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南陽六校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4屆南陽六校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4屆南陽六校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4屆南陽六校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4屆南陽六校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南陽六校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孔子主張“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墨子主張“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商鞅主張“任其力不任其德”,“程能而授事”。這些主張A.說明尚賢得到諸侯國認可 B.體現新興地主階級選才標準C.有利于打破貴族壟斷官職 D.表明百家思想出現融合趨勢2.下表列舉了中法建交過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表中信息折射出1950年1月法國準備承認新中國,美國政府堅決反對1950年6月法國決定暫時放棄對承認新中國的考慮1963年12月12日中法雙方在瑞士舉行建交談判1964年1月21日美國政府照會法國政府,反對法國同中國建交1964年1月27日法國與中國簽署建交公報A.北約組織逐漸解體 B.西歐向政治一體化邁進C.美國冷戰政策破產 D.西方集團內部發生分化3.周初分封的諸侯國中,齊、魯、燕在下圖中的正確位置分別是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⑥ D.②③①4.如表甲、乙二人對史料的不同解讀說明A.文獻史料具有不確定性 B.歷史解釋要以事實為依據C.人們無法了解事實原貌 D.歷史解釋受價值立場影響5.“小孩走路自然需要父母的幫扶,當他成年的時候,父母的幫扶已經成為他賽場奪冠的羈絆,因為他體格健壯,需要的是無拘無束的賽場馳騁。”如果這個比喻用來形容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思想,比較貼切的是A.倡導重商主義經濟思想 B.主張自由主義經濟思想C.實行凱恩斯主義 D.推行國家干預經濟政策6.1956年2月,《人民日報》接連發表《不要輕易改變原有的生產和經營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從經濟上逐步改組公私合營企業》等社論。這些社論旨在A.肯定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果B.強調平穩推進工商業改造C.重申“一五”計劃的意義D.宣傳國民經濟恢復的成就7.下表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表年份約1770約1790~1793約1830~1835數額(百萬英鎊)140175360英國工人實際工資變化表(即按實際購買力計算的工資,1851年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數1.741.482.69綜合表可知,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A.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B.經濟快速發展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C.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D.工人生活整體上沒有改善8.盧梭說:“設計一種人類的集合體,以用集體力量來保障每一個加盟的個體和他的財產。在這一集體中,個體雖然和整體聯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聽從自己的意志。”這一材料表明他主張A.國家權力應相互制約與平衡B.人不應視他人為自己的工具C.實行資產階級的開明君主制D.利用社會契約保障人民權利9.有學者總結了漢初的經濟政策,如下表所示。這些政策A.推動了土地私有制確立B.促進了鹽鐵官營的實施C.有利于自耕農經濟發展D.協調了農工商業的關系10.商周青銅器的主要是紋飾多樣的禮器和兵器,由此能得出的關于商周青銅器的最佳判斷是A.當時常用的兵器為青銅兵器 B.商周時不存在青銅農具C.用以溝通人與神的世界 D.政治意義大于經濟意義11.1958年7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訪問巴黎。他與戴高樂的會談圍繞東西方關系、法國大國地位、北約、法國發展核武器、黎巴嫩問題、歐洲等眾多話題展開,但總的基調是分歧大于一致。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反映出A.兩極格局受到挑戰 B.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C.美國反對歐洲聯合 D.歐洲成為美蘇爭霸重點12.毛澤東提出在外交上“要搞一條橫線,就是緯度,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歐洲”,意在要團結這些國家對抗蘇聯。毛澤東提出這一設想的時間是A.20世紀40年代末期B.20世紀50年代末期C.20世紀70年代初期D.20世紀80年代初期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主席2014年3月30日在德國訪問并在柏林科爾伯基金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指出:“和平發展是中國長期以來一堅特的政策。歷史上鄭和下西洋,通過海上絲擁之路推行經貿和文化交流,艦隊這么強大卻沒有進行過任何侵略,而是調解糾紛,打擊海盜。中國奉行和平發展的外交政策,給于鄰邦巨大幫助,交了很多朋友。“主席的講話高度評價并充分肯定了鄭和下西洋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中國奉行和平發展的外交政策,給予鄰邦巨大幫助,是鄭和下西洋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國仍然需鄭和下西洋那樣“敢為天下先”的時代精神,是鄭和下西洋重大的現實意義。——從鄭和下西洋話海上絲綢之路的崛起(人民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鄭和對中西方做出的貢獻。(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的現實意義。14.(20分)材料梅文鼎(1633—1721年),清初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在著作中,多次闡明已失傳的古代歷理,如郭守敬的三次內插法、黃赤相求術等,介紹第谷的西方天文學。他還借鑒西方天文儀器的原理,制成了璇璣尺、揆日儀、月道儀等多種儀器。在其著作《歷學疑問》中,論述了中西歷法的異同,并將許多西方天文學知識納入中國古代學術體系中。他通過對西洋歷、回回歷以及我國古代各種歷法系統的研究,寫成我國第一部歷法學專著《古今歷法通考》。在數學方面,梅文鼎通過對西方的積化和差術(即九九加減術)數十年的研究終于“得其條貫”,并在《環中泰尺》一書中加以說明。他對勾股定理創出了新證法。他在《授時平定三差詳說》一書中對幾乎失傳的垛積術和招差術(即高階等差級數)進行了深入研究,闡發其原理并創出新解。在《方程論》中,他糾正了當時一些流行著作的錯誤,對系數為分數的一次方程組提出新的解法。錢大昕稱贊他為“國朝(清朝)算學第一”。——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等(1)根據材料,指出梅文鼎在科學領域的主要貢獻。(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梅文鼎學術研究的特點。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孔子、墨子和商鞅都主張根據選賢任能,這有利于打破貴族壟斷官職,C正確;三人的主張不代表諸侯主張,排除A;孔子的奴隸主貴族代表,排除B;D與題無關,排除。2、D【解析】

根據材料,因為美國的反對而一度停止的中法建交活動,終于在1964年取得突破,實現了中法建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西方集團內部在60年代出現了分化,D選項符合題意;北約組織至今仍然存在,A選項錯誤;西歐向“政治”一體化邁進,在材料里無從體現,B選項不符合題意;美國冷戰的主要對象是蘇聯,中法建交不能表明其冷戰的破產,C選項錯誤。3、D【解析】

西周建立后,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親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稱為“封邦建國”.功臣姜尚被封為齊侯,都營丘②,建齊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于魯,都城曲阜③;封宗室召公于燕,都城在“薊”(今北京)①,故D項符合.4、D【解析】

材料表明對劉濞的同一件事,產生了不同的評價。依據甲乙兩人的解讀來看,甲是站在統治者的方面來看的,而乙是站在人民角度來看的,表明歷史解釋受價值立場影響。D正確;材料反映的價值立場對史料解讀的影響,而不是史料本身的確定與否,A錯誤;歷史解釋要以事實為依據,但不符合材料主旨,B錯誤;人們可以通過史料記載、文物的出土等來了解歷史史實,人們無法了解事實原貌的說法過于偏激,C錯誤。故選D。5、B【解析】試題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重商主義是重視商業發展,不符合題意。“需要的是無拘無束的賽場馳騁”反映的是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凱恩斯主義強調國家干預經濟,福利國家制度是利用國家權力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所以應選B。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工業革命?自由主義經濟思想6、B【解析】

從材料中的“改造城市小商店”“改組公私合營企業”可以看出,社論討論的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從“慎重地”可以看出,社論認為工商業改造應當穩步推進。故答案為B項。當時社會主義改造尚未結束,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一五”計劃,排除C項;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已經完成,排除D項。7、C【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工人實際收入增長的幅度低于經濟發展增長的幅度,排除A;結合所學知識,這一時期為工業革命時期,經濟快速發展依賴于科技的進步,排除B;工人實際收入增長的幅度低于經濟發展增長的幅度,說明工業革命期間社會財富分配還是不公,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故C項正確;根據題干信息,工人的收入畢竟呈現增長的趨勢,說明生活整體上還是有所改善,排除D。【點睛】本題命題意圖是考查考生閱讀和獲取表格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本題以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表為切入點,深入考查了考生對工業革命的掌握和認識。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飛躍,但是由于財富分配的不合理,貧富懸殊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了社會的急劇分化。事實上考生如果能夠聯系1929年經濟大危機前,美國社會經濟雖有較大發展,但廣大勞動人民的收入增長水平趕不上經濟發展水平,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也不難得出正確答案。這就說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可以參照類似的歷史現象進行分析。8、D【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題干“設計一種人類的集合體,以用集體力量來保障每一個加盟的個體和他的財產”可知體現了盧梭“社會契約”的思想,故D正確。A不對,屬于孟德斯鳩的主張;B不對,屬于康德的主張;C不對,屬于伏爾泰的主張。考點:本題考查啟蒙思想。點評:注意啟蒙思想家各自主張的側重點。1.伏爾泰《哲學通信》反對君主制,倡導君主立憲制;提倡“天賦人權”,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三權分立。3.盧梭《社會契約論》提倡“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認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主張民主共和制。4.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非工具,主張尊重他人;強調言論自由。【詳解】請在此輸入詳解!9、C【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漢文帝和漢景帝減輕賦稅,允許百姓鑄錢、冶鐵和煮鹽,這一政策有利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發展,故C項正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故A項錯誤;鹽鐵官營是在漢武帝時期,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出商業,故D項說法錯誤。10、D【解析】

根據材料“商周青銅器的主要是紋飾多樣的禮器和兵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禮器和兵器體現的是政治色彩,這說明其政治意義要大于經濟意義,D選項符合題意;A選項說法不能體現禮器的作用,說法片面,排除;當時商周時期是存在少量的青銅農具的,B選項排除;兵器主要用于戰爭,用以溝通人與神的世界的說法錯誤,C選項排除。11、A【解析】

1958年正值歐洲一體化起步階段,而且題干中“法國大國地位、北約、法國發展核武器”,說明法國正在崛起,因此美國和法國的會談分歧大于一致,兩極格局受到挑戰,A正確;1958年兩國會談圍繞的主要是政治問題,無法說明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排除B;題干中美國未說明其對歐洲聯合的態度,排除C;1958年正處于冷戰時期,冷戰一開始的重點就在歐洲,而非這一時期歐洲成為美蘇爭霸重點,排除D。12、C【解析】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于蘇聯對中國的威脅與日俱增,毛澤東認為,要在國際上對抗蘇聯,需要團結包括美國、日本在內的國際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于是就提出了“一條線”的外交構想,所以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有選C才是符合題意的,正確。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點在于要明白中蘇關系惡化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所以在此時期有了對抗蘇聯的設想。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給領邦國家以巨大幫助,促進了東南亞國家的發展,為明朝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開辟了一條中外經濟貿易交流的重要通道,促進了沿線國家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傳播了中華文化,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樹立了良好的國家形象。(2)鄭和“敢為天下先”的時代精神成為一種民族的精神榜樣;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的多元文明態度,有利于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程;和平發展,公平交易,誠信友善的原則,對于促進當今中國與海外諸國經濟的友好往來,增進東西方人民的友誼,具有長遠意義;立足本國,放眼全球,重視海洋經濟,對于今天構建“海上絲綢之路”,推動經濟全球化,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解析】

(1)據材料“和平發展是中國長期以來一堅特的政策。歷史上鄭和下西洋,通過海上絲擁之路推行經貿和文化交流……中國奉行和平發展的外交政策,給于鄰邦巨大幫助,交了很多朋友”并結合所學可知,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給領邦國家以巨大幫助,促進了東南亞國家的發展,為明朝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據材料“主席的講話高度評價并充分肯定了鄭和下西洋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并結合所學可從促進了沿線國家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及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等方面回答。(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鄭和“敢為天下先”的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