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2023屆高三一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新疆2023屆高三一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新疆2023屆高三一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新疆2023屆高三一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新疆2023屆高三一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新疆2023屆高三一模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春秋時期,諸侯相爭,大國肆意僭越禮制。針對這種混亂局面,大批思想家和政治家極力主張以禮治世。他們活躍于各諸侯國,宣揚禮對政治作用,或影響當權者的決策,或直接參與政治,由此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潮流。據此可知當時()A.禮樂制度破壞殆盡 B.社會秩序亟待重建C.儒家思想逐漸成熟 D.思想文化較為繁榮【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春秋時期,諸侯相爭,大國肆意僭越禮制。針對這種混亂局面,……大批思想家和政治家極力主張以禮治世。由此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潮流?!笨芍?,春秋時期,周王室日益衰微,諸侯不斷僭越禮制,宗法制度遭到破壞,從而為思想家宣揚禮對維護政治秩序的主張提供了有利條件,B項正確;春秋時期,禮樂制度不斷受到沖擊,并不是破壞殆盡,排除A項;春秋時期,儒家思想逐漸興起,并未成熟,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以禮治世的主張,未體現其他思想主張,不能說明此時思想文化較為繁榮,排除D項。故選B項。2.漢王朝以孝治天下,并把孝納入官吏選舉制度之中,成為個人社會評價的重要依據。士大夫能持服三年者,身價倍增,如銚期為父服喪三年,鄉里稱之;如果遇喪不奔,往往身敗名裂,如元帝時陳湯“父死不奔喪”,為司隸校尉彈劾而下獄。這說明當時()A.治國理念影響社會風氣 B.選官制度存在嚴重弊端C.儒家思想成為官方哲學 D.民眾道德水平普遍提升【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漢朝以孝治理國家,把孝納入選官制度和監督官員中,促使孝道成為評價個人的重要依據,從而影響社會風氣。A項正確;選官制度重視孝道說明統治者重視官員品行,是進步的表現,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官方哲學,但漢朝以孝治天下從漢惠帝就推行了,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對士大夫和官員的道德影響,而“民眾”的范圍太廣,排除D項。故選A項。3.在宋人詩詞中,有許多提及燕然、昆侖、天山、輪臺、涼州、居延塞和賀蘭山等地。這些地方自唐朝安史之亂后,先后被吐蕃、回鶻和契丹等游牧民族政權控制,到北宋范仲淹、王安石時已有300年,到南宋陸游、辛棄疾時已有450年,但這些政治文化精英對此仍念念不忘。這種現象說明()A.詩詞傳誦承載著歷史文化記憶 B.民族交融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C.統一中國的文化認同穿越時空 D.文化認同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前提【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盡管已經過去幾百年的時間,宋人的詩詞中對于已經在唐朝安史之亂后被游牧民族政權控制的“燕然、昆侖、天山、輪臺、涼州、居延塞和賀蘭山等地”仍舊念念不忘,這體現了在唐朝和宋朝都有對國家統一的向往和認同,C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部分宋詞內容體現出來的統一中國的文化認同,并非強調詩詞對于歷史文化記憶的傳承作用,排除A項;題干中強調宋朝文化精英對失地的懷念,對統一的文化認同,并沒有體現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也沒有涉及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問題,排除B項;文化認同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前提表述過于絕對,文化認同有利于國家統一,但并非必要前提,排除D項。故選C項。4.明太祖廢除丞相后,“威權在上,事皆親決”。成祖時“奏章皆親覽,不假手他人”。宣宗時始有票擬之制,“凡有大事皆與群臣商議,面決可否”。憲宗以后“帝漸疏于政事”,于是票擬、廷議、廷推等決策方式日益重要,并演變成制度。這反映了()A.制度建設服從皇權需要 B.皇權受到一定程度制約C.內閣大臣代行丞相職權 D.決策方式發生根本變化【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明太祖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廢除丞相,重要政務都親自處理決定,之后為了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出現了票擬、廷議、廷推等制度,無論是丞相的廢除,還是票擬等制度的出現都是皇帝決策的產物,都是服從皇權需要,A項正確;丞相的廢除和票擬等制度的出現加強而非制約了皇權,排除B項;內閣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內閣大臣沒有法定的決策權,無法代行丞相職權,排除C項;廢除丞相后,軍國大事的裁決完全取決于皇帝,同時皇帝在決策過程中或多或少仍然需要大臣的輔助,而后出現的票擬、廷議、廷推等決策方式雖然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臣下對決策的影響,但沒有根本上改變皇權專制、臣下輔助的決策方式,排除D項。故選A項。5.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寫到:“近百年間,歐羅巴之眾,高加索之族,借制器以滅國,借通商以辟地,于是全球十九,歸其統轄,智之強也。世界之運,由亂而進于平,勝敗之原,由力而趨于智,故言自強于今日,以開民智為第一義。”由此可知,梁啟超主張()A.提高國民素質是政府的中心任務 B.學習西方先進科技實現富國強兵C.效仿西方崛起之路加強對外擴張 D.發展學校教育與救之圖存相結合【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梁啟超認為歐洲列強“借制器以滅國,借通商以辟地,于是全球十九,歸其統轄”的原因在于“智之強也”,因此他主張自強首先要開民智,即通過教育啟發民眾實現救亡圖存,D項正確;梁啟超認為要自強首先要開民智,而沒有認為政府的中心任務是開民智,排除A項;梁啟超認為西方崛起的根源在于“智之強也”,因此要“以開民智為第一義”,開民智不僅僅是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排除B項;梁啟超認為西方崛起是“智之強也”,中國應該學習,開民智以自強,沒有主張效仿西方對外擴張,排除C項;故選D項。6.張謇說:“二十年來,所見諸企業之失敗,蓋不可以卒數,推原其故,則由創立之始,以至于業務進行,在皆伏有致敗之釁,則無法律之導之故也……無公司法,則無以集厚資,而巨業為之下舉;無破產法,則無維信用,而私權于以重喪。”這反映了()A.企業的兼并破產現象嚴重 B.民族企業發展對政治環境的訴求C.民族資本家守法意識增強 D.司法主權喪失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推原其故,則由創立之始,以至于業務進行,在皆伏有致敗之釁,則無法律之導之故也……無公司法,則無以集厚資,而巨業為之下舉;無破產法,則無維信用,而私權于以重喪”可知當時民族企業發展中沒有相關法律法規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和當時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有很大的關系,國家尚且不獨立,沒有足夠的精力花在正常的經濟建設上,而且民族企業還受到西方企業的壓榨,B項正確;材料只是提到“破產法”,不能由此推斷當時企業兼并破產現象嚴重,排除A項;“民族資本家守法意識增強”不是題干主旨,題干強調的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性質使得民族企業發展舉步維艱,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提到中國司法權喪失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7.1938年冬至1939年春,有人對147個以師為單位的國民黨部隊的614名士兵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士兵知道“中國國民黨”的占70%,知道“三民主義”的占48%。即使知道“中國國民黨”和“三民主義”的,他們也很少知道這兩個名詞以外的內容。這一調查結果表明()A.士兵的思想覺悟影響抗戰斗志 B.士兵出身低微,文化素質低下C.國民黨戰時政訓工作低效失職 D.國民黨政權失去了民眾支持【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1938年冬至1939年春,有人對147個以師為單位國民黨部隊的614名士兵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士兵知道‘中國國民黨’的占70%,知道‘三民主義’的占48%他們也很少知道這兩個名詞以外的內容”及所學知識,可得知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沒有很好的對士兵進行相關的軍事、政治常識和知識的普及,國民黨戰時政訓工作低效失職,C項正確;材料表明受調查的士兵缺乏相關的政治、軍事常識和知識,但未表明士兵的思想覺悟高或低并影響了抗戰斗志,排除A項;根據材料無法證明受調查的士兵士兵都出身低微,文化素質低下,以及就算他們出身低微,文化素質低下,在入伍之后也應該得到相應的軍事、政治知識的培訓學習,材料反映的還是國民黨戰時政訓工作低效失職,排除B項;材料表明受調查的士兵缺乏相關的政治、軍事常識和知識,國民黨戰時政訓工作低效失職,而不是體現國民黨政權失去了民眾支持,排除D項。故選C項。8.1979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實施后,中國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進一步提升,唯有農田機械作業量隨著農業機械擁有量的增加呈現出下降趨勢。對這一現象的合理解釋是()A.農業經營規模的縮小 B.農業機械使用成本高C.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 D.機械化不適合于農襯【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979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實施后,中國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進一步提升,唯有農田機械作業量隨著農業機械擁有量的增加呈現出下降趨勢”可得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實施后,農民購買農業機械在增加,但是農田機械作業量在減少,對此合理的解釋是農業經營規模的縮小,農民進行了多種經營,A項正確;材料表明農業機械擁有量在增加,若農業機械使用成本太高使農民無法承擔,農民則不會購入農田機械,故農田機械作業量下降不是因為農業機械使用成本高,排除B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農民包干到戶、包產到戶,生產積極性是大大提高而不是下降,排除C項;材料表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實施后,中國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進一步提升,機械化有利于農村生產力的進步,排除D項。故選A項。9.在羅馬法原始文獻中,除損害賠償的基本原則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影響賠償額的確定:對能夠避免的損失不作賠償的原則;賠償額以債務人在訂立合同時可以預見的損失為限的原則;能力利益照顧的原則等。這說明羅馬法()A.適應了帝國擴張的需要 B.具有靈活性且與時俱進C.旨在維護債權人的利益 D.體現公正性和人文關懷【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對能夠避免的損失不作賠償的原則;賠償額以債務人在訂立合同時可以預見的損失為限的原則;能力利益照顧的原則等”可知,反映了羅馬法對賠償人及其賠償能力的照顧,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賠償能力有限的人的利益,體現了羅馬法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和人文關懷,D項正確;材料信息沒有提及當時是處于羅馬共和國時期,還是羅馬帝國時期,不能看出是否適應了帝國擴張的需要,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與時俱進,排除B項;羅馬法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而且材料中的規定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賠償能力有限的人的利益,排除C項。故選D項。10.17世紀的荷蘭,堅持準時、全額還款,讓貸款人借款給他們的風險降低。同時,奉行司法獨立,注重保護個人權利特別是私有財產權。于是,資本逐漸流向荷蘭這樣愿意遵守法制、保護私有財產的國家。這表明,當時荷蘭()A.最早建立較為完善的金融體系 B.海外擴張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C.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荷蘭崛起 D.因此確立起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7世紀荷蘭的金融穩定、司法獨立,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促進了荷蘭的崛起,C項正確;金融體系只能體現部分材料內容,無法反映全部材料,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荷蘭的營商環境,并未提到海外擴張,排除B項;荷蘭并未確立起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排除D項。故選C項。11.在1871年的德國國會第一次選舉中,社會主義工人黨僅有代表2人。到1887年,工人黨的選票從1247萬張上升到4933萬張,代表人數上升到12人。1890年,該黨獲得14273萬張選票,在國會中占35個席位。這一變化表明德國()A.議會政治進一步完善 B.無產階級具備和平奪權條件C.馬克思主義日趨成熟 D.在歐洲率先實現了全民普選【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在1871年的德國國會第一次選舉中,社會主義工人黨僅有代表2人。……1890年,該黨獲得14273萬張選票,在國會中占35個席位?!笨芍?,1871年至1890年德國工人黨獲得的選票數量大幅增加,在國會中占有的席位數量也在增加,說明工人黨在國會中的地位不斷提高,這體現了德國議會政治的進一步完善,A項正確;“無產階級具備和平奪權條件”與題干信息不符,無產階級是通過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排除B項;“馬克思主義日趨成熟”與題干信息不符,此時德國走的是資本主義道路,排除C項;此時德國并未實現全民普選,材料并未涉及其他歐洲國家的代議制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12.1962年,赫克舍被肯尼迪任命為總統藝術顧問時說:“如果美國要想成為世界名副其實的領導,對美國生活這一部分也就是現代藝術絕不能忽視,或者至少應與美國社會的其他方面一視同仁?!庇纱丝芍敃r美國()A.利用現代藝術宣揚其治國理念 B.企圖借助文化主導實現外交戰略C.重視現代藝術在生活中的地位 D.對待藝術的態度受冷戰意識影響【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1962年”“如果美國要想成為世界名副其實的領導,對美國生活這一部分也就是現代藝術絕不能忽視,或者至少應與美國社會的其他方面一視同仁”和所學知識可知,此時處于冷戰時期,美國政府極力扶持現代主義藝術的創作,其目的在于宣傳美國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反映了當時美國對待藝術的態度受冷戰意識影響,D項正確;當時美國利用現代藝術宣揚其價值觀和冷戰意識,而不是治國理念,排除A項;當時美國對待藝術的態度受冷戰意識影響,未體現美國企圖借助文化主導實現外交戰略,排除B項;當時美國重視現代藝術是受冷戰意識影響,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泇運河位于山東和江蘇境內,竣工于明朝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是南北走向的京杭大運河中唯一東西走向的一段。泇運河開通前,從微山湖到臺兒莊的地勢西高東低,湖面比臺兒莊高20多米;京杭大運河從徐州至淮安段的河道易受黃河泛濫的侵擾,經常阻塞;徐州、呂梁有兩處急流是大運河上的鬼門關,過往船只稍有不慎就船覆人亡。隆慶三年(1569年),總河都御史翁大立對徐州等地進行詳細考察,認為“別開一河以漕”,可避黃河運道之險。為解決水流湍急和水源流失的難題,漕河官員在臺兒莊至韓莊的河道上,依次建起八座陡門式船閘。為減少船閘的啟閉次數,每次過閘,船只須結隊編組。為此,朝廷設閘官署4處,各設閘官1名。泇運河開通后,不但使京杭大運河避開了165公里的黃河之險,也使臺兒莊從一個普通的村莊發展成運河上的明珠城市,積淀了融南匯北、承東納西的運河文化,成為“中國建筑博覽城”?!幾詶顐髡洹稕v運河的通航與臺兒莊的繁盛》材料二米迪運河位于法國南部,建成于1694年,與西部的加隆運河相連,溝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是目前歐洲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路易十四開鑿該運河的初衷,是為了小麥運輸能夠繞過伊比利亞半島從而避開西班牙的關稅,也為更便捷的商業運輸和航運安全。米迪運河的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有189.43米的水位差。為解決水位高差和運河供水等難題,工程師里蓋經過多年研究,通過運用現代力學原理和軸承等技術,修建了黑山供水系統和瑙魯茲分水嶺、圣·傅亥奧勒大壩及水庫、馬爾帕斯隧道、方塞漢娜級船閘等水利工程,終于建成了這條人類歷史上的奇跡。整個航運水系涵蓋了船閘、溝渠、橋梁、隧道等328個人工建筑,與周邊環境巧妙地融為一體,從而產生一種和諧美的效果,堪稱建筑技術史上的佳作。1996年,米迪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幾匀f婷婷、王元《法國米迪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解析——兼論中國大運河申遺與保護管理的幾點建議》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泇運河和米迪運河在開鑿上的相同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泇運河和米迪運河起到的作用。(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運河文化的認識?!敬鸢浮浚?)相同點:都面臨水位落差等難題;采取修建船閘等先進技術;有運輸物資和維護航運安全的目的;連接已有運河;政府主導開鑿。(答出4點即可)(2)作用:泇運河:保證京杭大運河的暢通;加強南北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孕育臺兒莊等沿岸城市的繁榮;豐富運河文化的內涵。(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米迪運河:溝通地中海和大西洋;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推動現代技術進步;建筑藝術成為后世寶貴財富。(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認識: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進行宏觀規劃和長遠考慮;因地制宜;加強古運河遺產的利用和保護。(答出3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詳解】相同點:據材料一“泇運河開通前,從微山湖到臺兒莊的地勢西高東低,湖面比臺兒莊高20多米”和據材料二“米迪運河的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有189.43米的水位差?!笨傻枚济媾R水位落差等難題;據材料一“依次建起八座陡門式船閘”和材料二“整個航運水系涵蓋了船閘”可得采取修建船閘等先進技術;據材料一“也使臺兒莊從一個普通的村莊發展成運河上的明珠城市”和材料二“也為更便捷的商業運輸和航運安全”可得有運輸物資和維護航運安全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體現了連接已有運河,也都體現了政府主導開鑿?!拘?詳解】作用:泇運河:據材料一“京杭大運河從徐州至淮安段的河道易受黃河泛濫的侵擾,經常阻塞”可得保證京杭大運河的暢通;依據材料一“泇運河位于山東和江蘇境內”可得加強南北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據材料一“也使臺兒莊從一個普通的村莊發展成運河上的明珠城市”可得孕育臺兒莊等沿岸城市的繁榮;據材料一“積淀了融南匯北、承東納西的運河文化”可得豐富運河文化的內涵。

米迪運河:據材料二“溝通了大西洋和地中?!笨傻脺贤ǖ刂泻:痛笪餮螅粨牧隙笆菫榱诵←溸\輸能夠繞過伊比利亞半島從而避開西班牙的關稅,也為更便捷的商業運輸和航運安全”可得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據材料二“堪稱建筑技術史上的佳作。1996年,米迪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笨傻猛苿蝇F代技術進步,建筑藝術成為后世寶貴財富。【小問3詳解】認識: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不同角度進行總結。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進行宏觀規劃和長遠考慮;因地制宜;加強古運河遺產的利用和保護。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睿智的年月,那是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那是陽光普照的季節,那是黑暗籠罩的季節;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那是讓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們大家都在直下地獄……——摘編自【英】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以上材料選自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名作《雙城記》,作者以辯證法視角概括了一個矛盾交織的時代。運用世界史具體史實,選取某一時空范圍,仿照材料視角擬定一個標題,予以論述。(標題示例:盛世與危機——3世紀的羅馬。要求:標題包括選取時空的基本信息,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

標題:輝煌與衰敗——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論述:公元前5世紀,雅典歷經多輪改革,民主政治建立并到達頂峰,商品經濟繁榮,人文思想活躍,精神文化領域成就斐然。但是,過于泛濫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小國寡民的城邦,無法容納政治和經濟的迅速發展。蘇格拉底面對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社會現象,發出重建道德的呼吁,但也無法挽救衰頹中的雅典城邦。最終,輝煌一時的雅典被馬其頓所滅。示例二標題:光明與黑暗——19世紀上半葉的英國論述: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取得了“世界工廠”的地位;所奉行的自由主義思想在歐美盛行,代議制民主政治趨于完善;物理學、生物學等取得重大成就,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文學藝術領域巨匠輩出。然而,伴隨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周期性經濟危機發生,工人運動頻現;自然資源的開采和掠奪,造成環境破壞和生存惡化;對亞非拉的殖民掠奪,使東方從屬于西方。示例三標題:盈與虧——20世紀中后期的美國論述:20世紀中后期,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美國扶植西歐國家,主導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控制聯合國,發動冷戰,加速全球擴張,力爭世界霸權;引領第三次科技革命,推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穩定發展。然而,6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和歐共體的崛起,特別是“滯脹”階段的到來,美國的霸主地位遇到挑戰,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美蘇爭霸消耗其大量國力,多極化趨勢增強也迫使美國調整對外策略;現代主義藝術的發展,反映出美國社會精神危機的加劇。此外,貧富差距、種族歧視、社會犯罪等問題日益嚴峻。【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雙城記》說“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也即19世紀時期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又帶來種種罪惡和勞動人民生活的貧困化,是一個美好與罪惡并存、矛盾交織的時代。按照題目要求,選取一個既有進步和積極意義又存在局限和弊端的時代,分析其正反兩個方面的情況。如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民主政治到達頂峰,古典文化空前繁榮,但過于泛濫的直接民主和小國寡民的城邦體制成為古代雅典衰落的隱患。如19世紀上半葉的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代議制民主政治趨于完善,自然科學取得重大成就,文學藝術領域巨匠輩出,同時也存在貧富差距拉大、階級矛盾激化、環境破壞、血腥殖民掠奪等問題。如二戰后的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但60年代以后國內出現了經濟滯脹、社會問題嚴重等問題,國際上霸主地位遇到挑戰。從其他角度論述言之有理也可。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宋神宗認為:“天下自五代分裂,多置郡縣,以固疆圉。由是役繁民困,其議并省之。”因而進行了州縣省廢的改革。這場改革主要發生在王安石當政期間,先后持續十幾年,一批州縣被合并裁撤,但也有一些州縣得以復建和新建,實際廢州27個、復建5個,廢縣144個、復建和新建28個。王安石指出:“東南州縣,大抵患在戶口眾而官少,不足以治之……而河北所置州縣太多”。河北東西兩路是罷廢州縣的重點,其中廢州1個,廢縣38個,復建5個,實廢33個,占全國實際廢縣數的28%。東南地區如兩淮、兩浙、福建等7路,廢州4個,廢縣3個,不及河北之零頭,卻又新置4個。州縣并廢新建的主要依據是戶口,但以神宗元豐初年州縣并廢后的數據為例,河北路有2134929戶,卻有33州106縣,平均每縣11650戶;兩浙地區有1778963戶,才有14州79縣,平均每縣22518戶?!幾择R玉臣《試論宋神宗時期的州縣省廢》(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宋神宗時期州縣省廢改革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宋神宗時期州縣省廢改革的特點?!敬鸢浮浚?)背景:原有州縣設置不合理;民眾賦役繁重;北方戰亂,北民南遷;經濟重心南移;政府財政危機嚴重;王安石變法推動。(答出4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特點:目標明確;手段多樣;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改革力度大;因地制宜;效果顯著,但南北州縣與戶口數量不均衡矛盾依然存在。(答出4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背景:根據材料“多置郡縣……由是役繁民困,其議并省之”得出原有州縣設置不合理,民眾賦役繁重;根據材料“河北東西兩路是罷廢州縣的重點”“州縣并廢新建的主要依據是戶口,……河北路有2134929戶,卻有33州106縣”,結合所學得出北方戰亂,北民南遷;根據材料“東南州縣,大抵患在戶口眾而官少,不足以治之”,結合所學得出經濟重心南移;結合所學,裁并州縣目的之一是減少冗官,解決財政危機,故可得出政府財政危機嚴重;根據材料“州縣省廢的改革……主要發生在王安石當政期間”得出王安石變法推動。(2)特點:根據材料“役繁民困,其議并省之”得出目標明確;根據材料“一批州縣被合并裁撤,但也有一些州縣得以復建和新建”得出手段多樣;根據材料“先后持續十幾年”得出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根據材料“廢州27個、復建5個,廢縣144個、復建和新建28個”得出改革力度大,效果顯著;根據材料“河北東西兩路是罷廢州縣的重點”“東南地區……廢州4個,廢縣3個,不及河北之零頭,卻又新置4個”得出因地制宜;根據材料“但以神宗元豐初年州縣并廢后的數據為例,河北路……平均每縣11650戶;兩浙地區……平均每縣22518戶”得出南北州縣與戶口數量不均衡的矛盾依然存在。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940年9月27日,德國與意大利、日本正式簽署《三國同盟條約》,希特勒期望憑借公開締約的政治姿態威懾美國。1941年初,為促使日本牽制美國,配合德國的歐洲戰略,希特勒開始調整對日政策,要求日本進攻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以此轉移美國對歐洲的注意力。盡管日本始終未就參戰時間給出明確答復,但希特勒堅信“德國可更好地引誘日本去攻取新加坡?!?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為適應戰爭形勢變化,德國要求日本向北進攻蘇聯。面對德國一再施加的外交壓力,日本以“正在進行軍事準備”、“避免過早引起蘇聯注意”等借口敷衍,并不斷強調美國對日本的威脅,實則不打算對蘇作戰。與此同時,美國趁德國無暇西顧,加大對英國的支持,使得美德海上摩擦日漸升級。德國只得再次調整對日政策,鼓動日本對美國開戰。12月7日,日軍偷襲了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11日,希特勒在帝國議會演說中正式對美國宣戰。至此,德國在尚未征服英國與蘇聯之際就開始了與美國的戰爭。——摘編自李朋、羅一焜《1941年納粹德國對日政策的調整及其影響》(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納粹德國對日政策調整內容的變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納粹德國對日政策調整造成的影響?!敬鸢浮浚?)內容:從利用日本威懾美國,到要求日本牽制美國,攻擊英國的遠東殖民地;再到要求日本進攻蘇聯;最后到鼓動日本對美國開戰。(2)影響:德國拉攏日本共同對付美國的策略取得成功;造成德國與美、英、蘇多線交戰的局面;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加速法西斯集團的敗亡。(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詳解】內容:據材料“希特勒期望憑借公開締約的政治姿態威懾美國”可得利用日本威懾美國;據材料“為促使日本牽制美國”“要求日本進攻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可得要求日本牽制美國,攻擊英國的遠東殖民地;據材料“德國要求日本向北進攻蘇聯”可得要求日本進攻蘇聯;據材料“鼓動日本對美國開戰”可得鼓動日本對美國開戰,故德國對日政策調整內容變化為從利用日本威懾美國,到要求日本牽制美國,攻擊英國的遠東殖民地;再到要求日本進攻蘇聯;最后到鼓動日本對美國開戰。【小問2詳解】影響:據材料“德國在尚未征服英國與蘇聯之際就開始了與美國的戰爭”可得德國拉攏日本共同對付美國的策略取得成功;從德國鼓動日本的內容的變化可知造成德國與美、英、蘇多線交戰的局面;結合所學德國的擴張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加速法西斯集團的敗亡。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王震(1908—1993年),湖南瀏陽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成立后積極在邊疆地區推行屯墾。邊疆屯墾以兵養兵的先例古已有之且頗有成效,戰爭年代的南泥灣經驗也讓王震認識到這樣的方式行得通。他在1950年《新疆軍隊生產建設工作的方針與任務》中特別指出:“在中國人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