于三國兩晉南北朝25(三)飲茶風俗成于中唐
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唐代開元以后,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彌漫朝野“窮日競夜”,“遂成風俗”,且“流于塞外”。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藏干布,同時帶去茶葉與茶藝。陸羽《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把茶當作家常飲料。特別是建中(公元780)以后,舉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無不飲茶。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在飲茶。甚至出現了茶水鋪,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公元805年,日本留唐增人最澄,將中國茶葉,茶種和茶藝帶入日本26(四)飲茶普及于宋代以后27趙孟產斗茶圖28(五)少數民族飲茶習俗“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兄弟民族,由于所處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風俗的各異,使每個民族的飲茶風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飲茶習俗也各有千秋。不過把飲茶看作是健身的飲料、純潔的化身、友誼的橋梁、團結的紐帶,在這一點上又是共同的。下面,將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飲茶習俗,介紹如下。29藏族的酥油茶是一種在茶湯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經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湯。至于酥油,乃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經攪拌冷卻后凝結在溶液表面的一層脂肪。而茶葉一般選用的是緊壓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制作時,先將緊壓茶打碎加水在壺中煎煮20-30分鐘,再濾去茶渣,把茶湯注入長圓形的打茶筒內。同時,再加入適量酥油,還可根據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搗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類,最后還應放上少量的食鹽、雞蛋等。1.藏族酥油茶30
接著,用木杵在圓筒內上下抽打,根據藏族經驗,當抽打時打茶筒內發出的聲音由"咣鐺,咣鐺"轉為"嚓,嚓"時,表明茶湯和佐料已混為一體,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隨即將酥油茶倒入茶瓶待喝。由于藏族同胞大多信奉喇嘛教,當喇嘛祭祀時,虔誠的教徒要敬茶,有錢的富庶要施茶。他們認為,這是"積德"、"行善",所以,在西藏的一些大喇嘛寺里,多備有一口特大的茶鍋,通常可容茶數擔,遇上節日,向信徒施茶,算是佛門的一種施舍,至今仍隨處可見。
31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他們主要從事農業勞動,主食面粉,最常見的是用小麥面烤制的馕,色黃,又香又脆,形若圓餅,進食時,總喜與香茶伴食,平日也愛喝香茶。他們認為,香茶有養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飲料。
南疆維吾爾族老鄉喝香茶,習慣于一日三次,與早、中、晚三餐同時進行,通常是一邊吃馕,一邊喝茶,這種飲茶方式,與其說把它看成是一種解渴的飲料,還不如把它說成是一種佐食的湯料,實是一種以茶代湯,用茶作菜之舉。2、維吾爾族的香茶32
南疆維吾爾族煮香茶時,使用的是銅制的長頸茶壺,也有用陶質、搪瓷或鋁制長頸壺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這與北疆維吾爾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樣的。通常制作香茶時,應先將茯磚茶敲碎成小塊狀。同時,在長頸壺內加水七、八分滿加熱,當水剛沸騰時,抓一把碎塊磚茶放入壺中,當水再次沸騰約5分鐘時,則將預先準備好的適量姜、桂皮、胡椒、芘等細末香料,放進煮沸的茶水中,經輕輕攪拌,經3-5分鐘即成。為防止倒茶時茶渣、香料混入茶湯,在煮茶的長頸壺上往往套有一個過濾網,以免茶湯中帶渣。
333、蒙古族的咸奶茶3435擂茶,又名三生湯,是用生葉(指從茶樹采下的新鮮茶葉)、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種生原料經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湯,故而得名,如今制作擂茶時,通常用的除茶葉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還要加些生姜、食鹽、胡椒粉之類。通常將茶和多種食品,以及佐料放在特制的陶制擂缽內,然后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轉,使各種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傾入碗中,用沸水沖泡,用調匙輕輕攪動幾下,即調成擂茶。少數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將多種原料放入碗內,直接用沸水沖泡的,但沖茶的水必須是現沸現泡的。
4、土家族的擂茶365、白族的三道茶373839(一)曬干或烘干散茶
茶之用,最初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后來發展到生煮羹飲,都是直接取用茶樹鮮葉。唐朝以前,茶葉的加工比較簡單,采來的鮮葉,曬干或烘干,然后收藏起來,這是曬青茶工藝的萌芽。
40(二)從曬青散茶到曬青餅茶
在古代交通不便、運輸工具簡單的條件下,散茶不便儲藏和運輸,于是將茶葉和以米膏而制成茶餅,形成曬青餅茶,其產生及流行的時間約在兩晉南北朝至初唐。41(三)從曬青餅茶到蒸青餅茶
曬青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后發明了蒸青制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后搗碎,制餅穿孔,貫串烘干。蒸青餅茶工藝在中唐已經完善。
龍鳳團茶的制造工藝,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干。42龍鳳餅茶43
在蒸青餅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采取蒸后不揉不壓,直接烘干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
由宋至元,餅茶和散茶同時并存。到了明代初期,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詔,廢龍團貢茶而改貢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在明朝前期大為流行。
(四)從蒸青餅茶到蒸青散茶44(五)從蒸青到炒青45湖北恩施玉露蒸青46珠茶47炒青48大方49
綠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捻、干燥,當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如或殺青后未及時攤涼及時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時烘干炒干,堆積過久,使葉子變黃,產生黃葉黃湯,類似后來出現的黃茶。因此,黃茶的產生是從綠茶制法不當演變而來。明代許次紓《茶疏》(1597年)記載了這種演變歷史。
1.黃茶的產生(六)從綠茶發展至其它茶類50黃大茶51霍山黃芽52君山銀針湖南洞庭湖532.黑茶的產生54湖南安化花磚55湖南黑茶563.白茶的產生57白茶58安吉白茶59
紅茶起源于十六世紀的明朝。在茶葉制造過程中,發現用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后葉色紅變而產生了紅茶。最早的紅茶生產從福建崇安的小種紅茶開始。清代劉靖《片刻余閑集》中記述“山之第九曲處有星村鎮,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種紅茶出現后,逐漸演變產生了工夫紅茶。20世紀20年代,印度將茶葉切碎加工而成紅碎茶,我國于20世紀50年代也開始試制紅碎茶。4.紅茶的產生60祁門紅茶61小種紅茶62廣東英德紅茶63紅碎茶64
青茶介于綠茶、紅茶之間,先是紅茶制法,再按綠茶制法,從而形成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于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最早在福建武夷山創制。清初王草堂《茶說》:“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勻鋪,架于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現福建武夷巖茶的制法仍保留了這種傳統工藝的特點。5.青茶的起源65鐵觀音66臺灣的東方美人67鳳凰單樅68(七)從素茶到花茶69茉莉花茶70(一)曬干或烘干散茶(二)從曬青散茶到曬青餅茶(三)從曬青餅茶到蒸青餅茶(四)從蒸青餅茶到蒸青散茶(五)從蒸青到炒青(六)從綠茶發展至其它茶類(七)從素茶到花茶71南京雨花茶72黃山毛峰73碧螺春74大方75婺源墨菊7677五.中國茶道(一)中國茶道的概念78
3.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本源講79
我的觀點:茶道是茶葉品飲過程中的最高境界,飲茶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則可稱之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享受和人格的鍛煉,這正是中國茶的最高境界──“茶道”。80(二)中國茶道歷史81
我們考察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方法煮、煎、點、泡四類;茶藝形式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中國茶道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
82煎茶道
八世紀下半葉,值中唐時期,煎茶茶藝完備,以茶修道思想確立,注重飲茶環境,具備初步的飲茶禮儀,這標志著中國茶道的正式形成。煎茶道是中國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經[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歷時約五百年。陸羽不僅是煎茶道的創始人,也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83煎茶圖84點茶道
點茶道蘊釀于唐末[五代],至十一世紀中葉北宋時期發展成熟。點茶道鼎盛于北宋后期至明代前期,亡于明代后期,歷時約六百年。
85泡茶道
泡茶道蘊釀于元代至明代前期,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紀末葉的[明代]后期,鼎盛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前中期,綿延至今。方法:(1)壺泡法(2)撮泡法(3)工夫茶86
盡管各學者對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描述有其不同,但目的就是為了凈化人們的思想意識,提高道德水準,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87第三講我國茶葉現狀一.我國茶葉生產現狀二.中國茶區三.生長環境與茶葉品質88一.我國茶葉生產現狀產茶省21個產茶省.市.自治區,1000多個產茶縣總面積110萬公頃世界第一總產量毛茶141.3萬噸世界第二其中綠茶99萬噸紅茶10.8萬噸青茶16.8萬噸出口量30.24萬噸世界第三,主要是綠茶,紅茶,花茶89二.中國茶區我國茶區近260萬平方公里南海南榆林(北緯1830)北山東萊城(北緯37)東臺灣東岸(東經122)西西藏易貢(東經95)共分成四個茶區(一)華南茶區我國最南部的茶區,福建南部,廣東中部,廣西南部,云南中南部,海南,臺灣,屬茶樹最適生態區,生產紅茶,綠茶,花茶,白茶,普洱茶90(三)江南茶區
最大的茶區,總產量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廣東,廣西,福建北部,湖北,安徽,江蘇的南部,浙江,江西,湖南的全部。生產全部茶類。(四)江北茶區
最北部的茶區,湖北,安徽,江蘇的北部,河南,陜西,甘肅南部,山東東南沿海生產綠茶,大別山區有少量的黃茶(二)西南茶區
最古老的茶區,貴州,四川,重慶,云南的中北部。西藏東南部。屬茶樹適宜生態區,生產紅茶,綠茶,黃茶,黑茶,緊壓茶,陀茶。9192三.生長環境與茶葉品質2.土質沙質壤土最好,粘壤土次之。3.肥料有機肥最好(一)土壤
生長溫度10-35最適溫度18-25,溫度相對高時,有利與做紅茶;溫度相對低時,有利與做綠茶;(二)溫度93(三)光照喜漫射光,高山茶好于平地茶(四)雨水年平均降雨量在800-1000mm94第四講中國茶的類別和制法一.茶葉的分類二.基本茶類與制法三.再加工茶四.中國名茶95一.茶葉的分類(一)按季節分春茶夏茶秋茶(二)按銷售分內銷外銷邊銷(三)按制法分炒青烘青曬青(四)按品種分水仙鐵觀音黃金桂(五)按產地分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六)按發酵程度分不發酵茶(綠茶)半發酵茶(青茶不發酵茶(紅茶)96(七)按鮮葉加工過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分
綠茶減少31.36黃茶減少63.04黑茶減少73.72白茶減少76.83青茶減少73.71紅茶減少97.59
以制法為基礎,結合茶葉品質進行分類97二.基本茶類和制法(一)綠茶1.制作工藝殺青揉捻干燥
關鍵工序是殺青2.品質特征清湯綠葉3.分類按殺青和干燥的方法不同分為蒸青、炒青、烘青、曬青98(1)蒸青最古老的茶類日本茶道慣用的
“抹茶”是蒸青的粉末,湖北的
“恩施玉露”江蘇宜興“陽齹茶”
(2)烘青直接飲用的不多,常作窨制花茶的茶柸。(3)曬青除少數散形茶飲用,大部分原料粗老,多用于壓制緊壓茶、“青磚”、“康磚”、“沱茶”(4)炒青我國產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種茶99(二)紅茶1.加工工藝萎凋揉捻發酵干燥
關鍵工序是發酵2.品質特征紅湯紅葉3.分類
(1)小種紅茶是福建特有的一種紅茶,有松煙香味
(2)紅碎茶國際上“袋泡茶”的主要茶類葉茶;條形碎茶;顆粒片茶;葉片皺褶末茶;沙粒
100(3)工夫紅茶
傳統出口茶,外銷50多個國家祁紅;安徽滇紅;云南英紅;廣東閩紅:福建寧紅:江西宜紅:湖北滇紅101
(三)青茶1.加工工藝曬青做青殺青揉捻干燥
關鍵工序是做青2.品質特征綠葉紅鑲邊3.分類按產地分
(1)閩北烏龍武夷巖茶(條形)
(2)閩南烏龍鐵觀音(半球形)
(3)臺灣烏龍東方美人(條形)
(4)廣東烏龍鳳凰單樅(條形)武夷巖茶102(四)白茶
1.加工工藝萎凋干燥
關鍵工序是萎凋2.品質特征茸毛多,毫香3.分類按形狀分
(1)銀針單芽
(2)壽眉葉片
(3)白牡丹芽葉相連
白牡丹
103(五)黃茶1.加工工藝殺青揉捻燜黃干燥
關鍵工序是燜黃2.品質特征黃湯黃葉3.分類(1)君山銀針(2)偽山毛尖(3)蒙頂黃芽(4)霍山黃芽(5)黃大茶(6)平陽黃湯(7)大葉青蒙頂黃芽104(六)黑茶
1.加工工藝殺青揉捻渥堆
干燥
關鍵工序是渥堆2.品質特征干茶色豬肝色,湯色棕紅3.分類(1)湖南黑茶(2)湖北老青茶(3)四川西路邊茶(4)廣西六堡茶(5)普洱茶普洱茶105四.中國名茶(一)定義1.質量好2.具有一定的規模3.知名度高與名山、名人、名勝(二)產生條件1.優越的生態環境高山出好茶(綠茶)2.精湛的制茶工藝3.適宜的茶樹品種4.嚴格的采摘標準(三)分類尚沒有統一,按時間分1.傳統名茶歷史名茶一直沿襲至今,但品質特征有所變化2.恢復歷史名茶歷史上曾經有過后失傳,再使恢復3.新創名茶1949年以后創制的名茶106第五講泡茶的用水和用具一.水的分類二.水質與茶的關系三.水的處理四.我國主要名泉五.茶具的種類六.茶具的質地107一.水的分類(一)按來源分1.地表水山水溪水江水湖水井水(硬水)2.天落水雨水雪水露水(無污染下,軟水)3.加工水自來水純凈水礦泉水蒸餾水(二)按硬度分1.軟水硬度在0-8度2.硬水硬度大于8度,可分為暫時硬水:碳酸氫鈣、碳酸氫鎂永久硬水:硫酸鈣、氯化鈣、硫酸鎂、氯化鎂硬度:一升水中含有碳酸鈣1mg為硬度1度。108二.水質與茶的關系實驗證明:自然界的泡茶用水
第一無污染的雪水、雨水第二無污染的泉水、溪水第三江水、湖水、河水第四自來水第五井水三.水的處理(一)水缸養水法(二)沸騰法(三)凈水器處理法四.我國主要名泉
109
1.廬山的古簾泉
1102.無錫的慧山泉1113.浙江慧禪寺虎跑泉1124.江西上饒茶山寺陸羽泉1135.揚州大明寺內的大明寺泉1146.廬山的招隱泉1157.蚌埠荊山北坡白乳泉1169.河南桐柏山的淮水源1178.南昌洪崖瀑布泉抗戰中毀滅,現已不存。10.廬山天池山頂水為“天下第十泉”。十大名泉廬山獨占其三,由此可見陸羽對廬山水情有獨鐘。廬山天池118五.茶具的種類我國的茶具種類很多,從茶藝的基本需要來看,可分主要茶具和輔助茶具(一)主要茶具
1.茶壺用于泡茶的器具,好的茶壺應具備(1)三山齊(2)靈敏度好1192.茶船放茶壺的墊底茶具,可
防止桌面燙傷,其容量的茶壺的2倍,其造型應與茶壺西匹配。1203.茶盅亦稱茶海、公道杯。盛泡好的茶湯。為分茶器具,有均勻
茶湯的功能。其形狀、色彩、容量與壺搭配使用。一般同茶壺一樣大,也倍1214.茶杯飲茶用的器具。要求不燙手,飲用方便,色澤與壺一致,內側為白色,小壺配20-50ml的小杯,大壺配100-150ml的大杯,只數為雙數5.杯托承載茶杯的器具,要求易取、穩妥、不與杯粘合1226.蓋碗蓋、碗、托三部件組成,是泡飲合用器具,主要功能是泡茶、飲茶。123(二)輔助茶具1.桌布輔在桌面向四周下垂的飾物2.茶盤擺置茶具,用以泡茶的基座3.茶巾用以抹試茶具濺出的水滴,吸干壺底、杯底的殘水的棉織品4.奉茶盤盛放茶杯、茶碗、茶具、茶食,端送給品茶者茶盤124茶匙茶荷125六.茶具的質地(一)陶質茶具適用烏龍茶和紅茶(內白釉)(二)瓷質茶具適用紅茶、烏龍茶(體現湯色)和綠茶(三)玻璃茶具適用綠茶(名茶)126第六講茶葉的感官審評與貯藏一.概念二.評茶設備三.評茶程序四.茶葉的貯藏方法127一.概念茶葉感官審評是指依靠具有專業知識,經過訓練的評茶人員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來判斷茶葉品質優次或好壞的一種方法。簡稱為茶葉審評,通常又稱為評茶或看茶。二.評茶設備(一).評茶室的基本要求1.室內光線要充足、均勻,避免陽光直射。2.室內墻壁、門窗、天花板宜涂成白色,并安裝足夠的燈管在自然光較少時用3.干燥清潔,最好設在樓上遠離有異味的場所。128(二)審評盤:用于審評茶葉外形,以木質為宜,涂成白色,形狀有方形和長方形,規格為23X23X3CM或25X16X3CM。(三)審評杯:用來泡茶和審評香氣,瓷質白色,杯蓋上有一小孔,在杯柄對面的杯口上有一弧形或鋸齒形,容量一般為250ML和150ML。(四)審評碗:用于審評湯色和滋味,白色瓷質,容量與審評杯一致。(五)葉底盤:審評葉底用,一般為木質,涂成黑色有正方形10X10X2CM和長方形12X8.5X2CM兩種。
129審評盤審評杯130
審評碗
葉底盤131(六)天平秤:稱量茶葉。(七)計時器:記時用(八)網匙:用于取茶湯中的碎片茶渣。(九)茶匙:取茶湯,評滋味用。(十)吐茶筒:審評時吐茶及盛廢水茶渣用。(十一)燒水壺:燒開水。132網匙133三.評茶程序按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的順序進行,一般操作程序為:(一)把盤:一般先看面裝和下身,再看中段茶。外形
包括形狀、色澤、老嫩、整碎、凈度等內容。各種商品茶都有特定的外形,與制茶方法密切相關。審評外形,各種茶的共同之處在于要求形態一致,以規格零亂,花雜為次,在依據實物標準樣劃分等級時,尤其強調嫩度、整碎和凈度。134
(二)開湯:俗稱泡茶或沏茶,為審評內質重要步驟。一般紅、綠、黃、白散茶,稱取3G投入審評杯內,然后以慢快慢的速度沖泡滿杯
5分鐘時按沖泡次序將杯內茶湯濾入審評碗內。開湯后應先嗅香氣,快看湯色,再嘗滋味,后評葉底(審評綠茶有時先看湯色)。
(三)嗅香氣:嗅香氣一手拿住已倒出茶湯的審評杯,另一手半揭開杯蓋,靠近杯沿用鼻輕嗅。為了正確辨別香氣的類型,高低和長短,嗅時應重復一、二次,但每次嗅的時間
一般是3秒左右。嗅香氣應以熱嗅、溫嗅、冷嗅相結合進行。135
1.熱嗅重點是辨別香氣正常與否及香氣類型和高低
2.溫嗅能辨別香氣的優次
3.冷嗅為了解香氣的持久程度。茶葉中已知的香氣成分達百種之多,組分的差異就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香氣如綠茶多具清香紅茶顯糖香黃茶有甜熟香烏龍茶呈花果香白茶透毫香黑茶帶陳香各花茶尚含附加的花香。136137(五)嘗滋味:嘗滋味時茶湯溫度要適宜,以50℃左右為佳。評茶味時用瓷質湯匙從審評碗中取一淺匙吮入口內,由于舌的不同部位對滋味的感覺不同,茶湯入口后在舌頭上循環滾動,才能較正確全面的辨別滋味。審評滋味主要按濃淡、強弱、爽澀、
鮮滯、純異等評定優次。審評不同的茶類,對滋味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如名優綠茶要求鮮爽,而紅碎茶強調滋味濃度等,但各類茶的口感都必須正常,無異味。138(六)評葉底:將沖泡過的茶葉倒入葉底盤或審評蓋的反面,先將葉張拌勻、鋪開、撳平,觀察起嫩度、勻度和色澤的優次。不同茶葉的葉底形態、色澤不盡相同如綠茶色綠,紅茶具紫銅紅,青茶紅綠相映,黑茶深褐,黃茶呈黃色,白茶多顯灰綠。又如條形茶的葉底芽葉完整,而碎茶則細碎勻稱。各類茶也有相同之處:均以明亮調勻
為好,以花雜欠勻為差。茶葉品質審評一般通過上述五個項目的綜合觀察,才能正確評定品質優次和等級價格的高低。139140瓷器141(二)用生石灰貯存法此法可使茶葉保存一年左右。用生石灰保存茶葉時,可先將茶葉用薄質牛皮紙包好,捆牢,分層堆放于干燥而無異味完好的壇子或無銹、無味的小口鐵桶四周,在壇和桶的中間放一袋或數袋半風化的生石灰,上面再放茶葉數包,然后用牛皮紙堵塞壇口,上面加蓋,置于干燥處,一般1~2月換一次石灰(三)用食品袋貯存法用兩只新的無味、無孔的塑料食品袋,將干燥的茶葉用防潮濕紙包好后,裝入其中一只袋內,輕輕擠壓,將袋內的空氣擠出,然后用繩子扎緊袋口,再將另一只袋反向套在第一只袋的外面,待袋內空氣擠出后,再用繩子扎緊袋口,最后放入干燥、無味、密閉的鐵桶內貯存。142(四)低溫儲藏法方法同“食品袋儲藏法”,然后將扎緊袋口的茶葉放在冰箱內。內溫度能控制在攝氏5攝氏度以下,可儲存一年以上。此法特別適宜儲藏名茶及茉莉花茶,但需防止茶葉受潮.瓷器143第七講茶藝表演及欣賞茶藝表演的基本要求茶藝表演的環境茶藝表演的服飾茶藝表演的音樂茶藝表演的字畫和插花主要茶類的茶藝表演144一.茶藝表演的基本要求(一)神態心靜平和、專心、微笑眼光與客人交流(二)動作連綿、輕盈、圓和(三)姿態站、坐、走、行禮二.茶藝表演的環境要求達到思幽探古的意境,達到精神上的升華(一)對聯、屏風、高架盆花、木質地板或青磚石(二)樂器座位,以便古箏、琵琶等演奏手入座演奏(三)除表演臺外,還有長條形的走臺,以便送茶和表演之用145三.茶藝表演的服飾(一)種類旗袍、短襖與長、短襖與長褲、民族服裝、歷史服裝(二)與季節和環境一致1.統一法上下顏色一致2.呼應法上下呼應,上衣黑底紅花,下身為黑色褲或3.對比法與環境色調產生反差(三)一般不提倡佩戴裝飾物146147四.茶藝表演的音樂以民樂為主(一)笛子、二胡、箏、琵琶(二)以輕松、柔和、優美樂曲為主五.茶藝表演的字畫和插花(一)字畫歷史上文人墨客的詩、詞、畫(二)插花其布局要合理,色彩搭配要協調,要與茶藝表演的主題和環境協調喜慶佳節色彩鮮艷的花朵、中國結、大紅燈籠茶樓素雅大方14814910.若琛出浴溫品茗杯和聞香杯11.游山玩水提起茶壺,在茶盤邊緣繞轉一周,刮去壺底的水珠12.關公巡城來回低斟,使茶湯濃度一致。13.韓信點兵把最后幾點茶扣入杯中。14.三龍護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杯底。此法既穩當又雅觀。15.鑒賞茶湯兩手同時端茶,聚精會神地觀賞湯色。16.細聞幽香把茶杯提至鼻端,繞個小圈來回細聞。17.品啜(chuo)甘霖把茶杯端至嘴唇,斟呷入口。18.盡杯謝茶三小口喝完,三口為品。150(二)綠茶-龍井茶
1.點香焚香除妄念.即通過點香來營造一個祥和肅穆的氣氛,并達到驅除妄念、心平氣和的目的。
2.洗杯冰心去凡塵。當著各位嘉賓的面,把本來就干凈的玻璃杯再燙洗一遍,以示對嘉賓的尊敬。
3.涼湯玉壺養太和。獅峰龍井茶芽極細嫩,若直接用開水沖泡,會燙熟了茶芽而造成熟湯失味,所以要先把開水注入到瓷壺中養一會兒,待水溫降到80℃左右時再用來沖茶。
4.投茶清官迎佳人.即用茶匙把茶葉投入到冰清玉潔的玻璃杯中。
151
5.潤茶甘露潤蓮心,即向杯中注入約1/3容量的熱水,起到潤茶的作用。6.沖水鳳凰三點頭,沖泡龍井也講究高難度沖水。在沖水時使水壺有節奏地三起三落而水流不間斷,這種沖水的技法稱為鳳凰三點頭,意為鳳凰再三向嘉賓們點頭致意。
7.泡茶碧玉沉清江。沖水后龍井茶吸收了水分,逐漸舒展開來并慢慢沉入杯底,稱之為“碧玉沉清江”。
8.奉茶觀音捧玉瓶。茶藝服務人員向賓客奉茶,意在祝福好人一生平安。1529.賞茶春波展旗槍。杯中的熱水如春渡蕩漾,在熱水的浸泡下,龍井茶的茶芽慢慢地舒展開來,尖尖的茶芽如槍,展開的葉片如旗。一芽一葉稱之為“旗槍”,一芽兩葉稱之為“雀舌”10.聞茶慧心悟茶香。龍井茶四絕是:“色綠、形美、香郁、味醇”,所以品飲龍井要一看、二聞、三品味。現在是聞茶香。11.品茶淡中回至味。品飲龍井也極有講究,此道程序要慢慢啜,細細品12.謝茶自斟樂無窮。請賓客自斟自酌,通過親自動手,從茶事活動中去感受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無窮樂趣。153154
7.降龍行雨用150毫升沸開水沖入蓋碗中,第一泡10秒,第二泡15秒,第三泡后,依次沖泡20秒。若是久陳的普洱茶,至第十泡以后,茶湯依然紅艷,甘滑回甜。
8.出湯入壺即將蓋碗中沖泡的普洱茶湯倒入公道壺中,出湯前要刮去浮沫。
9.鳳凰行禮即把蓋碗中的剩余茶湯,全部瀝入公道壺中,以鳳凰三點頭的姿勢,向客人行禮致意。
10.普降甘霖即將公道壺中的茶湯倒入若琛杯中,每杯倒七成滿為度。
11.奉茶敬客即將若琛杯中的茶放在茶托中,由泡茶者舉杯齊眉,一一奉給客人。
12.品茶通常先聞香,再觀色,最后品嘗滋味。
13.收具將茶桌上的茶器具按順序擺放在茶盤內收去。155156
6.分杯敬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八大員-勞務員模擬習題與答案
- 醫療器械測試題+參考答案
- 中線導管理論考核試題
- 膠合板行業的人才培養與技能提升考核試卷
- 氮肥產業在全球農業中的地位與作用考核試卷
- 石材礦山的礦石品質分析與評價考核試卷
- 派遣員工福利待遇改善措施實施與評估考核試卷
- 文化娛樂產業政策影響與經紀人應對措施實施考核試卷
- 生物質能發電與城市垃圾資源化考核試卷
- 礦山開采對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考核試卷
- 2024年吉林省吉林市中考化學真題含解析
- 【MOOC】影像技術學-東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湖北省武漢市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數學試卷含解析
- 低空空域管理方案
- 2025屆新高考語文古詩文理解性默寫匯編(新高考60篇含答案)
- 展廳設計案例分析
- 醫學影像科提高診斷報告與手術后符合率持續性改進PDCA
- 2024年江蘇省蘇州市中考生物試卷含答案
- 多功能會議室建設方案
- 2024年數字電視廣播發射機項目建議書
-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